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6650|回复: 11

整理了一下“按摩常用基本手法”,供学友学习参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17 14:05: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因多种原因,难有完整时间到讲堂和大家交流学习“针推”,得闲时完善整理了一点有关按摩基本手法的内容,帖出来大家参考!谬误之处请大家讨论指正,以做更好的修改。谢谢!(另注:参考内容较多,在本文中未注明出处,在此对原作者致以歉意和感谢,敬请见谅!)
如下正文:

      一、    推    法
(一)定义:
    掌、指、肘、拳等着力于受术部位,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或弧形移动(滑动)的方法称为推法,有平直推法、分推法、合推法等。
    1.平直推法:为与肌纤维走行或经络循行方向平行或垂直的一种推法,其施术时,对受术部位有一定的向下按压之力,重而不滞,轻而不浮,直线推进,术者施术使用部位与受术者体表(受术部位)之夹角越接近垂直则相对的按压之力越大。其力有轻有重,可达皮下组织或肌肉,推行力度均匀持续,平稳着实,速度宜缓慢,按肌纤维走行或经络循行,根据需要决定施术方向,单方向直行,不可偏移。
    有将其分为平推法和直推法者,主要为施术之力量轻重有异,并无实际意义,且无法对其进行准确区分。
    2.分推法:
    为双手掌、指从受术部位之中间位置向两侧反方向同时分离施术之推法。要求两手用力均匀对称,柔和着实,动作协调一致,施术时两手根据具体部位而分别单向直线推动或沿体表作弧形推动。
    3.合推法:
    为双手掌、指从受术部位两侧向中间方向相对施力汇拢施术之推法,操作要求与合推法相比只是方向相反,其余相同。
    4.其他分类之推法:如顺推法,逆推法等,
    顺推法:由肢体近端推向远端或由上向下推。
    逆推法:与顺推法方向相反。
    还有根据操作使用部位不同而分为很多种,例如:指推法(又有拇指推法、剑指推、四指推等);掌推法;鱼际推法;拳推法;肘推法等,需根据施术部位灵活掌握。
(二)相关手法:
    1.擦法:与平直推法有联系,用指腹或掌指面施术,来回往返的平直推法即为擦,但一般来说,擦法力度较轻,产生一定热量。而平直推法是单向运动,对体表压力较大,速度较慢,不要求皮肤产生较强热感,推法的主要作用是舒理肌筋、疏通经络等,而擦法的主要作用是温经活络、驱散风寒等。
    2.抹法:为较轻的推法,是用指腹或手掌在受术部位或穴位上,由近及远,或由内向外,或由上向下反复轻推抹动的方法。其用力轻柔舒适,只刺激皮肤或达肌肉浅层,有理血脉,疏经络,和营卫,刺激神经末稍,改善微循环等作用。
    3.抚法:手部自然放松,用手掌或指腹轻触于体表受术部位,以前臂运动和腕力带动指掌轻而匀滑地往返抚摩的方法,是摩擦类手法中用力最轻的手法之一。操作时应沉肩、垂肘、松腕,腕关节摆动自然,着力轻浅匀滑,力度仅及体肤皮毛,轻而不浮,主要有宣发卫气、镇静安神、理气活血、温润皮肤的作用。与“拂法”应属同一种手法,但手法达到一定熟练程度和功力后,能够以意领气,则使用拂法与抚法有所区别,一般用语言来表达为:拂法较快速轻柔,形似春风拂柳,又状如轻掸拂尘,可往返可单行,作用与抚法大同小异。
    4.梳法:也称“梳理法”,是以手指放松略分微屈,呈“梳子”状在受术部位反复梳理的方法,形如梳头之状,用力较轻,有理顺作用,可产生柔和舒适轻松之感。
    5.运法:是以掌指螺纹面于受术部位作直线或弧形或环形运行的方法,常与抹法、摩法等结合应用,也可单独使用。多用于小儿,如运土入水法等;成人主要用于头面和腹部,如双运太阳穴法,腹部运摩法等。
    另外,在伤科推拿中,有将导引运动关节称为运法者,实则即为摇法。
    运法亦为推法衍化而来的一种手法,两者的区别为:运法较推法力小而速度快,运法又与揉法相似,但运法只在体表摩擦运行,用力轻缓,不带动机体深层组织。
    6.划法:是指运用指尖、拳尖、肘尖着力,于受术部位循经络或肌肉纹理进行反复滑动之法,也有人称为“滑法”,也可称之为“滑推法”。实际即为推法的变化,一般较推法施力深在,常达于肌筋。
    7.刮法:运用拇指尖及指甲或借助工具(如刮痧板等),在经络穴位等受术部位,沿经络或肌筋的走行方向,反复进行刮动的方法,如刮痧等。其作用是刺激穴位、通经活络、消散郁结、疏理肌筋、疏泄腠理、解表祛邪,通过刺激经络穴位、体表皮肤、神经末稍,改善局部微循环,使局部充血以及部分毛细血管破裂,多种作用的良性刺激以达到“外惹内效”之功。
    8.抿法:是抹运法的变化,用食指中远节桡侧贴附于体表单方向的反复抹运施术,常用于自我按摩,其操作与刮法极相似,但刮法较重,常出现皮肤充血斑点,而抿法较轻,一般皮肤无明显颜色改变。
    附:一指禅推法:是为点按滚(应为手旁)推法巧妙结合在一起施术操作的一种有变化的复合手法,因其名,特归列与此推法文下,又因其为经络穴位施术所常用,而不列为复合手法中。与以上所述之推法不同,一指禅推法是用拇指指端、指腹或桡侧偏峰着力于一定部位上,通过腕部的连贯摆动和拇指指间关节的屈伸活动,使产生的力在一定时间内持续不断的作用于特定部位(经络、穴位等)的一种手法。
    其操作要领是:沉肩、垂肘、悬腕、指实、掌虚,紧推慢移或固定不移,均匀柔和、灵活自然,频率为120~~160次每分钟,更快甚则为“缠”。
(三)练习运用(仅提及部分代表性手法名称,具体操作见本人“实用中医保健按摩施术程序”篇[内容较多,尚未打字]。以下各节同。)
    1.开天门法;
    2.抹双柳(运坎宫)法;
    3.分推前额法;   
    4.推山根法;
    5.胸骨直推法;
    6.腹部分推法、肋下分抹法;
    7.锁骨下一指禅推法;
    8.下肢前侧直推法;
    9.背部直推、分推法;
    10.滑推理腰法;
    11.横擦腰骶法;
    12.下肢后侧直推法(顺藤摸瓜法)。
 楼主| 发表于 2007/6/17 14: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拿 法

