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天台无意子

民间中医奇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1 01:57: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梦开始的地方 于 2008/6/30 14:24 发表
谢谢了!五禽戏我会慢慢去学的,现在开始先打24势太极拳可否?因为我现在会这个!



打24势太极拳也一样,形是次要的,神是关键。
发表于 2008/7/1 01:5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aass 于 2008/6/30 15:46 发表
先生您好.看到您说半张伤湿膏就能治好多病,也健议秋雨用半张伤湿膏贴肚脐而治好他的不适.而我的左手腋下也觉得气在这里堵住了.现在身体也不对称,左手的手臂要比右手的手臂小,而且左边的身体常觉得不适,左手指 ...


用补脾养肠丸加黄连素。练习床上八段锦。
发表于 2008/7/1 02:0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aass 于 2008/6/30 15:46 发表
先生您好.看到您说半张伤湿膏就能治好多病,也健议秋雨用半张伤湿膏贴肚脐而治好他的不适.而我的左手腋下也觉得气在这里堵住了.现在身体也不对称,左手的手臂要比右手的手臂小,而且左边的身体常觉得不适,左手指 ...



你练功着相了。你只要把帖中关于气功的观点及练习方法领悟一下,调整自己并选择功法练习,会有改观的。
发表于 2008/7/1 02:0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arainejia 于 2008/6/30 15:48 发表
先生,您好,我今年32岁,左腹直肌内发现一个条索状肿物已经大半年了,因为手术复发率很高,所以希望尽力求助于中医。请先生指点,万分感谢!
性别:女
现居住地:北京
出生年月:1976年11月29日,
一般 ...



化点功夫,从头看帖。这八千帖是多少人的心血凝聚啊!你会找到答案的。
发表于 2008/7/1 02:0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烟过 于 2008/6/30 18:21 发表您好
我在京看病半年 毫无进展
半年前 初起 感冒 后拉黑便10天 接着拉希一个月
现在已经半年时间   1 面部脂溢性皮炎                   2 鼻后部流涕
                   3 嗳气 少有饥饿感 放屁多 ...



前面己答复了呀。
发表于 2008/7/1 02: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aquarius_wb 于 2008/6/30 18:55 发表
跪求各位老师 望能给我父亲希望 在填个问诊单 求各位老师赐予良方!!!
   性别: 男
   生辰:1955年1月4日
   八字:  不详
   籍贯: 山东
   婚否: 已婚
   职业: 干部
   身高: 180厘米
   体重 ...



放化疗都齐了,就难了!中药方还免强能用,让医生加大扶正和开胃力度,以延缓生命。
发表于 2008/7/1 02: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强强妈 于 2008/6/30 23:28 发表
看来我是买错药了,幸亏还未给孩子吃呢


你买错的药也能吃。但我的建议还是不变。
发表于 2008/7/1 02:45:2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lownet 于 2008/6/30 23:53 发表
你没看清楚我转的文章的第一句话: 肺部真菌感染主要由于临床上广泛使用广谱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毒类药物或免疫抑制剂,致使人体正常菌群失调,使真菌在体内生长繁殖而致病
口服不口服的,没有 ...



      是的,口服不口服差别不大。
      昨天,我师父在山上讲课时说:
     “治肺癌的核心技术就如何把不同阶段堆积在肺内的真菌给合物分离,运出,并对分离处进行修补、封闭。而开刀、放、化及长期用抗生素的致命影响是对作业点周围的道路进行了破坏,我们部队进不去,就好像纹川地震后路断而致救援部队需爬山越岭,效果就慢了,有些人就等不到来救援就断气了。扶正就如人没挖出来时,给子水、粮,以提高被困者的生存和自救能力。”
      尽管肺癌有多种(从通过中药排出体外的标本看有七种形态),但只是所在部位不同所表现形态有异,实质都是一种:西药制造的特种疾病!否则就属于肺痈或肺积石等传统中医历史上认定的肺疾。对这一论点,世界级的医学权威也只能沉默不语。而肺痈排出体外的物质就是烂碎肺片,肺积石排出体外的物质就是由外界吸入物和痰液的凝结物。而肺痈那怕是烂了半个肺,只要排出体外,并修补好疮口,患者仍然是健康的,只是肺活量减少,积石亦然。所以肺疾无需太惊恐。惊恐更会加重肺疾。
发表于 2008/7/1 03:04:53 | 显示全部楼层
石师兄:
    刚看到一篇文章,转摘与你看,此文与师父的口气极象。因为师父常说:中医会先在中国以外大兴旺,只能那时只有中医之实,少了中医之名,但总比中国人自己彻底毁了中医好。我看这篇文章只讲了问题的一方面。你看看后转给师父看。

