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liufeimei

中医如何入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25 21:27:38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20年所得,跟师只需5年
发表于 2009/8/25 21:5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iufeimei 于 2009/7/1 13:34 发表
到底中医如何入门??
我是一名在院医生,已经在山东中医药大学学习五年,就业三年,目前在内科工作。
自己热爱中医,但在大形势下,中医逐渐萎缩,西医耗费自己大量心血。
虽然有时用点中药,也有些效果,但 ...



http://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91501&extra=page%3D2

【转帖】与中医大学学弟交流学习中医的若干心得体会


此帖子搜集当代著名中医百余家,作了初步介绍,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医家进一步深入探索,对楼主的困惑可能有所帮助————有些字体太小请使用放大功能-或复制到自己的Wed重新编辑,自然看起来就不费劲了!首篇内容如下:
【转帖】与中医大学学弟交流学习中医的若干心得体会

与中医大学学弟交流学习中医的若干心得体会
岳美中先生认为学习中医应当从学习方剂入手,李翰卿先生认为学习中医多快好省的办法是攻读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然而如何在二位老先生的权威意见之间找到一条沟通的桥梁,笔者为此苦苦思索多年,现略陈个人浅见几条如下,仅供学习参考:                                       1、先学陈潮祖所著(中医治法与方剂)人卫出版社第四版;本书是一部专论病机、治法、方剂关系,并将理、法、方、药融为一体的专著。学这部书要有两部工具书————(中医大辞典)或(简明中医辞典)与(中药大辞典)。
2、       宋兴:(临证解惑————陈潮祖教授学术经验研究);这与(中医治法与方剂)联系起来读,可以增强对中医的学习信心。
3、       有了以上的基础,最好遵照李翰卿老中医的指导————直指中医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   )与(温病条辨),这是多快好省地学好中医的有效途径————自然,(四书五经)、(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得放在枕边每晚临睡之前读它1小时————把古文学基础提高一步。
4、       以上三条如能办到,则读中医大学教材如卷席!读名医医案、搜索医学参考文献更不在话下!
5、       接下来谈谈如何博览群书:中医古书有一万二千多种,穷毕生精力也难以通读一遍,为解决这个难题,当代中医学者作了很多整理工作;如:南京中医学院(现为南京中医药大学)王新华编著有:(中医历代医论选)、(中医历代医案选)、(中医历代医话选);李飞编著有(中医历代方论选);吴昌国编著有(中医历代药论选)。上述五部书,囊括了几百种重要中医古籍精华内容,如能置之案头经常查阅,眼界必然大开,必将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学术基础。
6、       现、当代著名医家著作:最近人卫版的“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出了几十种,如经济条件许可,最好全予购买,留着慢慢细读;有些还未出版,耐心等待就是了。下面例举若干著作:(程门雪医案)、(岳美中医文集)、(任应秋论医集)、裘沛然著(壶天散墨)、焦树德著(从病例谈辨证论治)(用药心得十讲)、丁光迪著(中药临床配伍与运用)、方药中著(辨证论治研究七讲)(温病条辨讲解)、(周仲瑛医论选)、王洪图著(黄帝内经临证发挥)、鲁兆麟等著(近代著名老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王庆其主编(内经临证发微)、柯雪帆著(伤寒论临证发微)、何任主编(金匮要略临证发微)、原中医研究院编(中医讲座一、二)(温病汇讲)、陈鼎三著(医学探源)、邹学熹著(中国医易学)、刘冠军著(中华脉诊)、至于(舌苔图谱)则任选一种;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更是出版了近百种。总之,根据自己的需要尽量予以收集就是了————裘沛然老先生有言:治学要猛,温课要温,以上例举各书,留着慢慢温习吧!
