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素灵

大千老师讲《气道中医》录音文字整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0 17:01:1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课 20080101 讲课内容-从气道角度讲十二生肖

是庄云峰整理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8/4 10: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四课 20080226_如何开方

由道可道整理
  
因为当初我不是从中医开始学起的,可以说是从阴阳五行、气机这块开始学起的,然后转向开始学习中医,所以对我个人来说,对这方面没有障碍就是顺理成章的,中医就是应该这样来学,后来接触了一些学中医的同仁就发现观点、思维方式有很大的不一样,所以说在这里面跟大家交流也是我比较忐忑不安的,因为有时候自认为理所当然的可能对于别人来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可能是一个交流或者说是一个思维方式出发点的一个问题。

就像很多西藏的或者偏远地区的一些人走到城市里面,就发现整个观念之间是互相冲突的,也是不知所措。比如说很多西藏下来的,他们本身就认为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是理所当然的、是天经地义的、而且是既成事实,但下来之后发现中土的人们现在不这样认为了。同理发达地区的人们到偏远地区也会发现观念是不一样的,这个咱们不先说谁对谁错,本身就是思维方式和观念几乎可以决定人的一生吧,包括他的学识,所以说从哪一点入手,你信哪一块儿,怎么来信,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信者道听,只有信你才能入,如果连信都没有,不可能跨越这个门槛,尤其是中国传统的这些养身的道理也好或者说哲学也好或者说一些功法也好,包括些宗教都是从信而立的,那么收徒弟、传承都是从这方面开始起步,如果说徒弟一旦怀疑,可能所有的气机全都变了。说这个什么意思呢?我倒是没有想让大家完全相信气道中医、气道中医的思维方式,但是从我这方面来说我是非常相信的,所以说沿着这条路我能跟着老师走下去,并且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包括几乎所有的思维方式都是沿着这一套思路来走,可以这样说做梦都能进入自己的梦境。这个从我感觉来说,可以说是融入到生活生命的方方面面。好像有句话说:学到如痴如狂、如颠如疯才有可能有很大的进展,所以说我也想做到更上一层楼,其实这是一个境界的问题,你只有全身心的投入到这种境界,你才能领悟这个境界的玄妙,才能不断地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圣境,如果说是只是粗皮潦草地浅尝辄止,那么不可能入到中医或其他的一些中国传统学科的深处,这是我个人的一个体会。
   
那好现在咱们说一下气道中医,我再重复一遍,所谓气道中医就是说用气的观念、从气的角度来考虑中医的理论和临床。上次我们讲了一下《黄帝内经》,是《四气调神大论》呢还是哪个论呢?我看一下,不是《四气调神大论》,是《阴阳应象大论》,其中我们主要讲了五段话,认为是整个《黄帝内经》的一个核心之一,也是《黄帝内经》它立意在气道这一方面的一个理论基础。

我记得“东方生风”这个讲过,“南方生热”也讲了,“中央生湿”好像也讲了吧,上次讲到哪里,还是希望大家提醒下,“西方生燥”应该也讲了,好像就是一个“北方生寒”没有讲吧,这个大家可以提醒一下,还有就是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回去认真地体会气道生长化收藏或者说是开合调升降,因为从我这方面直接就认为它应该气道气象这方面来入手来解释,不然用其他方式很难能把这五段话来解释清楚,所以这个也都是中医理论基础吧,要是这几段话不清楚,那么中医的起码生理这方面不好解释。

我记得《周易》上有句话叫“象者像也”,咱们知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吉凶,吉凶生大业”。所谓的“两仪生四象,象者像也”什么意思呢?前一个字“象”“象者”就是说“四象的象”、“卦象”,包括八卦也是卦象,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它这是一个个卦象,“离”外边实中间虚,“坎”是中间阳外边虚,这个叫做卦象。“象者像也”也就是“卦象者像也”,就是这个意思。第二个像什么意思呢?就是体现,或者叫做意象形象就立着一个像,它就是把这个地方照相了,把这个拍下来了,然后拿来让你看,都是静态的照片,其实是一个动态的象的心魂,就是一个故事从开始到结尾发生,它的经历截取八块,开头和中间结尾,包括中间再不断分,分成八块,分成四块就是四象,分成八块就是八卦。几个卦象它是成了一个像,就是照片,这个最好理解了。就是一个人百米,起跑、加速、冲刺这个就是,它是一个动态的,但是你拍照拍下来之后就是静态的。那么现在你不要理解它是静态的,象者像也,你这个照片是反映后面的那个人从开始起跑到冲刺的整个过程。

所以说《周易》讲“变动不居,周流六虚”嘛,说的是《周易》是不断变化的,象是不断变化的,那么我们整个的气机也是不断变化的,写《黄帝内经》这本书的人就把这个变化分成五,东方一个变化,南方一个变化,中间一个变化,西边一个变化,北方一个变化,也可以理解为四方都有一个变化,中间这个变化是调和四方变化,它起一个稳定一个作用,没有中间,就没有四方的交通,所以说咱们脉要有胃气嘛,有胃气则生,没胃气则死,他说的就是中间的土气你有没有,就是一个和缓之气,就是四个方向,东西南北都不能过急,就是中庸嘛。

孔子讲:“适中”。什么叫“适中”呢?就是不能说是绝对的中,没有绝对的中,什么东西都在不断变化当中的,但是你不能过极,不能过于极左也不能极右,不能极东不能极西,不能极南极北,在极东的时候你要有中间的气拉着你,叫居中而偏左,居中而偏右,所以说这个就是胃气的特征,胃气是缓和之气大家理解一下,就是气者缓也,和和缓缓,居中而邻照四围,所以说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如果脉全浮,一点和缓的气没有了,那这个是气浮越于表嘛,都散出去了。那如果说完全沉,像一个石头一样沉到水底了,那么气机沉,没有任何生机可言,脾胃也都坏了。那如果说脉气流动如滑珠,像滚珠一样,一点和缓的气没有,动得很厉害,那么这个心气浮荡。那同理如果说这个脉很弦,象弓弦一样,噔噔噔噔特别硬,噔,噔,噔,就这样,里面一点和缓之气没有,那肝气绝了。《黄帝内经》不是说了吗如循长杆之末梢,什么叫长杆之末梢呢?末梢就悬劲很弱了,它有一个调柔劲儿,那个调柔劲儿就是脾气的劲儿,脾气劲儿加肝气的悬劲儿二气合在一起,相合而不相离,它这个就是一个中和之气,所以说这个人就能很好地活着。

上次只讲到南方生热吗?湿没讲吗?讲得这么慢吗?我记得上次还是上几次,有人跟我说过,如果说只讲这个空头的理论,没有临床的话,或者说没有开药,那就是讲了也没有什么意思,这个分两点来说啊,第一个你没有基础的话,你往下面关于开药啊、临床啊,你就没法来听了,站得角度不一样,理解也不一样。那我如果说是大家没有一点气道的认识,关于讲到开药这一块儿,这方面很难来讲,这个是一方面。另一个方面,这个理论也并不是说枯燥无味了,我记得是哪个老师说的一句话吧,中医一部分来源于临床,另一部分来源于体悟,这个话就说得非常好了,因为学中医不仅是学中医,而是根据你整个的生活观念和整个对生命的理解,那不仅仅是一个临床,西医如果说来源于临床,那西医临床一百年也不可能说是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所以说不简单的是一定要临床才叫真中医,一定上来要讲临床,临床就很高级,这个不能这样看,希望大家不要这样来想问题,临床固然重要,因为它是最终的,是治病的根本吧,但是你对整个的生命的理解,要出于平时的体悟和对师长的继承,因为这个一代代传下来,就像老子的《道德经》一样,你说它能治病来源临床吗?估计是进入了某种境界之后的体会流传下来了,你再用这指导临床,收效就非常好。很多大夫治了一辈子病,他可能最终也没弄明白一个简单的伤寒是怎么回事,或者说一个简单的肠病、肠胃疾病是应该如何来下手来治疗。

现在很多人开方子失去了经典理论的指导和自身的体悟,简直驴唇不对马嘴,开个方子贻笑大方了。其实很多疾病,你要知道了理,你这个法只要稍微学一下就会融会贯通。和炒菜一样,你知道了炒菜配伍的原理,炒起菜来,你才融会贯通嘛。比如说一个韭菜炒鸡蛋,这个是咱们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如果说让你去临床去配去,我估计你很难能配出韭菜炒鸡蛋这样经典的菜来。就像包饺子,西方人,化了那么多年他也没研究出包饺子来啊。所以说不是说临床越多越好,两条腿走路嘛,第一条腿一定要迈出去,就是启程和体会。那你光知道吃饺子,不会包饺子也不成,这一点这之前我再和大家说一下吧。

药食是同源的嘛,那么如何理解药食同源呢?很多书上都说,药有的是从食物中来的,食物是从药中来的,药是偏性的,食物是平性的,所以能被人常吃。那么如果说仅理解到这个程度,我觉得远远还不够。所谓药食同源,就是说整个的做饭和你熬药汤的道理是一样的。这一点如果大家对药的配伍,麻黄汤啊、桂枝汤啊、小青龙啊、白虎啊、枣仁汤啊,还什么炙甘草汤啊,像《伤寒》里这样的方子,你如果说想好好体会的话,我建议大家多学学做饭,做饭炒菜之间的配伍就是药的配伍,这个是药食同源的另一方面,你只有配出好吃的饭菜来,你才能有可能对汤药开方有一个真切的体会,因为汤药你不是老喝的嘛,你都给病人开,那么你常吃的就是饭菜嘛,你熬汤咱们说很简单,你要加盐,你要加味精,你要加一些佐料,比如鸡蛋汤,你要有鸡蛋,你要有油,你熬这个汤或是熬油腻了还是清淡了,这个东西它和方子是一模一样的。

比如一个上火的人呢,他愿意吃什么呢?比如说口气很重的人,你如果说给他来一个白糖拌心里美,我觉得他应该很爱吃的,心里美的萝卜嘛它里面是红萝卜嘛,红的,切成条,拌上白糖,不能拌红糖,道理大家应该能够理解吧,然后在那腌一会,吸出汁儿来,吃得爽脆,甜美的萝卜条,最后还得加醋,加白醋加食醋都是不一样,酸甜口的拌的萝卜条,那你吃这个爽脆的萝卜条,最后再把酸甜汁喝了,大家想想大家现在味蕾就应该是有反映了,那么对于一些口渴、有火气的你说它会有什么一个效果?这个《内经》上不讲了吗,酸甘化阴么,那你去体会去,他怎么个酸甘化阴。如果加红糖味道就不一样了,那只能加白糖,说加冰糖也好。还有就是说这个糖和醋的比例,你加白醋加食醋,你想一想有什么区别?放在一起,过酸了也不行,酸口儿,过甜了也不行,酸了就不好吃了,那酸甜的比例是几比几,然后再加上萝卜条,他们三个的比例是几比几,那萝卜条在中医里又是什么东西呢?这个大家想一想。

比如说你开一个方子,你看如果说吃了这个治什么病呢?我跟你说啊,如果说是火气重,肝气不调,胃胀满饱闷,你吃这个就好使。首先萝卜是化气的,为什么是化气?萝卜为什么能顺气?大家想一想,一会儿啊我说完这个大家做一个答,给大家出几个问题啊。萝卜是顺气的,为什么,第一个;第二个,白糖和红糖,为什么能加白糖,不能加红糖?第三个,三者的比例我们应该是如何来掌握;第四个问题,如果让你开一个方子,你照这个糖醋萝卜条你开一个方子去治痞闷和胃中有火气的病的患者,你会开一个什么样的方子?其实这个就是运用了很简单的一个药食同源和气机的一个理论来让大家能够贴近实际来琢磨这个方子,那行那咱们先把这个问题先讲一下吧,然后再讲那个《黄帝内经》的关于南方生热那一块吧。

首先咱们第一个问题:萝卜为什么会顺气?

大家可以踊跃发言嘛,说一下,是红色的心里美,不是白萝卜,大家可以用气道中医的理论来解释,因为如果说年前听过讲的,应该是对气道有一定的认识了,这里面怎么应用,我记得有一个人说过什么呢?人生呐是升降开合四个气,那药是什么气?是不是里面也有升降开合啊?或者说也有其他的名词来代替了这个升降开合,那么大家可以开动脑筋想一想,萝卜为什么能顺气,如果说用取类比象啊,你要搞不好这个取类比象就非常滑稽。你只有在气机的基础上,你才能准确地去取类比象,你不能瞎取类比象,那让西医笑话,最后搞的又是中医又是封建迷信。

那我说一下大家的理解,有人说是生在地下,降气,金气肃降,生在地下的多了。萝卜秋天种冬天收,萝卜收获于秋天,即潜降之气。萝卜为什么能顺气,有的说什么什么收敛之气,引气下行。你看有点就提出不同意见了,生在地下的多了,人参也生在地下,降气吗?

首先如果说是不能从一个根本的一贯的理论来指导我们来取类比象,或者来指导着我们对药性的理解,那么我们只能会是互相打架,前后矛盾了,步行不一致。稍微学点中医的,学了西医他就会觉得很可笑,因为你不能自圆其说呀。你这个一段话用一个理论来解释,另一段话用另一个理论来解释,两段话放在一起,自相矛盾了,为什么这样呢?我们就没有抓住事物的根本去考虑问题,取类比象只能留于空谈,这样的取类比象我们还是不要,如果说能有西医的一点诚实的实验精神更好。

白色入肺,这刚才跟大家说了,是心里美的萝卜是红萝卜,不是白萝卜。白萝卜顺气,红萝卜一样顺气,你就说白色入肺,肺主肃降,那这就不对了。还有,我刚才说了,这萝卜啊,我没有说萝卜降气,而只是说萝卜顺气。就像很多人说,辛开苦降。大家可以到《黄帝内经》搜一搜,苦味儿什么时候按成了苦是降,苦者发也,从来就没有说是苦是降。《黄帝内经》一直经典的对辛和苦的理解是辛者散也,苦者发也,酸者收也,你可以查一下,甘者缓也,咸者坚也(是苦者坚也吧?),都是这样来形容,不知道后来从什么时候开始辛开苦降什么之类的一些名词喧宾夺主,所以大家一想苦就是降,这个是不对的。如果说是辛开苦降,那你那个栀子呢?你不能说栀子是降气的,你可以说是黄连,大黄是降气的,但是它那个降不是因为苦而降,是因为它本性沉而降。黄连不太沉,大黄主要是。

有人说是萝卜是根,有升发气的特性,升气而开,开而顺气,多了也损气。还有说的,红色入心,这个关于红颜色呀,如果说是本质的红,一般入心血,但是一个草药会拥有多种属性,那主要看哪种属性居主,其他属性居辅了,所以说这里面红心萝卜啊,比如说西红柿啊红心萝卜,这我们就不能说他的主要特性入血脉入心,你不能说西红柿是活血脉、通心脏,这个都不能这样来说的。你看这个说萝卜是根有升发之效,那很多植物太多的药材是根了,那难道都有升发的特性吗?你都可以这样来说吗?这个也不能自圆其说。

你看这个问题,如果说一涉及到临床,大家如果说没有一个一贯的原则做指导,中医几乎没有办法交流,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人一个理论,中医就没有办法继承了,那何谈发展?所以一个基本的萝卜为什么能顺气如果你搞不明白,那其他的药几乎你没有办法再去尝试,所以说开出的方子稀奇古怪。

有人说了萝卜味微辣入肺,酸的入肝,甜的入脾,这个就是说得比较靠谱了,那么我们在《黄帝内经》上,上次我跟大家说了,关于那个五段话里面有很经典的确立了五味入五脏的味道的理论体系,为什么我也跟大家讲了,而且五脏所喜的五味,肝喜酸啦,肺喜辛,脾喜甘,怎么说来着,五味所喜五味所忌,大家可以看一下是怎么说的,关于五味《黄帝内经》上面论得非常清楚,上次好像有个老师不也讲了吗,这五味并不仅只是一个味道,但味道占一个主要的成分。比如说附子属辛,你尝这个附子他也不辣,但你吃那附子他有辛通的作用,所以说都归为辛、辛味。所以说如果说从气道的角度就更好理解了,散者为辛,那么附子主散,很多辣的东西都主散,但也有些不辣的东西也是散,所以说所有散的都归辛,这个气道就好理解了。

还有说萝卜性凉味辛甘,入肺胃经。你拿很多味辛、凉的,但为什么萝卜顺气?理脾气、顺肝气、调胃气效果非常好,这个就涉及到根子问题了。你看这样如果说我们没有读过,就是说没有跟大家讲过气道,《内经》也没给大家讲,那么这里边我很难跟大家讲清楚“象者像也”大家怎么理解这句话,我曾经跟大家说过,摸脉就是摸气象,你搭上去之后,去感觉是什么气象,脉象跳的快,这个气象波动的快;脉跳的慢,气象就波动的慢;脉沉这个气象就沉;脉浮气象浮。观面相也是啊,面色晦啊,他整个的气机就很不好;面色红润,气机就好;面色过红,红脸关公,那阳气亢盛,气机太旺,所以说“象者像也”,道理就在这里。所以说现在会摸脉的人越来越少,病人来了,搭一下,那叫做中医,他也仅此而已,你看他能说出卯酉来?这个脉象怎么回事,他估计也是茫然如有所失啊,他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失去了根本。

那行这样,那既然有人提出来了,萝卜到底为啥能够顺气,我给大家说一下。首先,这个萝卜是辣的,尤其是萝卜皮,萝卜皮辣,他就代表整个的萝卜他的性质是微辣的,萝卜是辣的所以说辛者散也,所以顺气,什么叫顺气呢?顺畅瘀滞之气,什么东西能顺畅瘀滞之气呢?那只有辛者散也,你把这瘀滞之气散开,那他就可以达到这个散气的作用了,顺气的作用了,从来没有说这个是降气。为什么会降气啊?因为你顺了,胃气以上为逆,以下为顺,对于胃气来说啊,他一顺开了,胃气一降,这个降是连带的,而不是萝卜有降气的作用,萝卜给他通开了,自然气就降下去了,这个是第一。

但还有很多辣的东西他不顺气,那我们来说第二,大家咬这个萝卜的时候会有什么感觉?是软绵绵的呀还是怎么样?这个是象者像也,我们直接体会萝卜,给我们的整个的眼耳鼻舌身意的感受,你要咬这个萝卜是嘎吱嘎吱脆的,萝卜是挺立的,它不塌的。你要是吃块大年糕,敷在这胃上,你看他能不能顺气。即便把年糕里面掺上胡椒面儿,它也顺不了气,所以说这个是萝卜第二顺气的主要特征,萝卜很脆,而且很硬,它又不像锅巴似的一咬,嘎嘣碎了,散开了,到嘴里都是面糊,你吃到肚子里,萝卜这个脆劲仍然保存着,很脆很硬而不韧,不坚韧,像甘蔗一样,大家理解一下,这个东西他能通,你看那个萝卜,你仔细瞧,它有一个一个的小孔呢,你把萝卜横截面切开你发现,他有点藕中间那个眼一样,只不过非常密实,它靠这个输送水道上下的,这个吃下去就说,它在肚子里一走,他就能把这个瘀滞的东西给松开,所以说萝卜有疏的作用,疏当疏散讲,这个是萝卜的两大特性,导致能顺气,一定大家要体会清楚啊。这象者像也,摸脉是直接体会到的,这萝卜也是直接体会到的一个从它的味上,一个从它的质上,决定了它有良好的顺气,而且还不伤人,它不辣,不像辣椒那样辣,也不硬,而且也好消化,所以说萝卜作为一个食物,冬吃萝卜夏吃姜嘛,萝卜顺气,凡是肝郁气滞的人或者说脾胃有泛酸这方面的,你就是尽量地吃萝卜,第一吃炖萝卜,喝萝卜汤,第二吃生萝卜你不管是白萝卜也好,红心萝卜也好,你就尽情地吃。肠胃不好,肠道不好的有便秘的,萝卜是非常好的一个食物。吃惯了大鱼大肉的油腻的东西,到饭店点一盘小萝卜,大家吃来很舒服。而且萝卜微甜,它是甜的,它不伤脾胃,你要是过苦过辣,他伤脾胃。

这跟大家说清楚,如果说学气道的话一定要把这个观点纠正下来,你直接对某一个药品进行体会,就是神农氏尝百草,他尝到萝卜是脆的、微辣的、微甜的,他才记述下来,有顺气的功能,而不是到那去推萝卜是朝上的朝下的,是怎么来的,北方的南方的,这样去推的,也不是经过大量的临床,看到很多人吃了萝卜就顺气了,他就推出萝卜顺气,感通天下嘛,老子讲寂然不动,感而隧通天下。他坐在这吃了口萝卜,他深深地一体会,他就发现了萝卜可能有通气的效果,并且应用到临床效果不错,那么他就把这个记录下来了,咱这个说不是一个人而是很多人做这个工作。你不尝萝卜,你要没见过萝卜,萝卜顺气这个特性你很难去体会。芹菜也顺气,对大便啊、肠道都特别好,它刮肠的嘛。为什么芹菜有啊?芹菜比萝卜不如在哪?第一芹菜啊,它也是直挺挺的,但是它没有萝卜这样坚脆,到肚里打弯了,这是第一。第二它没有辛的作用,它不辛通,所以说萝卜顺气的能量要比芹菜大,甘蔗也有,大家别以为甘蔗没有,藕也有,只是相对来说很弱,它们三个都有疏通的作用,由于它们的体质是那样的,水道在里面由下而上就灌上来了,疏通河道特别好,芹菜可以疏通水道,甘蔗可以益胃阴,同时走得不凝滞,这都是非常不错的一味药,大家知道了吧。

所以说你从这个思路去理解实物也好,理解开的方子也好,这是一条捷径。虽然你不可能百分之百把所有的都体会到,因为很多很微妙的你体会不到,那只能是靠前人的告诉,但还有一部分你是能够准确的体会到的,比如说丹皮、香附像这些,你尝一下你就会有一个终身难忘的对药材的理解,包括五味子,包括细辛。上次我去安国嘛,好细辛不好的细辛,你一尝就尝出来了,那个贩子他做不了假,他做什么假都能做,这个药材上做不了假,这个味道上呐,拿起来一尝,细辛非常辣的,这味儿正的,这肯定是好细辛,尝起来没有辣味了或没有辛味了,而且味不正了,都不是好细辛,你直接这一尝你就知道了,几乎所有贩子你都骗不了。

问,萝卜煮过后不再辛辣照样顺气,煮过以后,不再硬脆照样顺气?

这个大家说一下,这个是为什么呢?这个大家谁能回答啊?看看大家有没有能回答这个问题的,这个问题问得很不错,也是涉及到另一个关键点。前面有人说淡养胃阴,那如果说是淡养胃阴这个你讲不通了,淡养胃阴那怎么不用其他的药淡养胃阴呢?那何苦萝卜去淡养胃阴呢?煮了它也顺气,吃还顺气,顺气的特性怎么保存下来?那你不能说是淡养胃阴呐。这个又是前后不一致,咱们前面说了,由于它的两性,一个是味,一个是质导致它能顺气,那么这你来个淡养胃阴又是不能接上了。有说的,煮过以后取其味,那你取味儿,你取的什么味呀?煮之前吃的不取味吗?难道煮前和煮后取得都不一样吗?这个也要好好考虑考虑。我们不管学哪部经典,都要一条原则,至始至终的来解释这个问题。那么这样你才能找到中医中药的精髓在哪里。其实毛扁说对了,去其味存其性,那这个话你这样说出来呀,还要解释清楚,怎么存的性怎么去的味儿,其实去味就是水火相煅。

这个跟大家说一下啊,凡是经过水火煅的东西,它的本性啊都被调顺,都被驯化,所以说生品和熟品是有很大的区别,但是,是不是调顺之后,他的性就没了呢?你看几个关键点啊跟大家说一下,第一个,它的性萝卜性质生的时候是通过它的味道和它的特质表现出来,那么是不是它的特质和它的味道就是它的性呢?这个大家要想清楚啊,那么我跟大家说啊,不是它的味道和它的特质是它的性,是它的原先就有这个性,通过它的质和它的味道这方面表现出来,你通过水火一煅,它的味儿和它的质发生了改变,但它的性还在。一个人张牙舞爪,他拿手张牙舞爪,又说又笑,这是他一个活泼的表现。通过水火一煅呐,他的手脚和嘴软都化下来了,但是他的活泼的性呐还没有变,也就是我们讲烧灰存性的道理就在里头,这是拿水火煅,在水里煮、火烧他,这存了性了,它还是这个性,性没有发生改变,但是性也会发生改变,因为它顺从了,这个性不那么躁烈而趋调和,但是你不可能把他的所有的性都煅掉,就是这个顺气的性都给煅掉,这是不可能的,这是第一。第二很多东西它拿火一烧,我们常见的是吧,爆姜啊鲤鱼头烧灰啊,只是煅而存性,你烧完了东西,它的味儿也没了,质也没了,那怎么它还能存那个性呢?有的会发生改变,但是还有的会保留下来,我们并没有说它的性完全没变,但是性并没有完全消失。那么这个我们拿气道中医的理论就很好来解释了,因为这个形式就相当于肉体一样,它里面是包含气体的,肉体没了这个气机还在,这个存性存的就是气机之性。就像石膏一样,你在水里煮,煮的半天你烧出来啥?它首先不溶于水,你说它能出来啥?烧了半天能出来什么?它能游离出些钙离子?这个咱们强调几点啊,第一像附子一样,它是辛的有散性,但是它没有通过它的味道表现出来,而是通过吃下去对身体的反映表现出来了。那么巴豆,巴豆是没有味道的,那你能说这个巴豆不猛烈吗?它没有通过味道,非常苦来表现巴豆的勇猛,但是吃了巴豆你试试,首先这个药性是它的内涵,有时候可以通过它的味道和形式来体会到,有时候它隐藏地很深,你体会不到,这是第一。第二,生品性猛,是吧?水火煅性柔,那么这里虽然把质和辛味儿去掉了,但它的性还在,所以说炖出汤的萝卜还是顺气的,而且你闻闻萝卜汤有种骚的味道嘛,很多人不愿意去喝萝卜汤,就在这,把它那个性的另一方面表现出来,有一股味儿,有萝卜味儿,这个大家仔细去体会去,这个可能不是说是一时半会你可以完全想透,但是这个思路大家要有。

那行,咱这个第一个问题,咱就到这儿,那大家还有没有问题啊?其实这些啊都是很根本的问题,你要说什么烧灰存性啊,这些东西你要不理解的话,包括五味是怎么体现出来,你要不理解的话,你下面的中医重要没法学,就是学一辈子,你也如坠雾中,那是大雾啊而且不见方向,不知南北,人也晕晕的。

那下一个我们说第二个问题吧,为什么加白糖不加红糖这个好理解吧?

有人说了,请老师细讲到底从哪里入手,研究药物的本性。我怎么说呢,你只能说从心里理解,从世界观开始着手理解,这是最根本的办法。关于看什么书,你看古代的书就可以了,四部经典,宋朝以前的书,经典的中医书也好啊,或者其他的一些讲天文地理物候包括风水之类的书你都可以看,你就知道什么叫做本性了,什么叫做阴阳本性。如果说仍然从西医的逻辑学开始研究,永远不可能研究到位的。给大家一建议,大家可以看那本书啊,可以看好像是《月令》,是《礼记》吧,《礼记》里面的《月令》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个非常不错。刚才一直讲的不就是萝卜的药性吗?到时候你要是有录音你可以回去听录音。

那如果说没人回答,有人说了,白敛,肺降,红扬,血升。白糖是寒性的,红糖是温性的。第二个说的对啊,第一个说得不对。白怎么是敛呢?有一点希望大家不要上来不假思索的就用一些现代的中医上的名词,你还没到明白什么叫白敛呢,你上来用白敛,什么红扬,什么叫红扬,讲不通啊,这不符合《黄帝内经》经典著作的理论原则。这萝卜不从物候学上来讲,有的药它从物候可以推出它的药性,有的药不要这样来推。萝卜最本质的特性就是一个微辣和一个它的咬起来很脆,这个脆劲儿到胃里都不丧失的,从这方面推出它的本性,不要从物候来推,物候推不出来,有的物候可以推有的物候推不出来。夏枯草啦、什么这个女贞子啦这个从物候能推,包括秋梨啊,什么夏天的杏啊这个能推,别的不要那样来推。直接你咬一口还不知道它的性格啥样的啊?你就是把所有的拟人来比喻就可以啦。

我们前面讲过任何事物都气团组成的,所有气团都有它的自然的属性,这种属性升降开合调,包括自己的本质和味道嘛如果用在中药上,你直接拿这个去体会就可以了。比如一个人过来,他是生猛的人呐,还是温和的人呐,怯懦的人是勇敢的人?交往一下马上就知道,这样来推,你不要说推他家几代,没有意义。本身这个就是气化嘛,萝卜就是气化而来的嘛,你还是上哪找其他别的气化,这样就叫气,气硬而微散,气疏硬而微散,这就是萝卜的特性,与生活环境没有关系,没有太大关系,它可能是长在疏松土壤长得更好,应该是,我对它的生活习性不是特别了解,有可能是,沙性土壤或者疏松的土壤,那我就不太清楚了,有的有关系,有的没有关系,咱现在先不要讨论这个,这个你先多看些古典的书籍然后再讨论,这不是这样讨论的,那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情。

这样咱说一下,白糖寒性,红糖温性,应该是从这方面来,红糖入血温嘛,白糖是寒的嘛,白糖、冰糖、砂糖、白砂糖都是寒的,包括蔗糖,甘蔗里面挤出的那个糖水都是寒的,喝一些能够益胃阴嘛,红糖暖胃。所以在这里面,咱这一个火气重的,他是肝不调的,胃又不适的,这样的就应该用白糖,不应该用红糖,你不要认为这个是碳水化合物,如果说你从西医物质角度,你永远不可能理解中医的,事物不是那么简单的,这个发明了蛋白质,脂肪再加上微量元素,他仍然没有澄清物质这一块的东西,还会层出不穷的,不能那样看,不能分化看,都割裂了。

然后咱们接着说第三个问题吧,那直接这样来说吧,不要说配伍了。大家拌一下,拌一盘萝卜就知道应该是几比几的配伍了,配伍就是汤药的配伍,这跟大家说清楚啊。你不要说天天算计,多少多少配伍啊,自己试试就知道什么配伍了,也就是说绝知此事须躬行,不是说整天拿那个脑子看几本书你就能开方用药了,没有下边千百次的实验,去调去,你这不可能开出很妥当的方子。韭菜抄鸡蛋,拌萝卜条,酸甘萝卜条,你到时不试一试,加几勺糖,加多少醋,加多少萝卜,调匀了,你吃一吃,口感如何,汤药你也开不好。

咱们开一个方子,仿照这个萝卜、酸甜萝卜条,去开一个治有胃火、肝脾不调、胃涨不适,实症的患者,不是虚症啊,实症的患者,仿照这个菜,你开一个方子,希望大家下去能开一个方子然后我看一下。你看今天给大家讲一下关于开方、食疗这一块儿,我从这方面下手,我觉得应该是很形象的啊。上面大家说的这么多,交流了这么多,如果说没有一个理论作为基础,几乎是天马行空,人云亦云,所以说大家应该知道理论和理论方法看问题的角度有多么重要,一个正确的观念多么重要,那你一二三四年级没走过来,你要走五年级去实习去,这个万万不可能的。

这些都是碳水化合物,但由于这个形态和制作方法最终导致了它一个是温的一个是寒的,里面有结构啊,各个方面的啊,组合不一样,虽然成分一样,组合不一样达到效果也不一样。这样说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一杯水,100℃,你晾到50℃,和从0℃升到50℃,两杯水都是50℃,能一样吗?我就问大家这么一个问题,大家可以仔细的思考一下。从100℃降到50℃和从0℃升到50℃,同样的两杯水,性质一样不一样?这你就知道了,这里面的气机是不一样的。同样,红糖白糖的气机是不一样的,所以说咱们立意在气道中医就是希望大家不要只着眼于物质层面,而且要看到物质层面后面的气道层面,这个气道也是存在物,物质存在物是阳性的,气道是介于中性的存在物。那么我跟大家说过,什么是中医呀?中医本质的特点就是认识发现了气道,发现了气机,并从这个气机的高度出发,去指导临床,并且创立理论。

有人说啊,为什么用白糖而不用红糖啊?这我们前面不说了吗?他肝郁,胃不适,并且有点胃火的,如果说你胃寒,当然加红糖,再加醋,白糖加醋就是酸甘化阴,你治这个阴虚,胃阴虚,肝脾不调,肝气不足,效果非常好,是治胃阴虚,胃有火,肝脾不调的患者,可以仿照这个萝卜,哪位药代替萝卜,哪位药代替醋,哪位药代替糖就可以了,不需要大家开太大的方子,也不要理太大的谱,这个意到则可,没有必要完全准确,你知道这个意思了就可以了,我跟大家就是说想让大家通过食疗,咱们今天举这么个例子,希望大家一下子转入到开方上,那么就知道这个方子应该怎么开了,这个是开方迈出的第一课,这一课迈出去了,很多方子你就看懂了,你潜移默化的慢慢的不断的实践,你就知道应该怎么开方子了,如果说这一步迈不出去,你这开方子基本就是盲开,都胡乱瞎开方。

你看这个就是一个方子嘛,萝卜条100克,白糖20克,醋10毫升,拌匀,饭前服,一日三剂。你看这个不就是一个方子吗?这个就是一个方子,至于这个方怎么开出来的?刚才我们所说的并且加入了自己的实践。有没有想开方子的?咱可以试着开一下,这个你能对上号就可以,没有必要完全的对症,没有必要。现在已经有三个方子出来了,还有谁要开方吗?你看那三个方子是这样的啊,半夏白芍甘草,对应大家应该能看出来了。山楂、粳米、鸡内金;莱菔子,山楂,甘草;郁金,柴胡,玄参。还有人开方吗?这个我对这方子,大致说一下,白术,柴胡,人参;白芍,枳实。

其实我觉得大家应该是,大部分都是理解了,我不知道大家原先是不是这样来开方的,如果说不是,那么现在大家可以换一个角度来这样开方,通过甘酸化阴,并且配以辛散,这个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这个开方的一个原则,寒淫于内,热淫于内,什么这个淫于内,那个淫于内的时候应该怎么做。你看咱们可以这样来说,甘以缓之加白糖,辛以散之加萝卜,酸以敛之或者酸以收之加醋,这古人说的,辛以散之,甘以缓之,酸以敛之,这个就是一个开方的基本原则嘛,这是我们刚才说的这种疾病,那么同理,我们通过这个来运用到我们的拿中药来开方子。

你看比如第一个方子,半夏,白芍,甘草。半夏,以半夏之辛以散之,白芍敛之,甘草缓之,这个我们《伤寒里》有呢,白芍甘草汤嘛,先是桂枝甘草以升之,通经脉,然后白芍甘草以养阴,甘草白芍嘛,那边有一个伤寒方子啊,开篇的,没有几页就有的,这个方子就很不错了,半夏以散结,前面不是说心下有瘀结嘛,半夏以散之,那散不能散过头了,用白芍以收之,益胃阴,甘草以缓之,这个就是一个很不错的一个方子,甘草又制了半夏的毒,那么如果半夏,因为它有毒嘛,现在我们用制半夏,无所谓了,如果说,古代的生半夏,那配以姜汁,那变成了半夏姜汁芍药甘草,那这就是一个很不错的一个方子,那这个大家就有了一个指导原则,通过《黄帝内经》的辛以散之,甘以缓之,酸以收之这个原则去为我们开方做一个理论指导,方子应该是这样开出来的。那这里面因为我们这个肝脾不调,又有痞闷又有郁热,那他这个半夏白芍甘草,这里面比如说有热,再加3克黄连,这样这方子就很完整了,再加生姜和黄连那就很完整了,那我们下面说一下,下面这个方子啊,因为第一方子确实很不错。

第二个山楂粳米和鸡内金,那咱们现在治这个病呐,只是仿照上面的萝卜白糖醋来做的,并没有说让大家去任意去发挥去,我能看出的是,粳米应该是白糖,粳米缓嘛,山楂是酸的,那是醋,那鸡内金是萝卜,这也可以这样理解,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大家说一下,看看大家能不能说出来这个方子有问题,有点问题,问题在哪?山楂粳米鸡内金,这个方子多少有点问题,但是思路还是对的嘛。鸡内金来代替萝卜,增强它的顺气的作用,理胃的作用,粳米和白糖可以相对的,这个没错,像白虎汤里面要有粳米一样,山楂配醋,都是酸的也说得过去,但是这个方子是有问题,这不是治疗胃食啊,这不对,这肝脾不调,稍微有点火,有点伤阴,胃部不适,治这种症,不是胃食。这个我直接跟大家说吧,你看这个方子,散力不足,没有散力,萝卜辛散的劲儿没有,这个鸡内金它不是散药,它是磨食的药,它虽然能够消食,但是它散力不足。萝卜顺气能到肝上,但鸡内金绝散不到肝上,理气的作用不强,如果说你把鸡内金换成陈皮都好,这一点去,换成橘皮,这些你都可以换一下,就说那些理气的药嘛,佛手啊这些都可以换,但是这不能用鸡内金,因为没有散嘛,辛以散之这个力量没有,这是第一。第二这个山楂它是消化食物的,尤其是肉质的食物,但是它对这个益肝阴呐,益胃阴呐,酸甘化阴,它效果不好,比如山楂跟粳米相配煮出来之后,酸甘化阴的效果远远不如白芍,哪怕你加乌梅都要比山楂要强,加酸梅什么的都要好,山楂它这个酸性啊对益肝阴效果不好,这跟大家说下啊,但是山楂粳米这样配是对的,唯一不足佐这个鸡内金这个散性不足。

下面我说下这个,郁金、柴胡、玄参,这个我有点儿,看不太明白啊,这个郁金你仿的是谁呢?是萝卜?柴胡又是谁呢?柴胡就没有了,那柴胡也是萝卜呀?玄参你不能说完全是甘的呀,玄参为咸呐,这个不对。这郁金柴胡玄参不对,甘缓之性不足,又没有酸性的收敛,这个对治肝脾不调效果不是很好,治肝脾不调脾虚有酸味儿啊,跟大家说,酸者肝之体嘛,你没有酸你怎么去补充肝体的不足呢?

下面我们看这个啊,炒白术、柴胡、人参。你看这个白术当什么呢?当萝卜?这个也不对这也不对,你这没有酸甘化阴的味道了,咱们说过你那个喝上去之后这种感觉没有,必须酸甘化阴。所以说跟大家说一下,很多治肝硬化的,肝脾不调的,必须酸甘化阴,甘草白芍首选,你加麦冬、玉竹、黄精都可以,白芍是首选啊,跟大家说而且人参它是补气的,它那个不滋阴,它只有跟那个阴药配合它滋阴,你跟阳药配合,它这个益阳,但是单用它,尤其是跟白术柴胡只是益气,它没有这酸甘的劲儿了。柴胡也不对,柴胡白术这块就不对,在咱们上面来说,那醋劲儿都没有,糖劲儿都没有这里面,糖不能是人参啊,跟大家说一下,这个糖它偏阴性的,你还不如糖是麦冬更好一些,辛甘发散为阳,酸甘,敛为阴,这两个是区别的。

白芍枳实是对的,这枳实是萝卜,白芍萝卜,你这个病人吃了,如果说量稍微大一些,有便溏的可能,你这个没留在中焦,还缺一味中焦甘缓的药,这跟大家说。下面有了,加白术,加白术你酸甘化不了阴,白术属阳,白术跟白芍相配化不了阴,你哪怕白芍枳实加麦冬甘草都好,玉竹、黄精哪怕加山药都可以啊。跟大家说一下,这白芍枳实加白术不对。

下一个方子,白芍甘草桂枝,你这个桂枝它是通阳,你不能散呐,没有理气的作用。白芍、甘草,加枳实可以,加陈皮、佛手、香附、荔枝壳都可以。

下一个芍药甘草石膏,这石膏,石膏清胃火,这个可以用,后面你可以有甘草,石膏配粳米也好一些,没有散的药,加一味散的药,加陈皮3克,可以理一下气,芍药甘草石膏都收在一起了,你必须理一下气。

这跟大家说一下啊,开药的时候体用都要注意,把体要补上去,用要发开来,你不能一味的去走一点,治病都是阴阳两头,体用两头一体来治。你看你这个白术柴胡人参,明显没有体,白术不是体,柴胡不是体,人参也不是体,这都在用上,大家体会下,萝卜是用,芍药甘草是体,大家一定记住,开药一定要体用结合,不能开一头去,你这开一头了。醋柴胡也不行,醋柴胡虽然拿柴胡这个味儿,就那么一点儿嘛,量不够,现在醋柴胡你看看,哪有正经的醋柴胡,醋都不是正经的醋,醋柴胡更不是正经的醋柴胡了,你还不如加柴胡白芍呢,治肝经的药,白芍必不可少,白芍的味儿是正酸味儿,入肝经补肝脾,非常好,缺一不可,不可或缺。加薄荷可以,加薄荷再散一下可以,陈皮理下气,薄荷再散一下可以。

还有桑葚、麦冬、甘草,这个不对,这个没有散了,萝卜呢?桑葚不是萝卜,麦冬不是萝卜,甘草也不是萝卜呀。一个治养胃阴可以,这个桑葚麦冬甘草养胃阴好,但是你这个只养胃阴呐,开方呐,不能有阴无阳,你必须加点调和运化的药,哪怕你再加白术都可以。桑葚麦冬甘草,加陈皮,加薄荷都可以。

我总结一下,今天咱们学了气道之后,你拿到这种思维方式,你再回头看《伤寒论》的方子你就知道了。不是用五味来开方,不是用其他的,其实用五味开方,就是用五性开方,用后面的性格去开方。咱们说的味不是味道的味,这点一定要强调清楚,但是主要以味道为主,同时体用在方里都会有体现,这个就是今天咱这个开方临床的第一课。大家知道开方子,你再回去读读古代的一些方剂啊,都是这样子来,《金匮要略》你也可以读了,你拿这条思路去读书就可以。你看这跟行兵打仗一样,后边是粮草,前边是部队,部队中又有大将又有什么。那哪个是大将呢?哪个是裨将,哪个能当君王,那个只能当佐使,这个都是性格使然,这样我们都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随便就能开出一个方子来。

你看有一个开的是乌梅、杏仁、甘草,这个杏仁不走胃经啊,这个方子,你要治咳嗽可以,杏仁、甘草,这个杏仁啊开肺,开不到皮毛,你要用麻黄来接着往外开,开到皮毛,所以说麻黄杏仁要相配,然后呢,由于不能过开嘛,所以要用乌梅、五味子之类的收一下,芍药收一下,甘草调一下嘛,缓一下,不要太急,不然你这个麻黄的毒性就发出来了。

有人说:饴糖、白芍、佛手,这个可以,这个饴糖白芍佛手可以,但是有个问题,这个饴糖啊,它可能过粘,这个饴糖的量要小,要稀。佛手的量要稍微大一些,你不能说是否粘住了,这个饴糖过于补,你看这样我们就知道了,三味药三材嘛,一个为用,一个是调和的,一个是为体,白芍为体,佛手为用,饴糖调和。这个就是三个人互相配伍就去打仗去了。饴糖后边是什么呢,是运粮官和事佬,这个白芍是紧着是造兵器也好,或是干啥的,佛手冲在前面打仗,就是这么一个意思,走路一左一右,再加上中间的一个立身。大家可以说,考虑考虑这个以后就开三味药,锻炼一下自己,不治病你也是能够开拓你的思路,理顺你开方的,提高你的能力,方子都是这样开出来的,两味药也可以开,但是三味药更好一些,因为这个阴阳之为道,还需要一个三来调和嘛,三生万物嘛。

大家有什么问题吗?上面这些方子,都可以说一下。其实开方啊,不是很困难,他是直接的一个过程,现在人学起中医来太困难了,就是因为路走错了。你看比如说治一个咳嗽,很简单,大家也开出方子来。首先,辛以散之,甘以缓之,酸以收之,就这三条,你能开出治咳嗽的方子。然后希望大家能够体会,多多把这个观念转变过来,这样你就能很快地接受中医的操作。

问:详尽讲一下,体和用的关系。

我记得原先跟大家讲过,体就是你有多大能力,你现在处在什么地位,用就是你把这个能力发运出来,你要干什么事儿。上次,我忘了是谁啊说的,弹簧的比喻很不错,弹簧压下去,它缩短了是体,但是它那个劲儿,往外崩的劲儿增大了是用,弹簧弹开之后,弹开的距离高度是体,但是它没劲儿了这是用,所以说体用都是互用的。比如说肝,肝脏,肝脏体是阴而用是阳,体是柔而用是刚,体在下而用在上,体是聚而用在散,这个是肝,肺就调过来。所以说你这肝不好,首先就补体,再畅它的用,你如果说不补体只畅用,它没有能力啊,乏力啊,你畅也畅不开。比如说肝的,你只是柴胡,陈皮,枳壳之类的,你要上去,去畅肝去,这肝呐畅了多少时间都畅不开。像一个人出去吃饭去你要给他钱,再让他吃饭,你不能不给钱让人家吃饭,人家吃不了饭,你还拿鞭子在后面抽人让人吃饭,就是鞭子抽断了,他也吃不上这口饭,没钱。所以说体用的关系是这样,开方子也一样,要先补体,再畅用。

前面我们说了,芍药甘草化阴就是补体,萝卜就是畅用,所以说我们吃这个酸甜的萝卜条吃得很舒服很受用,道理就在这,你缺一味不行,你没有甘,你光是酸萝卜条,吃得不好,光是甜的,没有酸的,你吃得也不香,如果说没有萝卜光是酸甜水,那喝的就不是萝卜汤了,就不是萝卜拌菜。开方啊都是活活泼泼的,你要懂得了这个体用的关系,阴阳互根这个道理,你开方啊不是一件难事。你看桂枝汤,你看桂枝芍药姜枣草,大家马上就知道了,为什么桂枝?桂枝干什么的?是哪个东西,白芍是干什么,姜枣草是干什么的一下就知道了。姜枣草中间又分,为什么姜,枣,草啊。麻黄汤也知道,小青龙汤也同样的,所以的《伤寒》的方子都是这条思路来做,没有一股脑儿都是疏肝的,一股脑都是养阴的,这都不对。

问:男是阴用在阳;女是阳用在阴?

