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44|回复: 3

求助:面肌痉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9/5 12:49: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妈妈今年61岁,在她21岁的时候在地割黍子,被黍子叶划伤眼皮,那时年轻没有做任何处理,等到23岁生下我的时候,眼皮开始跳动,后经针灸、吃药、偏方等医治无效,至今将近40年,右侧眼跳动,嘴也抽动,请求各位老师,有什么好的方法,请指教,谢谢。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hbffq 于 2025/9/7 18:36 编辑

芍药甘草汤的功效与作用

饮食禁忌,甘草反鲢鱼,服药须禁忌。
【三叉神经痛】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1OTQxODk2OA=
=&mid=2247543067&idx=5&sn=7790931257a54b17
de95cfd6060ec268&chksm=eb87c713b3f51e8863457
fb49a56e3dd369c833e5bbcbbc5849cf250fc4ead55d5
f4efe10b2b&scene=27
按:复制以上链接上百度搜索原文出处,全面了解内容。
芍药甘草汤能够放松肌肉,肌肉拘紧了就会疼痛,放松了就会轻松。
考试后头痛一直消除不了。好像头上戴一个紧箍咒,稍微多想一下,
疲劳一下,或者动一下气,头部立刻痛得难以忍受,止痛片尝试过了,
没有持久的效果。医院说是三叉神经痛。刘爷随手开出白芍60克,甘草10克,
川芎20克,白芷10克。五剂,一剂比一剂头痛放松。吃了这个汤方后,
觉得整个人睡眠质量特别好。用川芎引药治头,头痛不离川芎。
白芷可以把药力引前额。《郑氏家传方》记载,顽固头痛不愈,
比如三叉神经痛,用白芍60克,甘草10克,通常是七剂而愈。


芍药甘草汤是中医经典方剂,由芍药(常用白芍)和甘草两味药组成,具有柔肝缓急、调和肝脾、止痛等功效,常用于缓解肌肉痉挛、脘腹疼痛、四肢拘急等症状,现代多用于神经痛、胃肠功能紊乱、痛经等疾病的辅助治疗。
https://www.baidu.com/s?ie=utf-8&f=8&rsv_bp=1&rsv_idx=1&ch=12&tn=98010089_dg&wd=%E8%8A%8D%E8%8D%AF%E7%94%98%E8%8D%89%E6%B1%A4%E7%9A%84%E5%8A%9F%E6%95%88%E4%B8%8E%E4%BD%9C%E7%94%A8&fenlei=256&oq=%25E6%25B0%2591%25E9%2597%25B4%25E4%25B8%25AD%25E5%258C%25BB%25E7%25BD%2591&rsv_pq=9aa6ca1a046e0839&rsv_t=f3den3h7I2zWNx1d2K8sSYoc58TyxiBzs2r44lEn6pAcEWViV6Hh92MIhgYRK7P8km0&rqlang=cn&rsv_enter=1&rsv_dl=tb&rsv_btype=t&rsv_sug3=28&rsv_sug1=23&rsv_sug7=101&sug=%25E8%258A%258D%25E8%258D%25AF%25E7%2594%2598%25E8%258D%2589%25E6%25B1%25A4%25E7%259A%2584%25E5%258A%259F%25E6%2595%2588%25E4%25B8%258E%25E4%25BD%259C%25E7%2594%25A8&rsv_sug2=1
一、主要功效与作用柔肝缓急,止痛解痉
1.方中白芍酸寒,能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甘草甘平,可补脾益气、缓急止痛。两者配伍,酸甘化阴,缓解肌肉痉挛、平滑肌紧张,对腓肠肌痉挛(腿抽筋)、胃痛、肠绞痛等有明显舒缓作用。调和肝脾,改善气机
2.白芍疏肝,甘草健脾,合用可调节肝脾不和引起的胁痛、腹胀、情绪波动,尤其适用于肝郁脾虚导致的消化功能紊乱。抗炎镇痛,调节神经3.现代研究表明,芍药甘草汤能抑制炎症因子释放,降低神经敏感度,对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及术后疼痛有一定辅助疗效。


二、适用症状与疾病肌肉与关节问题:如运动后抽筋、肩颈僵硬、关节屈伸不利。1.消化道不适:功能性腹痛、慢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以痉挛性疼痛为主)。2.妇科疾病:痛经、经期头痛(与肝气郁结相关)。3.神经系统疾病:周围神经病变、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4.三、现代应用与扩展慢性疼痛管理:作为辅助疗法减少镇痛药用量。精神压力相关症状:焦虑、紧张引起的躯体化疼痛或胃肠功能失调。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联合西药改善肢体麻木、刺痛。注意事项禁忌人群:脾胃虚寒(易腹泻、畏寒)者慎用白芍;高血压、水肿患者避免长期大量使用甘草。1.药物相互作用:甘草不宜与强心苷类药物(如地高辛)同用,可能增加副作用风险。2.特殊人群:孕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服药。3.就医指导若症状持续超过1周、疼痛剧烈或伴随发热、呕吐、出血等,需及时就医排查器质性疾病。用药前建议咨询中医师,根据体质调整剂量或配伍,避免盲目长期服用。

二、
适用症状与疾病1.2.3.4.
三、现代应用与扩展注意事项
1.2.3.就医指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针灸 或者 埋线  一次见效
方药,体征不足,不敢妄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面部肌肉痉挛,脾主肌肉,脾欲缓,食甘以缓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9/14 16:5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