7、       要想在中医大学本科毕业阶段达到高级中医师的水平,笔者个人认为,以上的医书是不能不读的;其它课程,按学校要求去作就是了————胳膊拧不过大腿————目前想搞独立自主地学习中医,环境不允许,随大流罢了。
2009,03,14,定稿。以下对各位医家在百度作一搜索,具体资料如下:
1.【李翰卿】(1892~1972)医学家。字华轩,又名希缙。大同市灵丘县沙坡村人。幼时上学兼从舅父学医,15岁便独立诊病开方,被当地人称为童医。1919年考入太原中医研究会,毕业后应邀在太原复承堂行医,声名大震,被选为太原中医公会执委。1925年应聘山西中医学校任教,后在太原开业行医。日军侵占太原时,慕其医术精湛,曾以高官厚禄聘请,均遭拒绝。1949年后,主动将家藏《万有文库》等近2000册图书捐献给国家。历任太原市职工医院医师、医务主任、副院长。1956年任山西中医研究所所长兼中医研究会理事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进行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宫外孕的研究,获得成功,被评为全国十大医学科研成果之一。1960年编著《伤寒论113方临床使用经验》。1970年11月赴京参加中西医结合会议,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 .

2、岳美中(1900~1982),名岳锺秀,号锄云,以宇行。河北省滦县人。早年攻读文史,二十五岁时因肺病吐血,发愤自学中医。曾行医于冀东、鲁西一带。解放后曾任唐山市中医公会主任、唐山市卫生局顾问,后调中医研究院工作。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垒国中医学会副会长、中医研究院研究生班主任、中医教授。从事中医工作数十年,有较深的理论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肾病、热性病、老年病等有深入的研究和较好的疗效,在国内外有较高的名望。主要著述有:《岳美中论医集))《岳美中医案集))((岳美中医话集))《岳美中治疗老年病的经验》————合编为(岳美中医文集)以及《中国麻风病学汇编》等。
3陈潮祖(1929),男,四川省宜宾人。因母亲宿疾久困,常延医诊冶,长期耳濡目染,渐至心有所感,情有独钟,遂矢志岐黄,以济世活人。18岁时,从同里名师孙芳庭习医,学成,悬壶桑梓,医誉鹊起。1958年入成都中医学院师资班学习,结业后,留校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至今。1979年任讲师,1983年任副教授,1987年晋升教授。曾任方剂教研室主任,成都市政协委员,四川省中医学会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l991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部选定为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教师。现为方剂学硕士导师。  临床方面,于杂病诊治积累了十分丰富的辨证、遣方、用药经验。特重肾命之阳,尤长补火益元。在运用补火益元诸方时,对真武汤的研究尤为深刻,化裁40余种,治病50余症,半数以上是他本人的创造性发挥。他运用本品,常与生姜配伍,欲其温而散者用生姜,欲其温而燥者用干姜。益元特别重视和擅长运用人参。作为方剂学专家,对方剂学的突出贡献是选收医方,以临床常用,疗效突出,结构独特为原则,无贵无贱,广收博采,纠正了重经方,轻时方,重书刊方,轻民间方的偏见;编撰方书,创以五脏病症为纲类方和从脏腑病机入手研究医方的新体例;辨析方义,注重方剂结构、用法、特殊性的疑点、难点、要点分析,把方理研究推上了由形入神的高度;阐明方用,强调方随法施,法因证立,证系于五脏,把理、法、方、药融为了一体;并集古今灵机巧变之实例,当代科研成果以及临床心得,对众多医方的临床运用,作了切合临床实际的充实发挥,为当代,也为后世筛选保存了一大批宝贵方药遗产。  学术上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全面继承,大胆创新,且数十年如一日,教学之余,深入临床,临床之余,精研理论,着力笔耕,在各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教学上,始终坚持以论明理,以案实论,力求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做到论实理透。由于内容生动具体,言辞雅畅清新,受到学生好评,誉为“月下清泉,流于石上”。