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云怀

《再见了,艾玛奶奶》——儿童生命(死亡)教育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8 13: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艾玛奶奶还说:“我这一生啊,现在是最幸福的时候。过去那些失败呀、痛苦呀,现在都变成了甜美的回忆。有些人,我曾经觉得永远都不能原谅,现在也原谅他们了。那个人那时候为什么那么做,我好像明白了……”
10.jpg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8 13: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她的身体越来越虚弱,她也越来越想为大家留下一份勇气。奶奶开始给每个家人写最后一封信。“布莱安,好好读书,将来当个好老师!”“帕特,谢谢你一直照顾我,直到最后一刻!”
11.jpg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8 13: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天下午,奶奶流鼻血止不住了。但她不想去医院,她说:“就让我这样待在家里吧。”于是,家里人知道,今天,就是奶奶自己选择的那个离开的日子。那天晚上,大家都没睡,都守在奶奶的身旁。
12.jpg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8 13:25:3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陪着我最爱的奶奶,一直到最后。
13.jpg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8 13:26:5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天傍晚,奶奶静静地停止了呼吸。

家里人帮奶奶穿上了她最喜欢的长袍,还从院子里摘来了奶奶种的玫瑰花,放在她的手里。
14.jpg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8 13:28:11 | 显示全部楼层
艾玛奶奶,你在哪儿啊?第二天,我忍不住站在窗前
呼唤奶奶。

啊,我想起来了,昨天,奶奶去了另外一个世界……
15.jpg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8 13:29:09 | 显示全部楼层
艾玛奶奶,和你在一起的日子,真的很快乐!
我永远不会忘记奶奶!

谢谢你,艾玛奶奶!
16.jpg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8 13:3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艾玛奶奶的“最后的礼物”
本书作者 Atsuko Otsuka

  我第一次见到艾玛奶奶是在1997年的夏天。当时我正在离艾玛奶奶家不远的一个女子监狱,采访那里的服刑人员是如何培育看护犬的。在那里,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年轻的义工布莱安,他就是艾玛奶奶的外孙。他带我去了他的家,拜访了奶奶,从那以后,我每次从日本到美国去采访时,都住在奶奶家。奶奶还特地给我准备了一个房间,她对我好极了,称我为她的“第十三个孙女”。


  艾玛奶奶的丈夫没有工作,多年来她一直支撑着一家七口人的生活。即使已经80多岁了,每次外出,她还是会精心地化妆,穿戴得十分整齐。她就是这样一个优雅的人。

  当我知道她得了多发性骨髓癌(一种血液癌),生命已经不长久时,我决定守在我从心底敬爱的奶奶身边,看她怎样面对死亡,度过生命最后的时光。我还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愿望,就是用照片将之记录下来。当我小心翼翼地提出我的想法时,奶奶这样回答我:

  “你是我的孙女啊,想拍就拍吧。不过不能拍我摘掉假牙的那张脸噢!”

  我得到了奶奶的许可,在她生命结束前的最后两个月,住进了她的房间,成了照顾她的很多人中的一员,一直到她离开这个世界。通过这件事,我好像了解了一点点,人是怎样从这个世界踏进另一个世界的。

  比如,艾玛奶奶睡着的时候,不知为什么脸上总会现出严肃的表情,看上去非常痛苦。而当她睁开眼睛,我问她“没事吗”的时候,她又会带着明朗的表情说:

  “人们都说,人死后会在另一个世界回顾自己的一生。我刚才是在睡梦中经历那个过程呢!我们的一生,就像一幅拼图,由一个个片断组成一幅巨大的图画。当我们拼完这幅画,看到完整的画面时,我们才总算明白了那些原来不理解的事。”

  还有,艾玛奶奶临终前一天的眼神也与往常不同。她的眼睛看着我,视线却似乎落在我身后某个遥远的地方。我想知道她看到了什么,便问她:“您好像在看远处?”奶奶回答说:“今天,是我踏上旅途的日子了!”

