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山佬

揭秘血管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21 22: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顶起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2 10: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4 10:28:14 | 显示全部楼层
1.7生命本质与人无关

  在生物的不同层次和等级下都有其本质和规律,如细菌的规律、多细胞生物的规律、猿猴的规律、人的规律,所有规律的共同规律是“活”。活的东西与死的东西是生命与非生命的分界线。我们在这里所讨论的生命本质和规律都是指源头上的主导生命一切的那种终极本质和规律。生命本质的重要特征就是活,因此,我们把“生命本质和活”捆绑到一起,表示终极的本质和终极的活的含义。如细菌的活与多细胞生物的活,猿猴的活与人的活,都来自于终极的源头的活。

  生命现象丰富多彩、纷纭复杂,要从中找出统一的、稳定的、恒久的、不变的、先在的规律性,这种终极规律性就是“生命本质和活”。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寻找这种终极规律,在寻找之前,一定要明白一个铁的事实,生命终极规律的存在与人类是否存在无关。思想上抛开人类去看生命,才能看懂。

  人在地球上出现的很晚,生命的终极规律在人出现之前很早就存在了,人体的出现只是遵循生命终极规律,延续了活而已。即便没有人体的出现,也丝毫不影响生命本质的存在。事实明摆着,没有人存在时,“生命本质和活”早就在那了,当有人存在时,“生命本质和活”仍然在那,生命规律从来就不以人怎样去看他而独立存在着。不管人以什么心态解读生命,生命依然故我。

  人把自己看成是最高级生命,是生命的顶峰。若说“生命本质和活”与人存在无关,我们能接受吗?“高级生命”荣誉头衔是我们自己加冕的,这种最高地位的思想表达出人的尊严,要面子还是要真理,这反映出人的心态,也检验出“捍卫科学真理”这句口号是真的还是假的。在寻找生命终极规律时,我们把器官、五脏六腑、大脑思维、染色体、人类基因组、遗传、发育等等概念,一切凡与人沾边的相关因素都统统抛开,我们能割舍吗?公正地说,心悦诚服地承认“生命本质与活”远远早于人类而存在,远远早于多细胞生物而存在,这才是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真科学就要有这样的真正勇敢精神。

  狮群傲然挺立,环视草原,人类占据地球,傲视世界,共同之处都是以霸主心态,以自我视角看待眼前的一切,这是动物看世界的共性。以人为中心看世界的习惯,追根究底是动物的残余,是智慧高度还不够高的表现。人类思维这种局限性是与生俱来的缺陷,我们远没有认识到。克服缺陷就是要超越自我,所谓超越自我就是要尊重客观事实,站在非自我的高角度上看世界。

  人是这个世界的产物,世界是人之母,我们应当在尊重这个世界的基础上去探究世界。如果我们凌驾于世界之上,心中只有我我我,这样必然会走出一条错误的科学道路。人类应当尽早明白这样的简单道理,对待世界的态度将决定人类自己的前途。

  小结——“生命本质和活”与人类是否存在毫无关系。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4 10:32:10 | 显示全部楼层
1.8生命的历史

  按照基督教主教的说法,地球和地球上的万物是在公元前4004年10月26日早上9点钟由上帝创造出来的。这个说法荒唐可笑,然而,世界上仍有不少人相信这个上帝创世说。

  科学是依照生物化石记录来研究生命历史的。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生物进化》一书《第六章进化的历程—生命史》、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生命起源与进化》一书《第六章第七章地史早期与后期》都给出了一个大致上的时间表:地球生成于46亿年前;生命起源于38至40亿年前;多细胞生物出现在6到7亿年前;生物骨骼化出现在5亿多年前;生物从海洋登上陆地出现在4亿多年前;人类出现在200万年前;文字出现在大约5千年前。这些都是生命历史的重要阶段:

