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hhbffq

介绍一本价值连城的好书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8/31 15: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QQ截图20180829042017.png
QQ截图20180819154234.png
QQ截图20180817152208.png
QQ截图20180811033047.png
QQ截图20180811030730.png
QQ截图20180811030730.png
QQ截图20180811030730.png
QQ截图20180802224201.png
QQ截图20180802224201.png
 楼主| 发表于 2018/9/2 05:26:25 | 显示全部楼层
QQ截图20180829042017.png QQ截图20180829042123.png
 楼主| 发表于 2018/9/2 05:4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hbffq 于 2018/9/2 05:46 编辑

QQ截图20180831074643.png QQ截图20180831074741.png QQ截图20180831074829.png QQ截图20180831074923.png QQ截图20180831075632.png QQ截图20180831075704.png
QQ截图20180831075704.png
QQ截图20180831075632.png
QQ截图20180831074923.png
QQ截图20180831074829.png
QQ截图20180831074741.png
QQ截图20180831074643.png
 楼主| 发表于 2018/9/2 05:56:38 | 显示全部楼层
QQ截图20180831092245.png
 楼主| 发表于 2018/9/2 07:0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hbffq 于 2018/9/5 05:34 编辑

    
魏延政博士患骨癌的原因及其不幸病逝的教训
  
  
魏延政:我在华为的抗癌岁月
  
(2013-05-0513:48:47)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9bcf0701018cxt.html
  
在华为已过半打岁月有余,扛着癌症病痛又工作生活了两年有余。确诊、扩大切除、扩散、截肢、放疗、化疗,扛着病痛加班加点,为的是老板任正非的感召、为的是全华为兄弟姐妹共同的使命,我们不仅仅是500强、我们肩负着全人类科技生活的社会责任、我们肩负着国内企业样板的使命、我们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华为存在到今天靠的是“小胜靠智大胜靠德”的价值观,听着这些谆谆教导,我热血沸腾;我们在四川地震第一时间奔赴现场、通宵达旦赈灾抢险、大容量呼叫只有华为设备没有宕机,虽然大家不曾知道移动电信联通用的是华为设备,也不知道华为捐了一个亿,但听到这些,我心潮澎湃;前天接到一个电话,说如果在5月6号这个最后期限交不上病假条就视为病假期结束,难道这意味着劳动合同自动终止,听到这个,我心跳加快。【如果魏延政博士知道淡食能多补这个中国传统文化知识,那么他的人生就不会这么快就结束了;中国的教育出了大问题,以人为本而不从教育这个根本入手,读书读到博士,居然不懂得中医的养生之道,不懂得自我保护,这难道不是中国教育的失败?】
  
连续两个晚上我彻夜不眠,在华为的一幕一幕,不断浮现在我眼前,但怎么也无法将我的辛勤奉献和那张“劳动合同顺延至病假期结束”的一纸文书联系起来。
  
在经历了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心跳加快之后,我不得不把思绪暂且放到一边,仔细理一理当时的情景。
  
去年夏天生日当天,胡妹妹从深圳出差来上海,给我带来两桶奶粉,礼虽小无线兄弟姐妹的情谊却深。【患上癌症却不知道牛奶的酪蛋白是强烈的致癌物质,吃奶粉只能使癌症扩散的更快,这就是当今中国精英阶层的悲哀-知识面太狭隘啦!】她还顺便带来公司HR给我的一封信,我俩都以为是份生日礼物,热血沸腾。打开一看,内有“劳动合同顺延至病假期结束”字样,心潮澎湃。打电话问HR,解释“病假期结束后再续签新合同”,让我先把这张病假期间临时合同先签了再说,我怀着对公司从无怀疑的信任,签了。一年后的这些天,有关部门答复,“依据法律公司可以不和我续签合同,病假期结束劳动合同自动终止”。心跳加快。
  
搞技术出身的人,往往心情感受都比较简单,只三个词的描绘就够了: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心跳加快。
  

  2010年初,大年初一,我在巴塞罗那国际通信展客户交流之余,给女友打电话,神侃华为的种种业绩,女友听得热血沸腾。夏天,我俩登记结婚,因为工作的种种牵挂,匆匆领了结婚证就回到工作岗位,哄过老婆蜜月来年补上,老婆为此心潮澎湃。时光流转,2011年春节的巴展转眼就到,期间脚部疼痛难忍,回来后确诊恶性肿瘤,老婆随我一起心跳加快。我俩的本打算用于蜜月的婚假,虽然只有10天,全用在了医院里,而且远远不够。华为的年假大家是知道的,其实我也从来没有休满过,但我从无怨悔。
  
确诊恶性肿瘤的当天,天气晴朗,白云悠悠蓝天依旧,并无任何异常。一个电话打来,焦急的院长通知我,年轻人速来医院取报告。领着肚子已经隆起的老婆来到医院,医生摇摇头,“活不了几年了,这么年轻,太可惜了。”回来在网上搜,才知道这种病是肉瘤里恶性最强,也是最罕见的一种,所以相关信息非常少,能搜到的信息仅有如下一些,现有化疗药基本无效,三年死亡率80%。【为什么西医无能为力,因为不懂得必须禁忌牛奶,一边治疗,一边喝牛奶,癌症只能扩散的更快!】接下来的几天,我虽在公司上班,人如行尸走肉,从早到晚,眼里噙着潮润,怕人发现,埋着头盯着电脑苦苦搜寻相关信息,结论只有一条,我已经背上了一颗不定时炸弹,直到我生命终结。某日搜寻间,常常和我一起跑步喝酒的彭钊走到我座位旁,重重拍我肩膀一下,我赶紧收起眼中潮湿,彭钊本欲和我说话,见我神色异常,又看了一眼我的电脑上还没来得及关掉的满篇癌症字样的网页,他一句话没说就走了。我直到现在也不知道彭钊当时是否察觉了我的秘密。
  
确诊绝症的当天晚上,我和老婆一夜无语无眠。接下来的几天,我俩都忍着泪水,不哭出来,怕对方受不了。老婆大着肚子常常往医院跑,帮我联系专家。终于某日中午,在我从公司赶到医院的时候,老婆已经从专家门诊里走出来。老远我就看到她的脸上满是泪水,“医生说,要么横切掉半个脚,要么切掉整个脚”。我茫然,走到一个僻静的角落坐了整个下午。快下班时候想起还有活要交代,匆匆赶回公司。地铁6号线上,收到岳父发来的一封短信,“小子,人生总有风浪。在你的年纪,你已经历太多。我们都是你坚强的后盾,相信你一定能战胜一切!你的妻子儿子需要你,他将来一定比你更出色!”我仿佛也听到了自己父亲的声音。短信没有读完,我就再也忍不住我的泪水,在地铁车厢里,任它迸流而下。我仰起头,对着车厢天花板,还是逃不过拥挤人群的视线。到了一站,我走出车门,旁边几位好心人跟了出来,问我,“哥们,没事吧?”我仍然无法忍住泪水,“没事,没事”,几位好心人仍跟着我,“你真没事?”“真的没事,真的没事”,我呜咽着,“我不会卧轨的”。又跟了几步,见我往地铁站外走,他们回去了。
  
走出地铁站,望着蓝天白云,难道我就这样离开这个世界?我的脑海中时而想起无数名词,时而空空如也。泪水仍在肆意奔流。也不知是哪一站,也不知走到了哪里,周围人群的目光,小伙揽着姑娘的细腰,急驰飞过的奔驰宝马,一切一切,青春,爱情,事业,家庭,子孙绕膝,相伴到老,安享晚年,一切一切,我还想到了,宇宙、苍穹、灵魂,永恒,,,,一切一切,毫无意义。。。
  
人们常说的凤凰涅槃,是经历了浴火得到重生。而佛家的涅槃,是不再需要躯体重生的不死不生的境界。我不知道我能修得哪一种境界,亦或这两种境界对我究竟有何意义?一切一切,毫无意义!
  

  一个非常好心的专家,为我制定了一个方案,扩大切除但保留了脚。为了不影响年岁已高的我父母和这边心脏不好的岳母的情绪,我俩都在隐瞒病情。老婆大着肚子,每天中午从公司赶回家,给我做饭再赶回去,虽口味一般,但已是最好。这样养了几个月,终于能再次下地。但初次下地无法直接站起,只要受到一点压力,整个脚都疼痛难忍。电影电视上说的腿脚几年没下地的人,经过一次治疗后,下地一瞬间就能走路了,纯属扯谎。练习了一个多月,基本能走了,于是又回到了工作岗位。接下来的秋天到次年春天,随着脚踝疼痛的程度,大家看见的是我时而正常时而蹒跚的步态,出现在上海深圳以及海外出差的旅途中。
  
次年情人节那天,一切如常,妻子发现我的脚跛得厉害。我自己也感到比较疼痛,整条腿疼得呻吟了一页,次日,回到工作岗位,以为过一两天就好了。出人意料的是,疼痛持续加剧。到了中午,实在难以忍受,请了假去了医院。一个月前复查结果一切正常,前一天早上也没有异常信号,但当天的结果是,复发、扩散。【这就是不懂得牛奶的酪蛋白能使癌症患者加速扩散的真相,没有禁忌喝牛奶-为什么舆论对牛奶的酪蛋白是强烈的致癌物不宣传、不报道-为什么?】接下来几天的增强检查发现,小腿和脚的骨头已经腐蚀出三个洞,再晚些发现,可能不定哪一步,小腿就会折断。不仅如此,肺里也出现了很多处病灶。医生说,有的人肺里成片的肿瘤看起来就像棉花桃,最终将会肺功能衰竭而窒息死亡。
  
