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却波渔翁

素灵词汇日知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5 17:50:17 | 显示全部楼层
素灵词汇日知录[297]

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

张介宾:足太阴脉入腹属脾,故为腹胀闭;手太阴脉上鬲属肺而主呼吸,故为不得息。
高士宗:腹胀闭,足太阴脾气不升也;不得息,手太阴肺气不降也。
 楼主| 发表于 2010/4/15 17:51:39 | 显示全部楼层
素灵词汇日知录[298]

关于本篇论始提出的月令人气所在脏腑的问题,于天星先生有按云:关于“三月四月人气在脾,九月十月人气在心”一句,历来众说纷纭,颇难理解。尤其王冰等提出五行生克说谓:三月四月“季终土寄而王,土又生于丙,故人气在脾,。。。”而高注说:“三月四月,天气由东而南,始正其位,故天气正方,地气由生而长,发无余蕴,故地气始发;土生万物,于人为脾,故人气在脾。”也不过如此。从整篇文字考虑,仍是一个取类比象的说法,人身体阴阳之气的盛衰,犹同自然界时辰之变化一样具有象似十二月的特点,这种思考方法也有可取之处,不可轻易否定。要运用生物钟有关知识予以研究。
 楼主| 发表于 2010/4/17 13:42:54 | 显示全部楼层
素灵词汇日知录[299]

脉要精微论第十七

高士宗:脉之大要,至精至微。切脉动静,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藏有余不足,六府强弱,形之盛衰,参伍以决死生,此脉之精微也。脉其四时动,知病之所在,知病之所变,知病之乍在内,乍在外,亦脉要之精微也。反复说明,而脉要精明,庶可知也。
郭蔼春:本篇概述了各种诊断方法,丰富多彩,而主要在于切脉,察色两个方面,其中提出不同脉象所表现的不同症状,尤为重要。
 楼主| 发表于 2010/4/17 13:43:56 | 显示全部楼层
素灵词汇日知录[300]

黄帝问曰:诊法何如?

张介宾:诊,视也、察也、候脉也。凡切脉望色,审问病因,皆可言诊,而此节以候脉为言。郭蔼春校:滑抄本“法”作“脉”。按作“脉”是。《脉经》卷一第二作“脉”与滑抄合。
 楼主| 发表于 2010/4/17 13:44:34 | 显示全部楼层
素灵词汇日知录[301]

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可诊有过之脉。

尤在泾:“按《营卫生会篇》云‘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夫阴方尽,何云‘未动’?阳气方受,何云‘未散’?疑是阳气未动,阴气未散。动,谓盛之著。散,谓衰之极。
 楼主| 发表于 2010/4/17 13:45:14 | 显示全部楼层
素灵词汇日知录【301】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藏有余不足,六府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郭霭春:视精明:“精明”即“精光”(指瞳神)。。。。。《本草经。上品》:“决明子,久服益精光。”“视精光”谓察视病人之精光如何耳。参伍:有相参互证之意。顾松园说:“不齐谓‘参’,剖其异而分之也;相类谓‘伍’,比其同而合之也。以上数者,与脉参伍推求,则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自无遁状。”吴崑:察五色:察其生克也。
 楼主| 发表于 2010/4/17 13:45:58 | 显示全部楼层
素灵词汇日知录【302】

凌耀星谈《脉要精微论篇》:这是《黄帝内经》中关于诊断的一篇文章。在《黄帝内经》中,关于诊断的材料是分散在很多篇章里的,这一篇是比较全面的。它不光谈到脉,还谈到望诊、闻诊和其他方面。专门论脉的在《黄帝内经》中还有好几个专篇,还有《素问。玉机真藏论》,《素问。平人气象论》,《素问。三部九候论》,这些都是专门论脉的。而这几篇中尤其以这一篇比较全面。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2:43:28 | 显示全部楼层
素灵词汇日知录【303】

(续昨)当然,现在要“诊脉常以平旦”是不可能的。病人不可能这个时候看病,医生不可能这个时候诊脉,这样我们在诊脉的时候要考虑到许多外加的因素和内在变化的因素,尽可能地排除一些干扰。比如有些人跑得很快,叫他慢一些;吃得太饱,叫他停一会;刚刚发了脾气的,叫他等一会。所以这样就可以排除一些干扰,要尽可能地考虑到这些因素。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2:44:05 | 显示全部楼层
素灵词汇日知录【304】

