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和子

名医师承讲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3/23 13: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五方演绎--乙肝湿热黄连解毒 蛇药六神三阳转阴
乙型肝炎为湿热搏结所致。而有体内湿热与外感湿热之邪郁结而成。久之必致气血瘀滞,湿热病毒在急性期,用清热解毒,清利湿热,病毒得以清除可很快转阴而治愈。日久转为慢性,乙肝湿热病毒瘀结于体内安营扎寨,单用清热解毒之剂恐难速效。治之需论持久战方可。中医辨证施治慢性乙肝假以时日,每亦能达到转阴治愈之效。而慢性患者均具有气血瘀滞的特点,故治疗时首应用疏通气血之方剂,而湿热病毒又始终需贯穿之。故临证遗方用药应以疏通气血,清除病毒,扶正祛邪的混饨汤疗法,如能结合西医辨病用药,可称鸡尾酒疗法。单一方药很难取效。
急性期湿热重之乙肝,证状舌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实证明显者,中医辨证湿热郁于气分者,常用黄连解毒汤加大黄,公英,白花蛇草,蝉退。如舌紫赤苔黄,尖边有红紫瘀斑点者为毒热结于血分,直须凉血解毒,加水牛解丝,升麻,紫草大青叶。作者经验简易方用六神丸,或季德胜蛇药片服之,治过多例效果很好。
慢性乙肝的病机复杂,单一清热解毒则其效不佳。应根据证情之不同,扶正与祛邪共用,兼数法而行之,用数方而治之。作者常以血府逐瘀汤疏通气血为主方,湿热并重者合用黄连解毒汤少加大黄,毒热重者加水牛角,升麻,紫草。要注重给病邪以出路。邪偏热者加蝉退,连翘,葶苈子。偏湿加滑石,土茯苓。阴虚加沙参,麦冬,白芍。阳虚加党参,黄芪山萸肉。瘀血明显加生内金,三七,土虫。
作者治慢性乙肝患者常用混饨汤法,条件许可者用鸡尾酒法。有许多患者服中药不便,故将基本方血府逐瘀汤组成去生地,加山甲,三七各等分制为散剂,名为衡冲散,以疏通气血。每服6—10克,每日二---三次。黄连解毒汤加大黄装入胶囊服之,湿热重再加用季德胜蛇药片每天三次,每次服六片。或服六神丸每天三次,每次十粒。三月为一疗程。简便有效。可服二三个疗程。经验体会凡是舌紫赤尖有紫斑点之患者,DNA检测多高出正常值。不论西医辨病还是中医辨证均需清除病毒。中医辨证为毒入血分,清热解毒是为当务之急。待毒祛正虚补之可也。毒盛之时若妄用补益反而助邪,徒增湿热毒结于病者无益。凡舌红紫苔黄腻或白腻而燥者为湿热并重,可首选黄连解毒是为正治。若舌淡苔薄者为肝脾两虚型,舌红紫苔薄或苔光者为肝脾肾阴虚型。乙肝检测多为小三阳或小二阳。此类患者当以扶正祛邪为要,不可一味攻邪。要从整体考虑,使正气恢复,毒邪祛除则其病自愈。
乙肝病是一种慢性疾患,需开导患者要有思想准备。祛除毒邪病愈需要一个时间过程。急性期时毒邪去则病愈,病毒可很快转阴。慢性乙肝毒邪去DNA检测已阴性,但两对半仍不转阴,是一个困扰很久的问题。众多医家都在潜心研究,如何能够快速转阴。临证见到许多患者,医治数月或数年之久,仍达不到转阴治愈的目的,因而失去信心。杂药乱投,或任其自然,听天由命。而医家如果一味求之攻毒转阴,往往不能如意。如果西医辨病用抗肝炎病毒,中医也用清热解毒药来治疗乙肝,则失去了中医的精髓所在。中医是既要辨病又要辨证,有毒则祛之,有气血瘀滞则疏通之,有阴虚则滋阴,阳虚则助阳。或先攻毒邪后扶正,或先扶正后攻邪。或攻补兼施,有是病,用是法,有是证,用是方可也。慢性复杂性乙型肝炎,一般均需用混饨汤法或鸡尾酒法,方能兼顾邪正各方,做到邪去而正不伤。或用西药以祛病毒,中药以扶正。或用中药以祛毒邪,西药以增强免疫之品。此实乃兼备法也。