  38亿年—7亿年—5亿年—4亿年—200万年—5千年

  生物从开始的最简单的单细胞,经过38亿年时间进化到今天复杂的多细胞生物,忠实地传承着“生命本质和活”。变化的只是外表、结构和现象,内在的精髓恒久不变。生命历史神奇之处在于,单细胞生物在海洋中单独浸泡长达31亿年,这不仅留下深刻印象,而且告诉我们,单细胞生物在这段海洋历史中隐藏着生命最本质的东西——终极规律。多细胞生物出现的很晚,只是延续单细胞规律的产物,多细胞生物的存在与不存在并不影响生命规律的存在,单细胞生物独自生存31亿年就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也说明“生命本质和活”与多细胞生物毫无关系。甩开这器官那器官概念吧!专注单细胞生物才能揭示生命的核心秘密。

  组成人体的细胞类别有几百种,数量百万亿个,结构也十分复杂,而单细胞生物仅由一个细胞组成。现代生命科学教科书都说“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既然单细胞生物也是细胞,具有“生命本质和活”,何必再到多细胞生物中去寻找呢?面对多细胞的复杂和单细胞的简单,在两种生物模型面前,我们的生命科学不愿意选择单细胞模型进行研究。选择多细胞就是选择人体,选择人体就是以人为中心的情结在作怪。

  生命的全部历史中有“生命本质和活”,前半部历史中只有单细胞生物存在,后半部历史中是单细胞生物与多细胞生物共同存在的。拿单细胞生物来研究,还是拿多细胞生物来研究?这是个智慧问题。常说复杂不是科学,而我们的《生物学》喜欢拿复杂的多细胞生物、以解剖结构为模型,建立庞大复杂的科学体系。

  小结——“生命本质和活”应当到单细胞生物中去寻找。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5 11: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1.9单细胞生物的地位

  根据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科书《现代微生物学》(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页)的内容知道,现代地球生命系统是由细菌域、古菌域和真核生物域构成的“生命三域说”,细胞只有三大类,都存在着单细胞生物。“有证据表明,微生物在地球上至少存在了38.5亿年以上,比动、植物的出现早30亿年。”

  可以说,微生物无所不在、随处可见,每克肥沃土壤中有万亿个个体,每克富营养水体中有上亿个个体。单细胞生物在生命世界中占了压倒性多数,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生存范围最广、总重量超过现存全部动植物的总和。从整体生命观上看,单细胞生物模式是生命世界的真正主人。我们人类根据社会习俗、精神习惯、文化偏见、生理偏好、心智局限、独揽话语等等方面,凌驾于单细胞主人之上,我们自认为自己是万物之灵,地位最高,是生命世界想当然的主人。其实,人体的起点就是一个受精单细胞,是这个单细胞不断分裂的结果,本质是单细胞循环过程的一种表现形式。人的繁衍也是靠着单细胞的传承获得延续的,离开单细胞存在,就不可能有人体的存在,这就是客观事实。

  小结——单细胞生物从始至终都是生命世界的主体。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5 11: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1.10为什么说共性中有本质

  地球生物千姿百态,表面看上去极其复杂。在100多年前,德国的几位科学家先后提出,一切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一切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还指出,细胞只能来自细胞。这样就确立了 “细胞学”。细胞就代表了所有生物的共性,细胞就是生物的本质。所有事物之间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差异反映现象,共性反映本质。“本质则是同类现象的共性,是事物内部深藏的东西。”(摘自《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222页)

  细胞是生物的共性,但不等同于生命的共性。这样看,细胞生物这个事物中包含有生命共性的内容。

  细胞种类千千万万,可以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细胞,但是,所有细胞之间都会有相同点。因此,通过细胞间的差异可以进行分类,通过细胞间的共性可以找出生命的本质。

  这很容易理解,从生命起源的简单细胞开始,经过38亿年的进化,产生出千姿百态的生命世界,这其中不变的东西,保持恒定的东西,一定反映生命的本质。38亿年是恒久的遥远,细胞无论如何传承变化,有些东西永恒不变,始终守着固有规律,这肯定是本质的部分,即存在着我们要找的“生命本质和活”。

  小结——单细胞生物结构共性中含有“生命本质和活”。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6 10: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1.11单细胞生物的共性