这不能这样说,男你说怎么可能是,阴为体,阳为用呢?这个体用不能这样来套。男为坎嘛,男一阳实,阳气在中,阴气在外,所以说男表现在阳刚的气质,男子的阳光就是中间的一阳实起作用,但男的发育晚就是阴气起作用,女的发育早就是阳气先嘛,女者中间空,两边实,这个发用这块不能这样说,它这个男性特征主要是通过中间的那个体来决定的,这个是一个层次的问题,不能简单这样来理解。那就象心肾一样,你不能说是男者是心,女者是肾,男者是肾,女者是心,倒了。

问:老师你体用再举个例子好吗?

这我怎么跟你举这个例子呢?举一个很现实的例子,几度白屋出公卿,老来话说的,白屋就是赤贫的家里,出了公卿,就是当官的,当大官的。白屋就是体,当了公卿就是用。同样,多少富家有败儿啊,这富它就是体,败儿就是用。你仔细体会吧,它就是一个辩证,阴阳互换,这个体就是我的自身条件,用就是我的想法,我想干什么,你这个是你自己去体会吧,我不可能说是给你举更多的例子。体是基础,用是目的,用是以后发展的事态。烟囱一样,烟囱在房子上它是体,冒出的烟升上去了是用。

然后希望大家可以多读《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大家可以不用注解来读,尤其是现在的人注解都不要来读,因为咱不说他注解地好坏啊,往往干扰你对整篇的理解。因为它这个是一句一句来解释嘛,古人写东西,他是一气贯之嘛。你如果说不能一气贯之这样读,你很难能够揭示上,所以说往往是直接看原文,看原文的效果要好于你去翻哪些注解,而且注解越来越多,《黄帝内经》一本的注解的书,一大厚本,我估计大家也没有精力来读完,读一半不读了,或者读一章不读了,这样很难贯穿始末嘛,也不是整体的了解,你还不如说直接硬着头皮,你就通篇来读。《黄帝内经》也算厚,《伤寒》我跟大家说是这样,你不要太多地去读注解,尤其后人的注解,你直接去那样硬着去读去,然后结合咱们这段时间讲的气道,就是一个气团,你就把它理解成一个气团,你看《黄帝内经》多少关于气的论述啊,都是在说这团气。《伤寒论》也一样,它无非是针对邪气进入身体之后,它呈现的百态去调治去。气实、气散、气入血分、入气分,那血气分都是层次的问题,不要那样强调是血分气。

问:气道中医理论和中医的经典理论有特别的不同之处吗?

这从我这里认为啊,这个气道中医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中国传统经典著作,但是不是一码回事,这我不好说,因为可能是层次各方面还有所不同吧。但是确实以一贯之着解释,什么叫以一贯之?就是用一个理论概念,去把通篇都解释出来,不是杂七杂八到随文演义,后边太多的随问演义了,东一句用一个理论,西一句用一个理论,那导致抓耳挠腮也读不懂里边的什么意思,这就不对。你想想,古人哪有那么多的心机去搞些非常晦涩的一些语言,让后人读不懂呢?没那么回事儿。还有一点跟大家说,这个气是存在的,上次我记得有一个跟大家说过,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做过这种的实验。

你两手相对交于你的胸前或腹前,一尺宽,然后你微微地开合,非常轻微和缓慢地开合,这期间你去体会,两手之间有什么东西。这我不知道大家做没做过,如果只是听讲,不去思考,或不去实践,听一百堂课都没有。你自己做一下,再配合呼吸,你会发现中间有什么变化大家可以做一做。这个气道离我们不是特别远,你只要稍微地往这方面走一下,你马上就能感觉到它。

有人说两手往回收时,如按球,往外拉是又觉得拉不开,你看其实每个人你只要回去做,都会有这个反映的,这中间这个气球是什么东西呢?你看按按不动,费劲拉也拉不开,也费劲。你稍微一用力就散了,你就感觉不到了,只有微微地在很放松的状态,意念很集中的状态,你才能会感觉到这种状态,中间有个东西,这就是一个气球,这气球就是气团,就我们讲的气道。人身是一气团,任何事物都是气团,只要你观察,用心体会,你就能发现这个气团,并不是说是凭空的理论,或什么方法论、认识论,活活泼泼的嘛,你直接能感受到,萝卜能嚼、白糖能吃一样,这气一拉你就拉开了。

有人说拉开有点粘滞的感觉,向里推又有无形的东西向外弹的感觉,就是这种感觉嘛,什么东西在弹你呢?你不加意念,马上能反应,你加了意念,越加越重,而且如果大家开合的过程中,拉伸的过程中,反复的拉伸的过程中,你再配以呼吸,你匀速的呼吸,你再体会中间这个球怎么变化,如果大家这样来用功去体会它,马上你就对气机有一个了解,就知道我不是在空口说白话,不是在这胡说八道,然后大家这样做,我就会告诉大家再怎么做,就能体会更多的东西,你就会知道了古人他是怎么知道了升降开合的道理的。也就是中医是体悟之学,是体验之学,不是书本上读了两天就能给别人开方治病了。西医是外在的实践,实验医学,中医是内在的体悟的医学,哪个更切实一些呢?大家就知道。

问:如何搞清楚人体经络、经气流行的路线?

我觉得《内经》中讲经络路线的,地上河还有地下河,没有讲明白。这个《内经》上讲的奇经八脉和十二经脉只是经脉的一部分,并没有全部。经脉哪来的呀?经脉就是河流嘛,河是大气环流产生的,和地形相配合产生的,河流也能改道,大家一定要清楚记住啊,河流是能够改道的,黄河就历史上改道,大改道多次,所以说你不要抓住经络不放,经络是可以改变的,但里面气机和蕴化规律是恒常的是不变的,你把这个气机和蕴化规律找出来,顺藤摸瓜,你就摸到了经络的一块。

问:老师有没有什么相关的书籍?

目前没有这方面的书籍面世,因为《黄帝内经》古典的书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如果说再写这样的书,也没有什么意思,这方面的书籍也很多,所以说大家眼不见的话也没办法,你就读《黄帝内经》就成了,没有别的书更好,没有什么更好的比《黄帝内经》《伤寒论》讲生理病理的一个气机讲得更清楚详细。还有《黄庭内景经》如果说有兴趣的你可以看一下,它能让人们意识到、感觉到什么叫做气机的氤氲变化。

这个两点啊,这个属于气,一个是经络,大家不要过于迷信。因为如果说气机搞不好,五运六气和经络大家不会搞得很清楚,不然浪费时间,大概了解一下就可以了。因为很多的中医大夫,他扎针不好,不是说知道经络在哪,哪个穴位主哪个病,他就能扎好病了啊,跟大家说。很多针灸师傅都是气功师,他的手上都带有气感的,他即便扎错穴位,他都能治病。不是说,你上去一针,你手上一点力气没有,一点气感没有,你就能扎好针治病了,不是回事儿,大家不要被表象所迷惑。多学气道啊,多练内功,这个比什么都好,不要只限于有形的那些东西,你这个中医学不好。

大家想想六十甲子,这么多年了,咱不说他有没有错误,这个第一个。第二《黄帝内经》讲的一个,叫什么来着,不及和太过啊,有时侯比如说今年是火运,火运迟来了,到明年来了,或者说去年已经过这个火运了,它有时候相交错了,你在那里五运六气去推去,玩文字游戏,没多大意思,这个呢说清楚先。你还不如学望气呢,你望气,火运之气来了那个形状事态,你望出来了,到时侯火运气来了,你就知道了,这多好啊。这不比你自己在办公室在那算那个五运六气实在多了,那个都是假的,真正的感觉到是真的。

有一点点跟大家说一下,这功夫的问题啊这是不能公开的,到什么时候也是这样,这佛教也是这样来讲,那这样吧,我就是建议大家多看一些修身养性、明清时期写的书,然后再来学中医,如果说有机会的话,我会给大家把那方面,怎么融入到中医,还有看病救人方面告诉大家,应该怎么来走这条路。因为毕竟现在邪路太多了嘛。因为我感觉前几次大家听得没有太大感觉,所以说今天拿出整堂课时间给大家讲一下临床和一些切实的一些小例子,你就知道了上次咱们讲的那些东西有多么重要,行了就这样吧。

 楼主| 发表于 2009/8/4 10: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五课 20080304_阴阳应像大论

由春野整理 如岳校对

今天晚上咱们接着讲《阴阳应象大论》当中的五段话,我看了一下好像是年前只讲了两段,中央生湿、西方和北方都没有讲,今天系统的讲一下中央生湿,时间充裕的话讲一下西方生燥。

再强调一下,咱们讲的是气道中医,有别于正统中医的流派,气道中医是从气机的角度和气态的角度来讲中医的理论和临床,我记得上次年前说过东方、南方、北方、西方所指的并非是狭义的方向,当然还包括气机的方向,气机的方向是无南无北无东无西的,只是整个气团内的位置,所以在这儿借用东南西北比喻气团的位置,气团偏东的,偏南的,偏西的,偏北的气团的性质和势态,就决定了它构成的大的气团的要素,用五来说就是东南西北和中的气团的分布,关于东方和南方回去可以听一下录音,今天主要是讲中央生湿来讲混合之气,它的一些特点和在生理病理自然方面的表现。

所谓的中央生湿,这个湿我们学中医都知道风寒暑湿燥火,这都再熟悉不过了,我好像看过教材关于湿的一些解释,忘了是怎么解释的,大家说一下教材怎么解释的,大家打一下吧,我再从气团的角度讲一下湿的概念。热好理解,就是发热嘛,风也好理解,就是吹拂的状态。湿怎么理解呢,湿有生理的湿和病理的湿两种,体内要有湿,如果没有湿那就燥化了,对身体也不好,如果病理的湿就是气机凝滞,也不好,如果大家没人打字,我就从气团的角度来解释一下;所谓湿,它指的就是一团缓和之气,我们知道脾是生湿的,升清降浊嘛,也可以理解成空气中湿润的环境,如果说完全燥的话就没有生机了,所以对于湿,可以理解成缓和流畅湿润的生机之湿,这就是生理的湿或者叫五行之湿或正湿,而不是寒暑燥湿风火之湿,正湿是缓和流畅而又有生机的,这个非常重要。

缓和代表湿的第一属性,它不急不烈,没有偏激而是缓缓和和的。咱们知道脾主湿,也就是说的脾的缓和之气,所以说脾病无急症嘛,《伤寒论》上也有嘛,太阴病都不是非常急性的,因为太阴脾脏禀的就是缓和之气,它和肝气是相对应的,肝气是急的,急劲之气,急而强劲,脾始终是缓和之气,所以能徐徐的导清气上蒸,即便是脾虚导致的慢惊风那么也是慢惊风,它也不是急惊风,急惊风一般是肝气劲急之气导致的,这是湿气的第一要义,湿着缓也,这个大家一定要深刻的印在脑子里,不然的话后面的关于脾证没办法进行了。你看我们说一个人的脾气好,不急不燥,稳稳当当,这是脾气好的表现。反之说的脾气急,那么不是脾气急,而是肝气急,是因为脾气虚而肝气急,是脾虚而肝旺的表现,还有凡是脾气缓和的人一般都可以做到心宽体胖,因为急是筋,缓是肉。如果说这人一身懒肉就是这人脾过于缓,没有急气跟着,浑身就是懒肉,我们没有说“懒骨、懒筋”的,所以说大家可以好好理解,脾气是宽厚的、缓和的,代表稳定的。大河缓缓的流动不像小溪一样哗啦啦的,这就是缓和而稳定,这个气缓下来之后啊,他就没有太多的变化,所以说要持之以恒做一件事必须脾气好,这是一个大的前提,脾气不好很多事情没有办法来做,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嘛。凡是做大事都要历经坎坷磨难的,持之以恒,如果没有脾气的缓和稳重之气,那很难想象的,这就是说脾气是湿气的代表,这个湿就是缓和。

我们看一下,中医基础上是这样说的:湿性重浊,重着沉重、重着之意,为水类,所以湿邪致病都有沉重重着的感觉,像头身的沉重,周身困重,四肢酸沉,这说的是狭义的湿,病理的湿,不是生理上的湿,或是正湿。我们在读《黄帝内经》和五脏辩证的时候就对湿缺乏正面的了解,所以中医对关于这个湿啊,他这个说法有失妥当,其它的都一样。比如说不能正确的理解湿的概念,那么变化成病理的湿或者是不足或者是亢进,都不好理解,这也就是我们学习气道可以全面把握中医的一个方面。

湿的第二要义就是流畅、流动。如果仅仅是缓和那么水滞不行了,则容易生腐,这不符合正湿之气的本意,正湿之气的本意是在缓和稳重的基础上其中必虚流畅,流畅才有生机嘛,这也就是体现五行中央土气的决定的作用,土气不可无,就像脉细无胃气则死一样,在整个的五行当中起到关键的稳定的和运转生机的作用,所以说胃降而脾升,在脾升胃降的过程当中整个的生机流转,生命流畅的进行,所以说这是湿气的第二要义,就是流畅和充满生机。

我们见过很多人嘛,他们吃的也不错,家庭条件也好,有缓和的气但是没有流畅的气,这叫湿气中阻,像一滩死水一样不能畅游了,这就是病理的湿气。这个还不仅仅是水湿之气,湿为水类嘛,这样解释只是说了湿的一方面,并没有把另一方面说出来,我们知道《内经》上讲“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上焦如雾,中焦如沤”我们可以串起来讲,水饮之气入胃,游溢精气,由脾气把整个的水气向上蒸腾,升清嘛,就是向上蒸腾精华的营养物质,我不知道精气是什么,没必要再做其它的转义,一个是食气一个是饮气,饮就是喝的汤饮,食就是食物,这些入胃以后经过胃的消化研磨之后,脾气带动整个水饮之气向上蒸腾,通过心脉和肺的敷布灌溉于全身,脾胃升清降浊都是气嘛,中央生湿指的是这个意思,这是湿的两大要义。

如果湿不具备缓和流畅那就是病了,就是变异的湿气,那就是邪湿,邪湿以后要讲。中医基础关于湿性重浊只是说了很少的一部分,不能包括湿的全部,这股湿气也可以说是氤氲之气,后天脾土嘛,既非左又非右非上也非下,既不是开的,也不是合的,既不是升的,也不是降的,但是同时这个湿气由于有婉转流畅之性,那么他又有升降沉浮,所以它里面升降沉浮就可以接东西南北四行之气,没有黄婆金和木不能成为婚姻之道,水火也不能成为即济之道,另外黄婆缓和之气充满了生机,才能使四气周转运行,所以说可见湿气之重要,同时这个湿气化成脾胃的重要性也在这里面可见一斑。

那么下面讲的“中央生湿,湿生土,”这个土为什么是湿而土,而不是土而湿呢?所谓中央生湿就是中央有这个湿气、缓和流畅之气,这个气在天地当中,尤其在地上化生为土,而不是土化生的湿,这个大家一定要搞清这个关系,先有气后有形,也就是气化而成形,湿气化最大的形是什么呢,就是气化为土,土包万物嘛!土气缓和,没有山那么刚强,也没有水那么柔润,那么土又无处不在,也就是道者基于土也,大道藏于土中嘛,我们无时不刻不是生活在大地的土壤当中的,受土壤的滋润和运化,所以说湿气化成土气,你看当泥土湿润的时候万物就生,草木生长于土,死于土,龙雷之火藏于土而发于土,金藏于土,火烧尽而成为土,所有的东西都归于土,所以说《伤寒》中说“土着,万物之所归,不复传。”因为到土这儿了,婉转流畅的化掉了,就不复传了,如果依然化传的话那么可想你的胃是多么热,所以说在《伤寒》当中也很好的体现了湿土的决定性作用,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所以大家在以后开方用药的时候一定要护胃气,这也就是李东垣所强调的。胃气是其他气性之所化,包容而生化之嘛,这就是土伟大的地方,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嘛。我们作为君子要学习这个土,要厚德载物,所谓厚德就是说要有醇厚的品德等够承载万物,能够负重,能够行远,可以做好多的有益于大家的事情。大家在开方用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子当中一定要有土气,没有土气的方子是不稳定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所谓湿生土,土气的药有很多,凡是缓和的都可以说有土气,比如说阳土的茯苓、白术,阴土的麦冬、黄精、山药,还有甘草、粳米,还有我们所吃的食物都是禀土气的,没有过于偏烈的这种气,所以说土养万物,好的“中央生湿,湿生土”解释到这里。

“土生甘”又涉及到一个根本的问题,味道当中我们讲了一个“糖醋拌萝卜条”,后来又开了几个方子,大家互相交流了一下,味道在开方治疗当中的作用上次讲过,甘味是什么味呢?所谓的甘味自然它不辣、不咸、不酸、也不苦,甘味是我们喜欢的一种味道,可以说是五味当中最不让人讨厌又容易让人沉溺的一种味道,甘味入口之后就会产生一种愉快的感觉,所以说甘味就是禀了土气的缓和畅美之气,万物皆有甘味,如果没有甘味,万物没有办法生长,甘味输送养料,储存能量,我们说过厚德载物,甘味也是可以滋养万物的,所以说土生甘,也就是说甘味代表一种特性,这种特性是从大地当中生发出来的,所以可想甘味的重要性,如果没有甘味,那么营养不良、生机不现各方面都会受到致命的影响。

现在很多的糖尿病患者不让吃糖,这个在中医上是不可理解的,糖尿病本身就是一个水谷精微不能收摄,人的肾精脾精衰微,使水谷精微之气不能收摄,那你如果说再不让吃糖的话,这个糖不是说的直接的糖了,说的是甘味的东西。本身就脾肾衰微了,再不吃甘味的东西那么怎么维持呢?不能因为尿中见糖、血中见糖你就不吃糖,这个就是因噎废食的意思了,非常不可取的,不知道为什么流行这么多年,相当于慢性自杀啊!尿糖血糖控制住了但是整体的情况确急剧的滑坡,再靠打一些药物维持呢,我看没有保证。在这一点上也很无奈,因为得了糖尿病你再让他吃糖现在于情于理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不能接受的,所以说还要因人而化,还要把风气扭转,以后讲理的时候多结合一些方子,一些用方的指导思想告诉大家。所以说可见甘味在方药当中的作用,如果说没有甘味含在你方子里的话,那么你这个方子是不稳定的没有滋养的作用,所以建议大家开方的时候多照顾一下甘味的应用,并不是叫你用的很多,而是一定要有。就像脉要有胃气一样,开方也要有胃气,不然你吃大苦大辛的药物下肚之后首先脾胃受不了,其次这些药在你的经脉中横行恐怕对你的气血消耗也过大,这个大家可以看一下《伤寒》也好《金匮》也好,都是有甘味之品的。比如说很经典的桂枝汤啊,大枣,甘草,你不能因为它常出现你就忽视它,往往是它在保护和滋养着脾胃,大家不能视而不见。比如说白虎汤,这个重的一个方子,也有一个甘草和粳米,资粮嘛,没有资粮的士兵你去打仗,你吃什么喝什么?即便打下了营盘,你怎么来守?大家都要仔细来琢磨,你看这个麻黄汤当中也有炙甘草,几乎没有几个方子,除非就是非常要紧的。

下面这个问题土生甘应该是很好理解的了,现在的人们对甘味唯恐避之不及,有时是很多女性身体很瘦的,甜的也不敢吃,她的生机还在吗?生机弱了,一旦上点岁数没有一定的脂肪营养做为基础保障,以后这个气血能充裕吗?稍微有点寒气或是情绪的波动你没有任何储备很难说的,所以一味的追求瘦身是有问题的。还有一种是无限的胖,胖起来之后呢,只有缓和之气了,没有了流畅的生机之气,这个是大问题,所以说湿气的两大要义缺一不可,这是生机之湿。

甘这个味可以滋养人身,并且甘味在人身化成脾气,我们讲过五脏都是气机的成象,什么成呈象呢?就是呈现出来的气象。五脏皆是气机精微之所化,六腑亦然,只不过五脏禀精气之精者而成,六腑禀精微之气之浊者而成,所谓浊者,不是清浊的浊,它是与精相对的那个浊,一个在里为体,一个在外为用,所以说里面的是五脏,藏精而不泄;六腑主运化,传化物而不藏,直接通利。一个主静一个主动,正是一对阴阳,也是一对气机。所以说脾气啊,我们讲代表缓和之气、流畅之气,可见脾在我们五脏中的作用,所以大家要注重对脾气的保护。突然大胖、突然大瘦都是脾气出现了不衡的表现,不衡就是不稳定,那么我们说了,脾也是脏,藏精气而不泄嘛,运化出去对应的就是胃,脾胃是一家嘛,一个升清一个降浊,同为后天之本,共同使我们摄取营养,生存并发展。

“脾生肉”,这个怎么解释呢?我们说过肝生筋,心生脉,都解释了。关于脾生肉啊,也用气道的理论解释,同理,藏精在里变成脾,发泄为用变为胃,那么光有一个五脏六腑还要有四肢百骸,这种缓和流畅的生机之气啊,继续向外发用就生成了肉,所谓的肉包括肥肉和肌肉,不能单纯认为是肥肉,大家可以摸一摸凡是缓和的地方柔软舒适的都是肉,筋也不是指的我们这个肌肉,它指的是劲急之气嘛,发用四肢百骸变成筋,如果肉不好了就是脾气不衡了。

“肉生肺”,我们说过这个气机不能留于一处,变动不居周流六虚嘛!变来变去的,土气左旋而生金,脾精化肉,肉再化往里归,就归到肺,我们前面说过肝气是升的,生而动,动而缓,缓而敛,敛而收,收而闭,就是这么一个过程。所以缓气再往下就是精微之气开始收聚,那么这个肉就生了肺了,它不是真生,而是打了一个比喻。肺气跟肝气相对,是一对冤家也是一对夫妻。肝藏魂而肺主魄,中间运化以后产生无限的生机,这个肺先不讲,咱们接着往下走,变化。

“脾主口”,什么意思呢,下面从脾主口开始咱们大家一起参与到《内经》这段文章当中,让大家更加深刻的了解这个气机如何是以一贯之的。大家可以说一下吧,脾胃为什么主口啊?大家畅所欲言吧,中医是个感性的学问,是个体悟的学问,要靠大家不断的感悟而不是计算,中医跟西医很大的区别就是在这儿,当然,境界上不一样了,这不是算来的,算是算不出的,一定要靠感应,感而遂通天下嘛!靠体证,直接的,看到什么就说什么,就像看的舌像一样,以后给大家发一些舌像的照片大家看看,看到了就呈了那么一个象,象就是这个状态,以后你再见到那个象你就知道。这个脾和口也是相对应的,说句题外话啊,以后大家可以看看《麻衣神相》那本书,很不错的。不要从面相上,你要取其精华,咱可说明白了,可不是教大家看相什么的,只是里面体现了一些气道的思想,大家可以看看,其中有口的论述相当精彩。“一张大嘴吃四方啊,口如涂朱啊,”很多的描述啊。其实脾主口这个很好理解,从直观上也好理解,消化道嘛,进进出出,这方面的层次大家可以理解。其实五脏应五官当中啊,就是脾主口啊,这个是最没有争议的。在整个的气机上怎么就和这个缓和流畅滋润濡养融合在一起的,从位置言,嘴在下,位于中央嘛,主出纳,很像大地,而涵养万物一样。

第二这个嘴要能容物,口者能容就像大地能承载万物一样,它是由容纳包容之气所形成的,所以说嘴不能小,这都是随便说的了,但是这个大不是形体上的大,就像吃饭,不能小口往里塞啊,这样这个脾气肯定不好,不是说要狼吞虎咽,起码嘴里能容饭,然后可以细嚼慢咽,而不是说小口抿饭,这都是脾气健旺和婉转运化的表现。二是嘴上面有唇,这也是脾气的象征,嘴唇贵厚而忌薄,这个薄片嘴是脾气不好的表现,薄成什么样脾就薄成什么样,这个大家要记住,外相通内相,外相什么样内相就什么样,这些说的是气机。脾气是浑厚缓畅之气,象征大地,象征山河,所以嘴唇一定要厚,但是不是那种蠢厚,二是感觉有浑厚之气在嘴唇之中蕴含。所以说很多人啊,拿尺子量一量,这个就异常可笑,要是什么都是量出来的,那就没有神韵可言了。就像写字一样,为什么很多字你模仿形象而神不像呢,就是说没有掌握到其中蕴含的味道,味道、神韵,就是说的气机的道理,神气层面的,要不老外他怎么不理解呢,不了解你就没有办法去掌握,当然更谈不上深入的去运用了。那么我们所说的都是这个道理。厚不是形的厚,但是会有形体的厚,但是主要是神气上的厚,如果说嘴唇只是行上的厚,大家在下面仔细体会这个不是一时半会完全可以体会到的。这个脾主口,主要是连着整个的脾胃嘛,主消化吞纳食物,反推应该就该有和缓厚重之气,要能容,唇要气厚。这个可能要多说两句了,嘴啊,在西方还是欲望的象征嘛,食欲,它整个是后天的运化嘛,你运化能力强,吞吐能力就强,所以说这方面也是代表人天人的欲望的象征。

如果这样来讲的话可能讲的就要太多了,关于嘴的一些说法,今天是不可能全部展开了,有机会给大家讲五官吧!这个嘴大啊,不能太大,男的嘴要大,女的嘴要小。因为阴阳双方特性决定的,西方他的气场,西方人是肺型人,咱们是木型人和土型人,所以说他们金型人气场带着脾气都是敞开的,所以西方女子嘴要大一些,但是东方不一样,东方更有土气和木气的结合,又由于女子她主守成,男子主开放,所以说女子嘴不宜过大,嘴过大的话不符合阴气的柔畅之美。还有嘴是发声的嘛,声音的相法就太陌生了,不讲了,讲起来就没完了,休息五分钟,大家有问题可以提。

   
咱们接着说,有人问中央指的是什么?这个很重要,大家一定要仔细听。所谓的中央吗,我们一般指的是东西南北中的中间这都好理解。如果指四季呢?那么就是长夏,脾还主四季,就是每一个大的季节的最后一个月。这个什么意思呢?看似简单的问题,露出古人对土气的说明,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得有土气,没有土气就是真脏色见了,所以说每一行中都有土气,所以古人想了一个很巧妙的办法,就是把土藏在四季的最后一个月,古人用意非常含蓄但是深刻,就是告诉你春夏秋冬四季之中都必须有土气,四行之脉象也必含胃气。

为什么土为四季之末呢?因为这里面有一个气机的开合转承的因素。每一季变换到另一季里面必有争斗,任何气都是由神气组成的,任何气都是一个气团,气团不是散乱的,而是聚合的,聚合当中有散乱,散乱当中有聚合。一滴水滴在桌在上会形成一个水滴而不是普延开来,道理所在。也就是说人身之气不会跟自然之气完全融合,而是有中间的皮肤卫气护卫,那么这个是气团自私的表现,也是自我生存的能力体现,这样说大家会更深刻的认识气道。所以从春到夏必然发生所谓的战争,就像王朝更迭一样,没有一个王朝是很顺利的过渡到另一个王朝的,中间不产生战争和矛盾是不可能的。也即四季交替的时候是战争和气机进退的过程,也是人们容易致病的时候,交替的时候爱得病,道理就在于此,相争嘛,或胜或负,四季皆是如此,所以说立春前、立夏前、立秋前、立冬前是整个的气机交争的一个过程,这一点从下雨刮风啊就能明显的体会,“一场秋雨一场寒嘛!”

二十四节气大家可以仔细的看看,里面有很深刻的道理。为什么土气搁在四季呢,因为土气是杂气之代表,它不仅是缓和,土气中有四行之气,那么把土气放在四季王朝的最后它有深刻用意和现实体现的。春季败亡,夏季长养,就是通过土的转承交割。所以每一季度最后一个月都是多故之月。在十二生肖当中就是辰戌丑未。辰戌丑未又叫四库又叫四余,也可以叫四杂气,这里面就见生和死。春天是寅卯,加上一个辰,然后进入夏天,辰是春气转夏气的过程,同时又是冬天水气灭亡的时候。很多的生机运化都藏在四库当中,土气的作用是无时无刻不体现出来的,这一点这个朋友问的不错,大家不要简单的认为它是居于中央就可以了,因为这里面涉及到其它更复杂的问题,今天就不多说了。

接着说“在色为黄”大家各抒己见吧,“黄色比较柔和;黄色接近土色;黄色是中原土的颜色;”大家回答的都不错,“土为黄色,人之脾胃如火能烹煮食物;黄色是调出来的颜色;谷色为黄”还有说的吗?我说一下吧,黄色比较柔和是根本的一种说法,咱们前面提到了湿气啊,缓和流畅之气啊,它既不南不北不东不西居中。既不强烈,也不沉郁,既不热烈,也不冷淡,黄色就是我们感官的一个颜色嘛,我们感官到黄色是柔和之色,中心之色,没有红色的热烈,也没有黑色的沉郁,也没有青色的生机的感觉,也不会像白气给我们的肃杀之感,所以说黄色是中间色,调和出来的颜色,不喜也不悲,不亢奋也不沉郁,这就是黄色给我们的体会。

在我们中原大地、黄土高原啊,正是禀这个土厚之气而成的,可以说黄土高原是一个宝地,虽然现在贫瘠的很,但是以后大家就会知道对华夏文化有多么深远的影响,不仅是原先,以后也是一样,因为他积的黄土层有几公里厚吧,那是无价之宝啊,这里面蕴含着多少的缓和之气啊!缓和沉厚之气顺着黄河流延下来,黄河就是黄土流转下来的,大家不要单看形体,一定要知道里面气机的流延,这个黄河杨万里说三门峡不能修那个文章,当时他是唯一一个反对的专家,说黄河是益河不是害河,带来的土壤冲积成了华北平原嘛,没有黄土高原就没有黄河,没有黄河就没有中国华夏文明的产生,而且以后随着资源的匮乏和这个真精的耗散,黄土高原的厚重之气会荫蔽华夏子孙嘛!这个是从气道上讲一讲,所以黄土高原和中原都是黄色。北方黑土,也正好应了北方属水黑色,你也不能说完全是自然的巧合。南方真的就是红壤,但是南方土地薄啊,不厚重,这是它的缺点,唯一的优点就是气温高降水多,华英蕃秀嘛,非常秀美。

所有的缓和厚重中和之气都化成了黄色,多多少少的,像谷物、小米,古代一直吃小米,后来才有的大米。所以说古代帝王独尊黄色,其它的百姓不能随便穿着,可想黄色是何等的尊贵,黄居中央而临于四方嘛,还有黄豆,黄芪,很好的补脾胃的,所以大家看到天然的黄色,就是厚重的缓和的土气的代表,也是为我们所喜,长养我们万物人类的一种气,它是君临四方,“黄中通理,正为居体”,这个是《易传》里面的一句话,就是说黄着中也,居于中间而临于四方,有中正之气,有尊吉之象,是万物的根基,当然了是后天的根基。所见古人对黄色是多么的推崇备至呢!我们一定要有黄色的美德,既不刚,也不柔,同时刚柔相济,或刚或柔。有一个好的脾气,有一个中正的性格,有黄的稳重和持久,厚德载物嘛!所以说这都是黄的美德。

接着往说,“在音为宫”,五音,所谓的“宫商角徵羽”嘛。色有中正的黄色,五音也有中正的声音,那么宫音就代表一种缓和稳重流畅的声音,既不高亢也不沉郁,既不急劲,也不萧条的一种声音,这个就是宫音,有音乐爱好的可以体会一下这种中正缓和稳重的声音,同理其它的音就代表其它五行的特点。

“在声为歌”因为很早的时候给大家推荐黄元御的《四圣心原》里面关于这几段的一个解释,当时还问了大家,但是也太快了,很多事可能没有实际的去看,没有思考。今天和大家再交流一下,这里面如能深刻的理解在声为歌,那我想对于我们学习气道中医及运用会有极大地帮助。那么大家现在可以自由的交流一下在声为歌的含义。

“脾主思,思而得之,则发声为歌”;“在音为宫和在声为歌的区别”?这个你可以看一下其它四行的这个表述,所谓的音它指的是语音的声调和气态;声指的是发出的声音,看一下对比一下就知道了。“有音律的声音”,“歌是有韵的,主和谐,能把各种因素统一起来。歌者,愉悦欢畅;”还有没有说的?有说是弃衣而走,逾墙高歌,再给大家半分钟的时间,然后我们沟通一下,“脾气发于外的象,多则病”。什么意思呢?咱们说一下吧!基本大家这次比上次要好很多,这次基本的把这个意思表达充分了,因为人只有欢快的时候才会唱歌,而且当时都是民歌的唱法,非常和畅欢快的,一般用宫调缓和畅达的来唱的,不像今天的劲歌热舞这样的唱法,这种唱法简直不是雅乐正声了,唱歌太有问题了,八十年代唱的歌还可以,后来越来越不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观点了,但是咱们不能说人家唱得不好不对。

你看,歌者是把各种声音,缓和的、流畅的、稳重的、和谐的,表达出来通过喉咙由脾气把这个缓和畅达之气发越出来,这个就是真正的脾主歌的含义,人只有在欢快的时候才会唱歌,或者唱歌以解忧,就是把这种缓和畅达之气发越而出,所以说人要经常唱一些歌,使自己的这种缓畅之气得以畅达,这样就是缓气啊,这种正中之声它会流通百脉,和畅精神,对人身体有百益而无一害的。大家说的都很好“脾畅阳而歌为发”把阳气这个生机,其实不只是畅阳,它也畅阴的,阴阳是相偕行的,畅阳的时候就是畅阴,所以不如说是畅达气机。还有肝阳上亢,古人尤其是《黄帝内经》不这样用词,气上,就是肝阳上亢,他不只是阳气,阴气也往上上,气下、气发、气竭、气沉、气散,气蒸、气衰,《黄帝内经》始终是这样来表词达意的,所以说我们气和畅而发之为歌,这就是歌的定义,那么气和畅从哪儿来的呢?它的本源是从脾中发出来的,但是脾土之气又聚足于其它四脏和四肢百骸的任何地方都有脾的和缓畅达之气。那么你通过歌声把这种畅达之气发而为用,在外发而为声,在内畅达气机,产生这个和缓畅达之气的共振,对身心健康是非常有用的,所以说大家唱歌就应该像民歌那样来唱,但是也并不是陕西那种,总之是宫音的正声,中正之声的唱法。这个我要提一下了,如果从其他方面来解释的话,是间接的解释,而只有从“畅达和悦阳气为发”这个角度来解释才是直接的解释。大家看看有没有不同的意见,然后咱们沟通一下。关于“弃衣而走逾墙高歌”,那个歌是因为气顶在脑门子上往外冲的歌,已经是亢奋之歌了,可能就是呼喊乱叫都夹在里面,不仅仅是高音的唱法了,那是整个的阳盛了,热的不得了,脱衣到处跑嘛,翻墙头,到处喊叫,跟咱们说的歌不一样,那是胃家实,阳病则狂,阴病则癫。

说一点,很多城市人坐办公室的,因为气脉久滞,你看他唱歌唱不出来,这就是脾气中气不足的一个表现,唱不出那种缓和畅达非常舒服的歌,声音蚊子似地哼哼,唱点流行歌曲,声音憋在胸腔那儿,气机很不畅达,说话也是肺中无气,所以说观其声音而知气机所在,唱歌唱什么样的歌?他能唱出什么样的歌直接决定了他的神和他的气,这个在日常生活当中可以多观察一下,气缓和,发出的声音很浑厚那么他中焦的气足,反之这个气断断续续的,时有时无,说完一句话没力气了,这就是中气不足,所以说不仅是脉象可相,声音可相,任何只要跟这个人有关系的或者跟这个事物有关系的他的任何的气机所化的都可以拿来推测这个整体的气机的状况,那么这就是我们的相法,如果有时间可以跟大家来讨论相法的种类和核心和本质的技法,今天不多谈。

“在变动为哕”大家说一下为什么变动为哕?大家各抒己见吧,前面咱们讲了肝变动为握,这里面变动为哕的含义是什么?什么叫做哕啊,哕和吐的区别在那儿?还有说一下变动为哕的意义,什么叫做变动?哕有浅哕和深哕嘛,实哕和虚哕。

你看有说的“哕是有声无物,哕为阴,呕为阳”“哕是气上冲,是动则病”“哕是干呕”大家解释的都对,为什么变动为哕,前面讲过肝变动为握,大家可以同理相参,还讲过心变动为忧,大家主要从气机的角度来考虑啊,不要从别的方面来考虑,一定不要从形态上形体上考虑,有人说了“脾胃相表里,脾有变动,先从胃反映出来,所以向上做哕”。

现在跟大家说一下啊,这样解释的不在少数,而且非常有迷惑性,关于对与不对一回儿跟大家说一下。“脾以精化气......”这是怎么解释的?脾主升,胃主降,有物出是胃中出的,无物出是从脾中出的,是因为脾气生发太过了向上做哕,还有说生机升降失常,清浊不分那清浊不分怎么会哕了呢?气机升降失常,又怎么能体现脾主哕独特性呢?这个大家再想想,大家没有说到根本上,这样解释似是而非的,这样形成定论以后再改就难了,前面我们讲过了,什么叫做脾,什么叫做湿,什么叫做土,什么叫做黄,这里面他变动了,为什么就哕了呢?大家说了,哕是无物的,有声无物,也不能说有声无物,有的也没有声音。“脾不缓和不顺畅了”“土薄难以声音”“脾病则火不生肺金,脾肺升降失调则哕”这个解释太复杂了,不是这样的。大家不要把五行搞得乌烟瘴气的,说法不一,这样解释不对,这就走了很复杂的路了,我跟大家说一下,凡是解释的言简意赅的绝对没有说辗转相因的解释的,你们这样解释它不符合古人意简的道理,还有没有解释的?“浊气不降而逆”这个也不对。那吐呢?呕吐呢?都不是说到点子上的。

如果没有回答的我来说吧,跟大家说一下,这里面如果说是脾不缓和顺畅了,这个是向这方面努力的,其它的都不是,我感觉大家很多都还是局限在现在的阴阳五行脏腑这方面来解释的,你看这个“脾主升胃主降,有物出是胃,无物出是脾,脾升发太过”那很多是脾绝的人可不是生发太过才作的哕啊,很多的嗝逆重症你当成哕的话,那些都是脾气升发太过吗?就说不过去了,这是有漏洞的,所以不这样解释。生机不畅通,咱们说了,你看既然咱们是一个玄语,或者说一个不可检验不可测度的,你要把理给说圆了,也就是这个理以一贯之嘛,自始至终就这样解释,不能用似是而非的道理去解释,大家可以尝试那样去解释,但是你要考虑放之四海而皆准啊,如果你不把脾的特异性和哕连在一起你就没有办法自圆其说,这也是中医让人诟病的一大特点,你不能自圆其说啊,就是国家给一个很好的政策,你中医立不起来没有真正的理论体系这个很要命啊,还不如打击中医呢,你要是说现在宣传中医提倡中医我估计这个也是捧杀的政策,真正站出来把中医理论解释清楚的人不是很多呀!

