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古月

大熊猫先生【古脉法寻踪】讲座:录音整理工作留言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3/21 03:24: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神针先生辛苦了,感恩!

我在 7楼原本提到,考量到老师治学严谨,希望整理好的文本暂不要发在此,由先生把关修订后再发。然现在想了一下,觉得不妨暂发在帖上,可让其他朋友就整理出来的初稿进行二校。如果我们做得完善些,再交给老师,或可稍减轻老师的工作。

所以,欢迎有录音的朋友对 10楼初稿进行二校!
(愿进行二校的朋友,必要时可向中华神针先生要录音,不是整理文本的朋友请勿扰)

二校的重点:
在一校人员的辛劳成果上,对老师上课引经据典的内容(必要时)查阅原书名或原文内容,把引文加上引号标点,修订一校稿可能的错别字…等等。

要认领二校的朋友,请务必先跟帖报名,说明您认领几楼的文稿,以免他人也私下做同样的稿件而造成重复劳动。

整理出来的二校稿,仍跟贴在此帖,请注明二校稿。


[ 本帖最后由 古月 于 2007/3/21 03:27 编辑 ]
发表于 2007/3/21 17:24: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好意思,我刚出差回来,怕耽误了大家的时间,也没仔细看上面的帖子,就匆忙贴上了,我的意思也即是先贴上让大家再整理,因为里面我也有多处不敢确定的地方。
 楼主| 发表于 2007/3/21 17:5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中华神针 于 2007/3/21 17:24 发表
不好意思,我刚出差回来,怕耽误了大家的时间,也没仔细看上面的帖子,就匆忙贴上了,我的意思也即是先贴上让大家再整理,因为里面我也有多处不敢确定的地方。

大熊猫先生讲课博引诸家,要整理其文稿并不简单,您整理出初稿已很不容易了,非常感谢!

二校是在一校的劳动成果上再精进完善,绝不表示一校做得不够好。或许是以前参与论坛上典籍校对工作时养成的习惯,已把交叉校对视为很自然的事了,所以我在一开始心里就有准备要有二校,至少一前一后整理出来的两篇文本接起来时要顺一下…。只可惜自己的时间比较有限,自己来做可能会很慢才能完成,所以放在这里让大家认领。

又:大家都是业馀协助,建议不必给自己太多负担,文件在课后两周左右完成即可。
 楼主| 发表于 2007/3/21 23:52:3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达大熊猫老师来函:

感谢中华神针的辛勤劳作以及帮助整理文本的朋友们。
发表于 2007/3/23 10:26:2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讲:2007/3/15 续讲四季之常脉:夏洪秋毛冬石录音整理(上半部)一校

20070315大熊猫录音笔记(1).doc

36.5 KB, 下载次数: 75

 楼主| 发表于 2007/3/26 01:42:4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打鬼”先生(Iris_fu ),辛苦了!

如果哪位朋友可以认领二校,请先跟贴报名,以免不同的朋友重复劳动了。

楼上的录音整理是 WORD 档,如果知道怎么使用 WORD 的“追踪修订”功能,可以使用,
否则请将二校时修改过的文字以标色方式表示。谢谢!
发表于 2007/3/29 00: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熊猫老师3月8日讲课的后半部分

  熊猫老师38讲课的后半部分,熊熊总算整理出来了。熊熊很惭愧,整理得太慢。熊猫老师学问十分渊博,引经据典,随手拈来。熊熊有些地方听不清,就用“(?)”标出来了。以后就要辛苦二校的师兄和熊猫老师了。