3O余年来,一直主讲方剂学,先后为学科、专科、西学中班、进修班等各类学员讲授方剂学,还培养了学术继承人1名,硕士生2名,在读硕士生1名。合作编著《中医治法与方剂》(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中医方剂与治法》(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主编《中医病机治法学》(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等方剂学著作2OO余万言。1988年任西南西北片区教材主编《方剂学》(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其中,《中医治法与方剂》一书,从1972~1984年间,一直作为我校正式教材使用。而《中医病机治法学》一书,则成为其学术代表作。书中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五脏宜通”和“膜腠三焦”等新见解。该书问世后,迅速被日本翻译出版,流传海外。注:陈潮祖的(中医治法与方剂)人卫第四版,把(中医病机治法学)与(方理求真)二书融合成一体,比一二版有重大修订。
4
任应秋,字鸿宾,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1914年8月5日生于四川省江津县。4岁即就读私塾,及长,入江津县国医专修馆攻读经学,其间曾求学于经学大师廖季平。当时廖季平已年逾七旬,甚喜其聪敏好学,故悉心指点,并传授治学之法,使任应秋在治经学、训诂学、考据、目录等方面打下扎实基础,为以后研究中医学奠定了文学方面的根底。  17岁时,任应秋毕业于江津县国医专修馆,开始医学生涯,其祖父又聘请了当地著名老中医刘有余到家中为其教授中医典籍,并设立济世诊脉所,免费为当地群众看病,同时也积累临床经验。在以后3年时间里,学完了《素问》、《灵枢》、《伤寒论》、《金匮要略》、《难经》、《神农本草经》、《脉决》等中医学理论著作,并有了一定实践经验。1936年,任应秋在上海中国医学院读书期间,有幸见到当时上海地区名医丁仲英、谢利恒、曹颖甫、陆渊雷、陈无咎诸前辈,并一一虚心求教,受益匪浅,开阔了知识领域和学术眼界,使学业大进。翌年,因抗日战争开始,祖国危亡在即,任应秋不得不返回四川家园,自设诊所,行医治病。并凭借其文史知识,执教中学。  40年代,任应秋任《华西医药杂志》主编,同时从事中医文献的整理研究工作。早在1937年,任应秋即发表了第一篇论文。同年,为了反对南京国民政府歧视消灭中医的政策,还发表了题为《教育部不准中医学校立案是何道理》的文章,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大声疾呼。到了其任《华西医学杂志》主编期间,更不断发表学术论文,并于1944年完成了第一部医学著作《仲景脉法学案》,次年,《任氏传染病学》问世,1947年,《中医各科精华》(第一集)出版,使其学识才华渐为医界所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应秋受到政府的重视与任用,1950年被任命为江津县医务工作者协会副主任,并当选为江津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2年,又应聘出任重庆市中医进修学校教务主任和市中医学会秘书长,并被选为重庆市人大代表;1957年被调至北京中医学院任教。于1984年11月17日在北京逝世。  学术思想演变与治学态度  任应秋从事中医工作50余年,执教30余年,知识渊博,著述宏富,已刊行于世的专著37种,约1300万言,其学术思想发展演变,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1949年以前,中医一直处在被岐视、排斥的地位,政府采取取缔和废止中医的政策。中医界很多有识之士,为中医事业的生存而努力,为争取中医合法地位而献身,发展中医学术,发展中医教育。任应秋在上海就读期间,曾受诲于“中医科学化”的倡导者陆渊雷先生,对陆氏之谈大加称允,遂效其法,以“中医科学化”为己任,其所著《任氏传染病学》、《仲景脉法学案》、《中医各科精华一集·内科学》、《中医各科精华二集·内科治疗学》均属“中医科学化”观点之代表作。在50年代初期,所著《中国医学史略》、《脉学批判十讲》等书,仍是致力于“中医科学化”主张,这是任应秋40岁以前学术思想主体。  1954年,人民政府对中医提出了“系统学习,全面掌握,整理提高”的方针,强调了西医学习中医的重要意义,相继建立和健全了中医的教学、科研和医疗机构,在新形势下,任应秋认真学习领会中医政策的实质精神,深刻认识到“系统学习,全面掌握”是继承中医学的问题,“整理提高”是发扬中医学的问题,只有系统全面的继承,才能做到发扬光大中医学。