我跟大家说一下吧,我记得前面,又有人说了“肝乘脾则哕”肝乘脾应该是肝乘脾胃,“脾不顺畅了一阵一阵的上冲”这个不对,这不仅仅是一个上冲的问题。“湿化太过了”...这样吧,我给大家解释一下吧,然后大家有什么再问一下。中央生湿大家能够很好的理解,大家跟我想的不一样,互相交流嘛!从气道这个角度来讲,这个脾啊是缓和畅达,哕你可以分是实哕和虚哕,总之不会是胃哕脾哕,前面说是胃是有物,脾是无物,是气机的上逆,这个有人说上冲,这个不对,冲是实?不一定是实。这个是气机往上翻,这个翻不是很强烈的翻,就像一个大气泡从水里面一下子翻上来那感觉,尤其很多嗝逆重症都会有这个感觉,从地下往上翻气,一下子就上来,这个不是吐,吐是一下子吐出来的,哕相对来说比吐层次要深,他往外哕的是什么?你可以说哕的?脾主容物,脾胃主容物,不仅是胃,胃容的是时物,有形的东西容在胃中,无形的东西容在脾中,然后通过脾的强大的这个升发和扩散,是这个食饮之气畅达到四肢,并且脾畅达以后又可以收摄很多的气机,他有容的作用,承载万物,容纳万物,脾气这种容纳的性质一变动,这种容纳的性质就失常了,如果被邪气所干,容不下就吐出来了,就向上吐,还会向下泄,大家一定要跟着我的思路来走,这种吐不仅是食物,而是气,向上变动就变成了哕,向下就变成了利,这个就是咱们《伤寒论》的少阴篇就是一个吐一个利,往后到了肝经和肾经都有利的情况,就是从脾开始的,所以说呕哕的是气,脾气失常,可能是虚也可能是实,有实哕和虚哕,不一定都是脾虚败极的虚证之哕,在这儿你去理解什么叫做哕,这个就是脾的特异性,脾主容,容失常则上哕而下泄,很多脾虚就是大便溏泄嘛,这个是哕的真实含义,大家回去以后很好的看一下。

这是我们气道中医要掌握的基本功,也就是说直接就击中要害,脾主容,容失常故哕而利。下面要是再对这句话做解释的话,不基于气道就会五花八门,不是有声无物为哕,向上逆,脾不容,气机上翻这叫哕。好多脾气败绝的人要死了哕了一口,脾气没了,脾精散绝了,整个容从哪儿来啊,就是从缓和流畅的生机而来,缓和了这个气才能够散开,散开了中间才有地方,流动了才有东西进来,有生机了进来的东西才不会腐败,这都是连带的作用嘛!大家一定要从气道的角度来理解我们这个黄黄圣言,不然的话踏破铁鞋找不到他的立脚点和真实的解释,有人皓首穷经,读了一辈子,对经典也做了解释,但是没有到位,因为没有解释出来,越解释书越多,大家又根据他的解释就再去解释,这样反反复复就失去了经的本意了,看看大地,你再体会一下人的含义,大地不是死气沉沉的是充满生机的,大地所有的土壤是缓和的,所有的山川都流动的,而在这个流动缓和中孕育了整个的生物圈,生机盎然,这不就是容嘛,哪一天大地地震了,它不行了就吐出去了。

所以说中医啊是一门品物之学,只有认真的体会才会真正的了解中医的精髓,这个别人学不到,你要是说译成英文或是怎么地也是不行的,都要靠自己去体会的,我说了大家听了方方面面的要举一反三,一定要触类旁通,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你能引申才能够活学活用。

这样吧,今天这个湿也没有讲完,大家想一想,每一句话都是经典啊,中央生湿,什么是中央,然后讲了什么是湿,湿为什么生土,土的涵义和特点有哪些,土有多么重要,土为什么生甘,什么是甘味,甘味有什么重要的涵义,其中还讲到了糖尿病,从甘生脾讲到了脾的特性,脾对人身有什么重要特性,脾生肉,什么叫做肉,肉的定义是什么,跟我们现在理解的肉是不是一样,脾是怎么生出肉来的,同理你也知道肝是怎样生出筋来的,那么肉又是如何流转而生肺的,这个流转是真实的流转还是只是一个概念的流转,脾主口,口的重要的一些特点,和口的形态各方面的,如何鉴别一个口,我们讲了还有黄色,为什么黄色居中属湿啊,属土啊,然后又讲了宫,又讲了歌,又讲了哕,这样一来大家就能把这一条线串起来了。如果大家跟不上的回去以后多听几遍录音,还有南方生火,东方生风,可以对照来理解,就可以理解所有的思绪都是一条线,都是一致的,不会出现随文解经的地方,也就是说知其要着一言以蔽之,不知其要则流散无穷,也就是大道至简,它就是讲的气机的掌握上,气机无非皆是气化,无非皆是神韵,气化而成形,我们的形体是气之末也,一个东西啊形是最末的东西,大家不要局限在形体上去琢磨去深思,要反推它的气的状态,那么这样我们才能学好立于气机上的医学。

那么我们并不是说气道中医是中医的真传,但是我们要说中医是在认识了气的基础上才成就的中医的理论和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也即是我一再强调的,这个气啊是气聚,是和我们这个物质世界并立而共充的,形中都是含气的,但是这个气不一定是所有的气都会化成形,也就是气远远大于形,而所有的形都是依附于气而存在的,气变则形变,气散则形亡,气聚则有形,在天成像,在地成形,所以说大家一定要多仔细考虑,换一种思考方式来思考来认识自然,认识身体,认识周围的环境,气旺则形旺,气衰则形衰,无处不有气,无物不是气之所化,这就是咱们气道中医的一个精髓。

那么脾是什么呢,是缓气、能容、和畅也、有生机,你看就这么简单的几个定义,我们所有的话就都蕴含其中了,以后我们讲病也好,讲方也好,都是围绕这个来做,方药皆是气,都是一团气,配方就是配一团气,比如说你这个寒淫于内,治以热药,那我们光用热药啊?要甘以温之,辛以散之,苦以燥之等等,都是在配一个气团,去治这个寒淫于内。在天成像,在地成形,形和相的区别,这个很简单,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清气上升成象,你看日月星辰都是象,大地山川都是成的形。这个象太高了你都看不到的,我们只能说用象来表示了,有问题可以沟通一下,我们讲完这几段之后我们想给大家讲一下开方的原则,好,下课吧!


[ 本帖最后由 素灵 于 2009/8/4 10:20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8/4 10: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六课 20080311_五脏五味体用

春野、apple整理

今天很高兴请到志一老师跟我一起讲关于五脏五味的体用。为什么中间会插这么一堂课呢,主要原因是上次看到QQ群里面发了一篇关于五味配五行的一篇文章,那篇文章对五味配五行啊,表示了一定的怀疑,并且写过自己的根据,这个大家原先有可能也有这方面的迷惑,我大致把他的文章的观点说一下,如果有感兴趣的,一会我可以发一下这篇文章。
   
关于《内经》的《阴阳应象大论》那一块咱们随后接着讲,今天这堂课由我和志一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给大家剖析一下,就五脏五味和五行这一块剖析一下体用的关系和体用是如何互用的。这篇文章的观点是这样的,因为我们都知道五行的主要属性是辛者散也,金是敛的。他是这样写的,我给大家念一下吧,就是开头这一段,对传统五味及五行归属关系的疑惑,传统的中医理论认为味酸属木,味苦属火,味甘属土,味辛属金,味咸属水。从中药上来看呢,酸味长于收敛,苦味长于泻火,甘味长于补益,辛味长于宣散,咸味长于软坚,但木的特性主升发、主生长,火的特性主化物、炎上、温热,金的特性主收敛、肃杀,土的特性主生化、载物,水的特性主寒凉、滋润、闭藏。所以除了土的特性较好能说明甘味的功效外,其余的似乎很难用各自特性来说明药味的功效,所以说对这种五味配五行的归属有一定的质疑,那么他这个话咱们用很简单的话大致说一下,他的意思就是酸,这个木性是升达向上的,酸又是收敛的,那么这两个酸和木来配,似乎说不太清楚。同样,金性是收敛的,但是金性所配的辛味,辛味配金嘛,那又是辛辣的,那辛辣它主散,那么和这个金性收敛又是相矛盾的,所以说是南辕北辙嘛。同理吧,这个很多苦味的药,它有泻下的功能,如大黄啊之类的药,但是我们所说的,拿苦味来配火,火是炎上,是温暖的,那和苦寒之类的大黄之类的药啊完全又是相反的两个方向。还有这个咸者软坚,水是润下的,但是很多它是怎么说的?水的特性说的是寒凉温润,这个水的特性他没有说清楚,大家可以就这个文章看一下。但是就这个三个,木性升发而酸味收敛;金性是收敛而这个辛味又是发散;火是炎上的,而苦味又是泻下的,苦寒之药泻下嘛,这个驴唇不对马嘴了,完全相互不一致了。

那么这位作者于是他就思考,这也是我们很多人也会有这样的疑惑的,尤其对于初学者。而且这位作者又看了《辅行诀》,这本书据说是陶弘景写的嘛,短短的也就是一两千字吧。这《辅行诀》最后有一个关于五味配五行的论述,这个跟经典理论相左,《辅行诀》中间有一段是这样来说的:“味辛皆属木,味咸皆属火,味甘皆属土,味酸皆属金,味苦皆属水”。这个正好是一个大顶对,跟这个传统《内经》这一派关于味道配五行正好相反,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人们的疑惑,这个就很好理解了,木主升发,配以辛之辛散,这个顺理成章。金主收敛,配以酸味收敛,也是正好方向一致的。苦属水主泻下,那么咸主火可能是吃咸了齁着了会上火了。所以说作者在这儿大胆的做了一个假设,最后的观点就是,我们传统的这个酸配木、金配辛是有问题的这一套,而且又翻出了《辅行诀》,认为《辅行诀》说得对,并且再运用了临床的一些理论来作解释,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但是有一点,《黄帝内经》做为一种经典著作,它既然这样来论述,并且几千年一直这样的延续,如果想推翻想表示质疑应当是慎之又慎,这样我们才能有一个科学的态度,不管是继承还是发扬。但是现在这个问题摆出来,我们确实迷糊,那么怎么来解释呢?如果我们对《辅行诀》五味配五行这个方式如果肯定的话,那么可能这个以五味为体系的这个药物学,开方用药的指导思想,以至于五味推演开来的五脏五行相配,那么就会有这个颠覆性的变化出现,这不是我们所希望的,所以说我原先认识志一老师,跟志一老师商量一下,有必要利用这个讲堂给大家澄清一下,以我们的经验和对经典的理解来告诉大家这里面有什么问题。可以这样来说,下一个结论,不能叫定论,《黄帝内经》所说的是常法,《辅行诀》所说的是变法,因为原先跟大家说过,这个气道中医基本不涉及到五行,五行它只是一个方法,只是认识背后真实现象一个方法,没有真正的金木水火土,这样大家也好理解。像上次我记得打了一个比喻啊,就像地球的经纬线一样,经纬线实际是不存在的。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说,五行也是不存在的。

关于五味配五行只是想说明五味的气机的道理,那么今天这个讲课啊,标题叫“论五脏五味之体用”,其实就想揭示这《辅行诀》和《黄帝内经》关于五味和五行这个解释是从不同角度来解释的,一个是体,一个是用,这个体用大家要搞清楚,这个是学中医最起码的一个认识,如果说体用没有认识到的话,那么中医学起来可能非常吃力,甚至会产生很多错误的见解。那么这样吧,首先我跟大家说一下,再次重申一下什么叫做体用,然后我们结合五脏和五味来说一下它们的体用,我只是做一个简单的介绍,详细的一会儿志一老师跟大家从更深层次的来探讨这五脏五味的体用,可能也会涉及到一些河图方面的生成之数。
   
这所谓的体和用,古人用这两个字来表示任何一个事物的两面性,即任何事物都是有体和有用的,因为太极生两仪嘛,生到两仪之后就产生了变化,两仪生四相象,有了两仪那么整个的这个气道中医啊这整个的气机就活了,因为气机是阴阳二气在整个气团内部的推演,那么任何事情,任何一个气团只要一立,那么就有一个正面一个反面,这就是一个最简单的一个体用,藏在里面的叫体,发在外面的叫用,我给体用做了一个很好理解的一个叫做名词吧,体你可以理解到本体,用叫做发用或是叫做用行。
   
举一个例子吧,我记得原先也经常跟大家来做这个体用的举例,那么我说一个人站在某一个地方等车,关于这个整个的环境我们可以从多方面来考察他的体用,关于一个人站在车站等车这件事情,这个最大的体就是这个人所站的位置叫体,用就是他想坐车这就叫作用,这个用可以含着,因为他没有坐车嘛,是一种想法,这个叫做用没有发用,他的用没有发用,这个体就是他存在于这个汽车站这个状态,这叫体,他脑子里想去做这件事情叫作用,那么他去上车了,这个体用关系又发生变化了,那么这个人呢,他这个上车的过程我们叫做体,上车的目的我们叫作用,就是体也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用可以是想的也可以是做的,一般用来指目的,体来指当时所处的状态,这就是体用嘛。这个最简单的来形容体用就是我们站在那儿叫做体,我想干什么叫作用。你看一个年轻人,很有志向,想当一个工程师,当然现在他还是上学阶段,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他这个上学阶段叫做体,想当工程师叫做用,所以说这个用又叫做性情,又叫做志向,如果志向没有了,用就变成了体了,大家一定要记住啊,像刚才等车一样,我站着叫做体,等车叫作用,车来了我上车了这个叫体,我上车找坐叫做用,用一般都在后半程或者说想达到的目的,如果一旦完成了,这个用就消失了,就又回归到体了,所以说体用是互用的,这个是第一个,体和用不是绝对的,体用不断在变化,用耗尽了变成了体,然后继续产生下一个用。那么我这个上初中,我在上初中想上高中,这是一个体用,上了高中想念大学又是一个体用,在不断地转换,没有绝对的体用,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啊,体用是多层次的,主要从那个角度来考察。比如说刚才等车的那个人呢他站在那儿等车,我们可以继续探讨还有哪些体用。很简单嘛,我是拿脚支撑着我的身体,那么我这个整个的下身呢叫做体,上身叫作用。那么有人要问了,那么你这个体用怎么表现的我站在那儿和我想要的?我们可以这样来看了,我在那里是本体,我有腿和脚,竖立在那儿干什么了?我支撑我上面的身体,这个不就是一个体和用吗?也就是体我们可以讲是状态,用呢叫神思。这个神思啊,是生生不已的,不被灭亡,他不会说是突然枯竭了,所以说用永远存在,体也永远存在,也就是体用是互根的嘛。如果没有了体,那么用啊,这个神思啊无从依附,我在那儿都没有了,怎么会产生我想干什么呢?那么没有用这个状态也没有任何意义了,是一潭死水,没有任何存在的必要,所以说古人发明这个体用是非常精深的。这是第二点,这个体用啊就是从不同的角度会看出不同的体用,都是一个矛盾体嘛,都是一个互相依存的关系。

但是我们看不同呢主要是我们看想要什么了,从中揣摩出它的体用。那么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要识大体知大用,像很多层次有大的体用小的体用,一般我们这个事物包括他主要特征的体用,那么在汽车站这个例子我们一般很多人,在任何地方的人都有下身支撑上身的体用,这个不是在汽车站的特异性,那么在汽车站大的体用是这个人在这儿去等车,站在这儿是体,等车是用,那么这一个我不知道我这个表述大家是否能够听得懂。

再举一个例子,以后我们讲五味的时候会用到,这个手榴弹,它这个体用怎么来分?你看首先第一你可以说把儿是体,前边那个弹头是用嘛,总之各方面都可以说,但是作为手榴弹它最大的特性会爆炸,手榴弹没爆炸之前药物储存在手榴弹里面这叫体,扔出去爆炸了,这个叫作用。爆炸完了体用是什么呢?那么就继续往前推,炸开这一状态,弹片四散飞射落下来之后这叫做体,那么什么是用啊,这时候他的用就非常微茫了,这是对一个手榴弹来说,他的用已经炸开了,所以我们说一般的这个体用是有强弱的,有时候体强,有时候用强。你看我们再举手榴弹这个例子,手榴弹放在弹药库的时候他是体强而用弱,因为用没有显出来嘛,但是没有显出来是不是没有呢?不能这样说,因为这里面有一个向前发展的这么一个势态,手榴弹生产出来以后就是由人的意志强加给手榴弹为了以后爆炸之用,手榴弹在战场上拉开弦往前投的过程,这整个一个过程那体用是互显的,炸完了之后,这个体啊,又重新而体强而用弱,用几乎就很微茫了,几乎就没有了,所以说这个手榴弹它就消失掉,因为没有用了嘛。关于这个手榴弹,下面我们再讲一个五味的时候会专门涉及到。

我记得上几讲给大家讲这个东方生风,南方生火,中央生湿的时候,主要是讲一下寒暑燥湿风火的气机,它的整体的规律,而并没有论及这个体用的关系,所以说今天借这个讲堂跟大家做一个引子,引出体用的这个概念,然后请志一老师给大家详细讲一下体用在五脏和五味中的体现,并且给大家解释刚才那个疑惑,为什么《内经》中五味是经典的配法,而《辅行诀》当中是另一套配法。那么好,现在咱们欢迎志一老师给大家做深入的讲解。

这个阴阳体用和这个标本之间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这个决不能混淆。前面首先从这个体用下手,什么叫做体,什么叫做用,上面已经进过了。体是我在这儿,用时我想干什么。体是本体,用是性情。这个差别太大了,这个阴阳和体用完全是两回事,是两个层次。我可以是体阴而用阳,也可以是体阳而用阴。我这个本体是阴吧,我想去阳,我本体是阳,我想去是阴,这个就是体用和阴阳的本质的区别,这个不能搞混。你可以说体用是一对阴阳,但是把这个阴阳当做对立的双方来看,这个体用它是从另一个层面来讲这个意思。因为前面我们记得跟大家说过,这个整个气机啊,气机都是有感觉的,都是有感受的,因为我们说过有一个神的概念嘛,既然有神那就是有灵的,万物有灵啊,石亦有灵,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那么在这里面这个体用它就是把这个神用啊放在上面了,所以说就是生生不已嘛。每一个事物大家可以这样理解,他都是活的。就像我们肝脏一样,肝脏体阴而用阳,意思就是肝的本体是阴的,是阴凝的,是收敛的,是在下边嘛,本身他这个整个的气啊,如果说从气机来考虑它是一团凝滞之气,在这团凝滞之气当中啊,是收敛之气嘛,它要向外发散,要向上发散,那么这就是他的用,这个说白了就是它处在收敛的状态,但是他想达到发散的目的,这样形成了肝体的循环和它的生机,这个就是肝体阴而用阳,真正的从气机方来面理解的一个表述。那么同理这个肺也是一样,它处在开放的一种状态,就是一种辛散嘛,散的一个状态,因为布于表吗,又主皮毛,所以说它整个的布在上面为相傅嘛,主临载四方,肺的左右两肺它占据了胸腔的大部分,它首先处在一种很开放的状态,它用是想收敛。前半部分的用啊,主要是开放,因为它要布精,把水谷之气布精于全身嘛,但是这个后半段啊,它要收敛,由肾气纳藏住,这样才使整个的气机有开合、有出入。如果说从肝上来讲,它的本体状态是敛的,想开,肺是开的状态想敛。这个是完全不同的性情,这个大家一定要搞清楚,也就是我们用药的时候啊,《黄帝内经》上所讲的酸属木,它是从这个体上来讲的,也就是酸是收敛的嘛,所以说肝它本身状态是收敛的,所以说酸可以是滋润本体,因为酸性一般有滋润的作用嘛,像白芍,它的酸性就是用来滋养肝体的。那么同理,我们知道桂枝也是入肝的嘛,因为桂枝的辛就是通这个肝用,肝本体是收敛的,状态收敛的,它想发散,那么先滋点本体的白芍,然后再加点桂枝的通用,这个就形成了既滋其体又畅其用的一个组合。同理《辅行诀》和《黄帝内经》有闪烁其词的地方,它就是把这个五味所用配上五行了,总之它的道理就是表述体用之间的层次,所以说大家一定要把这个体用搞清楚。

前面我已经跟大家说了,我在那儿、想去哪儿,下课后大家要仔细琢磨这个关系,他不是说内外,不是说表里,也不是标本,所谓标是次要的,是表面的;本是里面的,是实质的,这和我在哪儿想去哪儿是完全是两个层次,同样和阴阳也是两个层次,阴阳可以涵盖所有的对立,但是体用不等于阴阳。你看我们五脏有其体又有其用,就是有它的本身状态又有每一个脏气他想干什么,肝的想法就是想往上升达和疏散,肺的想法就是往下降和收敛,心当然就是想开散出去嘛,不断地运转不息,肾的想法就是闭藏。

问:脾的体用?

答:这个脾的体用啊非常缓合,因为它处在五行当中嘛,五行杂气所居的脾气。它是什么状态呢?我们讲湿的时候讲过,脾是缓和而畅达,缓和是他的体,畅达是他的用,也就说我这团气的状态就是一个缓和的状态,那么这个缓和的状态不想叫它凝滞,脾决不能凝滞,一凝滞就产生了脾湿嘛,中焦不能运化,上下焦就不通了,那么脾想干什么呢,就想能够畅达开来,和缓的畅达,所以说我们吃很多芳香的东西叫醒脾,醒的什么脾啊,就是使这个脾能畅达运化开来叫做醒脾,睡醒了嘛,一觉醒来了可以到处走走看看嘛,能够四处畅达游玩,这个就叫醒脾的意思,那么也就是说只有芳香的东西它才能很好的醒脾,其它的醒脾很困难,除非很多味道很不错的,开胃嘛,开胃和醒脾是相辅相滋的,味厚重的,味道特别浓重的好吃的这可以开胃,吃山楂开胃啊,喝开胃酒可以开胃啊,但是闻到很芳香的花香啦,或者是自然地一种醒脾的香味啊,就能很好的达到了醒脾,所以说如果脾有湿,运化不开停滞中焦,大家一定要用芳香的东西把脾醒开,比如一闻花香你的整个身心舒畅,这个舒畅从哪儿体现呢?就从这个脾气畅达而流运四肢这一块体现的,沁人心脾,古人用词非常讲究,沁,什么叫做沁呢?它不是入,它也不是灌,也不是住,住就是留住的住,灌,就是灌入的灌,它是沁,大家可以仔细理解这个沁字的含义,它就是像小雨润如酥一样,或着就是说直接就能体会到渗入,渗入也不能很好的形容这个沁字,沁人心脾,使心神荡而脾气醒。

所以学中医啊,一定要掌握住神用,这个神和这个用是主宰我们整个人身运化的关键所在,如果没有了神运,我们这整个体啊都是死体,他不会让我们产生一种积极地、蓬勃向上的、生命不息、流延不穷的这种境况,所以说五脏也好啊,五行也好啊,这个神用非常重要。如果这个用不能依附于体,他就不可能存在,就是游魂。如果这种体失去了用,它就是僵尸。体用互滋互助,自然才有旺盛的生机,各种植物啊,动物啊,乃至我们很多看不到摸不到的这种潜在的生命体,所以今天我和志一老师主要跟大家沟通一下五脏体用、五味体用的这个表现,大致就是这么一个意思。

比如说肝病,很多慢性肝炎或者说肝硬化腹水,他这个用不好了,这个用是升达之气,升达畅通之气,肝主升,你整天灰心丧气,工作上失志不得意,各方面非常不顺,它整个的生机被阻遏了,肝用就发挥不了作用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肝郁气滞。那么这个肝用发挥不了作用直接导致它回来克这个体,导致整个肝体也发生了不好的变化,比如硬化了,原先是柔的,这个生机像烟囱一样徐徐的向上导发,那么这种向上的冉冉的生机被阻遏之后,直接导致整个的出现臃肿,下面调柔的肝体也慢慢的变成僵硬的状态了,这就是肝硬化的实质。

所以这时候治疗这个肝硬化一是滋其体二是畅其用,就是说酸辛并用,所以说白芍是必须加的。有人说肝硬化应该辛以散之,不断地加些芳香燥烈的药去舒畅这个淤滞的肝气,正好像和剂局方很喜欢用这个辛散的药一样,结果导致这个病情会有加重的可能。有一些医家也论述过,就是由于用不能畅达,导致体之滋性也相应改变,这个时候你要治他肯定是从两方面着手了。如果是单纯辛散,那么脾意已经衰了,你再去散它,没有资粮去畅达,本来是调柔的肝脏,它在这种体下已经显不了用了,所以说要用白芍去柔肝,我们通常所讲的白芍柔肝的道理就在此。这也不能说是破阴结以行阳,因为肝硬化这种病人都是缓慢形成的,不可能一天一夜就肝硬化,应该是柔肝而不应该是破阴结,因为破它有一个强力嘛,必须徐徐而导之,你不能说是用三棱、莪术这样的药物不断地破肝阴、破肝血,这样对肝体会有进一步的损害,所以说治肝硬化这样的病症你不能急,最好的药就是白芍。对于滋体来讲,因为白芍它是禀这个酸之正气嘛,然后再少少的用辛散的药去疏散肝阳,不能用过急的药,比如说,不能用川芎、羌活、白芷这样的药,包括三棱、莪术、川楝子这样的药,不能把它作为主药,可以作为辅药,畅其阳而不是很生硬的去发散、去行阳。因为时间关系,具体的治疗方案我就不再说了,只是抛砖引玉,告诉大家这个体用互滋的道理。

任何东西你要照顾到体,同时也要照顾到用。体就是一种状态,状态不利于我,我要改变这种状态,如果这种状态很虚弱,我要补益这种状态。所谓畅其用,就是我的整个的神用,在每一方面,这种神用是否被阻滞或者是改变了方向,如果被阻止或是改变了方向,我们要纠正过来。第三点,就是体用不要用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嘛,比如原先我想考大学,但是由于受到挫折我自己不想考大学了,那么你说通他考大学需要费以时日,不能一下子给他扭转过来。那同时体也是这样,我原先身体强,现在身体不好,我不能说一天叫我身体好,要慢慢下功夫,也就是小滋其体,小畅其用,掌握一个度嘛,这是治病的大原则。刚才给大家讲了一个肝的体用,那么同理,肺的体用,心的体用,和肾的体用都可以这样来考察。现在我们作为一个医生,大部分病应该都是三分治七分养,你想靠中药绝对的调过来不现实。
   
有人问:体和用是不是类似于功能和器官的关系?

答:可以这样说,但是不能完全和这个体用相契合。因为我们尽量用古人的言语去表达,可以举一些很生动的例子,但是你用功能和器官,器官这也不好说呀,器官本身就是分体用的,你非要把功能和器官扯开,这个不好,你可以这样说,器官的体和器官的用。如果你认为体是器质,用是功能,也可以这样来说。最好还是刚才所说的,我在哪儿我想干什么,中医是这样认为的,任何一点它都有我和想,因为这叫有情世间嘛,我就是体,想就是用,你从这方面不断地去理解就可以了。

有人问:心的体用关系有特殊性吗?

答:是这样的,刚才只讲了肝体阴而用阳嘛,体聚而用散,肺是体散而用聚,那么心,你可以这样来理解,在外面来说,心主火,它是体散而用散,它达到了极致,它的体已经完全充满运动了,你也不能说是散,应该是运动、运转,体运转而用运转,两个都是运转的。这个很有意思啊,他中间有一个阴气,作为里面的一个核心,这个核心如果你把它说成体的话,那就是体阴而用阳了,如果把外面这个心包说成体的话,那么它的心体应该是开的,体是开的,而用是在动,体开而用动,跟肾是相反的嘛,体闭而用静,一个是静守,体也是闭的,用也是静的,这正好跟肝和肺是不一样。关于心肾今天没有时间讲了,因为心肾很有意思。大家可以这样来理解心肾,理解了龙卷风你就理解了什么叫做心,理解了蜡烛就理解了什么叫做肾,这个我们可以留在下一堂来说这个心肾,因为心肾是水火嘛,它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说明白的,如果说的深而又不彻底那么会产生更多的疑惑,龙卷风是心,蜡烛是肾。

问:心是体阳而用阳,肾是体阴而用阴?

答:你可以说心是体阳而用阳,肾是体阴而用阴。可以这样来说,如果从后天循环来讲的话,这个水火它是立极的,它是立到两端都是太阴太阳,那么从两端奔走到对方就是肝和肺。如果我们拿方位来讲,上下方位来讲,就是这个肾呢居于地下而安于地下,它的用也在地下,心在上边而安于上边。那么中间有两个东西不是这样安于的是交通的。所以说这个心肾不好讲嘛,今天志一老师也说了,有一个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嘛。它是一个交通的过程,这个是藏在里面的,那么在下边不安于下边想往上走呢就是肝,在上面而不甘于在上呢,想往下走的就是肺。

问:苦发还是苦降?

下面我大致说一下这个苦是降还是发?你看几乎所有人都回答这个苦是降,那么大家可以搜一下《黄帝内经》有没有苦是降的明文,现在大家就可以搜,我记得以前跟大家讲过这个问题,大家现在就可以搜这个苦是降的明文有没有,苦以降之或者说苦降,大家搜一下。如果大家坚定的认为苦是降,那么有很多道理需要我们进行探讨。

你看有人说苦是涌泄,酸苦涌泄为阴嘛。你看刚才道之找到了:“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降之”。大家可以搜一下“苦以发之”有没有。这样跟大家说一下,如果说苦是火性的话,那么他的正解应是苦以发之。以苦发之,大家可以搜一下,以苦发之有多少条。那么后来我们学中医都不讲,几乎再也没有涉及到以苦以发之这个论调,都是苦降辛开,慢慢的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把苦说成是降了,其实不符合内经的对苦正确的理解。苦以降之,只是这个苦作为他的延伸出来的一个性质,而不是它的本来的性质。你看,辛以散之,苦以发之,酸以收之,咸以软之,甘以缓之,这个是五味的正解。那么苦以降之,这个降只有一条吗,“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降之”,他这个降之已经不是苦的正解了。关于为什么会降,一会咱们可以讨论。

刚才给大家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手榴弹扔出去爆炸。这个苦我是这么认为的,这个五味他也有体用,今天可能时间太仓促了,我们只以苦为例,苦的体是聚的。大家可以看一下,很多食物它的里面聚了很多浓汁最终没有散开,它是一个苦的,没有长开,长开就是甘的,没有长开就是苦的,或者里面聚的毒素或是聚的能量很强那叫苦,苦通心嘛,所有的能量聚在心,使心能够不断地波动,供给整个周身的运转,这个叫做苦,就是能量和意识的凝聚。我们讲气道中医,无非是讲升降开合聚散,那么苦就是气之所聚,聚的很紧叫做苦,所以大家一定要充分的来理解啊,凡是苦味的东西里面都含有很丰富的物质,聚在一起就苦了。它一发就甜了,气一散开,很缓和的一散,散的过程是辛,散开了就是甘味,那么收在一起是苦,凝聚在一起而不化就是咸。那么由这个咸啊凝聚不化想往外开,开的过程就是酸。那么佛家讲嘛,大苦聚嘛,聚在一起就是苦的,这就手榴弹,苦就是手榴弹嘛,把这个所有的炸药放在弹皮里面包裹好准备爆炸,没有爆炸前聚在一起这叫做苦,苦的体,这个大家一定要跟上思路啊,这是苦的体,那么扔出去一爆炸这就是苦的用,爆炸了怎么了,所有的弹片向外发散,这叫发。所以说《黄帝内经》一再强调苦以发之,这是苦的正解,没有说是苦以降之嘛,如果降那就是水了,不是火了,水润下,火炎上嘛,苦是发的,向外发。

你看我们的栀子豉汤,栀子它是苦的,所有的微苦包括这个大黄、黄连,不是有一个大黄黄连泻心汤嘛,拿水泡一下喝了嘛,那个都是发泄,是胸中有邪,拿这个苦味,微苦之味,稀煎,喝了以后到胸中一发,这个邪气就散掉了,它不是降下来了,大家一定要清楚,不是降下来了,是发开了,那比如说我们讲这个各种泻心汤啊,它是用苦味把这个心下的邪气给破开,发散开来,然后随着胃气的下降这些邪气走下去了,千万不要认为这个苦喝下去之后苦带着这个味往下坠,那是镇,不是降,不是苦的本意,这个大家一定要理解一下。那么酸苦涌泄为阴是苦味能是人便溏,它是由于苦聚这个体,脾胃受不了了,你下去之后这个体很沉嘛,聚了很多能量嘛,它的发还没有显现出来呢人先拉稀了,这就是它的体作用在人体导致的好像下降涌泄这个拉稀这个原因,跟大黄一样,大黄那个发性还没有显出来呢大黄的这个体啊,阴寒的这个体啊,这个性啊,这是一个苦寒的,是寒性和这个苦的聚性到了肠胃使肠胃受不了,在下面再加芒硝啊直接就走了,这就是承气汤的意思,那么单就这个大黄如果说你配以干姜去制了它的寒性并且辛,大黄的泄性就表现不出来了,它就疏散到全身这样一个发散的作用,能够活血嘛,所以说大黄为什么活血呢?道理就是他这个发力体现出来的。

有人说奶糖也是聚在一起的物质,这个会有很多人是奇怪,任何东西都是聚在一起的物质,但是我所说的聚不是物质层面的聚,是里面的气机在聚,奶糖这个我们《黄帝内经》讲了,甘味气小,弱也,流于脾胃当中,气不能往上走也不能往下走,它达不了上焦,也不能下到下焦,它停在中焦,这个大家一定不要从简单的物质方面说什么是聚什么是散,那么任何一种味道都是凝聚产生的嘛,那么五味都是聚合而成的。你不能这样来理解。

看看大家有什么问题,因为这样会讲的很乱,因为本身这个五味啊你想搞明白就很不容易。这包括五脏,很多人研究了几十年了他一直在这方面存在着困惑啊或者一定的偏见。或者对经文的不理解,都会存在的。大家回去以后可以回味一下苦以发之的道理,微苦则发,大苦它的体就体现出来了,大苦胃受不了,别说大苦啊,大酸也会使肠道受不了,也会导致便溏,包括大辛,你看吃辣椒吃多了他肠胃也不行,也都下去了,大咸那更是,所以说有一个肠胃的耐受力和真气的耐受力的问题,包括酸苦涌泄为阴用的都是体,而不是用的酸苦的用。看看这里面有没有问题。
   
如果说你明白了这五行和五味的体用,在用药方面或是对生理病理的理解会活泼更全面。你看前面《黄帝内经》说了嘛,少火生气,壮火食气,就是这个微苦则发,大苦则泄的翻版。所以我们想用苦的发散就用微苦,所以来讲,你看黄连3克点一点,不要多,大黄泡一下这个都会导致一个发性的存在,薄则通嘛,《内经》上说薄则通,味厚则泄。

问:大酸大苦跟用量有关系吗?

这个当然有关系了,你看与用量、煎法都有很大的关系,这个煎浓了,煎稀了跟这个性能发挥都不一样,就跟你做一碗面条,盐搁多少,跟口感和下胃之后的感受有很大的区别的,咱就说黄连,你要浓煎的话,他这个用还没有显呢,胃已经受不了直接走大肠了,所以说我建议大家如果说开方常用的方子最好煎出来自己尝一尝,是酸了、甜了、苦了、辣了,你尝一尝你会能够自己有一个体会。那你说跟这个用量的关系怎样?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啊,昨天和今天吃了不同批次的,就是我尝了一下不同批次的六味地黄丸,同仁堂的六味地黄丸,甜中带酸这个没有问题,但是昨天吃的能够吃出带着丹皮的辛味来,丹皮的辛味很有意思,大家可以尝一尝,今天我吃就没有吃出来这个丹皮的辛味,对于这个用药啊,你就能知道这里面这功效上的差别,今天就说到这儿吧,看看志一老师还没有其它的,然后咱们可以再接着讨论一下。

这个熟地对胃刺激都是有的,因为熟地毕竟是阴寒的嘛,也不能说是阴寒的,熟地虽然是温性的,但是熟地它禀的这种厚味啊,厚重之味很多人脾胃弱的受不了,看脾胃的强弱了,一般用量在10—30克都可以。还有根据病人的情况了,从小剂量开始试用嘛,若没有不良反应可以往上加量,最好配一些阳药,阳分的药。

问:什么时候用苦的体,什么时候用苦的用?用量来调吗?

答:关于任何一个药下肚之后他这个药的体用他都会互显的,那么你只能根据量上、浓煎、稀煎和其他药的配合来调,比如很多药它是互相制衡的嘛,你是制衡它的体还是制衡它的用。比如说这个小青龙汤吧,小青龙汤比如说它是一个发散的一个药,温肺发散的一个药,里面有干姜细辛麻黄桂枝,这些都是辛散的药,它想把这个寒邪和水饮之气通过辛温之气解出去,那同时又有五味子和白芍的牵制,那这时两个用意嘛,一个用意是使药不至于过燥,这个用的白芍和五味子的体,尤其是白芍的体,第二个,主要是用的五味子和白芍的用,这里面五味子的用体现的更明显一些,也就是说使发散不至于太过,收中有发,发中带收,那么这样的互相有一个制约和协调嘛,因为你这个发散的劲儿不能大了也不能小了,有一个混合的劲儿就要辛酸并用,这个是用药的一个基本原则。一般都不是寒热并用,这个大家一定要了解啊,一般配药啊,经典方子上配的药都不是寒热并用,都是五味并用,它的意思不是寒热并用,这里纠正一下啊。

有些用的是寒热但是绝大多数不是寒热去并用,你可以说是阴阳互用,滋阴药里面加点阳药啊,这些有些,举一个很简单的道理,黄连泻心汤,它是治“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黄连汤主之”我是想说呢,很多药当中它的层次不是寒热去并用的,你看这个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黄连汤主之,用黄连、干姜、桂枝、人参、半夏、大枣、甘草,那这里面后来有很多解释说是寒热并用,这胸中有热用黄连的寒去胸中的热,用干姜、桂枝啊去治胃中的寒,说胃中有邪气,说胃中有寒气,那么这种解释就非常的牵强附会了,他这个方子在这里面不是寒热去并用,而是五味去并用,可以打一下这句话。

利用5分钟给大家解释一下,我直接这样说吧,有机会可以大家解释一下这个方子,这个所谓的胸中有热胃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黄连汤主之,这是中焦心下有一个邪结,使上焦和中焦的气不相往来,说了嘛胃中有邪气,有病邪结在那个地方,导致上焦的气下不来,在上面产生的热,腹中痛,邪气与正气相争产生的腹中痛,同时导致了胃气上逆的一种表现,欲呕吐嘛,想吐没吐出来,那么这时候用黄连泻心汤啊用辛味以散之,用苦味以发之,或者苦味以破之,把这个胸中的邪气破掉、散掉,就说把这个心下啊,心下胃中这个邪气破掉散掉使上焦和中焦相通,达到了气通而病愈的目的,用半夏的辛散,用桂枝的辛散,用干姜的辛散,去散邪。用黄连的苦去破邪,同时又达到了寒热阴阳的相平衡,不使它过于寒也不使它过于热,而不是用这里面的凉药去治它的热,用热药去治它的寒,那么这么解释很多事情就没有办法再进行下去,这个给大家稍微给大家稍微说一下,也就是说大家以后在看方子的时候,在开方子的时候一定要把握住,你五味一定要互用的,只要不让它过于寒、过于热就可以了。寒热不是主导,不要一派的凉药也不要一派的热药,还要互用使它达到一个很平和的一个状态使我们身体能够承受。那么尤其对于中药来说,主要是看五味的用法,当然补药也是这样,以后讲方子的时候再来讲。
 楼主| 发表于 2009/8/4 10:25:3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七课 20080318-体用及望诊

由好人好保整理

大家好,志一老师还没有来,今天本来安排志一老师先讲,我来做一下补充,如果单单讲体用,上次我觉得从我这方面来说,已经把体用的大概情况说了一下,因为体用是一个广泛的应用,不仅是中医有一个体用,体用你可以说他是一个哲学观,也可以说是一个方法论,如果宽泛的来讲有些不好讲,必须联系一些实际情况。

我记得很早以前就跟大家说过,气道中医是一个体证的一个中医学问,不是思辨的,也不是计算而得的,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最大的特点,这就象西方哲学家和中国哲学家,他们学习哲学的方法和结果是截然不一样的,近代很多哲学家认为中国没有哲学,说的也不无道理,从他们的角度考虑,中国哲学不是思辨的哲学,也不是推导的哲学,所以说中国没有西方式的哲学,这个是很正确的,而且中国很多哲学家加以辩驳,我个人认为没有必要做这种辩驳,首先大家哲学的出发点,和对哲学理解是不一样的,中国的哲学是语录式的哲学,或者叫启发式的哲学,或者叫比喻的哲学,因为事物非常微妙,深不可识,有句话“探赜索隐,钩深致远”,所以不可能用人力的方法方式加以限制和推导,那么见一点而以一点来说明,这是语录式的哲学,比如说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论语,像这样的都是语录式的,包括后来很多哲学家的哲学语录,让我们由一点而悟及其他,并非用一套僵死的推导方式来进行阐释,如果有方式,那么就是有局限,所以说咱们老祖宗的学问是体悟的哲学,最终是由自己内心感悟而得,并非来自于其他,这是我个人的认识,我记得让大家做过一个实验,双手做抱球状,停于胸前,或腹前,然后不断的拉伸,缓慢的拉伸,在这种拉伸的过程中,大家可以体会到气感,有的人感觉在拉伸过程中有阻力,就像抱着一个气团一样,产生这种阻力,其实这是对气的一个最初的感觉,也是最直观的感觉,我们在这讲气道中医,不是说立了一个杆子,做了一些概念,让大家去记去背,没有这个意思,你去亲身体验,你才能感觉这个气是确实存在的,因为很多兄弟也练过气功,应该对气有一定感觉,对普通人来说,做这种抱球拉伸,缓慢的,非常微妙的拉伸,你不断去体会两手之间的感觉,可以说大部分人,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都会感到气感,而且这个气感是很真实,并且有不停的变化,并非是扎针灸时,麻、酥、涨、沉、痛,那种所谓的气感,上次麦多吉他们已经说了,拉伸过程中就是一个气团,后来我跟大家又说了,如果在拉伸中配以呼吸,缓慢拉伸配以深长的呼吸,让大家去体会气团的变化,不知大家下来有没有做过这个实验,记得很早以前跟大家说过,希望借讲堂这个机会,让大家能够了解气道,并且能够通过这种方式进入气道的世界,就像鱼在水中而不知水,我们在气中而不知气一样,如果没有人向你指明,或帮助你认识,那你可能身在其中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说我不仅希望大家听讲,而且要勤行,努力地去实践,并且自己去体会,因为讲过,气无处不在,流动于任何一个方面,包括他的事和他的物,古代有一个望气学,望气学在民间还在流传,可能大家很陌生,比如风角、望气,看这个整个音律,风吹灰这些东西,查其整个气机所发,这些都是关于气的一些体会和应用,或说风水呀,气见风则行,见水则止,这是在风水中一个典型的术语,风和水,风者动也,水者静也,风者阳也,水者阴也,风以动之,水以流之,或水以止之,山环水抱,山水,风水,其实这都是用来体会气机所在的要道或方法,因为我们正常人不能见气,而气托于形,所以我们必须以形而见气,就像中医经常所说的,有诸内必形诸外,有诸气必形诸形,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形体,来推断气机所在,就是内经上所说的气之所游行出入也,所有的经脉经络,都是气所游行出入,如果找到这个游行出入的气,就像我们能够捕到猎物一样,如果找不到,就像失掉猎物一样。

麦多吉说拉伸时手一动,手关节会发出响声。这个应该属于形的层面,应该进一步来体会在呼吸之间,气机的变化,这样我们就可以慢慢体会和认识整个气的世界,气这个世界是无远弗届的,充斥宇内,包举六合,无处不在,中医最大的特点就是看到了气的存在,并且用气的理论来指导临床。

无为而为说:拉伸的过程中,指尖会有麻的感觉,其实麻、痛涨,这些都是气机所发,但还不是你可以体会的气的状态,上次记得麦多吉已经体会到了,直接就可以体会到在中间有一个气团,两手相向时,作挤压状时,就像挤压皮球一样,会产生阻力,拉的时候也会产生和皮筋一样的阻力,而且这个阻力,如果你手掌敏感的话,你就会明显感觉象在水中,搅动水的感觉,但又不完全是,就像双手粘住一个气球,压和拉都会产生一定的气感,这个大家可以体会一下,我不可能讲得太多,因为大家如果没有体悟的话,讲得多了会导致一种暗示,如果能体会到你立马就能知道什么叫气道中医的气。