哎,,,,,这一次听到这些,只意味着一件事情——距离死亡越来越近了。
  
医生说,我这种病,通常是三个阶段,最后一个阶段才发生骨转移,既然已经发生,我已经是晚期!【喝牛奶能导致骨癌西医知道吗?】
  
我听完,反而轻松了,回来对妻子说,没什么了,反正已经是晚期,就这么着吧,谁怕谁呀,不就一条命嘛,要是能用我这条命保你母子一生平安,随时拿去!!!!!!妻子泪如泉涌,我也忍不住眼中有些潮润。
  
不过这一次,我不像前一年那样脆弱——前一年是我听同病房的病友鼓励——这一次是我出现在哪里,哪里就有爽朗的大笑。其实我那个病房的四个人里,我是最没救的,我还在开导别人。想起来就好笑、苦笑、傻笑,究竟是哪一种笑,我自己也不清楚。
  
这一次的手术方案——我还年轻,究竟是保命还是保腿——我的主治医师真的犯难了。我曾咨询换踝关节,这种事情后遗症很多,且之于癌症简直就是玩火。他建议我截肢,我说考虑考虑。一周后我考虑好了,他如同父亲一般,不忍接受我的决定。请任何一个读者都不要怀疑这位医生的无奈,他的确仁至义尽了。他又做了套置换骨头的方案,难度较大,但他很有把握,他是国内首屈一指的专家。我仍是考虑考虑,他说给我一个星期时间考虑。一周后他询问我,我仍说截肢,他说再给我一周时间好好考虑考虑。就这样重复了三遍,直到第三次他询问我,我仍是选择截肢。他无奈的说,好吧,既然你已经决定,我就按你说的办。我看得出,他如同父亲般凝视着我的眼神里,充满着叹息和无奈。【西医的无能与局限性由此可见!】
  
一切就这样定了,我也没什么好想的,该上班上班,该回家回家。该抱儿子抱抱儿子,非常欣慰的一件事情,是我亲手给儿子剪头发。妻子抱着儿子,我每剪一剪,心里都不是滋味,我还能和她俩继续相伴多久?我自己剩下的时间还有多久?如果你读了柯林.坎贝尔的《中国健康调查报告》一书,选择了合理的饮食习惯与正确的医疗措施,那么你的疾病不但能预防,而且也能得到正确的治疗!】
  
有一天回家路上,我听着汪峰的“春天里”,泪流不止,发了条微博,“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些许敏感的朋友留言,问我怎么了?我无言以对。。。。。
  
记得在公司上班的最后一个夜晚,产品规划部邀请我给大家讲讲从前一年秋天到这一年春天,无线高层领导对无线大战略的一些思考,我欣然前往,因为我知道,那将是我最后一晚和大家在一起了。我怀着无限的留恋,走进上海这边的大会议室,用华为自己生产的大屏幕智真系统,和深圳那边总共四五十位专家,面对面的最后一次探讨无线、市场、技术。我知道邀请我的人、在座的所有人都还不知道我的病情。虽然我知道第二天就将准备住院截肢,不想流露丝毫的哀伤,你们看到的是我毫无停顿的谈笑了一整个晚上。有时候,不经意的一个晚上就成了最后一个晚上。
  
  
手术的前一天,我发了一条微博,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里一段插曲,give  me some sunshine, give me some rain, give me another chance, Iwant to grow up  once again ... 那是印度最好的大学里一个优秀学生因为设计方案被导师专断不合格后轻生前唱的最后一首歌曲。我不知道那是不是我当时心声的写照。
  
  
手术当天,一切平静,我脑海中浮现过如下荒谬的思绪,在医生的手术车来接我之前,逃离这个医院,永远不回来,也许我的病就这样奇迹般的消失了。。。手术车终于如期而至,我也没有逃跑。
  
  
接下来的,不出意料,是艰难岁月的开始。几个月的剧痛减退之后,可以单脚跳着在屋里挪动。倒是获得了一段和儿子在家相伴的时间,他会爬了,我也不得不在地上追着他一起爬,姿势就和大街上乞讨的叫花子无二。岁月无声,一年时间很快过去,我爬不过他了,他可以很轻松的让我抓不住他。
  
  
期间,曾遇到一个和我类似的小男孩,也是因病大腿截肢、已经转移到肺部,年仅15岁,还未曾体会到知识、工作、女人、家庭、孩子,我曾鼓励他,病好了以后,再回学校参加高考,如果我还活着,有什么需要指导的,叔叔我是高考的一把好手。不曾想,两个月后,他就离去了血泪的事实与控诉!】
  
  
我也毫无例外的经历放疗、化疗。只是我这种肿瘤细胞比较罕见、顽固,放疗、化疗的剂量都超大。这些对身体的损伤都是不可逆的。由于这种病非常罕见,医学界很难收集到足够的样本空间,所以也非常难于研究什么样的药物能够有效,往往是还没试验几例,人就没了。医生说,反正我已是晚期,死马当活马医吧,化一化试试看。得了癌症,一切都是无奈的选择,试就试吧。为了避免药物对血管和手臂的损伤,一根管子直接从胳膊的静脉插入直通心脏,我没有问为什么这么做,猜测或许是让每一滴毒药都快速散开,不至于造成手臂的某一段血管彻底坏死。用药的其中一种是对心脏有不可逆损伤的,一个人一生最大用量是480mg。毫克,如此精确。也确实,经过几个月的化疗之后,我的心脏确实大不如从前,明显感觉得到。【一位计算机博士对西医药的控诉,斯人已逝,但千年的文字仍然会说话!】
  
  
得了癌症,生活中的一切都不在被自己支配,而是自己被支配。总是突如其来的情况让人不知所措。消息还是传到了新疆家人那里,当即赶回新疆安慰父母。这是我19岁上大学以来和父母相聚最长的一段时间。一切仍是那么温馨,回来之际仍是依依不舍。我知道父亲一辈子经历了太多的艰难,经历过1942大饥荒,为了一个窝窝头被卖过,战乱结束后被赎回恢复自家姓氏。曾经已经经受过一次白发人送黑发人,我高三那年哥哥因事故已经离去。那段时间,我总是装作若无其事,偶尔引导父亲笑一笑,但父亲会直接告诉我,“我怎么笑得出来?”
  
  
妻子为安慰我,偶尔安排个短途旅行,其实我走不了几步,大部分时间只是坐在房间里看看书,偶尔坐在车上看看外面景色。不想,从春节到现在,公司一直在和我谈解约的事情。和父亲一样,我怎么高兴得起来?上有老下有小,儿子才一岁多,如果哪天我悄然离去,我歉儿子和妻子的太多。眼看治病救命、医疗保险、生活来源、养老养小的一切来源都将彻底断绝,我怎么高兴得起来?房贷依然欠着不小的数目,如若离去,我怎么放心得下?如果医学研究出个新药,必定价格昂贵,是让老婆孩子睡大街救我一命还是放弃治疗?【盲目迷信西医只能使人人财两空,这是无数患者西医临床治疗的必然归属,可惜魏博士不懂得这个真相!如果当时能遇到李宁先教授,也许魏博士就有救了,但人生没有如果,只有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而起作用这个总趋势!】
  
  
这两个星期,我几乎天天彻夜难眠。今天又看了一遍老板的“我的父亲母亲”,有血有肉的领导者形象油然而生。又想到郑宝用脑癌,老板对功臣的绝不言弃。对于我这样一个普普通通濒临绝境的华为奋斗者,我相信老板应该不会不管不顾。无奈,也许老板和高层领导根本就不知道我这件事情,我只是被一些人用僵化的法律阻挡在世界边缘。但法律真的不能适用于我,如果不是身患绝症、仅仅是少了一条腿,我绝不会向老东家求助。而现在我无法对未来有任何确定的预期,我动第一次手术的前一天还跑10公里不大喘气,住院截肢的前一晚还在公司加班,检查出来扩散的前一天还没有任何征兆。。。所以我真的不敢对未来有任何确定的预期和打算,趁我还在,向公司寻求一点本就不多的法定补偿之外的额外帮助,算我临死前对妻儿老小的最后一点交代,我觉得这样做,不丢人。
  
41岁前华为高管魏延政患癌去世 病中被终止合同引热议
  
2016-08-19 07:25东广新闻台fm90.9
  
本月初,身患癌症的前华为高管魏延政去世,享年41岁。在去世前一个月,魏延政在文章中写到,在他截肢后最无助的时候,华为与他终止合同。有评论认为这样的做法是“有狼性,无人性”。正值818中国人力资源日,华为案例引起了不少企业HR的关注。请听报道:
  
  
  与身患罕见恶性肿瘤的高管终止合同,华为公司的做法合法吗?
  
  
  上海广盛律师事务所律师邱晨鹤分析说,从劳动法的角度来看,公司的做法并没有违法之处。首先,公司在魏延政患病两年后与他终止劳动合同,此时劳动法规定的医疗期已满:
  
  
  [医疗期本身是一个法律上的概念,法律对职工生病保护的期限。一般来说,医疗期最长就是12个月,如果确实病情比较严重,经过相关部门的批准,可以延长12个月,到24个月。所以他这个到24个月以后,一般来说医疗期就不再延长了,像他这种情况,就有可能引发合同终止、解除。]
  
  
  也就是说,法律对于患病职工的照顾也并不是无限期的,24个月已是最长期限。
  
  
  另外,公司按照员工就职年限和当地平均工资为标准支付了经济补偿,并且通过大病商业保险支付了20万元,这些做法都在法律的框架内。但在员工最无助的时候,仅仅做到合理合法就够了吗?上海中智关爱通公司副总经理丁梓一这样认为:
  
  
  [这个事情第一个还是要遵守契约精神,从这个角度来说,华为确实做得也没有什么错。当然在指定契约的时候,是不是把一些员工关怀层面的东西考虑进去?我觉得也是应该的。作为华为这么大一家公司,他的人力资源部门可能很长的时间更注重人员的招聘和激励制度的制定,可能在温情方面确实是有所缺乏。]????????
  