实验认为,治疗慢性乙肝,用衡冲散以疏通气血,黄连解毒汤丸以清除湿热,正虚者用扶正之剂,或用西药人用乙肝免疫球蛋白,胸腺肽以扶正亦可。或用西药拉米夫定片和球蛋白胸腺肽,加用中药衡冲散疏通气血,使气血通顺,毒邪易去。惟此法价格贵,许多人不易接受。此法如用之得当,三月一疗程,一至二疗程往往可取佳效。经验认为毒邪炽盛之时,中医不可妄用补益,西医如用免疫增强剂其效亦不佳。其邪盛时往往DNA检测较高,当先清其病毒即湿热疫毒。西药用拉米夫定,干扰素等,其疗程长,价昂贵。中药当用黄连解毒汤加味,或六神丸,或季德胜蛇药片直折其毒。待其毒去则加以扶正之法。而疏通气血之法则需始终用之。如畏苦寒败胃则短期用之可也,或加补益脾胃之品,以求攻邪而不伤正。舌红苔薄黄属偏热型,蝉退,连翘,白茅根,公英之类以表热邪外出。舌紫尖红紫瘀斑为毒入血分,可加紫草,大青叶,升麻,水牛角之类凉血散血清解疫毒。舌淡紫苔白腻或黄腻为偏湿型,可加土茯苓,滑石,白鲜皮,白花蛇草,贯仲,虎杖之类,便湿毒从小便排出。正虚加用扶正之类,或加用西药乙肝免疫球蛋白,胸腺肽之类,兼数法而用之,可缩短疗程,转阴快,疗效好。中医为混饨汤法,西医为鸡尾酒法,异曲同工也。
1997年治一患者王某女,年二十岁,患乙肝大三阳二年余,服数种成药不效。其外出打工,月薪只有五百元,且又服煎药不便。来询能否在经济许可的情况下治愈大三阳。察其舌红紫,苔白腻燥,脉弦缓有力。证属湿热并重。正气不虚尚可攻毒。处以白鲜皮,黄芩,大黄各等分制成散,每天服三次,每次服六克,畏苦加蜂蜜送服之。再加六神丸每天三次,每次十粒,嘱服三月为一疗程后复查。患者服后大便日二三次,微
 楼主| 发表于 2008/3/25 17:05: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五方演绎-- 串雅编验方八宝串 臌胀病一剂效可见
八宝串载于清代赵学敏著《串雅内外编》一书,又见于《石室秘录》,原书载:八宝串""膨胀经年不死,必非水膨,乃气膨, 血膨,食膨,虫膨也,但得小便利,而胃口开者,俱可治。茯苓五两  人参一两 雷丸三钱 甘草二钱 萝卜子一两 白术五钱 大黄一两 附子一钱 水十碗煎成二碗,早晨服一碗,必腹内雷呜,少倾下恶物满桶, 急倾去,另换一桶,再以第二碗服之,必又大泻,至黄昏乃止,以淡米汤饮之,不再泻矣,然病人惫乏己甚,急服后方以调理之。人参一钱,茯苓五钱 薏 仁一两 山药四钱 陈皮五分 白芥子一钱水煎服, 一剂即愈,忌食盐一月,犯则无生机矣,先须再三叮嘱,然后用药治之。据此,笔者多年来以此方治疗单腹胀患者,疗效较为满意,试举案说明之。
    某男,50余岁,1980年诊,病己数年,久治不效,腹胀如鼓,纳差,步履维艰,诊为气膨胀,用理气消胀,活血化滞之剂十余剂,效不显,病家要求速效,因思此方神妙。不妨一试,照方用药,药煎成嘱先服一碗,服后半日病人腹内无动静,嘱再服一碗,至晚仍无动静,嘱其若泻接服第二剂。数日后膨胀己消,吃饭行走均己如常,并无腹泻只是矢气多,二便通畅。遵先贤张锡纯先生意嘱其终生忌食牛肉,食则复发,并处方香砂六君子汤去甘草,嘱其间断服用数月。惜患者认为病己痊愈,能干农活,并未服药巩固,3 年后复发,正值春节前两月,患者惧忌盐酱,坚持春节后医治,过食油腻食物,又加生气而致不救。
细析此方九补一攻,配方合理,长时间煎煮而泻力减缓,气机条达,二便通畅,故未明显大泻。此方适用于久病体虚邪实,肝郁脾虚,阴虚内热不著类患者较为适宜。后遇此类病人求效心切,服利水活血消胀之剂效不速者,应用此方均未见大泻而臌胀渐消,遵衰其大半而止,继用调理之药善后。
忆初用此方时,我年方而立之年,处以此方时,心中惴惴不安,随病人之子亲往药房购药。至药房药师视其方曰 ,大家快来看,此方甚怪。并问是否牛服用的。病人之子说是我父服的,不可胡说。药师笑说抓了大半生药,还未见如此怪方。有五两的,有一两的,还有一钱的,并抄下且问是治何病的。至病家亲自看其加水十碗,煎 至二碗,恐其腹泻等至晚也未见其泻方始回。后数日竟不敢去病家询问。后病家来人说病已大大见效,烦请医生前往复诊,方敢前去。心中没底恍恍不安如此。后病家愈后送锦旗一面,以示感谢,一时传为佳话。
doclijing@hotmail.com李静
 楼主| 发表于 2008/3/25 17:06: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五方演绎--鹿胎内服宫寒无子 秘方外治女性不孕