从此,他以其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全力以赴于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深入进行中医学术的研究。  为了引起全国中医界对继承发扬工作的重视,1957年他发表了《怎样正确对待祖国医学遗产》一文,1958年又在《中医杂志》第三期发表了《从头学起全面继承,打下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的坚固基础》一文,提出在全国中医界应认真学习中医政策,广泛开展继承工作,强调要认真学好几部经典著作,真正重视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从1954年以后至1966年这12年里,他先后著成《伤寒论语译》、《金匮要略语译》、《阴阳五行》、《五运六气》、《中医各家学说讲义》等书,为中医学的普及与提高做了大量工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医学术无法进一步发展,任应秋数十年所集的数万册书被查收,数万张学术资料卡片一扫而光,但他坚信发展中医学术无错,中医发展的春天一定会到来。1976年后,中医工作又开始走向正常发展的轨道,任应秋夜以继日,奋力著书立说,又先后完成了《内经十讲》、《中医基础理论六讲》,《中医各家学说》、《运气学说》、《内经研究论丛》等著作百余万言,校点了金代张元素的绝版书《医学启源》。这些著述,均是其晚年深入探讨中医学理论体系,并加以发扬光大的代表作。  任应秋治学态度严谨,钻研学术刻苦,为了练就扎实的中医基本功,白天进行教学、科研、医疗工作,晚间博览群书,开阔知识眼界,每日工作10余小时,数十年如一日,即使节假日,也从不例外。对于学术问题,引经据典,拨之临床,无不溯本穷源。《内经十讲》一书,对战国至汉代形成的中医第一部理论专著,从成书时代、古代文献、后世研究医家及其学术思想、理论体系诸方面进行探讨,引用大量古代文献资料,均一一得出结论,被中医理论研究者所称道。《医学流派溯洄论》一文,从大量中医文献资料和史料研究入手,得出医学流派起于战国的观点,成为中医界一家之言。他不囿于旧说,不固执自己的旧论,例如《中医各家学说》教材先后四版,在一版教材中他不主张划分医学流派;二版划分4个医学流派;至三版又提出7个医学流派,使教材不断充实、提高与完善,充分体现出其严谨的治学精神。  研究中医流派 创立各家学说新学科  任应秋执教北京中医学院后,集前贤及自身研究中医之经验体会,认为欲造就大批高级中医人才,必须师百家之长,集前人理论与经验之大成。经过数年的努力研究,1959年撰写了《各家学说及医案选》,介绍了历代著名医学家的学术思想与经验,并附以验案印证。该书首先在北京中医学院的本科生中使用,受到普遍欢迎,后经卫生部批准将各家学说正式列为高等中医院校本科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并由他主编了第一版《宋元明清各家学说及医案选》。1964年在原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补充与修订,又增写了总论部分,从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到各家学说的演变与发展作了系统的分析,提出了中医发展史上存在四大学术流派,即以刘完素为首的河间学派,以张元素为代表的易水学派,宗法张仲景《伤寒论》的伤寒学派和明清时期发展起来的温热学派。所选医家由原来的22人,增加至39人,并附有原著74篇,更名为《中医各家学说讲义》,是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二版统编教材,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980年,经20年的潜心研究,他对中医学术流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提出了医学发展史上存在着7大医学流派,即医经、经方、河间、易水、伤寒、温病和汇通等学派。他认为历史上医学流派的肇始并非在金元,而当断于先秦。指出了医学流派的判定,当以师承授受与学术争鸣为依据。这些新的观点,在中医学界引起了反响,推动了对中医学的深入研究。他主编的全国高等中医学院教材《中医各家学说》第三版,即以7大医学流派为主线,包括基础理论和临床各家学说在内,共分别介绍了上自战国,下至民国时期的11个时期,105位医学家,全书共约60万字,可谓集历代著名医家学术经验和学术思想之大成。是书出版之后,日本汉医学界立即全文翻译。