  
  在近日举办的“818HR日”活动中,很多来自跨国公司人力资源部的HR们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一名HR曾经历过这样一个案例:员工患上重病,为了最大限度帮助员工和家属度过难关,在员工患病之初,管理层人员亲自上阵,积极发动包括供应商在内的人脉关系,为员工寻找本地最好的主治医师;工会发动全体员工为这名同事捐款;员工家人从外地前来时,公司积极安排交通和住宿。这些做法给患病员工和家属带去极大的慰藉。
  
  
  格柏亚太区人力资源部总监徐蓓也对自己多年前的一次裁员经历难以释怀。当时,那名员工入职一年多,突然出现了上班吊儿郎当的状况,经常无故缺勤,甚至还放客户鸽子:
  
  
  [当时我们有一个客户的培训,客户已经到场了,但是这个员工我们找不到他。而且他事后也没有跟我们解释清楚他到底去哪里了。因为我们公司的价值观里面,客户至上是第一条,最终我们是解雇了他。]
  
  
  半年后,徐蓓得知这名员工去世的消息,这才知道原来他患上了重病,又不愿让别人知道,所以才经常瞒着大家去医院治疗。这让徐蓓对于HR这项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有了更多感悟:
  
  
  [人是千变万化的,是有各种情况的,每一个人出现同样的问题,背后的原因有很多很多种。我们一定要跟他们沟通、取得他们的信任,让他们感觉我们是在服务于他们、是在帮助他们,把这些情况告诉你,才能避免非常恶劣的情况发生。]
  
  【按:人一旦患上大病,如果仅仅依靠西医药去治疗,即使是中产阶级,也得人财两空;所以学习中医药自救是当今之世识字者的首选(据李宁先所述,小学程度的人都能把脑癌治愈),这就是为什么现在中小学开始普及中医药常识的根本原因!那些大专家也承受不了啦,不仅仅是社会底层,有钱人也是如此,咋办?敬畏一下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吧。】
  以上由广东记者赵颖文报道。
  
  
中国健康调查报告中文版序言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研究员陈君石
我与坎贝尔(T. Colin Campbell)教授的相识始于 1980 年,当时我在康奈尔大学营养科
学系坎贝尔教授实验室作访问学者。通过八个月十分繁忙的实验研究,我在逐步适应美国的
工作和生活方式的同时,对坎贝尔教授也从不熟悉到熟悉,并由此开始了我与他长达 20
年的科研合作和个人交往。其主线则是本书的题目——中国健康调查。
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坎贝尔教授、英国牛津大学理查德·佩托(RichardPeto)教授、中
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黎均耀和刘伯齐教授与我的共同主持下,1983 1989 年间,在中
国的 24 个省、市、自治区的 69 个县开展了三次关于膳食、生活方式和疾病死亡率的流行病
学研究。这项研究开创了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营养流行病学研究合作的先河。应该说,这
项国际合作对我国营养与慢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有趣的是,这项
研究虽获得了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但其在国内的知名度远不如国外。这项称之为“中国
健康调查”的工作不但发表了数十篇被广泛引用的论文,而且还被不少国家的电视和报章杂
志专题报导过。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美国出版社坚持要把书名定为“中国健康调查报告”
了。
其实,这本书中关于中国的研究篇幅有限,而大量的篇幅则是在描述坎贝尔一生从事营
养学研究的经历以及他对营养与慢性疾病关系的研究成果。
坎贝尔教授是一位国际知名的营养学家,他对营养学,特别是对膳食、营养与慢性疾病
关系的研究成果引人瞩目。坎贝尔教授在本书中的一个贯彻始终和十分明确的观点就是:以
动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会导致慢性疾病的发生(如肥胖、冠心病、肿瘤、骨质疏松等);以
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最有利于健康,也最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慢性疾病。用通俗的话讲就
是:多吃粮食、蔬菜和水果,少吃鸡、鸭、鱼、肉、蛋、奶等。书中以大量的科学证据从多
方面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研究成果
更难能可贵的是,坎贝尔教授由于坚持这一观点而受到来自有钱有势的美国畜、禽、奶
等养殖、加工业的强大压力;一贯执着的坎贝尔教授并没有屈服,始终坚持己见。现在,这
一观点已为越来越多的营养学家所认同。我相信各位在读了此书后一定会认同坎贝尔教授
“少吃动物性食物、多吃植物性食物”这一观点。与一般科普读物不同的是,本书列出了大
量参考文献,表明书中所说的并非空穴来风,而且有兴趣者可以查阅原始文献。本书中还有
一部分是描述坎贝尔教授的个人经历的;这也许没有普遍意义,但却颇具趣味性,也很值得
一读。
本书是坎贝尔教授自康奈尔大学退休后花了大量精力反复修改写成的。作为严谨的科学
工作者往往只善于写学术论文,而写不好科普文章,难能可贵的是坎贝尔教授颇有文才的小
儿子托马斯·坎贝尔(ThomasCampbell)毅然推迟了研究生学习,帮助父亲完成了这一夙
愿。
作为坎贝尔教授的一个有数十年交情的老朋友,我为这本书中文版的问世感到十分高
兴。我愿意向广大读者推荐此书,无论是营养工作者,或是对营养与健康有兴趣者,读了此
书一定会大有收获。我也衷心希望这本书的中文版会像英文原版一样成为一本畅销的科普著
作。
2006 9 1 日于北京
 楼主| 发表于 2018/9/3 00:4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hbffq 于 2018/9/3 00:46 编辑