脉者,血之府也。

王冰:府,聚也,言血之多少皆聚于经脉之中也。
李中梓:营行脉中,故为血府,然行是血者,实为气之司也。即下文气治、气病,义益见矣。
 楼主| 发表于 2010/4/19 12:44:46 | 显示全部楼层
素灵词汇日知录【305】

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

  长则气治:长,指长脉,短、数、大,均同指脉。长脉:如循长竿,过于本位。“治”,郭霭春认为:引申有“顺”意。李士材曰:状如长竿,直上直下,首尾相应,非若他脉上下参差首尾不匀者也。黄宫绣:长为气治无病之象,(经曰:长则气治。)然必长而和缓方为无病。若使长而浮盛,其在外感,则为经邪方张;内损,则为阴气不足而脉上盛。至于风邪陷阴,脉应微涩;乃于阴脉微细之中,而忽兼有长脉,是为热邪外发,而有将愈之兆矣,又岂可作病进之象乎。(仲景曰: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脉微阴脉涩而长者为欲愈。)

  短则气病:短脉:短而不及本位。李士材:体象短脉涩小,首尾俱俯;中间突起,不能满部。短之为象,两头沉下,而中间独浮也。在时为秋,在人为肺。肺应秋金,天地之气,至是而收敛,人身一小天地,故畜缩之象相应,而短脉见也。《内经》曰:“短则气病。”盖以气属阳,主乎充沛,若短脉独见,气衰之确兆也。然肺为主气之脏,偏与短脉相应,则又何以说也。《素问》曰:“肺之平脉,厌厌聂聂,如落榆荚。”则短中自有和缓之象,气仍治也。若短而沉且涩,而谓气不病可乎!高阳生以短脉为中间有,两头无,为不及本位。尝衷之以至理,而知其说不能无弊也。盖脉以贯通为义,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穹壤判,岂有断绝不通之理哉!假使上不贯通,则为阳绝,下不贯通,则为阴绝,俱为必死之脉矣。戴同父亦悟及此,而云短脉只宜见于尺寸,若关中见短,是上不通寸,下不通尺,为阴阳绝脉而必死。据同父之说,极为有见。然尺与寸可短,依然落于阴绝阳绝矣,非两头断绝也。特两头俯而沉下,中间突而浮起,仍自贯通者也。叔和云:“应指而回,不能满部”,亦非短脉之合论也。


李时珍曰:“长脉属肝,宜于春;短脉属肺,宜于秋。但诊肺肝,则长短自见。”故知非其时、非其部,即为病脉也。

数则烦心:数脉:一息六至,过于平脉。黄宫绣:
数脉
数则呼吸定息每见五至六至,应指甚速。凡滑动紧促(四脉)皆属数类。不似滑脉之往来流利,动脉之厥厥动摇,疾脉之过于急疾也,(语出张璐。又濒湖体状诗曰∶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浮沉表里分虚实,惟有童儿作吉看。又相类诗曰∶数比平人多一至,紧来如数似弹绳;数而时止名为促,数见关中动脉形。又曰∶七至为极为疾,八至为脱,九至为绝。)数为寒热内搏,风火冲激。是以人见数脉,多作热治。讵知脉有真假,数有虚实,仍须察其兼症兼脉(眼意周到),及脉有力无力,以为分耳。若使数兼洪滑,且极有力,或者内热蒸腾,伏火发动,当作实看。如系细小强滑细数绵软,纵有身热,须宜温治。或引阳归阴,其数自平;或补精化气,其数自除;或温中发表,其气自舒;或宣壅去滞,其数自消。矧有并无热候,症有虚寒,脉见虚数,温补尚恐不及,其可以数为热,妄用苦寒之味乎。(景岳曰∶里数为热,而真热者未必数。凡虚损之症,阴阳俱困,气血张皇,多有是候。林之翰曰∶数脉须知主寒。如脉浮数大而无力,按之豁然而空,此阴盛逼阳外浮,是寒焰也。医家竟不审病新久,有力无力,鼓与不鼓,一概混投寒剂,遽绝胃气,可不畏哉。)

  大脉: 含义 指脉来大而满指,波动幅度倍于平常。若大而有力为邪热实证;大而无力为虚损,气不内守之证。《素问·三部九候论》:“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6/1 21:1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