1984年5月,他在重病中,再次主持了新版《中医各家学说》教材的编审工作。在“中医各家学说”这一学科领域中,任应秋是国内当之无愧的学科创立者和带头人。  重视经典医著 精研基础理论  任应秋一生阅读了大量中医古籍,尤其重视对中医典籍著作的理论研究,毕生致力于中医理论的发掘、整理、提高,并且作出了突出的成绩。  他一直坚持认为,中医学术中不仅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有它自身相当完整的理论体系。针对社会上存在的“中医没有理论”,“中医不科学”等观点,他深刻指出,中医学是一门经过了几千年亿万人民实践检验的科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过巨大贡献,实践证明,“道经千载更光辉”,中医不单有它系统的理论体系,而且中医理论中包含着深刻的整体观念、唯物论和辩证法,这种自然形成的中医理论体系,有着科学、合理的内涵。这正是中医中最宝贵的部分。1978年他在《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培养高水平的中医理论骨干》的文章指出:“目前当务之急是如何发掘中医宝库中的理论,并加以整理提高的问题”。并建议首先培养一支精通中医理论的高水平骨干队伍。办法是无论中医学院的在校学生,还是西医学习中医班,都必须认真学习几部中医经典著作,只有这样才具备发掘中医理论的能力,才能完成发掘整理提高中医理论的艰巨任务。  任应秋一贯倡导学习中医古典著作,打好中医基本功。从1961年至1964年,他连续在《中医杂志》及其他医学刊物上发表古典医著学习辅导的文章10余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医典籍《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以及有关温病、方剂、脉法、针灸方面的知识及其学习方法,读者多受教益。这些内容后经重辑,更名为《学习中医典籍七讲》收入《任应秋论医集》中。  任应秋历来重视经典中医著作的学习与研究,而且卓有成就。以对《内经》的研究为例,他综合唐代王冰以下历代研究《内经》医家的研究方法,分为校勘、注释、类分研究和专题发挥诸家,高度概括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从而归纳出《内经》的学习思想和理论体系,指出《内经》一书主要包括了脏腑、经络、病机、病证、诊法、辨证、治则、针灸、方药、养生10个方面,而其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则可以脏腑(包括络经)、病机、诊法(包括四诊)、治则四大方面来概括,并将其研究的10个专题,撰成论文名为《内经十讲》,是其数十年研究《内经》的心血结晶,已成为现代研究《内经》的主要参考资料之一。为了便于研究《内经》,他晚年又组织编写《内经章句索引》,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研究《内经》的大型工具书。  发掘中医学 整理抢救古代文献  任应秋精通经史,有扎实的文史哲诸方面的基本功。学习、研究古代文献在同代人中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他自述,其学习全靠14年治经学的文字功底,并列举中国历史上卓有成就的医家,无不精通经史而治医有成就。因此,他强调指出,要想学好中医必须突破古代语言文字关,他说:“文以载道,各种道,包括医道在内,总是要通过文字来表达的。文以治医,医以文传,中医就存在于浩瀚的中医典籍之中”。早在1962年,任应秋与当代著名中医学家秦伯未、李重人、于道济、陈慎吾共同上书卫生部,提出“对修定中医学院教学计划的几点意见”,其中之一就强调中医学院的学生必须突破文字关,建议加强医古文教学。这一建议,对中医教育和中医学的继承、发展具有特殊意义与深远影响。尔后,他亲任医古文教研室主任,使北京中医学院的医古文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为了推动全国中医院校医古文教学研究的开展,在其不断关怀和倡导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医古文研究会于1981年6月正式成立,任应秋被推举为研究会会长,从而开创了医古文教学、科研工作的新局面。  继承发扬中医学的重要问题是大量中医古籍文献亟待整理。