  艾玛奶奶想在自己的家里度过最后的日子,于是选择了慈济院的护理。美国的慈济院不会接收病人住院,而是派出护理员、医生、义工等人员到病人的家中,帮助病人在家里生活。因此,病人的家属,对人的肉体是经过怎样的过程走向死亡的,以及应该如何照顾病人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都要有一些知识与心理准备。所以艾玛奶奶和她的家人,能很坦诚地谈论死亡,以及必经的死亡之路。

  艾玛奶奶说过:“如果我出血后流血不止,不用把我送到医院,我想死在家里。”所以,当艾玛奶奶流鼻血止不住时,家人知道最后的时刻即将来临,他们没有叫救护车,而是为奶奶点上蜡烛,彻夜不眠地守在她的身边。奶奶的爱猫也似乎知道即将发生什么,它一会儿坐在奶奶的膝前,一会儿躺在奶奶的枕边,寸步不离。

  在家人吃晚饭的时候,艾玛奶奶静静地停止了呼吸,她的表情很安详。9月11日,夏天已经接近尾声,夕阳的光辉温柔地透过窗户射进来……一如奶奶所愿,在夏日即将结束的时候,她离去了。

  艾玛奶奶死后两个星期,她的家人和朋友们聚在一起,遵照她的遗愿,把她的骨灰撒进了大海。然后大家郑重而庄严地举起了香槟,为艾玛奶奶85年的人生干杯。

  为什么艾玛奶奶的家人能如此坦然乐观地接受这个结局呢?可能是因为,奶奶活出了最后的尊严,她的家人理解并且尊重她的心愿。艾玛奶奶很平静地决定了自己的治疗方案,尽量为自己的死作好准备,这一切也许全都源于她对家人深深的爱。当某个人离开这个世界后,如果有人还在追悔“假如那个时候我那样做就好了”,那肯定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艾玛奶奶一定不想给任何人留下那样的痛苦与遗憾。

  艾玛奶奶的家人说这是奶奶留给他们的“最后的礼物”,直到现在他们仍充满了感激。艾玛奶奶没有留下任何叹息与悔恨,而是将很多很多的爱留在了人间。
17.jpg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8 13:39:07 | 显示全部楼层
该怎样告诉孩子关于死亡的事


季羽倭文子
日本慈济研究会代表

  
  本书通过艾玛奶奶的爱猫—思达的眼睛,记录了奶奶从获知身患绝症(多发性骨髓癌)到去世的这段日子。照相机镜头追踪着这只猫所看到的奶奶,如实地反映了死神给奶奶的身体带来的变化。通过一张张照片,我们可以看到,艾玛奶奶日渐虚弱。

  已经感觉到死亡临近的奶奶,在“临终意愿书”上签了字,并开始处理后事,与亲人一一道别。艾玛奶奶能够这样度过剩下的时间,是因为医院和亲友告知奶奶实情,使奶奶能够清楚了解自己的病情。
此外,书中的照片还告诉我们,死亡的瞬间是很平静的。死亡原来是这样降临的,可能连很多成年人都不知道。


  现在,人们仍在回避死亡这一话题,“不能说‘死’这样的字眼”,似乎成了一种约定俗成。即使有亲人面临死亡,大人们都不愿告诉孩子。但是,大人们不知道,即使他们隐瞒了这样的事实,孩子们凭他们的本能,依然能够感觉到发生了不同寻常的事情。

  不幸的是,有些父母因为疾病,在孩子还小的时侯,就离他们而去。这时,得了病的大人们大多不会告诉孩子,他们来日无多,已经不能再陪伴他多久了。结果,父母的离去,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了深深的伤害,有些孩子甚至会一直认为,父母抛弃了他们。

