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山水伊人

老中医收徒,教你真正的中医——经典中医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6 17: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6学中医一定要脑子有两根筋——阴、阳
       1《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注:两仪即阴、阳。)
      ——《易经·系辞上》            

    2一阴一阳之谓道。

——《易传·系辞下》                              

    3 天下万物,皆有阴、阳。

——《易传·系辞下》                          

   4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5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6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素问·阴阳别论篇第七》

   7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8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类经·阴阳类》

    9不识阴、阳,焉知医理?                              

      ——明·张介宾

   10阴、阳无谬,治焉有差?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传忠录》

   11凡诊病、施治,必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传忠录》

   12良医之救人,不过能辨认此阴、阳而已,庸医之杀人,不过错认此阴、阳而已。

     ——清·陈修园

   13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是识阴、阳。

      ——清·郑钦安《医理真传·自序》

  14万病不出阴、阳两字。

     ——清·郑钦安《医理真传·卷一·阳明经证解》

  15医者众多,真能辨识阴、阳者有几?有为医几十年不明阴、阳者。

     ——夏洪生《北方医话·明辨阴阳,不施尽剂》

  16如果阴、阳识不清,寒、热辨不准,没有热你去清热,结果受害的是什么呢 ? 当然是阳气 。

                   ——刘力红《思考中医》3版371页

                             

   17什么事情都要养成阴、阳来思维。

    —刘力红《思考中医》3版p88

18诸位要是信得过,且听我一句,那就是抱定这个阴、阳,朝于斯,夕于斯,流离于斯,颠沛于斯。果能如此,不出数年包管大家在中医上有一个境界,也包管大家能够真正列入仲景的门墙。            

   ——刘力红《思考中医》3版p386

19中医里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中医里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方方面面都要围绕着它,离开它就不行的这个东西是什么?这就是阴、阳。

   ——刘力红《思考中医·第二章·认识阴阳》

20 学阴、阳,光懂这些还不够,怎么个对立,怎么个互根互用,这些你都要有真实的感受。对于任何事物的变化,你都能落实到阴、阳上面,甚至一辈子一举手、一投足你都能分辨出阴、阳来,都能感受出阴、阳来,只有这样,阴、阳才能为你所用,你也才能用阴、阳解决真正的实际问题。

   ——刘力红《思考中医》3版p75

    信曰:学阴、阳并不难。你想想,假设没有电灯、电脑、汽车这些现代化的东西,世界上还有什么?有白天晚上,白天属阳,晚上属阴。还有天热天冷,天热属阳,天冷属阴。还有男人女人,男人属阳,女人属阴。阴、阳就这么简单。但是阴、阳无处不在,比如一个小伙子相对象,看见姑娘长得漂亮,这属阳,那姑娘的脾气、学识、能力、智商就属阴。在中医里,更是处处有阴、阳。脉分阴、阳,浮脉为阳,沉脉为阴。中药分阴、阳,附子为阳药,大黄为阴药。方分阴、阳,四逆汤是阳方,大承气汤是阴方。因此,做中医大夫,千万别脑子一根筋,光阳不阴,光阴不阳。曾见某医院中医大专家治肠痈(西医叫阑尾炎),只知用大黄牡丹汤(阴方),不知用薏苡附子败酱散(阳方)。若是寒症也用大黄牡丹汤,岂不是“阴盛则亡”!前几年,火神派闹得很凶,作为学术研究无可厚非,作为育人极易误导年轻人,好像谁用的附子越多,谁就是名医。孰不知火神派自封的老祖宗郑钦安,除了会用四逆汤(阳方),还很会用大承气汤呢(阴方)!若是阳明病也用附子,岂不是“阳盛即毙”。因此,你要想当一个好中医,一定要脑子两根筋,阴、阳并存。

蒙山山人于2015年11月26日(乙未年阴历十月十五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7 20: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水伊人 于 2015/12/7 20:13 编辑


7 学中医必须熟背十二经循行

*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宋·窦材《扁鹊心书·卷上·当明经络》

*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

——《灵枢·经别第十一》

    注:粗——粗工也,庸医也。上——上工也,名医也。

*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tiao2)虚、实,不可不通。

——《灵枢·经脉第十》

    *未睹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经之疾也。

——《灵枢·小针解第三》

*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

——《灵枢·卫气第五十二》

*治伤寒先须识经络,不识经络,触途冥行,不知邪气之所在。往往病在太阳,反攻少阴,证是厥阴,乃和少阳,寒邪未除,真气受毙。

——宋·朱肱(gong1)《南阳活人书·卷第一》

*医家误,不明经,十二经中好问因,

     经中不辨循环理,管教阳证入三阴。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

    信曰:不背会十二经,不明十二经,你就永远是个糊涂虫。不明足太阳膀胱经的“从巅入络脑,还(huan2)出别下项”,你就不明白《伤寒论》第1条为什么会“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jiang1)痛而恶(wu4)寒”。不明足少阳胆经的“循胁里”,你就不明白少阳病为什么会出现“胸胁苦懑(men4)”?不明手少阴心经的“复从心系却上肺”,你就不明白“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中医给外邪犯心叫犯心包。)

