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8/3/26 14:58: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092 shiwozj 的帖子 关于大黄
中医用药讲究辨证施治,不是直线思维;同病异药,同药治不同病,各有所指;大黄似以峻下闻名,但并不是大黄就是泻药。
一、大黄能祛胃家实 大黄性味苦寒, 苦能祛实, 寒能清热, 這是大黄全部功能的概括.大黄的临床应用, 始於《伤寒论》, 《伤寒论》中阳明承气汤诸方, 均以大黄为主药, 《伤寒论》中谓阳明病为"胃家实", "胃家"的含义, 不但包含整个大小肠, 而且以胃能统六腑.谓胃为六腑之主, 胃和则六腑俱和.這个胃的主要生理功能, 以下行为顺, 以通降为和.一旦发生热病, 胃的通降下行失职, 便成里实热证的胃家实.用大黄能恢复其下行通降功能, 所以能祛胃家实.胃家实就是大黄的适应证.
二、适应证广泛 胃失其下行通降功能, 为临床常见症状, 所以大黄的适应证甚为广泛, 不但是急腹症, 常见的急性传染病, 如出现胃实热证, 用大黄悉能转危为安.心脑血管病, 中风排除脱证, 心绞痛, 心肌梗死等, 只要辨证无误, 用大黄後危笃症状立即缓解; 急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胃实热而喘嗽多痰者, 用大黄後能止嗽定喘消痰; 其他如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结石、尿路感染结石等, 如伴见胃热实的, 用大黄无不获效.还有如狂犬病, 破伤风, 毒蛇咬伤等许多疑难杂症, 更不胜枚举.其适应性之广, 疗效之卓越, 引起现代学者的关注, 但用肠源性感染和肠源性内毒血症來解释, 是不能說明问题的, 特别是骨伤、外科急症, 例如挤压综合症用大黄的卓效, 绝不是用感染所能解释的.
三、少量应用大黄的作用 大黄用少量无明显泻下, 临床上常用於慢性胃炎与消化性溃疡, 由於胃肠的下行通降功能失职, 发生腹胀纳减, 用少量大黄以恢复其下行通降功能, 使胀消纳增.所谓大黄健胃, 实际上就是促使胃肠下行通降的一种动力作用, 适用干热证.常见一些慢性病, 因病程日久而体力渐衰间有发生胃实热者, 可以用大黄少量轻投以图缓效, 或通过炮制以削减其苦寒性, 成药如清宁丸、酒制军等均可选用, 或因人制宜, 配制成丸或煎膏服, 常见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动脉硬化等, 用少量大黄以保持大便通畅为度, 就能获得降压、降脂、减肥等作用.若单纯肥胖症用大黄、亦必胃实热者有效.因为中医谓肥人多阳虚、多气虚、多痰湿, 若阳虚、气虚、痰温之体用大黄无异落井下石.
四、大黄的行瘀止血作用 行瘀止血, 亦须分寒热虚实, 辨证论治.大黄的行瘀止血, 也可以說大黄苦寒清热祛实的作用的一个方面.例如泻心汤治吐衄; 其出血必在上部, 常见上消化道出血, 如胃炎, 消化性溃疡, 门静脉曲张破裂, 肺痨咯血、支扩咯血、鼻衄及倒经等, 审其胃实者为气火上逆, 用大黄苦寒下行通降, 直折其火热, 效如桴鼓.如出血见於下部, 乃结热迫血妄行, 见尿血、便血、痔血与妇女经水淋沥或下血块, 或产後恶露不净, 用大黄清热行瘀止血, 桃仁承气汤证可以为证.又妇女血瘀经闭、痛经用大黄.余听鸿《诊余集》治一女闭经用大黄获效, 谓"若不用大黄, 用归、桃、棱、莪千剂亦徒然".可见大黄祛瘀与一般祛瘀不同也.近人报道子宫内膜异位症, 多数伴便秘, 用大黄通腑即能改善.不孕症伴见胃家实者, 用大黄亦即能获效.大黄祛瘀又为伤科所常用, 伤科早期常用复元活血汤、大成汤、黎洞丸等均以大黄祛胃实, 胃实去而损伤易康复, 特别是胁助损伤, 或胸腰脊椎骨折而腹胀便秘, 用大黄泻下後立即缓解.
五.虚证忌用大黄 大黄适应症虽广泛, 疗效又卓著, 但是不能离开中医辨证, 不能片面夸张.用之得当能起死回生, 用之失当则祸不旋踵.大黄适应於实热证, 虚证忌用.慢性病日久, 如肺痨症的潮热咯血, 神经衰弱的失眠头昏, 肺心病的喘嗽多痰, 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往往因久病而体力虚弱, 但若见胃实热便秘, 仍可使用大黄, 但是虚证则不然.所谓"实则阳明, 虚则太阴", 病在阳明用大黄效如桴鼓, 若进入太阴, 见痞满腹痛, 食不下, 呕吐便溏的脾虚证则忌用大黄.正如王叔和說的"大黄入腹, 阴盛则毙".误用大黄则阳气侵亡, 虽不似药物中毒的危症立见, 其伤残阳气, 绝对不能漠视.民间有句谚语: "人参杀人无怨, 大黄救命无功", 从這话也可以看出误用大黄伤人的祸害是深入人心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