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绞尽脑汁

学习伤寒论最容易犯的错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30 07: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道至简,时方误人

不想折腾的,用经方
对不配合的病人,偶尔用用时方也是可以的嘛



发表于 2014/8/26 09: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师啊。这样看学起来就简单多了。
发表于 2015/3/19 20: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学习了,开了另一思路。。。
发表于 2023/6/19 07: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的经验之谈,学习了
发表于 2023/10/13 15:26:0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诉说经验之谈。
发表于 2023/10/16 01:25:09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气相求 , 同声相应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2.gif(2014-11-21 20:17:23)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71ad9d0102v8t0.html
“其交以道,其接以礼;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这是清代常见于商贸中介组织场所和商店集市里的一副对联。楹联大师梁章钜对此联赞誉有加,称之为“颠扑不破语也。”
其上联出自《孟子?万章下》,意指按规矩与人相交,按礼节跟人接触;下联出自《易经?乾》,意思是,声调相同,就会产生共鸣;气息相同,就能相互吸引。
如果说,上联所言主要讲人际交往活动,下联所说内容则较为广泛,散见于生活的许多方面。
在山区居住过的人知道,一些地方,相邻的两个村寨,隔着一条山谷,遥遥相望,彼此间“鸡犬之声相闻”;只要闻得一边村子里的狗叫或鸡鸣,总会引动对面寨子里的同类,跟着应和鸣叫。这种飘荡在村寨,浮动于山间的呼应之声,飘逸和谐,既能让人们感觉到田野生活的安宁祥和,同时又可体悟出生命间信息传递的奇妙。
社会生活中,常可见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之间,互相响应,自然结合在一起。当然这种“声应气求”,并非是指完全一致,而是如《内经》所言:“智者察同,愚者察异。”
中医的一些方药运用中,也体现出“同气相求”之理。
明代《医学正传》中,有一个治疗饮食过量、导致肠胃积滞的“祖传方”,名曰“溯源散”。此方特别之处,是没有固定的药物,运用时,“必询问其先食何物所伤,或粽,或肉食,则以原食之物烧存性”,研末吞服,所伤之宿食即下。对于幼儿食积,许多老年人都知道一个类似的验方“糊米茶”:将大米炒成焦糊状,用开水冲泡给孩子喝,可帮助消化功能。
清代名士纪晓岚(1724--1805),学识渊博,深通医道,他曾留意过这类现象。其发现一些老人,对饮食过量引起的肠胃不适,以所食之物烧成灰,调水送服,即可消食化滞。起初,他并不相信这种疗法,后见疗效明显,于是探究并阐述了其中的道理:
“盖油腻先凝,物稍过多,则遇之必滞,凡药物入胃,必凑其同气。故某物之灰,能自到某物凝滞处,凡油腻得灰即解散,故灰到其处,滞者自行,犹之以灰浣垢而已。”(《阅微草堂笔记》)
清代著名医家王孟英(1808--1868)之曾祖王学权(1728—1810),在引录纪晓岚的这段论述后说:“此理人所未悟,先生见理甚明,故有此妙解。”(《重庆堂随笔》)
宋徽宗因食冰过多,而致腹泻,太医们用温热药治疗无效,故请名医杨介诊治。他诊断后,所开的方药和御医们差不多,仍是温中理脾胃之剂,不同之处,要求用冰水来煎药。徽宗服药后,遂获痊愈。此乃“因知病因冰起,还以冰解之也。”(清·黄宫绣:《本草求真》)取其同气之意。
幼时,每当吃饺子过量后,长辈们就叫喝点煮饺子汤,说“原汤能化原食”。问及其中道理,却一直未能得到满意答案。后来偶然间若有所悟:同类物质间,气息相通,节奏相应,如纪晓岚所说:“非其同类不能投其好而入,伺其隙而抵也。”另外,物质的能量、信息、形态之间,不可分割。有能量,就有信息,就有能量存在的形式。在煮饺子的汤里,带有烹制过程中火力温化信息,故有帮助消化的功能。
中医的精髓在于“辩证论治”,参考前人的医案、验方,也需加以思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信然!

发表于 2023/11/29 16:07:01 | 显示全部楼层
难道说小柴胡汤后面说的,单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说的是所有的经方条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4/27 22: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