李宁先谈个人健康管理
(2016-08-13 11:12:37)
                             转载
       转者按:最近看了几篇李宁先的文章和录像,学习后有如下体会。
      中医和西医都是实验科学。人体和生命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多达上千个参数之间相互作用、活的、模糊的、面对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的体系。中医从整体上研究、分析的方法,比西医的单个因素研究方法更符合客观实际,所以更科学。坎贝尔的营养学也是建立在整体研究方法的基础之上的,在这一点上,中医和现代营养学可以说是殊途同归。
       李宁先也是为了治疗自己和妻子医院无法治愈的疾病而走上学习中医之路的。一个没学过医学的退休化学和计算机教授,拿着中医古籍用自己做实验,对症开药,竟然治好了医院已宣判死刑、无法治愈的心脏病和妻子的甲状腺癌,直至通过遥诊治愈了很多像胰腺癌这样几乎无法治愈的疾病,说明只要不迷信权威,敢于实践,是可以创造奇迹的。李时珍、葛森等中外医学大家走的也是以身试药的求知之路。
       虽然李宁先医术如此高明,但他自称没有行医资格,像葛森等施行整体疗法的杰出医生一样被排斥在现行医疗体制之外,这样的不合理局面应该有破局之策。
       但看了李宁先的讲座,也使我对中医的前途增强了信心。中医的精华不在玄妙的概念,而在几千年来积累的,多到难以计数的,以人为对象的,宝贵的临床治疗案例和经验。通过对吃饭、排便、睡觉、走路等外在现象的观察,分辨内在体质,如寒热、气血、主要器官和细胞的运行状态,用一些人们熟知的、天然的、完整的植物性食物和中药,就可以改变身体的疾病状态,恢复平衡。按葛森的观点更准确地说,是通过限制有毒物质的摄入和提供充足的营养,使身体自己恢复正常的代谢和自愈功能,各种所谓疑难杂症、老化退行性疾病和不治之症也就不治而愈了。
       今天我们可以把古老神奇的中医和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起来,运用模式识别法,将来人人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回答100个问题,就得到一个高水平的处方来调整自己身体的偏差,保持健康。李宁先的这个设想也是我的梦想,是全国人民走出看病难、看病贵、看不好病的悲惨境遇的一条可行之路。
      自学中医,管理好自己的生命和健康
曾经有一个朋友在弥留之际握着我的手说:“如果有可能,我愿意拿我所有的财产,来换取自己的健康……”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们都知道,健康不是一切,但失去健康绝对会失去一切。但是,一个人的生命长达近百年,要在这么长的时间内保持健康,不得病或者不得大病,做起来谈何容易?
       怎样养生和防病,实际上是一个人生命过程的管理问题,即如何按照人的生命运动规律,对自己的生命过程进行管理。如何防病,得病后如何诊病、治病,恢复健康,并且预防今后不再得病,这就是人类医学的核心问题。因此,我认为医学就是人的生命运动管理学,每个人的生命健康都是自己在管理,因此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终生医生。
       我个人认为,要保障自己的健康,管理好自己的生命,必须认识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用什么理念来管理自己的生命和健康;
       第二,用什么方法和措施来管理自己的生命过程;
       第三,用什么标准来评估和检验自己管理生命的效果。
       一、用什么理念来管理自己的生命和健康
       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养生理念。中国人指导自己养生的理念多种多样,每一个长寿老人都有自己一套独特的养生经验。但是,他们每一个人都是生活在某种独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他们的经验,值得借鉴,但不一定具有普遍意义。
       比如宗教。佛教和道教都提倡养生之道,但都是提倡在某种特定环境下让人们以某种统一的模式进行养生。可是地球上的人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制度中,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工作环境,要让他们都按照同一个养生理念保障健康,这不太容易。所以,让生活在各种环境下的人都能健康地生活,才是医学科学的首要任务。
       就医学养生来说,中国有两派,一派西医,一派中医。
       西医养生理念主要有两条,第一条是管理好身体结构不要受损,要是人体受损,早发现早治疗;第二条是防止外生物入侵,如病毒、细菌、寄生虫等,一定要把它们从人的生活环境中清除。
       而中医学养生理念的目的是要让人在不同的生存条件下,管理好自己的生命,让每一个人都能维持正常人的生命运动状态。这个正常的生命运动状态主要指生理上气血充盈、通畅,器官工作正常、和谐,体内细胞生存、工作环境良好,生理与心理状态协调、平衡,最终实现人体与周围的社会、自然环境在物质能量、精神交流上达到平衡,简称“内五平衡,外三平衡”中医学认为,不管人生活在何种环境中,不管从事任何工作,只要把自己的生命运动管理和调整到上述“内五平衡、外三平衡”的状态,就可以健康一生。
       由此可见,中医学理念是人类管理自己生命、保障自己健康的科学理念。我们应该普及这种理念,在老年大学开设中医保健课程,甚至建议“从娃娃抓起”,把中小学生理卫生课改为中医保健课,让人们从小学习怎样管理自己的生活,调理自己的身体,保障自己的健康。而当今社会的中流砥柱——每一个中年人,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在挣钱吃饭、忙于工作、完成事业的基础上,更应该在业余时间自学中医,按照中医的理念管理自己的生命和健康,使自己不得病,或只得小病不得大病,以更好地服务家庭和社会。
       我60岁退休时,因多年来拼命工作积劳成疾,患有严重的心脏病,曾几次被下了病危通知书。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自救我在病床上开始自学中医,并最终救了自己的命。如今我已七旬有五,年纪越来越大,身体状态却感到越来越好,十几年来未进过医院,没看过门诊,没有花国家一分钱医保,每年只花两、三千元买点中药,泡点药酒喝喝,既健康又快活;我有一个大学同学,十几年来失眠全靠吃安眠药睡觉,他通过自学中医管理自己的生命健康,最终让自己不再承受失眠的煎熬;我还有一个同学,退休后自学中医把自己的高血压、糖尿病治好了,整个人身体状态非常好,晚年生活质量也因此提高很多。我个人和朋友们多年来的实践结果也证明了中医的养生理念是科学而有效的。
       也许大家要问了,怎么自学中医?看什么书?关于我怎么自学中医,我曾在2010年4月的“和顺坛”有过一次专门的汇报,大家可以从百度搜索报告录像和文稿。
       我个人自学中医,主要采取研究式的学习方法,不以书本为中心,不搞“本本主义”。因为以一本书为中心,看到后面,忘了前面,年纪大了,记不住了,学不进去。我自学中医,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带着问题查资料的方式学习;第二阶段,系统全面地学习中医,即学习研究中医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基本发展规律;第三阶段就是专题研究,如癌症的治疗方法,以及为什么有些西医治不好的病,中医能治好等等。详细情况请大家到网上看我的报告。
       二、用什么方法和措施来管理自己的生命过程
       中医学几千年的实践证明,要管理自己的生命,只要管好以下三条:一,保持良好的心态,高度重视自己的心理状态与生理状态的协调平衡;二,按人的生命规律生活,劳逸结合;三,合理饮食,切忌膏粱肥厚,即营养过剩。
       第一条,保持良好的心态,一定要保持心理和生理状态之间的协调平衡。良好的心态主要表现为在任何环境条件下保持心胸豁达,让自己平和、轻松地生活。做到这一条,关键是要把握好与自己生理状态相适应的、良好的“欲望”。
       人是一种具有高度智慧的动物,智慧的高低主要反映在他们的心态上,而影响人心态的主要因素是欲望。做为一种具有高度智慧的动物,每个人必须努力解决自己的温饱和生存问题,如果自己的温饱和生存问题都解决不好,那么他连做一个动物的资格都没有。在解决了温饱之后,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如何智慧地生活。那些贪污腐败分子,那些以各种手段害人而生的人,其实就是凭着动物的本性生活,把自己的欲望停留在动物的水平,没有变成人。动物的本性是一旦自己取得优势后,为了保持它的优势就不断欺压弱小,想尽办法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多占异性,这些表现不正是那些贪污腐败分子、黑帮邪恶势力以及各种以不当手段害人为生者的动物本性吗?
       如何让自己智慧地生活,关键在于管理好自己的欲望。有一个与自己生理状态相适应的、良好的欲望,是人生的最大动力。问题是在当今社会中,很多人往往超越了自己生理条件的许可,把自己的欲望推得太高,经常出现一些要名、要利、要权、要钱不要自己命的现象,最终导致自己“丢了夫人又赔兵”。这一点,尤其是很多社会精英一定要注意。
       第二条,按照人的正常生命规律生活。世界上任何生物都有自己的生命运动规律,人也不例外。只有按照人的生命运动规律去生活,才会健康。该睡觉不睡觉,该吃饭不吃饭,该运动不运动,生活毫无规律,如迷恋于上网、游戏或某种爱好,拼命工作等等。由于过度疲劳,往往会使人的生命运动能量平衡被打破,气血逐步消耗,最终各种疾病找上门来。因此,中医学认为要保障身体健康必须遵守人的生命规律,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防止过度疲劳,做到劳逸适当。
       第三条,合理饮食,切忌膏粱肥厚,防止环境中的有害物质进入体内。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保持人体生命运动与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能量交换平衡,让人体生命运动需要的物质和能量能按时、按需、按量进来,防止不需要或过量的物质和环境污染物进入体内。而目前由于大家经济条件好,很多人不注意合理饮食,往往会因为营养过剩而引起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心脏病、痛风和癌症等一系列疾病。
       三、用什么标准来评估和检验自己管理生命的效果
       在研究了人体生命运动的300多种表现之后,我对它们进行了特征化处理,并从中总结出了掌控人体生命运动健康的几个最关键指标体系,即吃饭好、睡觉好、走路轻快。下面分别介绍以供大家在管理自己生命运动时参考。
       一、吃饭好。能否正常吃饭,反映了一个人的消化系统是否正常、能否为他的生命运动提供所需的能量和物质,这是维持一个人生命运动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即中医学所说的“后天之本”。
       我应朋友们的请求在治疗各种危重疾病时,一个前提就是必须保证病人能吃饭。如果不能吃饭,必须找出原因,逐步恢复他能吃饭的能力,否则所有治疗的努力都会白费。因为不能吃饭,人的生命运动就会缺乏物质和能量的供给,连生命都难以维持下去,还谈什么健康?因此“吃饭好”,不但是维持人体生命运动健康的必要条件,而且是维持人体生命生死的条件,值得大家高度重视。
       二、睡觉好。一个人能够睡好觉,必须有两个前提,一是心态好,二是五脏六腑运转正常和谐、气血通畅,细胞能量充足,身体不痛不痒、不热不寒等等。显然,一个人的生命运动如果能够保证睡觉好,这就表明他的生命运动、运行完全处在正常状态。
       一个人如果睡不好觉,表明他的生命运动出现了问题,必须找出原因,加以调节和纠正。因此睡觉好是一个人生命运动状态良好的最特征指标。
       三、走路轻快。一个人身体直立行走,有两个部位气血运行最为困难,一是腿脚、二是头部。人老了,气血不足首先表现为不能走路或放慢脚步,二是记忆衰退、老年痴呆。人得重病后首先是卧床不起、无法行走。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一个人直立后全身重量全压在腿脚上,由腿脚的细胞共同负担,一个人如果直立行走时不但感到一身轻松,而且行走又快,这表明他的腿脚细胞能量充足;他的腿脚细胞为什么能量充足,表明他的细胞生存环境良好;细胞的生存环境为什么良好?表明他的细胞所需营养供应及时、良好,代谢废物的排泄及时、良好;那保证细胞生存的条件良好又由谁来负责呢?是气血的运行。因此,一个人走路轻松,表明他身体气血运行困难最大的地方都非常好,那么全身其他地方的气血运行会更加良好。所以,一个人如果走路轻快,就说明他生命运动的气血运行是非常良好的。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生命状态如果同时表现为吃饭好、睡觉好、走路轻快,就说明他的心态良好,气血运行良好,器官工作正常、和谐,组成他身体各个器官的细胞活力十足。这样一种生命运动状态,正是一个健康的人最正常的生命状态,也是人最理想的生命运动状态。
        我自学中医后,十几年来按这三个指标来管理和调整自己生命运动状态,再没进过医院,没进行过体检,没花过国家一分钱医保,但身体状态却越来越好了。当然,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大,所谓好也只是相对好而已,生老病死是生命的客观规律,没有人能长生不老。但是如果我们大家,尤其是老年人都来学习中医,按中医理念管理自己的生命健康,让自己的晚年健康快乐,少给子女添麻烦,少给国家添负担,将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
       我是一个平常人,我能做到的,相信大家都能做到。所以我在这里将自己学习中医、管理生命健康的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其中或有不到之处,仅供参考。
    原文网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efd24b0102uwac.html
    李宁先《自学中医学的实践与探索》http://wenku.baidu.com/link?url=HM3cPXs-Ujs3lC58HDOQUmuPujworG_xoE-uuaF9GkEPZwxFNK1wmTnTXJxvN8qaKusvFx58Qrw5WUvcXqIOdLlHQIcRRXzRLfDbhxW1MVO
    视频《和顺壇之李宁先》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gzMDYzNzcy.html?from=y1.2-1-87.3.1-1.1-1-1-0-0#paction

