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219|回复: 1

太阴中寒传三经 哮喘病脉证治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8 21: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xiong7203 于 2014/7/8 21:20 编辑

太阴中寒传三经   
    假令高热已退,或高热稍有起伏,胸闷、胀痛望其唇紫、脉弦数者,寒邪传于少阴也。少阴之途径有二,即心与肾。何耶?肺主呼吸之气,心主绵绵不绝之血。年高、或体虚之人,虽心为火而火早已衰,岂可抗拒寒邪突至之  汹势哉?故入心之少阴经脉!此寒中太阴直传少阴心脉者也。
   寒中少阴及心病脉证治发热恶寒、脉弦数、舌质红、口唇紫、苔黄白相兼,不可急急以清法,干姜附子生姜红枣黄连甘草地龙汤主之。
    干姜附子生姜红枣黄连甘草地龙汤方:干姜一百克、附子五十克、生姜一百克、黄连十克、地龙一百克、红枣十二枚切开
    上药共入锅中,加水约两大碗,大火煮沸后,改为小火煮三十至四十分钟,取药汁约小半碗倒出(一百毫升左右),再加水依上法煮之,连煮五次,将药汁合为一处,二小时温服一次, 每次服五分之一,日一帖。
    王清任云地龙之通经,是知其一,不知其二。如与附子同用,既升心阳为真气而利水消肿,更有解附子余毒之妙。脉数舌质红、苔白黄不可以火医之,因心阳被寒所痹、所結所郁而生热也。心阳升真气补则经络通而痹结乃解,病自去之!地龙不但无毒且能解毒消肿。   
    寒去热退,其脉必缓,舌质淡红,苔薄厚与色亦转为平,万万不可忽视之,尤其唇紫未净尚未转红者,乃其寒邪之有残余、少阴心脉必有所滞而未通,人参地龙汤主之。
人参地龙汤方:人参三十克、白术三十克、干姜二百克、甘草三十克、地龙一百克
    上药共入锅中,加水约两大碗,大火煮沸后,改为小火煮三十至四十分钟,取药汁约小半碗倒出(一百毫升左右),再加水依上法煮之,连煮五次,将药汁合为一处,二小时温服一次, 每次服五分之一,日一帖。
    如是营气得以生养、心阳得以温温,寒邪之滞之闭之结残余自然彻底除根,无后患耳!

