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蓝天百云

(1~19卷)景岳全书-卷之一、入集传忠录上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5/2 14:50:32 | 显示全部楼层

独论六

脉义之见于诸家者, 六经有序也, 脏象有位也, 三部九候有则也, 昭然若此, 非不既详且备矣。及临证用之, 则犹如望洋, 莫测其孰为要津, 孰为彼岸, 予于初年, 亦尝为此所迷者盖屡屡矣。今而熟察其故, 乃知临岐忘羊, 患在不得其独耳。兹姑以部位言之, 则无不曰心肝肾居左之三部, 肺脾命居右之三部, 而按部以索脏, 按脏以索病, 咸谓病无遁情矣。故索部位者, 审之寸, 则似乎病在心肺也; 审之关, 则似乎病在肝脾也; 审之尺, 又似乎病在两肾也。既无无脉之部, 又无无病之脉, 而病果安在哉? 孰是孰非, 此难言也。 再察其病情, 则有如头痛者, 一证耳, 病本在上, 两寸其应也。若以经脏言之, 则少阳, 阳明之痛, 不应在两关乎? 太阳之痛, 不应在左尺乎? 上下无分, 此难言也。又如淋遗, 一证耳, 病本在下, 尺中所主也。若气有不摄, 病在右寸矣; 神有不固, 病在左寸矣, 源流无辨, 此难言也。 诸如此类, 百病皆然, 使必欲以部位言, 则上下相关, 有不可泥也。使必欲以经脏言, 则承制相移, 有不可执也。言难尽意, 绘难尽神, 无弗然矣。 是可见诸家之所胪列者, 亦不过描摸影响, 言此失彼, 而十不得一,第觉其愈多愈繁, 愈繁愈失, 而迷津愈甚矣。故善为脉者, 贵在察神, 不在察形。 察形者, 形千形万, 不得其要; 察神者, 惟一惟精, 独见其真也。独之为义, 有部位之独也, 有脏气之独者, 有脉体之独也。部位之独者, 谓诸部无恙, 惟此稍乖, 乖处藏奸, 此其独也。脏气之独者, 不得以部位为拘也, 如诸见洪者, 皆是心脉, 诸见弦者, 皆是肝脉, 肺之浮, 脾之缓, 肾之石; 五脏之中, 各有五脉, 五脉互见, 独乖者病, 乖而强者, 即本脏之有余; 乖而弱者, 即本脏之不足, 此脏气之独也。脉体之独者, 如经所云独小者病, 独大者病, 独疾者病, 独迟者病, 独热者病, 独寒者病, 独陷下者病, 此脉体之独也。 总此三者, 独义见矣。夫既谓之独, 何以有三? 而不知三者之独, 亦总归于独小, 独大, 独疾, 独迟之类, 但得其一, 而即见病之本矣。故经曰: 得一之精, 以知死生。又曰: 知其要者, 一言而终, 不知其要, 则流散无穷。正此之谓也。虽然, 然独不易言也, 亦不难言也。独之为德, 为群疑之主也, 为万象之源也。其体至圆, 其用至活也。欲得之者, 犹纵目于泰山之顶, 则显者显, 隐者隐, 固若易中有难也; 犹认针于沧海之中, 则左之左, 右之右, 还觉难中有易也。然不有无岐之目, 无二之心, 诚不足以因彼之独, 而成我之独也。 故曰独不难知也, 而惟恐知独者之难其人也。独自有真也, 而又恐伪辩者假借以文其僻也。真独者, 兼善成于独善; 伪独者, 毒己由于独人。独之与毒, 音虽若同, 而利害则天渊矣。故并及之, 以识防于此。
 楼主| 发表于 2007/5/2 14:51: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下来去至止又六