鹿胎膏,市售成药也。其治宫寒不孕甚为有效。有一友人询其亲友久不生育之方,问其病情知其月经多后延,且经色不鲜色淡,乃嘱服之,后三月后果孕,更妙的是其另一亲友也服之也很快怀孕。鹿胎乃血肉有情之品,且其性温热且大补宫血,故治宫寒不孕有佳效。           女性不育的治疗,着重调经,经调则自孕。临床上西医分为气质性病变与炎症性病变。以输卵管梗阻,宫颈疾患,黄体功能不全及不排卵多见,在临床上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有是证用是药,内服与外用并用。特别是西医各方面检查正常者,更要用中医传统诊断方法辨证施治。观临床上肾虚宫寒症较多,其它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肝肾阴虚,气血两虚,痰湿及湿热数种类型,随证施治,待其经调体壮及男方检查正常之患者久不育时,用育胎种子丸外用疗效颇佳。
不育症属慢性疾患,且一月只有一次受孕机会,故宜耐心调治,不能急于求成,应开导患者使其思想上有所准备,心情舒畅,气血调和,假以时日,自能受孕。从中医辨证论治来讲,西医诊断无气质性病变之患者,但输卵管不畅,或子宫位置偏斜,或宫颈松驰,或原因不明,或有抗精子阻力之类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气滞血瘀征象,中医辨证以活血化瘀为主,虚则补之,热者清之,寒则温之。西医化验子宫,附件,宫颈炎症者,加用西药抗生素收效较快。抗精子抗体患者加用西药强的松5毫克。口服,每日三次,同时嘱夫妻生活戴避孕套一月至三月。西医诊断不排卵者,中医责之于肝肾气血虚弱之故,常用一贯煎合六味地黄丸,宫寒阳虚用温经汤,重用山萸肉再加鹿角胶。鹿胎膏等血肉有情之品,补而不腻,滋阴补阳。因有的病情常需常期治疗,长服煎药坚持不下来,故多安排经前或经期服,平日服中成药,并结合外治。一是穴位艾灸神阙,每次半小时,隔日一次,二是育胎种子丸的外用。理未明而效可见,自然有它的道理。
       坐胎育子神方首见于<<著园医话.>>,其说诸多灵验,方为外用:紫稍花、川花椒、枯白矾、洋潮脑、煅龙骨、煅牡蛎、吴茱萸以上各五钱;高良姜、公丁香、肥干姜、广木香、香三奈、香甘松、薄官桂、蛇床子,以上各三钱共为细末,生蜜为锭,阴干,不宜日晒,此药绝非服物,其服法待妇人月经净后,用药一丸入阴道深部,次日取出,再换一丸,连用十八日,须等下月,入房自孕。然亦有只用十丸而止,本月入房亦得生男者,间或只用三四丸或六七丸亦获生女者,大概多用生男,少则生女。祥考此方外用诸多辛香香窜之品,其于宫寒不育,因寒而致输卵管不畅者颇为适用,其说,总要夫妇无病,不虚不损,用无不验。多用生男有待进一步验证。凡宫颈炎症,糜烂,阴道炎,及中医辨证偏湿热患者不宜应用,其说夫妇无病不虚不损用无不验,宫寒无炎症者原因不明者也可试用
 楼主| 发表于 2008/3/25 17: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五方演绎-- 炙甘草汤治心动悸 痰火失眠温胆勿迟
炙甘草汤乃治心动悸脉结代之名方,早年初习医时,遇心悸患者,每以炙甘草汤治之,有效有不效者,甚则有服药后心慌加重者。后随阅历的增长,方悟其中之妙。其适应证为心悸,失眠,头晕之心阴心阳两虚,舌淡少苔,脉结或代者方为对证。但如是阴虚内热者,血瘀患者,痰火阻滞患者,当不可照方而用,须临证加减化裁,为为对证也。
2000年治一王姓老者,年六十余岁,主诉心悸,头晕,眠差,夙患有糖尿病,现服药维持。诊其舌淡苔薄白,脉弱无力,处以炙甘草汤原方:炙甘草12克 生地黄48克 麦冬30克 红参10克 桂枝10克 麻仁30克 阿胶20克另包化服 大枣十枚 生姜三片 服七剂。一周后患者来诊,诉说自已是一退休干部,长期服药对药性稍懂,一直治糖尿病服了许多中药,但从未见过医生开炙甘草的,说我当时想说医生我是糖尿病,已给你讲过了,为什么还给我开蜂蜜炙的甘草,我现在血糖本来就偏高,会不会再升高呢?但又考虑到或许医生开此药有开此药的道理。故大着胆子服了一周此方,不意服后我查了一下血糖,非但没高反而下降了,故来请你再给我开一周好了。告知患者中医是从整体出发的,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有是证用是方,你现在的表现是气血阴阳两虚,所致的心悸、失眠,头晕,炙甘草汤是经方,是最为对证之方,不是治糖尿病的专方,服后气血两虚有所改变,故血糖下降也是正常之事也。患者取方欣然而去也。后于2005年治一广东潮州老妇年六十岁,患糖尿病多年,亦现炙甘草汤证,亦处以炙甘汤,患者说自已也懂药性,炙甘草含糖万不能服,无奈去之,服后效不佳故可知也。殊为可惜。