肺为水之上源,肾乃水之下源。肺主呼吸之气、乃宗气;肾与命门而主纳气于下焦,俾元气得以生之有源。左尺脉为肾,右尺脉为命门。肾二命门亦二。何谓命门?余研究多年,乃两肾上端之肾上腺。肾与命门之肾上腺荣则俱荣,亏则俱亏。何以?肾萎缩变小而命门之肾上腺亦萎缩变小!
    寒中太阴,恋恋于肺,体虚则乘肾之纳气直下中于肾之少阴。
    肺属金,金生水,肾主水而纳气,母病及子,自然之理,孕妇若病,腹中之婴亦受其病,理一也。  
    是故寒中太阴,下传少阴
    寒中少阴及肾病脉证治:脉弦数,高热恶寒、反反复复(四十度左右),痰多而粘,苔白腻、浮肿、小便少。少阴化寒汤主之。  
    少阴化寒汤方:生姜一百克、干姜二百克、附子五十克、红枣十二枚切开、甘草三十克、生知母三十克、生石膏六十克打碎、净地龙一百克
    上药共入锅中,加水约两大碗,大火煮沸后,改为小火煮三十至四十分钟,取药汁约小半碗倒出(一百毫升左右),再加水依上法煮之,连煮五次,将药汁合为一处,二小时温服一次, 每次服五分之一,日一帖。
    或曰:寒邪之因何用性寒之生石膏?答曰:假令锅中置入冰块直接大火烧化之可否?或锅中置入冷水再入冰块以火烧之,二者化冰孰快?从阴引阳,从阳引阴,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须用其妙也!性寒之生石膏引入寒凝之结以分之化之,知母石膏犹如冰中所置冷水,重重姜附之阳之温之火渐渐生发,寒冰之闭结则解! 故“结”解则热退!  
    乙癸同源,水生木也。寒结少阴如不速解而化之,势必借少阴之枢运中于厥阴及肝耳。
寒中厥阴及肝病脉证治脉紧或弦数,唇青舌紫苔白厚或灰黑相兼、高热恶寒、抽搐、手足寒冷如冰也。冰在手足尚可,假令冷至腕踝以上,甚至于肘膝,则病危增加!此寒深厥深而热亦深!发热乃人之真阳,奋力化寒、抗寒之象也。  
寒中厥阴病,十分凶险。厥阴化寒汤主之。
   厥阴化寒汤方:附子五十克、炮姜五十克、干姜二百克、生姜一百克、红枣十二枚切开、柴胡五克、黄芩三十克、党参五十克、生甘草二十克、生知母三十克、生石膏六十克、净地龙一百五十克
    上药共入锅中,加水约两大碗,大火煮沸后,改为小火煮三十至四十分钟,取药汁约小半碗倒出(一百毫升左右),再加水依上法煮之,连煮五次,将药汁合为一处,二小时温服一次, 每次服五分之一,日一帖。
    附子温阳极善于走而入厥阴,为攻击冲锋者;炮姜如焦炭之温热且最为持久,是绵绵后续援兵;干姜温阳循附子之走入厥阴而守之、温温之令阳气生发蒸腾;生姜扫新寒于倾刻。故元阳得以运行则手足渐温,高热退去而再无反弹之力。何耶?新寒旧寒固伏寒邪皆化之净之也!恋恋之粘痰以转化为津津液液而布之散之环流周身耳!
    世俗见高热速速肛门塞入退热药一粒,汗大开热虽降下、迅即复升四十度左右,其粘痰连连不断:“肺炎,病毒不明今晚要走人了!”
    厥阴者,肝经之脉,与少阳为表里,寒凝厥阴,经少阴所传而至,经云:脏真入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厥阴肝脏真元阳气亦须借少阳之气枢轴转运,少阴少阳同有转枢功能,阳能转阴,阴则能阳,上下表里无不转枢。寒退阳升,则厥阴真气即疏发又透泄!何以?服药后体温正常手足温矣!
   厥阴病,高热止,痰去,脉缓者,为寒邪之结已解,宜复阳气于周身,桂枝甘草红花汤主之。
    桂枝甘草红花汤方:桂枝一百五十克、生甘草二十克、红花五克
上药共入锅中,加水约两大碗,大火煮沸后,改为小火煮三十至四十分钟,取药汁约小半碗倒出(一百毫升左右),再加水依上法煮之,连煮五次,将药汁合为一处,二小时温服一次, 每次服五分之一,日一帖。
或问曰:寒中三阴,发热恶寒,有数脉者,何耶?
    答曰:无发热恶寒而脉数,内火盛也;有发热恶寒而脉数者,寒中于内,人体真阳奋力抗寒之象也。
    寒邪伤人,从太阳之表及里为阳病十八,以仲景六经辨证;寒中太阴入肺、入心、入肾、入肝之发热恶寒脉数者,为阴病十八,三经辨证治之。《素问•阴阳类论》曰:“三阴者,六经之所主也,交于太阴。”以此。
    万万不可因脉数而误诊为热,发热恶寒属阴属阳亦应求其因。否则,病人死矣。
    寒中三阴之经及肺肾肝之脏,高热恶寒、痰多为其主症,苔白脉弦紧而数。脉数不可当热、当火医。伏寒越深则热势更发。脉数发热,人体阳气逐寒之象也。                                                                                                                                                     
    邪自三阴传变,或因治之迁延时日较长,或用药失当,药不对症则自有毒,势必毒邪残留脏腑经络之中,或发皮肤丘疹,或皮肤溃疡,或食欲不振,或恶梦连连,或口舌生疮、二便失调不一而等,三阴解毒汤主之。
    三阴解毒汤方:生姜一百克、红枣十二枚切开、鱼腥草三十克、桂枝一百五十克、生甘草三十克、净地龙一百五十克 。
    上药共入锅中,加水约两大碗,大火煮沸后,改为小火煮三十至四十分钟,取药汁约小半碗倒出(一百毫升左右),再加水依上法煮之,连煮五次,将药汁合为一处,二小时温服一次, 每次服五分之一,日一帖。
凡寒中太阴、太阴或再传少阴、厥阴而高热者,一乃养护不慎汗后中寒,二是气虚于先。