《熊猫戏说脉》上诊脉前的注意事项应该说基本上挺简洁的给打上了。在诊的过程中要注意的是,因为脉象啊,《黄帝内经》上出现的脉名是相当多,但是没有脉形。在《濒湖脉学》和李中梓对脉象的描述上,有二十七脉、有二十八脉。实际在临证当中,因为他们说的都是单脉,这个相兼脉相当多,两个相兼、三个相兼、或者有时候四个相兼,出现脉的这个变化是非常繁杂的。那么怎么体会这些个脉象?就象我在那个贴子中打出的,一个是体会“上下来去至止”这六个字,又叫六字方针。还有的说体现一个“位数形势”再加上“微甚兼独”。其实这是对复杂多变的脉象一个很好的概括和总结。一般在体会这个脉象的时候,我们先把这个脉名,就是叫什么名称,这个肯定是要记的。这个名称的脉它是什么特点,这个脉象的特点是什么,这点要掌握住。上下来去至止把变化繁多的脉象概括无余。还有一个是“位数形势”是清朝的周学海的,位数形势、微甚兼独。“位”指的是位置:浮沉指的是位置吗?“数”指的是:是数脉、是迟脉、是缓脉还是常脉?“形”指的是脉形:是细小的细脉,是宽大的洪脉?还有一个“势”,这个“势”是指:是弱脉、是实脉?就是脉来的势头,它是弦脉还是微脉?这是“位数形势”。然后再加上一个“微甚兼独”。微脉、甚脉就是在哪个地方,这个“微”和“甚”指的是太过和不及说的。这个“微”在这儿可不是指微脉说。“微甚兼独”,“微甚”就是在什么部位,它是一种太过的脉象还是不及的脉象?这个“独”在《戏说脉》上有这个察独的解释,就是别的地方都没有的,唯独这个部位出现这种情况的。这个就是“独”。清代的周学海这个“位数形势,微甚兼独”,这也是挺不错的一种解释。“位数形势”,然后“微甚兼独”。诊脉前应该注意的东西大概也就是这么些。

其他包括诊脉的体位、怎么下指、几种指法啊,这些东西应该是依照个人习惯而定吧。不管是怎么下指,你的最终目的是想从脉诊上获得有用的身体内部的基本信息,只要达到这个目的,不管你怎么下指,你是弹指也好,一指禅也好,布指上面你是斜着也好,在诊法上你是弹指也好,你是浮中沉三部取也好,你还是推法也好,或者你用双手对比法也好,总的说,目的是一样的。形式是依照个人习惯而定。诊脉应该注意的事项大概也就这么多吧。

下边有点时间咱们说说这个季节的正常脉。《内经》脉法强调的其实就是这么三种:第一种脉叫季节脉,就是平人之常脉,这是季节脉。第二种脉是死脉,就是决死生之脉。第三种脉是诊病之脉。《内经》上面实际就提了这么三种脉法。这三种脉法第一是季节的正常脉,第二种是决死生的脉,第三种是诊病之脉。就象《内经》里所要求的,“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先别说诊病的脉和决死生的脉,先说这种正常的脉,因为只有知道正常脉以后,才能以这个作为基准,作为标准,去判断其它的脉是不是病脉。

第一个季节脉就是春弦脉。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第一个就是春天的脉。春天的脉是这种弦(熊猫老师读作“xuan”——录者注)脉。对于弦脉啊,这个字的正确发音念“xian”,但是习惯在脉法上管它叫做“弦脉”。在所有的脉象当中,我感觉最不好掌握的就是这个弦脉。它可以是正常的季节脉,就是现在我们这个季节它应该反映的是正常的季节脉。第二种弦脉,它见于这种病脉。象我们所说的一些肝病——就是现在西医所说的肝脏疾病,包括西医所说的高血压,包括一部分阴寒内盛的这部分人,包括象刚才我说的今天我复诊的肾病综合症的这个人,这种弦脉是一种病脉。在《内经》里还提出弦脉是肝脏的真藏脉。见到肝脏的这种弦脉,《内经》上提到是必死无疑的。