妙心说:觉得两手间有气在动,发凉。你看首先你感觉的这个气感不是一种幻觉,也不是暗示,而是可以反复操作,反复体会,并且印象不断加深。决不是做那个试验,两个手并在一起,让一个手指长长,然后一比较,那个手指真的长长了,其实这个就是一个把戏,不是我们所讲的感觉,如果你能持续的感觉有热或者有凉,这也算是一种气感,因为大家的身体素质不一样,气场也不一样,所以两手产生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大家可以体会,只要你是真实存在的,并且可以反复验证的,那么这就是一个体验,对气的一个初步的体验,天行健说,就像两手各拿一块磁铁一样,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所以说中医如果你没有一定的身体素质和一定的内心体会的话,学中医只是学到了皮毛,没有学到精髓,所有外在的,比如开方子、针灸、推拿、按摩包括其他一些民间的手段只是形的一方面,而内在的一方面大家应该努力认识,而不应该止步,就像很多人,不知这里有没有学占卦的,有没有知道梅花易数的,梅花易数是邵康节所做,是一本流传很广的占卦的书,如果仅看梅花易数并且照之而学,很难学通,这里就有一个未传的“窍”,如果认识到这一点,你就能够悟进去,梅花易数是在托周易讲数理,并且有一定的应用,这个应用不仅是我们所说的算卦,他里面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跟大家说一点,梅花易数只是形的一方面流传下来了,神的一方面隐而流行,并没有公开于世,故学者众而知者少,说这个主要想打个比喻,告诉大家学中医也一样,很多好的推拿师傅、针灸师傅,他们都有自己的气场,非常充分,从而能感染病人,鼓舞正气,而并非只局限于手上扎的针或按摩的穴位。

所以今天跟大家说这个气道中医的含义,就在于希望大家在下面勤学内功,在日常生活不断的体证,多看古代哲学的典籍才能有所证悟,不然到老学中医一场空,中医没有学成,可能身体还要毁了,对自己或对病人都没有过多的帮助,这就走到了中医“形”方面的一个死胡同,因为《黄帝内经》一再讲,上医守气,下医守形,形可以说是形体的形,也可以说是形式的形,总之形是变化万端的,因为中医的书汉牛充栋,不胜枚举,学一本你觉得还很有道理,再学你就发现无所适从,不知道从哪下手,就像狮子遇到一群角马群无从下嘴,整个草原奔跑的都是角马看花眼了,如果陷入这样的理论的海洋,大家有多大的精力都无济于事,所以说一定要执一道,就像皇帝垂衣裳而天下治,你只要把那个最简单的核心,知道在哪,并且能勤而行之,熟练应用,慢慢的就可以化而成之,可以不断的推广,这些也都是孔子写《周易》说的一些话,“易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没有思考没有作为,寂寂然没有任何动作,但是感而遂通天下,一定要强调一个感,这个非常重要,感不是思维出来的,不是想象的,也不是苦思冥想的,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于是通晓了天下的故,故当道理讲,这是孔子对《周易》的理解已经达到了非常高深的地步,孔子晚而喜易,韦编三绝,可以这样说,可以真正代表孔子的最高成就是他写的这个易传,又叫十翼,是对《易经》的解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把《周易》所有的显学方面的道理融汇贯通,用非常波澜壮阔的文字表达出来,留给了后人,他是孔子最高的学问成就,而并非是《论语》或《春秋》,如果有人有志于易学显学方面钻研的,可以努力来看《易传》,并且能够背诵,《易传》的《系辞》通篇都是至理名言,经典的话不断被后人引用,从我来讲,我非常崇拜孔子对《周易》显学方面的理解。

《周易》里面有一句话来形容体用,“神无方而易无体”这正好是对体用一个绝好的解释,神就是神用,方是定法,神用没有定法,易没有固定的形体,易可以做变易讲,也就是最高的对体用的阐释,用在这里非常恰当。还有一句话,“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下面一句“不可为典要,唯变是从。”什么意思呢?就是这整个的气机,变动不居,他不会停滞,也不会凝结,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没有一成不变的,周流六虚,六虚是六种阶段,周是涵盖遍满的意思,中间还有一句,应该是“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是从。”我给大家仔细讲一下,对大家理解气机整个的运化和指导中医临床是非常有帮助的,也就是这股气,我们直接拿人的身体来理解这句话,因为他不仅指的人的身体的气机,万事万物的气机都可以用这个来解释,我们今天主要讲中医,所以从中医角度来说,这股气在人身体上下周流,变动不居,从上中下三焦不断的流转变化,如烟如雾,如雨如露,不断在身体内蒸腾上下,周流六虚,你也可以说在六经中周流,这一团气上下无常,没有固定的上,没有固定的下,气机不可能总淤滞在上,也不可能总瘀滞在下,总之上下没有常法嘛,随人之喜怒性情而变化,跟着你的性情、呼吸而动,而产生了上下交替的不断变化,刚柔相易。

气有刚气有柔气,卫气为刚,营气为柔,上气为刚,下气为柔,外气为刚,内气为柔,怒时气刚,怯时气柔,白天气刚,晚上气柔,动时气刚,静时气柔,这个是刚柔的相易,不断的交替,气不可过刚,也不可过柔,气不可常刚,也不可常柔,都是刚柔相易,刚柔相叠而生变化,易是不断的变化,刚气变柔,而柔气化刚,对于我们人身之气都是如此。如果举一个例子,比如一个人发怒,气冲于肝,向上冲达,肝举而目张,其实并非仅肝气上达,人身之气发怒时无不上达、发越,一怒时每一根汗毛、每一个细胞都是发怒的状态,这时所有的气都刚起来了,由常态而变成刚态,气刚血气充盈于肌肤,双目圆睁,头皮抱紧,怒气发作之后,刚气又化为柔气,就像塌瘪下来一样,气消,我们说消消气,就是刚气慢慢消弱变成常态,这叫消气,这个可以理解什么叫刚柔,不可为典要,所谓典和要,都是常道的意思,可以执的常法,大典和要道,不可为典要就是不能刻舟求剑,你说他是刚气,过一会不一定是刚气,阴阳相易,阳极则寒,阴极则热,寒热阴阳相推移,这个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比如说一个年轻人,气很壮盛,呼呼啦啦地向外散失,不注意保持这种旺盛的精力而不断的挥霍,慢慢的他的气机就衰弱下来,最终由刚气化为柔气,身体向衰弱的方向发展,所以说不可为典要,自恃他刚或自恃他柔,所有的刚柔相推而变化生衍,就像白天是刚气,晚上是柔气,常说的一句话,刚日读史,柔日读经,什么是刚日?你可以理解为奇数日,比如初一,初三、初五,这叫刚日,柔日呢,初二,初四等。不断交替,读读理论,再用于实践,这个不断的交替变化。就像有人问,这应该是运动呢,还是应该休息呢,这就陷入了典要当中,执了一个常法,什么叫刚柔相易呢?就是运动和休息相结合,劳逸结合,不可能永远运动,也不可能永远静止,在运动和静止中不断的交易变化,这样才能有阴阳相济,身体才会好,就像我们只学理论不做临床一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都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一定要充分掌握刚柔相易这个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下面一句是:唯变所是,也可以叫唯变是从,变就是变易,在符合常道的基础上,要不断的推演变化,不能死守成法,墨守成规,这个法和规都是指形方面的,也就是器。古代说有心学,有器学,心学为本,器学为末,就是指这个变的根本所指,一定要变嘛,不能说现在很多人喜欢复古就穿古代的衣服,吃古代的饭,住古代的房子,这个是流于形迹。但古人学道的精神、格物致用的精神和方法我们要掌握,但是形式和应用要与时俱进,这个是一定的。不可能还穿着远古的衣裳过现代的生活,这个不现实。通过形式而能够启发精神,比如穿着汉服让我们怀念一下传统的文化,或者激起人们学传统文化的热情,这个是可以的,但你又不能拘泥于这种形式。

还有人说了: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话没有错,但是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就像学佛一样,小乘、大乘,小乘利己,大乘利他,自己还没有明白,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自己没有一定的证悟,你要去利他,有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说还要从根基学起,自己要有一定的体悟,不然你不知道如何利人,如果只是有一片慈悲心而没有智慧心,那么要走的路也很长,而且会走很多弯路,所以说对形,就是体用的体,这方面的追求要有,但是不能局限于体,用的方面的追求也要有,但也不能抛弃体而只要用,所以体用反映了天地的一个大的性情。

说到我们气道中医,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让我们体察气道中医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比如说望诊,四诊之首,望而知之谓之神,那么现在有多少人能够了解望诊,并且能够应用呢?恐怕现在这样的人越来越少,甚至说哪有望诊呢,现在这个望诊基本是不在我们的临床当中应用,望、闻,闻是听声音,这是最原始的意义。望先是看气色,举止形态,行住坐卧,这是望。闻是听他的声音、语态、语调,然后才是坐下切脉,知道他的气机所指。最后才是问,问他的病情,看看能不能合上自己前面的判断,所以说望和闻基本不再应用了,切也只是做一个表面,说句难听的话,糊弄糊弄病人,自己心中有没有数不好说,最后只剩下一个问了,问什么病,开什么药,中医的四诊目前就是这麽一个状况。那么我们从这个气道中医来说,望闻问切,切诊就是揣摩气机,二十四脉就是二十四种气机,摸的时候体会气机就可以了,不要流于对脉管波动的理解,而要通过这条脉管的波动去体察人身整个气机的波动和状态,沉就是气沉,浮就是气浮,数就是气数,或者气热,涩就是气道涩,这个我们在前面讲过,不再多说。

今天就这个机会说一下望诊,所谓的望诊分几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望色,第二个部分:望态,第三个部分:望神,一般分这三个部分。所谓望色,一个人来了,暴露在外面的无非是脸色、手色,这两种是最容易暴露的,你可以直接看这个人的面色如何,我们知道平人面色和病人面色是有很大区别的,人分五色黑白青红黄,正常的色在《黄帝内经》上都说了,我在这里总结一下,也就是要有声色,一定要有生机,颜色要有生机,关于生机大家可以看生物的生机,比如绿油油的草的绿色,你不能像那种没有生机的颜色就不好了,并且中间要有黄色,白色中间要透黄,五色中都要有黄色,因为黄色是中色,人不可过白,过白象惨白一样,这样就不好了,白中要透红,透着粉,透着明黄色,这个都是不错的。黑色要亮,不能灰,红色要光明,不能象喷血一样红,要有柔和的色调,黄色不能过黄,要健康的黄色,这个大家可以在生活中观察每个人的面色,这个对于我们学望诊非常有帮助,即便你刚开始不知道他主什么,看看也是有帮助的。

总之色要柔和不能偏激,要生气不能有死气,要感觉舒服而不能感觉碍眼,而且色要贵隐而不宜露,要隐隐的出现,不要浮露出来,这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大家可以在不断的观察中去体会,不是写一个稿子大家照着去看,这和感情一样嘛,两口子的感情别人是没有办法体会的,这是一个体证的学问,就要靠大家在外面不断的去看,如果从来没有看过,我这样说你也不理解,看过的话慢慢的你就会心领神会,总之一句话,这人的面色要看的舒服,不能别扭。

色分浮和沉,有浮在外面的色,有沉在里面的色,《黄帝内经》说病色要从里往外透着,浮出来,这是病气外散,如果是往里入,这是病气加重。如何看浮和沉,这个很多相法书也说过,但是如果你照着去做,你几乎做不到,因为色摆在面前,他也没有一个动作,你怎么能看出他是往里沉还是往外浮?所以一般人几乎不可能看出来,但是既然古书写了就有他一定的道理,这里跟大家说一下,道理何在?如果大家照着我这个来做,你先体会两手间的气感,并且在这里经常听课,我就会慢慢告诉大家如何把这种气感转换成更多的应用和自身一些对气的体会,气在呼吸当中不断变化,那么推己及人,慢慢的你就会体会到别人身上的气感,先体会自己的,再体会别人的,在体会的过程中你就会知道什么叫浮和沉,这就是古人和《内经》所说的气浮出来了,气沉进去了。为什么会这样来说,可以说些《黄帝内经》的人是有修证的,不然也不会写出这样的词语,这是望色。手色也一样,掌如喷血,也就是手掌非常红润,富含血色,这个人身体健康,反之手色惨白或点点有红,红又不能很好的透出来,肯定身体有病,面色一样,如果色正并有生机,病人多无大病,那你要观察,病色发于何部,比如发于额头,一块红,这个红你要仔细观察他的形态,沉浮、深浅、散聚,有的额头一块红,全散开,有的聚在一块,又往里沉,隐隐的里面泛出红来。

这个跟大家说一下,凡是额头有色多主心胸有病,这个我们用全息的理论很好来理解,人的整个面就是人的整个全身,那么从额头到眉毛,代表上焦,眼到嘴代表中焦,嘴以下代表下焦,这样简单一分。额上有变化当然应在心胸,比如额上有一块很红的印记或色斑突出来,不是胎记,你要观察这块红的特点,你不能一看红就主心中有热,热到什么程度呢?那么你就不知道了,要看这块红首先是聚还是散,聚散大家好理解吧?散开了每一点都有,覆盖在额头,聚在一起,就是很凝聚没有散开,中间单位面积红色很重。如果是浮主邪气浮在心胸之表,如果是沉主邪热之气沉聚在里,如果他的边界不是很清楚,或者形态不是很好,主邪气刚开始起来居无定所,或刚开始变异。如果很正,或者如椭圆形边界很清楚,主病邪之气在胸中,相当于安营扎寨了,或者已经有自己的系统。

我们今天只是举这麽一个例子,其实额头有红不是很常见,最常见的是黄褐斑,两颧,尤其女同志爆发的比较多,一般主肝经有问题,肝脾的问题,两边主肝,和中间连在一起,肝有病必累及于脾,肝脾相克,肝气急而脾气缓,这个是势不两立的,不可过缓故用肝气之急以收之,不可过急故用脾气之缓以缓之,这个就是一个对立统一,木能克土,也可以疏土,就是一个相制相用的关系,不能说是肝对脾不好,肝脾同时存在必然有他的用意,不能上来就说木克土,很多脾虚的病人往往是肝衰导致的,使土气不能收聚,涣散开来,导致身体很多系统的疾病,所以不能一看脾不好,就是肝旺脾衰,不能这样来说。后来很多医家纠正这个说法,说是肝之邪气旺,脾之邪气衰,什么叫肝旺?什么叫肝衰?大家大概有一个了解,黄褐斑主要是肝脾二经有问题,大家可以看斑的特点,斑深则病深,斑浅则病浅,斑向哪方面蔓延主哪方面气机紊乱,向病态方面发展,如果有水纹斑,证明有水湿之气,或者有寒饮,有饮,很多病人有水纹的这种斑,边界非常清楚,象水泼在纸上印出痕迹,主五脏中有水饮,寒水之气。今天讲到这,有机会再补充。

 楼主| 发表于 2009/8/4 10:29:4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八课 20080325_阴阳应像大论

由自然、知易为医整理

你只要了解到了气机的状态,掌握了它整个的运化、变化的规律,你才有可能抓住这个“一”,不然的话,千变万化你无所适从,动手便错,所以说大家一定要跟着我这个思路来把这个整个的气机屡顺,因为我好像跟大家说过,《阴阳应象大论》关于东方升风五段话是《内经》的一个着眼点,它直接用规律性的词句把这个气的状态方方面面说清楚,并且应用到各个层面、各个现象,各个层面一个是形,一个是象,它都说出来,而且还指导着所有的理论和临床,所以说这一块非常重要,希望大家认真来听。     

中央升湿整个一段主要讲的是湿气,这个气的整个的状态和它的流演变化以及所化成的形体物质,我们讲的这个湿啊,它是气态的,这个状态是缓畅的,缓和流畅而有生机的,这个是正湿之气,并非是粘腻不化的病湿之气,这个大家要清楚一下。天地万事万物不可能没有湿,因为有湿才有水蒸气,和整个生物圈一样,才能运化生机,如果没有了湿了,这个生机就绝断了。你看这个沙漠没有湿,所以说没有生命,如果说过湿,像海洋深处,它也是很少有生命。所以湿应在中央土嘛,土养万物,总体意思就是,这个湿是缓和就是和中之气,如果说新来的朋友可以听一下上次我讲的录音,对湿的概念我想说的还是比较充分的。

上次我记的讲到在窍为口,在味为甘,这个甘味啊,这个五味各有所主,各是一种气的代表,酸是收气的代表,收聚之气的代表,苦味是苦聚苦发这个味的一个代表,那么这个甘味就是缓和之气的代表,这个大家都知道嘛,甜的大家都比较能够接受。《内经》上也说了,这个甘味其气小弱,停在中焦,既不能到达上焦,也不能说让它到达下焦,它需要脾胃的运化才能充裕全身,所以说其气小弱,小弱就是懦弱的意思,懦弱的代名词,所以说甘味有缓冲的效果,缓和中间气机相争相搏,使它们能够和缓下来,不至于出现更严重的变乱,所以说我们在用药的时候,一般都要加一些甘味药用来调和药,其实就是用和缓的气使药气不至于过烈,不至于过辛、过酸、过苦、过咸,而始终有一个和缓的中和之味。

所以说这个甘味在我们的《伤寒论》上也好,《金匮要略》上也好,各个方子当中大家可以看一下,有很多甘味的药,起一个调和的作用,没有甘味是不能说是很好的一个方子。大攻大泻的这种药它不叫甘味的反佐,其他的一般都要加甘味,比如说咱们的桂枝汤,就直接有大枣、甘草,还有像麻黄汤有甘草,像白虎汤有粳米,诸如此类,大家可以看一下,都有甘味的调和,所以说甘味药在我们的用药当中基本是不可或缺的,可以这样理解,而且这个甘味对补虚非常重要,因为很多补虚的药,如果用甘味来补,基本都能达到补虚的效果,所以对一个虚弱体质的一个人或有病的人,必加甘味药,在方子当中以甘淡为主,少左以辛,辛味药、酸味药、苦味药、咸味药,整个五脏啊,这个五味讲中合和,不能过于偏颇,比如说麦冬、芡实、山药、白术、茯苓、麦冬、黄精、大枣、粳米、阿胶,像这些药都是甘味具足的药,偏于甘淡之味的,所以说像这样的药对于我们治病是常用药,不要用过于辛辣,像干姜,非常辛辣,所以说干姜要少搁,不要多搁。

有人觉得,某一个人的体质是大寒,那么搁这个大量的干姜,30克,40克,这样一般情况下是不可取的,容易伤胃,耗气血,附子也一样,附子你尝的它不是辛味,但是它表现的功用是辛味的功用,所以附子现在炮炙的,基本毒性全无,也就是药性损失殆尽,所以有的从药店抓来100克、200克服下去,可能效果也不是特别显著,但是跟大家说一下,真正的附子不是这样的,真正附子非常猛悍,尤其是生附子,真正的地道的川产的生附子力量雄浑,你吃了黄豆粒大一点的会出现浑身麻痹、呼吸不畅的这种症状,所以说建议大家,开附子的时候,还是要谨慎,万一它炮炙不好的话,容易产生危险。这个附子通经脉非常好,少量的附子可以说经脉有一种喝酒的感觉,一下就能通开,比如说天寒地冻呀,在外手脚冰凉啊,你吃黄粒那么大点儿的真正的川产的生附子之后,不到半个小时,你的手脚整个就全都热了,所以说治四逆症,这个逆是厥逆,这个症有起效,这个道理就在于此。它这个不是手脚聚热,手脚不是聚热,手脚一下暖和了,它经脉开了嘛,那个生附子川产的生附子,直接把那个闭合的脉开开了,气血能流,通于四肢,就产生了温暖的感觉,可不是热的感觉,所以有的脉开的不好或不同的体质,它是产生麻的感觉,不一定是热。

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我还是要问大家一些问题,为什么在志为思啊?如果听过我讲课的人,希望从我讲课的那个思路来理解“在志为思”的道理,因为我们讲过,肝气在志为怒、心气在志为喜的道理,今天也问问大家“在志为思”是什么道理?下面大家还是像原先讲课一样,畅所欲言,大家可以拿麦来说,也可以打字,这样咱们才有一个交流沟通的方式嘛。为什么“在志为思”?如果听过我上午讲的课,大家应该有一定的思路来理解“在志为思”的道理。

古人说的每一句话,他不是无缘无故的来说的。既然“在志为思”必然有它的用意,古人说话每一个字都不会凭白无故的去瞎说,如果大家都理解“在志为思”啊,那就可以同理推出很多脾上的特征,也就是脾气特征,大家可以打打字,说说为什么“在志为思”,说错了没有什么,你只要思路往那方面去你走就行,你要不往那边走,“在志为思”就很难理解了,那这样在大家蕴酿的时候,先让大家思考一下吧。在志为思,大家理解这个气的特征,大地蕴育万物,承载万物,主中和,使任何一方不至于过于偏颇,从这一方面大家也来理解“在志为思”的含义。

因为气这个状态它是在形体之上的,所以说大家如果不能尽快地从气的角度来理解事物的特点,如果说只局限在形体的结构和功能上的话,可能大家学习《内经》的经典著作,还有这些段落,可能会南辕北辙,要提高一个层次嘛,你肯定首先应该是思维层次上的一个提高,而不是说知道了多少道理,了解了多少事物,那些都没有实际的意义,思维如果转变过来了,你就跟古人贴近了,并且自己的思维水平也上了一个台阶。你看我们讲了这么长时间,基本上不讲解剖和实际的经脉走形,那些都是形迹之事,所以我们来研究的是气道之学。行其实大家已经说出很多了,基本思路都是正确的,因为你只要没有走到形迹上,那么大家就都离气道不远了,有可能说对,有可能说错,但其实方法大家思维方式起码在转变,这个就足够了。

咱们看一下,有说的是权衡利弊,有说的是氤氲之气,有说的是思的气机比较平缓,有的说是不偏不倚的状态,这个其实综合起来啊,“在志为思”这个道理大家已经说出百分之八九十了,首先大家考虑一下“思”,因为我们前面讲过,任何一种状态都是气道,不管它是事还是物,“事”就是一种事在发生,“物”就是一个物体放在那儿,这都是气道,它都是有气的特点。那么这里面,脾气或者叫湿气或者叫氤氲之气和这个“思”它通过哪一种状态结合呢?那么就是大家所说的“平缓”,“不偏有倚”,“氤氲”、权衡、和缓,思则气结嘛,咱们不是都这样来说嘛,《内经》上也这样来讲,所谓“思”,思考,思考的时候大家进入一种什么状态呢?就是一种,必需首先这个人不能忙乱,必需进入一种安定的状态才有可能思考,所以沉思、定思、安定而思嘛,思的时候是固定不移的,它想一件事嘛,它不会说浮想连篇的,一会儿想这个,一会儿想那个,蹦蹦跳跳的,这个不可能,所以说肯定是安稳、安定、专注,并且需要通过长时间的思索才能得智,不是想一下就明白,这比较死,这不是古人的意思。

你看这个思字,上边一个田,下边一个心,田就是土地的意思,安稳的意思, 咱们直接拿这个田和心来对比,心田长时间去耕耘,那么这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正好和土的长养万物和缓万物,稳定、持重、和缓这样的一种气相对应的,脾气缓也,不偏不倚,不急不燥,这个能够持重、润物, 这么一种气和思这种气的状态正好相合,所以古人说“在志为思”,稳定、持重、合缓嘛,这既是土的状态,也是思的状态,你知道“在志为思”这么理解,你就可以推及其他了。这个肝在志为什么?心在志为什么?肺、肾这个下面我们会都讲到,肝、心都讲了,今天咱们把这个“在志为思”,这个我都讲二遍了,大家理解就可以了。

思伤脾,为什么?这个也是问大家的,这上面为什么“思则气结”呢?这个气保持在中焦运化,用这个和缓,持重和缓,如果长时间思考,它不流畅,你看咱们思考问题,往往憋着一口气想半天,手脚都不活动,长期坐那儿不动,这个神思绪都凝结了,那么这时候气机也就不畅通了,它也开始凝结,这就是思则气结的道理。“结”,什么叫“结”,气结而不散,所以说长时间用脑思索的人,他的气脉都不是很好,流通不畅,所以说这一志呀,大家用气道来解释,都是一个道理来解释,就看你悟不悟了,你要悟了,你就能从这里边悟出很多道理,触类旁通、引而伸之,这个《内经》你基本就能读通了,你只要从这方面去思考,这个《内经》你基本就入门了,你要不从这方面思考,这个《内经》你读到老你也不会,你要再看其他的经典,那么越看人越昏晕,越看你离这个《内经》的综旨越远。     

你看有人说:常常思考的人,气结不散伤体,这个其实没有说到根上,大家想想,跟大家说没有说到根上,可以这样解释,但没有把这个意思说完全,大家再想想,为什么思则伤脾?大家再想想,为什么思则伤脾呀?这是一个本质的问题,往根子上倒去。也不是不能运化了,这个都是间接的,不是直接的,这样给大家解释啊,这个铁锹是挖土的,不停的挖土,会伤及铁锹,原因何在?还有说的脾要和缓流畅,思则导致瘀滞,这回说对了,是磨损,这个是正解,所谓正解,就是脾气主思,大家一定要明白什么叫“主思”,如果脾气不好的人,他思考很费力,就像心气不足的人一样,他用脑很费力。人任何一种情绪,或者任何一种思考,后面都有精气的推动和这个供养,如果没有这些东西,人很多情绪、思考、动作都不能完成。就像你肌肉很弱,你运动就很费劲。脾主思,就是脾推动思考的建立,使思考能够得以维持,因为五脏皆有五志嘛,并不是脑主思维,思维都是从你脑中发出的,这都是不对的。

为什么“在志”啊?,什么叫“志”啊?这里边就是你的神用,在味为甘,在志为思嘛,这个“志”就是神用的意思,所以五脏皆有神用,那脾的神用显于思考。那所谓的思考,长时间的沉淀着想事情,安定的想事情,那么如果长时间的用这种缓气,就是这种脾气去想问题,那么脾气必然大耗,那么这就是思伤脾的原意,这个大家千万不要走偏了,很多心脾两虚的人,他很多都是用脑过度了,其实就是思考过度,伤了肾,伤了心,还伤了脾,你看大家一定把这个倒清啊,在志为思,脾主思,它的意思是神用,这种和缓之气的神用表现在思考上,那过度的思考,导致脾精的散耗,从而使人失去了这种思考的基础,使你这个脑子昏昏然,这一方面是由肾精导致的,还有一方面是由脾精不足导致的,什么叫“精”?气之精华者叫“精”,五脏皆有,气之精华藏在五脏当中嘛,五脏藏而不泻,丧失五脏之精,同时五脏中又有神用,这表现在依靠这精气的濡养,使神用能够向外发用,所以说五脏拥有神,五脏藏五精,五脏化五气,这个大家一定要把这个搞清楚,不然的话,你这个理解,又到了思则气结,结则伤脾,那这个是间接法,不是直接法。这个大家可以再考试一下,有什么不明白的,现在可以提问。

你看很多人记忆力很差嘛,那就是肾精过度的耗损,导致记忆力差,很多人言语失误,那都是肺气不足导致言语失误,还有神志不清、好悲哭,那是心气不足导致的,一会儿哭一会儿悲的,所有都由神五脏之神向外发用的体现,这个大家要考虑清楚啊,这个是《黄帝内经》的精髓。也就是说我很早以前就说过,这个东方生风这个五段是《黄帝内经》浓缩的一个精华,如果说能够把这个五段能够很好的理解掌握,那么可以说,加以时日,那么《内经》基本可以读懂。

下面咱们接着给大家提问,为什么怒盛湿呢?这个大家再从这个角度来再继续发挥,为什么怒盛湿。还有跟大家说一下,咱们在讲气道中医的时候,大家思考的时候,不要用五行去思考,因为像什么木克土啊,土克水之类的话啊,尽量不要说,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五行它是阐释气道,如果说从气道不理解,这五行你这样来使,它是空中楼阁,气道懂了,这个五行可以运用纯熟,所以说大家简单地知道了五行的道理啊,之后要从背后来推,也就是说从这个气道如实地去解释,这个跟大家说一下。

那么下面我来讲解吧,其实大家已经基本回答出来了,基本都正确,这个就说的非常好,怒气飙悍,思气缓和,就说的非常好。怒气飙悍,思气缓和,这是根本。急缓,一急一缓嘛,二者不能两立嘛,你要急就不能缓,要缓就不能急,肝气急,脾气缓,当然二者不能两立了,怒为冲达之气,主升泻,那脾气缓缓和和地,冲达之气一来,一下就被冲开了,思则气结,则以怒发之,如果说大家能够用这样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古人经典的条文,那么可以说是走上了一个比较容易的道路,也比较直接的一个道路,你看这里边没有任何间接的解释,直接就来解释,一个人脾气急,一个人脾气缓,所以说二者是一个矛盾体,肝和脾两个最大的特点,脾是和事老,是慢性子,肝是急性子,是将军,肝是将军嘛,怒嘛,脾是主什么呢?仓廪之官嘛,天天在那倒腾粮食嘛。你如果说木克土,那么什么是木?什么是土?又陷到了一个没有定论的层次了。所以说大家不要用五行的角度来思考,要从气机的角度来思考。

你看这个很简单嘛,很多人胃不舒服,他缩缩着,萎缩性胃炎也好,反正是缩缩着,慢性胃炎也好,就是缩缩着那个胃,就是肝气过于气,它过于气,那脾啊,缓和之气就少多了,脾就慢慢地过渡到肝,它也急,这个脾胃不能急,一急就不能容物了,不缓畅,这个缓畅像个布口袋一样,打开吃的东西很多,你要是一气、一急,或者一生气一下子胃也一缩缩,急气嘛,这个急气,主收聚嘛,收在一起了,吃也吃不下,喝也喝不下,这个整个的气机不降,非往上顶,吐酸水啊,呕吐啊,打嗝啊,水饮之气不化啊,这些症状就都来了,那么这就是所说的木克土,木克土的实质是因为急气过于劲急而使缓气不能和缓。

你看流那个胆汁,吐那个胆汁,吞酸,那个酸水,那都是肝气化过来的,肝过盛,肝瘀过盛,咱说的可不是肝之正气,是邪气过盛,它过来克脾胃,把这个急气留在胃中导致吞酸,种种表现都来了。看那个痛泻药方,肝气急它克脾胃,脾胃动不了,被克了之后,脾胃不能消化食物,都走直肠下来了,这个大家一定要体会到啊。这个脾胃主敦厚,土性敦厚,但是过于敦厚,缓缓畅畅的,不急不缓地,老在这呆着,这也不是个事,没有肝的急气,扯着拽着它呀这个脾胃慢慢地就产生惰性。

很多人萎黄啊或者其他的一些脾弱,脾衰弱了,也就是说没有肝气这个升达之气去使它有生机,那么脾气自己也就弱下来了。你看若没有肝中的大量的消化液去消化这些食物,光靠脾胃缓和之气,也不能说是完全地把这个整个的消化食物过程完全跑通,所以说要一急一缓嘛,二者相须为用,脾气太缓,不愿意做事,那急气提醒一下,肝急太急,容易莽撞做错事,那脾气缓和让它收敛一下,相须相助,如果搞不好,两个相克打起来了。

大家看那个《伤寒论》上,凡是太阴病,四肢温,厥阴病,四肢厥逆,这很有意思,为什么四肢温呢?大热也热不起来,大逆大寒也寒不起来,脾气缓嘛,邪气到了脾气这一块,邪气这个性质也变成了脾气这种和缓性质,到了脾气的地盘,你这个贼这个性质也随着脾气走了,也就是跟这个脾气闹不起来。不像肝气,这个邪气一到肝气马上发生角弓反张、四肢厥逆、呕吐下泻这种症状,这个大家一定要知道,这个邪气入哪儿,随它的性。大家可以看看,基本只有太阴篇讲那个四肢温,四肢既不发热,也不厥冷,而是温,它这个温是一种病,它不是我们平常的手脚温,也就是脾经得病,它不会不顾一切地向两头跑,向寒热两头跑。肝经不是,肝经一来啊,直接产生闭厥之气,非常要命,马上下利青水,或者面色铁青,气机上逆,直接入顶,巅顶嘛,直接顶上去了,口吐白沫,弓角反张,这个四肢逆冷,这样的都是肝经得的病。所以说呢,一般人得肝脾不调非常多,脾气不好,那么肯定肝气不调,打嗝、两协胀、食欲不振、吃不下东西、不想吃。

那么好,既然大家都上路了,那么咱们快点儿往下讲,湿伤肉,风胜湿,那么咱们解释这一段吧,上次讲了脾主肉,大家可以听上次的录音,那湿伤肉什么意思呢?我们学中医尤其学气道中医,学来学去就是学是一个感觉,绝对不是名词,也不是公式,也不是定理,更不是某一段话,学来学去直接脑子中就产生了这种感觉,甚至整个身体都跟着有这种感觉,在这个感觉的指引下,很多经文你就能融会贯通,还得实实在在去了解,并且知道,这就是直接嘛,气道中医它就讲一个直接,你看佛经上不也说了嘛,直心是道场,这都是反来复去说的一些话嘛,道理都是大同小异,在我们这里面也是,你说感觉到了一团湿气,一团和缓之气,一团急躁之气,这个很容易就理解了。所以说用这种思维方式简单直接,就能够读懂《内经》、《伤寒》。

有没有人讲啊,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这解释哪个都可以。这样跟大家来说一下吧,所谓的脾主肉,肉是缓和之气,脾是缓和之气,肉也是缓和之气,二者相对,所有脾的神用可以用来产生肉,道理就是这样,皮、脉、骨、筋、肉这五个体,大家可以看一下,里面缓和之气就是一个肉,骨头太硬了,在里面它不缓,筋脉它更不是缓的了,它劲急的了,皮包在外面,约束整个身体,它也不是缓,脉也不是缓的,脉有流动血液,那么肉,所谓的肉不是单纯指肌肉,它讲肉腠,就是外边你能摸到的充养身体这样的物质,这个叫做肉。所谓的筋,它也不一定是肌肉,它就是凡是能够发力的,主运动,主关节的叫作筋,所以说肉和脾气的和缓是相对的,人身宽体胖嘛,这人他肯定说是生活条件还算可以,长的身宽体胖的,长了一堆肉,也就是说,急脾气的,他一般说他不会胖哪去,懒懒散散的人,懒肉懒肉嘛,就是肉和脾是相对应的,和思是相对应的,和甘味是相对应的,这个甘味越吃越胖,大家想想,它们之间都是通过缓和结合在一起的。

关于这段话,应该是好理解,那我说一下吧,它这个这地方啊,所谓湿伤肉啊,是指病理上的湿,潮湿的环境,首先这个湿气拿人,着上人之后不容易去除,而且在机体内能够停滞不去,所以说它中人,这个湿气啊,它不会直接传递很快,而是不断地侵蚀身体,首先最表面的就是我们的肉腠,从皮肤进入肉腠,往里面进它也不容易,你要给它去除,也不太容易,所以说湿气缓和嘛,懒散,进也慢,退也慢,所以说湿伤肉,肉也是和缓之气嘛,它到达了肉腠的地盘,不容易离开,因为肉直接就是皮腠嘛,很相近,它往里面走,走不到筋那儿去,筋很劲急的,它不会说轻易地让湿气拿住,那骨在里边,它也不会搏击到,所以说这样来解释湿伤肉。

所谓的风胜湿,风者动性嘛,不断地通过这个风气,风吹万物,湿气不能停留,比如大雾,大雾天这个就是典形的病湿之气,天地的病湿之气,大雾不散,如果刮一场风,那么风气一下子骤然而起,雾气就散。实际上体内也是一样,所以说治湿要用一些治风湿的药,去风的药来用,但又不能是劲急的暴风,你是暴风呀,吹完那个湿气呀,风过去了,湿气还没有完全吹走,所以说要徐徐的风来吹佛,使湿气来慢慢解散,这就是风胜热的道理。

你看我们治风湿病的病人,用药不能过于用去风湿的像秦椒、羌活、独活像这样的药,也不能一味的狠用,有两个原因,第一个,这些药都是耗气血的药,如果后面没有补益的药跟着,很容易湿气还没有去,这个正气先伤,第二个,这个湿气,也不是你上一堆这种去风湿的药,就能够解散的。因为你刚吹过,一方面耗了气,也就是说湿气还没有去,所以说要暖风频吹,小风频吹,慢慢地湿气乃解。也就是说你这个湿气还是要用温热的药,通经的药,把这个整个关节的各个渠道首先打通,比如说桂枝,芍药啊,先要上,然后去湿啊,加入苍术、茯苓啊,为什么苍术是去湿?茯苓是渗湿?什么叫渗湿呢?它就说给这个湿气呀,这个怎么来形容呢?使湿气容易去,就相当于开了很多口子,使湿气能够有出路可走,这个茯苓在前面扫出一条路来,那么拿那个苍术啊,在后面一推动,那个湿气啊,顺着茯苓开辟的道路啊,渗就能渗出来,这个水湿,通过地表这个小孔能够渗下去,这个茯苓它就起这个作用,通利三焦水道嘛,通往三焦水道。和缓的通开,后面拿这个苍术之气啊,把这个湿气一推,湿气顺着这个通畅的水道就走了。所以说苍术必配茯苓。如果单独苍术推,推不动,这湿气没地儿走,停滞在那儿不动,光有这个茯苓也不能去湿,因为你这个虽然有渗了,但没有东西往前推啊,所以说古人讲方子很有意思,苍术薏苡仁也是这个道理,这个白猪茯苓往下走嘛,泽泻都往下走,这个茯苓和这个薏仁它全身都通,所以说有一个推的,有一个前边扫清路的,带着这个湿气就解散。渗湿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大家开方的时候前面要有渗的,后面要有推的,这个对于湿气是这样来解。

苍术你可以理解成风药,所以说这个风胜湿啊,这里面关键的地方就是在于第一,这个风不能太厉害,风太严重了不去湿,而且伤肾。第二个,和风,和风吹的时候前面要有开路的,湿气难去嘛,一定要辩证,并且方子要知道配伍,如果单独上一些耗气血的药,比如说羌活、独活什么的那些,还有些膏药什么的,有可能解决眼前问题,被风湿所侵,现在被特别强烈的风湿所侵,身体又壮实,被风湿所侵的人很少,所以说很多古方,去风湿的古方皆不能用,反而由于现在的人身体衰弱,稍微着了一点儿风湿,湿滞之气流滞不化,极难去除,补正通经,缓和去湿,这个是三个关键。

那么好下面讲一下甘伤肉,酸胜甘,这个看看大家有没有可以打一打的,还有什么全蝎、蜈蚣这些药能少用尽量少用,大毒之药啊,到时候吃了之后,这种性格都非常暴悍啊,在身体窜来窜去的,湿气没有去,把人的身体正气都耗散了,虽然能解一时之痛,但后患无穷,所以说甘伤肉,酸胜肝的道理是这样的,我给大家说一下,甘味走肉,你的甘味吃多了,不断地长肉,这个不是肉的正性,大家可以这样来理解甘伤肉,什么东西过尤不及嘛,过也不成,不及也不成,不断地吃甘味的东西,不断地发胖,就像现在很多大胖子一样,这不就是伤了肉了吗?伤了肉的正性,反而成了身体的累赘,肉本身是濡养包裹整个身体的,这回成了废物堆积了,这个是甘伤肉。

所谓酸胜甘无非是它这个肉啊,和缓之气慵懒不散,慵懒的不得了,积于身体,那么用酸之收气去克制这个和缓之气,就像脾气太和缓用肝气收一收一样,但是不是我们不断地吃酸的它可以减肥,那也不能这样说,所谓的酸胜甘只是说明一个道理,就是气过于缓则用酸气收聚之,收一收,就是这个人太慵懒了得拿一些条文约束一下,它这个主要用意在这儿。看看关于这个中央升湿大家有没有问题,如果没有问题我们直接往下讲。

嗯,可以这么说,和缓的音乐应该是宫音、中正之音嘛!中正、和缓、平和这样的音都是宫音!再问大家一下啊?不知道还有谁做过双手抱球然后缓慢的不断拉伸这个这个练习,上次已经有人说了吗?但是后来我又加了一个如果说你配合呼吸你会有什么体会?这个大家不知道有没有配合呼吸之后的体会?有没有啊!再说一遍吧!这个很简单,坐着也行、站着也行、思想非常集中,心里没有别的杂念,双手手心相对,做抱球状,捧在胸前或者腹前,这个球有篮球那么大吧,然后稍微感觉之后缓缓的一开一合,非常轻微的开合,然后体会指尖、指肚或者是掌心中间的感觉,我记得上次好几个人体会到了中间是有一团气这个感觉,这个就是对气道中医中气的最直接的一个体验,所以说这个气是存在的,而不是想象,是真实的,而不是理论上的创造,这个跟大家说一下!如果配合上呼吸,一呼一吸再体会两掌心之间这团气的状态,你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这个跟大家说一下如果说是想体会的,讲课之后或者是现在都可以,大家可以体会一下。
  
那么下面我们来讲西方生燥,所谓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我们既然说了肝气急、脾气缓、心气动或者心气开而肾气闭!那么西方生燥,这个燥气它是一种清明之气,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应该叫做开阔之气吧!心是用直接用动气来形容,可以说是脾气缓、肝气急、心气动而肾气静,肺气开,开阔!有一个字叫做郭,就是城郭的郭,这个字在在古代是形容肺气的,肺气阔(郭),按理说应该是肺气阔(郭),什么叫阔(郭)呢?就是城郭嘛,城郭就是四周有围墙,中间建了很多房子外刚而内柔其神用在外,这个是肺的特点,对就是城郭的郭。

肺为相傅之官,什么叫做相傅之官呢?他已经到达了君主的旁边了,能够治理国家了,和总理的的位置一样,日理万机操持国家事务,这时候它是得权的而不是失权,不像那个肝,它是将军!它还要去开拓疆域,肝主开拓嘛!它由未得而得,还没有得到,想得到,不断的去开拓疆域嘛、去打仗嘛、就是平定叛乱嘛!那么肺不是,肺是总理是宰相!它已经在那个位置上了,得位而宣政于天下,这就是总理干的事,所以说一相、一将嘛!一个宰相、一个将军各司其职,这正好是也是一对关系。你看这个肺在上面,肺叶在上面张着,左肺、右肺,心脏保护在中间,不断的呼吸吐纳,运化整个的气血通达于全身,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嘛!它把整个的人身游弋饮食之气啊,通过肺的呼吸加上心脏搏动输布到全身,那么这个就是西方生燥,所谓燥的意思啊,它这个燥不是干燥的意思,当清洁讲,清明而洁净,天空万里无云,春和景明,波澜不惊嘛!上下天光, 一碧万顷!它这个西方生燥啊,燥字就是这个景象,那么大家仔细理解一下,这可不是口舌干燥那个燥啊,清明时节雨纷纷嘛,它不是雨纷纷,什么叫做清明啊,阳气蒸而在上,小草都发芽了,这个景色也都光鲜了,整个的生机都起来了,天空万里无云,碧空如洗,这个叫做燥!一点也既不下雨,也不刮风,政令清明,天下大治!这个就是西方生燥的燥的本意,而并非是我们说的完全的干燥。那么这样的天气肯定没有什么湿润之气在天地之间徘徊嘛,都一扫而光嘛,没有什么阴霾之气,像征一个很好的总理治理天下,井井有序,这个叫做燥。

西方生燥,燥生金,这金从两方面来解释,这个金有两个状态!第一个状态是处在开的状态,它在上面嘛,肺叶都开开了嘛,它通达与全身,四肢百骸,象相傅一样,宣政于民,这个叫做金的开性,另一个是金的聚性,这个金气啊万物不可以过开嘛,它永远开,开久了全都散了嘛,开而要收,这就是郭嘛。城郭到头了不能再往下走了,开而聚,一个是开得状态,一个是聚的,凝聚嘛这个要收紧,但是它这个收紧和这个肝气的收紧是不一样的,肝体是聚的,而金用是聚的,这个城郭立在,它已经开阔疆土了嘛,你围了一个小城邦,用那个长城围起来,那么同时你要有一个凝聚的作用,这叫做聚,它不是聚在一堆,聚成一个结了这个不对,这就是郭的状态,只不过它的神用是聚的,一是防范敌人,二是保护百姓、治理百姓,不让百姓随便的跑出去,也不让盗贼随便的进来,这个是肺的聚性特点,它是开而聚,金体是开的,用是聚的,这个大家要对理解啊!这个对理解肝和肺非常的有帮助,非聚集之聚,想收聚之聚!你看他这个城郭它治理着整个的小国家或者小部落井井有序,这叫做燥,燥生金,这个金气啊,金有什么特性啊,金有导热性、导电性!通达之气!那木头不行,它既不导热也不导电它保温,那金不是,金它凉,所以说这个金属它里面虽然它凝聚成一个大铁疙瘩,它里面的电子排列都非常井然有序,它的物质排列的非常紧密,所以它有通达的通道,能够是使热气一下子就传了过去,这个电是导体,非常好的良导体,所以说这个表现了金属这种通达之性!象征着燥的通达。

你看这个城邦修筑得非常好,马路通衢,各方面的交通非常的畅通,这就是金的性质!同时它要凝聚在一起,有一个聚合力,这个就是金的神用,大家这样理解就可以,没有必要一定说这个聚,这个金子这个金属埋在地底下炼成金,其实它不是这个样子的,很多的矿并不是说冶炼才能成,它说的是矿藏的一个金属,而并非是直接一块铁锭啊或者说一块铜块,这个也不能这样解释,大家理解这个意思就行了!因为五种元素,金木水火土实际的五种物质不可能说是完全的恰如其分的来解释这个气的五种状态,那就是说金沉,金很沉那么肺气清,这个就不好理解了,你就理解金气啊,它就是开而聚的,是郭,是城郭之气,并非完全就是沉到底,它收聚起来后,它要沉下去,但是它的位置不是沉的,是浮在上面的,但它想沉下去,大家这个样子去理解就成了。后来有人这样解释这个天啊为金,天为乾金嘛!天气清明,要降而为雨,所以说金生水!你不要说凝滞在这,就是一个金属,这就坏了,一定要理解什么是金气。

金生辛,那么更好理解了,辛者散也,它上半部的金性不是完全是想往下沉、想收聚,它上面还是一个开达的状态,开和达才能宣政啊,布政使司,它还要把政令布散到全国,然后收聚、治理,是这个意思,它打了一个弯嘛!布散而收聚之,那么它的布散的过程,辛以散之,他就是说辛味啊通过这个布散的过程中得以体现,你看一会聚,一会散,大家要理解啊!