2005治一香港男,患心悸失眠四年。久治不效。服药多为安神补心之类。视其症状舌红苔白腻而干燥,脉弦数无力。询之则纳呆乏力,心慌,眠差。其为心阴阳两虚兼挟痰火明矣。疏方炙甘草汤合温胆汤,一周后来诊诉症状大减,连服月余全愈。
名老中医岳美中曾说过,炙甘草汤中以炙甘草为名,当以炙甘草为主药,按现代用药计量当用12克方可有效。方中生地现代用量当为48克。
近代经方大家曹颖甫在“经方实验录”中论曰:“余用此方,无虑百数十次,未有不效者,其证以心动悸为主。若见脉结代,则其证为重,宜加重药量。否则,但觉头眩者为轻,投之更效。推其所以心动悸之理,血液不足故也。故其脉必细小异常。妇女患此证之甚者,且常影响及于经事。。。。。。。及服本汤,则心血渐足,动悸亦安,头眩除,经事调,虚汗止,脉象复,其功无穷。盖本方有七分阴药,三分阳药,阴药为体,阳药为用。生地至少当用六钱,桂枝至少也须钱半,方有效力。若疑生地为厚腻,桂枝为大热,因而不敢重用,斯不足与谈经方也。又说:按本汤证脉象数者居多,甚在百至以上,迟者较少,甚在六十至以下,服本汤之后,其数者将减缓,其缓者将增速,悉渐近于标准之数。盖过犹不及,本汤能削其过而益其不及,药力伟矣。。。。。。”又曰:“按古方治病,在《伤寒》,《金匮》中,仲师原示人加减之法,而加减之药味,要不必出经方之外,如阴亏加人参而去芍药,腹痛加芍药而去黄芩,成例俱在,不可诬也。予用此方下利者去麻仁,大便不畅者重用麻仁,或竟加大黄,遇寒湿利则合用附子理中汤,于卧寐不安者,加枣仁朱砂,要不过随证用药,绝无异人之处。仲景之法,固当如此也。“
按:此论可为用炙甘草汤之大法,亦可为用经方之大法也,更可为医者临证用方之大法也。思之以前用此方治心动悸无怪有效有不效,乃阅历未到,功力未至也。后治心动悸,必详察其证,随证加减。此即前人云行医五十年,方知四十九年之非也。
 楼主| 发表于 2008/3/25 17: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五方演绎--粉刺痤疮小病难医 面部色斑疏肝解郁
面部黄褐斑,女性多见。常用血府逐瘀汤加桑叶,天冬,肝虚加山萸肉,风重加蝉退,僵蚕,重者再加全蝎蜈蚣,假以时日,当可治愈。惟愈后当视其体质所偏,仍需纠正之,方可不至复发也。方用血府逐瘀汤疏通气血为主方,此病多因肝血不足,肝气郁结,久而化火,故需加桑叶,天冬以滋阴润燥,加虫类药以活血消风,化瘀散结。气通血顺,则斑自消也。多年来治此病甚多,多以此方加减出入,一般月余效显,续服则愈矣。惟临证需辨证,其舌薄苔光者,多为阴血内燥生风则面部色斑出,故需加滋阴养血之品。如舌淡暗紫者,则为气血瘀滞血燥生风面部色斑出也,当用血府逐瘀汤加虫类药以化瘀散结方可。虚者可加山萸肉。贵在辨证施治。
吕姓女,三十五岁,面部色斑多年,屡治未效。视其舌淡红紫,苔薄,脉弦。辨证为气血瘀滞,阴虚内燥。处方用血府逐瘀汤加桑叶,山萸肉,天冬各三十克,服月余即消,次年又来诊,仍处上方,又服月余而愈。隔年又来又发,嘱其可多服,上方又服二月,至今已六年未发,且介绍多人前来求诊。其病程久,血虚甚,肝气郁结重,故需假以时日也。待其阴虚血虚,肝郁气滞诸证消除,则斑自愈而不复发矣。
面部粉刺者,亦需用中医来辨证施治,用上方,惟此病需注重一毒字,谓血中有毒热结聚也。且需询其有无便秘,至为紧要。便结则粉刺重也。故需加重清热解毒之类药,如五味消毒饮合用血府逐瘀汤可也。余常用简便方,用鸦胆子胶囊服之,一般一周即可收效。惟需嘱患者少服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鸦胆子胶囊既可解毒,又可能性通便,使毒热从大便排出,可谓一举两得。临床见有患此病者,面部粉刺甚重,是为痤疮也,亦用上方,惟需加三七服之,加重其活血化瘀解毒之功方可。粉刺痤疮虽是小病,如不加辨证,一味清热解毒,诚亦难以治好。故均谓之小病难医。其看虽是小病,但亦是体内病态表现在体外的。故亦须从整体观念出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3/25 17: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五方演绎--小青龙治外寒内饮 辨证用方从龙汤稳