(一)定义:
    是术者以单手或双手的拇指与余指对合呈钳形,指腹着力持续而有节律地拿提受术部位之肌筋或穴位的方法。操作时拇指与余指对合着力应对称,用力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动作要连贯而有节律,施“劲”要灵活、柔韧有力,刚而不猛,属强刺激手法。
    根据受术部位的不同,常拇指与余四指有选择性的应用进行拿法施术,而分为二指拿法(拇指与食指或中指相对用力)、三指拿法(拇指与食、中指相对用力)、五指拿法等。还有掌拿法是以掌心紧贴施术部位进行缓慢拿揉的手法。
(二)相关手法:
    1.提法:是《正骨心法要旨》中伤科正骨八法之一,其在正骨整复、活动关节时操作实则是牵扳等法的灵活应用。这里不以其治伤正骨之应用进行叙述,主要介绍其在中医按摩针对软组织施术之操作。
    提法与拿法无法截然分开,拿定受术部位向上用力而拿起局部组织即为提,常常是提中有拿,拿中有提。提法常作为拿法、捏法操作过程中一种加强刺激量的手法。
    2.抓法:单手或双手,以指端着力,固定不移,向掌心部逐渐加力聚拢,力达指端即为抓法。操作时用指端而不用指甲,用力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不用暴力,避免造成损伤。
    挠法:抓而在体表位移则为挠,轻中度施力,
    抠法:与抓法相似,指端着力,力达深部后而着力之指端施力方向有所变化,也不如抓法、拿法要求手指施力对称,抠法又与按法、点法有联系,常用于肢体凹陷窝中和穴位,如抠点廉泉穴法、抠尺泽穴法、抠缺盆法等。
    3.捏法:是拿法的变化,也常称之为拿捏法。术者运用双手或单手,以拇指腹与余指腹或与食指中节桡侧相对着力,挟持受术部位皮肤、经络穴位或肌肉筋腱上而捏合的方法称之为捏法,常与拿提推捻等结合应用,如捏脊法、拿捏颈项肌法等。
    4.搓法:是双手挟住肢体,相对用力,做方向相反的快速搓动并同时上、下往返移动的方法,紧搓慢移。如:前额部滑搓法(为双手拇指腹对称用力,交叉边推边移之手法)、搓上肢法等,常作为按摩的辅助手法。
    5.捻法:是用单手或双手,拇指指腹与食指指腹和桡侧相对着力,夹持捏于受术者肢体一定部位上,反复进行旋转揉搓,或边揉搓边移动的方法。如捻筋法、捻指法等。
    6.捋法:手指掌适当屈曲,于受术部位拿而快速顺滑移动的方法称捋法,施术时手与受术部位贴实而不要过紧,施力移动应连贯、和缓,不可跳跃。如:捋理十指法。
    7.理法:以双手拇指或一手拇、食、中指沿肢体经络或肌肉纹理走行之部位,或筋腱等处施以挟持捋理或按压推理的方法。该法无单独使用,亦不应是一个单独的手法名称,仅是复合手法操作应用时取其理顺之意,如捋理十指法,滑推理腰法等。
    8.揪法:是指用拇指腹与余指腹对合捏持,或以食、中指背的第二节及指间关节屈曲,夹持受术部位皮肤或肢体末稍端,作快速而急促的牵拉或抖而滑脱的方法,如:揪痧法、揪抖十指法等。
    9.合法:实亦不是一个单独手法,仅取其对合、合拢、聚合的意思,如:合推法、腹部合阴阳法等,
   10.挤法:由受术部位周围向中心处聚拢或由两侧向中间对合压挤的方法称挤法。挤法施术时有强烈刺激感,例如肩部揉球法中之双掌挤法,民间有时用此法以挤出疮疖中之脓液,也用于揪法之前与揪法联合使用。
(三)在人体的练习运用:
1.        腹部拿提法;
2、拿提足三阴、足三阳法;
3、拿提手三阴、手三阳法;
4、腰部拿提法;
5、拿双筋法;
6、颈肩部拿法;
7、拿肩井;
8、上肢搓法;
9、捋理揪抖十指法;
10、拿五经法;
11、捏脊法。
 楼主| 发表于 2007/6/17 14: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按 法