你就想一个总理它要治理国家,首先它要一是宣布政令,二是整治治理国家!治理国家大家想有点收的意思,管它约束吗!一是宣布政令,二是约束官民,这就是总理要干的事,宣布政令是它散性,宣布政令是让大家各得其所,然后呢,为防止其乱约束官民,所以说辛性宣布政令,辛以散之嘛!但是约束官民呢,还是要有点酸味去收聚,所以说很多宣散的方子当中啊,都要加点一点酸味。小青龙汤这个这个干姜、细辛同时还要配以五味子,这个就是金生辛的意思。

那么这个接下去辛是肺呢,那我们前面讲过为什么有一个抽象的一个五行去生它的味,再由五味去生它的脏的道理,看一下肝经,讲那个肝一块怎么给大家讲的,这个不多费口舌,要不然讲不完了,五味养五体,养五脏,这个辛味辛散正好是符合了这个肺散的作用,那么就是用这个味去养这个脏,五味各有所用嘛!为谁所用啊,为脏所有啊,所以说我们吃东西五味要俱全,不能过于偏颇。五谷五味之精来补五脏,吃些辛辣的东西去帮助肺去达到宣布政令宣发气血的一个作用。

那么肺生皮毛,大家来解释!这个交给大家了,前面我基本上把肺都已经说出来了!大家通过前面讲的肉啊骨啊脉啊,同理如何来解释肺生皮毛!(学员发言打字)肺没有导管啊,这个你不能这样,用物质结构来解释,那是有问题的,用解释脾这一块的道理来解释肺生毛的道理。为什么肺主皮?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啊,有人说:“皮主聚,毛主开。”其实大家把这个问题已经回答完了,很多问题迎刃而解,你只要用这一条思路去解释,几乎《内经》中的篇章大家都能这样解释!毛主开皮收敛,意义直接一语中的嘛!皮就像郭、城郭一样,约束于表,使人的各方面的肌肉不至于散架子或者说暴露在外,主收聚作用,那么毛呢就是汗毛孔啊,包括毛了!其实是发了,毛其实是肾主之,其实它这个毛指的是毛孔,毛孔一开一合主宣散收聚嘛!都结合在一起了,你也可以理解成开,这个汗,汗者宣散吗!一出汗,毛孔一开,人的热气、气血宣散于外嘛!汗者心之液嘛。

很多人这个问过我,肺主皮什么意思?今天呢大家自然而然的就知道了肺主皮毛的真实的含义!好多做了论文的或者写了关于肺主皮有衍生的东西,很反复的来假设,我们这个皮主聚、毛主开,一下子就解释清楚了!象城郭约束于表,毛孔宣散收聚,就是这么个意思,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皮肤腠理的开合就是城郭嘛,所以说肺是城郭的道理所在,人生的这个皮要分布于全身,最开阔,就像是一个城郭一样把人约束在里面,肺在里面和皮毛不断的宣散,你要说外被风寒所激,毛孔宣散的作用没了,那么人的里开始闹腾、热闹了,温度开始上升了,这就是皮发热的根源,外感风寒毛窍不开,外被风寒所激嘛,这么毛孔都关上了,里面的热气都不能宣散出来,在里面就化热,人就发烧从36.5°到37°、38°、39°,再烧如果你还用物理降温法在外面加冰块啊,腋窝下加冰块去降温啊,那是真是徒劳的!这时候你只有把毛孔重新打开,把这个表寒解散掉,这个身体的热气才能宣散出来,身体才能脉和身凉,体温才能降下来,物理疗法啊打一些输液啊把病邪之气、阳气进一步遏制啊!那么产生的不良后果这个就难说了,所以说大家理解皮主聚毛宣散的意义啊,这个对咱们临床上帮助非常的。

这两天治了一个小孩嘛,半岁的一个小孩,这是很典型的病啊,发烧、出疹子送医院了,上来就是打了很多点滴嘛!烧一下子就退下去了,疹子也不出,但转化了,变成咳嗽和呕吐了,这个用我们伤寒很简单就可以解释了,邪气在表要用汗解,反而你去用寒凉的点滴药水啊,你去阻遏正气,正气被阻遏之后,邪气进一步往里攻,由表及里都没费什么力气,这个邪气一下子就进去了,进了肺脏与阳明经了嘛!进了肺脏导致咳嗽,人家小孩不咳嗽,烧一退就咳嗽,典型的寒气入肺了嘛!原先还在皮毛,一下子就入肺了,并且还搏了阳明导致呕吐,吃什么吐什么!疹子没了,刚开始爹妈觉得很好呢,原先所谓的疹子的是正气与邪气相争发而为疹,那么这次正气却、邪气进,这个疹子当然不出了,表皮都被寒气所攻陷了,不会出现了。

后来在我的建议下,在家调养,其实这个病人我也没有见到,我也不可能说提很多的建议,就开了一个小方嘛,简单的一个温通宣散的一个小方,慢慢的疹子就开始发出来了,爹妈打电话说这个疹子又发出来了,我说这个疹子发出来不是坏事,这个是正气又复了嘛,正气回复又使邪气走于表嘛!同时咳嗽也出痰了嘛,因为咳嗽干咳不出痰,那是坏的!痰都出不来了,你想想正气被遏的有多严重,遏是阻遏的遏,这回痰都出来了,是白痰,这就是正气见复的一个表现,这个大家说一下,让大家了解一下,整个的气机运化的规律啊,讲了东方生风,这个五段之后气机的运化规律,再好好读读《伤寒》,很多的问题很容易的你就可以读懂了!了解它这个伤寒在说什么,现在很多简单的病如果不知道道理,治疗都起来都非常困难!

皮毛生肾什么意思?咱们讲一个皮毛生肾,感觉这个也是在理论上有争议的一个地方,那么通过上面大家可以继续往上推,皮毛生肾代表什么?在讲那个肝东方生风的时候给大家讲过,它为什么这样来行文,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怎么给大家解释啊,如果大家有意见可以打出来,我在给大家说一下啊,可能这有些绕,这个五气啊是流转转相生的,咱比如说,北京与天津,北京是肺、天津是肾,咱们打这么一个比喻,由北京到天津的高速啊,就是皮毛,北京这个肺啊,要通过高速去宣发它,它的神用表现在高速上,那么宣发这个高速啊,它流转到哪去呢,它流转到肾,下一个气的状态,肾者闭气也,往这边流!就是可以说咱们这个皮毛叫做用,这个五脏叫做体,这个体之间分五个状态,用也分五个状态,它的流转是体而用,用而体,螺旋向上的,或者螺旋相生,它主要想说这个意思,肺之体生皮毛之用,皮毛之用生下一个肾体,肾体有生下一个肾用,肾用又生下一个脏体就是肝体!它是这样的,它讲明白两个道理,第一个是体用互生,我生我的用,我的用生它的体,是这么回事,这是第一!第二个道理啊,他始终想说明白,任何一种气的状态,都不可能完全不动的维持住,而要不断的相生相用,这个缓和之气啊,虽然脾气是缓和之气啊,缓和之气它要不断的变异,那么这样它才叫做生生不已,不变异就坏了,凝滞了,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所有的河流都奔腾向大海,奔向大海都要蒸腾向上,化为流云,降而为雨,就在整个的大气当中循环不已。气机的状态也是这个样的,气分五气,流转不息,没有一定之气,就像水一样,在河里面流是河水,在海里流是海水,蒸而向上是蒸汽,化而为云是云气,降而为雨是雨,冬天还结冰这个叫做冰,这个都是气,只不过是不同的气的状态和过程而已。那么这一段啊,它的用意深远,也是在强调这个,肺之气化而为用,跑到皮毛了,皮毛之气收成闭气了,藏在了肾精之中,肾精把这个气发泄出来长而为骨髓,骨髓之气在不断的流转发用,藏到了肝中,具体怎么藏呢,通过什么经过,这个大家不要管,你只要知道,五气流转变化生生不已的道理就可以了!

那么好,接着咱们往下讲,肺主鼻,这个大家说一下吧,这个应该很好理解了,看大家谁来说话,虽然好理解,但是很有意思,看大家能不能一下子说道点子上,这样啊,关于肺之用啊,有人这样来说:“肺主气,鼻通气,鼻之用在开合”。恩!可以这样来说,你想我们可以很好的理解嘛!又有人说了:“鼻主呼吸,呼而开,吸而闭,与皮毛相应”。其实鼻子与肺的关系大家一目了然,像嘴和胃的关系是一样的,呼吸开合都要通过鼻子来完成嘛!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个鼻子啊,我们讲过肺气郭,鼻子典型的是一个郭气的象征。肺中有邪,鼻为之不利,很多人现在有慢性鼻窦炎、鼻息肉,这个常年不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肺气不利,导致鼻气不利,治病不能治反了,去通鼻子,割这个鼻子啊,去用辛夷散啊,这个效果都不好,肺中气不开,不通畅,那么它的鼻道路马上就会有反映,鼻子或者长息肉或者干脆就不用了,这个年轻人或者城里人得这个病的人很多,也很苦恼,动不动就流鼻涕,打喷嚏,还有花粉过敏,这个鼻炎、花粉过敏很可笑,所以说如果想要鼻气利啊,先要肺气利,那么很多人的肺气不利,肺壅滞,有连锁的一连串反映,这个脾气也不调,肺气不利,导致鼻子也不好,吃饭也不香,所以说治病求本嘛!五脏不合则五窍不利,这都是一个道理。五官病大部分的都在五脏,不调五脏啊,五官之病很难痊愈。

有人说了大象的鼻子长,是不是肺气也旺,这个不能这样说,大象的鼻子长,它的用不再肺上,不再开合上,它主要当手使了,不能这样想,一定要从神用这个方面来考虑!神用是什么,它那个方面的气就足!你不能紧紧看它本身的所属,因为意志所在嘛!神用无方而意用无体嘛,说的是这个道理!你看鼻子相当于肺的城门,开合不利。

这个说一点什么呢,说一点这个牙的事,人家说得了虫牙一定要拔掉,这个是不对的,牙是不能轻易拔掉,这个下面我们会说肾北方生寒这块,牙齿通骨通肾,有了虫牙就拔,这个是完全不正确的,老是牙疼是有原因的,第一个肾气不足了,牙齿松动,这个你要固肾气,肾气足了牙齿自然固,老拔它换假牙,也不是个事,第二个是胃火上冲导致牙齿、牙龈出血,应该降胃火,第三是肝气旺牙龈肿痛!把肝气降下来,不生气,和缓畅达。这个牙靠拔的方式,这简直有点削足适履了,有虫牙啊,一定把虫牙环境去除了,这个虫牙可以和你所有的牙和谐共生啊,有的虫洞,拿那个钻把神经都钻死了,再添补这个也是很错误的,这个跟大家说一下!把神经杀死了,就相当于把神用去了,神用去了,牙成了死牙,这个死牙容易碎,容易裂,这个没有神气的存在,就是没有一个生机的牙齿,牙齿的神经千万不要切,这个大家记住一下。

这个智齿啊,如果大家说长的很难看,或者有严重阻碍,你可以拔,否则有千万不要拔,它有倚靠作用,他不能参与咀嚼但是它有坚固其他牙齿的作用而且大牙尽量不拔它动肾气,有的天天牙痛,牙神经在那痛啊,那是因为五脏不安!它给你提了一个信号,你要安抚你的五脏,你的牙齿自然不疼,舍本逐末,如果你拔了牙,还有其他的,你还有扁桃体呢,各个脏器五官手足犯病都要切除割掉不成!所以说跟大家说一下啊,治病求本,你找这个本,本找到了,治好了其他都可以自愈,还有这个美齿的,牙长的不好的,矫齿拔了几颗牙,剩下的牙在一起矫来矫去的,这个是中医方面不提倡的,这个跟大家说一下,所以说,说到肺主鼻啊,把这个五官的疾病统归与五脏!去治五脏而不要去治五官的末梢,这样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问:牙齿有智齿、牙痛、怎么办?中医怎么治疗?

这个咱们到时候可以单独具体的说说治疗的措施,有很多两边牙痛的一般都是上火,上火的人才牙疼,或者肾虚了牙龈整个的萎缩、外露了,这个也牙疼,一般的牙疼都是肝火、胃火、肾衰嘛、肾气不足!肾不足补肾,肝有火气泄肝火,胃有火气泄胃火,自然的牙齿马上都不疼了。

问:虫牙是由于吃糖太多吗?

这个虫牙啊,不能完全归咎与吃糖,主要还是湿热,湿热气蒸嘛,给湿热之邪创造了环境,也可以产生蛀牙,去湿热之气,它会停止它的发展。如果有洞啊都尽量不要填补,如果里面的神经不切,强行填补牙洞反而会导致以后再有肝火、胃火顶上来之后牙痛不已。如果说很多小的洞这个不好说,因为我不是牙医嘛,只是给大家提一个建议,任其自然,五脏平均嘛,让五脏起居有常,它有很强的修复调节能力,因为人生机无限嘛!要给你创造一个有生机的环境,自己去调,不要人为去干预,很多病都是人为干预,越干预越严重,干预还不对,这个真是应了一句话,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今天是现在是10点零8分了,肯定讲不完了,看看大家有没有问题,然后留在下一节来讲吧,下周继续吧,大家有问题可以问,因为这个讲主要是一个交流嘛。最后补充两句嘛,如果说没有好的大夫,就不要治自己的疾病,任其自然效果往往比治出来的效果要好,就这样吧,大家晚安!
 楼主| 发表于 2009/8/4 10:33:1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九课 20080401-阴阳应象大论

由弘毅生整理

首先跟大家说一下,为什么“阴阳应象大论”里“东方生风”五段我要着重来讲,讲了不下五六堂课了吧,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五段话体现了中医的一个精髓,它把很多气机所化表现出身体的某个部位啊,跟身体和周围环境有关的事物的象都呈现出来了,并做了一个经典的分类,几千年来中医临床一直沿着这个分类来走,并且不断地指导着临床,这里面几乎每一句话都是经典,所以咱们不吝惜拿出这么多时间来把它讨论清楚,希望大家认真来听,并且能够勤思考。
  
《内经》不容易讲,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家的着眼点、观察事物的方法不一样,如果方法不一样,讲解的的跟古人想说的不一样,所以说我们要想把《内经》讲好,首先要有古人的思维方式、人生观、世界观和整个对身体的了解,从他们的角度考虑,《黄帝内经》是古人写得嘛,但是《黄帝内经》的古文相当白话,如果说和《尚书》、《史记》包括《周易》比较一下就明显能体现出来,《黄帝内经》的古文基本是古代的白话文,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古文,所以说古人写《黄帝内经》应该是用最直白的语言把想表达的事情表达清楚,并不会在文字上绕圈圈,给后人留下伏笔,这个是古人写《黄帝内经》的基本笔法,这个要清楚。

但是历经几千年之后啊,尤其是到了现代,已经读不懂了,觉得文字古奥,说理不清楚,不符合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所以说《内经》的注解太多了,从《太素》开始注解不断,每一代的名家都对《黄帝内经》做了注解,所以说我们看《黄帝内经》都是从看注解而来的,每一本注解可能是上千页了,一看头都大了,如果不能拿出足够的时间,基本不可能把《黄帝内经》带注解的完全读完,所以说这更给我们读经造成了困难。
   
我简单说一下我读《黄帝内经》的方法吧,当时我读《内经》,拿来的是《内经》一个很普通的版本,街头卖的一个很普通的版本,我翻了翻没有错别字,后来就读了。后面还有一个白话,白话就相当于把前面的古文白话出来,没有什么具体的解释,关于一些生僻字的注解也没有,就是拿着这么一本《内经》来读,其实当时已经有一些底子了,不断地读,最后这本书都读黑了,并不是手脏,翻得太多啊,这本书基本就是,不能说是翻烂了吧,因为现在的纸张质量都很好,古代很容易翻烂一本书,现代纸张这么好,不容易翻烂,但是基本上书是翻黑了,慢慢地前后对照着来读,就会对《内经》的行文有一个认识,慢慢地浸入其中啊就会理解它在说什么,所以说读《内经》读了很多遍也没有完全掌握。后来是读《伤寒》,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然后再参照着来读《内经》,成无己是第一个给伤寒论做注解的人,我觉得他的注解是以经注经,还是可以,虽然里面有很多偏颇的地方,我觉得大致的不失经义吧,参照着慢慢来读,里面的意思就慢慢地打开了,后来再学一些气道中医方面基本的理论常识,随着年头的不断地增长,这里面很多事情就能融会贯通了。

接下来给大家讲一下从“西方生燥”到“肺主皮”,“其在天为燥”这个“燥”指的是清明之气,而并非是指干燥,因为这个清明之气就是大晴天,非常晴的大晴天,本身就是没有多少水气,这个大家应该好理解,非常清晰,清爽,这个秋天嘛,秋高气爽的这种感觉,这个就是燥,这个燥不是指的口干舌燥的燥。“在地为金”就是收藏,而像金属一样有热的和电的良导体一样,体非常通达,通透,而又有收敛之性。“在体为皮毛”,上次说了,皮主收,毛主开,皮毛一开一收,体现了金气,作为相傅之官的一个特性,“在脏为肺”,我们也说了,肺居上焦,临势于下,主治节,化水雾,五经并行,统领百脉,这是肺的特征,这相当于宰相,总理的一个职权。
  
下面通过大家的参与,一起讨论的这种方式,来把肺金这块儿走完。“在色为白”,大家可以说一下,为什么在色为白,下面具体讨论一下在色为白。古人说白色是丧服之色,主丧,古人有白衣会,白衣会相当是办丧事的,都穿丧服,现代穿白色的都是医院的大夫、护士啊,都是白衣大褂,这里面有什么深意,大家可以想一想。
  
来看一下大家是怎么说的,“白色代表清明”,“白色代表金色,像秋霜之色”,“中国的西部高原白雪皑皑”,“西方白虎,开始失去上位”,这是大家的回答,关于这个颜色很有意思,大家应该努力去参察,感觉这个五色或者白色,大家去体会给你的直观的感觉和它代表的一种气象,观色而察细嘛,体会病人的面色也好或者体会一个气场、一个状态也好对自己非常有帮助,察言观色嘛,这个色当然也包括颜色,所以说这里面大家能把这几个颜色搞清楚的话,对你整个的学医、辨物、辨察事物的能力都有一个很大的提高,要是颜色这关你过不去的话,这个望闻问切的望诊就无从谈起,望诊第一就是望色,远远地看见这个人什么颜色,这是望色。所以说东方生风这五段,虽然文字没有多少,但句句都是精华,这需要你认真去体会,你要是研究透了的话,《黄帝内经》你基本可以读懂,几乎可以读懂吧,不能说是完全读懂。因为这里面还涉及一些经脉的走向啊,一些具体的临床啊,你如果没有这方面的功力的话,是很难去揣摩的,还有人说了“寒冷之色”、“像秋霜之色,有肃杀之象”,这个我给大家大致说一下吧。

关于这个颜色嘛,就是对眼球的一种冲击,其实万物也没有什么颜色可言,只是你脑子成了象以后,才有了颜色,而这个成象是对你脑子的一个刺激,你整个自己的一个感觉,它成了红色会让你怎么样,成了青色会让你怎么样,它成了白色会让你怎么样,黑色会怎么样,我们经常说“大白于天下”,有些事大白于天下了,就是真相完全显露出来了,无疑了,这里面就能体现出肺金啊,肺主白的含义,其实上面大家说的都不错,没有原则性的错误,有人说“黑为阴,阳为白”,那为什么白色又是丧色?或者说肃杀之象,白虎呢?这里面就有一个很要命的道理在里面,这里面我跟大家沟通一下,我们讲过脾气主缓,肝气主急,就是脾缓而肝急,心气开而肾气闭,肺气后来我用一个词形容就是郭,城郭的郭,这个郭可以当一个形容词来讲,肺气先开而后闭,继承了心气开的特性又有肾气闭的特性,体开而用闭,可以说一个转折点,像下午一两点一样,天气是非常清明的,但是太阳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那么这个时候就是肺气的特征,天下一面清白,一片白芒,但是生机已无,就不会再升达了,过了十二点太阳不会再往上去升,而是往下走了,十二点前是有生机的,十二点后是没有生机的,这点非常重要。所以古人练功要在午时以前练,做事要在午时以前做,过节要举行一些仪式,包括结婚啊,都是在午时以前做,赶集都是上午集,没有下午集,这都是很早以来流传下来的传统。午时以前阳气长,有生机,午时以后阴气长,没有生机,大家要注意,生机代表生长之性,生长之性是从子时开始的,到午时就结束了,子时天还黑着呢,但是生机已经露头了,长到午时生机绝了,不再有生机了,但是天下还是很清明啊,到了开元盛世这样的盛极而衰了,但午时以后算是白天,这就是大白于天下,这时白得非常辉煌。

还有一个就是下午两三点钟是最热的时候,为什么不出现在午时最热,而是两三点钟最热,虽然没有了生机了,太阳开始西斜,空气当中的温度两三点钟达到最热,这个大家应该知道,这个时候配白色,一方面代表万世皆白,开元盛世,繁荣的景象,瓜果梨桃都成熟了,代表丰收和收获,代表成就,代表宣通,代表事情已经定下来了。大家一定要跟上这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就是气态,所有的事物都是气态的,你理解了刚才我说的状态,这种状态可以推演到任何事情上,不仅是中医这方面。这时候事物的生机绝了,所以需要生机的事儿,比如说你要生孩子,生孩子是一个生机的事嘛,肺金这个时候,下午两三点钟以后啊,不是好事,你遇到了白虎,那就不好,你肝气有病,肝气是需要生机的,你遇到了白虎肺金就不好,也就是凡是需要充沛生机的事情,遇到白色就不好,比如病人,病人是需要生机的,当然遇到白虎主丧,是这么来的。见白一方面好,代表成果,清明嘛,秋高气爽,另一方面,成就至此而止,生机已绝。
  
下面说一下“在音为商”,因为我对音律不是很了解,这个我就不提问了。击鼓出兵,鸣金收兵,这是古人应用在战场上的,鼓是角音,是肝气的代表,是生长前进之机的代表,所以说击鼓,鼓起来以后能够震荡人的肝胆之气,进而能够勇猛向前,代表前进,所以击鼓而进,大家听到鼓声都为之一振,能够冲到沙场中去,所以说击鼓出兵。鸣金收兵,这个金啊,当当当的声音,叉子、磬都是商音,金属发出的声音,鼓是上面蒙上一层皮,下面是木头做得,敲出的声音属木,角音。到了锣或是别的,一敲就是商音,一个是低频,一个是高频,低频音从下往上起,能够振奋人的肝胆之气,高频音,当当当使人有一种肃杀感,传的不会很远,但是很响,鼓音不是很响,很沉闷,但是传得远,这正好是一个对待体。大家去体会这个低频音,这个鼓音和锣音的区别,这个是很有意思的,如果有志于研究音律的,可以看一下史记的“律书”,《乐书》和《律书》两个都要看,写得很不错,里面所有的指导思想也就是我上面说的指导思想。
  
大家回答下面一个问题,“在声为哭”是什么意思?
  
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情志所发必感气之所在,有了气才会发出情,情又由神来引动,气不充沛,人的喜笑不会有一个好的基础来笑出来的,也就是说,情由神来发出来,以气为基础,同时又感于气的状态,它们之间的关系大家可以仔细来考虑。刚才有人贴出来:“肺主金,金,商也,商者,伤也,主于秋,秋者,愁也,故在志则悲哭。”我跟大家说一下,像这样的解释,他本人可能知道什么意思,但是你这样解释就相当于绕圈圈了,搞文字游戏了,因为这个商,怎么能是那个伤呢,虽然是谐音,但是你不能说这个“商”和那个“伤”说的是一个道理,“秋者,愁也”这个也不能这么说,虽然愁是秋底下加心来的,但其实他是没把这个意思说出来,然后就是“故在志则悲哭”,这样我就不知道他是知道这个意思,玩了一个文字游戏,还是不能正确来理解。古人写的注解很有意思,以两种人为主,第一种是不知道什么意思,但是喜欢引章据典,旁征博引,给你胡来一通,这种人大有人在,并不是说古人几千年来说的话都很正确,注解的都很好,这是一类人。第二种人是知道一点意思,但是这一点意思不愿意直接说出来,不断地通过文字语言间的组合,隐在里面,也没有完全说出来,这两种人最多了,往往是写注解很多的人有这两点的毛病,还有一种人是他知道这个意思,他一语中的,后来人由于他的注解很少,就忽略它的含义,或者完全不理解。
  
看看大家是怎么说的,有说是“不愉快之感”,有说是“悲”,有说是“气喜升恶降故为哭”,还有说“哭则悲也,悲则下降,有下降之意。”基本大家说的还是对的,我再补充几点,既然肺具备开性和降性两个特点,为郭,那么这个哭就会体现这两种状态,一个哭的时候是一种宣泄,这种宣泄应了这种肺主宣降的含义,同时肺哭又是带悲伤色彩的,又主降,因宣而降,因为都哭出来了,悲和哭是不一样的,悲只是有悲伤的意思,悲则气下,哭是代表宣泄的意思,所以说哭和悲是有区别的。还有就是悲伤的时候,泣声无力,很悲愁的时候胸脯都挺不起来,两眼无神,不能昂首挺胸,既然不能昂首挺胸,那这胸郭之气就不能充盈,就停在下而不能上,整个生机就不能畅快地流行。
  
有人说“不能认为是气消所致吗?恐则气下,悲则气消。”这个跟你说一下,什么叫“恐则气下,悲则气消”。大家说一下什么叫“悲则气消”吧,这个地方消代表什么意思。看看大家的解释,“宣散出去就消吧。”有的说是“宣散”,有的说是“损耗,消散”,“恐能引起二便失禁,所以说是气下。”大家来看一下,它没说哭则气消,它说“悲则气消”,一般悲伤的人不具备宣泄的条件,有的说是“过度悲伤肺气消耗之意,过度悲伤上焦郁而化热消耗肺气。”

从气道中医上来讲应该说是没有说到点子上,上次跟大家说过“思则气结。”首先大家要认同哭和悲是两个过程,哭是宣泄,悲没有宣泄。像某网友说的,“过度悲伤肺气消耗之意,过度悲伤上焦郁而化热消耗肺气。”这是拐了好几个弯来回答,气道中医是以简易的方式来回答,一般不提倡这样的回答方式,没有一语中的。
  
首先说悲为什么气消,大家说的其实都对,但是我希望大家往根上更进一步,像某网友说的,“悲则神无所主,气涣散而消。”这个思路是对的,但是悲你说神无所主,这个不像是,你说惊则神无所主,这个可以理解。你看这个气道中医,直接用一个词直截了当来形容就可以了,什么叫悲呢,直接用一个整体观来走,不要说悲就是肺,悲其实是人身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悲,而不独肺悲,怒的时候不光是肝怒,人身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怒,这就是一个全息理论,千万不要把它划为哪归哪,所有中医理论讲的东西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家吵架都会影响其他人,没有说是其他人没有动静的,所以说古人用一个气字来表示这个全体,每一个毛孔、每一个毛发都在悲伤,而不仅是你的心悲肺悲,这个是一个大的原则,这个原则大家不能很好的掌握,你看病疗病的效率不会很高。

为什么用肺来说,因为肺最具备这个特点,有人解释“悲则不生气”,这个是对的,这个气指的是气机,悲则不能产生更多的气机来了,这个无气是对的,这个气不生也是对的,但这是现象,不是本质。有人说“悲生郁气”,悲愁,这个愁生郁气,悲不生郁气,这个有区别,悲是光在那儿悲伤,没有想去解决这个问题,愁是想解决而解决不了,这是愁。悲、愁、哭各有各的特点,大家仔细去揣摩。有的说“气消,小也。”这是对的,“气消者,生气消失,悲气消也。”这样解释是对的,这就倒到根上了,生机起不来了,像一盏灯一样,生机起来灯很亮,气很足,稍微悲愁一下,气机马上就弱下来,灯就不亮了,这不是消吗?消不当消耗讲,消者,退也,当消退讲,悲则气消退,消字用的很讲究,消长嘛,消字跟长字相对应,消息,消是消退减弱,息是往上长,消长,退潮叫消,涨潮叫涨。消者,退也,减少,弱化,不当消耗讲。

一个人一天不见,一点生机也没有了,人也萎靡了,这个悲就是萎靡了,为什么消退了?这个人活一口气,人的神旺了,则从肾中生出的生机自然就跟着起来了,人一悲愁,一悲观,生机马上就弱下去了,神统气,神旺则气旺,神弱则气弱,一悲伤,小苗就不长了,不长了,精气就不从下面生出来了,气就弱了。就像我讲课,如果不跟大家去沟通,那大家的神一下就散了、消了,为什么会消呢,大家不愿意听了嘛,这个是倒到根子上了,然后才是气不升,不升则节制,升不到上面来,使气更少,这都是标象,不是本质,神一旺,这个灯一下就亮起来,神一弱,灯马上就暗下来,所以说中医讲究用神志治病的道理就在这里,这就是高手。为什么查出一个晚期癌症,晚期之前他怎么活着的呢,为什么一知道得了癌症没几个月就死了,心神乱了,心神乱了百脉就完了,病邪进去了,自然一下就死了,要是不知道得癌症,该干啥干啥,照样能活着,神不知而气不觉,可能再挺几年也没问题,也就是神志对气的影响是巨大的。有些人很高兴,说我喝水都长胖,那是他心情好,他喝水长胖,你看他哪天失业在家,父母给一定的压力,父母看不起,你看他喝水还长胖不长胖,我估计他吃肉都不香。
  
悲则气消,消当消退讲,不当消耗讲。如果说哭则气消,咱们可以理解,因为哭都是暂时的,没有人从早哭到晚,哭是一种宣泄,把气宣泄出去,身体就弱了,这个可以当消耗讲。悲绝对不当消耗讲,人一悲伤所有的气血流动都缓下来了,气往里收,所有的生机都呈现一种萎缩的状态,自然气消了,都弱化了,没有那种神采奕奕的劲儿了,这表现在每一个细胞、每一个脏腑,并非只表现在某一处。为什么要反复唠叨这一块呢,就是大家在学中医的时候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这几段不仅仅涉及到一个文字的问题,还涉及到一个对中医思维理解的问题,所以说多费些口舌吧。   

下面是“在变动为咳”,这个就好说了,大家来说一下。先说一下什么叫“变动”,再说一下什么叫“咳”。还有肺气在不变动的情况是怎么样的,这个大家一对照就出来了。
  
大家说“气逆为咳”“开阖不顺畅则咳”“肺主肃降,变动为逆,故气逆上冲则咳”,这个基本都对了。当时给大家讲“肝在变动为握”,这个握不单是手可握,肝主生发,主伸展,以伸展为顺,以弓角反张,手脚缩在一起为逆,所有的弓角反张、聚在一起的、不顺畅的都叫握。在这里也这样, 肺以肃降为顺,所谓的变动,就是向相反的方向逆,上逆作咳,古人一般都讲咳逆。开阖不顺畅则咳,气要开,开才能肃降,开不开就会往上泛,往上顶,《内经》所说的“肺气焦满”,这个很有意思,古人说话非常直接地去反应气机的状态,现代人不好理解,说肺中有火,火气刑金,木气刑金,这些用词都是间接用词,不如肺气焦满用词好,这个词用得特别好,焦是烤糊了的意思,满是充满、郁满,肺气焦满说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肺中之气被火气烤焦了,满闷在胸中不能宣散。有很多外面中寒气了,或里面有内伤了,导致肺气不能宣散,聚在胸中化热,肺叶不是娇嫩的吗,把肺叶烤焦了,满闷在里面又不能宣,就是肺气焦满,再往上顶就是咳逆喘促,或者是咳血,胸闷,胸痛,两胁痛,鼻干口燥,吐黄痰或者带血的痰,很多的肺痨,总之,“肺气焦满”这个词用得恰如其分,所以古人的用词不是在作文字游戏,都是用最简练的方式把气机的状态表达清楚,没有教材上写得阴啊,阳啊,金木水火土全上了,这个不对。
  
“在窍为鼻”上次说过了,“在味为辛”,也说过了,辛者,散也,与肺气开阖宣散的特性是相符合的。“在志为忧”与上面的“在声为哭”,“在志为悲”是一个道理,悲忧嘛,悲就是忧,忧就是悲,这两个词是通用的,哭和它不一样,愁也不一样,这个大家区分好了。“悲伤肺”气过度了,悲伤过度了必然伤它本脏之气。“喜胜忧”人一高兴了,忧伤就解除了,很多疾病都是忧愁出来的,有时候吃药不管用,让他高兴比什么都强,顺其性而为。比如说爱喝酒,想让他戒酒,这不是一个明智的治疗办法,这样一辈子了,突然发生改变,只能是两种情况,要么他大彻大悟了,痛改前非,这样人极少,要么他身体出了大的问题。比如说馋酒馋了一辈子,突然不想喝酒了,完了,他哪根筋断了。有的人天天想唱歌,突然一天不想唱了,不管好的习惯,坏的习惯,长期养成就是他的一个性质,这种性质突然发生改变往往预示着生命的衰微。所以有的人喝了四十年的酒,突然不让喝了,捆起来或者绑起来什么的,违其性容易产生更严重的问题。所以说做医生也好,处理事情也好,不能强来,

只能顺其性而为,像大禹治水一样,不能堵,只能疏。有的小孩打游戏,天天玩,突然不让他玩儿了,有的小孩拿刀子捅父母,不仅仅是因为孩子的问题,可能是父母的问题,他打得正上瘾呢,已经是无所用其极了,你突然把他关在屋子里不让玩儿了,你想结果能好吗?抽烟也一样,抽了几十年烟了,突然强行让他戒,一般结果都不好,你不让他抽烟,让他干什么,有替代品吗,要让习惯慢慢地转化,不能硬转,开车速度起来之后让它掉头,基本不大可能,所以《内经里》面讲,“不治高高热,不治怦怦汗”,邪气很盛的时候,烧都四十度了,你不能用逆法来治,就像炉火一样,突然泼了漂水,水火相激,适得其反,火还没降成,整个屋子就满是水气了,满是烟气了,这个大家一定要清楚,治病的时候一定要顺病人之性。比如有些病人喜欢走,你不要偏不让他走,现在很多事我都很奇怪,慢性病都是气机弱,气脉不开导致的,你强行让他到医院卧床,简直是太恶心了,病人一躺倒床上,病机全都不对了,首先这个病人把自己当成病人,起了悲心,气开始消,你让他卧床,不让他运动,这个气脉就闭了,再整天输些液体,输些寒凉的液体进去,变生他病是必然的。

这个大家要想清楚,治病不在开方用药,开方用药占到三成就可以了,其它的你要调他的环境,调他的性情,做些开导工作是最重要的,现在很多病人都不是一个单纯吃药的问题,病人卧床休息是严重的错误。比如当兵的整天跑操啊,某天得病了,护士强行让他卧床休息,卧了两天,卧不住就跑了,回来还挨一顿批,你说这谁对谁错呢,其实是这个人对,他卧不住,那时气还很盛,强让他卧,我不知道这个用意是什么道理。另外要顺从其性,适当地疏导,并且让他慢慢地转弯,做事不在强用力,而在于用势。再比如有人长了一个脑瘤了,一定要割下去吗,其实未必, 医生吓唬病人,你这个脑血管啊,随时有破裂的危险,这实在是太不负责任了,人体的哪一个血管孤立来看不是脆弱的呢,一挤压一冲击都有可能破裂,如果说这样那人就别动了,癌症肿瘤啊,他里面的血管也一样,没有说脆弱到一碰就破裂的可能,都是生命体,都是适合于这个生命而存在的,不会很轻易就出现严重的问题,这是跟大家说一下“喜胜忧”这一块儿,一个快乐轻松的环境,加上适当的运动,开导,坚强的信心,很多病都会变好。
  
下面来说一下“热伤皮毛,寒胜热”。“热伤皮毛”,火克金嘛,所以热伤皮毛,大家不要把这个热当温度来看,就像退猪毛一样,一烤,毛都掉了。其实不管这个热做燥来解释,还是做热来解释,只要能从气机的角度来解释,就能解释。有时候很有意思,有时候经文写错了,但是从错的经文中也能解释通,当你有了气道的基础以后,你可能把错误的文字理解成正确的意思,这个就需要功夫了。相反本身经文是对的,但是你没有这个功底,你可能解释的就是错的。
  
这句话是有争议的,我来说一下吧,如果《内经》本来就是热伤皮毛的话,可以这样来解释,皮毛是宣散之气,热是蒸腾向上之气,蒸腾向上之气顶这个宣散之气,火克金嘛,导致这个肺气焦满,不要把皮毛理解成皮毛,理解成宣散之气就可以了。也可以理解成热气在外面包裹着,太热了,导致着肺气宣散开阖不利,中暑了嘛。如果“热”换成“寒”字还能解释通,寒伤皮毛,寒主收引,寒主收,肺气主开,开收是不两立的,肺气不开而变成收,皮毛主开阖,那就更对了,直接的风寒之气中于肌表,导致着一个麻黄或者桂枝汤证,也能解释。要是燥伤皮毛呢,燥和皮毛是本气,燥是病理上的燥气,病燥之气感到皮毛之分了,这个燥不是我们讲的清明之气了,水气亏少,肺气失宣,导致整个肺气通调水道,输精于皮毛失常,导致皮毛失去营养水分,“秋令燥热,反伤皮毛”可以这样来解释。“寒胜热”当然是用清热法来治疗。解释经文的目的主要是把大家气机的思路打开,能够有另一种方式来思索。
  
下面是“辛伤皮毛,苦胜辛”。古人解释都是从根本来解释,不要用表象或者间接来解释,这样对气机的理解是没有意义的,一句话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只要对气机的理解有帮助,就可以拿来用,如果没有帮助,他解释地很完美,你也不要信。“辛伤皮毛”思路是这样的,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辛气,第二什么是皮毛之气,辛气指的是生理的辛气还是病理的辛气。大家可以这样来理解,皮毛主收,辛者,散也,咱们吃的很多辣椒都是辛散的,皮主收,毛主开,辛者,散也,所以伤了皮毛。
  
“苦胜辛”,这个也有问题,在临床上,如果辛以散之,应该对应酸以收之。辛以散之,苦以发之,辛和苦往往是相须为用的,很多药方里辛味药和苦味药往往是相须为用的,而不是相制而用的,像黄连汤,泻心汤,有辛味的半夏,有苦味的黄连,这是相须为用的。再重申一下,辛开苦降,这个苦降不是苦的本意,苦是发,是散,是破,苦以发之,苦以破之,降是从中延伸出来的意思。辛以散之,所以五脏和五味还是有差别的,跟大家说一下。
  
有人说“火克金”这个火克金呢,不能这样来解释,上次跟大家强调过,五行是方法,不是本质,大家知道了本质,再拿方法去套,就能说清了,一上来就是火克金,那什么是火,什么是金呢?火气是什么气,金气是什么气,为什么相克?
  