小青龙汤早年用之屡,而后来随着西药的大量运用,则用之渐少。小青龙汤本为治外寒内饮之痰饮咳喘而设,现代之人患此症,大多求西医用发汗解表,抗菌消炎,止咳平喘之剂以求速效,故在临证时觉小青龙汤之适应证越见减少。而发汗解表,止咳平喘,抗菌消炎之药虽效速,但耗阴伤液是必然的。故现代人阴虚内燥之类体质也越见增多。因此在临证时见小青龙之适用证,亦只可暂用之,以免耗气伤阴。或合用张氏之从龙汤,滋阴清燥汤,方适现代人之体质患咳喘痰饮之证。

小青龙汤为伤寒论方。金匮要略中亦用之以痰饮。伤寒论原文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篇“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心下有水气,水气者,痰饮也。虎病多发于受寒或饮冷,或素患痰饮,因感受风寒而发作。发病时以发热咳喘为主证,发热有轻有重,或不发热但恶寒。所以有是证,用小青龙汤发汗解表,温肺化饮。
历代名医家均认为小青龙汤方中五味子,干姜,细辛三药为主药,缺之不可。而程门雪先生则认为小青龙汤八味药配合精当,无一闲味。其中干姜温肺胃,五味敛肺气,起温里止咳作用。细辛辛散,半夏化痰。五味干姜一温一敛,细辛半夏一散一降。共用之方能散寒蠲饮。不用此四味就不叫小青龙了。程老论痰饮甚为精僻,确有无上价值。
喻嘉言曰:桂枝,麻黄法无大小,而青龙汤有大小者,以桂枝,麻黄之变化多,而大青龙之变法,不过于桂麻二汤内施其化裁,或增或去,或饶或减,其中神化莫可端倪。又立小青龙一法,散邪之功兼乎涤饮,取义山泽小龙养成头角,乖雷雨而翻江搅海直奔龙门之意,用以代大青龙,而擅江河行水之力,立法诚大备也。。。。。若泥麻桂甘温减去不用,则不成其为龙矣,将恃何物为翻波鼓浪之具乎。
张锡纯曰:寒温中,皆有痰喘之证,其剧者甚为危险。医者自出私智治之,皆不能效,惟治以小青龙汤,或小青龙加石膏汤,则可随手奏效。。然寒温之证,兼喘者甚多,而有有痰无痰与痰实轻重之分。又不必定用小青龙也。今将其证,分列数条于下,审证施治,庶几不误。
一:气逆迫促,喘且呻,或兼肩息者,宜小青龙汤,去麻黄加杏仁,热加生石膏。
一:喘状如前,而脉象无力,或兼数者,宜小青龙汤,去麻黄加杏仁,现再加生石膏,人参。
一:喘不至呻,亦不肩息,惟吸难呼易,苦上气,其脉虚而无力,或兼数者,宜拙拟清燥汤。(生山药 滑石 生白芍 炙甘草)
一:喘不甚剧,呼吸无声,其脉实,而至数不数者,宜小青龙汤,去麻黄加可仁,生石英钟膏,若脉更滑实者,宜再加知母。
一:喘不甚剧,脉洪滑而浮,舌苔白厚,胸中烦热者,宜用拙拟寒解汤汗之。(生石膏一两,知母八钱 连翘一钱五分 蝉退一钱五分)
一:喘而发热,脉象确有实热,至数兼数,重按无力者,宜拙拟白虎加人参以山药代粳米汤,更以生地代知母,加茅根作引。
一:喘而结胸者,宜用伤寒论中诸陷胸汤丸,或拙拟荡胸汤,以开其结,其喘自愈。
又曰:小青龙为治外感痰喘之神方,屡次皆效。然必加生石膏或七八钱,或至两许,若畏石膏不敢多用则效不佳。服之一二剂喘止而未全愈者,服从龙汤一两剂必可全愈。从龙汤者,在小青龙汤之后用也。
附从龙汤方:生龙骨一两捣碎 生牡蛎一两捣碎 生白芍五钱 清半夏四钱 苏子炒捣四钱 牛蒡子炒捣四钱  
按:大小青龙汤同治表里证,同用两解法,而大青龙汤证是表寒内热,以有烦躁为特征。,故宜发汗解表,兼清里热,而重在解表,故重用麻黄,加用石膏。小青龙汤是表里俱寒,以有咳喘为特征,故宜发汗解表,温肺化饮而重在温化,故麻黄用量小,且有去麻黄加杏仁,热加生石膏,虚加人参之多种变化。小青龙汤之加减法亦即大小青龙汤之变通组合。张氏之从龙汤用于表解喘止正气不足,痰气未尽宜之。
在临床上治外感咳喘证时,多仿此意先治其外感。表解后用从龙汤时多合用滋阴清燥汤。为现代人阴虚内燥之人为多,偶受风寒,小青龙汤一二剂解之可也,西药发汗解表药用之亦可。故在临床上所见之阴虚内燥之人患外感咳喘者为多。中西合用治之。西药解表药与清燥汤合从龙汤治之其效甚速。且所治患者多已用过西药解表,表证解而咳嗽喘未止。屡用发汗解表则内燥愈甚,用滋阴清燥法则表可解,痰饮可化,阴不致伤也。