(一)定义:
    以指、掌等不同的部位,置于经络穴位或其他受术部位,与受术体表垂直,固定不移,稳而持续,由轻到重,逐渐用力加压的手法称为按法。根据术者操作使用部位的不同分为指按法、屈指按法、掌按法、肘按法等。双拇指重叠以指腹在受术部位施术的双拇指按压法又叫押法。按法也常常是其他手法的起始或与其他手法配合使用,是较常用的基本手法,如:进行推、摩、揉、颤等法时需要先按于受术部位才可施以前法。配合使用的手法如:按摩法(狭义的)、按揉法、推按法、按颤法等,不再详细介绍。
(二)相关手法:
    1.压法:与按法在操作上极为相似,按压常常结合使用,有时无法区分。按之施以“寸劲”或按之再深即为压,一般来说,压法较按法力度大。如:叠掌按压法等。
    2.点法:以指尖(或肘尖、屈指尖端等部位)按压即为点法,“点而戳之”。点法主要施术于穴位,操作中常和其他手法相结合,而变化灵活多样,不同的点穴手法施术于不同的穴位,必然产生不同的效应和达到不同的效果,主要功效是通经络,和气血、调脏腑、平衡阴阳及各种方法刺激产生不同的穴位主治作用。
    3.掐法:用指甲端压点于穴位等受术部位即为掐法,刺激较强烈,主要有泻实、兴奋、镇痛、镇惊、解痉、急救等作用,以及各穴位的功效主治范围。
    4.拨法:用指、肘等的尖端部位,点按于受术部位,达一定深度后,以横行于经络筋腱走行的方向,如弹拨琴弦之势,反复进行拨动的方法称为“拨法”。因主要用此法“弹筋拨络”,又称谓“弹拨法”,实为“点拨法”。操作时对筋腱等进行拨动,着力要实,透达深处,均匀和缓,由轻到重,一般拨动2∽3次即可。
(三)在人体的练习运用
    1、背部叠掌按压法;
    2、双龙点肾法;
    3、下肢后侧点穴法:涌泉穴;昆仑、太溪穴;承山穴;委中穴;
殷门穴;承扶穴;环跳穴等。
    4、腹部点穴法;
    5、压放冲门穴法,箕门穴截按法;
    6、攒竹、鱼腰、丝竹空穴按法;
    7、抠点廉泉、承浆穴法;
    8、掐四缝法。