首先,这里的辛是辛味的辛,还是一个抽象的辛。肺本来就有两性,一体一用,体散而用收,辛味本来就是散的,所以肺体是辛味,用是酸味,单拿出一个辛味就是散的,没有收性,苦又是发性,应收之而用苦味去发,这个怎么去理解,怎么就苦味抑制辛味了,这个我不理解,这是从味道来讲。如果只是从抽象的概念上来看,这个太好理解了,所以解释经典的目的,无非是明白后面气道的道理,如果说经典出现了一些问题,或者是存疑的情况下,咱们尽量地跳过,也可以不断地回头弥补。
  
下面利用二十多分钟吧,简单给大家聊点其他的内容吧。首先是关于现在中医的现状吧,可以这样来说,中医内部都知道,中医应该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几千年来可以说是到了这样生死攸关的时候,这也是我出来给大家讲的一个原因吧,我也没想有什么很好的效果,只是想把这么多年的所学、老师教的,跟大家交流一下。中医之所以衰微如此,几个原因吧,一个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有生有死嘛,中医几千年来不可能是生生不息,有高潮就有低谷,高高低低的,才演化了整个事物,也符合气机的道理,开阖盈缩嘛,现在到了危亡的时候,也是时运使然。我们讲过任何事物,事和物,事当然是现象了,物就是物体,它都是一团气,现在的中医之气简直是衰微到了极点了,不包括现在市面上的商业炒作,现在可能还都知道中医,可能到哪天连中医都不知道了都有可能,有生有灭嘛,这个是第一点,事物生死轮回的规律。  
  
从微观来讲呢,从西学东渐以来,东方文明的衰微和西方文明的昌盛是对中医巨大的冲击,首先冲击的就是一些最传统的一些东西,最精华的东西首先面临着危险,民国时期还是群星璀璨的,从那个时候开始,很多中西贯通的大家,他们当时在学术界引发了一场风暴,这些人可能没有完全继承祖先留下的精华,进而把整个学术界引导到另一面,这个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比如胡适、康有为之流,有一定的学术影响。
  
还有一个就是中医教育的失败,在这百年的大环境里中医教育的严重失败导致硕果仅存的老中医、老专家们百年之后完全没有继承人,或者继承的一塌糊涂,导致现在出现断代的危险,基本断代了,现在完全青黄不接。但是现在中医院校还是不断在出人,有句话说中医院校出来的都是中医的掘墓人,这话一点也不假,你看看现在学院里有多少相信中医的你就知道的,出来之后打着中医的外衣来批判中医。中医的这个传统文化氛围严重失水,导致很多人现在要把中医复兴,要把中医学起来,但是环境不允许,也没有这个能力,长养中医的土地已经严重改变了,盐碱地种不出麦子来,所以说学中医是逆势而为,不是顺势,而且要遇明师,我记得张锡纯说了一句话,“一盲引众盲,相将入火坑。”一个盲人引着更多的盲人,大家一起往火坑里跳,热情是可嘉的,方法是不对的,我跟很多人说过,学中医一定在中医之外,而不在中医本身,如果一门心思扎在中医书堆里不放的话,很难有高层次的领悟,中医来自于传统的世界观,人生观,如果颠倒了世界观的话中医很难学,越学就越知道,它是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和对事物理解的必由之路。

如果大家只想成为一名医生的话,我奉劝大家不要学医,古时候庄子有句话,“医门多疾”,医生的作为使疾病更多了,不是更少了,现在有本书就叫“别让医生杀死”,就是说当医生干的事往往适得其反,不是使病向愈,而是使病加重,越治越坏,这就是方法不得当了,你治十个病人,八个方法不得当,你想想效果会好吗?中医是性命之学,性命要学不好的话当不了医生。如果你没有学到家,你就开两个方子,一个是四君子汤,一个是四物汤,量不要大,都是十克八克的,当安慰剂吃,这个效果往往比学得不深的人开方治病治愈率要高得多,这个不是跟大家开玩笑,如果大家没有从性命上很好地理解中医,就是这两个方子,连桂枝汤都不用。大家想想你学理科,物理化学什么的,都要学八年十年,才能成为这方面的专家,现在在老师匮乏,环境不具备的情况下,性命之学啊,研究这个生命的结构,生命的由来,没有二十年,三十年的功力,当个大夫是不可能的,这个不是颓废,不是今天要给大家泼瓢冷水,是希望大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怎么说呢,现在医院里,尤其这个西医没法再讲下去了,大家可能了解很多事情,越感觉大势所趋,螳臂当车,现在业内如此嘛,我也不是想用这样的话来打击大家的心情,只是想让大家来扎扎实实的学习,因为在阴气盛阳气虚的情况下,我们唯一的方法是缩在一起,扎扎实实的学习基本功,没有别的办法,你要是想发扬中医、振兴中医没有能力。吴仪是中医的一个坚定的支持者嘛,表面的中医的环境还不错,物极必反嘛,但是真正的中医离我们越来越远了,这是一个现实情况。你看三七生,他那个文字非常激烈,我很钦佩他敢于呼喊的勇气和能力,他为什么言辞那么激烈呢,有人说了,作人要心气平和一些,尽量雍容大度,但是三七生看到了一个严峻的现实,所以他能爆发出那样的声音,写出那么多的文章。
  
还有一点,我直接跟大家说吧,大势所趋,不可阻挡,比如说这个西化潮流,对物质的追求和精神的丧失,对气机的迷失、生命的迷茫,大势所趋,不可遏止,如果没有大的动乱或变动的话,基本就是这么发展下去,这个就像成住坏空一样,很多根本的道理越来越被人们忽视,驰竞浮华,张仲景不是说了嘛,大家都去追求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去了,没有人再去关心底层的现象和道理,老子说的非常好,“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昭昭,我独昏昏。”大家每个人都觉得自己非常聪明,作为一个为道之人,在中医之路上求索的人,只能大智若愚一样的生活,这是没有办法的。如果说让中医的文化、精气神直接恢复,这个很难,表面的都可以恢复,这个我不反对,表面的中医的春天马上就来了嘛,但是你让教材上写上精气神这个不太可能,正确精气神的含义不太现实。
  
第二个跟大家说一下火神派。可以说这几年火神派独树一帜,从三七生开始,到刘力红,李可,鲜明地打出了寒凉害人,要用附子干姜的这面旗帜,其情可嘉,其用可叹。任何事物都是有利有弊,既然你打出火神了,咱们中医讲究阴阳平衡,阴平阳秘,讲究一阴一阳之谓道,那么这里面有问题。寒凉固然伤人,但完全强调火神也有其偏颇之处,这就像朱丹溪一样,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简直是滑稽可笑。如果说你纠正当时的时弊倒是可以,但是作为理论的基础,这个就非常有问题,一阴一阳之谓道,那你把这句话放到哪儿了呢,而且丹溪拿出了很多《内经》的话来解释,那这是道之贼,把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作为理论,本身这个理论基础就是不牢固的,所以说遭到后人的诟病。所以说火神论说人有大寒而要用大热药加之,也犯了这个问题,以郑钦安为首的嘛,火神派,不能说他不高明、说他没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这样来立论也会遭到后世的诟病,而且现在附子这么样用,如果说那天真有西医反唇相讥,或者中医内部反唇相讥,这个附子大毒啊,之所以现在用这个附子治病啊,没有这么大的危险,那是因为炮制太过,附子之毒尽去,百分之九十九的附子的毒都去了,也就是张飞断臂,断了臂的张飞能有它的疗效吗?偶用可以,矫枉过正,如果从理论、从体系上让所有的学生去学,这个就有问题了,所以说成一派,成一家一定是中正平和、真正参透阴阳之理,而不能是用其一头而救时偏,这就是朱丹溪的错误。言论可以偏激,但是理论要正直。
  
为什么今天要把这个挑出来,也就是告诉大家一点,学理论要扎扎实实学理论,不要人云亦云,要懂得气机的道理,什么叫阴阳,什么叫五运生成,什么叫流转变换,而不是把握了一个火神,把握了一个滋阴,一个温补,你就是一事而天下毕了。
  
有人说火神之名是别人外加的,我只说一点,因为前几天读了郑钦安的“医理真传”这本书,非常有感触,开篇就说了一句话,附子硫磺填真阳,附子是什么药,在《本经》中附子是毒药,什么是真阳呢,真阳是整个人的生命之机,它能用热和寒来代表吗?真阳是无形无象的,你用附子这个毒药来填真阳,我不知道这个用意何在?应该说附子回阳救逆,这个都信,我原先也是附子的崇拜者,我买的基本都是生附子,回家自己爆,爆完切,切完煮,煮完喝,附子通经驱寒第一,这个没人能比,这个寒当然是实寒了,但是说附子填真阳这个万万不可,真阳是生命之机,附子这个毒药能填这个生命之机吗?很少有药能填到这个生命之机上,基本没有药能填到生命之机上,附子通经,现在有寒凉者阻塞经脉,用附子去通经,我大大地赞赏,你要说是填真阳,你这是偷梁换柱,首先要把什么是真阳理解清楚。生姜、附子我不是反对大家用,用的时候不要把这个调门拔得太高,大家以后说这个附子回阳救逆,附子通阳都可以,要说附子填真阳,把附子提个上纲,这个万万不可取。而且这个生命之机并非是一个寒热层次这么简单,《黄帝内经》里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好,有机会给大家讲讲生命之机的几个层次。前些日子我看见一个病人,明明是一个产后虚,浑身怕冷,拿几百克的附子往上加,用了一个月身体都受不了了,就回来了。这个火神它有纠时弊的成效,它也会产生弊端。
  
扎扎实实学《内经》,《内经》里从来没有说是阳有余阴不足,也没有说是阴有余阳不足,你看看《内经》是怎么说的,核心是抓住《内经》的的理论基础,其它的只要做一个参考就可以了。
  
有人说“我吃280克附子,290克干姜,300克甘草。”请问一下你吃280克附子是什么反应?如果可能,你可以和我联系,我可以寄一些附子过去,你吃黄豆那么一点,你看有什么反应,别说280克附子了,北方有些地方能买一些真附子。现在兴中医的是附子,灭中医的也是附子,哪天附子吃出问题,国家卫生部门把附子查封了,我看以后还用什么药,也就是需要通经的病人可以用附子,虚证的人忌用附子。本草经一再强调,上品养命,中品疗疾,下品解毒,清楚地说出来了,那么这么样倡导地用附子趋于何为呀,附子是大毒者,只能通关,不能养命,而且现在人得的病都是气机之弱的病,经络不通之病、阻滞不通、凝滞不化不是附子可以开通的,附子可以比作张飞,如果一个军中重用张飞,成也张飞,败也张飞。
  
对于中医振兴,我不是反对中医振兴,中医振兴要讲方法,自己没有基础何谈振兴,如果说大家现在初学中医,或者学了几年,大家有这个能力振兴中医,估计是四十年之后了,或者二三十年之后了,而不是现在,潜龙勿用嘛,今天就讲到这儿吧。
 楼主| 发表于 2009/8/4 10:36:2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课 20080408_阴阳应象大论

由天南星整理

讲了很长时间《阴阳应象大论》的东方生风那五段,这五段的重要性我前面给大家交待过了,不知道大家怎么认为的,我主要认为这五段是一个眼目,如果学医这五段不能明了的话,可能以后的临床也好、理论上也好会有一定的障碍。因为解释《黄帝内经》的很多书籍在这方面没有很好的深入涉及,有两方面原因吧,一方面有意的回避了,另一方面原因就是不知道,干脆直接就拿来主义,把古人的东西引用一遍完事,没有再继续进行深入的探讨。这个大家可以翻翻一些典籍一些注解,多半是这两种情况。我利用这两堂课深入剖析的目的无非是让大家知道信息的变化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不是臆想出来的,也不是公式推导出来的。如果谁说中医是推导出来的话,那么就南辕北辙了。

我记得很多学中医的,《内经》上也好《伤寒》上也好,或者说历代的医家也好,看他们的书尤其看经典的书,可以这样说基本上是对很多篇章视而不见,对很多话视而不见。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可能是不理解的原因吧,我希望大家实实在在的去体会。中医是一个内证的学科,不是靠读几本书解决的,也不是靠多少临床最终可能有所感悟,需要我们全身心的投入我们的神思,去不断地揣摩,这个揣摩不是思辨,也不是思维,而是一种叫做证悟,虽然用词用的比较夸张些,但是确实是从这条思路得来的。

我给大家说下我这方面的一些实际的做法,比如说有时走路的时候,你的身形、观心动止、观身动止、观心动念,具体怎么说我忘了,大概就是说随时留意自己内心的变化和举止的这个变化,一举手一抬足、一个身形一个想法随时可以关照,这就是个功夫,让你能时时体察自己气机的变化,佛家这么讲,道家这么讲,医家也可以这样讲,只不过观的对象有所不同。比如说你走路的时候,一举手一抬脚,迈左脚右脚,手不断的摆,气息不断通过呼和吸在体内产生变化,这个就是很好的一个观的方法,你就可以观你身体的动静。并且读了一定的《黄帝内经》之后,你就可以体会整个的气机在哪运行,它有什么变化,是张开了是合上了,是上去了还是下去了,这个慢慢有所体悟,同时通过读经的方式去不断的印证,这个就是一个不错的自己内证的过程。

关于经脉的问题大家不必深入研究,因为脉是气机所化,首先要研究气机的状态和形成的规律,然后应用于脉,这样才能找到本源,不然的话研究脉的某一穴治某一病最终又成了一个机械的治病方法,不圆融,很多事情唯辨是从,辨来辨去的都是停留在表面,实际有个本,守这个本,这个辨就能有所了达。不然随着辨而走,或者陷入一个机械的方法论当中,这是个问题。还有一个问题,希望大家读《黄帝内经》的时候,有太多的篇章和句子需要我们认真地去揣摩,刚才简单地我就看了一眼,就《阴阳应象大论》东方生风前面的话,那些话简直就是对气机经典的描述。还有后面的话,所以《阴阳应象大论》是一篇非常不错的范文,大家只要努力地把重点从气机的角度有所查觉,必然在学习的道路上会更进一步,很多话说的好的不得了。

“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这个我直接给大家解释了,寒气生出了浊气,热气生出了清气,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这个清当寒讲,他这个有些问题,可以这样解:清气要不升上来,寒气凝滞在下,就生了飧泄。浊气在上生了(月真)胀,浊阴往上拱,拱到阳气的所在的场所,就生了(月真)胀了、闷了。清阳为天浊阴为地,这个大家都要记住,清阳之气上升为天,浊气下降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气,清阳之气从上窍而走,浊阴之气从下窍而归,清阳之气从腠理,浊阴之气从五脏六腑而走。清阳之气影响四肢,浊阴气归于六腑。水气为阴,火气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于形,而形归于气,像这些话通篇都是在讲气机,大家可以去细心品察这些东西,而且应在人身家庭生活各个方方面面,那么这个学问最怕有心人。

人身一团氤氲之气,什么叫氤氲之气,蒸那个小笼包,一开盖水蒸气腾然而出,散漫在整个锅的周围,这个就叫氤氲之气。大家一定要从这个方面出发,这个氤氲之气遇到寒凝结成形,成了水珠,受热气的熏蒸成了云气,所以这个水从凝成冰到蒸为气,都是三个形态,都是一气所化,把这个水放在人身中去理解,就慢慢地融汇贯通了。这个气散者为云,收者为雨,升者为云降者为雨,人身也是这一团气周行变化。
   
下面讲东方生风五段中的最后一段,北方生寒,所以北方所指不是真正的北方,而是代指,而是一种势态,在北半球就应在北方了,在南半球就应了南方生寒,像南极一样,所以大家不要把这个看实了,所谓寒,什么叫做寒呢,寒和热相对,活跃的叫热,不活跃的叫寒,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寒热都是人们的感觉,加快分子的运动就是热,减慢就是寒,这个大家应该可以理解,活跃者为热,不活跃者为寒,寒生水,热生火,水火立极代表两端,是阴阳之征象,阴阳借水火或者乾坤借水火为用,乾坤为体水火为用,所谓用就是阴阳相济为用,阴阳不济不能为用,这一点一定要清楚。不是说指着一物体说是阳,那个物体是阴,实际上可以这么比喻,但是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只不过是多少和显隐的不同。

比如说水火吧,这个火是二阳夹一阴,水是二阴夹一阳,都是阴阳相鼓荡,和谐而生万物,所以说大家不要孤立地理解阴和阳。这个人阳虚这个阴虚,阳虚的补阳阴虚的补阴,这个就陷入了机械的孤阴孤阳的例子。现在很多人问我这到底是阴虚还是阳虚,肾阳虚还是肾阴虚?大家可以看看《黄帝内经》有多少的话语来比喻,说某一个人是肾阳虚肾阴虚,是肾阳不足还是肾阴不足?一般说来是肾气不足,你看金匮肾气丸,不叫肾阳丸也不叫肾阴丸,他叫金匮肾气丸,它治什么呢?就是治肾气不足的,大家不要理解金匮肾气丸就是治肾阳不足的,因为现在大家普遍这么认为,我到底是肾阳虚还是肾阴虚,当我告诉他肾气虚的时候很多人不好理解,后来只好说偏阴虚的就说有点热相,热相就是肾阴虚,有点怕冷就是肾阳虚,其实实际情况是肾气开始虚减,阴阳同时减,肾气开始虚减。阴减的快阳减的慢就是阴虚,阳减的快阴减的慢就是阳虚。所以一定说是肾气,肾气不好、肾气滞、肾气衰、肾气竭、肾气旺一般是这样来说,因为气中自有阴阳,像一个家庭一样,一定要说某个家庭怎么样,不要说一个家庭里某个人怎么样。

阴阳相随,孤阳不长孤阴不消,有阳必有阴,有阴必有阳。就在民间中医论坛贴了一篇文章,说一个什么事呢?说的是阳长和阴消、阴长和阳消这个是一个理论。应该说阴阳相长,阴阳相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个印象。对这两个理论进行阐述到底哪个对?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可以是这个意思。其实第一是阴阳谐和的,阴阳是对立的,这个其实是不叫问题的问题,本身在一个事物的内部有阴有阳,如果按绝对的来说阳多了阴就少阴多了就阳就少,这是从事物的内部说的。但对事物的外部来说他是成长的过程,对小猫小狗小树苗他不断的成长,他的阴和阳同时都在成长,而并没有说只是阳成长了阴没成长。一个家庭两个孩子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子,随着岁月的增长这俩孩子都生长,这叫阴阳俱长,阴阳相偕的长,这个大家要体会好。同时他们老的时候阴阳都衰,一个人身体也是,人壮年的时候人身体中的肾阴肾阳同时生长,就像这个DNA双螺旋一样同时壮大生长,像种子的子叶一样,两个子叶一个阴一个阳,两个子叶对半来分,从地下发芽,阴阳相长,这个是事物内部的阴阳在外界的消长的过程当中这个阴阳同时消同时长,这个是一个。第二个还有一个步调的问题,这里所说的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它还有一个步调,像人走路一样,左脚为阳右脚为阴,人能走成路必须是左一脚右一脚地往前走,那么左脚先走就是阳生,右脚跟上就是阴长,他往前走就是一个生一个长,往后走就是一个杀一个藏,阳后退叫杀阴后退叫藏,那么大家听明白了吗?两点:第一个相偕而长,左而右右而左,反正互相交替往前,强调步调,阳在前阴随之,夫唱妇随,你看那个鸟叫,山里那个,雄鸟叫一声雌鸟随一声,如果雌鸟不随,雄鸟接着叫,叫着叫着如果那边还没有应合的话,那雄鸟就不叫了,如果两个配合着,这东西就形成很好的一种氛围,这就是阴阳相长相随的道理。然后还有一个就是在于内部的均衡的情况下,阳胜则阴衰阴胜则阳衰,这个大家听清楚了吧。

关于水火这个题材很大,我们在这就不多来讲寒生水热生火这个水火是怎么回事了,主要在以后的细微处给大家介绍,因为讲水火的太多,我在这里就不想再多费口舌了。水生咸,还是这样,我把主要的讲到肾主耳,讲到咸生肾,马上就水生咸,咸生肾,然后咱们一起沟通。关于水生咸,咸味大家应该有个体会,叫凝涩,我不知道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尤其是早晨,大家吃咸菜吃多了,会hou嗓子,什么叫hou嗓子呢?嗓子紧不得劲,这就是咸对人产生了一种很明显的反应。咸主闭气,不活跃就沉积、沉郁、深藏,这就是咸的特点,凝涩,什么叫凝?凝固了,因为温度寒,温度一降下来所有东西都凝固了,这一点说一下,关于热胀冷缩,大家体会任何事物都有热胀冷缩的特点,只是程度不同,活跃的时候每个分子相撞,撞开的空间要大,这叫做胀。寒冷了所有的分子原子凝结了,不动了,相对之间的空间就小,那么它就缩。所以说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任何形体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寒热温凉它也是伸缩,伸缩就是一个气机的变化,所以说咸是凝涩的代名词,所谓涩,涩而不行,不运动,叫做涩。凝是凝固了,涩是不行也。我们大家细心体会这个状态,我们学这个东方生风五段论,主要是让大家学会对气机状态和运行的把握,脱离形质而言气象,什么叫象,象是虚无飘渺的,象是会变化的,不象是形体,一个砖头放在那很长时间不会变化,我们就可以执于这个砖头的形体而认为就是一个不变的事物,随着年月的增长,这个砖头也会发生变化,只不过我们人生活的太有限了,所以说我要跳开那些已经形成形体的东西,而要去把握一些能够成气成象的东西,比如说云彩、炊烟、工厂冒的烟也好,你仔细去体会它,烟囱里的气是怎么样的翻腾向上升到天空的。你看烟囱里的烟绝对不是直直的往上走,虽然远远看着是直直的向上,没有风的情况下往上走,但你仔细靠近了,这个过程当中充满了翻卷和变化,白烟滚滚翻腾不息地往上走,这就是个很好的气机的旋转。还有这个河水,大家看一看各个河流的水当遇到不同的地形它的反应是怎么样。

孟子说过这句话:“水盈科而后进”,什么叫科呀?就是小水洼,水走到了洼,再往前走不动了,前面是高地,那么它就会在这个洼地不断地积攒,最后水面比前面的高地高出来了,那么它就继续往前。老子也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是没有太强欲望的,它不断地向下,它通过向下这种方式,水有几个主要特点,水是无色的无味的,没有定形的,太富于变化了,这三个特点,所以说水是生命之源,这话一点不假,拿任何容器装水,它就成这个容器的形状,容器破了水就散于无形,所以说大家体会这个水的特性,那我们就了解什么是万物之母,万物之母就是我们的生之根嘛。

北方寒虽然寒但是生之根,水生咸,咸生肾,那么大家都知道了吧。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这个肾的重要性,大街小巷都要补肾,所以的人都认为自己的肾气要填充起来,西方人不知道补肾,中国人几乎家喻户晓,关于肾是先天之本这个很多书上都有论述,肾是封藏之本,主封藏,你看我们这个体会一下,心肾两端,肾在下心在上,它是玩的什么游戏呢?气有开合闭,气闭才能把事物保存下来,气开这个事物才能生长才能健壮,像种子一样,一粒种子要永远闭合,子芽胚胎不生长出来,那么它可以存活很长时间甚至上千年,这就是保存的能力,并且是生命的延续,这个肾就是这个功能,它是本源是根本,但却藏在里面不能显用,是磐石、是生命之母的象征。
   
那么火是什么呢?一静一动嘛,什么事物不能永远封闭,种子必然要破土而出才能有生命,那么长出来不断地繁荣主开,它就是开之主,心是开之主,肾是闭之主,一开一闭构成我们的世界,只开不闭这个物种就要灭绝了,只闭不开永远没有生命欣欣向荣的迹象,都是矛盾体,并且是互相为用。跟大家说一个方法,这个学道也好,都是有无互根,有用和没用、有形无形都是互根的,互为基础。这个东西好不好,那么这个东西也好也不好,看你怎么来说了,有好的一面必有坏的一面,有正面必然有反面,也就是说事物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坏,这个大家可以仔细来体会。所以我们理解中医整个思想体系对整个万事万物的理解是非常有帮助,跳出俗人判别事物的标准,建立一种道心的判别,所以说这个肾它由于相对来说闭气的代表,它就有我刚才所说的那些性质。
   
那么从“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给大家先讲到这里,下面进入到互动阶段。
   
问大家一下,肾生骨髓的道理何在?如果是听过我讲课的,跟咱们互动比较好的那么第一我强调要从气机的角度考虑问题,从气道的角度考虑,什么是气道中医,你不能扯别的。我们始终是围绕着气道来谈事情。第二用最简单的话来表述,不要A证明B,B证明C,C证明D最后来得出结论。第三不要用五行的方式来说,首先五行是建立在气道基础上,气道不明就五行不明,金克木什么叫金克木?,要把气道搞清楚才能说清楚什么叫金克木。第四一定不能站在形体的基础上来考虑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肾生骨髓的道理何在?
   
刚才给大家说了一下关于肾的基本性质,肾主闭气肾主封藏,所以封是封闭,藏是深藏,大家一定要把握住,肾治于里而心布于表,一内一外,一里一表,一阴一阳,一明一暗,这个都有区分。为什么刚才说水生咸不是因为水性而生咸,因为水和咸同样具备闭藏的性质,不能说是大海的,这个只是它气化的一个表现不是根本原因,这个大海里面都是咸水,不能用这个现象来解释水生咸的道理。
   
火是开放气的代表,水是闭气的代表,水趋下而火炎上,水内明而外暗,火正好相反,火内暗而外明,两阴夹一阳,把阳夹住了出不来了。离是两阳夹一阴,阳气都发越在外,通过里面阴气的滋润,阳气发越的更好,看看大家还有没有别的解释。
   
肾为先天之阳,髓为浊中之浊,是肾的精气化生,骨为人最坚固的。肾生骨和髓,肾主骨当然有骨,没有骨肯定不对。看看还有没有人来作些解释。 骨为人身最坚固的,骨的封藏之象最明显。骨主藏,骨髓为骨中之精,能藏不能泄。要是其他没有说的,我来说一下。大家说的还是不错的,骨的封藏之象最明显,骨为身体中最坚固的,这个说的很不错。骨主藏,骨髓为骨中之精,这个主要在说骨髓是骨和髓,不是单指骨髓,既指骨也指髓,骨髓为骨中之精,能藏不能泄,是骨中之精。

五脏六腑置于里发于外,相当于一个中央,一个地方一样。中央的肾要生地方的骨髓,生就是主的意思。像中央的卫生部对应地方的卫生局一个意思,所以说肾在中央是本是卫生局,外面骨是整个人身的一个根本,没有骨架子就谈不了任何东西往上贴附嘛,而且骨头又长在最里面,肾治里而骨主里,一般是说大的骨架在外面,外面包着的肉,包着的血管,包着的皮都附着在骨身上,也就是骨是中央,骨是坚强的代表,强在里,骨是中央,所以强就是它凝固在里面。

咸的凝涩和骨的封藏在这个地方又得到体现,骨生髓,骨坚强如此但中间仍然有髓,用骨髓去充养,里面是软的空的,这个就提示了另一个道理,任何坚强的内部,阳中必然有阴,阴中必然有阳。比如地球外面是硬的,里面就是软的,外面软的东西里面就是硬的,比如乌贼里面就有个海螵硝,任何软体动物中必然有硬的成份,任何硬的东西里面必然有软的成份,比如乌龟外面硬而里面软,这是个对待,所以说骨中有那么柔弱的骨髓去充养它,所以说阴阳是相随的。关于海参,海参有硬的成分,比如说海参的外皮硬,里面的肉是软的,只是程度不一样,它不会像砖头一样硬,但相对来讲软中硬硬中软,左而右右而左,大家要知道这个道理,学道就不远了,刚柔相叠,刚中带柔,柔中带刚。过刚则折过柔则废 ,所以说要调柔,任何事物不要找它刚性的一样,要找它柔弱的一面,男人是这样女人也是这样。
   
还是说肾生骨髓,现在很多老年人骨质疏松,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肾气不足,导致这种坚固的特性不能得以保持,坚固的特性开始衰弱,骨质疏松就开始了。现在很市面上讲补钙,骨质疏松了就补钙,这是个哗天下之大稽的笑话。因为什么呢?因为人身体的坚硬之性是靠肾气的充养来维持,如果肾气衰微,这个坚固之性就不能维持,不仅是补钙了,吃的很多东西不能通过身体的神用贴到骨子上来,钙不能被身体吸收,即便吸收了不能很好地附骨,这是典型的舍本逐末。

目前中国补钙这个市场大部分两种原因,第一是由于人们错误的医学指导导致补钙之风盛行,第二商家的利益熏心推波助澜了整个补钙市场的繁荣,这是两个主要的原因。今天给大家说一下肾气的盛衰直接影响骨髂的发育和骨密度,骨的疏松和坚强与否,这方面大家要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有人说万一能补呢,我给大家说一点也补不进去,或肾气不足导致的缺钙一点补不进去,还有其他原因导致的缺钙,我们不能以偏盖全。其他原因导致的骨质疏松,补钙或多或少的起点作用。大家想要胳膊腿保持健康,劝大家要保精全神,保护自己肾中的精气不让它外越,而不断地形成封藏坚固之本,所以说保精全神使它的神气不致于过度的耗散,使神气能统摄五脏六腑四肢百态。

古代传统讲究冬天养精也就是养封藏之本,很多典型的冬不藏精夏必病温。所谓的病温并不是说一定是病了温病了,而是说冬天藏精不好,使身体素质不佳,免疫力下降,气血不足,到春天生长不起来,受到外界的干扰和体内伏邪发动而产生了这样那样疾病。现在大家家庭都好了么,冬天暖气给的足对你的整个封藏的过程非常不利,很多虫子要过冬要蜇伏,蛇了熊了要冬眠,就是要养精蓄锐待明年而发。很多树木秋天凋落叶子,整个树的气机不断地向下收缩到根部,暂时放弃了外面的繁荣,而选择了退藏于秘,所谓就是秘密的地方,就是藏精的地方——树根,所以万物都懂得向里收涩而促全自己的这一招。人到了冬天暖气二十多度导致于晚上没法盖棉被,盖薄被就可以过冬了,每天热气熏蒸而使人不能安于封藏,有人说了人不冬眠,冬眠只是个形式,到了冬天万物都要封藏,只是选择不同的封藏形式,人由于秉五行之气很全,不需要通过冬眠的办法保全,那是不是它就不保呢?这里要强调一下冬天一定要保精全神。

要做到几点:《黄帝内经》第一篇就讲了,冬三月如何来做?冬天不是做事的季节,做事就要耗嘛,所以冬天叫猫冬。第二房事要减少甚至不做,因为房事是动肾气的。如果说冬天房事不断的话,对肾气藏精是一种损耗,达不到藏精的目的。冬三月此为闭藏,水也凝了地也裂了,这时候人的阳气归于肾气了,归于根了不再往外发用了。像蛇熊冬眠,虫子跑地下一样,蜇伏起来,人也应顺应天时做到保精,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是早睡少动,使志若伏若匿,这句话就是藏神全神。伏是伏藏,匿是藏匿,不要做事了,若有私意,什么是私意呢?不要大公无私地天下为公地去到处奔走,做买卖讲学了,私意就是关心一下自己,私是往回拉的意思。若已有得,得什么了呢?使肾精归于肾脏,如获宝珠,不再外寻。去寒就温就是不要招寒,去温暖的地方温养你的肾气。不泄皮肤就是不要出大汗,汗就是心之液,所谓汗就是气,不断的出汗就是散身之气,达到不养精的目的,许多家里开着空调热的不得了,门窗都开开浑身出汗这个非常不好。无泄皮肤,使气亟夺,不要把气血都耗失掉,亟夺就是夺走了,这个就是冬气养藏之道。逆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大家一点要注意,关于汗者心之液,再往广义上讲汗就是气。
   
再讲两个例子,大小便的事情,第一大小便不要努争,不要用劲,当然病理上的另说,不要刻意地狠劲的去用力,大小便来的时候往往是耗气的一个过程,耗气有一个程度的问题,要顺应排泄的方式。第二,大小便的时候不要说话,这方面有些人做的不好。为什么呢?就像壶嘴一样,上面都有个眼,开着的时候好倒,闭着的时候就不好倒,这就是流通之性,要是开了口,上面的气就灌进来了,所以上口开则下口闭,下口开则上口闭,这是一个养身的原则。还是有闭嘴咬牙不是真正的狠狠的咬,呲牙咧嘴也不对,嘴要闭住,牙要似咬非咬,用劲是那个意思就行,中医讲神用,不要讲形体上的模仿。关于肾生髓先讲到这,看大家有什么问题,现在关于肾虚的人很多,不知道长养,只知道不断的生发用,不知道收藏闭,那是不对的。没让你提肛呀,大便时没有让你提肛,只要不要过于用力就好,既然是排泄,下口必须要张开。

休息五分钟之后讲一下脑和髓的关系。
   
这样跟大家说一下吧,脑很敏感,尤其是西方人对脑的进一步的了解对我们的冲击也很大,脑主思维这个不假,很多人认为神不是从心中发出来的,而是从脑中发出的,尤其是举出这么多的证据,主要是这里面有概念偷换了,神和思维是两个概念,我们说心主神脑主思维这是两个概念,不是一个概念。脑通肾,脑者髓海,髓通肾,所以脑通肾,人的神是我们的只能这样来说还叫心神,就是我们说的感受。我们做的一个自觉的,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所具有的感受,这个就叫神,当然这是个狭隘的神,而脑不是,脑是思维所在,思考问题呀,想问题琢磨问题、记忆和分辨,这主要是脑的功能。

有人说脑为神之使,不能这样来说。因为对神的概念不能轻言,这样给大家说一下,关于神有几个层次,第一层次呀我们可理解为广义的神,代表一种存在。气道中医给大家讲过,存在是三种存在。一种是神的存在,一种是气的存在,一种是形的存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这三种存在构成了我们的整个世界,这是广义的神。对于每一个个体它本身有神,它叫个体的神。这个不仅是指心神,这个话就比较敏感了,万神之论。如果大家仔细看一下《黄帝内经》里面,五脏皆有神,不只五脏有神,六腑四肢百骸皆有神,凡是一个有形有象的东西皆有神,这是又一个层次的神的体现。心主神,脾主意,肾主志,难道意和志不是一个精神活动的代表吗?所以说我们不单单认为这个神我们整个的感受,只来源于心,这个是不对的。

为什么《黄帝内经》要单独拿出来心主神呢?其实这个神,是狭义的神而不是我们整个感受的大神。你看脾主意,不断在存想的大神,你脑子里不断的存思叫做意。什么叫做志?我们说这个人很有志向,那么志向就是这么一个志。肝藏魂,肺藏魄,这些都是神用的表现。所以说大的神用,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有神用,只不过用五脏的神用来做一个总的代表,同时用心的神用来做五脏六腑的代表,这个大家要清楚。

有机会给大家讲一讲气道中医关于神道的玄而又玄一些东西,如果说大家对气道不能有个很好的了理解,神道没有办法来说的。既然提到了我们只是单讲脑和心、髓的关系,刚才有人问了,神气形精是什么?精,气之精微,精是气的一部分。首先神气形是三个层次,而精是气的精微部分。我们所说的精气神为什么古人要这么叫呢?主要古人不重视形体所以不把形放在非常重要地位去考虑,所以但言神和气,气之精微者是精,所以说大家约定俗成,神气精气神。

有人问气和气不是一个词吧?关于古人写这个字,可以说是不是一个意思,气有三种写法,西方人没法谈气,一谈气就说水蒸气的气,空气的气,这个就没法来交流了。气介于有形与无形之间,气更广统,上接于神下接于形,形统气气化形,是一个相生的关系。最终气归在哪?还是要形来统摄,形体由气化出来的。神统气气化形,另一个层次就是,神依气而气归形。我们整个的气机所在是靠神的支配而完成的,这是第一。我们的形体所在是靠气充养化出来的,这是第二,大家仔细体会今天不展开来说。第二层次是神是依于气而存在的,神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气存在。气也一样,气不能独立存在,必须归于形而真正的体现。能不能单独存在,也可以,但它想为用必须有形相配合才能为用,神为用必须依靠气的推动才能为用,这里就不多讲这些了。
   
接下去讲一下这个脑,脑通肾肾主志,志主思维,是这么条线,这么个思路。脑主记忆主思维主分辨,它是一个神的发用,更多是由肾发出的,而不是由心中而发出的。你看一个人肾精强的人,水命的人,一般它博闻强志。为什么把这个志,一个士下面加个心,志当识讲,识当记忆讲,能记忆,记东西记的好,有个好记性,这是由肾精强导致的,使他的脑有一个充沛的肾气的滋养导致的,使他能记住很多东西,并过目不忘,这个脑它是一个形式机关,比如人大和一个政府一样,脑就是政府,肾就是人大,它们之间是这么一个关系。

肾,技巧出焉,什么叫技巧呀?就是通过思维能力去分辨去达到的一种小技巧,这个是跟人的神用相对待的,就是说能发明个东西,能通过自己的心机来完成。很多人不理解什么叫技巧出焉?就是通过肾的封藏和分辨的能力,计算的活动由肾来完成,肾又通过谁来完成呢?肾把这个责任就交给了脑。一个济上一个济下,二者是一端,一个东西,中间靠骨髓相通。也就是脑与和心之间的关系远逊于脑跟肾的关系。心是主发散的感受,而脑是主理性的感受,是从肾中发出的,而不是从心中发出的。很多感性的人他的心气很有强,理性的人肾气比较好,给大家作这么一个简单的理解。

会有很多人不同意这种观点,大家可以仔细想想,肾精不足的人,脑子往往不好使,记忆力差,记东西糊里糊涂的,是由于两方面,一是肾精不足了,二是肾精不能充养于上了,所以导致脑子浑浑噩噩的,你看有些人他脑子不灵,但他心里感受很强,那么就是说心神还可以,就是后天肾气不足,麻麻木木的。有些人算计一些事情很厉害,尤其一些商人,他感情都麻木的,因为他心里没有感受了,但是生意进进出出算的比谁都强,首先身体肯定好,心神不行了,但肾精还可以,所以大家宁把脑归于肾不要把脑归为心,主要是这样的给大家说一下,脑者髓海嘛,这个大家没有问题了吧。
   
关于髓生肝肾主耳这个都是个常识的问题,髓生肝,从封藏来看,万物不可能久封藏,必然要发越,所以从肝而出,肝主生发,这是一个大的循环。下面说一下肾主耳,大家可以说一下是什么意思?主要一点,分析思维来源于肾精充盈的脑,而感受来源于心,这就好理解了吧。大家说一下肾主耳,道理何在?可以发挥想像,大家是这样来回答的:两个耳朵像肾,耳主收藏收纳,主要是长的像。肾是先天之本,此二者形像,二者形似。还有问为什么人的耳朵长在两边而不在头顶呢?还有没有回答呀?前面我们都讲了肾的主要特性,你去套耳朵也能套出来。又有人说肾主管耳的收藏,藏阴,只进不出,你看主要是这几点。第一是长的像,第二是收藏收纳,藏阴,只进不出,基本也是反映耳朵和肾相通的一个特性。

从这几方面咱们来说,古人把耳叫采听,什么叫采听,这个声音是灌到耳朵里的,是被动的行为,耳朵不主动去像眼睛一样到处选择声音,而是收纳这个声音,一个是被动的,眼睛是主动的,这是神用的一个区别。肾主闭藏主收纳,耳是汇聚的场所,而不是一个发散的主动寻求的场所,所以肾和耳朵功能是相似的。再就是眼睛,眼通心,眼某一方面通肝,但神用是通心的,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眼睛和耳朵相对比,第一眼睛在正面,耳朵在侧面,为什么不在后面?因为后面不利于去接收声音,在脑袋顶也不对,下雨浇着了,在脑顶声音不全面,只有在两侧才能上下左右声音才能接收,这个相对于正面和侧面,一个隐一个显,正面是显侧面是隐,显用和隐藏。从位置上来说,心肾的特性从眼和耳表露出来,这是第一。第二耳虚眼实,眼睛两个眼珠在里面转来转去就是实,像水火一样,耳是虚有两个洞,这也是虚实隐显的一个代表,就是一个反映,藏起来就是隐藏起来,看不到了,藏就是从藏性来的。第三眼睛主动耳朵被动,眼睛是主动的看东西,不想看可以闭上,耳朵不成,耳朵无时无刻不在接收声音,再大的噪音也不能把耳朵闭上,这是从主动被动来理解神用的变化、心肾的区别,这是第三。第四从动静来看,眼睛动,眼球不断地动,眼皮不断的眨,像火苗一样,火苗不断的扑扑的燃烧,而耳朵是静止不动的,你想晃晃耳朵几乎不可能,除非有人不断的练习能稍微能动一下耳朵,所以从这几个特性中,我们了解了什么叫做心肾。大自然非常奇妙,肾主耳可以这样来解释,关于很耳鸣,有的高频的一个是低频的,高频的耳鸣不断的鸣叫,频率非常高,肾气虚上面引以自救,所以产生了鸣叫,还有一种低频的,那是肝发出的,肝通耳,肝主两侧,肝经也走耳,肝气发动向上冲,顶上耳发出低频的声音。
   
下面几个就不用互动来说了,其在天为寒,主闭藏,闭藏则寒。在地为水,水趋下,凝结而为水,水也是闭藏,封闭之物。在体为骨,刚才大家讨论过了。在脏为肾,肾是封藏之本。在色为黑,黑有两种,一是不发光,闭藏起来,不发光就黑了;第二不反光也就是往里收,都吸收了它会黑,这两个体现了寒生水的封藏之性。在音为羽,不太好形容,这个羽是很低沉的声音,具体的什么声音,目前不太好说,大家理解成低沉不扬的声音叫羽音,鼓音虽然低沉,但它非常澎渤向上,低沉倾述的声音叫羽音,浮而不起叫羽音。
   
下面大家来讨论在声为呻,可以理解为哀音吧,悲音是肺音,不完全是哀音,已经封藏了,哀音体现在深秋,是完全的哀音,完了,阳气丧亡,那时候是哀音,这个是阳气收在里面了,外面是黑暗的,这个不能完全是哀音,在声为呻,大家可以发一下这个声音,看从哪发出来的,病人发出呻吟声可能是肾气不好,低鸣之音,有人说声音发出是在腰部,还有人说呻吟是细声低微的出声,帮助肾气的声音。呻为外出之音,发于肾。这些回答都不错,肾不纳气的表现这个不对,呻可以想像在音为羽的意境,差不多,首先呻吟两种声音,一种是非病态的声音,大家发出的呻的这个声音比较低,而且细心体察确实是从腰部从下边发出来的,不是从上边发出来的,下面是肾之所治理。第二病人疼痛的声音不叫呻吟,真正的呻吟是病的很久了,一碰他,他哼哼叽叽那个叫呻吟,病在里,都涉及到肾经了,不断地微微的发出声音,那是真正的肾不足发出的声音,疼的哎哟叫声不是肾气不足发的声音。肾不纳气不对,肾主呻和肾不纳气的表现两回事,肾气不足从下面发出的呻吟就是我们所说的呻吟。

声音是由气所发,你有什么气就发出什么声音,也就一个人正气足发出的声音正,邪气足发出的声音邪,弱的人发出的声音弱,强的人发出的声音强,刚的人发出的声音刚,懦弱的人发出的声音懦弱,正常的人发出的声音正常,病人发出的声音有病气。通过他的声音能辨别他得了什么病,声音有头有尾,刚说的是头,结束的是尾,你把声音的一段用五行来比喻,刚出的话是肝气,然后是心气,最终结尾是肾气。有人头重脚轻,有人头轻脚重,有人说话一下说出来的话,虎头蛇尾后面没有了,到没音的时候肾气不足,一下子就能辨别出这个人肾气不足,也就三班斧砍完没了,底气没有,没有底气到尾音就不能很好的发出了。还有人说话条达,说明肝气好,肝气主条达,如果肝气好他说话很条达,很通顺,如果肝气不好,说话就磕磕绊绊,好像好多珠一样,话会说错,颠三倒四,那么还有人说话很着急,尤其是说话快,小河流水是哗拉啦的,大江大河都是很平稳地流,所以说要沉稳、有序、缓畅,缓不能淤滞,畅不能急。说话要用脾气来说,不要动肝气肾气心气。这里给大家讲一下声音,大家体验一下,任何一个事物不管是事还是物,它都会成类成象,象就是一段气,我们通过揣摩这个气就可以知道他及他周围的其他事物的特点。还有人说话有根无根,说话尖声尖气的下面没有根,不仅是身体不好,而且是这个人的性情不好,发声很讲究的,城市里的孩子发声有的工作几年不会发了,身体虚弱了,肺气打不开肾气不能充足脾气失衡导致发出的声音怪模怪样的。
   
这里给大家解释一下,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栗为打哆嗦、颤抖。肝变动为卧,脾为哕,心为什么来了?心变动为忧,肺为气上逆,都是一个道理。也就说我们都以气道的角度来解释,一以贯之,都是一个理论来解释,五段论下来后我们能融汇贯通,一下子就会明白《内经》在讲什么。