哮喘病脉证治论 ( 湿 寒中太阴肺 少阴心的病脉证治)
     阴病十八中有 “ 喘 ” 之病,医多束手,何耶?喘病之因乃寒邪伏之反复中新寒于太阴之脉,在息道则粘痰哮鸣声声,在肺则喘!归于肺痹。

    寒中太阴经脉病脉证治:脉结或紧、痰多、苔白厚、舌质淡或紫,唇青、恶寒、哮喘。病重病久不愈则中肺。中肺者,肺痹肺气肿矣!  
    痰粘不断,寒滞息道,古之喻如水鸡之鸣哮音,故谓 “ 哮 ” 病。哮不单发,常与喘相约结伴,故谓哮喘。或名为肺气肿一期、二期、三期。三期极危险,仲景云尔:入脏者死。乃肺泡因过胀而破裂,死矣!痰堵息道,亦死!
    病者,寒中息道太阴之经脉也,脉或结、或迟,舌质淡或紫、苔白厚、唇紫,哮重喘轻者,半夏地龙汤主之。
    半夏地龙汤方:姜制旱半夏五十克、净地龙九十克、干姜二百克、生甘草三十克、麻黄十五克(后下)、辽细辛五克(后下)
上药共入锅中,加水约两大碗,大火煮沸后,改为小火煮三十至四十分钟,取药汁约小半碗倒出(一百毫升左右),再加水依上法煮之,连煮五次,将药汁合为一处,二小时温服一次, 每次服五分之一,日一帖。

    解肺痹之结,非生姜、干姜同用不可!何耶?生姜祛新寒,干姜化伏寒,二寒祛之、化之如冰冰粒粒然则为水,二姜之火生温煮沸而蒸气,故冰之结必释然之!
    ,乃寒中于太阴与肺,绵绵阴阴恋恋伏之,日久复中寒则病喘。脉或弦、或结、或紧、或迟,其舌质或淡、或淡红、苔必白或灰,唇青紫,肺痹二姜汤主之。
    肺痹二姜汤方:生姜一百克、干姜二百克、麻黄十五克(后下)、辽细辛五克(后下)、生甘草二十克、桂枝一百克、桔梗五克
    上药共入锅中,加水约两大碗,大火煮沸后,改为小火煮三十至四十分钟,取药汁约小半碗倒出(一百毫升左右),再加水依上法煮之,连煮五次,将药汁合为一处,二小时温服一次,每次服五分之一,日一帖。
    上方用药之量,须因人而异,盖药有天然野生,如大山中农民采来则用量少且效宏,如购于市,则因人工养殖之品,化肥催生之,药既差而用量大。
前言哮乃寒中息道结于肺脉为病主因,旱半夏温温之热不但化寒,且可令息道结痹聚沫之痰转为津液布散之,地龙性略凉为阴、寒为阴,阴阴相近之意,半夏之温热借地龙之凉引入寒凝之结。痰去哮安在!

     哮喘病因,乃寒中息道太阴,亦有与风相伴者,风多寒少之哮喘,其脉时紧时缓,舌质淡红、苔白、唇青或紫,必咳嗽、恶风,动则汗出。何耶?阳虚则汗出。应风寒分治之法,先灭其风,令风不与寒合,则寒势自孤而易化之也。桂枝荆芥细辛汤主之。

    桂枝荆芥细辛汤方:桂枝一百克、杭白芍三十克、生甘草二十克、生姜一百克、大红枣十二枚(切开)、荆芥十克、辽细辛五克(后下)
上药共入锅中,加水约两大碗,大火煮沸后,改为小火煮三十至四十分钟,取药汁约小半碗倒出(一百毫升左右),再加水依上法煮之,连煮五次,将药汁合为一处,二小时温服一次,每次服五分之一,日一帖。

