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bygzpf

李保住先生的新帖--伤寒论医算书是数术中医的鼻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4 15:38: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说 汤液经法 失传了吗?
 楼主| 发表于 2011/9/4 18:4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ygzpf 于 2011/9/4 18:44 编辑

经方配伍之秘(连载二)
李保柱原创   李斌辉整理


第二章  误治急救法解秘



医者在救治病人过程中,常常出现误诊误治,而误用吐法则伤肝,误用下法则伤心,误用寒冷则伤脾,误用火法则伤肺,误用汗法则伤肾。现分述如下:

一、误用吐法则伤肝,要用泻肝的方法,药用枳实芍药之酸以泻肝实,用旋覆花代赭石之咸与竹叶之苦相合,咸苦入心。配伍图示35:

二、误用清下则伤心,用泻心的方法,药用黄连黄芩之苦以泻心实,用人参炙甘草之甘与干姜之辛相合,甘辛入脾化苦,同样泻心。配伍图示36:

三、误用寒凉则伤脾,用泻脾之法以治之。药用附子干姜之辛以泻脾实,用麦冬五味子之酸与旋覆花之咸相合,酸咸入肺。配伍图示37:

四、误用火法则伤肺,要用泻肺法治之。药用葶苈子大黄之咸以泻肺实,用生地竹叶之苦与甘草之甘相合,苦甘入肾。配伍图示38:

五、误用汗法则伤肾,要用泻肾法治之。用茯苓甘草之甘以泻肾实,用桂枝生姜之辛与五味子之酸相合,辛酸入肝。配伍图示39:

上述五首救误治泻方可以指导《伤寒论》,因为在《伤寒论》中有许多被医生误治的条文,明白误治所伤之脏,可以加深条文的理解。比如《伤寒论》条文“服桂枝汤后,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何以用白虎加人参汤,因为太阳3/8表病服桂枝汤只能微汗出才能治愈此病,而病人服后大汗出必然伤肾,此时急用苦甘入肾的白虎加人参汤以救之。配伍图示40:

类似条文在《伤寒论》中甚多,举一反三可也。

     在今本《伤寒论》中,散见着大量的针对医者误诊误治后而出现的救误补偏的方法论,这一治疗大法,就是来源于《汤液经法》,但是这一救误补偏方法论已失传千年有余,唐宋以来的医家,并不清楚这一关键的方法论,于是就出现了错误解释《伤寒论》误治条文现象,今举一例而证之。比如“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太阳病在外证未除的情况下,只能先解表后治里,万万不可用下法来治疗,若误用下法则伤心,导致“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所谓的表里不解,是指既有太阳8/4或3/8的表证,又有少阴9/5的里证,但多数注家在注释此条文时,因不明白三阴三阳的实质,又不清楚六病的传变顺序,更不知道误治伤人后的救急之道,以药测病,误将此条文的下利理解为太阴病下利,此误也,而实际上此条文的下利是误下伤心后而导致的少阴下利,根据《汤液经法》误用清下则伤心的救治原则,故用苦甘而辛的桂枝人参汤,以治少阴9/5之下利,表里双解,在此方中药物的剂量甚为关键,生甘草4两 党参3两 桂枝4两 干姜3两 白术3两,为什么甘辛之药用14两,少阴9/5之和数,是14故也。其中的煎煮法更是独特,上五味。以水9升,先煮4味,取5升,内桂枝更煮取3升,去渣,温服1升,日再服,夜一服。

     某女,31虚岁,1963年4月9日初诊,两年来常发腹痛,腹泻,昨晚受凉后,又出现腹痛腹胀,大便溏泄3次,并感身疼恶寒,口中和,不思饮,舌苔薄白,脉沉细,此为太阳太阴合病,与桂枝人参汤,结果服一剂身疼痛减,服三剂身疼痛已,仍纳差与茯苓饮消息之。这是一则经方大家胡希恕的医案,其辨证论治水平还算可以,但还停留在经验医学层次,只是治已病的中工而已,但诊为太阳太阴合病,此误也。应该是太阳少阴合病,何以知之?以《伤寒气数图》即可知晓,此女31虚岁时,正患的太阳病少阴证,太阳表证未除而少阴里证已现,故用桂枝人参汤双解表里之法,即可治愈。
 楼主| 发表于 2011/9/5 20: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方配伍之秘(连载三)

本帖最后由 bygzpf 于 2011/9/5 20:13 编辑

经方配伍之秘(连载三)