下面来讲为什么在变动为栗?看看大家怎么解释的,寒冷畏惧打哆嗦,藏不住而颤栗,是收缩的意思,往里往内的感觉,栗为寒变,封藏不住,为寒冷之象,栗为内寒之象身体卷缩毛孔闭合;肾气不藏,跳动为栗,心在变为忧,栗为颤振,刚才说过了。那么什么肾在变动为栗呢?再跟大家说一下,在这里栗不是栗子的栗,虽然肾主栗,它主要是指颤抖讲。这里有对,有不对的。基本上是两种意思,栗为寒之象,故在变动为栗,这个解释的,寒之极为栗。大家注意,所有东西要这样来讲,如果是这样讲,热之极就是忧么?还有肝的变动是握么?这个不对,似是而非,像这样来说的似是而非。寒之极则栗故在变动为栗,那还不如直接说肾主栗,别变动为栗了,肾主寒,寒主栗,肾主栗,这样解释不更通么?!栗为寒的象征,人直打哆嗦是因为冷,而冷又通水,水又通肾,这样解释多好呀,它这个地方一直在强调变动,什么叫变动?什么叫做栗?可以这样跟大家说,走对了这条路,解释《内经》也好,《伤寒》也好,可以说是相当于猜字谜一样,猜一猜就掌握规律了,而且知道古人为什么这样来写谜,你也就知道谜底通过什么方式来揭开,像做游戏一样,而且所有的道理都是这样来解释。还有这样说的,藏住了从里冷出来,静极而动,寒在骨髓。大家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对的,古人对这些经典的解释可以说太多的是随文解义,或敷衍了事,很多都是似是而非的解释,很多都是驴唇不对马嘴,最后直接告诉大家:寒水主静,极者则动,此动为战栗。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热在皮肤寒在骨髓,身大热反不欲近衣,此动为战栗,寒在皮肤,热在骨髓。看看还有没有解释的,这里面已经有正确答案的了,栗不仅是冷而战栗,如果从冷这边解释,栗不能很好解释这个栗字,以偏盖全了,本身从栗字的解释就不对,别说用这个来解释在变动为栗了。恐惧同样栗,包括其他的一些变动,凡心思不宁的都会产生战栗,一定要往寒冷打哆嗦解释,首先栗字就没解释好。既然没有人说我来说一下:所谓栗为震颤,什么叫震颤呢?是气的震颤,这个震颤的原因是冷着了吓着了,恐着了或者紧张着了,都会产生气的震颤,那么气的震颤就是振动嘛,本身这个变动肾主什么?变动了就变成震颤了,那么就很好能理解了。前面大致说一下几种说法是对的:上来说的封藏不住了,藏不住而战栗,不对的就不说了,封不住肾气不藏,跳动为栗,栗为震为颤震。藏不住从里冷出来这个后面说的多余了,最后一个封藏功能损坏,这个是根本,其它都不对。

凡是从寒解释的都不对,寒生水,水生肾,肾主栗的话那么就不是在变动为栗了,而是主栗。肝经主伸,变动就是他的反方向,那就是握起来了,卷曲了,这个和伸展是相对的。心主喜,变动回来了就主忧。脾主纳,不纳就是吐,吐就是哕,从胃中吐的就是吐,从脾中哕出来的就哕。肺气是降的,不降就气上逆,为咳了。肾经不断的摇晃了就是栗,从里到外往外栗,这个一定要清楚。一个理论拿到这解释,拿到别的地方也能解释,要不然就成糊弄事了,糊弄自己可以,写成书再糊弄别就不对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有部分古人觉得自己儒学修养厉害,遣词造句很厉害,拿着话不断地往上写,贻误后人,这种太多,没有实战。比如写本草,没有经过临床,拿来几本拼拼凑凑,就是一本本草,主什么证没实践过,就写出一本本草那不就是哗天下之大稽嘛!要么两点,一你在自己的理论上有自己的证误和突破,一以贯之,一个道理都给解释清楚,叫做圆融。二是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从而引到你的理论层面上来。如果说儒学靠考据写出书最好不要发表,你发表就产生了影响,一盲引从盲,相将入火坑,道理就是这样。
   
看我们变动这块,五段文字都是如是作解,以后给大家横向总结一下五段论,现在是一条条在讲,如果横向比较就知道古人在说什么了。那好在变动为栗,如果大家用没有争议的话就过去了。
   
下面在窍为耳,解释了,在味为咸说了,在志为恐说一下。为什么在志为恐?在志为恐后面留到下堂课来讲,下堂课主要给大家横向五段论重点的地方串一下,然后我们做一个小结,《阴阳应象大论》五段论就算到此为此,看一下大家有没有问题,费这么多口舌给大家讲五段论,目的无非是让大家知道,气机无所不在的道理。
   
脾通地气,它这个纳是无形的纳,纳什么呢?水谷之气要通过脾气的推动运输到全身,脾能把水谷之气纳过来,如果没有这种无形的纳它不可能推动到全身,包容嘛,脾就像个空谷一样,山谷啊很空旷的山谷,能聚纳山谷中的气这个就是脾气的纳。而胃纳很简单,河流河谷能纳冰山上流下来的雪水,纳到水里,这个是胃的有形的纳和脾的无形的纳。这个胃纳以聚,通过聚的形式来纳,这个脾纳以散,纳到有形的气血而要散布的东西。

无物无声叫做哕,有些大病坏病也会出现哕,也是脾胃之气败绝之后有一种坏症的哕,他也主这个哕,也就是说脾胃不能受纳而出现的哕,或者说平时我们脾气不好老是嗳气,这个也叫做哕。嗳气有两种,一种是不断的打嗝那种嗳气,是肝的嗳气,还有一种小嗳气,不断地来一声来一声是脾气虚,脾气不转不能受纳的嗳气。古人善于举例子,他举了一个典型的例子,不管是从用上还是从体上,这个不分体和用。只要意思表达清楚就行了。心欲软就可以变动为坚,坚强的坚,正好肾欲坚而为栗是一个对应。你可以说心在变动为坚,坚就是堵住了,不能很好的流通,血管也软化不了,脆了硬了堵住了。肝变动为胀,不能很好的生发,去克脾胃,或在那郁积就变成胀。这个只是举了典型例子,要告诉大家气机的正道和变化之道。
 楼主| 发表于 2009/8/4 10:39:2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一课 20080415_阴阳应象大论

由拎壶葱整理

大家可以听到吧,是这样啊,我们讲课讲了这么长时间了,因为我们是从气道中医的角度来讲中医,包括现在讲的《内经》,我本人认为《内经》是建立在气的层面上的,但是我不知道大家对气的概念有无了解,我记得有几次让大家做了一些查气的一些实验,主要的一个目的是让大家知道气是实际存在的,我记得最早跟大家交流的时候就跟大家说,气不是一种概念也不是一种哲学,而是一种实际的存在,并且举了八点关于对气的一个普遍的认识,今天应该是总结《阴阳应象大论》,在讲之前大家可以问下关于气的问题,咱们可以交流一下气,大家可以畅所欲言,问什么都可以,我先做简短的解答,加深一下大家对气的理解。因为这个气啊大家如果不能实实在在的认识他的话,那么大家始终是隔靴搔痒,或者是不能有所感觉,那么对学中医也好啊,对世界观也好啊,可能终究缺乏直接的认识,所以我讲中医啊,无非是讲气的道理和气的存在,让大家对熟悉的世界有一种崭新的认识,不然的话大家永远停留在对物质思考的层面上,而不能领悟比物质层面更高的气的层面,那么对中医也不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那么学中医就会很苦很枯燥,走很多弯路,到头来可能也没有悟到中医的真谛,但是从开始就从气的角度来认识思考来把握,慢慢把气的概念融入到我们工作学习生活当中,久而久之大家就发现这个气原来他的运行轨迹和运行方式如此简单直接明了而易于体察,如果通过这么多次的讲课,让大家能够进入气界、气的世界,那么也就达到了我的一个目的。

你看我们呼吸无非是一口气,气从物质角度来讲就是吸入空气,呼出二氧化碳和其他的浊气,其实如果从气的层面上来讲,纳清而吐浊,吸入的是清气,吐出的是浊气,并在呼吸之间完成了整个气机的运化和转化。古人不是说了嘛,吸入是肝与肾,呼出是心与肺,他说的无非是一个气机深浅层次的吐纳的一个比喻,而并非实质的心肺肝肾。古人只是基于五脏六腑以及四肢百骸有形的物质来解释气的依托或者根据,最终反映的是整个气机的变化,而现在很多人认为气是有磁性的,有电磁场,有波长,但是最终这个气、这个电磁波只是一个表现形式,并非是气的本来面目,如果想真实认识气必须靠我们的感觉,而非一切的物质观测。

很多搞经络的用一些仪器仪表进行测度,这些终究以物质来研究气,因为本身气层次是高于物质的,那么拿低于气的层次的物质来研究气是不可能真正认识气,也象对我们的心念的理解一样,如果拿物质仪表仪器规格尺度来理解心终归是舍本逐末,缘木求鱼,这个心神又是一个层次,神的层次,而气的层次是存在于神和形之间的层次,他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整个存在的当中起到一个很关键的作用,我们老祖先实实在在的认识了气,在中医方面留下了《黄帝内经》这部经典的著名,他希望后人重新回到气的认识,并且以之治病,所以后来给大家讲的《阴阳应象大论》主要目的就是让大家通过五脏论发现气的特性和气的种类。

记得给大家说过,这个五藏并非实指,我们有形的五脏只是心脏肺脏脾脏肝脏和肾脏,而是指气的五种形态,气的形态可以分为4、6、8、10都可以分,就像一块蛋糕一样,你可以切几块,但是这个五有他的特殊性,在人身体上表现了成五份的这个现象,化生五脏嘛,其中清气上升变成心与肺,浊气下降变成肝与肾,这个降之极是肾,升之极是心,那么这个升的过程中表现的是肝脏,降的过程中表现的是肺脏,在中焦调停斡旋的是脾脏,他是这样的来分嘛,所以说《黄帝内经》一般管肾不叫肾脏叫肾气,不叫肝脏叫肝气,心不叫心脏叫心气,脾不叫脾脏叫脾气,肺不叫肺脏叫肺气,所以气化而成形,也即五脏通过有形五脏之气化,这是《黄帝内经》对五脏根本立论,那么好下面我们把五脏论肾脏最后一段我们给解释一下,然后我们串一下五脏论所有的论述,看看我们是不是用一条法则、用气道的规律来完成对这个五脏论的横向的解释。

“在志为恐”,谁“在志为恐”什么叫做志呢?你可以认为这个志就是心智的意思,就像我们的情智心智,这是一种心神的变化,所谓恐就是恐惧,人大恐会出现一种什么气化的表现呢?我记得跟大家说,神统气,气化形,什么意思呢?就是真正气的主宰是心神,而不是其他的,所以这样一来就把我们的心神放在了最重要的位上,让我们真正可以得到自由是心,而并非是物质的主宰。你看气已经是非常玄妙了,那么气又受心神的主宰,这个心神由谁发出呢?就是由各位发出,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做真正的主人,而不受气和形的约束,那么做到这样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个就需要后天的修炼,这样就不多说了,但是由于我们这个心神与气形是相依相从的,所以说还受到气和形的制约,那么这个是一对矛盾,当我们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和恐怖的时候,人的心智产生了恐的这种变化,那么根据心神统气的理论,那你整个的气机会产生突然的变化,比如突然受到惊吓恐怖,那么整个人的气机是会顺速的改变。

他具体发生的过程是这样的,一个人经历了大恐的时候,因为我们说恐既吓嘛,举了这么一个很典型的比喻,人惊恐的时候会惊讶,出了两种情况,第一惊则气乱,因为恐和惊有一点相似之处,所以惊恐往往放在一起,第二气机会大动,或者会选择逃跑或者是躲避或者是藏匿,这个人的形体还没有行动的时候,由于心神的变化导致整个的气机提前进入逃跑、藏匿、惊乱的一种状态,因为肾脏主收藏,这个时候整个的气机的影响使肾脏中的坚固之气受到干扰。

说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比如说守军守住一个山头,不断有兵攻上来,所有士兵恐怖想逃跑,那么这个时候谁是肾脏,你可以说这个保管员或者是兵部藏在地堡中的,或者是一些很精微的一些守军,这个都可以作为肾脏的一个比喻。那么他们也会受到这个环境的影响产品恐怖,也有逃脱的可能,大恐之下肾精就会外泄,这是在志为恐,恐伤肾的根本原因,因为恐怖是由里到外的一种情绪活动,并且由于受心神的影响,这个心神发生恐怖想逃,那么肾精必然有外泄的可能,也就是为什么人一恐怖二便失禁,肾在下边主固密主封藏,他能调和二便使二便固密不失,那由于大恐使肾精外泄,肾气不藏,那么会出现大小便失禁的情况,同时气想逃匿嘛,气往下走,想钻嘛想夺路而逃,这个就是恐,那么精呢受到了惊吓,那人在不知道恐怖的情况下还受到惊吓,不知怎么回事这个气四散而逃,你身体的气四散而逃,这时候气乱,惊则气乱,从头出去啊从后背出去从前胸出去啊,魂魄都吓跑了嘛,闻风丧胆,魂魄飞扬,都会出现人体的一部分气越形体而出的情況,从人身形一下子飞跃而出。如果是小的惊吓恐怖,那飞出去的气还能够很快的复归形体,但有些大的惊吓恐怖会突然丧失某些人身之气。古代所说掉了魂,或者得了某些疾病,这有可能是人体某一部分神识或者叫做神气飞跃体外,不能及时返回。

那么“思胜恐”,为什么思胜恐呢?很难理解,难道人恐怖的时候赶紧思考一下人就不恐怖了吗?这个在一般的理论上来讲是解释不通的。要这样来解释:思者气定,什么叫思者气定呢?就是说人在用心思考的時候,必須以气的宁静、安定为保障前提,人才能进行深入的思考,或者正式的思考。如果一个人嬉笑怒骂,在闹市跟人吃喝玩乐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思索。思考能让气安定,你让我定定神想一想,这是一种神和气的一种相依相存、互为制约、互为促进的一种方式,也即安定了才能有思考的保障,同时思考的时候会使气安定,恐和惊正好是使气乱、亡、散的一种势态,这时候就需要思考的安定之气以安邦定国,也就是说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这个人遇大事沉稳,能够三思而后行,处乱不惊,这个时候就需要思考的安定之气作为保障,这个是“思胜恐”的本义。

接下去是“寒伤血”,这个好像是有疑义。有人说是“寒伤骨”,因为北方属寒嘛,这个寒在血脉、肉皮、骨当中,寒主骨而不主血,但是既然它这样写了,我们就先这样解释,两种方式都能解释通,主要是看你从哪个气机的角度来说。我们知道气血异名而同类,这个气是狭义的气,是和血相对应的。跟大家说什么叫做气,什么叫做血,这个都是指狭义的,这个气无形而血有形,气者清气化,血者浊气生,也就是气为男血为女,气血是男女象征。但是气血同为气机的组成部分,也就是一个人气旺、气衰、气盛这些呀同时会表现在气血两个方面,人不可能气旺而血衰,也不可能血旺而气衰,一般都是气血相互依存的,气可以化为血,血也可以化为气,就像男女一样,男女间是有情有义的,气血之间也有情有义。

我记得《伤寒论》上有一个说是“卫气不共荣气和谐”,荣卫不调嘛,用了一个桂枝汤,使荣卫重新调和。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男的和女的闹别扭了,拌嘴仗了,男的不理女的,女的不理男的,男女不交通了。那么这个时候用桂枝汤去通其脉,它起的作用就是让男的女的做做游戏,通过在劳动过程当中或者在活动过程当中做做游戏,使他们重新建立友好的关系,卫气不共荣气和谐,荣气不共卫气和谐,荣卫就是气血嘛,“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这里面又揭示了一种思想,或者一种现实,也即万物有神论。

气是有神的,血是有神的,气为阳,血为阴,那么阴和阳遇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之间会产生感情,阴阳不相离,阴要从阳,阳要从阴,阴阳相追逐,这点非常重要。首先气要有自己的身份,血也有自己的身份,气不可能完全归于血,血也不可能完全归于气,但是气血之间又发生了感应,也就是李白写了一首诗《蜀道难》中间有一段,“雄飞雌从绕林间”,雄鸟在前面飞,雌鸟在后面跟,绕着林间往来嬉戏,你看那个鸟啊,雌鸟叫一声,雄鸟叫一声,互相的应和。我记得《周易》里面也有一句话,叫“鸣鹤在荫,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我记得是中孚二爻的卦,什么意思呢?“鸣鹤在荫”就是仙鹤在树荫里或者在池塘边,“在荫”就是阴凉处,阴气所居之处,在那叫,“其子和之”,大鹤在那叫,小鹤跟着叫。“我有好爵”,我有好的吃的,“吾与尔靡之”,我与你共同来分享,这是一个父子之间的感情,大鹤说的是九二,小鹤说的是初九,“鸣鹤在荫”说的是三爻的阴气,为三爻的阴气所遮蔽,二爻是得中在中,所以有好爵,好的吃的,好的供养,那跟初爻一起同心同德,共同来吃,它说的是这么一个象。

因为《周易》讲的也是象的一个道理,用在这里面,跟大家说一下,阴阳都是各从其类而存在,能感应到对方。这个最典型的就是男女相吸的事,男女都会认为对方是自己神往的一个对象,都会产生一定的感应。阴阳是天地所造,孤阴不长,孤阳不生,阴阳相追逐,阴阳相随这是天之性。那么有人说戒欲,现在网上还有戒淫说,这个都要辩证的来看。既不能过,也不能完全孤绝,孤绝之后啊,很多事情会发生,天地不生,万物不化,这个是有问题。但是有一点,如果大家能够参透阴阳,也就是男的能够参破自己的男身,女的参破自己的女身,使其不惑于这种阴和阳,那么可以不在此列。只要你参不破,你仍然是男身,那么你就有感应女身的这种动意。

好,那么咱们说了一下气血,气血贵于流通而不宜凝滞,也就是气血要流通开来,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流动的水不会腐化,也不会产生各种恶臭,如果气血凝滞成为死水一潭,那么这个就会生出很多腐败的现象,所以你看大江大河都奔流不息,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它就是体现天地育化的大理,应在人身,《內经》说了人的经水,把人的经脉比作经水,所谓经水就是大河之水,长流之水,而不是下雨积的一点水。人身如天地,人身所有的经脉都要流动不息,生生不已,成为人体整个生机的代表。如果气血凝滞,那么积则生弊,就是生变或者生腐。

比如说现在很多上班族,口臭的很多,嘴里不是味,酸腐、打嗝、嗳气,嚼薄荷口香糖只治标,不治本。这个典型的是中焦气机、气血不化,沤而发臭。这个中焦如沤,上焦如雾,下焦如渎,这个食物沤在那发酵,就会产生一种腐化的臭味。同理,这个气血沤在人身的中焦也会产生臭而通过口腔而传达于外,所以说不管你口香糖吃多少,刚吃完这个嘴又臭了,这个治本之法就是使中焦气机得以运化,运化开了这个口臭立解,马上就会好。那么中焦运化是不是简单的吃些泽兰、藿香就可以管用德,这个基本上是不管用的,这跟大家说一下。

很多上班族由于长期坐班使其气机不化,情志不开,达其气机,这个上班不运动,让气运动,有很多口臭的人,爬几天山之后,中焦气机一打开,这个口气非常清新,口中也很清爽。气血郁滞你让他做一些户外运动,调畅气机,使他性格开朗,这个口臭的毛病也会很快得以緩解,再配以药物的治疗可以达到治本的效果。所以说现在的人身贵在气血周条,什么叫做周,什么叫做条呢?周是能周达全身,条是能条畅而不逆。这个古人讲风调雨顺,风要调,雨要顺,所谓风为阳,雨为阴,风吹万物,雨润万物,那么有这个风吹拂和雨露的滋润,万物生达,百物兴焉,这个百物都能长起来。这个道理就是让我们通过参天地之理,明我们自己的人事,那气血贵在流通而不贵在凝滞就讲到这。

那所谓的“寒伤血”我们只能这样来解释,气血流通要有一种温暖的环境使气血流通,如果寒气袭击到人体,它能让人结冰,凝结了,那血贵流通而不贵在凝滞,那么寒气使血脉凝结。所以现在很多人得寒痹之症,就是气血瘀阻,要温以通之,而不能强行去破血去淤,这个是大忌。我记得《内经》上说了,在水冰地坼的时候,你不要去刨,刨口井都很难,一定要慢慢地去温化。什么叫温化?就是用温暖之气不断地使凝结之气能够慢慢的化开,也就是冬天不能动土,必待春天温暖之后才能动土。

那么现在很多血淤、寒淤的病症,你去破解这是不对的,人用药不能用爆破的药,爆破的药虽可去邪,但更伤正气,那么这时候你要用温化的药慢慢温开。举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从冰箱拿出来的冻肉,这个时候你要是急性子,想直接用刀去切开、去剁,得要多大的动静这肉才能剁开,象人体内一个寒凝的肿瘤一样,那你一定要用破的药去破掉这个肿瘤,还没等你破掉你的身体已经受不了了,所以要用温化之法慢慢的通过时间和药物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寒凝得解,这个是王道治法。就像冰箱里拿块冻肉,放在温暖的地方慢慢地待其化开,而不急于用刀来切,或者拿斧头来剁。那么很多人身体长了癌性肿瘤,你只要用吴茱萸汤这样的药慢慢地温化,长时间的调养,肿瘤会自己化掉而不需要加破血动气的药去拔苗助长。但是现在很多肿瘤还有一种瘀滞的肿瘤,不仅是寒,还有瘀滞,这种气血瘀滞的肿瘤就要通过其他调治,使气机条畅,慢慢的肿瘤也能自化,还有其他的原因导致的就不多讲了。新学医的这个人心很急,但是治病要讲究方法,要懂得规律,时候不到,这个病不除。养猪还要够出栏的天数,强行催之反而适得其反,所以说很多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慢慢下功,但下功的方法、方式要正确。

“咸伤血”咸则让气血凝滞,凝涩而不通,咸为卤气,咸卤之气是阻遏生机的,你看喝海水喝多了对身体也非常不好,而且还容易出现大的问题,这就是咸,那么多水却不能喝,也就是真正能给我们提供生存环境的并非是整个地球,而是地球的某个部分,这也证明了水虽然润万物,但是对于我们陆地性的人来说,水还是偏于阴性,这点跟大家解释一下,所谓今集阳之处,皆是生命之所。

你看现在很多电视上的广告说,第一个是取自哪哪多么深的深海鱼,第二个是水地下几公里深的矿泉水也好,什么水也好,跟大家说,如果这样的水真是从几公里深的地下采上来的水,劝大家千万不要喝,这就是极阴之水嘛,喝了对身体没有任何好处。还有深海鱼也尽量不要吃,因为深海鱼一般潜藏在很深的海底,一般都秉某种阴气,你看为什么深海的鱼捕上来就死呢,从物理来解释就是下面的水压高,上面的水压低,上来之后整个细胞就全炸开了。那么我们气道的理论,它生在极阴的下面,你放到了阳气的水面上来,那么肯定要死。这样,水里的是水族,天上飞的是羽族,我们人是裸族,不同的种族只能生活在不同的地界,不能互相交叉。我们能喝的水无非是泉水能喝,大江大河的水能喝,天上降下来的雨水能喝,其他的要真是地下深层的水千万不要喝。现在商家虽然说是深层的地下水,我估计可能也是自来水,所以喝也无妨。

说到水跟大家说一下,虽然同样是H2O嘛,但是水跟水差別太大了。从哪流出来的水,不同地域的水,有非常重要的差別。观其地形之位置,能辨水之善恶,从哪流过来的水,你看这个《伤寒论》上说嘛,用千里之水,什么是千里之水,就是大江大河之水,黄河、长江的水,淮河的水,海河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和小河中的水气机是不一样的,就像在大部队当过兵的士兵和游击队里当过兵的士兵气质上是不一样的。我记得第一次跟大家就谈过这个气是有感觉的,在大河混过和在小河混过是不一样的,不要认为黄河之水和家后面小河沟的水是同一个水,是完全不一样的。千里奔袭来的水,浩浩荡荡,你用那个水滋润河两岸受益匪浅。你比如说长江,三峡之前出川和未出川,这个水是截然不一样的。如果把长江比作一条龙的话,那么在三峡之前这条龙还是曲曲的,三峡之后撑开约束,整个奔流向海,尽显长江洋洋洒洒的本色。关于水再说一点,水贵流通,而不贵凝滞和阻断,既然每滴水是有神的,那么它形成一条河、一条江同样是充满神气的,左一个大坝,右一个大坝这样修相当于给江河做了结扎一样,或者套上了加锁,虽然可以取一时之利,但是却后患无穷,这个后人自有评说,这个就不多说了。

所以说水火,火也一样,今天就不谈火了,因为今天主要是水,观水性,知人性,知天性,黄河现在虽然称为一条病河,气息奄奄,黄河主肾,长江主心,可以这样理解,一个在北方,一个在南方。黄河现在成这样,可以知道现在整个中国肾气不足,黄河是根本而不是长江是根本,这个跟大家明确一下。黄土高原厚,代表中国肾气厚,黄土高原、华北冲积平原土壤那么厚,所以能有中国这样的文明产生,四大文明古国都绝了,就中国不绝,根本原因还是在一个地形上。那么“咸伤血”我们就说到这,凝涩嘛,血贵于流通,太涩了血则不通,所以说吃菜少吃咸,道理就在这。

“甘胜咸”,甘者气緩,咸者气凝,缓胜凝,为什么不用辛呢?这个跟大家说一下,辛者气开,咸者气凝,正好一个开,一个凝,正好可以散开这个凝结之气。问题是这样的,水火是不两立的,一个居下,一个居上,不可能是很好的沟通,这两个人的脾气是完全的对立,在一起一定是打起来,所以必须靠中间的一个气机去引导,甘者虽然气也能开,但开得缓,开得中庸、温和,这个正好使凝涩之气流转开来,而不像辛气来得那么猛,那么直接。什么事情都贵在婉转而不贵在生硬,也即我们让一个向南走的人向北走,我们不能让他转180度向北走,而应该让他先向东南走,再向东走,再向东北走,最后转到北,因为人都有惯性,你要顺着这个惯性慢慢引导,跟赶羊一样,而不能立即让他转弯,大家知道转弯不能转锐角,只能转钝角,大家也可以从为人师表、待人接物等各个方面去体会。为什么讲有从治,有逆治,对方太强,就不要硬治而从治,就是这个道理,不然一下炸锅了,你还没等救他,两气相逼,两败俱伤,所以一定要用脾气的和缓,脾是和事老嘛,忍一忍嘛,用脾的调和四气的作用,如果没有脾气在中间调和,这四时之气终不得到运化,所以形容一个人的个性说他脾气大,把脾胃抬到一个相对较高的高度来敘述,道理就在这里。所以说人食五谷杂粮,脾胃一绝气机乃断,七天就不行了。咱们五段论气就讲完了,如果没有问题我们就休息五分钟。

下面我们接着讲,关于“燥胜寒”这一段应该是有问题,这可能是有错误,所以我们没有再多做解释。我们知道寒热就可以了,寒则热之,热则寒之,不能说“寒则燥之”,这个不对。

问:为什幺极寒的东北那么多厉害的阳药,热带的犀牛角又是寒性的呢?

有很多人会有疑问,我们知道坎中有一个阳,离中有一个阴,万物有两性,一个是同性,一个是逆性,也就是说在再昏暗的朝代也有忠臣,而且忠臣更忠,更能表现其忠性,同时又有很多坏人。那么极寒的地方有很多极寒的药,同时有很多阳药,也即任何地方都是阴阳相随,我们讲了阴阳相追逐嘛,有极寒的就有极热的,有极热的就有极寒的,往往极寒的地方能产生极热的药,极热的地方也能产生极寒的药。所以同性生长德也有逆性而长的。大家上山采药就知道,阴坡的药一般都是禀于阴柔之性,禀寒性而生,比如说玉竹、黄精了,象这样的药都是生在阴坡,百合也是。而阳坡的药都禀阳性而生,这是同性。也有逆性,就是阴坡往往能找到极热的药,同理在阳坡能找到极寒的药。譬如西瓜,大热天的有西瓜,西瓜是逆性的药,南方的毒蛇也逆性的,椰子逆性所生。

再热的地方都有热药和寒药,这个是一。第二,这热带的犀牛角的寒性应该有个说法,犀牛角象乾卦,长到前面阳盛之所,也就是很多人产生的一个疑问,阳是乾卦,乾为天嘛,是大热的代表,怎么会是寒性呢?你看这个牛的角,长在牛的前端,抵出去,按理说它禀着诸阳性而生的,怎么会是寒性呢?看有没有人要回答,犀牛的很多行为都是通过犀牛角来完成的,而且显示它这个阳刚之性,这不都是热的象征吗?那为什幺犀牛角是寒性的呢?头者诸阳之汇,阳气所聚,为什么是寒的呢?

你看我说肝,肝居下位为体,向上升腾之性为阳,这样可以解释,那幺犀牛角怎么来说是体阴而用阳呢?这往往是很多学阴阳的人容易糊涂的一个地方。你看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乾卦为父为天,但也为寒为冰,这不矛盾吗?寒冰都是水性、阴性,那么怎么乾成了为寒为冰呢?这不很奇怪的一个问题吗?

有人说的阳极生阴,那么它生出的什么阴?纯阳之体怎么能弄出阴气呢?这也不好解释。还有解释说犀牛角在头顶升极而降故凉,还有一个人回答是这样的,角为骨,水之味,寒性,那如果说角为骨,水之味,寒性,那鹿茸呢?鹿茸也是骨头长出来的嘛,它是大热之性,这个是热的,如果只用骨来解释,很多方面解释不通,历代医家对这个解释的都不是很清楚,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个不多解释。

因为学《周易》学八卦,很快你就会有这个疑惑,如果你认真思考了,很快就有这个疑惑。我给大家提一个醒,今天不说这个问题,相当于给大家留一个话题吧,只给大家提一个醒,犀角之寒和黄连、苦参、石膏之寒不是一样的。

你看有人说了梅花鹿的角是温的,在头顶,通督脉,督为诸阳之汇,如果这样来解释犀牛角更应该是通督脉,是诸阳之汇嘛,而且梅花鹿的角是长在两端的嘛,更像两边的角,督脉是单脉,你如果说梅花鹿的角通督脉的话,那幺犀牛角更通督脉,那它是诸阳之汇中的汇,就一个角,还有如果说梅花鹿它即便长在两头,那水牛角它也是长在两头的,同是两头的那为什幺一个是寒性一个是热性?这个作为一个作业吧,为什幺犀牛角、水牛角的角是寒的,而鹿的角是热的?只给大家提供一条线索,犀牛角的寒跟苦参、黄连、黄芩、大黄之寒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如果说明白了这个道理,大家就可以知道犀牛角之寒真正的功用是什幺。

所以说大家学中医要刨根问底,你问清楚这个病怎么回事?应该怎幺治,《黄帝内经》不是说了吗,昭乎如日醒,窘乎如夜瞑,这人要明白道理就跟大白天在外面走路一样,这要不明白道理窘迫就像晚上走夜路一样,所以大家学医贵明理而不要守一个方子,看人家治病能治好,自己也试着用这个方子上去就治。人身之贵,其机非常微妙灵通,这样一个工程哪能简单的就弄明白了,你就修理机器没有几年你也不能弄得很好,何况人这部巨大的系统,天生地造的系统,所以说应该把所有的用心放在经典的研习和对物理的探察。

首先大家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犀牛角是不是诸阳之汇,第二个问题,如果是诸阳之汇,它如何具有寒性?还有这个寒性与苦参、黄连、黄芩之寒有哪些不同?

首先是这样,味是气的体现,气不是有气和味吗,一闻就闻到的就是气,是气的清方面的一个体现,拿到嘴里一尝这是味,这是气浊的方面的一个体现,所以叫做有气有味。比如我们拿一个川芎一闻,就知道这个气是芳香、雄壮,那么桂枝一尝,甜中带辣,大黄一尝是苦的,那么这就是味,浊性的体现。气者归阳,味者归阴,气走四肢,味走五脏。所以首先跟大家说一下,因为我们讲过什么叫做味,我记得在五段论第一段就讲过了。气者清,味者浊,所以说尝这个味道和闻它的气味是直接去体察这是一股什么气,你看我们尝的甘味的东西,一般情况来说,它都会在某种程度上气缓,但也有例外,比如说你尝巴豆,巴豆是淡味的,你不能一尝是淡味就认为巴豆是气缓,味只是一方面,要综合它的各方面的特点来对它的气作一个概述。

一般甘味者气缓,咸味者气凝,那么也就是两团气嘛,大家做实验嘛,拿一团缓和的气放在这,拿一团凝滞的气放在这,然后两团气放在一起,缓和的气就会慢慢地把凝滞的气散开,这个就是甘胜咸的道理。就像一个人,这个人有抑郁症,闭塞在这儿了叫凝,这个人气凝,另外一个人缓,缓缓和和的,还爱讲个笑话,逗个乐子什么的,很和畅,这两个人坐在一起,慢慢地这个和畅的人就把这个凝滞的、有心结的人慢慢地就把心结打开了,双方一交通,这就是甘胜咸的道理。

因为物质五脏是由气化而成,这个味也是气化而成的,从味推后面气的特点,由我们的人体摄入之后影响五脏的气化,从而再反应到五脏的物质上面来。这个我们不管是用药也好,针灸也好,对人身体的判别也好,都要归化到气的层面,不要推到物质的层面,都要看到背后的东西,不要看表面。

问:脏腑有病对味的要求是什么样的?是求其本味还是求其对味?。

跟大家说一下,这个脏有病,各求其味以救之,没什么可说的,因为都是同气相投嘛。有人喜欢吃酸的,那么他肝不好,肝虚。有人喜欢吃辛辣的,他肺的通调机制不好,同理啊,苦的一般不爱吃吧,苦者气破。

这个还有求其本味还是求其对味,那要看它的体还是用。比如拿肝脏来讲,肝者生发之气不足,它的用上不足,那么要用辛味以开之;要是肝脏的体阴不足,要用酸味以补之。这个我记得以前讲过体用论,关于五脏的体用说得比较详细,要有兴趣的话可以找一下当时的录音来听一听,五脏各有阴阳,各有体用,那么看是体不足、用不足而用其所味,而不能绝对,肝不好就要去吃酸的,这是错的。这个肺用在收,而体为散,所以若肺用不强则用酸味以收之,肺体不强用辛味以开之。同理,心、肾、脾都是这个道理。

问:酸怎样影响肝体?

酸味有滋养的作用,对于肝体要用甘淡之酸,而不能是浓郁的酸,所以我们在治病的时候,对于肝体不足的人不能熬一锅酸得不得了比醋还酸的汁给病人喝,反而会抑制它的阳气的生长,那要微酸而稍甜,要配出这样的方子来给病人补他的肝体,滋养他的肝气的不足,濡润他的肝体,不能很酸,这跟我们配菜做吃的一样,加咸的不能尝出咸味来,加甜的不能尝出甜味来,那么我们配药也一样,加五味子加到几个,是靠大家加完之后熬出来尝的,五味子加一把那就过酸了就不好了。所以大家一定要听明白了,一定要适当、得体,味不能过于辛、酸、苦、甘,这个是治病大法。

五味要化五种气,这五种气相互作用,再回头作用到五脏的物质上,这个是这样跟大家说一下,肝者气升,肺者气降,心者气开,肾者气闭,脾者气缓,那么从缓急来说肝者气急,脾者气缓,肺者气郭,心者动,而肾者定,这个气机一动,必然出现这五种气机,人体也是这样。味是我们的感官对五味的体会,也就是对气机的体会,那么我们吃到酸味的东西会产生一种收敛的感觉,那么我们把它定义为酸,这辛味的东西到了口腔我们有一种开的感觉,那么把它定义为辛,吃甜的东西有一种和畅美妙的感觉,把它定义为甜,吃苦的东西有一种想排斥,不舒服的感觉,我们把它定义为苦。咸使我们凝涩,你们我们吃咸的东西能齁着嗓子,而且一些时候愿意多吃咸的东西,所以我们把这种感觉定义为咸。

本草当中它所说的五味并非单指我们口舌尝的味道,而是整体对气机的理解。比如说石膏,我们尝肯定尝不出辛味来,只是冠以辛,古人不仅是站在我们口舌能尝的这个角度来体察它的气机,其实给一个辛字就代表这个气散,那么给一个酸字那么代表这个气是收的,给一个甘字代表气是缓,给一个咸字代表气是凝涩,给一个苦字代表气是破的。一定不要把苦当成降,因为《黄帝内经》里并没有直接把苦当做降这个说法,降是从苦的另一方面引申而来的,否则无法理解苦配火,你把苦理解是发是破,这个我们以前讲过苦为什么配火,火冉冉向上,发越于外,这苦的性质。因为火在发,发完了才能降,气才能和顺向下,所以说降性是从发性引申而来的。

我们说苦降辛散,这个是一种不能直达本意的表示,因为苦以发之,辛以散之,甘以缓之,咸以凝之,酸以收之,这是五味之正性。你看有黄莲以发之,而不是用黄莲以降之。心下痞有结,用黄芩以发之,用黄莲以破之,然后气机上下得通顺,那么阳明经自降,清者自升,浊者自降,《内经》中一再强调一点,苦以发之,辛以散之,咸以凝之,甘以缓之,酸以收之,用这个味的正性才能解释人身气机的运化、调节,你看《内经》上不是讲了吗,气上,气下,气升,气降,气闭,气开,气动,气衰,都是直接从一个气的角度来解释,也就是一个全息的人身气的整体运转。

问:咸味能软坚,怎么理解这个软?

这个咱们直接这样说,它所谓的软坚,很多气凝在那之后,因为咸有刚卤之性,它能腐蚀这个坚硬的东西,不断地腐蚀使之软化,这叫做软,实际上是使它柔软的意思,它相当于腐蚀,给人它软了这个感觉。也即凡是治病的时候,咸味的药稍微用一下,但不能作为主要的药去用。胃寒则一定要上温通的药使凝滞之气因温通而得化,攻坚稍微加咸药软之,就像甘淡渗湿一样,这个渗字反应了甘淡之气是如何使湿气开通出一条通路来的,所以中医上的词语都非常耐人寻味。

问: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如何理解这个苦坚?

肾欲坚,我们说过肾气它要坚壁、固守,使精气能够守于内,不至于过度的耗散,这是肾坚,坚强固密。那为什么食苦药以坚之呢?给个比喻大家就明白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在困苦的环境中不断培养人坚强的品质,同理推到这也一样,你稍微吃点苦药,使气不至于过度的耗散、发扬,让它时时知道有一股苦气使自己不舒服了,它这个气就容易坚强起来,这就是“急食苦以坚之”的道理。但是在现实当中往往还不是这样,适度的吃些苦药对身体是有所裨益的,但是大苦则耗气血,对身体是没有好处的,所以你只要意会这个意思就可以了,这就是“急食苦以坚之”的道理。

问:解释苦以发之,辛以散之?

这个跟大家解释一下,《黄帝内经》一再强调是苦是发之,辛以散之,必然有它的道理,道理在哪?什么叫发,什么叫散?散的作用缓而且有一个通达之性,发就像爆破一样,手榴弹扔出去这叫发,这个一定要清楚,苦药象一个小炮弹一样在你身体里炸开了,吃苦药使人非常难受,但吃下去之后它不断地发其气血,而辛不是,辛通温散的作用,发者气急,散者气缓,而且发和散它们的方向、性质是相似的,所以古人用药一般是辛、苦之药并用,譬如很典型的泻心汤,要用干姜、半夏以散之,黄芪、黄莲以发之,这是苦和发的联系。

问:怎么理解咸软坚?

所有坚硬的物质它都有破结的作用,只有咸味的它是软坚,这个软坚并非是向内收,将对方的气收过来,它是有一种盐卤的消磨、消损、腐蚀,腐蚀这个词还不是特别恰当,就像给它泡软了这种感觉一样,把凝结之气给它泡软了。你看黄瓜拿盐腌一下不就软了嘛,我只能这样做一个比喻,但还不是特别恰当,渗透而软化,可以这样理解,破坚是直挺挺的去破它,象大黄这样的,鳖甲、龟板同时有破坚和软的作用,所以在治疗肿瘤方面龟板、鳖甲是好的药,而且咸的药它能深入得很深,咸者禀阴气而成嘛,龟板、鳖甲、海藻这样的药它走得很深,走到水道里面来,往往一些肿瘤也是长得很深,而它本身又有咸性,能拿软它,使它松动、瓦解,但是不能指望咸性的药能够完全地把肿瘤的坚去除,必须要用温通的药使气机流转,凝滞之气才能解除,有时候单用温通的药往往不能深入到肿瘤的内部,或者说是凝结之气的内部,咸味的药往往能深入到凝结内部,用它腐蚀的一个作用,所以大家治肿瘤,尤其一些在身体内部很深的肿瘤,要多多少少用一些咸凝的药来辅助治疗。

我们配方子很大层面上要对气机理解,它是一种什么样的气机,这种气机因什么情况而生病,气是过缓了,过松弛了,过消耗了,过闭塞了,还是过于外越了,大家要有第一印象,然后再通过五味的配合,因为五味代表五气,通过配属来达到能纠正这种偏性的一种气团,用这种气团来纠正这种偏性。因为一味甘药不可能完全对症,所以你需要不断地配伍,要用桂枝的辛性,桂枝有辛通之性嘛,但是它的温性不足,所以要加炮姜,炮姜的通性不足,所以要和桂枝相配,又怕伤了阴分,所以要加白芍,酸味和辛味相配合,一个滋其体,一个畅其用,那么再加上其它药物的互相折中,配来配去,达到一种调和的气机的状态,让病人服用,去补充病人缺少的那一部份,这是医生要做的。第二个就是说使这个气能够运转,很多的病不是简单的不足或者有余,往往是由于哪气机不畅导致整个身体失调,那么你把这个不畅的地方打开,整个的去运转,因为大气一转,其气乃散,所谓大气并不是什么凶气而是整个人身的大气,整个大气应该是周运不息的,突然给堵住了,那么你把一点打开了整个气机就又继续运转了。

问:老师讲的层次神气形与平时讲的人的精气神是什么关系?还有请讲一下如何正确理解阴阳?