 楼主| 发表于 2018/9/4 10:3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hbffq 于 2018/9/4 11:10 编辑

国医大师刘柏龄的养生之道
刘柏龄虽已耄耋之年,但身体硬朗、走路稳健、头脑清晰。很多人经常问他的“养生方法”,让他谈谈“健康长寿之道”。他初步总结出三条:其一,恬淡虚无,保持乐观;其二,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其三,尽享天伦,其乐融融。
  恬淡虚无保持乐观
他认为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就要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社会。他铭记年少时母亲经常和他说的一句话:“学医,要学好医才行,必须靠技术吃饭,要记住‘技术至上’。”他非常喜欢杜甫的一句诗:“细推物理须行乐,何为浮名绊此身。”此话也道出了刘柏龄的心声。淡泊名利,坦然做人。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他每天都在清晨六点以前起床,然后到户外,打打太极拳,并围着楼绕几圈散散步,既锻炼身体,又呼吸新鲜空气,约20~30分钟后,回房间再做些上班前的准备,吃早餐,然后在七点半左右乘班车上班,投入一天紧张而充实的工作。

他的一生除了看书、医病、做学问、搞科研,就再也没有别的爱好了。下班回家后,最大的爱好还是看书,他这一辈子几乎都是手不离书,爱书成癖。在读书中,淡泊宁静,洗涤灵魂,感受美好的人生。
由于自己的年龄和身体状况,他不断调整作息时间,量力而行,尽量不让自己累着。一直到现在,虽然八十多岁高龄,体检各项指标都非常好,几乎没有任何毛病。
其实这也与他的科学饮食有关。刘柏龄的观点是:什么都吃,适可而止。都说,老年人应该少吃猪肉,因为其中脂肪多,胆固醇高等。可是刘柏龄每天都离不开猪肉(吃煮烂的猪肉),只是吃得不多。他还喜欢吃鱼,尤其是鱼头,同时再吃些别的蔬菜,水果搭配着,所以吃得非常健康。
  尽享天伦其乐融融
几乎每个周末或是大的节假日,儿孙们必须到老人家里聚聚,饭后老人家挨个问他们的工作、学习、家庭等情况。并有针对性地给他们一些鼓励,让他们努力工作、学习,为国家、为社会多做贡献。儿孙们感到老人在关心着自己,让他们倍感亲切、温暖。
刘柏龄常说,人到晚年,一定不要闲着,生活安逸不等于饱食终日。要不辞辛劳,量力做一些事情,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那就是“老骥伏枥,勤于锻炼”。坚持为人民、为社会做些有益的工作。
 楼主| 发表于 2018/9/4 11:0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hbffq 于 2018/9/4 11:13 编辑

