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古月

周六UC讲座〈桂枝汤类〉方证条文资料,建议学员分工轮流整理,方法及格式内详

 关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7 12: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每一次的讲座,课前资料就相当惊人了(大家非常用心),浅见以为宜每次独立成帖即可,不必再发在总帖了。各位讲堂管理同仁如果同意,本帖就可以封帖。但仍保留因为有些格式说明可以让以后参考。

如果每次独立成帖,建议大家注意帖子标题要加上日期,以便以后成为一系列的纪录。
建议的标题格式:

UC讲堂:061209【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研习资料+学员作业、心得

格式说明

UC讲堂  <--突显"讲堂",加强宣传作用

061209      <--日期,写上年份,因为如果办个几年就有很多个 1209了,不写 20006.12.09 是因为标题太长了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用【】号是因为够明显

研习资料+学员作业、心得   <--这样帖子性质就定调了。


[ Last edited by 古月 on 2006/12/22 at 09:34 ]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7 12: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供讲堂管理同仁参考。
发表于 2006/12/17 14:01:11 | 显示全部楼层
(2007年1月6日)[ 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加大黄汤桂林本与宋本相同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桂枝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桂枝加大黄汤方:
桂枝三两  大黄二两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阴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太阳病被下的其他条文: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劈)  生姜三两(切)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 服,将息如桂枝汤法。

太阳病,下之后,其人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 服,将息如桂枝汤法。
太阳病,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汤方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茯苓三两  白术三两  大枣十二枚(劈)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三升,日三服。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热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主之。
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方
葛根半斤  黄连三两  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炙)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发汗若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碎(棉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二两  甘草二两(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茯苓四逆汤方
茯苓四两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凉,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柴胡四两  龙骨一两半  黄芩一两半  生姜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桂枝一两半  茯苓一两半  半夏二合半  大黄二两  牡蛎一两半  铅丹一两半  大枣六枚(劈)
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纳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二沸,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一服。



本草述钩玄
大黄   本经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出河西山谷及陇西者为胜。益州北部汶山西山者次之。二月卷生黄赤。放叶时四四相当。粗长而厚。宛似羊蹄。茎高三尺许。味酸而脆。三月花黄。五月实黑。八月采根用。根形亦似羊蹄。大者如碗。长二尺许。切片阴干。理文如锦。质色深紫。(核)   