上次我记得有人问过这样的问题,因为古人不重视形的层次,更注重神和气,所以他们是讲精气神,没有把形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来考虑,气道的精华就在这里,而没有讲神气形,而现在的人把形看得非常重,所以说神气形是三个层次,而精气神啊,气之精微者为精,有五脏之精,六腑之精,这种精都是气的精华的凝聚,同时又有五脏之神,六腑之神,这种神啊就是统气的神,也就是万神之神,再说有神界的层次,有气界的层次,有形界的层次,因为今人太重形体了,所以我们把形也拉进来,作为一种层次来表述,古人《内经》不是说了上者守气,下者守形,一个是守形,一个是守气,西医是守形的一个医学,西医是在形的层次的理解,这个是一个。

还有正确理解阴阳,阴阳就是让人们建立一种对待观,任何一个阴背后都有一个阳,任何一个阳背后都有一个阴,阳出头了阴就在下面,让人不要顾此而失彼,用阴阳来阐释大道,阐释万事万事流转运行的根本所在,让大家看到变化的两个方面,这样对于我们任何的一举一动都是一种关照,也是一种自我的反省。有进则有退,有前则有后,我们说做任何一件事情有得和有失,你看我们面向南则背对着北,这就是一个阴阳嘛,阴阳就是一个代词,不要执其阴也不要执其阳,如果你能够很清楚的感觉到气的话,阴阳就可以不用在这里来讲了。大家学中医不要把阴阳五行放在嘴边,因为你不知道何者为阴,何者为阳,何者为金木水火土,古人是建立在气机的基础之上,不好给它表述,所以冠以阴阳和五行的名号。听时间长了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我们讲气道是不讲五行的,也不希望大家用五行的理论来做解释,那么是不是我不重视五行呢?我们也重视五行,只是想告诉大家五行背后的气机,只要大家知道了气机就能理解什么叫作五行,而且阴阳不是泛泛而论,必须要经过不断地实践和感觉当中去体会阴阳。你看前面我们说气血,气离不开血,血离不开气,气血相应相随,如影随形嘛,这就是阴阳,任何有阴的地方都有阳,没有说是一团阴气中间没有一点阳气,任何阴气的背后都是阳气,任何阳气的背后也都是阴气,负阴而抱阳,冲气为和,阴阳又要和合,这个问题太大了。大家还有没有其它的问题?要没有问题咱们就下课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8/4 10:41:3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二课 20080422_犀牛角和鹿角、串讲阴阳应象大论五段论

由气聚、美目、康宣整理

大家好,很高兴跟大家交流,上次提出一个问题,关于犀牛角为什么是寒凉的而鹿角是温热的?我不知道大家想没想这问题,上次说首先把这问题探讨一下,如果有想发表意见直接上麦也行、打字也行,我记得上次讲过不管犀牛角长在前面的,还是长在两边的鹿角也好或者是羚羊角也好,几乎都是诸阳之会,头角—头为阳吗?所有的阳经聚在头上,有可能对长的角有一定的帮助,大家想一想为何犀牛角是凉的而鹿角是热的?这涉及到一个很根本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引出一连串的中医思考、气道思考的问题来,讨论完这个问题把阴阳应象大论五段论串一下,这样《阴阳应象大论》算了结。

大家是这样回答的,我直接念出来,“犀角南方离火,鹿是北方寒水;犀角离中一阴,鹿角坎中一阳;角质坚硬锐,形像金,金性寒;水生的犀牛角性寒。”这个问题看似不经意的一个问题,大家没有仔细思考过,其实暴露出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学中医不能学到精髓的部分。还有人这么说的“鹿角形似木,木主条达性温”,很多外行学中医觉着“阴阳五行玄之又玄,不好学”,内行人也觉得阴阳五行虚无缥缈,寒热温凉不好理解。古人既然把本草传下来,大家就依照本草属性来制定,到后来也产生一些争议,公说公,婆说婆,莫衷一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也没有办法来衡量,所以中医很难学,不管内行也好外行也好,不像计算机或者数学就是一个定理,几乎没有二义。但是中医是不是不能学,这肯定是不是的,中医讲究中医的学习方法,它的方法既直接又简单,路走错了步步错,大家学中医不可违背了阴阳五行,寒热温凉,如果始终浮在表面不能扎根,所谓扎根就是从根本之性去理解、揣摩,不能扎根只是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用些名词套来套去。还有人是这样说的“犀牛角在头的下部,阳中之阴,实质是鼻骨,鼻为肺之窍,聚敛、降之性;鹿角春天脱落生长”。大家讨论鹿角和犀牛角就可以推而广之,看看大家的理论能不能深入到其它角上,理论能不能站住脚,就可以一目了然了。

很多西医抨击中医没有科学性也是很有道理的,咱们对咱们的理论不能自圆其说、漏洞百出,才容易受到别人诟病,这也是理所当然,自己不能圆笼,不能够用一条理论或者一个原则解释这样是不行的。还有说体用关系,有人说犀牛角是不是喜欢水啊,所以凉啊,同理鹿角不喜欢水,所以热:有人说鹿角属土而温。还有就是中医界对理论的争端由来已久,互相抨击诟病也是不胜枚举,所以说咱们讲的是气道中医,如果不能在气机的层面去了解寒热温凉,终究对中医不会有一个深层次的认识。有人又说了角属骨、属水、属肾,马上有人抛出了黄牛水牛,大家也可把羚羊、角马都放进来,所有长角的动物都可以放进来然后进行比较一下,哪些是热的哪些是凉的;长在前面的也好、长在两边也好都可以拿出来,这个理论应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如果偏于解释牛角是这样解释、解释鹿角是这样解释是不符合科学性的。看看大家有没有其他的解释,犀牛角是独个离中阴。有人是这样解释,鹿茸是在东北方,东北是阴尽阳生之地,阳初生有生生之象,少阳生发之性;还有人说与生长的地域也有关系,犀牛头脑比较迟钝,视力差,但嗅觉和听觉敏锐,生活区域从不离开水源。

不知道有没有学过《周易》,象八卦还知道吧,乾坤艮震巽离坎兑。这样对大家说一下吧,这首先有没有不同意角为诸阳之会?我给大家提一个线索,既然大家都不反对头和角是诸阳之会,咱们暂且把角阳气诸阳之所会的地方,那么大家考虑一个问题,寒热和阳的关系是什么?也就是我们通过犀牛角和鹿角(鹿茸)寒热的比较来阐释寒热温凉的关系。大家再把一个插进来,就是水牛角或者羚羊角,热极生寒,寒热温润,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阳气生发就是热,阳气收敛就是寒。大家从寒热去考虑这样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本,可以说现在大家的回答接近目标了。只是给大家留一个悬疑,因为这个问题一定要考虑清楚,其实寒热都是大家的感受,如果没有感受也没有寒热。从物理学的角度寒就是分子运动减慢,热就是分子运动加快,有个很形象的比喻,热闹就是热,冷清就是寒。

这个我们知道八卦之中坎离代表寒热——水火吗,水火寒热之用,其实上面已经把这个问题揭示出来,我进一步阐释,有人这样说:阳气生发为热,阳气收敛为寒,有两个层面,一个是状态的生发和收敛,阳气发出来就表现出外热而里寒,阳气收敛了可能表现出外寒里热,我们这样来理解一团气,《内经》上说过:“气聚则热,气散则寒”,有气则热,无气则寒,一团气聚在一起越聚越热,跟太阳一样,核聚变越聚越热,爆炸之后中心温度、外围温度都散失,这就是散,阳气散则寒,这只是大致来讲。

也就是阳气要生长,表现出很热,哪热?主要是外热,外在的东西热,那么里面就缺失了,刚开始是外面慢慢的热,里面慢慢的寒,因为阳气都跑出来了。大家一定要看清楚寒热只是一种表象,热闹跟冷清用这去理解,阳气收敛,收敛回来里面就热了,外面就寒了。古人说的气聚,就是气聚在那,聚的地方就热,气没聚到,单位面积布散就少,只是聚在中间,中间就热,外面就冷,气散整个都寒了这是整个寒热的见证,不知大家理解不?用人来比,一帮朋友聚在一起很热闹——气聚则热,这些人散到好多屋里去了——气散则寒,这是一种,大家要清楚。第二种,为什么气生长则热,气收藏则寒,还拿这几个人来比喻,这几个人从屋子里向外走的过程中外面逐渐热起来,这叫气生长,阳气生发,这几个人慢慢的撤进来外面就冷清了,这叫做阳气收敛叫寒,这是两种辩证这就好理解,更简单的办法来理解也就是气用则热,气不用则寒,这当然也是说阳气,阳气发用则热,不发用则寒,这最好不用收敛和生长来形容,用发用和不发用来解释。

《内经》里有这么一句话,说阴阳的,乾道其动也直,其静也专,乾道的阳气有动静,动则发用,静则不发用;阴气,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阴气的动和静。这一点大家一定要准确的理解,阴阳是有动静,不是阳动阴静,而是阳可以动也可以静,阴气可以静可以动,阳气可以发用可以不用,阴气也可以发用可以不用。《易经》上还有一句话“阴阳相道,刚柔相搏,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刚柔大家一定要理解,阳气可刚可柔,阴气可刚可柔;把气比喻成一个人就可以理解,男的可以发脾气,也可以不发脾气;女的同样可以发脾气也可以不发脾气,一定要拟人化,也是我们气道中医的一大原则,万物有灵。所以说寒热只是阴阳的一个属性,并非寒就是阴,热就是阳,不要对号入座。

在《周易》当中虽然没有提及气道,但是处处是用气道的思维,实际去理解气道的规律,我们只有进入气道或者进入一阴一阳的规律,才能很好的理解古人给我们留下这么多经典,中医的实质,不知大家明白不明白寒热不是阴阳,寒热是阴阳的属性,刚柔不是阴阳,也是阴阳的属性。关于一个阳气可以刚可以柔,可以寒也可以热,可以动可以静,可以聚可以散,可大可小,可收可放。阴也可以。这个大家一定要明白,大家上不上层次就看对阴阳的理解。可以这么说前面大多数朋友都把寒热按阴阳来对待,还有阴阳可曲可伸,云卷云舒,你把一片云理解为阳气或者一片阴气,一片云可以卷起来也可以舒展开来,所以说在这一块通过刚柔动静寒热卷舒帮助大家理解刚柔的属性,这个是非常必要的。而且阴不离阳,阳不离阴,统称为气。可以这么来说,气可收可散、可动可静、可刚可柔、可寒可热,这样可以更好的来理解气道,也即是有阳的地方必然有阴,有阴的地方必然有阳,阴阳相错相离,就象社会的任何角落有男有女,男女错开就不好了,即便军队里也有女兵。不知道大家理解不理解,这是关键所在。现在有些人得病怕冷怕热,其实表现的寒热并非实际就有寒有热,如果把寒热看做阴阳的属性很快就会跳过寒热看疾病的本质。

问:什么是阴阳?

这个问题问的非常的好,我不知道大家怎么样回答阴阳,看有没有人来回答什么是阴阳,如果大家知道什么是阴阳,可以上到更高的一个层次。看看有没有人来回答什么叫阴阳,这个问题好像非常大,如果很简单了,阴阳也不称其为阴阳了。阳为发散,阴为收敛,动则为阳,气的生发与收敛,矛盾的两个方面,事物的两面性,相对固体化的就是阴,能量化的就是阳,运动强烈的偏阳,运动柔缓的偏阴,阴阳说明事物具两方面,世上本无阴与阳,只有一气生于它,阴阳是气的状态,一分为二,相对的两个事物或事物相对的两面。还有人回答,阴阳是指性质,比如同是水气,阳轻轻上升水蒸气属阳,阴重浊下沉阴潮气属阴。大家说的都不错,基本区分出那些是阴、那些是阳,而且还认为是事物的两方面。其实对我们直观的理解阴阳是很有用的,比如前面我们说的动静、缓急、刚柔、上下、天地、卷舒,这些都是阴阳的两个方面,还有说是一种物质的两种表现形式。这些对大家认识阴阳非常有帮助,但都是阴阳的一种属性,你不能说就是阴阳本身。阳气生长就是阳,阳气收敛就是阴,可以这样说。

我来简单的说两句,大家在上面基本上方方面面都涉及到阴阳了,也没有严重的把阳说成阴,把阴说成阳,阴阳在体制上面什么是阴、什么是阳不好说,如果一定要有一个定义,可以这样来说,有了分别就产生阴阳,就像慧能当时说的那样,风动帆动那个问题,因为人产生分别,我可以拿来套用一下,自己产生分别而有阴阳。可以有这样一个不恰当的定义,再做一个现实的定义,阴阳其实没有阴阳,但是有各种阴阳的属性,就是以上大家谈的。所以我们站在属性上认识阴阳,我们去谈论阴阳,不如直接谈论阴阳的属性,对中医来时说更能方便我们治病。

还有这么说的一气本无阴阳,阴阳是认识一气的工具,这个话谈到气,气在一定的层次确实是存在的,如果能够认识气比直接谈阴阳更切实些,我们如果抛开阴阳直接说一气的刚柔,这个大家好理解了。像青蛙一样,青蛙一怒了肚子鼓起来——是刚,气消了是柔,青蛙的一气是这样的表现,青蛙往前跳这叫动,青蛙跳完不动了这叫静,青蛙很着急得想捕到一个蚊子这叫急,捕到以后在那缓慢的吃叫缓,冬眠叫卷,冬眠出来叫舒,青蛙往上跳叫上,青蛙往水里跳叫下。有人说:“人性本无善恶,一生分别则善恶生、阴阳见。”一样这个解释不错的。一气的两仪就是阴阳,阴阳只是仪。这样大家认识更深刻了,这样就说到阴阳根本。

接着来说鹿茸,在鹿角生长过程中,前面是鹿茸,后面是不断的骨质在生长,然后长到极致,这个鹿茸慢慢不再供上血液营养了,这个鹿茸就慢慢干瘪,然后这整个角就角质化的很厉害,那么这就是咱们这个角,所以说这个是鹿角区别于犀牛角、水牛角、羚羊角最大的一个特性,所有动物都没有这个能力,只有鹿有这个能力,也就是说骨质的再生,现在医学不断来研究它的再生能力来为人们服务。你看西医啊,他都能够很好的正视这个问题,从鹿角中发现这个价值来推动整个医学的前进,而我们学中医的如果连这点常识都不知道,只知道鹿茸补阳,那就是很悲哀的一件事情。所以说这个证明了首先一种生命力的旺盛,也就是阳气的一种发用,这个劲儿非常足,你想想这个骨头往上生长啊,人最难生长的就是这个骨啊,这个肉剜去一块儿还能长出来,皮擦破了也能长出来,唯独骨头,手指掰掉了,你看手指还能不能长,所以说鹿角最奇特的地方就是鹿角能不断的生长和脱落。每年大家想一想,那不是说它折断了再生长出来,而是每年整个的大鹿角就掉下来,重新再顶出一个鹿角来,它生长的过程就是阳气往外发用的过程。阳气发用就是热嘛,那么这个就是鹿角的热的所在,关键是这个角的生命力太顽强,新陈代谢太好了,这个也可以衍生到其他的植物,哪些植物生长的迅速,那么它的生机就很旺。我不知道大家了解这个肉苁蓉和锁阳没,这都是补阳的嘛,你看看形状也能大概有一个了解,那么好,这个是关于它的发用属阳,发用属热。热呀,就是阳气发用外在的表现。

那么下面我们讲一下那个犀牛角、羚羊角和水牛角,诸角啊,这所谓的诸阳之会并不是诸热之会,如果说诸热之会的话,那脑袋可能是一个非常热的地方。虽然这个脑袋,人的头啊是诸阳之会不避风寒,不怕风寒,但它也不会说是完全的产热,比其他的地方温度要高,反而头部是清凉的地方。你看很多穴位啊,还有天啊,都叫做清天,不叫做热天,清凉世界。乾为清,为寒,为冰。也就是阳气在天啊,并没有表现成热象,也就是并没有发热,这是大阳不热啊,真正的纯阳不热。这只有是离啊,离是阴阳相交嘛,发用才热。离主热,而乾不热,三阳不主热,大阳不热,阴阳相交产生寒热。由于它不热,不热就寒嘛,表现出不热之寒,叫做清凉,不能叫做寒,不能叫做阴寒,叫做清凉。所以说你看有人说犀牛角是大寒,有人说是微寒,那么这里可以和大家说这个犀牛角的寒哪也可以叫做清凉之寒,这个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个真正的诸阳之会,就是这个乾,天,是个清凉的世界,它的阳气啊没有表现在寒热上,而表现在什么上了呢?而表现在,比如,天表现在它的广阔,无边,完全覆盖大地,或者是清新透明,为尊贵,在上,表现在这方面。同样,这个角啊,它的阳气表现在哪个方面呢?它的阳气表现在它的坚硬和尊贵上,而没有表现在热上,这是关键所在。这我不知道大家听明白没有啊,这犀牛角、羚羊角表现在坚硬和尊贵上,所以说你看啊,这个雄性动物比来比去啊,就比这个角,谁的角好看、强壮、大、坚硬、尊贵,表现在这些方面,而没有表现在热上,如果表现在热上就坏了。鹿茸在生长过程中是热象,一旦生长停滞了,它的热象相对来说也要退去很多,所以说完全长成的鹿角不能说是热了,只有生长着的才热,所以为什么用鹿茸啊,只有它生长的过程中才表现了温热之性,而一旦停止生长,长成了就不表现这种温热之性。而犀角它不会脱落,缓慢的生长过程中不需要这种生发去催动它,所以说它只顾表现它的坚硬、强劲和尊贵这些。这个大家听清楚了么?而不像之前哪,大家所说的那样,来理解这个角的寒和热。

那么大家可以看一下《内经》、《本经》啊,关于犀角的功能的描述,我给大家解释一下,现在医学把这个犀角啊主要用来凉热、解毒,这是片面的。如果大家想学好《本草》,希望大家认真来读《本草》经。你看这个犀角苦寒,我不知道犀角苦还是不苦,我没尝过,“主治百毒蛊注,邪鬼瘴气,杀钩吻鸩羽蛇毒,除邪,不迷惑魇寐。久服轻身。生川谷。”不知大家看到我打出来的没有,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大家不要小瞧这一段文字啊,所谓百毒,为什么犀角解百毒?因为犀角啊,它具有这个坚硬、强劲和尊贵的这个特性,这毒啊,无非是阴毒阳毒啊,这个都算,所谓毒啊,气聚狠了就是毒了,太浓了,阴气太浓,阳气太浓,偏性太厉害。在这里面啊,犀角它有避百邪杀鬼魅的功能,这个正好表现了携阳气的光明,正气的乾天吧。这个很多的细菌、病毒一见到太阳的紫外线马上就死掉了,很多见不得人的事不能在光天化日之下做的,也就是阳气有一个消除群阴的功能,这个百毒应该这样来解释。蛊注也是,所谓蛊,是蛊惑嘛,就是一种虫子嘛,注,是流注。还有邪鬼瘴气,邪是病邪,鬼是鬼气,瘴是瘴气。下面所有的都是,杀钩吻,钩吻是一种植物,这是剧毒的,鸠当然是,饮鸩止渴,鸩羽嘛,鸩鸟的羽毛是有毒的嘛,还有蛇毒,你看这一串串起来都是百毒,蛊气,流注,邪气的流注,邪气,鬼气,瘴气,钩吻的毒,鸩羽的毒,蛇虫的毒。所有这些东西啊,都是阴邪之物,那么,犀牛角啊,秉诸阳之会,有着坚硬,强劲和尊贵的这个特性,足以来杀掉这一切阴邪之物,是这样来解释。包括那个除邪,使人不迷惑,不迷惑于什么呢?使人不迷惑于邪气。所谓魇寐,就是人身正气受到了瘴气的干扰产生的梦魇,寐是睡不醒,阳气不展,导致睡不醒。消除群阴的能力,这个犀角啊,秉诸阳之会啊。而且犀牛角啊比羚羊角更具尊贵之性,因为它就一个嘛,生在前面,而且大。

这个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很好的跟着我思路在走啊,也就是你要真正读好中医,必须改变你整个的世界观,整个看问题的方法,你才有可能对中医深入。天地有不正之气,有正直之气,有阳光有黑暗,那么犀角秉诸阳之会,带着阳光之气,它可以杀灭一切黑暗。也不能这样说,它不是杀一切黑暗,能够解除很多的邪气。那么同理凡是有诸阳之会,秉阳气所居这样的事物,它都有这种能力,大家可以看本草,凡是秉特异之性、正气的事物,事也好物也好,都有种能力。所以说古人的《本草》有大量的这样的描述啊,后人都删减了,只用它的寒热和特异性来治病,这是片面的。同时由于这个犀角有坚硬之性,所有坚硬的事物都有破坚的能力,这个大家可以记一下,也可以到《本草》去找,因为之前我没有做准备嘛,就不给大家去摘抄了,所有坚硬之物都有破坚能力。比如石膏啊,我们只说石膏有清热的能力,但石膏它是一个石头啊,凡石头都能破坚,你就当作破征瘕积聚,只是程度和轻重缓急的问题。那么犀角它同样秉着尊贵之性又有强硬之性,当然它有让各种毒,阴毒阳毒,进入身体的毒立即消散的能力,但是不是用一个犀角就能完全解决呢?这个不是这样的,因为大将还要有群臣来吸附,也就是说犀角一个独用也不能解决问题,也不是说这些百毒蛊注,进入身体的有形的一些东西也不是单纯的一味犀角可以解决的。即便中了阳毒阴毒也一样,所以说必须有其他药物帮辅,比如地黄、金银花、连翘,必须要这样的药来帮辅,才可能共同完成一件事情。那么还有一点,就是说这犀牛角啊,它是否是清凉的我没尝过,如果说有清凉的感觉,那么它这个阳气收敛成尊贵坚硬之后啊,这个清凉之感也表现出来,所以它有治大热的能力。这个热不是我们所说的三黄黄连黄岑黄柏之证,而是层次更深,有点毒的那种性质,同时要配和其他清热解毒的药才能共同取得效果。

问:犀角味苦寒,如何能消除群阴?

它是否苦寒哪,我们暂且不论,因为这个苦寒它并不是味道上的,有说大寒的,有说微寒的,这个消除群阴那,刚才说了,寒不代表阴,你说瘴气鬼邪,百毒蛊注,这个都是群阴,那你不能说它们是群寒,这个刚才一再强调这个问题嘛,我觉得不需过多做解释了。

人之气机有升降出入,药也有升降之别,而现在有几人能识?

没错,是这样的。

再看看大家有没有问题啊,也就是犀角的寒是清凉之寒,如果它没有强劲尊贵这种性质,那么它是和薄荷没有太大区别的,就是这种寒跟三黄黄连黄岑黄柏大黄这种寒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是阳气收敛留下清凉,另一种是直接的阴气发用为寒,也就是我们把三黄的寒叫做正寒,因为寒是可以去热的嘛。有人打出了羚羊角的作用,大家可以看一下,“味咸寒,主明目益气起阴,(去恶血注下,)辟蛊毒恶鬼不祥,心气,常不魇寐。”前面先暂且不论,大家看后面,蛊毒恶鬼不祥,安心气,常不魇寐,这些和犀角的作用是同样的,具有这种尊贵坚硬之气,好像缺了个“去恶血注下”吧,然后我们把这个结了。

这样我把这个犀牛角、羚羊角,还有鹿茸角总结一下,主要想告诉大家一个什么呢?阳气发用是热,不发用是寒,而且阳气大用不热,大家只要理解并且能够以后在临床理论上思考就可以了,这是第一,第二就是凡是坚硬的东西都有破坚的能力,这第三点,所有尊贵、秉阳气而生的都有辟百邪的能力,还有一点,就是不用而用的这个寒凉和这个阴气所结的三黄大黄的苦寒是有本质区别的,大家知道这几点就可以了。

问:这个羚羊角为什么有明目的作用?

“主明目益气起阴,去恶血注下,辟蛊毒恶鬼不祥,安心气,常不魇寐。久服,强筋骨,轻身。”这个羚羊角我见过,大家可以展开思路来想下,为什么羚羊角可以明目。这样吧,这个作为我们下次讨论的一个话题吧,因为这个明目又会牵扯出一个问题来。

你看这样来说吧,羚羊角为什么明目,我不知道这个是不是来解释的,还是来解释恶血注下,清凉血热,下面又说条达气机,条达之气,长而坚硬,生发之力,以应东方,畅达肝气明目,热结用羚羊角,寒结用麻黄。去恶血注下,恶血去,新血生,故明目。阳者,胃也,为目之库,肝与木有关系,咸寒以补水,水足则目明——陈修园,五脏之精上注于目。这个跟大家说一下啊,像这样的解释,包括陈修园这样的解释,咸寒以补水,水足则目明也,是不是还有什么药是咸寒的,大家这样来推就知道了,鳖甲是咸寒的吧,龟板是咸寒的,那么玄参是不是咸寒的?那看看他们是不是明目,然后你就来推这块就可以了。还有说是不是补水,那生地也是补水的,那是不是生地补了水它也能明目呢?五脏之精上注于目。还有一个回答的,这个回答的我觉得说的过去,至药,透明,内中空,气可通于上窍。大家要理解两个问题,什么叫明目,这个目是什么?明目代表什么意思?然后再去直观的理解羚羊角为什么能明目,那么从而引申你说羚羊角明目这个特性是否应用于其他相同特性的植物或者动物上。

你看我可以这样和大家说,所有坚硬的东西都有破坚的能力,这句话不是空口瞎说的,不止用在犀角,这个《本草你》挨篇去翻去,所有坚硬的东西,你看哪个东西坚硬,《本草》后面有没有两句破坚的东西,或者这样的症结,破坚破恶血,你看有没有这个能力。基本所有的中品、上品、下品都算上,这个《本经》后面都会多多少少注一个它有破坚的功能,这个没有什么好怀疑的,大家可以回去看去,如果是有心人的话。它的所有尊贵的东西都有去百邪的能力,你也可以翻翻本草去看去,也就是如果我们提出一种理论或一种假设的时候,一定是放到任何地方都说得通的。那我不知道为什么陈修园哪,他在这个地方,是这样来说这话,他这个非常不负责任。首先大家一定要自己要先攻自己,你攻不动,这个理由有可能站得住脚。咸寒以补水,水足则目明。那么首先两点,第一是不是所有补水的都有明目的功能,第二个,是不是所有咸寒的都有明目的功能,他这个如果可以说得通,水足则目明,但是为什么在羚羊角这儿,它单独拿出来可以明目,而并没有在其他的咸寒的或补水的药当中去单列这条明目的功能,那行,先这样吧,我们先休息五分钟吧,然后我把这些串一下吧,利用半个小时串一下吧。

咱们没有问题的话,我来讲最后总结一下《阴阳应象大论》当中的东方生风的五段论,这次拿出相当的时间来讲这个五段论,我记得刚开始就跟大家说过,这部分作为学习《内经》的一个眼目,五段论了解了之后,你对气机有基本的一个掌握,那么再学习《内经》其他条文可以融会贯通,如果你说学《内经》学地如何如何好,这五段论你不能很好地解释,也不能说你学中医学到家了。《内经》中说“昭乎其如日醒,窘乎其如夜瞑”,也就是你是否能知道眼目,你知道就像大白天走路一样,想到哪就可以到哪,你要不知道了就像晚上走路一样,怎么走怎么黑,茫然不知所措。

前两天有病人跟我反映,她找一个大夫看,她那是个产后风,这个大夫给她开方子,后来我看着方子了,产后出汗,大夫最后用龙骨、牡蛎两味药各30克,前面加一个补气补血的嘛,那补气补血只是简单的白术啊黄芪啊白芍这样的药,也没有加些关键性的药,后来出汗很严重嘛,就汗流不止,最后一个方子就加了龙骨牡蛎,我记得我在很早以前跟大家讲课的时候就说过,这龙骨牡蛎它不可能收这种产后气虚血虚这种出汗,为什么呢?因为虚在有形上,用龙骨牡蛎无形之性去收引它呀,不可能达到目的,这一点就告诉大家什么意思呢,你一定要知道每味药的药性和它的发挥的层次,如果不是一个层面的,它即便有收性也不行,而且有汗勿止汗嘛,泻而勿止泻,吐而勿止吐,不要光看现象不抓本质,这个她出汗成那样,几乎所有的涩药你都上了,你这个汗还是止不住,一定要注意疾病的本质而不要去注意它的现象,所以学好这个五段论对我们非常有帮助,而且问题是这个龙骨牡蛎它收的也不是有形的东西,它收的是无形的东西,有机会给大家讲一讲龙骨牡蛎这个药啊,亡阳的时候可以用,其他的收涩尽量不要用。

咱们主要来讲一下这个五段论呀,我只是给大家串一遍,因为原先都讲过了。一气之变化流行在人身体上,有人说无非水火一团气,就是一团气,气动分阴阳,分对待,它分了五个,也就是东南西北中,一团气一个轴嘛,一个皮球,是不是它有上下左右,东南西北中间呀,如果平面的来说。那么这团气必然有五个属性,如果分成五份的话,因为五就很有意思,五是合天道的,你看那个花很多都是五瓣,这个是有它的原因,这个原因大家可以回去思考,如果不明白到时可以问我,所以说五行不是白起的,很多事物都是按五这个数来走的,五这个数非常奇妙。那么既然天道自然,把这个气分成五份,五份都得占一个嘛,那么正好人身运化、自然造化就分成了开合缓急舒,或叫升降开闭和,开合升降和中间的斡旋之气,也可以叫升降开闭和,和就是中间的和,还有就是和缓的和,这个怎么叫无所谓,大家能够理解这种状态就行,你也可以叫升降开合,咱们这样吧,就叫升降开合调吧,这个是对它的状态、它的运动轨迹来说。中间来表现的肝和脾又是一对缓和急的代表,那么肺也是舒气的代表,这里面心就是开气的代表,肾就是闭气的代表,又是一个角度来理解这个五气,那么这两个角度来看五气,我们就能通过这两个角度来解说五段论当中的所指,那么我们来看一下。

我们从五味这开始串,很简单给大家串一下,酸者收也,收气的代表,苦者发也,发气的代表,土者甘也,缓气的代表,金者辛也,散气的代表,水者咸也,凝气的代表,就是这样嘛,酸者收也,苦者发也,甘者缓也,辛者散也,咸者凝也,你看这个五气串了啊,五气一个是收、发、缓、散、凝。那么接下去往下走,肝心脾肺肾我就不说了,肝心脾肺肾到筋血肉皮骨要说一下,这个筋气是聚气的代表,收聚嘛,血是流通之气的代表,苦者发也,火者开也,这都是流通之气,肉是和缓填充之气的代表,也就是脾者缓也,大家给记一下,回去自己整理,融会贯通,皮毛是发于全身而有收涩作用的代表,这个骨髓呀,骨髓是凝涩在中、支撑身体之气的代表,闭气嘛,闭在里面了,就起支柱作用了,凝嘛,凝在里面了,凝结。

那我们再说一下肝主目,心主舌,脾主口,肺主鼻,肾主耳,这一条线给大家串一下。目是神魂之所游行出入的地方,肝主魂嘛,主生发,所以主目,蒸升之意嘛,有神有魂有精神在,生机才在。心主舌是搅动之气的代表,舌主搅动嘛,心机或者从动这一方面来体会,心主血嘛,血主运动,血也健运不息。脾主口,是容纳之气、吞吐之气的代表,我们讲过脾主容纳,主包容,那么口就是这个之气的代表,口主容嘛,能容物。那么肺主鼻呀,鼻是通调之气的代表,肺主发主散,是相傅,通达呀,到肺这儿非常通达,散,都散开了,当然通达,四通八达,通调天气,通过鼻中发出。那么肾主耳,肾主收纳,主收藏,耳是一个耳洞嘛,肾主收纳,被动的,主隐主藏主闭,那么耳是这种气的代表,那么这条线我给大家捋了一遍。
   
接着在声为呼,从这开始说,今天讲最重要的地方吗,次要的都不说了。所谓在声为呼,呼是怒发之气的代表,它主生长嘛,主怒发嘛,是怒发之气的代表,呼出来,由里达外,由下达上。这个南方生热呀,在声为笑,这个笑啊,咱们不是说了吗,心主开,是开合畅达之气的代表,爽朗的笑嘛,大声的笑,非常喜悦嘛。那么中央土,在声为歌,这是缓和之气的代表,和、缓、畅,笑是爽朗畅快,这是两个意思啊,一个是在上,一个是在中,笑和歌是有明显区别的,因为脾主缓畅,我们讲过,所以在声为歌为缓畅。到了肺了,在声为哭,哭是衰败、衰落之气的代表,肺金嘛,由极盛而到极衰,从盛而衰,向下滑落,金主降嘛,主宣散主降,前半部分宣散,后半部分降,后半部分降就是声为哭,悲哭之哭,向下降,物极必反嘛。那么到了肾了,在声为呻,呻是下气发动的代表,里气发动,呻吟嘛,你看所有的阳气凝涩在里面,外面笼罩着阴气,它整个的感觉失去了自己的位置,开始在里呻吟,呻吟的病人声音都很深,可以深达肾部,是肾气出现问题,所以在声为呻,呻是呻吟的呻,从里面发出来,那么我把声也串了一遍。
   
然后咱们说变动,变动就是相反的一面,肝变动在握,所谓握并不是手握,脚拘挛、手拘挛、弓角反张都叫握,肝生长条达,那么这种条达生长之性被约束,那么就产生了卷曲,那么就是握,在变动为握。那么心在变动为忧,心在上位,居在上位,爽朗笑的背后,相反的一面就是忧愁。脾在变动为哕,脾主容纳,容纳无形之物,容纳之后四布于全身,胃也是容纳有形之物,然后由脾接管,容纳无形之物然后推运到全身,那么它反面就是不容纳了,就是哕出来,不是有形的物质,有形的是土,无形的气上逆叫哕,上逆不容叫做哕。肺变动为咳,肺气下降,宣布而下降,它的变动啊,相反的方向就是上逆做咳。肾变动为利,肾主坚凝,气聚在里,里气如果说变动啊,结果是凝闭之气受到冲击,表现为全身的战栗,不仅因为寒而战栗,恐惧、惊吓都可以表现战栗,肾精不固而产生战栗,好,变动这一条我们也捋了一遍。

还有一个肝在志为怒,肝就是上升嘛!怒则气升,和怒放是同义,象花朵一样都开了,在志为怒,志是神气的意思。心得位在上,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脾气缓和畅达在中焦,利于思考,思则气结嘛!安定之气才能有帮助思考,不可能是气上下乱窜能有思考,思则气结,气结在中间,不能和缓畅达了,就是气结了。肺在志为忧,这个好理解,气下降失位,表现出忧愁,气降。那我说一下肾,在志为恐,恐则气下,恐惧就想找一地方藏起来,惊恐,恐则气藏,那好主要的问题咱们都窜过一遍了。

还有最开始的,东风生风啊,风这个事物是生机的代称,没有流动,没有风也就是没有生命,肝者气升,充满了生机,这个生机旺盛于外表现很热闹,就生热,湿气有水汽湿润的环境最利于生命的生长,那么就这个就是脾主湿这种环境,相对有一个湿热,湿不是指的潮湿,有生机的环境,这种环境生命才能得以维持,所谓的燥,也不是讲的干燥的意思,讲的是清明之气,因为肺气通达嘛,它不允许有湿气停留,湿气蒸腾,就是燥跟晴天一样,象征天下大白嘛,最后一个寒,所谓气凝于里,外相表现为寒,因为生机不再外相表现,在里面,就是这么个意思!基本就串到这吧,时间也差不多了,看看大家有什么问题,拿出时间我们随便交流下,《阴阳应象大论》我们告一段落。

这个《阴阳应象大论》我主要是让大家了解一下气机的概念,没有说到有形的东西,都是概念的问题,也就是学习中医的方法。你不要直接馅到形质方面,我们讲过,神、气、行、这三种状态行的层次,我们讲的就是气的层次,形的层次是西医的层次,气的层次是中医的层次,你只有从气的层次来了解,你才能学好中医,我觉得这样给大家讲机会难得,因为我有一个讲的机会,大家有一个听的机会,可能不同于书上讲的,或者常见的中医的古籍上讲的,我讲也是诚惶诚恐啊,生怕给大家讲错,你就关键是思维方式的改变,而不是学到多少东西,知道了多少条文,看大家有什么问题,方方面面的,有什么问题?因为中医都是这个样学过来的,如果你按照西医的思维方式啊,这个东西就没法学了,你进都进不去。象我们说犀牛角鹿角的区别,大家可以想想,无非讲的是一个气机变化,无非是开合、升降、收藏、缓急、卷舒,就没有其他的东西,也就是学一而天下毕,这个道理谁都可以说,但是如何应用到我们的应对所有的事务上,中医的临床上,就看你是不是能够时时刻刻着眼于动静、刚柔、卷舒、升降、开合、缓急,这些气机上的理,不然很难学理。

问: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如何解?

这个我跟大家说一下啊,阳气可以发用、收藏、可刚、可柔,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这个意思啊,是这个样来说,阳气啊你不断的耗阳气啊,阴阳之气你耗完了很迅速的,阳气精,也就是安定、内收一个状态,那么神呢,精气神,神呢有一个气的依托,才能养神,也就是这个人身体不强壮,它的神也不强壮,身体强壮了,它的神也旺,神旺了,同时气旺,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的问题,所以说你的阳气内收啊,安定啊,你就精神也得到了滋润,有的人才华横溢,身体衰弱了,也就不行了,阳气耗完不能养神。

柔则养筋,说的也是这个意思,阳气不能刚燥,很多年轻人仗着身体好,干了很多违反自然规律的事情,熬夜、通宵打麻将、出去打架、逞强、用意、房事不节,这都是使阳气不能很好的调柔,不能很好的濡养这个筋骨血脉,这个筋啊,代表了整个人的筋骨血脉,不知道你听懂没听懂,说的意思无非就是要爱惜阳气,使他调柔、畅达、内收、这个才可以使得神的层次可以养神,气的层次可以养筋脉血骨。

问:辛、苦的味是怎样的状态,咸是发、苦是收?

这个不是这个样的,咸是收,咸是凝嘛,凝结在一起了,苦是发,苦体是收,用则发,记得我讲过手榴弹,他没有用肯定是凝聚,这个就是苦体,抛出去爆炸就是发用,所以说我们吃的这个苦药啊,凝结了很多苦的元素,但是吃下去之后苦发用的,这个要理解一下,苦体是聚的,苦味是发的。

问:阴阳是指有其物还是只是说理的方法?

这个前面我们讨论过了嘛,这个只是一个说理的方法,没有真正的阴和阳,你一定知道背后的东西,拿高矮说嘛,个矮的是阴,个高的是阳,那么如果把个子高、个子矮搞平了,你能说个子高是阳,个子矮是阴嘛,都是一个说理的方法,你用的时候一定记得他背后是指的什么,光说阳就是不对了,阴阳是个代替。

问:在天为玄,在人为道,道是什么意思?

你这个理解吧,这个怎么说都成了,在天为玄,在人为道,玄理嘛,道就是规律就是道理,为什么在肝这一块来说呢,因为跟下面是对不上的,第一个可能是一段衍文!是多余的,这一块说的的也可以,因为是来了个发挥嘛,肝是生机的代称,生生之源嘛,所以说对肝应该多关照一下,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这块太玄了,你对下面理解清楚了,这块可以理解!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这是三个层次,这是在讲生机,这怎么说呢,生机从虚无中出来的嘛!没有生机天就绝了嘛,所以把生机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中下嘛, 在上面的天道,在中间就是人道,在下面地道!就是化生万物的生机,就是这个样子理解,化生万物了,才可以长出了庄稼,长出了五味嘛,

问:苦体在收在用为发,能举一个药吗?

很简单我们举例黄连嘛,这个也不能用收,可以用作聚,那聚了很多的苦味元素在里面嘛,那么你吃了之后,黄连直接就发了,发它有破的能力,所以说我跟大家讲过,苦为发、为破,而不为降,降是气机发了之后的气机运化的自然的现象,因为泻心汤嘛,心下痞,苦以发之,半夏、生姜辛以散之,黄连、黄芩苦以发之,把这个心下痞发开、破开,痞气解开,气机则通!该降降,该通通,这个药物都有两用性,一个体一个用。

问:如果说说理方法那是阴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怎么理解?

那么这个好理解了,阴阳之外的所有代名词,那么所有的大东西,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都是什么意思呢,都是揭示万物龙虎相斗,你争我夺,才产生了万物世界,化生万物,如果说没有阴阳,那么是不复存在的。

问:有人说龙骨、牡蛎收敛之性啊?

我只是讲一下这个龙骨啊,都是古代牛马羊的骨头,都是化石嘛,你挖出来,它有潜镇之性,潜藏在底下,封藏了几千万年变成化石了嘛,这个东西藏了那么长时间了,它有潜藏之性,而且大家知道,石头填了,动物骨没了,它能收无形之气,煮完了之后不能溶解于水,起码解析出来的东西很少,一个气,这个骨收气,潜镇收涩藏,这个龙骨你舔一口很涩,这个东西外用很好,但是它只能收阳气,阳亡了之后,在无形的一方它有收的能力,你像血虚、自汗盗汗,效果很差,它不是靠这种无形的物质收回来的,因为没有这个能力,有形用有形的办法,无形用无形的办法,一般只能用一次,都用于急用,很多阳虚的千万不要用龙骨,阳虚气血虚少,千万不能用龙骨。这个有形最好就是四君子、六味地黄,大亡血、亡阴用生地、山萸肉、山药这样的药,气血充足补上来了自然不出汗,这是一定的道理,这是有形的东西,不解决气血虚的问题是万难的。龙骨、牡蛎非正道,你想想潜藏那么多年了还有多少生机,天天熬汤药喝,黄芪、党参、山药、山茱萸、生地、熟地、麦冬、甘草、大枣、饴糖这些东西补气血,味道都是甜的,补百脉的作用,所以用药要用君子之药,不要用一些很有问题的药。

问:苦为发破?

微苦则小发、小破、大苦则大发、大破!

苦能坚阴的说法不对,没有说苦能益阴,这个说一下,甘药能益阴,甘药酸甘益阴,辛甘益阳,中药甘味药占七成,酸味药二成,辛味二成,这个是开方子的标准。以甘为主,因为所有的东西都需要大地的滋养,所有的方子甘药至少有一半;把《伤寒论》中所有的方子都算上,攻伐方子甘味药占三成,补益方子甘味药占七成,这个是一个不公开的秘密,跟大家说了,是一个原则。所有的方子的配伍都在味道上,不下功夫查不行的。酸药微酸,苦药微苦,大观治病,除非是实证,才用大苦、大辛的药,现在人的汤药不好喝是对我们的耻辱,首先汤药补药非常好喝,喝的时候不反感,如果自己有虚喝了会非常舒服。现在人开方子少君子多小人,搞得药腥臊乱臭没法下咽,完全把病人给耽搁了。两阴夹一阳是坎卦是不对的,非常有问题,因为不管是丹道上讲,还是我们日常生活必须有土气从中间做和事老,做中和,也就是甘味药,这没有任何疑问。

所谓的良药苦口跟大家说一下,古人得病多实证,苦药能治,用甘苦之药,所有的方子都有甘药,为什么加甘草?不是平白无故加甘草,《伤寒论》上大部分方子不管是补益的还是其他都是在甘药的基础上再加其他药,古人多实证所以加苦药破而发之,没有人说补药非常难喝,现在人用全蝎、蜈蚣、羌活,还有其他的乱七八糟的搞不明白的药放到锅里以后,熬出来烂臭,捏着鼻子喝也不愿喝,好药都很好喝,大家尝尝《伤寒论》的方子,麻黄喝过吧,这个基本没有什么味道,桂枝甘味还有点辣,芍药微酸,石膏也没有什么怪味,知母熬出来微苦,也没有什么怪味,黄连是正苦,为什么不拿苦参熬出来喝,可以尝尝苦参有多么难喝,开方一定要注意,就是加一个药就会难喝的不得了,苦参都是外用基本不内服。大家多看这些方子,经方之所以叫经方是有它的道理的。甘味占第一,你看着不起眼,其实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甘中见辛,甘中见酸,甘中见苦,甘中见咸,只是比例搭配的问题,淡味也属于甘,白术、茯苓也属于甘。现在一些治风湿病,不知道补气血只知道用祛风湿药,罗列祛风湿药物的大集合,太有问题,今天就到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5/9 05:0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