  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的共性。地球上只有三大类细胞,真细菌、古细菌和真核生物,这就是“生命三域说”。现在能找到的最小最简单的细胞是支原体和衣原体,支原体没有细胞壁,那我们就把注意力锁定在支原体上。

  好!找到最简单细胞,简单之中共性的含金量最高,共性中有本质。接下来,如何找共性成为解密生命的关键,也是生命科学走向错误还是走向正确的分水岭。在此,人类以“自我”分“内外”思维的支配下,发生了不该发生的错误。

  近百年来,生物学大师们始终遵循这样一句名言:“一切生命的关键问题都要到细胞中去寻找。”一致认为这句话内涵很深,包宗了生命科学的真理。然而,错误恰恰就出在这句名言上。大家想一想,“一切”、“都要”、“到细胞中”、“去寻找”。请问!为什么不能转身180度,环细胞四周都去寻找呢?多视角看问题有什么不好?再想一想,细胞会是孤零零的细胞吗?没有细胞的外,哪会有细胞的内呢?细胞的存在和活着决定于外,我们有什么理由只研究内而放弃外呢?根本错误就在于此!究其原因,是以人为中心看细胞。

  支原体具有:①磷脂双分子的细胞膜;②细胞质;③基因组;④合成蛋白质的核糖体;⑤一分为二的分裂方式。权威教科书指出,“支原体具有生物三种必要的器官:细胞膜、核糖体和基因组”。这种认识是套用了看人体的器官思维模式,认为生物都是由器官组成的,并重复分内外的错误,一心往里看,认为生命只在内,不在外。再有,人类的主流思想认为蛋白质和核酸在生命中的重要性当然应排第一位,因此,寻找生命规律和研究生命起源时,把精力都集中在蛋白质分子和核酸分子的形成过程及相互催化关系上。核糖体和基因组被列为必要器官就是基于这样的主观认识。因此,不可能把支原体看明白。

  其实,支原体细胞膜及其膜两侧的水溶液才是真正的共性,一分为二的分裂方式才是真正的共性。这正是人类苦苦追寻的所有细胞都必须遵循的共同特征。只因为膜和水朴实无华,一副草根状态,分裂方式也太过平常,不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尊敬。当看到膨胀的细胞核,内藏亿万碱基对,周围还簇拥着万种蛋白质打工“白领”时,人们投以既惊讶又崇敬的目光。这正是人类重自我心态在轻视生命规律上的自我写照。

  细胞膜是一种奇特的膜,把水分成两部分,一侧形成“小室”、“液泡”,成为生命活动的水基地,一侧形成生命活动的水场所,两侧的基地与场所相互作用形成生命体系,构成统一的整体。如果一定要以膜为界分出内外,这边为生命,那边为非生命,把整体拆成“是与非”、“内与外”两部分,这就是人千不该万不该犯下的大错,是一种主观的、霸道的、极难改正的错误。这就是人类认识世界必须过三关的第二关——人类如何看生命?此处是问题的关节点。

  膜是最重要的结构,对生命活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生命本质和活”都蕴涵在膜及两侧。这很好理解,我们认为的生命有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这些都要通过细胞膜及两侧才能得以实现。都要通过一分为二的分裂方式才能得以延续。

  小结——单细胞生物结构共性体现在细胞膜及两侧的水上。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6 10:38:14 | 显示全部楼层
1.12如何理解细胞膜及两侧

  先说水,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的电子云粘合形成水分子。由于粘合的特殊性,水分子一端显示出正电极性,一端显示出负电极性,水分子是极性分子。水分子的脾气是,与带电分子亲合,与不带电分子排斥。

  根据厦门大学出版的《化学海洋学》第11页所述,“海水中含有许多化学物质,到目前为止,地球上100多种元素中,在海洋中已发现并经测定的有80多种。”可以这样理解,地球上近百种元素组成了各种矿物石头,这些石头都直接或间接溶解在海水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海水具有“石头水”性质。