\x根\x      大苦大寒。气味俱厚。沉而降。阴也。入手足阳明足太阴手足厥阴经血分。  黄芩为之使。  诸本草治诸实热不通。除肠胃结热诸病。泻心下痞满心腹胀满。(俱指热之结于血中者而言)除痰实。利壅滞。行土郁。调血脉。苦峻下走。治中下焦湿热诸证。疗下痢赤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并黄疸及温瘴热疟。  热淫所胜。以苦泄之。大黄之苦。以荡涤瘀热。下燥结而泄胃强。(无己)禀地之阴气独厚。得乎天之寒气亦深。味厚则发泄。故其性猛利。所至荡平。略无阻碍。味厚则入阴分。故于血分之病。奏绩殊多。(仲淳)仲景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用大黄黄芩黄连泻心汤。或曰。心气不足。不用补心而更泻心。何也。丹溪云。正因少阴经阴气不足。阳气亢盛。无所附着。以致阴血妄行而飞越。故用大黄泄去亢盛之火。使之和平也。夫心之阴气不足而阳亢甚。肺与肝俱各受火而病作。肺者阴之主。肝者心之母。血之舍也。故以黄芩救肺。黄连救肝。肺肝之火既退。血自归经而安矣。(无己)  大黄乃血分之药。病在气分而用之。是诛伐无过矣。泻心汤治吐血衄血者。乃真心之气不足。而包络肝脾胃之邪火有余也。虽曰泻心。实泻四经血中之伏火也。又心下痞满。按之软者。仲景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此亦泻脾胃之湿热。非泻心也。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则作痞满。乃寒伤营血。邪气乘虚。结于上焦。胃之上脘在于心。故曰泻心。实泻脾也。(素问太阴所致为痞满。又浊气在上则生肿胀是矣。)病发于阳而反下之。则成结胸。(热邪陷入血分。亦在上脘分野。)  仲景大陷胸汤丸皆用大黄。亦泻脾胃血分之邪而降其浊气也。若结胸在气分。则只用小陷胸。痞满在气分。则用半夏泻心矣。(濒湖)  大黄味大苦。气大寒。似得水正化。而炎上作苦。苦性走下。不与炎上者反乎。参同云。五行相克。更为父母。素问云。承乃制。制则生化。是故五行之体。以克为用。其润下者。正炎上之用乎。凡心用有不行。变生疢难。舍同类之苦以入之。不能彰其用矣。盖心主夏主热。火主神主血脉。主病在五脏。主心腹部位。若肠胃之间。心腹之分。夏气热火之郁。神情血脉之结。瘀闭宿留。致成症瘕积聚。变生寒热胀满者。皆心用不行也。大黄能荡涤之。西大黄拌蜜及竹沥。九蒸九晒。粉糊为丸。麻子大。薄荷汤吞三钱。治中上二焦有热痰。因发偏头风。诸药不效。目将损者。又治中焦脾胃湿热。下流客肾。致饱后夜卧即梦遗者。临卧。以升麻陈皮汤吞三四钱。湿热去即止。相火秘结。大黄末一两。牵牛头末半两。各服三钱。有厥冷者。酒服。无厥冷五心烦。蜜汤服。(河间)按此云相火秘结。实病于湿热也。人身火与元气不两立。火结滞则元气不壮。是以每因湿热而阳道不坚。必用大黄一服。坚乃如故。但须审虚实用之。实固可投。即虚火结滞。亦须稍借以祛去之而后可补。盖其结滞者。非荡涤之味不能去也。  

〔论〕  大黄号曰将军。荡涤肠胃结热实热湿热。至为劲直而驶疾。产河以西者。禀金气为厚。金气厚故药趋于苦寒之水。其就下归阴也。势无留行。所以为血分药。本经首云下瘀血血闭。固谓厥功专于血分矣。凡阳邪伏于阴中。留而不去。是即血分之结热。惟大黄可以逐之。仲景治痞满结胸。胥用大黄。乃用之以泻脾邪。初不干于气分也。至于实热。又即其病于血者。如女子血闭。不由于血枯(由于热积).男女便秘。不由于肠燥(由于热结不通).关节不利。不由脾胃气虚。不能行气于诸经(由于热阻营气).  举此可以触证而明矣。总之。此味专功湿热。内经运气论云。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即三焦相火历络上中下无处不周者)而湿土又司上下升降之气运。是火与湿不相离。而互主风寒燥热之用。或风寒燥热之病于湿者。即病于火。病乎火者。即病乎湿。举火邪之栖于湿以为病。如燥结便闭。及下痢赤白。小便淋沥等证。皆其结也。举湿邪之翳乎火以为病。如症块积聚。及心腹胀满。水气壅滞等证。皆其实也。投此以散伏火。疏壅土。陷坚摧积。劲疾猛利。由其禀坚金而趋寒水。水为火主而承制之。故湿中之热邪行(用胜者以平其不胜).金为土子而导引之。故土中之湿邪化也(母固乐趋于子).抑金为火用以和水。而气乃化。血乃生。金为水母以孕火。而气乃生。血乃化。此味由厚金而趋旺水。又以救火之亢。而致水之用。(水之所用者在火)如是。则仲景泻心。即谓之补心可矣。  东垣说牵牛性味。止能泄气中湿热。不能泄血中湿热。湿病根在下焦。下焦主血。湿热是血分中气病。宜用苦寒之味。概以牵牛泄湿。非其治也。后贤据此。谓血中湿热。宜泄以大黄。第湿热之根在下焦。斯理犹未遽悉。夫三焦少火即元气。阴阳合同而化。其气固出水中也。至三阴同起于下。而水土更合德以立地。又何疑于湿病根下之言哉。   