上下来去至止, 此六字者, 深得诊家之要, 乃滑伯仁所创言者。第滑氏之说, 未尽其蕴, 此中犹有精义, 余并续而悉之。盖此六字之中, 具有三候之法。 如初诊之先, 即当详审上下, 上下之义, 有升降焉, 有阴阳焉, 有脏象焉, 有补泻焉; 上下昭然, 则证治条分而经济自见, 此初候之不可不明也。及诊治之后, 即当详察来去, 来去之义, 或指下之和气未来, 形证之乖气未去, 此进退可别矣。 或何者为邪气渐去, 何者为生气渐来, 此消长有征矣。来去若明, 则吉凶可辨, 而权衡在我, 此中候之不可不察也。再统初中之全局, 犹当详见至止。至止之义, 即凡一举一动, 当料其势所必至, 一闻一见, 当思其何所底止, 知始知终, 庶乎近神矣, 此末候之不可不察也。凡此六字之义, 其真诊家之纲领乎。 故余续之如此, 并附滑氏原论于后。滑氏曰: 察脉须识上下来去至止六字, 不明此六字, 则阴阳虚实不别也。上者为阳, 来者为阳, 至者为阳; 下者为阴, 去者为阴, 止者为阴也。上者自尺部上于寸口, 阳生于阴也。下者, 自寸口下于尺部, 阴生于阳也。来者, 自骨肉之分而出于皮肤之际, 气之升也。 去者, 自皮肤之际而还于骨肉之分, 气之降也。应曰至, 息曰止也。
 楼主| 发表于 2007/5/2 14:52:08 | 显示全部楼层

胃气解七

凡诊脉须知胃气, 如经曰: 人以水谷为本, 故人绝水谷则死, 脉无胃气亦死。又曰: 脉弱以滑, 是有胃气。又曰: 邪气来也紧而疾, 谷气来也徐而和。又曰: 五味入口, 藏于胃, 以养五脏气。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 皆出于胃, 而变见于气口。 是可见谷气即胃气, 胃气即元气也。夫元气之来, 力和而缓; 邪气之至, 力强而峻。 高阳生曰: 阿阿软若杨柳, 此是脾家脉四季。即胃气之谓也。故凡诊脉者, 无论浮沉迟数, 虽值诸病迭见, 而但于邪脉中, 得兼软滑徐和之象者, 便是五脏中俱有胃气, 病必无害也。何也? 盖胃气者, 正气也, 病气者, 邪气也, 夫邪正不两立, 一胜则一负, 凡邪气胜则正气败, 正气至则邪气退矣。 若欲察病之进退吉凶者, 但当以胃气为主。察之之法, 如今日尚和缓, 明日更弦急, 知邪气之愈进, 邪愈进则病愈甚矣; 今日甚弦急, 明日稍和缓, 知胃气之渐至, 胃气至则病渐轻矣。即如顷刻之间, 初急后缓者, 胃气之来也; 初缓后急者, 胃气之去也。此察邪正进退之法也。至于死生之兆, 亦惟以胃气为主。夫胃气中和, 王于四季, 故春脉微弦而和缓, 夏脉微钩而和缓, 秋脉微毛而和缓, 冬脉微石而和缓, 此胃气之常, 即平人之脉也。若脉无胃气, 即名真脏。脉见真脏, 何以当死? 盖人有元气, 出自先天, 即天气也, 为精神之父。人有胃气, 出乎后天, 即地气也, 为血气之母。其在后天, 必本先天为主持; 在先天, 必赖后天为滋养, 无所本者死, 无所养者亦死。何从验之? 如但弦, 但钩, 但毛, 但石之类, 皆真脏也, 此以孤脏之气独见, 而胃气不能相及, 故当死也。且脾胃属土, 脉本和缓, 土惟畏木, 脉则弦强。凡脉见弦急者, 此为土败木贼, 大非佳兆。 若弦急之微者, 尚可救疗, 弦急之甚者, 胃气其穷矣。
 楼主| 发表于 2007/5/2 14:52:46 | 显示全部楼层

真辨八

据脉法所言, 凡浮为在表, 沉为在卅, 数为多热, 迟为多寒, 弦强为实, 微细为虚, 是固然矣。然疑似中尤有真辨, 此其关系非小, 不可不察也。如浮虽属表, 而凡阴虚血少, 中气亏损者, 必浮而无力, 是浮不可以概言表。沉虽属卅, 而凡表邪初感之深者, 寒束皮毛, 脉不能达, 其必沉紧, 是沉不可以概言卅。 数为热, 而真热者未必数, 凡虚损之证, 阴阳俱困, 气血张皇, 虚甚者数必甚, 是数不可以概言热。迟虽为寒, 凡伤寒初退, 余热未清, 脉多迟滑, 是迟不可以概言寒。弦强类实, 而真阴胃气大亏, 及阴阳关格等证, 脉必豁大而弦健, 是强不可以概言实。微细类虚, 而凡痛极气闭, 营卫壅滞不通者, 脉必伏匿, 是伏不可以概言虚。由此推之, 则不止是也, 凡诸脉中皆有疑似, 皆有真辨。诊能及此, 其必得鸢鱼之学者乎。不易言也! 不易言也!
 楼主| 发表于 2007/5/2 14:54:0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舍辨九共三条