  油脂分子不带电与水排斥,所以油不溶于水。如果脂分子与带电分子相结合就会形成一种特殊分子,带电头部与水亲合,不带电尾部与水排斥,这样就成为双亲性的类脂分子。由这种分子排列起来就形成细胞膜。膜两侧分子头部与水分子亲合,分子尾部被水排斥,只能尾对尾夹在中间,这样就形成双分子层膜,由于中间的疏水性质具有一定的封闭性,膜就成为有选择性的通透屏障,这就决定了膜两侧水中各种分子在有条件情况下进行交换。这层膜在水中处于液体和晶体的中间状态,是一种具有流动性的液晶膜,液晶膜状态决定着生理功能。

  细胞膜两侧是“优化水”,一侧是“细胞质优化水”,一侧是“五元液优化水”,两种优化水是由长期的稳定性形成的,或者说,是在稳定基础上逐渐变化形成的。五元液优化水是海水几十亿年稳定性形成的。细胞质优化水是在膜保护下稳定性形成的。两侧优化水不是孤立的,是在膜的选择下相互作用着。

  如何看膜两侧的内与外呢?如果按我们的思维习惯分内外,对动物细胞来说,细胞质优化水是内,五元液优化水是外;而对植物细胞来说,五元液优化水是内,细胞质优化水是外。

  膜两侧是优化水,无论膜向哪一侧包裹,膜与两侧都不可能分离,膜与两侧共同构成生命整体。人对生命至今迷惑不解,其错误根源在于:其一,把膜包裹一侧叫内,是细胞,是生命,把包裹反侧叫外,是非生命,是生命的环境;其二,主观认为以膜为界,内外可分离,膜是生命与非生命的分界。其实,膜是勾通两侧的有选择性界面,绝不是分离的界面;其三,大脑思维主观认定内中有个“自我”,有基因表达,有生命灵气存在;其四,很多人忽视膜反包面水的存在,因为无水存在,膜不可能形成,无论怎样隐匿,必然存在水层;其五,反包面的水不可能是普通水,可以充分证明是具有五元液性质的优化水。

  膜两侧优化水这个系统在地球上经过38亿年的进化,细胞质优化水一侧分子内容上千变万化,在弱化学键作用下形成多种复杂的有机大分子,不变的是各类分子间的电平衡关系,其中包括核酸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的关系。人类可以依此创立《细胞生物学》任其遐想。不管你怎么想,那都是所谓的无机“石头分子”进化成的我们认定的有机大分子。这一侧围成细胞体,被我们看成是有生命的有机生命体。五元液优化水那一侧内容物上也千变万化,也可以有更多的内容物参与进来,不变的也是各种分子间的电平衡关系,更重要的不变是五种简单离子的永恒存在和永恒作用,因为他们保持着永恒的简单和无机的面貌,我们就忽视了这些“石头分子”的本质作用。这层优化水是被各种生物以各种不同方式层层包围保护起来。生物保护他们是为了保护自身的 “活”。人类不愿意为这些矿物石头简单离子创立什么学说,更不愿意为这些草根离子去多思考问题。因此,导致今天全世界为了每日应当吃几克食盐喋喋不休。

  细胞膜及两侧构成生命整体广泛分布于地球上,这是生命世界的共性和真实,就是我们要找寻的生命真理。因为,这不符合我们心中的习惯和模型,所以,我们一直拒绝认识这个真理。

  小结——正确理解细胞膜及两侧优化水的整体性是关键。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8 21: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1.13为什么要强调五元液