    寒与湿合,共中于肺,其寒湿二阴之邪相恋相合痹结于太阴之肺及少阴之心,脉必结或迟,痰极多而胸闷甚,舌体胖大而唇紫苔白、浮肿。乃肺心病、肺气肿后期、胸膜积水矣!
    在平素尚可,如复中新寒,或劳心思虑过度,死期又至矣!以风湿心脏病命之,寒邪安可独缺?寒邪不除,病根永在。
    寒湿二邪为阴,太阴、少阴亦为阴,阴阴缠绵,俗云难医,治则有三。一化寒;二升阳;三利湿。其中寒邪常占十之八九,湿邪十分一二。何耶?世俗利湿之剂不知用了多少次,其水其湿迅又复至,乃未化寒也。以此。
    此病为肺痹、心痹二病共合。寒中二阴心肺十分凶险,速速化寒温阳。肺心化寒温阳汤主之。
   肺心化寒温阳汤方:干姜二百克、生甘草三十克、净地龙一百二十克、制附子五十克、柴胡五克、制旱半夏三十克、党参三十克、黄芩三十克、大红枣十二枚切开
上药共入锅中,加水约两大碗,大火煮沸后,改为小火煮三十至四十分钟,取药汁约小半碗倒出(一百毫升左右),再加水依上法煮之,连煮五次,将药汁合为一处,二小时温服一次,每次服五分之一,日一帖。

    脉结或迟渐转为平脉,为寒渐化而阳渐生,舌体大致正常,苔白腻必亦见好,可与肺心二阴利湿汤数帖,则湿邪方可真正除之,或直接转为津液借肺朝百脉布散之。
肺心二阴利湿汤方:黄芪六十克、白术三十克、制附子十克、生甘草二十克、车前子三十克
上药共入锅中,加水约两大碗,大火煮沸后,改为小火煮三十至四十分钟,取药汁约小半碗倒出(一百毫升左右),再加水依上法煮之,连煮五次,将药汁合为一处,二小时温服一次,每次服五分之一,日一帖。

    又有肺心两经被风寒湿三邪同时而中太阳之表及太阴之里者,不可不知。此病多发夏热之季,天热大汗,突遇天变淋雨受风,治之失误,延迁日久,复感三邪,病自渐重,遇夏季潮湿、热天温度突降时,危矣!秋末、早冬病略略减轻。
     以病毒性心肌炎、肺炎医死人不少,因病毒时刻在变异,究竟何种病毒导致心肌与肺之炎症?病因不明,用药乃无的放矢。
    有无寒中息道直犯心肺之病因?假令有之,以何仪器检查之?
    有无风寒二邪合并直中心肺之病因?假令有之,以何仪器检查之?
    有无风寒湿三邪并而直中心肺之病因?
    假令有之,以何仪器检查之?假如风寒湿除之会如何?
    余每临证必细细玩味中、西医籍,似《哈里逊内科学》从第九版至十二版可谓与时俱进,中医典籍更不必细述,亦可谓沥心呕血之至,因面对病人将死之耳!
    仲景以六经辨证、论伤寒及杂病,然其方实乃源于上古漫长岁月之实践经验也。余之三经辨证以肺之太阴之开为之始,太阴之开三阴经之传时时接触自然界六气并息息相关,与太阳之开虽同,然太阴直入脏真,故三阴为六经之主也。  

风湿二邪共犯于太阴之肺、或中于少阴之心亦可为‘结’为‘痹’。在肺则哮喘,在心则心肌肥大、胸膜积水,其胸或闷或痛,或时时如平人,然其脉必结或迟,肌肤之色或青、或紫,其苔多白腻,体重乏力,或汗出恶风。防已二术黄芪汤主之。
    防已二术黄芪汤方:防已十五克、苍术三十克、白术三十克、黄芪六十克、生甘草二十克
上药共入锅中,加水约两大碗,大火煮沸后,改为小火煮三十至四十分钟,取药汁约小半碗倒出(一百毫升左右),再加水依上法煮之,连煮五次,将药汁合为一处,二小时温服一次,每次服五分之一,日一帖。