  一直从事“儿童的死亡认知”这一课题研究的心理学家玛丽亚·那迪在研究报告中指出,9岁左右的孩子通常已经能够理解死亡。

  3岁至5岁的孩子通常会认为,死是到了另外一个新的环境,他们还无法区分活着和“生命的消亡”有什么不同。5岁至9岁的孩子,已经能够理解死亡,但他们会觉得,那种事情离自己很遥远,只是一种难以预料的不测,与自己并没有关系。9岁以上的孩子却开始意识到,死亡同样会降临到自己身上,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他们还知道,死亡就是肉体生命的消失。
当孩子的父亲或者母亲,也可能是孩子自己,患了不治之症面临死亡时,最重要的是,不回避这个话题。当住在同一病房的病友死去时,不要欺骗孩子说“他已经出院回家了”,因为孩子凭直觉也能感受到,他的病友其实已经死了。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有住院的孩子,因为想知道自己死的时候父母、医生、护士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所以屏住呼吸装死。
孩子的年龄不同,让他们了解死亡的方式也应该不同。但无论如何,最重要的是要对孩子真诚,同孩子建立一种无话不说的亲密关系。若想让孩子感到安心,就必须努力去了解他的内心。

  曾经有一位医生是这样与即将去世的年幼女孩谈论死亡的。

  在去医院之前,这位医生从他家院子里剪下了一朵盛开的红玫瑰。在医院里,他对女孩说:“我和家人每天都在精心培育这些花朵,所以红玫瑰才能如此美丽。这些花每天都能带给我欢乐,但是,今天我走过院子的时候,它们拜托我说,把我们剪下来带到医院吧。我知道,不管我再怎样精心照料这些玫瑰,它们都不可能永远这样鲜艳。孩子,你也和这些玫瑰一样,不可能永远和爸爸、妈妈在一起。但是,即使你离开了这个世界,你的爸爸、妈妈,还有朋友,都永远不会忘记你。”
关注死亡,讨论死亡,也就是认识“生命之重要、生命之宝贵”的过程。

  父母经常会遇到“小宝宝是从哪儿来的”这样天真的提问。因为婴儿的降生,常会给整个家庭带来喜悦,成为家庭中最关注的话题。

  但是,很少有孩子会问“人死了以后会怎样”这样的问题。因为成人不愿意涉及死亡这样沉重的话题,他们自己也很少有机会认识到,生命其实是有限的。

  本书用镜头清晰地向我们展现了死亡这一过程和死亡本身。我认为,不仅是孩子,父母也应该读一读这本书。“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每个人都会面临死亡”、“死亡降临时并不痛苦”,这样的人生真理,难道我们不应该和孩子们一起好好分享吗?
18.jpg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8 13:4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帮助孩子面对亲人的死亡

(转载自家教网)Jennie Jin编译

  当珍妮弗的祖父意外死亡时,这个四岁小女孩的各种问题使处于悲伤中的父母难以回答:“为什么人们把他埋起来?他是站在地下还是躺着?他穿什么?”珍妮弗的母亲说:“我感到震惊。我没有从这方面想问题。我的想法完全是情绪和精神方面的,但她却问棺材和泥土的问题。” 这并不是说孩子不想念失去的亲人,只是,孩子对任何事情包括死亡,都使用具体和简单的话语。

  以下是帮助孩子面对死亡,同时教他们珍惜生命的几个技巧:

  1. 处理好父母自己的感情

  大多数父母要等到面对死亡才开始思考如何帮助孩子理解这个概念。这可能不是最佳时间,特别是当父母自己也面临如何处理失去亲人的痛苦的时候。比较好的方式是,现在就开始,时不时地谈论你对死亡的看法,你自己的经历。然后,你可以告诉孩子,你的宠物死的时候,你的感觉,你自己的祖父死时,你的想法。这会给他们这样的感觉:死亡与损失是普遍的。当然是这样。

  2. 告诉孩子生命的周期

  有很多机会可以告诉孩子,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但大多数父母为了避免使孩子不愉快,都忽略了。专家们都建议父母抓住这样的机会。花园中玫瑰花的盛开与凋谢,都是使孩子明白生命与死亡的机会,就如季节的改变与家庭宠物的死亡一样。拜访年老的亲戚和朋友时,也可以向孩子解释什么是衰老,当然这不会总是愉快的。如果给孩子讯息:死亡话题是可以谈论的,那么他们就会自由地发问,将来在面对所爱的人死亡时,会更好地处理。 