                                                           中国人,怎样毁了“祖传中医”?  
        中医是好东西,拯救过五千年灾难深重的中国人。但是,它还是在劫难逃,难免一死。就像优美的京剧、亲民的曲艺。历史的天空已经开始悲壮的回光返照,当代人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挽回这一切:首先,当代中国并不在乎中医的死活,那只是一种文化的象征,用得着,拿出来,作为旗帜晃一晃;用不着,便束之高阁,听凭它生老病死。
      其次,中国人已经是中医的门外汉,虽说根在华夏,新的成果却在海外。韩国人可以改头换面,把“中医”塑造成“韩医,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人刚开始一点也不在乎,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天朝大国的好东西多了,哪里还看得见区区一个中医?等人家申请得差不多了,才觉得心疼,可是,已经晚了。“端午”被韩国人白白地“端走”不就是教训吗?心疼归心疼,真正过起日子来,还是“败家子”的作风
       最要命的是,中国人对于中医已经不太内行了,缺少专门人才、没有高水平的中医院校,而且能精通典籍、熟知药理、病理的真正行家的确少得可怜。甚至中医药的生产环节也是问题,世界上最大的中医药市场不在中国,而在日本;中国只是一个原材料加工作坊。祖先的遗产还还乞灵于日本人、韩国人,中国人还有什么脸面谈论中医的归属与归宿。不管国人愿意不愿意,铁的事实几乎无法改变,说大话,闹情绪——等于零!
       其实,传统中医都是“单干户”,父教子,师传徒,你有你的神通,我有我的道行,只要能活命救人便是好大夫。当然,手段千奇百怪,路数也玄妙无穷,这种经验性的医学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中医的典籍里充斥着“神鬼怪力”障眼法和莫名其妙的生僻偏方。这种装神弄鬼的恶名一直持续到现代。
      《礼》云:“医不三代,不服其药。”说的还是行医的经验,中医年纪越老越值钱就是这个道理。扁鹊那样全面的“神医”不是靠熬年头儿,而是做遍了临床医学的每一个科室。他的经验是自己挣来的,并非拾人牙慧,或者“牙慧的牙慧”;也不是靠读经典抄袭。倘若没有“活”做灵魂,中医就是庸人混饭的死工具。
  现代人并不把中医当研究型的学科与应用性的科学,而只作为医院里的“下手儿”“跑堂”抑或博物馆里的“国粹”。西医西药真正扮演着悬壶济世的垄断性郎中,中医乐得袖手旁观、颐养天年。方子?老的,按图索骥吧;中药?现成的,三千年前怎么抓、现在还怎么抓。

    孙思邈一副药方可治几种病,或是几副方子同治一种病;现代人,并没有比古人长进多少,尽管吃中医这碗饭的人远未达到“鹤发鸡皮”或者“齿摇发秃”的地步,反正有西医在阵前抵挡,中医确乎以为自己是老爷子,该全身而退了。有这点儿惰性壮胆,中医世家的脉相越来越微弱,甚至连看家守业的信心也拿不出来了:改进古方?没有力气;开发中药,没有精神。到了21世纪,中国人还不如日本人熟悉中医的老家底。“哀大莫过于心死”,好在“老中医”还没到彻底丧失精、气、神的地步,替自己争个位子总该不敷衍吧。
    扁鹊是中医的开山人物,他亲自充任过“带下医”,即妇科,“耳目痹医”属五官科,“小儿医”为儿科。如果没有临床实践,中医就不可能存活。无论是《扁鹊内经》还是《扁鹊外经》,都是个人经验;绝无科学预言。中医的性格正应了胡适那句名言:“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能说八分话。”何止于此啊?以古人韬养的传统,有七分证据,可能只说五分话,或者更少。孙思邈说:“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怎么可能呢?老中医都是谨小慎微的脾气,“胆大心小”,难免失手;而“胆小”“心也小”,可保风雨无虞。

    孙思邈作过《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两部专著,他说:“人命至贵,有贵千金”,所以指着自己的人文理想起书名。对吗?对;但“有贵千金”的观念却在生死关头让才识有限的老中医们双手颤抖。
    俗话说:“佛渡有缘人,药医不死病。”医生不是万能的,医术施展手脚的天地也受到了病人素质的严格限制。《史记》引述扁鹊的理论,认为“病有六不治”:

     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
    谨慎,作为医生的职业病,成全了药到病除、百灵百验的好名声,也换来了“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坏日子。尤其是御医,伺候帝王之家,更是不敢越雷池半步。头疼脑热的小病儿,怎么发挥都不担责任;事关生死,即使医生捏着奏效良方,也不敢拿皇帝做人体实验,毕竟受里的方子只是个体性的经验,而不是医书上的明文记载。
    按书开方,不治病也没罪责;自己独创,稍有闪失,倒霉的可是整个家族啊!庸医杀人,不假;人误中医,也是真的。被什么人贻误呢?医生和病人。前者,有顾虑,不敢下药;后者,没信心,讳疾忌医。第一个吃螃蟹,不是中国人的长项。最后,老中医变成了太极拳,阴柔中庸,不慌不忙。见西医抢了风头,不着急,也不奋蹄,守着“望闻问切”的祖制,蛮好。看来,孙思邈多余著《千金方》,李时珍白瞎了《本草纲目》。这些医药老本儿是一家一户、一沟一壑亲自跑来的,后人吃数百年的现成饭、还想万代千秋不起灶吗?

    行医只是一个体面的借口,赚钱才是不可告人的目的。到了现代社会,连这层遮羞布也撕开了,医院诊所不是慈善机构,要看病,拿钱来,医术好歹姑且不论,狮子大张口,足以令工薪阶层和农民兄弟倾家荡产。难怪民谚挖苦说:“一个劫道,一个卖药”,这是两桩金口玉言、不容置喙的霸道买卖。至于中医的进步,还不是帝王身边“太医院”的做法?不求有功,但愿无过。
    两千年的方子,都烂得掉渣儿了,后人依然虔诚地照本宣科。倘若现代中医还要跪在张仲景、李时珍的脚下,那么,几百年庞大的中医队伍都是干什么吃的?本来人们就抱有成见,老中医们再露出一副爱答不理、不思进取的表情,恐怕他们未来的归宿的不是博物馆,而是垃圾堆。
    当然,医生原本是功德无量、造福千秋的职业,本文之所以对老中医说三道四,不过是想触痛这个传统行当的条条软肋,如血统家谱的混乱、安于现状的惰性、同道相轻的流弊等等。要生存,老中医的“劫数”就在眼前,砸谁的饭碗事小,可怜传承了数千年的民族医学和集体智慧即将在21世纪这代人手里灭绝;毛病在哪儿呢?还是先给自己把脉吧。毕竟求人不如求己,解铃还须系铃人。
    希望挽救中医的最终还是咱们中国人。                          (转自凤凰博报)
                        

[ 本帖最后由 清泉子 于 2008/7/1 02:08 编辑 ]
发表于 2008/7/1 04:5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句句扣人心弦哪

中医与西医,已经渗透到社会上的每个角落
中医,不在中国,渗透到韩剧的每个角落(有点夸张,但差不多)
而西医,是在中国。。

今天还是有点咳嗽,人的精神不太好,感觉到无力,懒惰,于是看电视。。
先看中央台的《荣归》,男人主人公得血癌。。女主人公动员他化疗,实在说不动,把大哥找出来说教,还没有看完,不知道接下来是怎么演的,看序幕,好象是换肾了;
看湖南卫视引进的韩剧的《兄弟契约》,女主人公周幼琳,多次提到中医在生活中的小验方。。我不是每集都看,记下的是,男人主公不舒服,她煮了鸡蛋和姜还是啥的;第二是也是男人公哪里不舒服,她给男主人公放血;第三次是男人公假装消化不良,周幼琳把他带到一个中医那儿针灸。。。
看电视的时候,我就很郁闷。。想着平时先生们说的太正确的。。

再看今天先生转述的这篇文章,悲啊。。
我家里的亲人,弟妹还是迷信退烧药抗生素等等之外,弟弟是中性的,他无所谓,姐姐已经是完全相信中医,而且是喜欢中医了。。哪里有不舒服,她就找找反射区按按。。就象侄女发烧的事,通过按摩第二天退烧了,呵呵。。真好。。

但愿贴子里面的每位朋友都不枉费先生们的用心良苦,好好生活,好好学习,学习中医,推广中医。。


原帖由 清泉子 于 2008/7/1 02:04 发表
石师兄:
    刚看到一篇文章,转摘与你看,此文与师父的口气极象。因为师父常说:中医会先在中国以外大兴旺,只能那时只有中医之实,少了中医之名,但总比中国人自己彻底毁了中医好。我看这篇文章只讲了问题的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5/18 07: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