                        第三章 药食同源解秘

                       李保柱原创 李斌辉整理



救五脏诸劳损病方中用了许多食物,这是古经方的显著特色,因为药食同源故也。

在养生补肝汤中用川椒桂心之辛以补肝虚,用韭叶之苦与胡麻油之甘相合,苦甘入肾,用芍药之酸与芒硝之咸相合,酸咸入肺。配伍图示41:

在调神补心汤中用旋覆花栗子之咸以补心虚,用葱叶之辛与豆豉之酸相合,辛酸入肝,用栀子之苦与人参之甘相合,苦甘入肾。配伍图示42:

在建中补脾汤中,用甘草大枣饴糖之甘以补脾虚,用生姜桂心之辛与芍药之酸相合,辛酸入肝,如若再加入旋覆花之咸与黄芩之苦相合入心则疗效更佳。此方缺此二味,恐是传抄丢失的结果。配伍图示43:

在宁气补肺汤中,用麦冬五味子之酸以补肺虚,用黄酒之甘与芥子之辛相合,甘辛入脾,用旋覆花之咸与竹叶之苦相合,咸苦入心。配伍图示44:

在固元补肾汤中,用地黄苦瓜根之苦以补肾虚,用苦酒之酸与薤白之咸相合,酸咸入肺,用炙甘草之甘与干姜之辛相合,甘辛入脾。配伍图示45:



味辛皆属木,桂枝为之主,凡属味辛之药都可补肝虚,椒、姜、细辛、附子等品是也。

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凡属味咸之药都可补心虚,大黄、泽泻、厚朴、硝石等品是也。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凡属味甘之药都可补脾虚,甘草、大枣、山药、茯苓等品是也。

味酸皆属金,五味子为之主,凡属味酸之药都可补肺虚,枳实、赤白芍、豆豉、麦冬等品是也。

味苦皆属水,生地黄为之主,凡属味苦之药都可补肾虚,黄芩、黄连、苍白术、竹叶等品也是。

此二十五味药俱是诸药中之精,学者可择而用之,以类广之。

经方配伍之秘都隐藏在一幅《汤液经法图》中,其中有苦酸除烦之组合,栀子豉汤是也;有苦辛除痞之组合,半夏泻心汤之类是也;有辛咸除滞之组合,栝蒌薤白半夏汤之类是也;有甘咸除燥之法,大黄甘草汤、调胃承气汤之类是也;有酸甘除痉之法,芍药甘草汤类是也。明乎此则何方不可解。

      治疗妇人脏躁的甘麦大枣汤应该用甘咸除燥的大麦

      药食同源是古经方治病的一大显著特色,在金匮中,就立有治杂病“妇人脏躁,悲伤欲哭,数欠伸,象如神灵所作者,甘麦大枣汤主之”的方法论。长期以来,医家救治此类患者,无不使用小麦入煎,其治疗效果还算可以,但如果使用五谷之长的大麦入煎则疗效更上一筹,何以有如此差异,这还得从药物的五味入五脏以补虚泻实的经方配伍法则谈起,因为妇人悲伤欲哭,是由于心虚血少,而补心虚之药非咸味的药莫属,大麦正是味咸之品,我们本地俗称其为草麦,其性与小麦味甘之品不同,治疗肝病之麦芽就是大麦加工而成的。经方中常用大麦粥给病人吃,因为胃不和则烦而躁,大麦粥是甘咸除燥之品,能和胃气故也,那么为什么医家用小麦也能治愈此病,是因为小麦甘草大枣同是味甘补益之品,入肝以缓肝急,治肝也就治心,肝木能生心火故也,而若用大麦入煎,则大麦味咸之品直接补心血之虚,与甘草大枣纯甘之品入肝缓肝结合,甘咸除燥,直中病机,其疗效更佳,由此可知,明白经方配伍法则,则天下无遗草,能治病的草药和食物何止万千。


发表于 2011/9/6 06:36:26 | 显示全部楼层
                       1   6   2

                       2   7   3

                       3   8   4

                       4   9   5

                       5   10   1

                      15+40+15=70
这不是河图之数的由天1生水6乘之推下来的数的和吗?只是楼主排列的方法非常奥妙。吾愚笨无法与一日而遇70毒相联系。请版主赐教
发表于 2011/9/6 06:3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一生水地六乘之
发表于 2011/9/6 07:0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9/6 19: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看不到版主文章中所说的配伍图示啊?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00:41:39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方配伍之秘(连载四)

