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天台无意子

民间中医奇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5 13:54:14 | 显示全部楼层
前面有好大篇幅是讨论五行的。对于五行我也是云里雾里的,搞不明白。
前段时间在图书馆借了本有关五行的书。里面写的也是玄之又玄。摘录一些供大家讨论。
“五行原理中最基本的是五行生胜学。五行之间还存在相制相化的交互作用。所谓相制即通过相生来制服克我之物,如金能克木,但木能生火以制服金;火能克金,但金能生水克火;水能克火,但能生火制水;土能克水,但水能生木克土;木能克土,但土能生金制木。这是一个克服与反克服的循环,是相互依存的生物链。所谓相化,即通过相生之物来解化相克之物的矛盾,如金克木是一对矛盾,但金通过生水,水能生木,来解化金与木的对立立场;水克火,但水能生木,木能生火,帮木能调解水火的对立;.........”

总之,好象谁也离不开谁,谁又制服谁?
好象谁想制服谁也都不容易啊,那个被制服的又会生出一个可以制服前者的来反制服。
唉!好乱啊。这个生,胜两字可是可以转换的。头晕了。。。。

五行相克,?者胜?
这个问题实在有些深了。头疼ing.......

[ 本帖最后由 轻舟已过 于 2009/4/5 12:59 编辑 ]
发表于 2009/4/5 14:4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参苓白术丸和保和丸的体会

我一直对参苓白术丸治消化不良没什么信心,因为我孩子婴儿时总爱腹泻拉黄沫子,
那时一看医生就说是消化不良给开参苓白术丸,可每次吃都不管用,腹泻还照样是黄沫子不变,可医生还是照开不误。一次偶然给孩子喝了绿豆糕熬的糊糊,反而好转了。
事后我买了一本中医方面的书,看后觉得黄沫子是湿热,参苓白术丸不治湿热,而绿豆有去热的作用。后来前几年又看到保和丸的功效既化食积、祛痰、理气、还有去湿热的作用,所以家里人如果有食积,舌苔黄腻就给吃保和丸,效果一直不错。更深的道理我也说不上多少,只是觉得看保和丸的组成心里觉得思路清楚,好像是清理道路为主;而看参苓白术丸似乎是以送给养为主?但道路不同(食积已化热),给养也送不过去,反而增加了运输的压力?不知理解的对否?
发表于 2009/4/5 14:4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hhc3180 于 2009/4/5 12:01 发表

自学中医以来,关于气,一直是似懂非懂,也搞不明白是哪里来的。人体的2/3是水,除了血液,还有大量的体液存在。大部分血液是心脏来推动,但体液呢?大家知道‘流水不腐’,那么体液也一定是流动的,那动力 ...

      对“气”“ 血”“阴”“阳”似懂非懂正常,如将如上传统元素都用物理来解释,恐怕会走上另一极端。因为物理原理也是不断向前发展更新换代的。一个流体力学就可以攻读博士了。
      我师父叫徒弟们学习物理原理,是因为:物理原理是阴阳的旁通旁参之路,是量法术变通运用的快捷途径。

[ 本帖最后由 南华桑椹 于 2009/4/5 14:04 编辑 ]
发表于 2009/4/5 14:5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轻舟已过 于 2009/4/5 12:37 发表

夏天热,阳气外泄,体寒。
生姜性温,所以夏吃姜。
反之,冬天外寒,阳气内敛。
萝卜性寒,冬天吃萝卜佳。
再有上床萝卜,下床姜的说法。
以前老妈总说吃姜不能乱吃,要早上吃才行。
总不明所以,当她是 ...

这只是一种普遍的理论解释。从理论上还有其他解释。那么实践中吃还是不吃呢?·······
发表于 2009/4/5 15:0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轻舟已过 于 2009/4/5 12:54 发表
前面有好大篇幅是讨论五行的。对于五行我也是云里雾里的,搞不明白。
前段时间在图书馆借了本有关五行的书。里面写的也是玄之又玄。摘录一些供大家讨论。
“五行原理中最基本的是五行生胜学。五行之间还存在相 ...

        你看的这本书,依我看一点都不玄。这只是在古代名家名学杂家杂学基础上的浆糊之说。是否真是从作者心地冒出来的七宝塔呢?有其内必形之于外,有理论必然有应用,否则就是假的。
        我一个研习梅花易的朋友说:“当今之世真正懂得阴阳五行的人很少很少。”
发表于 2009/4/5 15:4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gu86521 于 2009/4/5 13:41 发表
我一直对参苓白术丸治消化不良没什么信心,因为我孩子婴儿时总爱腹泻拉黄沫子,
那时一看医生就说是消化不良给开参苓白术丸,可每次吃都不管用,腹泻还照样是黄沫子不变,可医生还是照开不误。一次偶然给孩子喝 ...