能伤元气。耗阴血。凡胃寒血虚。并妊娠产后。并弗轻用。(濒湖)  凡血闭由于血枯。而不由于热积。寒热由于阴虚。而不由于瘀血。症瘕由于脾虚胃弱。而不由于积滞停留。便闭由于血少肠燥。而不由于热结不通。心腹胀满。由于中气不运。而不由于饮食停滞。女子少腹痛。由于血虚。而不由于瘀结。滞下初起。即属胃虚。当以补养胃气。清消湿热为本。而不可以妄加推荡。疟病伤暑。而不由于山岚湿热。吐衄阴虚火炎。而不由于血分实热。腰脚风气。下元先虚。湿热下流。而不专由于风湿外侵。偏坠肾虚邪客。而不由于湿热实邪所犯。乳痈肿毒。由于肝郁。而不本于膏粱之变血分积热。法咸忌之。误即致殆。(仲淳)   

〔修治〕  化脾积血块。多用醋熬成膏。其酒浸煨熟者。寒因热用也。(洁古)  非借酒力。不能上行。头目如眩晕。用酒炒为末是也。治上焦者。假酒。不使迅下。如滚痰丸酒浸蒸熟切晒是也。  中焦脾胃结热瘀滞。固宜以迅利取效。然亦须稍缓。以尽其荡涤之用。或酒蒸微熟可也。如热痢初起。大黄煨熟。与当归等分用。其义可思。  至于下行。似宜生用。然有难执者。如腰脚风气作痛。同酥炒干弗令焦。入生姜三片煎服。又如赤白浊淋。用末六分。入破头鸡卵中。搅匀蒸熟。空心食之。种种具有意义。当细审之以尽其功用也。

以下为几个用大黄的方剂:

阳明病,腹满,胁下偏痛,发微热,其脉弦紧者,当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细辛汤。
大黄附子细辛汤方:
大黄三两  附子三两  细辛二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后,如人行四五里,再进一服。

病冬温,其气在下,发热,腹痛引少腹,夜半咽中干痛,脉沉实,时而大数,石膏黄连黄芩甘草汤主之;不大便六七日者,大黄黄芩地黄牡丹汤主之。
石膏黄连黄芩甘草汤方:
石膏半斤碎(棉裹) 黄连三两  黄芩四两  甘草二两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黄黄芩地黄牡丹汤方:
大黄四两  黄芩三两  地黄四两  牡丹皮三两
右四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二服,大便利,止后服。

病大温,发热,头晕,目眩,齿枯,唇焦,谵语,不省人事,面色乍青乍赤,脉急大而数者,大黄香蒲汤主之;若喉闭难下咽者,针少商令出血,若脉乍疏乍数,目内陷者,死。
大黄香蒲汤方
大黄四两  香蒲一两  黄连三两  地黄半斤  牡丹皮六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二升,日三服

热病,腹中痛,不可按,体重,不能俯仰,大便难,脉数而大,此热邪乘脾也,大黄厚朴甘草汤主之。
大黄厚朴甘草汤方
   大黄四两  厚朴六两  甘草三两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服一升,得大便利,勿再服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肋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方见前)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枳实四枚(炙)  芍药三两  大黄二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方: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斤  大黄四两(酒洗)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

阳明病,脉实,虽汗出,而不恶热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戢然汗出者,此大便已梗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者,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初服更衣者,停后服,不尔者,尽饮之

[ Last edited by qwer1wyq on 2006/12/21 at 11:18 ]
发表于 2006/12/17 14:07:54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古月 at 2006/12/17 12:22:
本帖就可以封帖。但仍保留因为有些格式说明可以让以后参考。

如果每次独立成帖,建议大家注意帖子标题要加上日期,以便以后成为一系列的纪录。
建议的标题格式:

UC讲堂:061209【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研习资料+学员作业、心得

格式说明:
UC讲堂  <--突显"讲堂",加强宣传作用

061209      <--日期,写上年份,因为如果办个几年就有很多个 1209了,不写 20006.12.09 是因为标题太长了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用【】号是因为够明显

研习资料+学员作业、心得   <--这样帖子性质就定调了。

1.同意封本帖
2.建议尽可能输入纯文本,少用抓图形式,以免占用空间及影响视力。
如:http://37tcm.net/forum/viewthread.php?tid=38143&fpage=1  一楼
发表于 2006/12/17 14: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7.桂枝加芍药汤(12月30日)8.桂枝加大黄汤(2007年1月6日)”两个方证已经有人认领

但 “6.桂枝加桂汤(12月23日)”被遗漏了,哪位认领?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7 18:36:40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长安 at 2006/12/17 14:07:
2.建议尽可能输入纯文本,少用抓图形式,以免占用空间及影响视力。
如:http://37tcm.net/forum/viewthread.php?tid=38143&fpage=1  一楼

输入文本还有一个好处:大家引用甚至贴在讲堂都比较方便。

难道…还得写一篇《如何把 PDF 档的文字复制出来,再转贴到论坛》的教学指引?
我有点... 累了。长安也很累吧。


这是很基本的概念啊!
如果还有有点时间,我真的会想写…但现在不可能了。

两个办法:
一、看哪位很闲的朋友帮忙写一篇教学。
二、不会的人…自己学。

[ Last edited by 古月 on 2006/12/17 at 20:14 ]
发表于 2006/12/19 20:3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桂枝加桂汤方

7.90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桂汤方

  桂枝五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劈)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发表于 2006/12/19 20:4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

  脉浮热甚,反以火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唾血。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也。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桂汤方

  桂枝五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劈)
发表于 2006/12/19 20:47:17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黄芪山药 at 2006/12/19 20:41:
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

  脉浮热甚,反以火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唾血。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 ...


请不要在这跟帖   桂枝加桂汤已经开帖 请在http://37tcm.net/forum/viewthread.php?tid=38879&fpage=1跟帖
发表于 2006/12/19 20:51:08 | 显示全部楼层
④                                                 ⑤
      二十七、烧针令其汗  ,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  。
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 ⑥,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

  〔二两〕也。
                  原文 117  

      郑  论  烧针者,温经御寒法也。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寒邪
聚于皮肤,有欲从外出之势也,何得云必发奔豚?奔豚乃少阴之证,
此刻邪在太阳,未犯少阴,即以桂枝加桂汤更加桂,其邪在太阳也明
甚,果属奔豚上冲,又非桂枝加桂倍桂所长也,学者宜细绎之。  

      【阐  释】按烧针取汗,亦是汗法之一,但针处宜当避寒,若不慎而被寒袭,
则针处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郑氏注谓:“此寒邪聚于皮肤,有欲从外出之势,
何得云必发奔豚?”此刻邪在太阳,未入少阴,即不得为奔豚之证。灸其核上各
一壮,以散外寒,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是即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之成
例,盖必疏泄高表之气,然后可以一汗而奏功。  

①追虚逐实:血本虚而更加火法,劫伤阴分,是为追虚;热本实,而更用火法,增加里热,是为逐实。
②血散脉中:火毒内攻,血液流溢,失其常度。
③焦骨伤筋,形容火毒危害之烈,由于血为火灼,筋骨失去濡养,故曰焦骨伤筋。
④烧针:就是用粗针外裹棉花,蘸油烧之,俟针红即去棉油而刺入,是古人取汗的一种治法。
⑤奔豚(tún 如屯):在此处是形容悸气自小腹上冲心胸之势,与肾积为奔豚之义不同。
⑥灸其核上各一壮:在针刺部位的肿块上,各用艾火灼烧一次(一壮就是灸一个艾丸至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5/20 05:1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