国医大师路志正:杂病圣手,针药并施,食药配合,身心同治
                              
路志正,男,汉族,1920年12月出生,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1939年2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路志正:杂病圣手
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由我国政府组织评选的首届30位国医大师日前揭晓。他们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旗帜。他们作为中医药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披肝沥胆,呕心沥血,为五千年中医药血脉代代相传做出重要贡献。从今天起,请您随本报记者走近这些国医大师们。
●他以崇高的医德、精湛的医术,救治了数以万计的患者,获得广泛赞誉;
●他崇尚脾胃学说和温病学说,师古而不泥古,大胆探索,推进学术继承创新;
●他治学严谨,精心育人,关注中医药的命运,多次上书献策。他是国医大师路志正
依然精神矍铄,依然笑容满面,再次采访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路志正时,他为人谦和的话语以及对中医药参与医改、教育、继承创新等热点问题的关注,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这位88岁高龄的老人,本该颐养天年,含饴弄孙,可他仍一如既往地战斗在临床第一线,对中医药的坚信与执著始终不变。
医术
发挥中医综合疗法优势,内外合用,针药并施,食药配合,身心同治。
药不在多而在精,量不在大而在中病,贵在轻灵活泼,恰中病机。
不要被西医病名束缚了自己的中医思路和辨证论治方法。
“治疗疑难病是中医的优势,要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中医综合疗法优势,内外合用,针药并施,食药配合,身心同治。药不在多而在精,量不在大而在中病,贵在轻灵活泼,恰中病机。”基于这种认识,加上大胆实践,路志正治疗疑难杂病屡起沉疴。
一患者因瓦斯爆炸,头肿如斗,西医束手无策。路志正依据温疫理论,按大头瘟辨治,不久获痊愈。包钢一位被钢水喷射全身而灼伤的职工,皮肤严重烧伤,持续高烧40℃,神志模糊。路志正以中医湿病和外科理论,控制了患者的败血症感染和休克,经过18天抢救成功。
北京一食品厂工人朱某,一家四代找路志正看病,均获得成功。其父患膝关节积水,其母是高血压,本人患心脏病,经路老看后,3人的病情大有好转。朱某的女婿患有男性病,结婚几年没孩子。经检查是精子成活率低,看了多位医生都未好转。吃了路老开的一服药,症状就有所改变,连吃几服,精子成活率逐渐正常。不久,妻子怀孕生一女孩。以后,孩子有个头痛发热的,找路老一看就好。
凡来找路志正求医者,他总是一视同仁,有求必应。对生活拮据者,他尽量少用贵重药,以减轻其家庭负担。
27岁的青海姑娘王某,19岁时得了类风湿关节炎,四肢肿胀疼痛,无法走路。7年来,求医遍及全国各大医院,几乎倾家荡产。经人介绍找路老诊治,一个月后,患者类风湿因子由原来的74下降到18,病情明显好转。据姑娘的妈妈说,原来1个月要花4000元左右的医药费,现在最高才600元。记者看到姑娘手中的药方,7服药共53.1元。如今,这位姑娘不仅走路没问题,还在一家学校学习电脑。
路志正认为,中西医学是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各有所长,也各有不足。在临床中参考现代医学检查数据是必要的,但治疗时,仍要根据中医理论进行辨证论治,不要被西医病名束缚了自己的思路。
路志正曾为一男性老者会诊。此人经西医检查确诊为胆囊管混合型结石,外科大夫建议手术治疗。患者年高体弱,高烧不退,不愿手术,故求治于路志正。路志正采用补消兼施法,即以补中益气汤培补中气,佐以金钱草、鸡内金等化湿消积之品,终于使结石排出。
路志正还多次远涉重洋为海外患者诊治疾病或参加国外学术交流活动,足迹遍及欧、美、东南亚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每到一地,他都为弘扬中医药学而竭尽全力。
学术
发展调理脾胃治疗心痹的理论,为治疗冠心病开辟新的诊疗思路。
提出“燥痹”、“产后痹”等病名和辨证论治等内容,推动风湿病学科建设。
首创穴位编码法,为针灸走向世界奠定基础。
“黎明即起诵精典,挑灯夜读觅新知。”路志正之所以成为一代名医,与几十年来学习不辍、精读医典、学用结合密切相关。
20世纪20年代初,路志正生于河北省藁城县,伯父路益修为当地名医,其父亦粗通医道。在家庭的熏陶下,路志正对中医学产生了浓厚兴趣。1934年,他入伯父创办的医校学习,并拜山西盐城名医孟正已先生为师,研究经典,博览群书,随师临证,积累经验。1942年,他参加了河北省中医考试,取得独立应诊资格后悬壶乡里。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路志正深知其中的内涵。他在临床上不满足一招一式,一方一技,而是早晚苦读,勤于实践,还四处寻找注本进一步加深对经典的理解。特别对注本上的眉批、简批、小注,他都认真钻研,铭刻于心。
白天临证,夜晚攻读,已成为路志正一生的习惯,他还将“满招损,歉受益”作为座右铭悬于书斋,表达自己“活到老,学到老”的决心。如今他已年过八秩,读书兴趣不减,如果晨间不读书,晚间不看报,则怅然若失。他对中医经典著作中重要章节烂熟于心,虽几十年过去,至今仍能背诵,白天诊病遇到疑难杂症,常于夜深人静之时阅读大量医案,学习前人治验,并深入研究探索。久之,大悟独识,而后验之实践,他的医术铢积寸累,疗效日增。
路志正崇尚脾胃学说和温病学说,在学习中善于发皇古义,知常达变,融会新知,不断创新,如发展了调理脾胃治疗心痹的理论,为冠心病(胸痹心痛)治疗开辟了新的诊疗思路。在他的主持下,“路志正调理脾胃法治疗胸痹经验的继承整理研究”课题,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基础研究二等奖;他参与编著的《中医心病学》一书也已出版。
早在卫生部中医司技术指导科工作期间,他积极组织中西医学术讲座,推广针灸疗法,挖掘民间医术绝活,如北京“捏脊冯”,四平“易筋经拍打疗法”等,还与名中医董德懋先生一起创办了《北京中医》(《中医杂志》前身)。1953年,路志正参加卫生部抗美援朝志愿巡回医疗队,在用中药和针灸为志愿军战士疗伤治病的实践中,发现了具有特殊疗效的“遗精穴”,后被收入《针灸经外奇穴图谱》。
1964年,他参加卫生部组织的《中国针灸学概要》的编写工作,首创穴位编码法,为针灸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并被译成日、俄、英三种文字。1975年以后,该书作为北京、上海、南京“国际针灸培训班”的教材,为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训了大批针灸医生。
1981年,他参与创建广安门医院内科研究室,建立极具中医特色的痹证、急症等病例书写、查房、会诊、疑难病讨论的模式,在中医学术整理、疑难病症研究和中医病房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与其他老专家一起,成立了中医风湿病学会和内科心病专业委员会,分别担任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他提出的“燥痹”、“产后痹”的病名和辨证论治等内容,对风湿病学科的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
传承
树仁爱为怀之心,立济世救人之志,切忌骄傲自满、浮躁、浅尝辄止。
对前人经验,先借鉴,后验证,才能有所收获。
必须熟练掌握中药,才能成竹在胸,灵活运用。
路志正是全国首批中医研究生导师和师承导师。几十年来,他带出的一批批研究生、留学生、进修生、学术继承人,大多成为学术骨干和高级中医、中西医结合人才。他治学严谨,因人施教,奖掖后学,被传为美谈。
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路志正分别提出指导性意见和指定阅读书目。对西学中的学生施某,让其钻研《伤寒论》,结合常见病、多发病,将中医宏观调控与微观检测相结合,整体与局部相结合,取长补短,探讨一些疑难病的中西医结合之法。对科班出身并在肺病专科有研究的中医学生王某,路志正要求他再读《赤水玄珠》和《理虚元鉴》,提高其临床辨治能力。一学生专攻脑病,路志正指导其编写《癫痫中西医诊治》专著,并亲为作序。
带领学生查房会诊时,除诊治疑难危重病人解决临床问题以外,路志正重在结合实际讲述医理,传授经验,这使年轻医生们受益颇多。路志正的广东省中医院弟子王小云大夫有3点体会:路老一是善于抓主证,其他略加考虑;二是药味少,药量小,有“四两拨千斤”之功;三是注重向患者交待清楚饮食起居以及注意事项。
“在我困难时,是路老的大力帮助,我才度过难关,学到了技术。如今,我要以路老为榜样,为社会做出贡献。”提起刘恒均在广安门医院进修的事,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那是1979年秋天,河北农民刘恒均带着180元的卖粮食钱,自费来京进修。路志正对这位出身贫寒的同道倾注了满腔热情,不仅向他传授中医理论、方剂和诊疗技术,还在生活上处处关心。一次,路志正在食堂就餐,看见刘恒均拿着慢头和咸菜躲在远处的桌子边吃着,就一声不响地将自己刚刚排队买来的饺子倒在刘恒均的碗里。小刘捧着这碗热气腾腾的饺子,看着路志正又去排队买饭的背影,感动的热泪盈眶。后来,刘恒均学成回乡,开办了痔瘘专科学校,免费为残疾人办班传授技术,为社会作出了突出贡献。
记者曾听过路志正给弟子们讲课,受益匪浅。那次的主题是“用药琐谈”,路志正娓娓道来:“中药是中医赖以治病的有效武器,必须熟练掌握,才能成竹在胸,灵活运用。”路志正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指出,用药还应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制方务求稳妥。就一般规律来看,瘦人多火,补益升发之品不宜多;胖人多湿,理气流动之品不可少;老人阴亏阳衰,宜慎用苦寒清泻;壮年气血方刚,不可过于温补。随着季节变化,用药也要慎重。如春夏用药应防升阳助火,长夏湿令用事,阴柔滋腻之品不宜过多;秋冬用药当防苦寒伤阳,龙胆草、栀子等应慎施……
路志正的读书心得是:对古典医籍应该精选、吟诵、深思和勤写,并随时查阅;对注文应重视研读和理解;对前人经验,先借鉴,后验证,才能有所收获;特别是带着问题读书。
“活到老,学到老,学不了。”这是路志正常常发出的感叹。他告诫弟子,只要树仁爱为怀之心,立济世救人之志,做到勤学、勤思、勤问、勤记、勤用,切忌骄傲自满、浮躁、浅尝辄止,就一定能成为学验俱丰的医学大家。
责任
建议成立国家中医药局,尽快建立各省、市中医药管理机构。
呼吁按照中医药规律管理中药,真正做到“药为医用,医知药用”。
提出中医参与非典临床救治以及突发和疑难疾病防治工作。
多年来,路志正非常关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科研管理方法、中医药参与突发和疑难疾病防治等重大问题上,路老都积极参与,多次上书,对中医药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成立‘国家中医药局’。”这是1981年11月部分中医专家上报中共中央的会议纪要中的主要内容之一。
在任应秋教授主持的这次中医专家座谈会上,耿鉴庭、刘渡舟、王绵之、程莘农、颜正华、方药中、程士德、焦树德和路志正还对中医药立法、中医诊断的科学性、医教研单位要“以中医为主,先中后西,能中不西”等问题提出了建议和意见。不久,他们又呼吁,尽快建立各省、市中医药管理机构;保护和开发中药资源应有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管理等。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路志正与王绵之、张镜人、施奠邦、裘沛然、周超凡、颜德馨等中医界代表委员,于1998年再次呼吁,不能用管理西药的标准管理中药,应按照中医药规律,真正做到“药为医用,医知药用”。
2003年春天,北京非典肆虐。当时中医人员没有参与非典防治,时刻关注这一疫情发展的路志正心急如焚。在国务院举行的中医药防治非典的座谈会上,路志正提出:“中医人员应充分参与临床救治工作。中药饮片需靠中医诊断、处方,才能发挥效果。广东省中医界的防治经验已经说明了问题。”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听取了与会专家的建议,不久,中医进入了防治非典的主战场。
其实,50多年前也有类似的情况。时任卫生部中医司工作人员的路志正总是秉公直言,据理力争。1955年,河北省石家庄地区乙脑流行,一位叫郭可明的老大夫采用中医药治疗,效果很好。既是政府官员、又是临床大夫的路老通过实地考察,认为郭可明的白虎汤确实对证,其中主药石膏的解热、退烧作用对该病的治疗起了关键作用。正是因为有了路老的坚持,卫生部才第2次、第3次去石家庄调研。后来该方法在全国推广应用,乙脑疫情很快得到控制。
随后,北京也出现了乙脑疫情,有关部门开始了以中医药为主的抗击行动。卫生部还专门请了蒲辅周和赵心波等很多名老中医参与。大家根据北京7、8月份热中带湿的特点,在白虎汤中加了苍术,病人的病情很快得以控制。
“八十寒暑业未成,医籍博览尚欠精。论著虽有卓越少,园圃争妍慰平生。频频出访有新悟,盛世激发再攀征。同道老幼皆师友,继承弘扬力建功。”这首《八十抒怀》不仅反映了路志正虚怀若谷、淡薄名利的高尚情操,还体现了他兢兢业业、“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拼搏精神。
路志正简历
1942年,经河北省中医考试取得中医师资格后,悬壶乡里。
1950年,在北京行医。
1951年~1952年,在北京中医进修学校进修。
1952年~1973年,在卫生部中医司技术指导科工作,并定期在医务室出诊。
1973年至今,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从事中医医、教、研工作。
记者手记牵挂
认识路老已经20年了,从第一次采访到后来无数次的接触,感觉他的确与众不同。他为人谦和的态度,温文尔雅的举止,一下子拉近了与患者、同事、学生的距离。他韬光养晦、淡泊名利的处世思想,促使自己埋头苦干、默默奉献。他团结同道、坚持真理、秉公直言的一系列行为,令人感动,令人钦佩。
杏林耕耘70年,他在中医界德高望重。无论是诵经挥毫,还是忙于诊务;无论是奔走呼号,还是传道授业;无论是著书立说,还是去国外弘扬岐黄,他的心中牵挂着患者,牵挂着中医教育,牵挂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路老曾送给记者一本《路志正医林集腋》,记者爱不释手。由他本人编著的这本书,正是他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总结。其内容之翔实,病种之广泛,见解之独到,论述之精辟,理论与临床结合之紧密,实乃中医书坛一奇葩。卫生部原部长钱信忠在序中评价,文如其人,此书像作者一样朴实无华。
不久前,路老打来电话,除了肯定报纸进步很大之外,还建议记者多写一些内参,反映中医药情况,扩大中医药影响。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位88岁的老人,表示要发挥余热,为提高中医院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再做一些贡献。
放下电话,记者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耄耋之年的路老,还心想中医教育,情系人才培养,并以实际行动表明自己的一片赤子之心。一代名医,大师风范,值得我们好好学习。(记者 周颖 常宇)
 楼主| 发表于 2018/9/4 11: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hbffq 于 2018/9/4 11:21 编辑