[ 本帖最后由 天健 于 2007/6/17 14:11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6/17 14: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共总结彼此有所联系的手法,分了十节以为类。待再续...
发表于 2007/6/17 20: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好了,收藏起来慢慢消化,非常感谢天健老师!
 楼主| 发表于 2007/6/18 18:5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四、 摩法

一、定义:以手指腹或掌贴附于体表受术部位,进行较轻柔的环行摩擦运动的方法称摩法。在腹部操作的掌推法,由于习惯的原因,有时也称为“摩”。
     摩法操作时要动作轻柔、自然,以前臂和腕带动掌指在皮表环行摩擦,轻而均匀、连贯、持续、有节奏,不带动皮下较深层组织。摩法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操作而分补泻,以及“急摩为泻,缓摩为补”等补泻方法。

二、相关手法:
    揉法:揉法是以术者指掌等施术使用部位吸定于受术部位,进行均匀连贯,轻柔和缓,力较摩法深沉的内旋、外旋、环转运动,带动皮下及较深层软组织的手法。
    摩法与揉法均为环转运动为主的手法,揉法是摩法的变化,两者之间基本操作上的区别之处主要有以下三点:
    1、摩法着力轻,揉法相对着力较重;
    2、摩法操作使用部位贴附于受术体表,与皮表产生滑动摩擦,而揉法吸定于受术部位,不在表皮产生摩擦;
    3、摩法一般不带动肌肤,揉法操作时带动肌肤筋脉等软组织。

三、基本练习运用:
   1、按揉太阳穴法;
   2、按揉颊车穴法;
   3、干洗头法;
   4、脐周团揉法;
   5、腹部运摩法;
   6、下肢前侧掌指揉法;
   7、背部按揉法,叠掌揉拨法;
   8、腰部摩法(温腰补肾法)、腰部(单双掌)揉法;
   9、按揉涌泉穴法;
   10、颈项揉拨法。
 楼主| 发表于 2007/6/18 18:53:52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滚(手旁,用此字代替)法

(一)定义:
    术者以一定的操作使用部位,在受术体表如轱辘滚动之势,压力均匀,动作协调自然而有节律地反复碾转操作的手法称滚法:
    1、掌背滚法(标准滚法),术者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略自然屈曲,以第五掌指关节处为轴心,第二至四掌指关节为轴,手掌背部近小指侧着力,通过腕关节的主动屈伸,带动前臂外旋和内旋,使手掌背部小指侧连续反复操作的滚法。
2、拳背滚法(直滚法):握拳或虚拳,以拳面着力,反复连续操作的滚法。
3、指间关节滚法(立滚法):指间关节屈曲,以第二至四近端指间关节突起部着力,施术操作的滚法,主要用于腹部及较狭窄部位。
4、掌指关节滚法:半握拳状,以三、四、五掌指关节突起部着力,施术操作的滚法。
5、鱼际滚法(侧滚法):以手掌大鱼际或小鱼际着力于受术部位,进行左右摆动翻转的滚法。
6、前臂滚法:以前臂尺侧一定部位着力进行操作的滚法,主要用于在相对平坦宽阔的部位施术。
(二)在人体的练习运用:
    1、滚肩背法;
    2、肩部大鱼际滚法;
    3、腹部直滚法;
    4、腰部滚法;
    5、下肢后侧滚法。
 楼主| 发表于 2007/6/18 18:54:59 | 显示全部楼层

六.摇 法

(一)定义:
    旋转摇动关节的手法,称为摇法。摇法的主要作用是滑利关节、整复纠错、解除粘连、恢复功能。
(二)操作要领:
1.摇动幅度由小到大,力度由弱到强。
2.受术者肌肉放松,术者动作要和缓、平稳、连贯、勿施暴力;
3.摇动要在关节生理活动范围内进行,速度不宜快;
4.摇转方向有顺时针和逆时针,即所谓正转和倒转;
5.术者应根据施术时的需要,随时灵活地变换体位和姿势。
(三)在人体的练习运用:
    1.摇肩法:抱臂摇肩法,托肘摇肩法,仰卧屈肘摇肩法;
    2.摇髋法:仰卧屈膝屈髋摇法;
    3.摇腕法:扶腕握指摇法,双手托腕摇运法;
 楼主| 发表于 2007/6/18 18:57: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七.扳 法(非常规使用手法)