1.凡治病之法, 有当舍证从脉者, 有当舍脉从证者, 何也? 盖证有真假, 脉亦有真假, 凡见脉证有不相合者, 则必有一真一假隐乎其中矣。故有以阳证见阴脉者, 有以阴证见阳脉者, 有以虚证见实脉者, 有以实证见虚脉者, 此阴彼阳, 此虚彼实, 将何从乎? 病而遇此, 最难下手, 最易差错, 不有真见, 必致杀人。 矧今人只知见在, 不识隐微, 凡遇证之实而脉之虚者, 必直攻其证, 而忘其脉之真虚也; 或遇脉之弦大而证之虚者, 亦必直攻其脉, 而忘其证之无实也。 此其故, 正以似虚似实, 疑本难明, 当舍当从, 孰知其要。医有迷途, 莫此为甚, 余尝熟察之矣, 大都证实脉虚者, 必其证为假实也; 脉实证虚者, 必其脉为假实也。 何以见之? 如外虽烦热而脉见微弱者, 必火虚也; 腹虽胀满, 而脉见微弱者, 必胃虚也, 虚火虚胀, 其堪攻乎? 此宜从脉之虚, 不从证之实也。其有本无烦热, 而脉见洪数者, 非火邪也; 本无胀滞, 而脉见弦强者, 非内实也, 无热无胀, 其堪泻乎? 此宜从证之虚, 不从脉之实也。凡此之类, 但言假实, 不言假虚, 果何意也? 盖实有假实, 虚无假虚。假实者, 病多变幻, 此其所以有假也; 假虚者, 亏损既露, 此其所以无假也。大凡脉证不合者, 中必有奸, 必先察其虚以求根本, 庶乎无误, 此诚不易之要法也。

2. 真实假虚之候, 非曰必无, 如寒邪内伤, 或食停气滞, 而心腹急痛, 以致脉道沉伏, 或促或结一证, 此以邪闭经络而然, 脉虽若虚, 而必有痛胀等证可据者, 是诚假虚之脉, 本非虚也。又若四肢厥逆, 或恶风怯寒, 而脉见滑数一证, 此由热极生寒, 外虽若虚, 而内有烦热便结等证可据者, 是诚假虚之病, 本非虚也。大抵假虚之证, 只此二条, 若有是实脉, 而无是实证, 即假实脉也; 有是实证, 而无是实脉, 即假实证也, 知假知真, 即知所从舍矣。 近见有治伤寒者, 每以阴脉作伏脉, 不知伏脉之体, 虽细虽微, 亦必隐隐有力, 亦必明明有证, 岂容任意胡猜, 以草菅人命哉! 仁者必不然也。

3.  又有从脉从证之法, 乃以病有轻重为言也。如病本轻浅, 别无危候者, 但因见在以治其标, 自无不可, 此从证也。若病关脏气, 稍见疑难, 则必须详辨虚实, 凭脉下药, 方为切当。所以轻者从证, 十惟一二; 重者从脉, 十当八九, 此脉之关系非浅也。 虽曰脉有真假, 而实由人见之不真耳, 脉亦何从假哉!
逆顺十共五条

1.        凡内出不足之证, 忌见阳脉, 如浮洪紧数之类是也。外入有余之病, 忌见阴脉, 如沉细微弱之类是也。如此之脉, 最不易治。

2.        凡有余之病, 脉宜有力有神, 如微涩细弱而不应手者, 逆之兆也。凡不足之病, 脉宜和缓柔软, 若洪大实滑浮数者, 逆也。

3.        凡暴病脉来浮洪数实者为顺, 久病脉来微缓软弱者为顺。若新病而沉微细弱, 久病而浮洪数实者, 皆为逆也。凡脉证贵乎相合, 设若证有余而脉不足, 脉有余而证不足, 轻者亦必延绵, 重者即危亡之兆。

4.        经曰: 脉小以涩, 谓之久病, 脉浮而滑, 谓之新病。故有余之病, 忌见阴脉; 不足之病, 忌见阳脉。久病忌见数脉, 新暴之病而见形脱脉脱者死。