国医大师裘沛然:诊治难症 独出机杼
                              
裘沛然,男,汉族,1916年1月出生,上海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34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上海市名中医。
裘沛然(1916年—),原名维龙,男,汉族,浙江慈溪人。曾就读于国学专修馆,当时在国学馆任教的为江南著名学者施叔范先生。他童年时在施公处就学虽仅二年,然已初步奠定了古汉文的基本知识。其后他在家自学经史百家之书,旁涉新文学和自然科学书籍,特别对化学饶有兴趣,学习颇为勤苦。其叔父裘汝根通晓针灸学,为广西名医罗哲初之高足。裘氏在深读的同时,挤出一定时间从叔父学针灸,故对中医古籍及针灸临床亦粗晓其理。时值军阀混战,国是日非之际,他虽有匡时经世之志,而当时的时代思潮,革新者主张把中国古文化扫地以尽,另一面则力图维护封建礼制,均与他的理想不合,乃锐志于医学。
1930~1934年入丁甘仁先生所创办的上海中医学院学习。并在名医丁济万诊所临床实习,又常请益于谢观、夏应堂、程门雪、秦伯未、章次公诸先生之门,深得海上诸名家的青睐。1934~1958年悬壶于慈溪、宁波、上海,以行医自给,临诊之余,勤研中医学和历史、文学、哲学等,家中藏书数万卷,寝馈其中20余年。1958年进入上海中医学院担任教学工作,历任针灸、经络、内经、中医基础理论,各家学说诸教研室主任。其时,学院开创伊始,无现成的教材,他就率领针灸教研室教师,并带头编写各种教材以应教学急需。并在短短的四年中主持编写出了六种针灸书籍,推动了全国针灸学术的发展。他对教学重视启发式讲课,形象教学和现场教学。他还创造性地制订了“三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训练项目,对中医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受到了卫生部的表彰。他讲理论常常联系实际,如教授针刺手法,在临床亲自显示操作方法来训练学生,以及在临床带学生实习,还多次带领学生下厂,下乡,既提高学生感性认识,又以全心全意为工农群众服务的精神灌输给学生。他从早到晚,甚至在风雪交加之夜,奔走于泥泞道路到病家为危重病人治疗。这种身教重于言教的精神在学生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甩长期从事中医教育和中医理论及临床的研究工作,广闻博学,在中医基础理论及历代各家学说方面颇多建树。
裘氏1980年担任国家科委中医组成员,81年任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经常参加卫生部召集的论证中医工作和探讨医学的各种会议,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有一次在广州召开的全国医学辩证法会议上,他作了“祖国医学的继承、渗透和发展”的长篇学术报告,提出中医发展有三条途经:首先是提高中医理论和临床水平,二是采用多学科发展中医学;三是中西医要求真正的结合。他的报告受到全国许多学者的赞扬,并为有关刊物转载发表。裘氏在1984年任上海中医学院专家委员会主任,并为院学术委员会、职称评定委员会的负责人之一。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暨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全国第一届500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导师,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的特殊津贴,1995年被评为首届“上海市名中医”。他为学院的教学改革,学术研究,专业设置及对“中医法”的讨论等,召集院内外的著名专家共同研究,并提出了很多可贵的意见。
1979年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曾任上海市政协委员,1983年任市政协常务委员,1988年任市政协“医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经常在市及兄弟省市的医药单位及教学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和考察工作。对振兴中医事业和其他卫生保健工作及教学方面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担任上海市文史馆馆员,经常为政府献计献策。兼任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顾问,作出很多贡献。
自1958年以来,任《辞海》副主编兼中医学科主编,主持编写《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卷、《大百科全书》传统医学卷、《中医历代各家学说》、《新编中国针灸学》等30余种著作,所撰论文计30余篇。其中主编《中国医学大成》三编,计950万字,对赵氏旧著作了大量删增。特别是其晚年的力作《壶天散墨》一书,以“扶择陈言,剖拆疑似,俯仰古今,直道心源”以议论精辟,见解高超,文笔优美而见称当世,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并有《剑风楼诗文钞》为世所称。
裘氏是全国著名中医理论家,中医临床学家,是一位医生,也是一位学者,他以广博的文史和科学知识,被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同济大学聘为兼职教授,他虽已达八旬之年,仍深深感到自己知识浅薄,“名浮于实”而勤奋不倦地研究学问,裘氏能诗善文,曾感赋一绝:“学如测海深难识,理未穷源事可疑,诗到换年浑是梦,世犹多病愧称医”。这寥寥数语,体现了他一生好学不倦,老而弥笃追求真理的精神,诗中虽寓有一些“才华迟暮”之感,但他还是念念不忘病人的痛苦,而对世界人民的幸福寄以殷切的关怀和无限的希望。
科研成果
早年主持研制的“经络玻璃人”模型及脉象模型,曾分别荣获国家工业二、三等奖。
对内科疑难病的治疗积有宝贵的经验,其撰写的《疑难证中医治法研究》一文曾获得中华全国中医学会颁发的一等奖。
所撰写的论文中,其中一篇获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另一篇获全国十家期刊优秀论文二等奖。1993年荣获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颁发的20世纪成就奖。
裘沛然:鸿儒大医
裘沛然(左一)在为患者诊疗
他总结疑难病证治疗八法,持论伤寒温病学说于一体。
他以“人学”至理,倡“文化大道”,展一代鸿儒大医风范。
5月,裘沛然在上海交通大学出席赠书仪式,将自己最新出版的文化论著《人学散墨》赠送给上海部分高校学子。
6月,上海东方卫视播出“国医大师裘沛然”的人物访谈专题节目,裘沛然与主持人对话中医学与传统文化。
10月,裘沛然现身在上海举行的“中医药发展与人类健康”国医大师暨专家研讨会,就振兴中医药事业建言献策。
11月,上海中医药大学成立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国医大师裘沛然与中医和人文社科界的一批重量级人物受聘。裘老担任该中心名誉主任。
……
从这些不时见诸媒体的活动报道中,不难想见,已是95岁高龄的裘沛然以他的健康、智慧和赤诚,呕心沥血地书写着他人生意义和社会价值的辉煌篇章。
丰厚扎实的理论学养、活人无数的方药实践、博学多识的儒学功底、能诗善文的艺文才情、高德大义的济世仁心,是对一代鸿儒大医裘沛然的真实写照。
人生苦短学问无穷
他酷爱读书,医儒并修;他涉猎广泛,博采众长;他勤求古训,融会新知
裘沛然一生酷爱读书,居所多置书橱,藏书逾十万卷。他读书范围十分广泛,早年就学私塾和国学专修馆,除传统儒家经典,对哲学、史学、文学、化学、医学类书籍也广为阅读。后来致力于医学,但阅读求知面远不局限于医籍。他的藏书中文史类及其他自然科学书籍差不多占到一半。他常说,“读的书越多,越觉得自己知识的贫乏。人生苦短,学问无穷”。
读书之趣得之于少时机缘。裘沛然1916年生于浙江慈溪,7岁始入私塾,11岁就读国学专修馆,先生施叔范是当地硕儒,博学通达,仁爱好施,而督学甚严,要求他熟诵经史百家、唐宋词章。午夜一灯,晓窗千字,习以为常。业师的品格风范和教育启迪,让年幼的裘沛然初窥国学之门径,并虚心好学,手不释卷,循序渐进。
13岁时,裘沛然于念书之余跟叔父裘汝根(广西名医罗哲初弟子)学习针灸。除了经常侍诊左右,对针灸要籍、中医经典,他都择要背诵,渐次粗通医理。
裘沛然的青年时代,正值军阀割据,世事纷乱,复古、崇洋,各走极端。均与他经世致用之志不合,遂把人生理想寄托于医学一途。1931年他来到上海,求学于一代名医丁甘仁先生创办的上海中医学院。教师大多是沪上医学名家,他学习更为刻苦认真,埋头读书,浸淫于医学和国学典籍。
凭借厚实的古文功底,以及博学强记的天赋,他用心钻研,基本掌握了中医四诊八纲、临床辨证施治的要领,尤其对中医重要著作《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千金要方》、《温热经纬》中的主要内容,都能熟读掌握。
他读书不限于课程安排,而是杂取百家。单以伤寒一类而言,就研读过数十家著作,如郭白云、成无己、柯韵伯、尤在泾及日人丹波元简父子之书,对莫枚士的《经方释例》和陆渊雷的《伤寒论今释》亦饶有兴趣。温病方面,则旁及叶、薛、吴、王数家,尤偏嗜叶天士与王孟英的著述。另如金元四大家和李时珍、王肯堂、张璐、喻昌、张景岳、沈金鳌、林佩琴等医家著作亦通读一过。但他最爱读的还是历代的医案、医话,因为这一类书多是前人的临床记述。对于西方医学和现代科学的有关书籍,亦曾粗加浏览。在国学方面,虽经、史、子、集,浩如烟海,亦择要选读。
无论课堂听讲还是随师侍诊,他还喜抄录笔记,以为反复阅读揣摩之用。他曾用蝇头小楷抄录了十多种医籍和讲义。到后来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影印出版发行了《读医抄本拾遗》,书中汇集的“伤寒论”、“温病学”、“舌苔学”、“妇科学”4本抄本,均是他70多年前抄录而仅存的笔记讲义。当时他还整理了丁济万老师的临证处方,编成一本《丁方集成》,同学一时传抄。
读书和临证的用心,使他掌握了丁师的学术特点、遣方用药常规,以及经验效方,同时,他又常请益于名家谢观、夏应堂、程门雪、秦伯未、章次公诸先生,受益匪浅,日见长进。
1934年,裘沛然毕业后自开诊所,先后在慈溪、宁波、上海等地悬壶。1958年,应聘入上海中医学院从事中医教育和研究。数十年来,读书仍是他最大的爱好。徜徉于医学之林,使他辨识百家之长,探究其微言大义,每多领悟。而医学之外的知识,则让他有大道相通之慨,触类旁通之能。