关于弦脉的标准,春弦夏洪,春天的弦脉,刚才我反复强调了,不管在任何季节都必须有胃气。那么这个胃气是什么呢?在脉上怎么感受所说的这个胃气?其实这种胃气它就是在脉上感觉,从节律上感觉,它是从容和缓的,好像不慌不忙,那么沉着,那么稳定。这是从数位上讲。从位置上讲,它应该是中的,没有明显的浮,也没有明显的沉,基本上处在一个中取的位置。从形上讲,这儿容易出现一个混淆的是什么呢?就是脾为湿土,有的上面介绍它是一种细脉,实际上有胃气的脉它并不细,从形上看它应该是宽窄适中的。它不像细脉形体那么细小,也不像洪脉形体那么宽大,它的形体是适中的。然后还有它的势,它的势也是适中的。因为土为中央,从这个意义上说,反映胃气的脉象,从“位数形势”这四个方面讲,它都应该是没有太过,没有不及的,都是处在一个中间位子上。所以从势上讲,它不是特别有劲的,像弦脉这么“端直以长”,它也不像实脉那样沉取特别有劲,都顶指,它也不像紧脉如绳转索,在手底下有这种感觉,它不是特别有劲,但是它也不是那种弱脉,也不是特别没劲。脉有胃气的感觉,我总体上是说不清楚,只有自己慢慢的摸,慢慢的体会,你摸多了。找什么样的人摸?找年青一点的,二十岁上下的,十几岁的,找这样人体会脉的胃气比较容易。脉有胃气,用语言很难表达的,但是我们应该理解土为中央以贯四方,既然它在中央,它就肯定是不偏不倚,没有太过,没有不及。从周学海这个“位数形势”上讲,这个位置——它既不是浮脉也不是沉脉;这个数——从速度上讲,它既不是迟脉也不是数脉;形——从形式上也不是特别宽大也不特别细小;从势上——也不是特别有劲的也不是特别虚弱的。是这样一种情况。但是在有的书籍上介绍胃气着重一个“缓”字。我体会这个“缓”字不止一个慢意,因为我们按一息四至为缓,一息三至为迟,这个“缓”字它不是指“一息四至”。一息五至可不可以叫做“缓”?从严格意义上边说,“一息五至”就不能叫做缓脉了。但是这个缓,就是阳春白雪打的这个“从容和缓”,这个“缓”不是“缓脉”的缓,它是那种从容不迫,那种连绵,那种连续、悠长,是这样一种意思。要是体会这个从容和缓的话,这种脉象的话,因为我们上次讲中医就是一个取类比像嘛,观察自然界的一些事物,我们可以到海边去站在沙滩上,你看那个,在风和日丽的这么一个天吧,你看那个涌,它在那儿一下又一下的到这个沙滩上。你在那个好天的时候这个涌并不大,也就是在10公分20公分这么高,这个涌打上沙滩的这个感觉。站在沙滩上,仔细地看那个涌,一个上来、下去,一个上来,连绵不绝,非常的从容不迫。你观察这个东西要是观察仔细的话,能理解这个从容和缓。这个缓脉,也就是后世有些医家对这个脉的描述,用缓来描述,对它也就非常熟悉了。对,一个一个连绵不绝前赴后继。总的感觉,说半天,这个脉的胃气还是说不清楚。这也没什么太好的办法。我参考了好多个脉学著作,对这还真没有什么太好的解释,也只能说自己去体会。(志一对大家说:早晨静看太阳升起的脚步也是体会自然和缓的方式(20:39:17)——录者注:这是当时的讲堂记录)对,志一打的这个也是,这个也非常容易做到。早晨你看着那个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也能体会到这种自然和缓的“和缓”。总的说,这个还得依靠自个去好好体会。尽管这个东西说不清楚,但是这个东西还必须要体会到。因为脉的胃气你要体会不到的话,那么平时的诊脉你就不会诊。现在,其实不光现在,在过去也有,象那个所谓《太素》里边挂的这个脉名,现在所流行的以脉诊西医病这些东西,我也看过一点,应该说他们那些东西不是传统中医的脉,而是一个个人经验的总结。当然人家在总结当中也花费了非常大的心血,这人肯定是非常聪明有才智的,要不然他体会不到这么丰富的内容。但是现在一些脉学书上介绍以脉诊西医病名的,我看过,他们基本不是中医的脉法。但这个中医脉法能不能诊断西医的病?我说也是可以的。因为我在上次也介绍过我是西医出身,并且从学中医的这二十年来,有意识的把西医的病和中医的脉象作对照。但是这个东西不是告诉你说在哪个位置出现什么脉就是西医的什么病,不是这么简单,你必须要把握这种正常的有胃气的脉,把握正常的四季的季节脉,然后才能说其它的东西。这个胃脉就说到这吧。