发表于 2008/3/26 17: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先生了

好文章,好资料,说实话,李师不欺人也
 楼主| 发表于 2008/3/27 15:59: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五方演绎--蝉衣乌蛇疗荨麻疹 牛皮癣加全蝎如神
过敏性荨麻疹,临证较为多见。中医称为隐疹,时隐时现故也。中医认为血虚血燥生风是主要原因。血虚则生风,血热血寒则燥,受风受寒则发作。故治此证首需活血。驱风先行血,血行风自灭是也。临床辨证舌红紫苔黄或白腻干燥者,属风热风燥,用血府逐瘀汤重加蝉退,再加地龙,僵蚕,蜂房,其效甚佳。单方用蝉退一味研粉吞服可也。如属血寒而燥者则需加乌蛇,蜂房,全蝎,蜈蚣,效果亦速。单方用乌蛇研粉吞服。牛皮癣即现代称之银屑病,中医认为与过敏性荨麻疹病因相同,病名不同,临证表现不同而已。故其治法是一样的。一样的辨证, 一样的用药,一样的需要忌口。方中生地要用大量,最少需用三十克,其滋阴凉血养血是为主药。治疗皮肤顽疾如过敏性荨麻疹,银屑病,白癜疯,慢性湿疹等,首选血府逐瘀汤为主方,临证根据寒热虚实加减运用,一般三十天一疗程,均能收到极好的效果。惟病程久远者,证状消失后,仍需服药巩固,疗效才能稳定。但临床所见一般患者症状消失后均不愿再服药,以致复发者不在少数。这也就是俗语所云:外治不治癣,治癣要丢脸之说也。故我在临床数十年中所治此类患者甚多,其中不乏愈后复发者,积重难返也。


    牛皮癣,中医称为顽癣,松皮癣。现代医学称为银屑病,笔者管见,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所认为的牛皮癣,初发者以血热风燥型为多,日久则血虚风燥者多见。而有局限性与泛发性之别。局限性者单纯外用或加用西药维生素尚可,泛发性或日久之症则须内外结合,中西并用为好。临床所见,只要辨证施治,中西结合,治愈并非难事。本病第一位医生非常重要,如果诊断明确,恰当用药,配合适当忌口,收效很快。而有的患者,病初不在意,病久治之,则需论持久战方可。目前有些医生滥用激素,使患者屡次复发,越发越重,更有甚者,用白血宁等抗肿瘤药物暂时收效,以致患者常期应用,每有致命之报道,殊为可惜。有鉴于此,笔者每向患者说明此理,劝其忌口,西药服维生素类,最好服用中药。多数患者均感煎服中药费事费力很不方便,故多年来,用自制之消风散,令患者温开水送服,药简价廉,适用于银屑病、神经性皮炎患者,每收佳效。症重者加用西药维生素类或胸腺肽针剂疗效更为满意。
    笔者将本病大致分为血热风盛型与血虚风燥型,病初以血热风盛型为多见,病久顽固者多见于血虚风燥型。血热风盛型皮损多为红色及发展迅速,舌红紫苔白腻或黄,脉弦滑数;血虚风燥型皮损多色淡暗皮损增厚干燥。多年来应用自制之活血消风散治疗本病,服用方便,结合西药维生素类及免疫增强剂每收佳效。
    活血消风散1号:黄芩5克 白鲜皮5克 生大黄2克  共为细末。视其体质强弱,每服6--9克,每日二至三次。温开水送下。或用开水泡服亦可,但量需稍大,初服大便次数增多无妨。用于银屑病之风血热风盛型疗效较为理想。
    活血消风散2号:乌蛇4克  胡麻4克   全虫2克  熟大黄2克   防风2克  灵仙2克  石菖蒲2克 白附子2克  独活2克  甘草1克 共为细末。视其体质,每服9--15克,日服三次, 可服至每日50克,温水送下,或制成丸剂服之。用于血虚风燥型银屑病,疗效满意。二十年来,治疗数百例银屑病患者,初发用消风散1号,服用西维生素类,不用激素类与抗肿瘤药物。舌红苔薄黄或薄白而干,每服6克,日二次,体壮则服至9克,每日三次。忌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如鸡、鱼、虾、牛、羊肉类,七至十天即可收效,症轻服用原方即可,收效后仍需巩固之,疗效方易稳定。病久症重之银屑病,用消风2号方,量可用至每日50克,如症状有风热之征则需加用消风1号暂服之。日久顽重者还需加用外用药物,经验认为中西医并用,内服外用并用之综合疗法较好。有是症用是药,中医辨证诊为血热风燥则用1号方,血虚风燥则用2号方,或1号、2号交替服用,病情复杂者1、2、号并用,随证加减剂量,灵活运用,药简效宏,服用方便。两月为一疗程 , 轻者一疗程,重者则需二三个疗程方可根治。