他在古稀之年,还对中医历代文献中众多独具特色的治疗方法,做详尽的搜罗、研讨,并主持编写了《中医独特疗法大全》,书中收载了200余种治病方法。而在年过八旬之后,复阅二十四史和古今载籍,为写作《人学散墨》多举例证,增强说服力。
诊治难症独出机杼
他总结疑难病证治疗八法,力倡伤寒温病一体论,提出养生一花四叶汤
裘沛然临床经验丰富,对疑难杂症的治疗尤多心得。他总结的疑难病证治疗八法,可谓融哲理、医理为一炉,在医学界引起热烈反响。
他认为,疑难杂症缠绵难愈,有五方面原因。一是人体正气表现十分虚弱,失却制止病邪的能力;二是病邪峻厉,人体正气不能抗拒;三是病情复杂,或表里同病,或寒热错杂,或大虚大实和虚实夹杂;四是病邪深痼,相互胶结,深入隧络,不易祛除;五是患者失去信心,精神崩溃。
因而他提出,辨证仔细,分析全面,才能制定正确治疗方法。一是养正徐图法,调养扶助正气,使正气得充而驱邪有力。二是反激逆从法,如在热盛火炎的病证而用大剂寒凉的方中加入少量温通之品,或在寒盛阳微的病证应用温热重剂中加入苦寒药,峻补方中略加消导,攻泻方中又加入补正之药等。三是大方复治法,广集寒热温凉气血攻补之药于一方。四是内外通贯法,根据脏腑经络为一整体、营卫气血周流内外,将中医外科学许多名方应用于内科疾患。五是培补脾肾法,着重调补脾肾。六是斩关夺隘法,在邪气盛实,正气未衰的情况下,果断投以峻厉祛邪方药。七是随机用巧法,医者运用巧思,投药紧扣病机以取捷效。八是医患相得法,医患精神糅合为一,使病人精神安定,激发抗病正气。此外,他还善用古方治今病,用方知常达变,讲究处方贵精,立法宜奇,用药在巧,关键在博。
裘沛然在学术理论上,搜百家学说,在伤寒温病学的融合、经络的研究、养生学说、中医药学术思想等方面发表了许多新见解。
他力倡“伤寒温病一体论”。针对伤寒和温病两个学派长期的论争,他从病证概念到实际内容进行研究考证,指出“伤寒”为一切外感疾病的总称,包括近代医家所称的温病。温病只是伤寒的分支,温病学说在某些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外感热病的认识和证治,应从实际出发,使伤寒与温病的机理治法成为一个整体,才有利于外感热病的诊治。
关于经络问题,他提出,“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的机体联系学说,是阐述人体内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密切影响,说明这些联系是人体生命活动、疾病机转和诊断治疗的重要依据,它体现了祖国医学理论中的整体观点”。经络担负着传输气血、运行营卫、联系脏腑、濡养组织等重要作用;当机体发生异常变化时,经络具有反映病候、传导病邪的作用;在应用针灸或汤药施治时,又有接受刺激和传递治疗效应的作用。他指出,经络除“点”、“线”相连之外,还应当从它隶属范围较大的“面”来理解。
论及养生之道,裘沛然认为,养生贵在“全神“,最重要的是养心。他根据长期的临床观察和体验,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养生“一花四叶汤”,一花,即指身体健康长寿之花;四叶,即一为豁达,二为潇洒,三为宽容,四为厚道。
针对中医药学术的基本思想,他的观点是,中医学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综合学科,其内涵是科学技术与中华文化的结合体;中医学的精髓,就是效法自然、研究自然,利用自然,探索人体生命规律,并创建相应的理论体系和防治疾病的原则和技术。
传承学术传播文化
他教书育人,强调德才兼备;他建言献策,为中医发展鼓与呼;他著作等身,主编出版书籍42
裘沛然1958年进入上海中医学院,历任针灸、经络、内经、中医基础理论和各家学说诸教研室主任。其时,学院开创伊始,无现成教材,他就带头编写各种教材以应教学急需。在短短的四年中主持编写出了《针灸学概要》、《经络学说》、《针灸学讲义》、《刺灸法》、《腧穴学》、《针灸治疗学》等6部针灸学著作。裘沛然数次受命卫生部参加和主持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统编教材编审工作,出色完成了10门教材的审改任务。他勤于著述,主编撰写出版中医论著42部。
在教学工作中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启发式讲课、形象教学和现场教学。他还创造性地制订了中医“三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训练项目,以提高教学质量。曾获卫生部领导和中医界的赞同。适值“文革”肆虐,旋成劫灰。
他特别注意在教书中育人。他认为培养选拔人才的原则当然是德才兼备,而德是首位的,德比才更重要。他说,为医者,首先必须是一个高尚品格的人:对师长要尊敬,对同道要谦逊、真诚、宽容,对后学谆谆诱导,热情教诲,对病者一视同仁。
他终生研究儒家之学,并希望学生学习儒家经典.通过学习培养、提高道德品格和素质修养。他根据《礼记·中庸》“仁者人也”,提出了“以仁为本,以礼为节,以义为衡”的为人三大纲要。
进德以促修业,他自己也身体力行。过去带教实习期间,他总是不论早晚,不避风雨,上门救治危重患者,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如今年逾九旬,仍在讲台上传授医学知识,在医院内亲自诊疗,在深夜挑灯修改学生论文。在2003年“非典”时期,他不避个人安危,为“疑似非典”的高热患者诊治。即使有时身体不适,病卧在床,仍坚持为患者把脉处方,令病家感动不已。
裘沛然还经常组织调查研究,对教学、科研及临床医疗的改革提出积极建议,并多方加快呼吁中医药立法工作。同时,他还举办各种形式的学术讲座,为培养优秀中医药人才,倾注大量心血。他提出的“中医特色、时代气息”八字中医发展方向,在中医界得到了广泛认同。
作为全国首批名老中医师承导师,裘沛然悉心培养,其学术继承人王庆其目前已成长为“上海市名中医”。2005年,上海中医药大学成立“裘沛然名师工作室”,开始系统整理裘沛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2006年国家科技部批准“裘沛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研究”正式确立为“十五”攻关课题,2008年“裘沛然治疗喘咳病的临床经验运用研究”又确立为科技部“支撑”计划课题。
诗文佳作道德文章
他工诗善弈,技惊里手;他以文化大道医学小道;特撰《人学散墨》,以治疗心灵疾患
如今,裘沛然虽已是耄耄之年,仍未释卷停诊。他耳聪目明,头脑清醒,行动自如,身体虽然消瘦却很少生病。工作闲暇,裘沛然喜欢吟诗写词和与人对弈,其诗多寄托遥深,著名书法家胡问遂以“笔为苍生始可珍”墨宝相赠。
裘沛然儒学及古体诗造诣尤深,可谓博古通今,医文俱佳。被上海中医学院第一任院长程门雪赞为“一时诗句动星辰”。一部《剑风楼诗文钞》六十余位书法家欣然为其诗濡墨挥毫。而在《裘沛然选集》中收录了他的不少诗词佳作和散文随笔。上海市文史研究馆编选的《翰苑吟丛》收录了裘沛然15首诗歌,对其诗至为推许:“先生是当世大医,在中医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卓有建树,以善治疑难杂症著称,同时又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及诗文造诣,以良医涉世,良相胸怀,好学不倦,老而弥笃。其诗沉郁而兼旷达,晚近之作理致与诗兴交融,臻浑成老境矣。”《辞海纪事》曾这样描述他的文笔:“那一手精妙美文如同出自文学大家之手,而他深厚的古文功底,绝非当今一般作家所能比。”
关于他的诗弈之趣,有两则美谈逸闻。一个是他与已故海派大画家唐云赖诗画相交的故事。唐云以孤傲狂放著称,裘沛然对于唐云的书法极为钦佩,一日路过唐府,于是径直进门相访。唐云面对陌生来客,踞坐高椅,生硬发问,傲慢之态溢于言表。裘沛然答:“我有一首诗,要请你写字。”唐云依然视若无睹说:“把诗拿给我看看。”接诗之后,唐云捧读再三,蓦然起立,请裘沛然就坐,并招呼保姆递烟送茶,坚持留饭,并言:“大作极佳,理当遵命。”宾主谈诗论艺,言谈甚欢,其后订为至交,成就艺坛佳话。另一个是裘沛然与象棋特级大师胡荣华多有手谈,胡大师惊呼裘老以如此高龄而有不凡棋艺和神来妙招,遂称裘老为真正的全国冠军,但又补一句,“您是古稀年龄一段的全国冠军”。两位冠军相晤,其乐融融。
裘沛然吟诗弄文,诗文深处却是他对济世活人的牵系。他曾自诗:“世犹多病愧称医。”身为医生,有责任救治民众的身病,也有责任矫治民众的心病和社会的道德风情病,这也正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儒医”的标准。而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渐发现:道德修养、心理健康状况对于疾病具有重要的影响。做了好事,心情愉快,气血调和,对于健康很有裨益;而如果做了亏心事,虽然人或不晓,但是自己心虚气怯,脏腑失调,自然有损身心健康。
他尝言“医学是小道,文化是大道,大道通,小道易通”。对“做人”与“健康”之间的关系问题的思考,使他的视野超越了医学范围,而向史学、哲学领域延伸。在先哲时贤众多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对社会人情的思索,他形成了学术性与普适性相结合的儒学观念。为孔孟儒学“拨乱反正”,阐发其“人学”思想的内涵,他开始动手撰写《人学散墨》一书。当时他已八十七岁。八年来,他或请教专家,或博览群书,或灯下沉思,或聚友商谈,汇众人之力,屡易其稿,终于面世。书中强调了立德养性的做人之道。汇医道、文道、人道于一炉,立意深邃,融会贯通,集中反映了他的博识才学和仁爱之心,更透露出老人浓浓的道德忧患精神,为社会广泛关注,评论界称之为“一代儒医的道德文章”。
历来医生兼晓儒学的不少,然而像裘沛然这样对儒学进行深入研究与长期思考,特别还撰有儒学专著者,在古今医家颇为少见。
裘沛然简历
1916年1月 出生于浙江省慈溪县。
1928年-1930年 随叔父裘汝根学针灸。
1930年-1934年 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学习。
1934年-1958年 在浙江慈溪、宁波及上海市行医。
1958年-1977年 在上海中医学院任教。先后担任针灸学教研室副主任,经络学、内经、基础理论、各家学说等教研室主任。
1978年 任上海中医学院基础部主任。
1979年 任上海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1980年 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
1990年 任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5/18 04: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