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河间金栋

第八节 《内经》与《周易》——《<内经时代>补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1/31 16:42: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从阴阳五行说看《内经》与《周易》的关系

 楼主| 发表于 2016/1/31 16:46: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内经》与《周易》“经”的部分,几乎没有联系。这一点既好解释,又难解释。说好解释,这正是“医不源于巫”或医与巫分家的明证。这样看问题,思想有点懒。说难解释,那就是“及秦燔书,而《易》为筮卜之事,传者不绝”(《汉书·艺文志》),医书也在豁免之列。又有人说《内经》成书可能和《易》同样早,为什么同一时代的书之间这么少有共同之处?
略读《周易》“传”的部分,就会看出它与《内经》难解难分了。此点稍后说。先看看卦名及450辞中有多少与治病有关的。
卦名中,只有“蛊”被后人赋予病的意思。《周易》经无此义。彖、象、系辞、说卦等十翼中,亦没有解蛊卦涉及医理的。如《序卦》云:“蛊者,事也。”由此亦可见医和诊晋侯疾如蛊,却与《易》相附会,其事可疑。
卦辞中与医学有关者,可能仅有复卦
“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此段卦辞不仅提到“疾”,而且有“七日来复”之说。然非医家解《易》,对“出入无疾”不一定作“一路健康”讲。至于“七日来复”,因紧接“反复其道”,故本义应该是说往某地去,来回走了七天。但晋以后医家解此便象解《伤寒论》七日传经那样说了。这是有根源的。《彖辞》解复卦说:“刚反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无疾,朋来无咎。”此处“疾”仍未明确指疾病。晋人王弼注此句说:“疾犹病也。”竟毫无疑问。《彖辞》接着说:“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王弼注把“朋”说成“阳”,他注这八个字就说:“阳气始剥,尽至来复,时凡七日”,真与《内经》、《伤寒》有关说法一样。孔颖达疏中更说:“五月一阴生,至十一月一阳生”,又引纬书,完全是东汉人思想。最后三字是“天行也”。“天行”后来也渗入医理。孔疏以为:“天之阳气绝灭以后,不过七日,阳气复生。此乃天之自然之理。”《伤寒论》“发于阳者七日愈”只能说本于此。显然,复卦传与医学发生关系不早于汉。举这一卦即可见《周易》思想如何渗入医经。此条将卦辞、彖辞同解比较方便,以下不遵此例。
其余卦辞只有“井。改邑不改井”可勉强说是注意饮水卫生。
爻辞中涉及医者如下:
“履:六三,眇能视。跛能履
“豫:六五,贞疾,恒不死。”
“噬嗑:六二,噬肤灭鼻。无咎。六三,噬腊肉遇毒。小吝。无咎。”
“无妄:九五,无妄之疾,勿药有喜。”
“咸:初六,咸其拇。六二,咸其腓。凶。居吉。九三,咸其股,执其随。往咎。九五,咸其脢。无悔。上六,咸其辅、颊、舌。”
(按:以上六“咸”字均宜解作“损伤”)
“遁:九三,系遁。有疾,厉。畜臣妾吉。”
“明夷:六二,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马壮。吉[21]。”
“损:六四,损其疾,使遄有喜。无咎[22]。”
“夬:九四,臀无肤,其行次且[23]
“姤:九三,臀无肤,其行次且。厉。无大咎[24]。”
“困:九五,劓、刖、困于赤绂[25]。”
“井:初六,井泥不食。九三,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用汲。六四,井甃,无咎。九五,井冽,寒泉,食[26]。”
“渐:九三,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凶。九五,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吉[27]。”
“归妹:九二,眇能视。利幽人之贞[28]。”
“丰:六二,丰其蔀。日中见斗。往得疑疾[29]。(此条以天文内容为主,“疾”不做病讲或更妥。摘此存疑。)“九三,丰其沛。日中见沬。折其右肱。无咎[30]。”
“兑:九四,商兑未宁。介疾有喜[31]。”
“小过:九三,弗过防之,从或戕之。凶[32]。”
以上共27条。其余或有识不及者[33],请专家赐教。这约占450辞的6%。这样算比例不大恰当,因多有一辞可分为几种内容,但总算占比重较大。详细解释每一辞的含义,并无必要。一般医家已可看出,这27条爻辞包括哪些医学内容。试简单概括如下:
⑴爻辞时代卜筮[34]问病很普遍。
⑵当时“疾”以外伤为主。
⑶外伤之外,以不孕症和眼病较受重视。
⑷已用药物治疗,但患者是否用药也常先卜筮。
⑸井作为水源很受重视,并力求其清洁。
显然,爻辞中的医学很原始,完全看不出阴阳五行苗头。
彖辞只解释卦辞和用九[35],象辞则兼解卦辞、用六及爻辞[36]。彖辞中无一条论医理者。上文述及复卦彖辞时,对其与医理的关系已简要说明,此不赘。