本帖最后由 bygzpf 于 2011/9/7 00:46 编辑

               经方配伍之秘(连载四)

                                                                          李保柱原创    李斌辉整理

                                                  第四章 外感天行十六方解秘

               
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大小二旦六神等汤,《伤寒论》以此诸方为基础加减变化,引而伸之,明白此数方的组方结构对于学习古经方至关重要。现将此16神方用九宫图表示之:
阴旦
4
朱鸟
9
勾陈
2
青龙
3
5
白虎
7
阳旦
8
玄武
1
螣蛇
6
小阳旦汤即是《伤寒论》之桂枝汤,用桂枝之辛与芍药之酸相合入肝,用炙甘草之甘与大枣之甘的对药与生姜之辛相合,甘辛入脾,因太阳病3/83+5=8是也。配伍图示46
大阳旦汤就是《金匮》的黄芪建中汤,用桂枝之辛与芍药之酸相合,辛酸入肝,用黄芪人参炙甘草大枣饴糖之甘与生姜之辛相合,甘辛入脾。用于治疗太阳病3/8。配伍图示47
小阴旦汤与《伤寒论》的黄芩汤相同,用芍药之酸以泻肝实,用黄芩之苦以泻心火,用炙甘草大枣之甘与生姜之辛相合,甘辛入脾。配伍图示48
大阴旦汤就是《伤寒论》中的小柴胡汤,用芍药之酸以泻肝实,用柴胡黄芩之苦以泻心火之实,用炙甘草人参大枣之甘与生姜半夏之辛相合,甘辛入脾。配伍图示49
小青龙汤与《伤寒论》麻黄汤相同,用桂枝之辛以补肝虚,用麻黄杏仁之苦与炙甘草之甘相合,苦甘入肾。配伍图示50
大青龙汤与《伤寒论》小青龙汤相同,用麻黄桂枝细辛之辛以补肝虚,用芍药五味子之酸以泻肝实,用炙甘草之甘与半夏干姜之辛相合,甘辛入脾。配伍图示51
小白虎汤与《伤寒论》白虎汤相同,用知母之苦与生石膏炙甘草粳米之甘相合,苦甘入肾故也。配伍图示52
大白虎汤与《伤寒论》竹叶石膏汤类同,用竹叶之苦与炙甘草粳米生石膏之甘相合,苦甘入肾,用半夏生姜之辛与麦冬之酸相合,辛酸入肝。配伍图示53
小朱鸟汤与《伤寒论》黄连阿胶汤同,用鸡子黄阿胶之咸与黄连黄芩之苦相合,苦咸入心化酸,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故用芍药之酸以收心。配伍图示54
大朱鸟汤是在小朱鸟汤的基础上加上人参干姜。配伍图示55
小玄武汤与《伤寒论》真武汤相同,用白术之苦与茯苓之甘相合,苦甘入肾,用干姜附子之辛与芍药之酸相合,辛酸入肝。配伍图示56
大玄武汤是在小玄武汤的基础上加人参和炙甘草,用白术之苦与人参炙甘草茯苓之甘相合,苦甘入肾,用干姜附子之辛与芍药之酸相合,辛酸入肝。配伍图示57
小勾陈汤与《伤寒论》理中汤类同,用甘草人参大枣之甘与干姜之辛相合,甘辛入脾。配伍图示58
大勾陈汤与《伤寒论》半夏泻心汤类同,用黄连黄芩之苦以泻心火之实,用人参甘草大枣之甘与半夏生姜之辛相合,甘辛入脾。配伍图示59
小螣蛇汤与《伤寒论》大承气汤同,用大黄厚朴芒硝之咸与枳实之酸相合,咸酸入肺。配伍图示60
大螣蛇汤是在小螣蛇汤基础上加味而成,用大黄厚朴芒硝葶苈子之咸与枳实之酸相合入肺,用甘草之甘与生姜之辛相合入脾。配伍图示61

上述十六方既可治外感,也可治内伤,乃神明之剂也。
张仲景撰《伤寒论》时博采旧经方,其中的方名有所改变,这是当时的特定历史环境决定的,曹操遍招各地方术士,仲景惟恐被曹招去,便改变《汤液经》之道家方名,以避嫌而已,免其帐前之苦,害怕落个华陀的下场。仲景的智谋过人之处,由此可见一斑。无规矩不成方圆,破译《辅行诀》可将经方配伍之秘大白于天下,张大昌之功甚伟矣。