下面我们说弦脉。弦脉,按我的感觉,这是一个最难体会的脉。并且从王叔和作《脉经》以后,后世出现好多脉学著作,对这个弦脉的解释应该说是内容不尽统一。因为我们每个人接触的环境不一样,看的书也不一样,可能我们看的是不同作者的书,对这个弦脉的描述不一样。今天就把这个弦脉说的稍微多一点吧。这个弦脉在《内经》当中开始时是以季节脉出现的,它就是对春天脉的一种形容。第二是作为决死生脉,这是作为死脉,这个应该是从季节脉和有没有胃气这里引生出来的。你看它这个描述:“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这个“新张弓弦”它就没有胃气,没有胃气的从容和缓,所以把它叫做死脉。但在《黄帝内经》上边它对这个弦脉脉形的描述和后世脉法的描述不一样。你看《素问·玉机真藏论》上面说春脉,春弦夏洪嘛,那么这个春脉就指的是微弦这个脉,对于春脉的描述是“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它对于弦脉的定义有软、弱、轻、虚,而滑,这和后世脉法对这个弦脉的定义区别很大。这是《黄帝内经》上出现的弦脉的脉名和脉形的形容。《难经》上边弦脉的脉名和脉形基本上是沿用《内经》上的这个提法。但是这个《内经》上面对弦脉的定义应该说——不包括《难经》上面对弦脉的定义——应该说是不太合适的。因为它这个“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因为古人有时候以长脉为弦,比如春脉弦,就说软弱直长是弦,实际上,这个弦脉它应该是不包含轻虚软弱,是不包含这些东西。但是后世脉对它的定义也有“端直以长”这个成分。到张仲景的《伤寒》上对弦脉是这样形容的:“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然后再解释这个弦脉,“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你看他这个形容,“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然后在《金匮》上面又解释“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在这儿的“紧”就不应该理解是紧脉,只能说是脉形比较紧张,也就是后世脉法当中这个弦脉要含着比较有劲这么一个条件。到张仲景《伤寒》,这个弦脉的脉象就基本上定下来了。这是《内经》和《伤寒》对于弦脉脉形的描述。
但是古脉法《内经》和《伤寒》上面都强调一个纯弦脉,也就是纯肝脉,它是一种死脉。仲景是这么说的:“假令得纯弦脉者,死。”这是《平脉法》上面讲的。“得纯弦脉者死”这个纯弦脉就是没有胃气的脉象,因为张仲景的脉法基本上是秉承《内经》的。到王叔和的《脉经》,他所提出弦脉的脉形就变成是这样的:“举之无有,按之如按弓弦状。”这个弦脉象按弓弦这种形容应该是对的,但是在《脉经》上他提出一个“举之无有”,这个“举之无有”应该是不对的,因为我们在临床中经常见到浮弦脉,“举之无有”那么也就是说只有在平脉或沉脉时才能见到弦脉,那么我们临床当中见到这种浮弦脉也就没办法解释。同时在《脉经》上面还提出“一曰如张弓弦,按之不移。又曰浮紧为弦”。这个“浮紧为弦”应该说也是不对的。“按之不移”,在王叔和《脉经》上形容的这个弦脉,这句话本身它就存在着矛盾。因为“按之不移”它必定是一个沉脉,是一个牢脉或石脉,它是沉的性质。然后又一个形容“浮紧为弦”,应该说《脉经》上面对弦脉的这个描述是不太合适的。再以后《诸病源方论》上面它是这样说的:“按之如琴瑟弦,三关通病,梗梗无有屈挠,名曰弦。”这个形容应该说有一定的道理。以后的好多个医家象《诊家枢要》说“按之不移,举之应手,端直若丝弦。”象那个《脉诀刊误》说:“指下左右皆无,从前中后指若挺然于指下,曰弦。”象那个《查病指南》说:“劲急如悬弓弦。”还有象《濒湖脉学》说“弦脉端直以长,如张弓弦,按之不移。”象这些各家的说法,基本上都肯定了一个弦脉有“端直以长”,再有一个“如按弓弦”,也就是脉形是比较长的,“端直以长”;再有就是“如按弓弦”,就是指下必须要有比较有劲的这么一个感觉。