或曰:我不学针灸,何以要背十二经?吾曰:此言差矣。唐·孙思邈曰:“针灸而药,药不针灸,尤非良医也”《千金翼方·卷第二十六》。中医治病是针药并用,你不学针灸行吗?强行把中医分成中医、中药、针推三个专业,那是教材中医干的事。“宁失其穴,不失其经”,说明十二经对针灸确实作用很大。但是十二经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十二经辨证,中医创立的第一个辨证就是十二经辨证,《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就是十二经辨证的简化。中医看病要定位,定位就是找经。不明十二经,你去哪里找?

或曰:经络在电子显微镜下都看不到,所以经络是不存在的。吾曰:此言更差矣。中医是一门道、器合一的学问,器能看见,道你是看不见的。你打手机时,你看不见电磁波,不能说电磁波没有吧!愚曾治一患者,男,40岁,患瘾疹(西医叫荨麻疹)两年,时作时止,发作时奇痒难忍,患者自述“恨不得用刀把肉割去”。两年来,经中西医治疗皆无效。吾问之“何处最痒”?答曰:外阴部。胆经“绕毛际”,肝经“入毛中”,察其舌质红,苔黄腻,脉洪数,辨证为肝胆湿热,服中药1日减轻,5日病愈,随访2年无复发。为何2年疑难病5日治愈,找经找对了。找不对经,以方套病,何以得愈。

因此,学中医一定要背会十二经。

蒙山山人于2015年11月26日(乙未年阴历十月十五日)
发表于 2015/12/7 22: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我想拜师!除了年纪大一点,我其它条件都符合,能不能通融通融?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22: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phkk 发表于 2015/12/7 22:18
楼主,我想拜师!除了年纪大一点,我其它条件都符合,能不能通融通融?

可以电话联系。然非诚勿扰。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22:26:49 | 显示全部楼层

8 科学养生的误导

   西医是科学,它是生物学的分支。西医提出了很多养生口号,现在咱们看看它是怎样误导大家的。

  (1)西医提倡:养生。中医说仅仅养生,并不全面。除了养生,还要养长(zhang3)、养收、养藏(cang2)。也就是说春天要养生,夏天要养长,秋天要养收,冬天要养藏。这些理论2000多年前中医就建立了,并把它写在《素问·四气调(tiao2)神大论》中。天人相应,顺天者昌,逆天者亡。春天要养生,夏秋冬仍去养生,逆天而行,岂不是自取灭亡。

  (2)西医提倡:生命在于运动。请问西医教授们,为什么乌龟吃饱了一动不动,还能“千年的王八,万年的龟”呢?中医主张运动,但也主张静止,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不妄作劳”。所以《三国志·魏书·方技传》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连我老家的老农民都知道干活要“辰辰着干”(即动静搭配)。中国的武术除了有自卫功能,还有强身功能,所以中国武术都是讲究动静搭配。大家知道少林拳出自少林寺,但佛家还讲坐禅(chan2)。同样,儒家虽然提倡积极入世,但也讲静坐,都是这个道理。现在人受科学名言“生命在于运动”的影响,一刻也不闲着,连坐火车也拿手机玩游戏,真是运动、运动、再运动,如此养生,欲求长生,缘木求鱼耳!

  (3)西医提倡:早睡早起身体好。清朝末年、出了一个末代大儒,就是曾国藩,也就是镇压太平天国洪秀全的那个人,一生早睡早起,结果50多岁就一命呜呼。除了他做犬儒,受尽清朝皇帝窝囊气外,不能说早睡早起对他身体没有影响。中医提倡春夏秋要早睡早起,冬天要早睡晚起,语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4)西医提倡:要吃饱、吃好、讲究营养。中医提倡吃八分饱,所以中医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痹论》。中医提倡吃粗粮,吃五谷杂粮,反对吃好,所以中医说“膏粱之变,足生大疔(ding1)”《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医反对吃营养品、保健品,中医主张顺其自然,缺什么补什么,因为中医认为“气增而久,夭之由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我曾问过许多人:“你信教吗?”答曰:“不信。”吾驳之曰:“不对,虽然你不信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但你信科学教。”彼曰:“何以见得?”吾曰:“你从小受数理化教育,你的一言一行都受数理化思维的支配,岂非科学教徒乎?”科学不都是真理,曾经孕妇吃了“反应停”这种药,生下了几万“海豹儿”,就是科学干的。科学之外还有真理,中医不是科学,但是真理。记住岳美中的那句话“读一家之言,志趣每易为其所夺,落其窠臼之中而不自觉”(《岳美中医学文集·当读的古医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第1版p446)。科学也有偏,一味盲从科学,就会上当受骗。一味按科学养生,就会成为短命鬼。要想长生,还是按中医方法养生好,不信的话你看看,中医界的长寿医生多着呢!