5.        凡元气虚败之证, 脉有微极欲绝者, 若用回阳救本等药, 脉气徐徐渐出渐复者, 乃为佳兆; 若陡然暴出, 忽如复元者, 此假复也, 必于周日之后, 复脱如故, 是必不治之证。若全无渐复生意者, 自不必治。若各部皆脱, 而惟胃脉独存者, 犹可冀其万一。脉要歌十一 从<权舆>改正脉有三部, 部有三候, 逐部先寻, 次宜总究。左寸心经火位, 脉宜流利洪强; 左关肝胆, 弦而且长; 尺部膀胱, 沉静弥良。右寸肺金之主, 轻浮充畅为宗; 脾胃居于关部, 和缓胃气常充; 右尺三焦连命, 沉滑而实则隆。四时相代, 脉状靡同。秋微毛而冬石, 春则弦而夏洪。滑而微浮者肺恙, 弦中兼细者脾殃。心病则血衰脉小, 肝证则脉弦且长。大而兼紧, 肾疾奚康? 寸口多弦, 头面何曾舒泰? 关前若紧, 胸中定是症殃。

急则风上攻而头痛, 缓则皮顽痹而不昌。微是厥逆之阴, 数为亏损之阳。滑则痰涎而胸膈气壅, 涩缘血少而背膊疼伤。沉是背心之气, 洪乃胸卅之妨。若夫关中, 缓则饮食必少, 滑实胃火煎熬, 小弱胃寒逆冷, 细微食少膨胀。卫之虚者涩候, 气之滞者沉当。左关微涩兮血少, 右关弦急兮过劳。洪实者血结之瘀, 迟紧者脾冷之殃。至如尺内, 洪大则阴虚可凭, 或微或涩, 便浊遗精。弦者腹痛, 伏者食停。滑兮小腹急胀, 妇则病在月经。涩兮呕逆翻胃, 弦强阴疝血崩。紧兮小腹作痛, 沉微必主腰疼。紧促形于寸, 此气满于心胸; 紧弦见于关, 斯痛攻乎腹。两寸滑数兮, 呕逆上奔; 两关滑数兮, 蚘虫内啮。心胸留饮, 寸口沉潜; 脐腹成症, 关中促结。左关弦紧兮, 缘筋脉之拘挛; 右关沉滑兮, 因食积之作孽。脉有浮沉迟数, 诊有提纲大端。浮而无力为虚, 有力为邪所搏。浮大伤风兮浮紧伤寒, 浮数虚热兮浮缓风涎。沉缓滑大兮多热, 沉迟紧细兮多寒。

沉健须知积滞, 沉弦气病淹淹。沉迟有力, 疼痛使然。迟弦数弦兮, 疟寒疟热之辨; 迟滑洪滑兮, 胃冷胃温之愆。数而有痛, 恐发疮疡; 若兼洪滑, 热甚宜凉。 阴数阴虚必发热, 阳数阳强多汗黄。脉有七情之伤, 而为九气之列。怒伤于肝者, 其脉促而气上冲; 惊伤于胆者, 其气乱而脉动掣。过于喜者伤于心, 故脉散而气缓; 过于思者伤于脾, 故脉短而气结。忧伤于肺兮, 脉必涩而气沉; 恐伤于肾兮, 脉当沉而气怯。若脉促而人气消, 因悲伤而心系挈。 伤于寒者脉迟, 其为人也气收; 伤于热者脉数, 其为人也气泄。脉体须明, 脉证须彻。浮为虚而表显, 沉乃实而卅决。滑是多痰, 芤因失血。 濡散总因虚而冷汗, 弦紧其为寒而痛切。洪则躁烦, 迟为冷别。缓则风而顽木, 实则胀而秘结。涩兮血少而寒, 长兮痫而又热。短小元阳必病, 坚强患乎满急。伏因痛痹伏藏, 细弱真元内伤。结促惟虚断续, 代云变易不常。紧急或缘泻痢, 紧弦症痞相妨。数则心烦, 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 下盛则气胀。大是血虚之候, 细为气少之恙。浮洪则外证推测, 沉弦为内疾斟量。阳芤兮吐立至, 阴芤兮下血须防。盛滑则外疼可别, 实紧则内痛多伤。 弱小涩弦为久病, 滑浮数疾是新殃。沉而弦紧, 癖内痛; 脉来缓滑, 胃热宜凉。