(一)定义:
    术者用双手作相反方向或同一方向施力,扳动受术肢体或轴位旋转扳动脊柱相应关节的手法,称扳法,本法主要施术于脊柱及躯干的微动关节上,有舒筋通络、滑利关节、纠正偏错、解除压迫等作用。
(二)施术要领及注意:
    1.操作时动作要果断,用力要稳,两手动作配合要协调;
    2.扳动幅度不能超过各关节的活动范围;
    3.扳法是一类较剧烈的手法,对手法要领掌握不熟练,局部解剖关系不明了,生理活动范围不清楚等而操作不当,可造成一定的不良后果,应慎重;
    4.有脊柱结核、骨肿瘤、类风湿、强脊炎、严重的骨质疏松等禁忌症时,禁用该手法;
    5.学习本法需要专业的严格的训练和指导,末熟练掌握其操作要领不得随意在人体施术,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6.本法使用得当,治病可达立起沉疴之功,是正骨整脊按摩手法治病的独到之处,但因其操作技巧变化极为微妙,各部位施术时又需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特定手法,又因其使用不当有引起危险和新的损伤的可能,故不可比葫芦画瓢不得其要而妄加操作;
    7.本节不再述及其在人体的练习运用。

[ 本帖最后由 天健 于 2007/6/18 18:58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6/18 18:5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八.  牵 法

(一)定义:
    牵法又称牵引法、拔伸法,是取其牵引、牵拉的意思,是术者运用牵拉、拔伸、屈伸引导拔牵之力,使关节周围肌筋放松拉长,关节活动幅度适当加大,关节间隙增宽的方法。现在有用器械代替人工牵引者,可持续较长时间,可节省人力。牵法主要用于脊柱和四肢关节,有滑利关节、整复归位、解痉止痛、解除粘连和压迫、恢复关节功能等作用,操作时应根据受术部位选择施术力度,力量由轻逐渐加重,均匀而持续,动作要缓和,不可使用过猛之力,并要根据受术者的反应而调整和控制施术力度。有相当多的患者不适合施用牵法,临床要根据辨证有选择的应用此法。
(二)在人体的练习运用:
     1.牵颈法;
     2、牵肩法;
     3.牵腕法;
     4、上肢牵拉法;
     5、屈膝屈髋牵法;
     6、屈膝后伸牵法;
     7、直腿抬高法;
     8、踝关节牵法;
     9.牵指法等。

               九.颤    法

(一)定义:
    术者用掌或指着力,于穴位等受术部位,静止性发力,靠由意念支配的肘,腕部肌群急剧的自然的类似痉挛性收缩,产生有一定的振幅,如波浪形传导,快速而有节奏的高频率振动,使受术机体有温热气胀、轻松舒适之感的一种手法,称颤法。是取其振动颤动之意,上下快速而有节奏的发力为“振”,左右为“颤”,振与颤常常结合运用,又称“振颤法”。
    颤法有以力施颤和以气施颤两种,又常结合在一起,操作时应全身放松,精力集中,呼吸自然,似按非按,似推非推,吸而不动或动而略离,施力而颤,以内动之劲或以意领气,连贯持续的振颤,幅度要小,频率要快,产生振动、温热、气胀、轻松、舒适之感。
(二)抖法:抖动受术者肢体或某局部肌筋的手法,称抖法,分两大类:
    1.抖动肢体:在受术者放松的情况下,术者握持其肢体远端,在牵拉的同时,反复抖动整个肢体,使力由肢体远端向近端呈波浪形传递而肢体起伏抖动,称为“牵抖法”。例如:“上肢抖法”等,主要有增加关节活动幅度、滑利关节、放松肢体、解除病劳等作用。
    2.抖动局部肌肉:受术者肢体不动,肌肉放松的情况下,术者以手掌等部位在受术部位进行反复振颤抖动称为“颤抖法”或“撒抖法”。是与颤法相似,相互有所联系的手法,但又有区别,其操作是由术者前臂主动的节律性自然运动,而带动受术局部肌肉软组织的抖动,该抖法运动幅度相对较大,非静止性发力。有舒筋活络、调和气血、放松肌肉、缓解痉挛、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5/20 12: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