再一个后世脉法中对于弦脉的解释应该说存在这么几个问题。第一个是紧的问题。象张仲景他这个“浮而紧”,“紧如弦”,他有这种提法。象刚才说的《脉经》上也说“浮紧为弦”。所以以后那些医学们在说到弦脉时,往往有一部分人他要用“紧”这个条件。象那个《脉诀》他也说“小紧为弦”。象这个《外科精义》上他说“弦脉之诊,按之则紧而弦,其似紧者为弦。如按弦而不移,紧如切绳而转动,以此为异。”其他的还有这个《医碥》的《脉学指掌》,有好多著作上边都有这个“紧”。但是到《濒湖脉学》以后,应该说后世医家们对这个弦的这个紧的解释,这个“紧”就不是“紧脉”的“紧”。“脉紧者,如转索无常也。”这个“紧”字它就不应该理解为“紧脉”的“紧”,它应该理解为弦脉,它这种形是比较有劲的,但不是那种紧脉的。

第二个问题呢,就是《内经》上面对春脉有“轻虚而滑”这种说法,所以后世著作也有把这个“滑”作为弦脉的条件的。但是我们要是仔细体会《内经》它这个“轻虚而滑”,理解它真实的含义,我觉得《内经》这个“轻虚而滑”,因为后世的脉学著作上对弦脉的“端直以长”,形容为“长竿末梢”,这个“长竿末梢”它本身是不是也是“轻虚而滑”的?《内经》上边“轻虚而滑”这个条件是把它理解轻、虚,而滑,轻脉、滑脉?轻脉怎么解释?叫孤脉?所以我觉得这个“轻虚而滑”不应该把它理解为脉,而应该把它理解为对“长竿末梢”那个意思的一种形容。当然在那个时候没有出现“长竿末梢”这个提法。这个“轻虚而滑”在先,“长竿末梢”是后世脉法。也就说《内经》上边把这个“轻虚而滑”是不是就是形容弦脉这个“端直以长,如长竿末梢”的这种描述?因为对这个“轻虚而滑”我理解这句话应该是把它看成是对“长竿末梢”的形容。这个“长竿末梢”是后世脉法的提法,也就是说在《内经》上面没有“长竿末梢”的这种提法。但是在《内经》上边它这个“轻虚而滑”,如果说不把它作为对于弦脉“端直以长”的形容的话,那么这句话实际就是非常不好理解的了。因为这个“轻虚而滑”不怎么太好理解吧,所以以后的脉学著作,我查了一下,象《诊家正眼》、《四诊择微》、《脉学慧辨》、《脉诀启误注释》,象这些书上它都把这个“滑”作为弦脉的条件之一。

还有的书上对这个弦脉的解释,象这个《寿世管言》上边,它说“数而有力为弦。”也就是数脉加上一个有劲,它把这个作为弦。这个不用解释也知道它是不对的。因为我们有时候碰到这个(?——录者注:这里听不清)弦、这个迟弦,这个“数”不应该作为弦脉的条件。再一个你像张景岳在那个《景岳全书》上面“按之不移,硬如弓弦”,他这个形容“硬如弓弦”那就不对大了。“硬如弓弦”的话,那就是没有胃气的纯弦脉,就是肝的真藏脉了。对于这个弦脉,诊病的弦脉这个条件,它也就太过了。它这个“硬如弓弦”对这个形容得太过了。