  海水中有众多石头离子,排名前五位的一定是:氯离子、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和镁离子。细胞膜这侧的优化水,在38亿年恒久演化中,无论怎样变化,这五种离子的存在和作用始终不变。不仅不变,生物还会千方百计地保护他们并精确调控他们。这五种离子有什么神通会成为生命的元老享受如此待遇呢?原来,这五种离子为细胞提供静息电位、电流,使细胞活起来,并控制细胞的生理功能。举例说,人的思想、精神、看、说、唱,以至于整个心理活动,其实都要靠这五种离子在那里表演才能有结果。五种离子给人以灵魂,而人对此却茫然无知。再有,他们控制着生理功能,若出现偏差,使身体患高血压、冠心病、脑中风等疾病,这不也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吗?这样看他们,恒定不变、细胞共有、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给生命以活、推动生理,有如此特殊重要作用,给他们一个名分叫“五元液”,实属必要。其实,生命有机体是由无机分子控制的,五元液这五种离子是指挥部中的最高成员。不管人类是否承认他们,他们所起的作用始终在那。回首38亿年生命史,因为五元液,生命才会起源,因为五元液,生命才会进化,因为五元液,细胞才会产生出核酸和蛋白质大分子,因为五元液,我们人类才会在今天存在。决不能因为五种离子简单得如草根就可以傲慢地轻视他们。

  五元液是生命的重要特征,由于先在性和重要性,其作用要高过核酸和蛋白质。亿万年后,所有有机大分子都会有所变化,但五元液肯定不会变。关于这一点,我们从“侏罗纪浓度”中得到了启示,这也正是五元液在血液中保持稳定性的重要原因。人类应当高度关注血液中五元液稳定性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人们总想不通,所有的单细胞、多细胞、植物和动物,体内总少不了这些石头,矿物质土得不能再土了,却与高贵的基因组蛋白质有机物们相伴38亿年,形影不离。是他们赖着我们,还是我们离不开他们?得高血压病怪罪盐吃多了,得结石病怪罪钙吃多了。看不起他们,看不懂他们,却要把科学自身的错误扣到他们脑袋上。他们正看着人类科学何时改正错误呢!

  小结——五元液的稳定性对人体健康有着巨大的影响。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8 21:26:21 | 显示全部楼层
1.14生命的通式

  我们已经知道细胞膜及两侧优化水的整体性是不可分割的,那么生命的整体性就可以叙述为:
生命是生命体与生命境相互作用的体系。

  何谓生命境?环境这个词的概念过于宽泛。我们把与生命体密切相互作用的部分称为该生命体的生命境。生命是“体”与“境”两部分组成的生命体系,“境”是生命的源泉,是生命中主动变化部分,“体”是生命中被动从属部分,是一种具有能动性的从属。以生命“体”代替生命整个体系是人的思维错误。

  上述生命结构,是放置生命世界处处适用的通式结构。可以看成是生命的公理,也可以看成是生命的通式。这是人类认识生命和认识生物区分不同概念的分水岭。虽说简单无奇,但却改变了人类数万年的错误观念。从太阳绕着地球转改变为地球绕着太阳转,从生命是生物体改变为生命是体境统一体系,虽然事情本身极其简单,但是人类这种观念的改变却有着巨大的意义。

  人体仅仅是体的概念,只有与人的生命境相互作用,人才具有生命。尽管习惯上不这么看,但人到太空中去一定要穿宇航服,宇航服中包裹着人的生命境。以这种视角去看单细胞生物,他们必须左一层右一层的包裹自己,细胞壁、荚膜、粘液层等,革兰氏阴性菌外表还多了一层脂双层包膜,坚韧的细胞壁及最表层结构的多样性,那都是为了适应各种各样的环境。生物为了保护生命的存在,从来都不会忘记带上生命境部分。

  对所有生物而言,细胞是共性;对所有细胞而言,膜及两侧优化水是共性;对所有生物的活命结构是“体与境”。

  若问生物为什么有生命,即为什么有生命状态?“只有生命体与生命境相互作用时,该生命体才具有生命状态。”回答生命状态的叙述是生命定律。

  单细胞生物是生命世界的主人。“细胞体与细胞境相互作用的体系是细胞生命,细胞境的重要特征是五元液。”回答细胞生命,并指出细胞境具有五元液特征的叙述是第三生命法则。

  生物进化出现了许多物种,一些生物相对不进化,进化生物也总会有保守的部分。回答生物相对不进化现象的叙述属于生命守型法则。

  小结——生命通式是人类认识生命道路上的里程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5/11 16: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