 楼主| 发表于 2016/1/31 16:47:35 | 显示全部楼层
【补注】
⑴几乎没有联系:今本《周易》分“经”与“传”两部分。其中之“经”与《内经》几乎没有联系,就此先生下文已展开论述。又见第四节及补注。
关于《内经》与《周易》的关系,近来有学者认为:《周易》是《内经》的河头源水。《内经》汲取了《周易》的精华,又创造性地发展了《周易》的许多理论,从而成为一部伟大的医学巨著。其中一些理论已经进行了升华和超越,与《周易》交相辉映。由于《内经》充分纳入了易理,并把它创造性地和医学相结合,因此使中医成为一门哲理水平很高的自然科学,有力地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可见医易是一脉相承的。医理源于易理。(杨力《<周易>与中医学·前言》)
金栋按:《周易与中医学》的作者是在拉大旗作虎皮,用中医来保护且拔高自己。本节开头按语已经痛驳了此说。请读者回头参看。

 楼主| 发表于 2016/1/31 16:48:19 | 显示全部楼层
⑵医不源于巫:关于中医起源,曾有“医源于巫”的说法。这种观点认为,在医学发展史上,最早的医术是巫术,因此医源于巫。如陈邦贤《中国医学史·第二章:上古的巫医》说:“中国医学的演进,始而巫,继而巫和医混合,再进而巫和医分立。以巫术治病,为世界各民族在文化低级时代的普遍现象。”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第五章:兼并剧烈时期——战国》亦说:“医学从巫术开始。刘向《说苑》说上古有人名叫苗父,向北诵十字咒,轻重病立即平复。这个苗父就是苗黎族的巫师。巫治病主要是用祈祷禁咒术,但也逐渐用些酒、草等药物。……东周时医与巫分业,医专用药治病。”
《说文·酉部》:“醫,治病工也……古者巫彭初作醫。”毉,同醫。《集韵·之韵》:“醫,《说文》:‘治病工也……或从巫。’”
明·徐春甫《古今医统》云:“巫医,以巫而替医,故曰巫医也。《论语》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孔子叹人不可以无恒,而善其言之有理。朱子注云:‘巫所以交鬼神,医所以寄死生’岐而二之,似未当也。夫医之为道,始于神农,阐于黄帝按某病用某药,著有《内经》、《素问》,所谓圣人坟典之书,以援民命,安可与巫觋之流同日而语耶?”

 楼主| 发表于 2016/1/31 16:48:58 | 显示全部楼层
⑶医与巫分家:史籍有明确记载,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说:“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陈邦贤据此说:“这就是巫医分立的表示。因为人有了病,巫主张祈祷或诅咒,医主张针灸、砭石或药物治疗。意见相左,不免争论。既然争论,当然是分立了。”(《中国医学史·第五章:周秦医学的演变》)