蒙山山人于公元2015年11月30日(乙未年十月十九日)
发表于 2015/12/9 08:5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楼主的一些观点非常正确,中医治病就是维持一定状态下阴阳的动态平衡。按照您的说法我正是一个学习中医的小学生,说实话对中医的认识和理解也是近几年才深刻认识到,真是觉得错过了很多大好时光,不过希望做个旁听生,多多听听您的见解。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2 22: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9 学中医要学会校(jiao4)对书
    各位读者,看过这个题目,一定纳闷,学中医是学诊、断、治,是学治病救人的技术。校对书那是编辑的事,二者风马牛不相及,何以言此。吾曰:各位读者,稍安勿躁,请看下面的事实。
愚以普及中医为己任,自号为“陈修园第二”,所以格外注意中医入门书。前几年,买了本中国中国中医药社出版的《传统中医入门必读歌诀》,里面错字连篇,如23页“绛主心营”打成了“降主心营”,38页“如循榆荚”打成了“如循输荚”,77页“叛藜芦”打成了“反藜芦”。如此教人入门中医,岂不是误人子弟。一气之下,吾把电话打到编辑部,编辑曰:该书编辑是博士。吾曰:从哪里买来的文凭吧!编辑又曰:一本书有错字难免。吾曰:不是有错字,是比比皆是,再说中医书人命关天,岂能有错。如是历史书,秦始皇他老奶奶姓张、姓王都无关紧要。为什么《毛泽东选集》(四卷)一个错字都没有,还是水平、责任心有问题。彼默然。再看看别的书呢,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三字经》164页把“主诸坤”,打成“主诸神”,169页“谁同志”打成“唯同志”。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医宗金鉴》330页把“諟(shi4)谛自贵”打成“諟谤自贵”。“諟谛”是《灵枢·通天》中的一个词,可见这些大编辑们不学无术。平装书如此,那就再看看精装书吧,学苑出版社出版的《濒湖脉学》装订精美,名誉总主编还是我一向敬重的名老中医干祖望,里面也有错字,11页把“叁伍不调”打成“参伍不调”,26页把“须发越”打成“顺发越”。“叁伍”表示“错综复杂”,“参伍”是啥意思?我想干老肯定没读此书,何必挂名侮辱自己。

    看了这些事实,你就明白为什么学中医一定要学会校对书了。因为背了这些错书,一定让人笑掉大牙。背了这些错书,就一定会草菅(jian1)人命。为了让徒弟们背没有错字的书,我买了8本《濒湖脉学》校对。有些徒弟知道此事,大为惊讶,认为为师不易。但我校对了,徒弟们就省了这项工作了,多一些背书时间。

蒙山山人于公元2015年11月30日(乙未年十月十九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2 22:31:05 | 显示全部楼层

10 中医看病的路子——诊、断、治

张仲景曰: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伤寒论》(第16条)

门纯德曰:四诊是调查研究的过程,辨证是综合分析的过程,论治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论治之前必须辨证。《门纯德中医临症要录·整体观与辨证论治》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p37.

熊继柏曰:临床究竟应如何看病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全面仔细诊察是准确辨证的前提。2、中医临床辨证的关键是辨清病性和病位。3、临床施治的关键是因症选方。《从经典到临床·中医治病必须辨证论治》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p159。


信曰:吾有一厨师朋友曾对吾言,看病与干厨师一样,各有各的路子。诚哉斯言!当中医大夫一定要记住自己看病的路子——诊、断、治,就是先诊、再断,最后才是治。诊就是检查,中医叫四诊。断就是判断,中医叫辨证,也叫识症、认症、审症、观症、察症。治就是治疗,也就是辨证立法,按法选方。有的书把诊与断混为一谈,实际上,二者大不一样,诊是感性认识,断是理性认识,二者不可混淆。医圣张仲景说的“观其脉证”就是诊,“知犯何逆”就是断,“随症治之”就是治。祖师爷早在1800年前就给我们指明了看病的路子。吾有一徒弟,在某中医药大学读书,他说他老师只要听到学生说病人的病情就给开方。吾曰:这是教材中医的鬼功,人学不来,咱也不学,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诊,咋断?没有断,咋治?所以咱的原则是:不见病人不开方。该徒信然。

蒙山山人于公元2015年12月1日(乙未年十月二十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4 21: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11 学中医一定要学会识别臭文人
     
