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2640|回复: 5

育民学医系列: 学"汗出不解,非风既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28 19:33: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学医多年,写有好多论文,一直未曾发表,现拿出来和大家交流,望大家多提意见.我的邮箱:dongyumin73126@126.com
 楼主| 发表于 2006/7/28 19:34:26 | 显示全部楼层
"汗出不解,非风即湿"
   外感表证为最常见的临床病证.我在临床治疗也时有效时无效,对此甚为不解.偶读裴永清教授"论汗出不解,非风既湿"才恍然大悟,真正认识到自己学识的不足.现将学习裴君心得结合自己的学习介绍如下:
外感表证的治疗一般通用"汗法",务使病人达到遍身汗出,邪从表尽去.有无汗出将直接关系到病之解与未解,足见汗出与否至为关健.但在外感表病中,常常遇到另外两种情况:一.病人感受外邪之后,周身不适,头身疼痛,发热恶寒等,同时兼见汗出,然虽汗出而寒热不退,表症不减;二.外感表证病人,医生用解表药治之,病人亦按法服药,药后得汗出,但表证不除.这两种情况即古人所言"汗出不解"之义.判断这类"汗出不解"的外感表病之因,就有两种可能性,不是外感风邪,就是外感湿邪,古人称之谓"非风即湿."
外感风邪者,即人们熟知的<<伤寒论>>中所言的太阳中风证:发热汗出,头项强痛,恶风,脉浮缓,治以桂枝汤(或其加减方).相比之下,对于外感表湿之人,其人头身重痛,身热不杨,汗出恶寒,胸脘痞满,舌苔白腻,脉浮濡或浮细等,如果我们在临床中对于外感表湿证缺乏足够的认识,而沿循一般外感病的治疗方法,误以辛温发汗,或辛凉解表,是绝无成效的,反而可以使表湿之邪更为缠绵不去,甚或化为湿热而内蕴.造成这种现象,并非因为外感表湿之证难以治疗,而是我们医者对其认识不清,一旦认清了,投以芳香化湿之剂(这是治疗湿邪困表或湿在上焦的方法),诸症随之应手而愈.有鉴于此,所以古人才概括地指出:”汗出不解,非风即湿,”以醒后人,以示来者.
治疗外感表湿证,又当视其偏寒.偏热.兼里湿热之情.表湿偏寒者,可选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藿香正气散:表湿偏热者,可选用<<医原>>的藿朴夏苓汤:兼里湿热者,可选用<<温病条辩>>的三仁汤.
“汗出不解,非风即湿”裴永清教授总结体会如下
:一.外感表证,非芳香化湿之品,不足以彻其邪,如误投他药,定无效验,反而使病深不解,医患惶惶.
二.外感表湿证,在辩证上要抓住主证―――汗出而身热不退,头身重痛,口不渴,舌腻脉濡等.
三.外感表湿证,固然多见于长夏霉雨的暑湿季节,或多发生于久处湿地之人,但绝非如此.在其他季节里,或非潮湿之处,亦可发生于素体内蕴湿邪的贪饮者.体丰者.嗜食肥甘者.前一种情况,属于外感表湿证,后一种情况,属于外感夹湿.在治疗上,外感夹湿者大体与外感表湿同.吴鞠通,<<温病条辩>>三仁汤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文中"长夏深秋冬日同法"八字,实是吴氏叮咛之言,不可忽视.他告诫我们,湿温之证不可拘泥于时节,推而广之,病发于仲冬之季,而论治以湿,依据其脉证,按法治之收效甚捷.其关健之要,即在于"观其脉证,治犯何逆,随证治之."有湿则治湿,不拘时也.
发表于 2006/8/4 15:4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希望多多发表。
发表于 2006/8/4 17:38:42 | 显示全部楼层
董先生是中医的有心人。
发表于 2006/9/5 17:4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湿之邪更为缠绵不去,甚或化为湿热而内蕴.造成这种现象是因为脾肾的功能衰减了,元气真气无用后,变成废物即湿邪,用苓桂类  真武等将脾肾的功能增强后,膀胱的气化功能也增强了即可.
发表于 2019/8/29 18:25:22 | 显示全部楼层
"汗出不解,非风即湿",感谢楼主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4/24 17: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