后世脉法众多的脉学著作当中对弦脉虽然说法不尽统一,但是综合各家的观点,就像我发的《熊猫戏说脉》上那个弦脉的标准,那几条也都是综合了众多脉学著作,综合以后才提出那么几条标准。这个弦脉呢,它肯定是一个代表有力度的脉。在《熊猫戏说脉》当中,代表力度的脉有实脉,有牢脉,在这个实脉和牢脉当中它肯定都有弦脉的因素。同时我们在《戏说脉》当中也说到芤脉和革脉。对芤脉的形容是两边有中间没有,中间空的。我记得在那上边好象说是按葱管去体会芤脉。革脉同样是中空的,但它表面张力是有的,就好像上面是有一个平台,就好像在脉的两侧中间有一平台,这平台就象绷着一张皮一样,它不是特别明显。象芤脉你能体会到两侧有,中间没有,这个革脉的中间能体会到,但是它和我们所摸到的其它脉象这种圆润、这种圆滑,和这种感觉是不一样的。但是弦脉肯定是代表有劲,代表力度,是有点劲的。像这个实脉呀、牢脉呀、芤脉呀、革脉呀,这些东西肯定都包含着弦脉的性质。这是弦脉的条件之一:就是弦脉肯定是要有力度的,就是按着稍微有点劲的。这是一个条件。再一个条件就是“端直以长”。一个条件:就是比长脉稍稍有力,稍稍有点劲的;第二个条件就是端直以长,这个“端直以长”就是长度比较长,但是它和长脉还是不一样的。第三个条件:脉管端直,按之不移。这也是总结了好多后世脉法的脉学著作,对这个弦脉我提出这么一个,也算是标准吧。

对这个弦脉的体会,我觉得按这个标准应该说是比较好理解,也比较好掌握的,稍微有点劲,但劲也不太大,如果太大,就变成实脉、变成牢脉了。这是一个。第二是“端直以长”,长度比较长。关于长脉和短脉的事,在这儿还要说一下。后世脉法对长脉和短脉出现了一个非常错误的解释。这个错误的解释在什么地方啊?它说长脉和短脉只见于尺和寸部,不见于关部。这是后世脉法的普遍解释。我们后世脉法描述的这些脉都是一些病脉,它不是常脉,不是那种平常的正常脉。假如说是正常的脉,那么在关部它是不可能见到长脉和短脉的,它不可能尺部有脉到关部没有了,或者特别短的一个然后一下蹦到寸部去,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但是后世脉法它没有平脉辨证的这一套东西,只是在那个《内经》上面有季节脉,是属于正常的平脉。张仲景在《平脉法》、《辨脉法》他是介绍一套平脉——正常人的脉。而后世脉法说的都是病脉。那么病脉为长脉和短脉,在关部是可见的。我在临床当中遇到的,比如说一个胃溃疡的病人,他的右关下入尺的部位,他出现一个弦紧长的脉,这个弦紧长的脉线肯定要落到尺部。这是一个胃溃疡的。假令说我们碰到一个肝硬化或者脾肿大,我说的这都是西医的病种啊,碰到一个脾肿大的,(?),你诊他右关他同样这种弦会比较硬,比较实,象这种脉它肯定也要入关的。所以这个时候三指分寸关尺,它肯定要超过中指范畴的。从部位划分上它肯定要(?)。同时还是以右关为例,我们在检查食道疾病的时候,按中医穴位治病的范畴吧,按西医方位说,我们在诊查食道病症的时候,比如说散流性食道炎,比如说食道的息肉,比如说食道炎,再比如说得严重一点食道癌的这些病人,他肯定是要从右关进入到右寸的,像这方面临床上真是太多太多了,它肯定是要入寸的。那么从临床观察到的情况,也就是后世脉学著作当中普遍的存在一个对于长脉和短脉理解上的错误。像刚才我说的营血和胃气在脉内脉外的问题一样,后世好象也对这个理解得不那么到位。关于这个弦脉就说这么多吧。
这个季节脉呢,它讲的是“春弦”,这个“弦”是微弦,稍微带点弦象。我们刚才把弦脉的标准说完了一下。现在这个季节是正好体会这个所谓带弦象、带微弦的这个季节。还要强调的是在体会脉的时候首先要体会脉的胃气的有没有。然后再体会四季的正常脉。象我们这个春季弦脉是稍微带点弦象的,这个弦可不能过多。对于弦脉的体会,对于这个春弦夏洪,这个脉象呢,因为脉应四时,这时候出现弦象,我觉得还应该从什么角度去理解呢?就是从春生,春生夏长嘛,从“春生”的角度去体会弦象。你像春天嘛,万物复苏,所有的(?)活动,从蜇伏状态变成出生、发生,变成这样一个阶段。在这个时候要体会春天的发生,发生于什么地方?发生于冬天所藏,发生于冬,冬之所藏。冬天藏的是什么?藏的是精。冬天的“藏”藏住了,春天才能正常的生。春天正常的生,夏天才能正常的长。夏天正常的长,秋天才能正常的收。秋天正常的收,才能冬天正常的藏。对这个季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我觉得这个,也应该按照咱们中医的思维方式去仔细的体会。像《内经》上边讲的如何适应春气,如何逆春气,这些东西把正常脉说完之后,把四季当中的逆春气、逆夏气、逆秋气、逆冬气出现什么情况,然后这个春夏秋冬四季应该如何顺应天气,把这些东西串一遍。因为在说这个之前呢,第一次试讲准备说“人为什么生病”,就准备讲这些东西,但是那天说了一下中医思维方式,今天我想还是从脉上面说吧,以后串到哪就说到哪,顺便就把这些东西到哪就解释一下。我现在放脉,各位有什么问题,有什么意见和要求,以后跟管理员反映反映,现在有什么问题也可以拿脉说。好,现在我放脉。