 楼主| 发表于 2016/1/31 16:49:26 | 显示全部楼层
⑷及秦燔书:指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焚书。《史记·秦始皇本纪》云:“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范文澜说:“办法是除了史官所藏秦国史记以外,别国史记一概烧毁;除了博士官所藏图书,私人所藏儒家经典和诸子书一概送官府烧毁。下令后三十天不送所藏私书到官府,罚筑长城四年。聚谈诗书的人斩首,是古非今的人灭族。只有医药、卜筮、农作书不禁。”(《中国通史·第二册·第一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1/31 16:50:04 | 显示全部楼层
⑸难解难分了:《易传》采用了阴阳说,《内经》以阴阳五行说为最高理论。故曰二者难解难分。
金栋按:《庄子·天下》篇说:“《易》以道阴阳”。以阴阳解《易》是《易传》尤其是《系辞》的特点。阴阳学说在《系辞》中已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而且构成了它的一个重要理论内容。考其渊源,主要应该是受到了庄子思想的影响。阴阳观念最早出于史官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后来做过史官的老子曾概括地说过“万物负阴而抱阳”,同时代的孙子及范蠡也都运用阴阳概念解释自然及社会现象。(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因为《易传》吸收了道家思想,所以陈鼓应说:“《系辞》这里以阴阳为‘道’的内涵,正是出自《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系辞》作者承袭着这观点,综合而成为形而上学的基本哲学命题”。故而先生说:“略读《周易》‘传’的部分,就会看出它与《内经》难解难分了。”如果说“医易是一脉相承的”,那就是皆“相承”于《内经》时代之阴阳说。即便是二者“难解难分”,也不能就此说“医理源于易理”。有学者认为,大讲阴阳的《易传》形成于战国中晚期之间,至迟也在战国末期。医学与《易》学,大致均是在这一历史时期接受了阴阳学说,但两者之间却无直接的启承关系。《易》只不过是阴阳学说的一个载体而已。医学理论与《易》无关。(廖玉群《重构秦汉医学图像》)

 楼主| 发表于 2016/1/31 16:53:43 | 显示全部楼层
⑹病:《说文·疒部》:“病,疾加也。”《易经》无“病”字。
张纲《中医百病名源考·疾、病》说:“上古但有疾称,而无病名。此由殷商甲骨文、西周金文,以及《易》、《书》、《诗》、《春秋》之中,屡屡言疾,而独不及病者,可以知也。”

 楼主| 发表于 2016/1/31 16:54:15 | 显示全部楼层
⑺蛊者,事也:这是《杂卦传》对蛊的解释,但没有确切含义,还是不知道什么是蛊。关于蛊,见下文。

 楼主| 发表于 2016/1/31 16:54:55 | 显示全部楼层
⑻医和诊晋侯疾为蛊:《左传·昭公元年》云:“晋侯求医于秦,秦伯使医和视之。曰:‘疾不可为也。是谓近女室,疾如蛊。非鬼非食,惑以丧志。’……赵孟曰:‘何谓蛊?’对曰:‘淫溺惑乱之所生也。于文,皿虫为蛊。谷之飞亦为蛊。在《周易》,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蛊。皆同物也。’”
蛊,《说文·虫部》:“腹中虫也。《春秋传》曰:皿虫为蛊,晦淫之所生也。”段玉裁注:“和(按:指医和)言如蛊者,蛊以鬼物饮食害人,女色非有鬼物饮食也,而能惑害人,故曰如蛊。人受女毒,一如中蛊毒然,故《系辞》谓之蛊容。张平子《赋》谓之妖蛊,谓之蛊媚,皆如蛊之说也。言‘于文,皿虫为蛊’者,造字者,谓蛊在皿中而饲人,即以人为皿而蚀其中。康谓之蛊,米亦皿也。女惑男,风落山。男亦皿也,山亦皿也。故云‘皆同物也’。此皆蛊之引申之义。”
洪钧按:《说文&#8226;虫部》“蛊,腹中虫也。”可见在许慎时代,蛊的本义是腹中的寄生虫。据此,“如蛊”就是和肠道寄生虫类似的病。但晋侯疾,是“近女室”“非鬼非食,惑以丧志”。这样来的病,怎么和肠道寄生虫相似呢!故此处《左传》文字可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5/19 07: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