发表于 2011/9/8 15:3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看不到版主文章中所说的配伍图示啊?
 楼主| 发表于 2011/9/10 21:25:06 | 显示全部楼层

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河洛图书与伤寒论之关系

本帖最后由 bygzpf 于 2011/9/10 21:30 编辑

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河洛图书与伤寒论之关系
                             作者:李保住2011-03-02 12:24  

        中国文化的根源在天文,而天文的落脚点在历法,河洛八卦象数学说是开启中华文化大门的金钥匙,若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就必须通晓河洛文化,而河洛图书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不可不知。在中国古代,图书并重,源远流长,但后来,图谱日亡而书独存。宋郑樵在《通志总序》中曾言“河出图,天地有自然之象,图谱之学由此而兴,洛出书,天地有自然之文,书籍之学由此而出。图成经,书成纬,一经一纬错综成文。古之学者,左图而右书,不可偏废。汉刘歆作《七略》,收书不收图,汉班固,即其书为《艺文志》,自此以远,图谱日亡,书籍日冗,所以困后学而隳良材者,皆由于此。人生天地覆载之间,而不知天文地理,此学者之大患也。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星辰之次舍,日月之往来,非图无以见天之象,山川之纪,夷夏之分,非图无以见地之形,天官有书,书不可以仰观,地理有志,志不可以俯察,故曰天文地理,无图有书,不可用也”。承传至今的河洛八卦天干地支阴阳五行等诸多理论,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缺一不可,是万万不能分开运用的,图书并重,三才一体,天人合一等诸多学术思想,在古人的思维意识中是何等的重要,即使是千言万语也说不完道不尽。也就是说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无图有书,有方无术,即使是把《伤寒论》倒背如流,也是不可用也。就以《伤寒论》的诸多条文为例,这仅仅是书的范围,如果缺少核心的图谱之学,就不会明白仲景学说之真谛,面对条文就只能是望文生义,随文敷衍了,诸多注释之著不正是如此吗?《伤寒论》在传承过程中,出现了为数众多的传本,仅就笔者所见,就有十五种之多,由于历代传抄者所据的底本,都是残卷,鲁鱼亥豕现象随处可见,甚至会误导后学,而入迷途,仲景一生曾对《伤寒论》巨著十三次易其稿,目前学术界所认定的标准本——宋治平本也早已失传,今人所见到的只是明赵开美复刻之宋本,观其条文,错简颠倒,丢三落四之处甚多,而金匮杂病部分更是残缺不全,卒不可读,学者在没有得到完整稿本的情况下,去学习《伤寒论》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学《伤寒论》难,学《伤寒论》条文更难,这是学界的共识,反过来说,当你看到有图有书有方有术的完整《伤寒论》时,再学《伤寒论》则何难之有,也就再用不着盲人摸象了,真理永远不在多数人手中,也不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爱思考,敢于提出疑问,而大胆的去探索的人手中。为供同仁研究《伤寒论》,今举一则条文而论之。

          少阳病篇有一则条文其宋本是这样表述的“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者,此为三阴不受邪也”。对于此条文的错误之处,余翻阅诸多注释之作,都是随文敷衍,并没有发现和道出其错误之处,而我所掌握的稿本,对此条文是这样表述的“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不能食而呕者,此为三阴不受邪也”。这才是正确的条文,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按六病传变顺序,伤寒三日以传少阳为常,三日后就传至少阴等三阴了,仲景称之为是“三阴当受邪”,此时若“其人反不能食而呕者”,知邪还在少阳,并没有传入少阴等三阴,因为“不能食而呕”,是典型的少阳证临床表现,少阳病篇,就曾明确言之“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脉沉弦者,不可吐下,与小柴胡汤”。“干呕不能食”是少阳证,“其人反不能食而呕者”也是少阳证,所以仲景才断言“此为三阴不受邪也”。残缺不全之宋本和康平本以及桂林本等多种传本,皆作“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是一则错误条文,如果是“其人反能食而不呕”,那后面的语句就只能是“此为三阴受邪也”,一字之差其文意千里相背,这时你就会明白真传一句话的重要性,对待前人之万卷书,傅青主的“不可不知其说,亦不可尽依其说”确实是经验之谈,对于此类问题,留待日后慢慢道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5/11 20: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