        07年我在贴中偶然提到母亲因肌瘤做子宫切除手术后身体不好,当时天台先生回复:用八珍或参苓白术做滋补剂,用血府逐瘀或逍遥丸做祛瘀剂,长期服用灵活变通,再辅以床八的几个动作,必有效
        那个医生以为你家婴孩脾胃先天虚弱,——————贴中有答案啊.——--并非虚弱,故而不效。
        您现在又分析说是食积化热引起的拉黄沫子,食积有何凭证?何以见得化热呢?“分析问题,不能离开当时当下的背景,都过去几十年了,您家小孩恐怕都为人父母了吧,这样分析,是把现实问题魔幻化了。
发表于 2009/4/5 15:51:3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南华网友回帖。刚才忘记说了,我一直认为舌苔黄腻就是食积化热了,还回忆起当时孩子哭半夜,趴着肚子贴着大人手就不太哭了,应该是腹胀。
发表于 2009/4/5 15:5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gu86521 于 2009/4/5 14:51 发表
谢谢南华网友回帖。刚才忘记说了,我一直认为舌苔黄腻就是食积化热了,还回忆起当时孩子哭半夜,趴着肚子贴着大人手就不太哭了,应该是腹胀。

是吃参苓白术丸后出现的症状。与起点初因还差了一截。
发表于 2009/4/5 16:02:3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世安版主贴

原帖由 gu86521 于 2009/4/2 11:30 发表
“相火的概念本身就是一个谎言 ”

各位明白人能否解释解释?

我看到水中的月亮

“心无挂碍”才能走的更远呵,医学如同旅行,熟路是因为反反复复走多了,捷径也只有在反复中找到。
       相火”的概念,起源很晚。在如今能够见到的书籍之中,《素问、六微旨大论》对“相火”有描述,有人就会问,《素问》里面都有“相火”论的,你怎么能够说晚呢?其实我们现在看到的《素问》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唐王冰注释过的,一部分是宋人刘温舒补其残缺《刺法》、《本病》二篇,以及刘温舒作《素问入式运气论奥》,这些略加考证就会清楚。“相火”概念最开始出现在宋刘温舒的著作里,所以时间上不是很早。我们在《难经》之中找不到“相火”,仲景的书中也没有,《本草经》之中,也没有“相火”为病,可以用什么药去治疗的。
      “相火”的概念,充满争议。其中莫过于李东恒和张景岳,前者曰:相火为元气之贼。后者论:相火为元气之本。出现如此针锋相对的争论,还得从二位的医学源流来找原因。上面说宋人刘温舒作《素问入式运气论奥》,为言运气之始,沈括都深信不疑。又有寇宗奭,撰《本草衍义》,才开始有人附和运气之说。到了刘河间,大谈运气,并阐明六气皆从火化之理,用药多主寒凉,刘在《病机论》中,引用《仙经》:“心为君火,肾为相火”,相火之说由此被推到了风口浪尖。稍后于河间学派,在北方崛起的医学大家,有张洁古,张洁古的学问传与李东恒,李氏倡导土为万物之母,极论寒凉峻利之害,又论相火为元气之贼,详见《内外伤辨惑论》。东恒晚年高徒罗天益,承师命作《内经类编》,为张景岳《类经》之先,景岳之学,既攻河间、丹溪,又攻东恒,论相火为元气之本,自此,温补以助相火者大行其道。
     “相火”到底是什么?《格致余论》相火论:“火内阴而外阳,主乎动也,故凡动皆属火。以名而言,形气相生,配于五行,故谓之君;以位而言,生于虚无,守位禀命,因其动而可见,故谓之相。”君火,很好理解,就是离火,二阳夹一阴,相火呢,“生于“虚无”,相火有没有本身,没有的,他只不过是水中的月亮。被幻象迷惑之人,怎能够理解原本虚无的真实呢?好在先得我心之人众多,唐宗海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其《血证论》曰:“人之一身,不外阴阳,而阴阳二字,即是水火,水火二字即是气血。”肺金引天之阳气,夹心火下潜,温暖肾水而化气,气化上升,蒸肾水自养心君,此水火相济之道,故心中之水,源自肾中,肾中之火,始自君府。一阳之升降出入,化生幻象最多,于是虚火、实火、少火、壮火、阴火、阳火、相火、君火名目繁多。如肺失清肃,心火不降,舍黄芩、枇杷叶等苦寒之药,无以降炎上之苦;若心火衰微,阴霾四布,舍附子、干姜等辛热之药,无以离照当空;若中焦湿困,君行之道路受阻,舍葛根、苍术等风药无以开湿郁,舍茯苓、通草等渗药无以去湿着,上则壅堵为热,下则隔绝为寒。若君火照临,而肾水不足,舍枸杞、地黄等濡润之品,无以奉君令而化气,不免焦涸枯竭之苦。所以说,我只知道阴阳,或者水火,我看见水中的月亮,不单会举头而望,还会想起那是太阳的光辉。
     唐以前之医家,所重者术而已,虽也谈理论,而并不是以理论为偏重。宋学末流之弊病,过尊空想,凭臆见以为进退,流毒也久,为害非轻。



发表于 2009/4/5 16:05:4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南华桑椹 于 2009/4/5 14:59 发表

是吃参苓白术丸后出现的症状。与起点初因还差了一截。


对不起,我说的丢三拉四,是吃参苓白术丸前腹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5/14 03: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