    方中 白鲜皮,苦咸寒,祛风、燥湿、清热、解毒。 治风热疮毒,疥癣,痒疹,风湿痹痛,通关节,利九窍及血脉。适用于风热湿疮毒,忌用于虚寒证。生大黄,苦寒,入血分,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气香入气分,少用亦能调气,推陈出新,忌用于血虚气弱,脾胃虚寒诸虚症状。
    乌蛇,甘咸平,祛风湿,通经络。风湿顽痹,风疹疥癣。酒浸焙干研粉。全虫咸辛平有毒,功用祛风止痉,通络解毒,乃治风要药。焙干研粉。大黄酒制后泻热 之功锐减,化瘀行血之功仍存。 三药合用以达活血通络,定风润燥之功。临证体会,症久顽重之神经性皮炎,银屑病,虫类药必用且需重用方可建功。且又以散剂服之为好,煎服则差。曾治多例顽重患者,有加服汤剂者,有用消风1号泡水饮送服消风2号者。甚有神经性皮炎患者服用消风1号每次服9克日三次,服至十天大便方始通畅,服至三月余方痊愈者。均为风湿热并重之症。曾治一重症银屑病患者,病程已近二十年,给服消风2号方,日三次服,三月方始收效,服至半年渐愈,嘱减量续服。以竟全功
 楼主| 发表于 2008/3/27 16:05: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五方演绎--桂芍知母汤疗顽痹 风湿水肿汗利兼施
1996年治一张姓女,患类风湿关节炎数年,双手十指肿痛,来诊时说服用数年药物,现仍疼痛不止。视其舌淡红紫,苔白润滑,脉弦紧。证属风湿热并重之顽痹也。告知此病非短期所能根治,需耐心治疗方可。无奈患者诉家庭困难,只求给开三剂中药,先止痛可也。处以桂芍知母汤原方三剂。一年以后患者又来诊,说再给开三剂,去年服三剂后即肿消痛止,今又复发,又取三剂而去。
忆及1982年曾治一农村老妇年六十岁,患风湿性心脏病,通身肿胀,初诊时取桂芍知母汤四剂则肿消,老妇即不愿再服药。不数月又发,仍取四剂,服完即来复诊,说此次药不如上次药灵,四剂服完只消了一半,又取四剂而去。次年又来诊,又复发矣。视其证仍如前,仍处桂芍知母汤,三次服至十二剂方始消完。每次均劝其消后仍需服药以求根治,但老妇每以家庭困难,无钱服药而未能坚持服药。故屡次复发。又复一年路遇其子,说其母近年本未发病,上月是其姐听人传单方,服猫肉可治其母心脏病水肿,谁知服过猫肉不到半日即突然发病,发病时心慌憋闷,喘促不止,等附近医生来到已经停止呼吸和心跳了。说本来我劝其继续去你处服药的,无奈老母亲怕花钱,不肯去,现在我和姐都很后悔。询问为何服猫肉会致其死,答曰其致死原固未必尽是服猫肉所致,风湿性心脏病突发时也可致死的,不一定完全是服猫所致。其子痛哭而去。可见治病易而防病难,病人与医生不能密切配合,虽华佗再世,扁鹊复生,病愈而复发,亦往往无能为力也。
桂芍知母汤乃张仲景《金匮》历节病篇之名方,经方也。原文:“诸肢节疼痛,身体尪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方中桂枝温通血脉,麻黄,附子,防风,白术,生姜祛风散寒除湿,知母,芍芍清热养阴。用量可随证加减。偏寒加重桂附麻黄,热重知母白芍重之,甚则可加难能可加桑枝,地龙,忍冬藤。热重甚者非用桂枝羚羊法不可,施今墨先生治热痹用“紫雪丹”可谓独出心裁也。病久入络者则须虫类药方可胜任。临床上遇风湿病及风湿水肿通身肿胀患者均首选取用之,辨证施治,每收佳效。
然而在临证时遇顽痹证患者,其因久治不愈,故来诊时往往欲求速效,服药数日效佳痛减尚可,数日不效者往往不再复诊,甚者有服药数日疼痛加重,药未服完即不愿再服者。遇此一直迷茫未解。至1988年近代名医朱良春前辈论顽痹证治“持重与应机”文中论及此卅情节,方始悟之。其论曰:“临床上,在辨证无误的情况下,用药后可出现三种治疗反应,一是药后症减,二是药后平平,三是药后症剧。对于第一种情况,守方较易;对于第二种情况则守方较难,往往求效心切而改弦易辙;对于第三种情况则守方更难,往往遇此迷茫不解,杂药乱投。对药后症减者,不能简单地守方续进,而要根据某些症状的消退及主要病理变化的突出,进行个别药物的调整或次要药物的取舍,但基本方药不应有大的变化。对于药后平平者,多是症重药轻而致,虽守原方,然须重其制而用之(或加重主药用量,或再增主病药物),集中优势以攻顽克坚。药后症剧者,乃药力生效,外邪欲透之故,可守方续进,以待佳效。大量临床事实可证明此论。”