  3. 让孩子知道你的悲伤

  某个亲密的人——祖父(母)、好朋友、或甚至是你的配偶——死了。父母的本能使你把孩子排除在你的痛苦之外。请不要这样,否则你的孩子被迫在以后面对这个问题。29岁的朱迪在5岁时失去了父亲,她说:“家中没有人告诉我他的死亡。他们只是说,他走了。我自然要问,他什么时候回来。我直到今天仍在问这个问题,这一直影响我的生活。”朱迪希望她的家人在他们悲痛时让她知道,“我知道他们在保护我,但这在以后的很长时间没起作用。”

  让孩子看到你的悲伤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隐瞒不仅使他感到与你的隔离,还会无意识中传递给他这样的信息:某个人死亡时,哭泣或感到悲伤是不好的。这实际上与孩子应该知道的东西刚刚相反。你要做的是,给孩子希望:痛苦总会过去。你的责任是让他们知道,痛苦是生命的一部分,它会消失。那么,应不应该带孩子参加葬礼呢?想想我们举行葬礼的目的——帮助整个家庭在其他所爱的人的支持下,接受死亡带给我们的痛苦。孩子们应该参加葬礼,尽管不同的情况应该区别对待。

  4. 诚实

  孩子们对死亡的问题常常叫人难以回答。你最好任何时候都直接和诚实地回答,并且只提供孩子们需要的信息。如果他们想知道棺材和泥土,那么就告诉他们。如果想知道,他们是不是也会死,你的答案完全应该诚实,虽然可以委婉一点, 比如,可以说:那会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孩子们最担忧的是他们自身的安全。他们想知道,爸爸和妈妈是不是总在那里。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会很长时间都在他们身边,但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他们都会得到照顾。

  尽量避免一些陈词滥调,如:祖母走了或祖父睡觉去了等。这些话只会使孩子产生更多的问题和更多的恐惧。

  5. 给孩子精神上的教导

  你可以直接告诉孩子,生命有更高层次的意义。我们所爱的人去世了,但我们可以继承他的好品质,我们自己身上的好品质也会存在于他们的记忆中。父母可以教育孩子,任何事物都是有原因的,包括死亡。让孩子知道,他们自己是整个世界极小、但重要的一部分,这有助于他们保持希望。精神可以帮助孩子认识到,事情应该是这样的,当他们结束时,仍给我们希望:它没有结束。

  6. 保持鲜活的记忆

  不要禁止谈论已去世的我们所爱的那些人,或避免提起大家在一起的快乐时光。相反,应使大家保持对所爱的人的鲜活记忆。制作一本孩子与祖父(母)在一起时的影集,常常拿出来看;去餐馆时,提起他们最喜欢的食品或他们会点什么菜。总之,常谈起那些已去世的亲爱者,回忆他们的点点滴滴,好象他们还活在我们中间。

  7. 更多信息

  家里宠物的死亡,常常是孩子面对死亡的第一次经历。父母应该使这件事变得有价值和积极。谈论死亡以及你对死亡的看法。一起悲哀。

  应不应该带孩子参加葬礼?在悲伤的时候,带孩子(即使是婴儿)参加葬礼,远比把他们排除在外好。如果去世的是父母中的一方,无论如何都应让孩子参加葬礼。花些时间告诉孩子,葬礼上会发生什么,比如:“阿姨可能会大哭,我希望这不要吓着你。”如果你感到,在这艰难的时刻,巨大的悲伤使得你无法帮助孩子,那么,把这个工作委托给某个亲戚或朋友。如果孩子自己不愿意参加葬礼,也不要强迫,跟他讨论,明白孩子的担忧,绝不要逼迫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4/29 01: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