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988|回复: 8

论有是症用是药之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2/20 07:3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医有云:有是症用是药(不知出处),故人多执此为圭臬。但遍观伤寒论,同症异方比比皆是。可见并不是有是症即可用是药。
例:同是咳逆上气,有射干麻黄汤之去寒及皂荚丸之去热。同是心中气塞,有茯苓杏仁甘草汤之去水及橘枳姜汤之解气。
那问题就来了,中医是以症辨治的,如何才能准确选择处方呢。个人观点就是必须先学好医理学。试观所有解伤寒论的书都是以医理来分析症状,而这些名医后期自创的名方也是建立在对医理的理解之上。(讲医理的书推荐唐容川老师的书,将中医理论与西医解剖学结合,十分适合现代学过生物课的人)。医理越明,越能在百千细支末节中找出主症,并且还能在主症的基础上将其他末节症状都给一个合理的解释(参考温经汤辨症及唐容川老师中西汇通最后自己讲的一个案例),这样出手治病才可大大降低失误率。
再者,自己分享一下自己学医时犯的一个错误:”夜郎自大“,也就是古人说的”学医三年,天下无不治之病。”,我觉得可以改成“读书三天,天下无不治之病”,学会了葛苓连汤就觉得只要下利就能用,但即不识立方之旨,亦不知各药之性。所以即误自己又误他人,还容易给中医抹黑,实在是不经意间成为一个罪人(当然,成不了千古罪人。要成千古罪人其实也不容易。例如徐灵胎老师极力批评的《医贯贬》书的作者赵养葵,一书误千古,至今仍有执书中所说者,按佛家因果来说,后世不知要受多少苦来偿还他欠给世人的债。所以,越是名人越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果报不可思议故。
相信论坛里有志学医之士都想即为自己也为别人解决痛苦,请务必广读名家之书,才能立意不偏,才能真正解决自己与别人的痛苦。
推荐学伤寒金匮的书:
1、唐容川老师讲伤寒及金匮(两浅注补正)
2、陆九芝老师讲阳明病相关的论述
3、徐灵胎老师医书集
发表于 2016/2/25 17:4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西医解剖后脑子里还经脉吗?
发表于 2016/2/27 10:0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理解,其中的“证”与“症”是通假字。
“有是证用是药”,放在现在的语境来说,不能简单的替换成“有是症用是药”。为何?
因为其中的证,实质包含“脉+症”的概念。
而在具体某些“辨某某病脉证并治”中,这个“证”才能用“症”代替。
古人的字和现在的有很多不同,有时候读的时候,千万不能执泥于句下,不然无法读通,就会简单地反对。
就像”伤寒杂病论"的伤寒,书中太阳病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脉阴阳俱紧的“伤寒”,前者就包括后者。
发表于 2016/2/27 10:0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说:“有是症用是方”之说,要不就是口误,要不就是对中医的理解有失偏颇。
发表于 2016/2/28 16:02:20 | 显示全部楼层
“证”与“症”不同!应该讲“有是证用是药”。
 楼主| 发表于 2016/2/29 08: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医德为先 发表于 2016/2/28 16:02
“证”与“症”不同!应该讲“有是证用是药”。

重点是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发表于 2016/3/6 00: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dengtao610 发表于 2016/2/29 08:23
重点是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证,指内在原因;症,指外在症状。
但很多时候用混了,比如:对症下药、脉证合参等说法。
发表于 2016/3/6 02:41:41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不错!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发表于 2016/7/31 20:13: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的实质是对症,有因才有症,找病因,才能冶病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4/29 14:3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