由于现代西医西药的大量应用,许多风湿痹证患者往往服用西药,虽不能愈病,但服其药则痛止或轻,一旦服用中药,往往自行停服西药,所以许多患者服药后最易出现朱老前辈所论之第三种情况。明此理后,遇顽痹患者,首先向其讲明此理,告知如果服后疼痛加重,是药力达病所之前奏,等药力胜病自然痊愈,服西药者则主张不可骤停服之,等药物生效后缓慢减服至停方可。
近代四川成都名中医刘梓衡擅用之,其所著“临床经验回忆录”一书载其治风心病水臌,肾脏型水臌,小儿肾炎通身肿胀,寒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通身肿胀者均用此方取效。其论曰 :“以我家传经验,对于水肿病情严重,属于心脏型肿者,采用真武汤,加木通,防已,椒目,以助其利水消胀之功,往往有效。如已发展至通身肿胀者,必须先采汗利兼施法。继而视其上肿甚者,以发汗为主。中肿甚者,以利水消胀为主。下肿甚者,以利水为主。有时综合运用,贵在按四诊八纲,辨证施治,决不能拘泥古方,不自化裁,致误人命,可不慎哉?”
近代名医程门雪前辈之论历节甚为精僻,医者不可不读。论曰:
“历节一证,有纯寒者,有纯热者,有寒热夹杂者。纯寒者,《金匮》已有乌头汤之治,其病多无汗,历节疼痛,屈伸不利,痛处作肿,冷而不热,体反瘦削,脉必沉细,体必虚赢,其病因由肝肾不足,筋骨素弱。沉寒痼里,深入骨节,乌头汤用之固灵,然必佐以温补肝肾,血肉有情之品,多服久服,方收全功。亦有体未大虚,重受寒湿,流入关节,阳气闭塞不通而成者,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以开之,其愈较速,曾经验过。惟有一层切须注意,则病者毫无一身热证可见者,方可用此法也。寒热夹杂者乃初起寒湿之邪,逗留关节,久则郁而化热,其症历节疼痛相同,惟多有汗,或汗出而黄,痛处肿甚,热而不冷,脉必带数,病必延久,治方宜寒热并用,如《金匮》桂枝芍药知母之例。惟本方药味仍以祛寒为重,清润过轻,恐有偏胜之害。后贤发明桂枝白虎一法,用桂枝温散通营,白虐清化郁热,按
 楼主| 发表于 2008/3/27 16: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李静--中医内科学讲记--肝病论治片断(1)
衡通强肝汤:
党参、黄芪、生地、麦冬、山萸肉、生白芍、炙甘草、枸杞各30克,山甲、三七末各十克。热加羚羊、白茅根。湿加滑石、土茯苓。寒加桂枝、附子。
治气血瘀滞,肝脾虚,肝区疼痛,肝络失养,肝功能偏高者,服药一月,往往达到肝功能恢复之效。
此方治肝炎肝功能偏高日久,气血瘀滞气血两虚之证。方中之党参、黄芪、生地、天冬、麦冬、山萸肉各30克可补益肝气肝血,疏通气血之衡通汤可令补益之品更加流通之,不至只用补益之药用则降,停药则升。用于肝功能偏高之气血阴阳偏虚之证,往往一月即可令肝功恢复,再服则疗效较易稳定,此证之舌多为淡红色或淡紫,苔多薄白略为干燥。如若舌尖有红紫斑点高出舌面者,为湿热或气血瘀滞偏热之证,用此方需加清散解热之品方可。舌尖红点者,为气血瘀滞偏热,脉搏有力为体未虚之瘀热,可加清热瘀热之品,而以羚羊、白茅根为首选。舌尖红斑苔白腻者为湿热瘀滞,则滑石、土茯苓又可加入。舌若淡苔白润滑者为偏寒,则桂枝、附子可加入。而总以疏通气血平衡阴阳为要点,若体不虚,阴阳不偏,只用衡通汤疏通气血可也,加用诸补益药者,愈之也速是也!此即张先生理冲汤用参、芪之意也。先生用量轻者,是时代不同了,药的质量也不同也。先生之用野台参,而现之党参则非地道之台党参,故用量需重之。而且现代商品药之羚羊角,亦不能保证其地道也!故万全之法,是在需用羚羊时,亦需考虑加用白茅根、生石膏、滑石,或径用紫草、大青叶、升麻、白茅根以代之方为万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6/2 18: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