    风寒湿三邪共犯太阴之肺少阴之心,其病则哮喘、心衰、身痛而重、脉结、或代、或迟,亦兼弦紧,舌质淡而胖大、有齿痕,苔白而厚腻。麻黄桂枝附子汤主之。
    麻黄桂枝附子汤方:麻黄十五克(后下)、桂枝一百五十克、制附子三十克、生姜一百克、生甘草三十克、大红枣十二枚切开、防风十克、防已十克
    上药共入锅中,加水约两大碗,大火煮沸后,改为小火煮三十至四十分钟,取药汁约小半碗倒出(一百毫升左右),再加水依上法煮之,连煮五次,将药汁合为一处,二小时温服一次,每次服五分之一,日一帖。
    问曰:寒中太阴,或发热、或不发热、或在太阴之浮络,或在太阴之孙络、或中于太阴之经脉、或直中肺、或传于少阴之心、或传于少阴肾与厥阴肝。何耶?
答曰:一因人之体质不同,二乃人脑力体力劳动不同,三乃人所处之环境不同,四乃人之职业不同,五乃人之遗传不同,六乃伏病各异。





 楼主| 发表于 2014/7/8 21: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凡遇风寒合而伤人致病,若以既祛风又散寒治之,其效必差!或风多寒少,或风少寒多,用药极难。惟将二邪分而攻之,往往收效既速又佳。
假如痰粘不断,寒中肺也;虽有恶风、汗出亦应化寒为主。假令喘甚痰少而恶风、自汗者,可先除风邪。
寒甚之脉多弦紧;风甚之脉见缓象;少阴心脉病之则结、代。
风多寒少者其痰有泡沫,寒多风少则痰必稠黏。
风多者唇黄,寒多唇紫。风多咳而喘、寒多者喇而哮。
如是则病因了然,首先围而灭之,此乃调动积极因素,各个击破之法。


寒为阴邪,脉虽数而必紧,虽高热而手足冷,虽汗出而热复至,其苔白乃寒凝寒结之主证,万万不可以安宫牛黄、紫雪丹之品,否则,人死矣!何耶?阳气因之更易闭也!此高热之因乃寒中所发,治必温热大剂持续以蒸腾,因其寒不化则结闭不开耳!


外邪之害,尤以寒邪、温邪害人最甚。然寒温二邪若分别伴有风邪,病势则更凶猛张扬。《素问-评热病论篇》曰:“帝曰: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此为何病?岐伯曰:病名风厥。”
    假如寒与风合,应先化寒温经以解结为先,再驱风邪。何耶?寒不解一则高热复至,若二邪凝结,营卫岂能和合乎?
    胡寒尽而再和营卫以驱风邪则扫荡之易易耳!
  寒与风合伤三经也好,六经也罢,总之先化寒凝而再驱风邪。驱风之方生姜红枣最良。或入桂枝红花,或入白芍甘草,或入地龙以通经解毒,妙妙之耳!
寒也好,风也好,大邪虽去,人体毒邪必然残留常蕴有积,取地龙乃善于钻土经营者也。君不知土生万物者乎?太阴为土者乎?太阴可从中焦上升二经于表者乎?故地龙可自厚土里能解毒于表者,是得力其钻土经营耳!
温邪挟风者,一乃牛蒡薄之属,二乃生姜红枣也。
何谓“风厥”?
《素问-评热论篇》曰:“巨阳主气,胡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表里刺之,饮之服汤。”
“巨阳与少阴为表里”者,乃足太阳与足少阴耳。少阴乃三阴之“枢”运经营者,将风邪枢运至厥阴,乃其易易之用也。风善动岂能不扶摇于九重之巅乎?况又借热乎?如水热蒸气岂有不升腾耶?
“表里刺之”乃余常用针法,命之为“表里刺法”于《针灸》书中,实能激发调整表里两经真气也。
“饮之服汤”者,余之附子二冬汤以补益少阴真气,桂枝防风二姜汤以逐风于太阴。备矣!二姜者,生姜干姜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5/4 11:0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