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9/4/5 16:02:3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世安版主贴
原帖由 gu86521 于 2009/4/2 11:30 发表
“相火的概念本身就是一个谎言 ”
各位明白人能否解释解释?
我看到水中的月亮
“心无挂碍”才能走的更远呵,医学如同旅行,熟路是因为反反复复走多了,捷径也只有在反复中找到。
相火”的概念,起源很晚。在如今能够见到的书籍之中,《素问、六微旨大论》对“相火”有描述,有人就会问,《素问》里面都有“相火”论的,你怎么能够说晚呢?其实我们现在看到的《素问》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唐王冰注释过的,一部分是宋人刘温舒补其残缺《刺法》、《本病》二篇,以及刘温舒作《素问入式运气论奥》,这些略加考证就会清楚。“相火”概念最开始出现在宋刘温舒的著作里,所以时间上不是很早。我们在《难经》之中找不到“相火”,仲景的书中也没有,《本草经》之中,也没有“相火”为病,可以用什么药去治疗的。
“相火”的概念,充满争议。其中莫过于李东恒和张景岳,前者曰:相火为元气之贼。后者论:相火为元气之本。出现如此针锋相对的争论,还得从二位的医学源流来找原因。上面说宋人刘温舒作《素问入式运气论奥》,为言运气之始,沈括都深信不疑。又有寇宗奭,撰《本草衍义》,才开始有人附和运气之说。到了刘河间,大谈运气,并阐明六气皆从火化之理,用药多主寒凉,刘在《病机论》中,引用《仙经》:“心为君火,肾为相火”,相火之说由此被推到了风口浪尖。稍后于河间学派,在北方崛起的医学大家,有张洁古,张洁古的学问传与李东恒,李氏倡导土为万物之母,极论寒凉峻利之害,又论相火为元气之贼,详见《内外伤辨惑论》。东恒晚年高徒罗天益,承师命作《内经类编》,为张景岳《类经》之先,景岳之学,既攻河间、丹溪,又攻东恒,论相火为元气之本,自此,温补以助相火者大行其道。
“相火”到底是什么?《格致余论》相火论:“火内阴而外阳,主乎动也,故凡动皆属火。以名而言,形气相生,配于五行,故谓之君;以位而言,生于虚无,守位禀命,因其动而可见,故谓之相。”君火,很好理解,就是离火,二阳夹一阴,相火呢,“生于“虚无”,相火有没有本身,没有的,他只不过是水中的月亮。被幻象迷惑之人,怎能够理解原本虚无的真实呢?好在先得我心之人众多,唐宗海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其《血证论》曰:“人之一身,不外阴阳,而阴阳二字,即是水火,水火二字即是气血。”肺金引天之阳气,夹心火下潜,温暖肾水而化气,气化上升,蒸肾水自养心君,此水火相济之道,故心中之水,源自肾中,肾中之火,始自君府。一阳之升降出入,化生幻象最多,于是虚火、实火、少火、壮火、阴火、阳火、相火、君火名目繁多。如肺失清肃,心火不降,舍黄芩、枇杷叶等苦寒之药,无以降炎上之苦;若心火衰微,阴霾四布,舍附子、干姜等辛热之药,无以离照当空;若中焦湿困,君行之道路受阻,舍葛根、苍术等风药无以开湿郁,舍茯苓、通草等渗药无以去湿着,上则壅堵为热,下则隔绝为寒。若君火照临,而肾水不足,舍枸杞、地黄等濡润之品,无以奉君令而化气,不免焦涸枯竭之苦。所以说,我只知道阴阳,或者水火,我看见水中的月亮,不单会举头而望,还会想起那是太阳的光辉。
唐以前之医家,所重者术而已,虽也谈理论,而并不是以理论为偏重。宋学末流之弊病,过尊空想,凭臆见以为进退,流毒也久,为害非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