  (以下部分是后来熊猫老师的补充和答疑)
再说几句。今天志一上来了,和志一早就相识了啊。在非典之前,(?)的春节,过完春节以后我们有一次聚会。在那个时候还有几位朋友,有三七和志一。三七和志一他们之间对话是相当多的,在那个时候我基本上就没有说话。三七和志一身上这个……三天的聚会吧,从他们身上受益非浅。这个志一,在这个讲堂经常来的人肯定知道,志一有段时间没上来了。大概有两个月了,他闭关。志一对中医基础掌握得非常扎实,对《伤寒》也是非常熟悉的,但是他自己又闭关两个月。从他闭关复出以后,还没和他谈过。应该说这个功力肯定又是大增了。因为在非典之前那次聚会上面,从志一和三七身上获益匪浅,在这儿向三七和志一表示感谢。这是一个。第二个要说的问题是:在座的朋友如果是对脉感兴趣的话,在诊脉的时候别怕麻烦,慢慢地把脉象——左右寸关尺都是什么脉象,你都把它记下来。描述不准确不要紧,千万要记,记完以后再说。因为只有在记的时候你才犹豫,在犹豫时你才会认真去思考,这是个什么脉?它是个浮脉还是个常脉?它是弦脉还是革脉?这个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就用这种笨办法吧,只有在记的时候,对于脉象的描述上,你才能仔细地去分析这个脉。

*朱小道对大家说:掌后高骨对应的是关吗(21:11:53)
先回答朱小道的这个问题吧。刚才打的那个“高骨为寸”那个打错了,“高骨为关”是对的。高骨就是咱们这个腕横纹后边这个桡动脉边上这个,这个很明显的标志,以它作为关的分界,靠近手掌的这部分是寸,靠近肘关节的这边这个部位为尺。关于这个寸关尺的长度在《熊猫戏说脉》上边有描述。
*朱小道对大家说:我摸自己的脉,按掌后高骨为关的说法,寸脉就摸不到了(21:35:34)
寸脉很难摸到,不知道您是不是这样?这个寸脉如果很难摸到的话,那就应该是上焦的一种不足。这个以高骨为关,这是固定不移的。这是一个标准,如果没有这个标准,那别的就没办法说了。这个就说到这儿吧。
子午大运老师刚才发那个广播说他明天晚上讲这个“五运六气”,刚才打字跟他聊了几句。这个在上次讲中医思维方式的时候,对五运六气多少说了一些。五运六气怎么说啊?有人说它是中医顶峰的一个皇冠,皇冠上的一颗明珠。这么说也是对的。实际上中医讲的就是一个天人相应嘛。五运六气上边,刚开始接触这个东西的时候,觉得这个五运六气特别复杂。我看了好几年,起码不低于四五年的时间吧,才把这个东西看明白了。其实它也就像我们上学一样,它有一个固定的公式,你把这些东西都搞明白以后,五运六气好办。不好办的在什么地方?就在于五行的生克制化乘制亢害这个如何应用、如何解释上边。因为我看过包括咱们民间中医上面发的五运六气这些东西,它这个五运六气上面是没有问题,就是在运用上面,应该说在对于《内经》经文的理解不到位,尤其对五行乘制亢害的解释是不到位的。所以刚才用文字和子午大运老师说起这个问题,但是文字打得太慢了,所以想拿脉说一下。考虑不到位的原因,好象那几位五运六气诊病应用的作者都不是中医。我看有些介绍,他们都不是中医,所以他们对于《内经》条文的理解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这是想说的一个问题。明天应该好好听听子午大运讲五运六气,尤其是想听他对应用上的认识。