长而滑大者酒病, 浮而缓豁者湿伤。坚而疾者为癫, 迟而伏者必厥。 洪大而疾则发狂, 紧滑而细为呕哕。脉洪而疾兮, 因热结以成痈; 脉微而涩兮, 必崩中而脱血。阴阳皆涩数, 知溲屎之艰难; 尺寸俱虚微, 晓精血之耗竭。 脉见危机者死, 只因指下无神。不问何候, 有力为神。按之则隐, 可见无根。盖元气之来, 力和而缓; 邪气之至, 力强而峻。弹石硬来即去, 解索散乱无绪, 屋漏半日而落, 雀啄三五而住, 鱼翔似有如无, 虾游进退难遇。更有鬼贼, 虽如平类, 土败于木, 真弦可畏, 是亦危机, 因无胃气。 诸逢此者, 见几当避。宜忌歌十二 伤寒病热兮, 洪大易治而沉细难医; 伤风欬嗽兮, 浮濡可攻而沉牢当避。肿胀宜浮大, 颠狂忌虚细。下血下痢兮, 浮洪可恶; 消渴消中兮, 实大者利。霍乱喜浮大而畏微迟, 头疼爱浮滑而嫌短涩。肠澼脏毒兮, 不怕沉微; 风痹足痿兮, 偏嫌数急。身体中风, 缓滑则生; 腹心作痛, 沉细则良喘急浮洪者危, 欬血沉弱者康。脉细软而不弦洪, 知不死于中恶; 脉微小而不数急, 料无忧于金疮。吐血鼻兮, 吾不喜其实大; 跌扑损伤兮, 吾则畏其坚强。痢疾身热而脉洪, 其灾可恶; 湿病体烦而脉细, 此患难当。水泻脉大者可怪, 亡血脉实者不祥。病在中兮脉虚为害, 病在外兮脉涩为殃。腹中积久而脉虚者死, 身表热甚而脉静者亡。死脉歌十三 出<权舆>雀啄连来三五啄, 屋漏半日一点落, 鱼翔似有又如无, 虾游静中忽一跃, 弹石硬来寻即散, 搭指散乱为解索。寄语医家仔细看, 六脉一见休下药。


景岳全书卷之五终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5/2 14:56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5/2 15:05:16 | 显示全部楼层

景岳全书-卷之六、道集脉神章下

[难经]脉义

独取尺寸一

一难曰: 十二经皆有动脉, 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 何谓也? 然寸口者, 脉之大会, 手太阴之脉动也。 二难曰: 脉有尺寸, 何谓也? 从关至尺是尺内, 阴之所治也; 从关至鱼际是寸口内, 阳之所治也。 故分寸为尺, 分尺为寸。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5/2 15:06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5/2 15:07:34 | 显示全部楼层

脉有轻重二

五难曰: 脉有轻重, 何谓也? 然: 初持脉如三菽之重, 与皮毛相得者, 肺部也。 如六菽之重, 与血脉相得者, 心部也。 如九菽之重, 与肌肉相得者, 脾部也。 如十二菽之重, 与筋平者, 肝部也。 按之至骨, 举指来疾者, 肾部也。 故日轻重也。
 楼主| 发表于 2007/5/2 15: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阴阳呼吸三

四难曰: 脉有阴阳之法, 何谓也? 然: 呼出心与肺, 吸入肾与肝, 呼吸之间, 脾受谷味也, 其脉在中。 浮者阳也, 沉者阴也, 故曰阴阳也。 心肺俱浮, 何以别之? 然: 浮而大散者心也, 浮而短涩者肺也。 肾肝俱沉, 何以别之? 然: 牢而长者肝也, 按之濡, 举指来实者肾也。 脾者中州, 故其脉在中, 是阴阳之法也。
 楼主| 发表于 2007/5/2 15: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阴阳虚实四

六难曰: 脉有阴盛阳虚, 阳盛阴虚, 何谓也? 然: 浮之损小, 沉之实大, 故曰阴盛阳虚; 沉之损小, 浮之实大, 故曰阳盛阴虚, 是阴阳虚实之意也。
 楼主| 发表于 2007/5/2 15: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脉分脏腑五

九难曰: 何以别知脏腑之病耶? 然: 数者腑也, 迟者脏也。 数则为热, 迟则为寒。 诸阳为热, 诸阴为寒, 故以别知脏腑之病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6/12 09:1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