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东华子

中医入门的几个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27 17:3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益民

这个可是老前辈了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7 09: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谈学习中医要先专心致志,锲而不舍。

中医古籍犹如汗牛充栋,近现代医著更如恒河沙数。适合初学者和提高者的好书也得有一百多本。选书以后,面对工作,学习,生活的诸多事端和压力,如何才能更有效的学习中医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问题。本人从两方面尝试解答这个问题,不足之处还请各位高人提出。
一、要专心致志。如果你学习经典,就不要今天看内经,明天看伤寒,后天又看本经,要专攻一本。而且专攻一本之后,还要专攻一章,一步一个脚印。只有这样,才能防止因为三心二意而事倍功半。
二、要锲而不舍。如果你下定了学习中医的决心。无论遇到了什么情况,都要坚持下去,应酬,工作,家庭生活等等都不能成为你偷懒的借口。每天规定学习规定的内容或者学习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医这块宝石镂出来。如若不然,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你终究只会心中了了,临证懵懂!
在当今的经济世界里,如果没有大智大勇,不吃大苦,不禁大欲,你很难成为一名大医。

纵贯古今名医,无一不是闭关三年(甚至更长),不问人事。学院派所谓名医除外,他们都说的头头是道,临证迷迷糊糊下药。
发表于 2006/10/17 22: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

35楼、36楼?????

[ Last edited by 铁佛郎中 on 2006/10/17 at 22:14 ]
发表于 2006/10/17 22:45:25 | 显示全部楼层

节录:清·徐大椿《医学流源论》

节录:清·徐大椿《医学流源论》,共学医者参考
考试医学论
  医为人命所关,故《周礼》医师之属,掌于冢宰,岁终必稽其事而制其食。至宋神宗时,设内外医学,置教授及诸生,皆分科考察升补。元亦仿而行之。其考试之文,皆有程序,未知当时得人何如?然其慎重医道之意,未尝异也。故当时立方治病,犹有法度。后世医者,大概皆读书不就,商贾无资,不得已而为衣食之计,或偶涉猎肆中,剿袭医书,或托名近地时医门下。始则欲以欺人,久之亦自以为医术不过如此。其误相仍,其害无尽,岐黄之精义几绝矣!若欲斟酌古今考试之法,必访求世之实有师承,学问渊博,品行端方之医。如宋之教授,令其严考诸医,取其许挂牌行道。既行之后,亦复每月严课,或有学问荒疏,治法谬误者,小则撤牌读书,大则饬使改业。教授以上,亦如《周礼》医师之有等。其有学问出众,治效神妙者,候补教授。其考试之法,分为六科。曰针灸,曰大方,曰妇科,曰幼科兼痘科,曰眼科,曰外科。其能诸科皆通者,曰全科,通一二科者曰兼科,通一科者曰专科。其试题之体有三:一曰论题,出《灵枢》、《素问》,发明经络藏府、五运六气、寒热虚实、补泻逆从之理。二曰解题,出《神农本草》、《伤寒论》、《金匮药略》,考订药性,病变制方之法。三曰案,自述平日治病之验否,及其所以用此方治此病之意。如此考察,自然言必本于圣经,治必遵乎古法,学有渊源,而师承不绝矣。岂可听涉猎杜譔,全无根柢之人,以人命为儿戏乎!

  医非人人可学论

今之学医者,皆无聊之甚,习此业以为衣食之计耳。孰知医之为道,乃古圣人所以泄天地之秘,夺造化之权,以救人之死。其理精妙入神,非聪明敏哲之人不可学也。黄帝、神农、越人、仲景之书,文词古奥,搜罗广远,非渊博通达之人不可学也;凡病之情,传变在于烦刻,真伪一时难辨,一或执滞,生死立判,非虚怀灵变之人不可学也;病名以千计,病症以万计,脏腑经络,内服外治方药之书,数年不能竟其说,非勤读善记之人不可学也。又《内经》以后,支分派别,人自为师,不无偏驳;更有怪僻之论,鄙俚之说,纷陈错立,淆惑百端,一或误信,终身不返,非精鉴确识之人不可学也。故为此道者,必具过人之资,通人之识,又能屏去俗事,专心数年,更得师之传授,方能与古圣人之心,潜通默契。若今之学医者,与前数端事事閜反。以通儒毕世不能工之事,乃以全无文理之人,欲烦刻而能之。宜道之所以日丧,而枉死者遍天下也。