任应秋以其远见卓识,敏锐地意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1975年5月他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医文献亟待整理》一文,指出中医药文献书籍超过万种,这些丰富的文献资料是中医药学伟大宝库的重要内容,无论从传统应用,还是从现代医学的科学发展来看,对这些文献资料都应当努力发掘整理、提高,但具有整理古籍能力的老专家相继谢世,所剩无几,尤其是既具有中医知识又精通训诂学知识的专家目前殆成空白。“卫生领导当局若不重视,迫不及待地把这一工作抓起来,估计10年以后要对中医工作进行整理,那时的难度将是不堪设想的”。他还开诚布公地进言:“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时间至可贵,一失不可再”。建议立即成立中医文献整理出版委员会筹建中医出版机构,制定明确的近期和远期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他本人更是身体力行,早在1964年,就从事中医古籍的整理校勘工作。首先校勘了金元名医张元素《医学启源》,1979年又以元版本进行了补校,使这部长期以来鲜为人见的名著刊行于世。1982年主编了大型工具书《内经章句索引》,继而又主持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的校刊,以及主编全国合作的《中医名著精华》,大型类书《中医十大经典类编》等,有的因身体状况而未能完成。  弘扬仲景学术 促进中日交流  任应秋不独是研究《内经》的专家,而且对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也极有研究。晚年更集一生研究之学力,进一步深入研究仲景之学,为弘扬仲景之学,促进中日学术交流作出贡献。1980年应日本东洋医学研究会之邀东渡日本,以《中医学基础理论六讲》为题,进行学术交流。鉴于日本汉方医学界推崇张仲景《伤寒论》,并在仲景学术思想研究方面独具特色,任应秋此次日本之行还促成了1981年北京第一届张仲景学术思想研讨会的召开。1982年,在张仲景的故里南阳市又召开了张仲景学术研讨会。全国研究张仲景学说的专家有300余人云集南阳,日本的两个代表团应邀参加了大会,任应秋被推举为大会执行主席之一。这些活动促进了国内外对仲景学说的进一步研究。  在张仲景的故里南阳市,有一所明代纪念张仲景的医圣祠,1959年,曾进行修复,在“文化大革命”中又遭破坏。1976年以后,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求修复此祠,任应秋对此举大力支持,多方呼吁,促成了1982年医圣祠第一期修复工程胜利竣工,使得首届仲景学说讨论会在医圣祠召开。1981年冬,为庆祝医圣祠重葺并张仲景研究会成立,任应秋以五言古诗纪念张仲景,表达了他对张仲景学术的重视与弘扬精神,诗云:  仲景医中圣,伤寒发宏论。上以疗君亲,下以救万姓。博采众方书,素难为龟镜。皇皇十六卷,言精而意蕴。三阴与三阳,平脉以辨证。三百九七法,足以概诸病。一百十二方,变化无穷尽。汉季兵燹多,文献遭蹂躏。江南秘不传,思邈抱怨恨。幸有王叔和,魏晋太医令。祖述大圣人,殷勤求古训。遗编赖以传,薪火续余烬。远被扶桑国,多纪善考证。矢志崇古方,明辨而笃信。庚申来南阳,宫墙仰万仞。乃见庙倾颓,满目荒凉甚。可钦诸地委,大力为整顿。鸠工以修葺,祠宇复幽峻。研究所建立,规划已订定。绝学赖以彰,循序而渐进。古义与新知,无一非学问。继承斯发扬,攀登勤为径。愿与诸君子,砥砺共驰骋。振兴中医学,且为万世庆。  这篇发自肺腑的诗文,由任应秋手书汉隶镌刻成碑,矗立在南阳市医圣祠群碑之中。  忠诚中医教育 培养中医人才  任应秋从事中医教育凡30年,受诲于其门下者数以千计。从50年代前期,就授课重庆市中医进修学校,到50年代后期,在北京中医学院执教于中医教学研究班,从一届又一届本科中医药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到各家学说、内经、医学史、医古文4个专业的研究生的成长,他都倾注了自己的心血。  数十年如一日,任应秋始终执教在第一线,先后主讲过医古文、内经和各家学说3门课程,讲课时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运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将古奥的中医理论传授给青年一代,深受学生的欢迎。1978年以后,他同时招收各家学说、内经、医古文、医学史4个专业的研究生,数年间先后培养了3批共10余人。他还是国内中医界为数不多能够指导两个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导师,因病终未招收,尝以为憾。