德修堂介绍的这个脉法,我也没有见到过。虽然看过很多脉学的书,但是你介绍的脉法确实没有记载。记得在哪块发贴子提到“号脉如《内经》者,尚不能包括古脉法之全部”。我们知道《内经》的作者,它不是一个时代也不是短时间完成的,它是众多人的努力。但是《内经》脉法也不包括所有的古脉法。在伤寒论坛上面有个网友发过一个古脉法,就不见于《内经》、《难经》,不见于这些著作当中。刚才志一解释这是从尺部、从肝肾看人体。这是一种解释。这种诊法我觉得好像和《内经》上提的,《内经》有一篇叫《论疾诊尺篇》,是专讲诊尺肤的,但是和它又不一样。《内经》上面诊尺肤,诊的是尺肤的颜色、温度、皮肤是不是光泽滑润,它诊的是这些内容,诊尺肤上面其实不是诊脉。像你提的这种脉法在我所接触到的脉学著作当中应该是没有的,像《内经》、《难经》、《扁鹊脉法》、《仓公脉法》,还有后世脉法的这些东西,还真是没有这样的描述。希望你在这些方面多探讨探讨,过段时间给我们再介绍一下这个脉法。

古月问“儿童脉是否比较容易体会春生之意,多大的儿童适宜?”应该在这个青春期以后了,十六、七岁到二十几岁的那个。太小的儿童不合适。因为太小的儿童属于稚阴稚阳,脉象一般比较柔弱。

再说就是德修堂刚才提到的那个,先按至骨,然后再松开,这种指法应该说也不是多见的。因为我们按照脉学著作上说,指法无非就是一个举法,一个推法,像这个按法呢,应该说也是不多见的。但是我所理解的这个推法起码是有一样好处,就按我所理解的喔,因为我们说半天脉其实有一个问题并没有说到,就是关于这个脉晕的问题。像这个洪大脉,脉体宽的时候,脉晕对脉体的影响并不大。但是如果是细弱脉呢?往往在脉的两侧出现所谓的“晕”。这种晕有时候干扰你对于脉象脉形粗细的判断。你像上手就沉取至骨,然后再慢慢地放松,应该说这种指法是可以排除脉晕对脉形的影响。实际在诊脉的过程当中,你浮取和中取,在脉的两旁感觉到有那么点东西,但是你沉取至骨然后你再慢慢的向上抬的这个过程当中,脉两侧的这种晕的干扰就没有了。你刚才提到这个一上手就沉取至骨,按我的理解起码可以排除脉晕对脉形的判断。好,没有别的说了。放脉。
 楼主| 发表于 2007/4/6 02:02:12 | 显示全部楼层
白熊熊辛苦了!
白熊熊要主持UC房间,还认领整理工作,负荷不小,非常不容易。

上面的内容,如果哪位可以做二校,请跟贴报名。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07/4/6 02: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07.03.22 【色诊(第一)】 (尚待认领,欢迎报名!)

07.03.29 【色诊(第二)】,录音整理工作由“打鬼”先生(Iris_fu )再次认领。
07.04.05 【决死生之脉(第一)】,录音整理工作由白熊熊再次认领。

非常感恩两位的辛苦付出!
发表于 2007/4/7 20:0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领第一课思维方式,请把录音发到我的UC邮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5/8 19: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