    或曰:什么样的人才算是臭文人呢?吾曰:臭文人者,孔乙己也。大家肯定读过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孔乙己有学问,他的学问是会“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他偷了人家的书,大搞文字诡辩,大谈“窃书不叫偷”。鲁迅笔下刻画了一个活生生的臭文人形象。

   或曰:臭文人有何特点呢?吾曰:请看某公发言。“同志们,这次大会开得很好,很重要,很及时,我坚决拥护,举双手赞成。大会闭幕以后,我把大会精神带回去,认真学习,落实到工作中去,使我们明年的工作更上一层楼”。该公一派官话、套话,此为臭文人的特点之一。下面再看某新闻报道:昨天下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会见了俄罗斯总统普京,双方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了会谈,就有关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双方认为:应当进一步提升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回见结束后,发表了联合公报,并共进晚餐。此新闻一派空话,此为臭文人的特点之二。最后看一个故事,从前,有个铁匠,他教了很多徒弟,一天,他把徒弟招来,传授打铁秘诀,徒弟们翘首以待,铁匠师父不慌不忙地认真说:“打铁秘诀就是铁烧红了别用手拿。”众徒愕(e4)然。此师父说废话,此为臭文人特点之三。

   或曰:为何学中医一定要学会识别臭文人呢?吾曰:教材中医里臭文人最多,你不会识别,就会上当受骗,浪费青春。请看下面三段文章:

   (1)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研究和处理方法,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应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施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的正确与否。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解决疾病的过程。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工作的基本原则。《中医基础理论》(5版教材p8)

  (2)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以毕生精力,广搜博采,实地考察,亲历实践,对古代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27年,编成了《本草纲目》这一科学巨著。载药数达到1892种,附方11000多个。改绘药图,订正错误,新增药374种,并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和生态条件为分类基础,分为16纲,60类。是中古时代最完备的分类系统,是我国科技史上极其辉煌的硕果。由于综合了16世纪以前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和冶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因此,其影响远远超出了本草学的范围,17世纪末即传播海外,先后有多种文字的译本。《中药学》(5版教材p3)

  (3)噎(ye1)膈……但就其发病机理而言,除胃以外又与肝、脾、肾都密切攸关。因三脏与食道、胃皆有其经络联系。在功能上脾为胃行其津液,肝气之疏泄及肾阳之温煦(xu4)亦有助于胃气和降,而肾之精液循足少阴之脉濡润咽嗌(yi4),以上因素,对于食物咽下入胃,均有协同作用。故脾、肝、肾,可累及胃与食道渐生噎膈,噎膈由轻而重,逐步发展,也往往波及脾、肝、肾等脏。一般而言,噎膈轻证,或由于肝脾气结,痰气交阻;或因胃津亏虚,食道涩滞,均使食物咽不下顺。如在痰气交阻的基础上又形成血瘀,以致痰瘀互结,阻膈胃气,或胃津亏耗而损及肾阴,皆属于噎膈重症,每使食物咽下即发生疼痛,甚至食入即吐,水饮亦难以咽下。倘病变继续发展,由阴损以致阳衰,则肾之精气并耗,脾之生化告竭。必形体羸瘦日甚,或伴有肢体浮肿,病情已属危笃。《中医内科学》(5版教材p139)

上面三段话一派官话、废话、套话、空话。我曾问过许多徒弟,上面三段话你能看懂吗?答曰:不懂。吾曰:你不懂就对了,我也不懂,作者亦不懂。这世界上只有一个人能看懂,那就是《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因为这些文章都是臭文人的鬼话。

蒙山山人于公元2015年12月1日(乙未年十月二十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4 21: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12中医的辨证到底是什么?

    熊继柏曰:理就是辨证。

       ——《熊继柏中医真谛访谈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第1版P53

    门纯德曰:中医可根据中医理论进行辨证论治。

       ——《门纯德中医临证要录》人民卫生出版社第版P27

    干祖望曰:(辨证就是)选择适合的理论来逐项解释临床表现的产生原因。

       ——《干祖望经验集》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P29

    信曰:辨证就是拿理去分析症状!中医有中医的理,西医有西医的理,中医的理主要在《内经》,西医的理在解剖、生理、生化、微生物、免疫学、寄生虫等基础学科中。中医的辨证就是拿中医的理去分析症状,西医的辨证就是拿西医的理去分析症状,所以辨证不是中医的基本特点,西医也辨证。中医的基本特点是中医有中医的理。也就是说中医与西医的主要区别是理不同。比如说一个发热病人,中医要考虑是外感发热?还是内伤发热?西医要考虑是感染性发热?还是非感染性发热?就是因为二者的理不同。

因此,中医的辨证并不是教材中医所说的那样神秘。诸位一定要记住了,中医的辨证只是拿中医的理去分析症状而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4/23 17: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