在其主持各家学说、医学史教研室工作期间,对于中青年教师严格要求,亲自随班听中青年教师讲课,亲手为他们逐字逐句修改讲稿,甚至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板书写字水平,要求他们每天写毛笔字,而且亲自批改。现在,他所培养的中年教师,有的已成为学科的带头人。  晚年,他除了完成繁重的教学、科研、指导研究生等工作外,还在中医及学术界兼任很多工作,并积极抽时间承担校内学术讲座,校外学术报告及外地讲学等工作,以高龄之躯尽全力为培养中医人才默默奉献。1980年,为了圆满完成赴日本讲学的任务,在盛暑之季,挥汗伏案书写《中医基础理论六讲》8万余言,每日工作10余小时,终于使这一讲稿圆满完成。  任应秋对于学生,从来都是以诚相待,有问必答,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不仅传授知识,而且传授治学方法。数十年的辛勤耕耘,使桃李满园尽芬芳,学生遍及全国各地。其学生中有的已成为颇有名气的教授、主任医师,一大批已成为医疗,科研,教学骨干。  高超的医术 高尚的品德  任应秋不仅中医理论造诣精深,而且医术精湛,临床治病既善用经方,时方,又灵活变通,并创立新方,兼取众家临床经验之长。如1975年山西省某军区干部卢某因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手术后腹泻不止,少则一日七八次,多则一日10余次,多方求治,屡服中西药物无效,经年未愈。先生诊之,处以赤石脂禹余粮汤加缩砂仁、石榴皮,药仅4味,服4剂而泻止。或问何以速效,答曰:“《伤寒论》有云: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患者腹泻得于手术后,所伤在肠,是肠气不能固涩,正合利在下焦之候。故用赤石脂,禹余粮固涩肠气,加缩砂仁、石榴皮以助之。此先圣之成法,余别无新义”。以此可知其运用经方之妙,没有对经典著作的深入研究,是难以尽快取效的。  又一黄姓女青年,年21岁,自6岁因病高烧之后,即患尿急频失禁,缠绵15个春秋,服多种西药罔效。任应秋诊其脉沉细有力,询问其症口渴喜冷饮,溲黄有热感,察其舌正赤无苔,检其前所用之方多为补益固涩之品,遂断为肾虚热郁之候,前服补益固涩之剂误之久矣。立方黄柏4钱,知母6钱,肉桂5分,连服6剂,小便已能自己控制,惟仍有急迫感,继服6剂即完全恢复正常。15年之痼疾,竟愈于旬日之间。或问:“既云热郁为病,何用辛热之肉桂。任应秋解释说:“《内经》云:‘通因通用,热因热用’,此之谓也”。如此之病,足以证明其对中医理论之纯熟,认证之准确,用药之灵活。  中风乃常见的难治之证,任应秋对于中风从阴阳两方面辨别,认为中风证有阴虚与阳虚两大证型,据此自制豨莶至阴汤以治阴虚中风,豨莶至阳汤以治阳虚中风,临床用之甚效。  任应秋为中医理论与临床,为中医教育事业奋斗一生,光明磊落,虽历经坎坷磨难,仍坦率直言,为事业奋斗。1960年他与几位中医专家上书卫生部,对改进中医院校的教学提出中肯意见,即有名的“五老上书”,因而在“文化大革命”中倍受迫害。但是“文化大革命”10年过去之后,他又为抢救中医、改进教学大声疾呼,直率进言,这不仅反映了其无私无畏的品格,而且体现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表现出他对中医事业的献身精神。  另一方面,任应秋敢于解剖自己,对自己一分为二地看待。就其学术思想及其发展演变而言,前半生推崇陆渊雷,追求科学化,为中医学的发展而探索。自从“系统学习,全面掌握,整理提高”的方针确定后,则致力于继承发扬中医学,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对于这一历史过程,他十分客观地看待自己。在其晚年编辑《任应秋论医集》时,诚恳地在自述中说:“就所存者,略为审视,前一时期多无保留价值,后期作品,仅选其中颇有一得之见者,编辑成册,命曰《论医集》”。并自我反思说:“即治学无论怎样勤奋,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必然是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得不到好的结果。我在50余年中,勤奋一生,而先后效果迥然不同,至今犹值得我深思”。  任应秋一生治学不倦,为中医事业发展而献身。愈到晚年,其报国之心愈切,曾赋诗云:“报国日已短,爱国情倍切,欲使百废兴,惟有争朝夕”。又曾作联语云:“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四化艰巨,决心勇往直前”。在自己的办公室中写下“自强不息”以自勉。先生终因积劳成疾,志未酬身先去。临终前,他留下遗言,将自己一生积存的5000余册书全部献给北京中医学院,为此,学院建立了“任应秋献书陈列室”以志纪念。其夫人聂荣秀遵遗嘱,将捐书奖金3万元献给学院建立了任应秋基金会,以奖励在中医学中学有所成者。  (作者:鲁兆麟)
