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945|回复: 2

与徐文兵老师商榷脉诊兼与同道交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26 20:54: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碧水寒潭 于 2016/12/26 21:02 编辑

与徐文兵老师商榷脉诊兼与同道交流  
     徐文兵徐老师,是一位中医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医人。《梁冬、徐文兵对话黄帝内经》的音频,我一集不落的听过,也关注了他的微信、微博,笔者可以说是徐老师的一位粉丝。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徐老师也不例外。他不止一次说,中医人诊脉者,自身手不温,气血逆行,没资格看病,叫病人不要找这样的中医,挂了号也要退掉。在《梁冬、徐文兵对话黄帝内经》中说过一次,在他的微博也说过一次,最近一次是在某微信公众号上,转发的摘自他微博的文章“……手脚冰凉的人一般脾气都很暴躁,为什么?他这个郁气郁火都在胸口憋着,到不了手上,到不了手上以后呢,就出现了这种很怪异的脾气,性格都不好。所以你看病找大夫,你跟他先握一下手。他给你号脉,他手脚冰凉的时候,你说对不起,把挂号费退我,不找你看了。你气血逆行,手脚冰凉,你还给我看什么病,不在状态……”。笔者初学中医时,闻言颇觉有理,但随着对中医学习的深入、对中医人的了解后,觉得此论有待商榷,今又看到此文仍在转发,觉得有必要出来谈一谈笔者个人的浅薄之见。
       咱们先从什么是中医脉诊谈起,根据教科书《中医诊断学》记载:脉诊又称切脉,是医生用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病情,辨别病症的一种诊察方法。“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这是点睛之句,简单说,就是用手指感知脉动的形象,只要手指有感知的功能就可以感知脉象。有过手脚冰冷的人应该知道,当人手脚冰冷时,依然有知觉,有感知能力,除非冰冷寒凝,气滞血阻,才会出现感知障碍。
      手不温,是由于阳气不足以温煦手部所致,而非没有气血。上文提到的“气血逆行“是对病机的一种推理,也有可能是其它原因造成的手脚冰凉,如阳气素虚、外感风寒等。在这个例子里,气血主感知,阳气主温煦,阳气虽不足,但气血仍通畅。气不足则麻,血不足则木,只要手不麻木,感知无障碍,就依然可以感知脉象。若担心手冷会影响患者脉象,大可以事先将手捂热,或者隔着一层薄衣诊脉即可。且愚以为,纵使冷手指亲触患者,所产生的影响也决不可能掩盖过患者本身长久固有的脉象,诊脉时间稍长,诊脉者手的体温就与患者脉诊部位体温相互适应,影响的作用就会减弱或消失。必须承认一点的是,诊脉者手脚冰凉,确是有身体不适,但这样就能判定他们治疗效果差吗?放眼中国,带病坚守岗位的医护人员还少吗?
       经方家黄煌老师曾对他的学生张亮亮(现供职于福建中医药大学)说过,“学问不一定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但真学问,一定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这句话对张亮亮老师影响很大,以致于常在课上给学生讲起此话,笔者有幸上过她的课,故知道此事。脉诊就是摸得着的真学问,只要手指有感知能力,就能摸得着,人人可学。医者不应将脉诊弄得玄之又玄,以使后学望而生畏。而对脉诊之后得出的信息,主要靠脉诊者的脉诊学识和临床经验推理出来的,和脉诊者手的温度没有必然联系。
       医圣张仲景在所著《伤寒杂病论》中,涉及平脉辨证的内容也只是占一小部分而已。笔者有幸参加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经方分会成立大会,聆听经方家王付老师的教诲。王老师每日门诊量过百,看病速度很快,疗效却很好。但王老师坦言,自己不善诊脉,他亦是四诊合参。凡真正下临床见过很多中医的中医人,应该会有所了解,大多数中医临床疗效好,却并不精于脉诊。从他们脉诊姿势的随意性、脉诊时间过短,甚至脉诊时仍与患者交谈,就可见端倪。曾几何时,也一位老中医坦言脉诊在自己临床中没起主要作用,就招致万人唾骂。我可以理解热爱中医的人的感情,但这是对中医的误解啊,就像抗日爱国的人跑到大街上打砸同胞的日本车一样疯狂。希望热爱中医的人多些理性和实践,你们的热情似火,会把中医烫伤。
     《难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神圣工巧不应偏废,世人何以独爱取巧。中医诊疗中,有人善望诊,有人善闻诊,有人善问诊,也有人善脉诊,不过各凭己能,再结合其他三诊,合参以治病。笔者也对脉诊高手有无限的向往和崇敬,但脉诊好,不代表用药、疗效好。中华大地上,只凭脉诊就能治好病的中医,掰着手指头就数得过来。绝大多数中医人还是需要合参他诊才能治病的。
      徐老师会作出这这样的推断,应该与他自身所学理论和经验有关,冒昧揣测他本人手脚应该温的,否则当不至于发此言。只从自身角度去思考事物,却不知事有阴阳,物有两面,这是大多数人的通病。我中医虽流派众多,只要能谨守阴阳,苦心钻研,门门皆能成正果,不该以流派定优劣,而应以疗效分高下。中医是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实践(疗效)才是检验中医的唯一标准。任何脱离疗效谈中医理论优劣的行为,本质上都是耍流氓。自古有云“兼听则明 偏信则暗”,故中医人和患者,切不可偏信一家之言,以脉试医非明智之举。凡中医界有所名望之人,所言所行都会引起别人关注,故当谨言慎行,以免因一时轻慢之语,而致遗误后学,声望蒙尘。
       此文谨为中医事业能更加繁荣发展而作的管窥之见,期与同道交流,绝无诋毁之意。徐老师的医德和医术,在中医界有目共睹,后学晚辈,钦慕之至,纵有微疵,仍瑕不掩瑜。读者切不可因此而对徐老师有所误会,否则我罪大焉。

发表于 2020/8/1 14:26:44 | 显示全部楼层
徐文兵老师老师的话有失偏颇,但现在确实需要找出学习脉诊的有效方法,脉诊仪也可以发展作为辅助。
发表于 2020/8/2 11:55:2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话类的节目,很多是为了节目效果,别太认真。
伤寒论的诊脉技术本来就是比价粗糙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4/20 08:1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