涉猎医书误人论

人之死,误于医家者十之三,误于病家者十之三,误于旁人涉猎医书者,亦十之三。盖医之为道,乃通天彻地之学,必全体明而后可以治一病。若全体不明,而偶得一知半解,举以试人,轻浅之病,或能得效;至于重大疑难之症,亦以一偏之见,妄议用药,一或有误,生死立判矣。间或偶然幸中,自以为如此大病,犹能见功,益复自信,以后不拘何病,辄妄加议论。至杀人之后,犹以为病自不治,非我之过,于是终身害人而不悔矣。然病家往往多信之者,则有故焉。盖病家皆不知医之人,而医者写方即去,见有稍知医理者,议论凿凿,又关切异常,情面甚重,自然听信。谁如彼乃偶然翻阅,及道听涂说之谈,彼亦未尝审度,从我之说病者,如何究竟,而病家已从之矣。又有文人墨客,及富贵之人,文理本优,偶尔检点医书,自以为已有心得,傍人因其平日稍有学问品望,倍加信从。而世之医人,因自己全无根柢,辨难反出其下,于是深加佩服。彼以为某乃名医,尚不如我,遂肆然为人治病,愈则为功,死则无罪。更有执一偏之见,恃其文理之长,更著书立说,贻害后世。此等之人,不可胜数。嗟乎!古之为医者,皆有师承,而又无病不讲,无方不通,一有邪说异论,则引经据典以折之,又能实有把持,所治必中,故余人不得而参其末议。今之医者,皆全无本领,一书不读,故涉猎医书之人,反出而临乎其上,致病家亦鄙薄医者,而反信夫涉猎之人,以致害人如此。此其咎,全在医中之无人,故人人得而操其长短也。然涉猎之人,久而自信益真,始误他人,继误骨肉,终则自误其身。我见甚多,不可不深省也。

医学渊源论
 

  医书之最古者《内经》,则医之祖乃岐黄也。然《本草》起于神农,则又在黄帝之前矣。可知医之起,起于药也。至黄帝则讲夫经络脏腑之原,内伤外感之异,与夫君臣佐使,大小奇偶之制,神明夫用药之理。医学从此大备,然其书讲人身脏腑之形,七情六淫之感,与针灸杂法为多,而制方尚少。至伊尹有汤液治病之法,然亦得之传闻,无成书可考。至扁鹊、仓公,而汤药之用渐广。张仲景先生出,而杂病伤寒,专以方药为治,遂为千古用方之祖。而其方亦俱原本神农、黄帝之精义,皆从古相传之方,仲景不过集其成耳。自是之后,医者以方药为重,其于天地阴阳经络脏腑之道,及针灸杂术,往往不甚考求。而治病之法,从此一变。唐宋以后,相寻弥甚,至元之刘河间、张洁古等出,未尝不重《内经》之学,凡论病必先叙经文,而后采取诸家之说,继乃附以治法,似为得旨。然其人皆非通儒,不能深通经义,而于仲景制方之义,又不能深考其源,故其说非影响即支杂,各任其偏,而不归于中道。其尤偏驳者,李东垣为甚,惟以温燥脾胃为主,其方亦毫无法度。因当时无真实之学,盗窃虚名,故其教至今不绝。至明之薛立斋,尤浮泛荒谬,犹圣贤之学,变而为腐烂时文,何尝不曰我明经学古者也。然以施之治天下,果能如唐虞三代者乎?既不知神农、黄帝之精义,则药性及脏腑经络之源不明也,又不知仲景制方之法度,则病变及施治之法不审也。惟曰某病则用某方,如不效,改用某方。有一方服至二三十剂,令病者迁延自愈者。胸中毫无把握,惟以简易为主。自此以降,流弊日甚,而枉死载途矣。安得有参《本草》、穷《内经》、熟《金匮》、《伤寒》者,出而挽救其弊,以全民命乎?其害总由于习医者皆贫苦不学之人,专以此求衣食,故祇记数方,遂以之治天下之病,不复更求他法,故其祸遂至于此也!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8 21:54:21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铁佛郎中 at 2006/10/17 22:45:
节录:清·徐大椿《医学流源论》,共学医者参考
考试医学论
  医为人命所关,故《周礼》医师之属,掌于冢宰,岁终必稽其事而制其食。至宋神宗时,设内外医学,置教授及诸生,皆分科考察升补。元亦仿而行之。其 ...

请不要重复发帖!!!!!!!!!!!!!!!!!!!!!!!!!!!!11
发表于 2006/10/19 09:06:12 | 显示全部楼层
推拿只用手,四肢健全天下走。————正合吾意
按摩——针——食疗——灸——药,是我治病的方法取舍层,选择下一层次,是在上一层次没有办法时候的无奈之举。
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13/5/21 19:55: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应该懂点气功知识,实用中医气功学很不错,初学中医的可以看一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5/19 16: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