  简历  1914年8月5日 出生于四川省江津县。  1931—1934年 江津医学研究社学习。  1936—1938年 上海中国医学院读书,后转入湖南国医专科学校毕业。  1938—1942年 江津县立女子中学教员兼校医。  1941—1949年 任江津县中医师公会常务理事。  1946—1949年 任全国中医联合公会联合会常务理事。  1952—1954年 任重庆卫生局中医进修班教导主任。  1954—1957年 任重庆中医进修学校教务主任。  1957—1984年 先后任北京中医学院文献编研组、科研办公室、各家学说教研室、医史教研室主任,中医系主任兼中医基理论研究社社长。  1984年11月17日 病逝于北京。  主要论著  1 任应秋.伤寒论语译.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  2 任应秋.金匮要略语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3 任应秋主编.中医各家学说及医案选讲义(宋元明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1.  4 任应秋.病机临证分析.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63.  5 任应秋点校.医学启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  6 任应秋主编.中医各家学说(中医专业用).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7 任应秋.如何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  8 任应秋.运气学说.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9 任应秋.阴阳五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0.  10 任应秋主编.内经章句索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11 任应秋.任应秋论医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  12 任应秋.从头学习全面继承打下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的坚固基础.中医杂志,1958,(3).  13 任应秋.医学流派溯洄论.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1,(2).




编辑  引用  报告 回复
[论坛推荐] 卢火神 扶阳讲记 当当热卖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发表于 2009/8/25 21:59:35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91501&extra=page%3D2

更多内容请打开以上连接阅读!
发表于 2009/8/30 15: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看了“问中医几度秋凉”颇有感触,建议楼主有时间看看。
发表于 2009/9/1 21: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想学中医,只是现在的时间条件不允许,哎……越是了解得多,就越是体会到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深不可测啊!
发表于 2009/9/14 10: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天缘医人 的帖子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还是需要自己的努力奋斗方能水到渠成
发表于 2009/9/14 21:4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啊,中医需要悟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6/16 15:0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