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雪山来客

【原创】《伤寒玩家攻关秘籍手册》·雪山来客学习伤寒论的体会与临床经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15 19:43:0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厉害的帖子 怎么没人顶啊~先生 快来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16 06: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完了,这的确是自学伤寒的好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16 17:03:16 | 显示全部楼层
wghsir518 发表于 2015/10/3 16:17
感谢雪山老师的回复,本人学习中医,主要是家人健康不太良好,老婆和儿子目前都已发展为肥胖,平时睡觉都有 ...

肥胖主要是控制饮食,第二锻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20 11:5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hen001 于 2016/5/20 12:03 编辑

1-        ②【桂枝汤】

【组成】古方原文:桂枝 三两,去皮(味辛热),芍药 三两(味苦酸,微寒),甘草 二两,炙(味甘平),生姜 三两,切(味辛温),大枣 十二枚,掰(味甘温)。

按现代剂量:桂枝9,白芍9,炙甘草6,生姜9(切片),大枣四枚(掰)。

【《伤寒论》服法原文】
右五味,□(口旁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zhi),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按:原本“役”为单人旁)期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臭恶等物。

【服法原文解释】
【按】本来原文叙述已很明白,但现在很多人古文基础实在太差,会拿一些话来找我解释,再考虑上文中麻黄汤服法要点及禁忌几乎与此同,故有详加解释的必要。

【解释】
右五味,□(口旁父)咀(按:咀嚼,即用牙咬碎,古时没有已经加工的饮片,故整根药材只能用牙齿咬碎),

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按:注意用微火将七升煮到三升,一定要煮很长很长时间,而现在的医生往往会嘱咐煮二十分钟等等,以量为准与以时间为准,两者的效果恐怕不太一样吧),去滓,适寒温(即将药液放置降温,到能进口即可),服一升(即服用总量的三分之一)。

服已须臾(服完稍候片刻),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借谷气助药力,吃一升粥与喝一升白开水,效果肯定不一样。繁体字“气”作“氣”,说明古人很明白“氣”是由谷物气化而来。草率地将“氣”字简化成“气”,也就阉割了炎黄文化的精华所在),

温覆令一时许(吃完粥,等身体温暖后盖上被子将息。古时一时辰,即今之两小时),

遍身絷絷(zhi),微似有汗者益佳(“微似有汗”四个字是最为要紧之处,需反复推敲捉摸,笔者的体会是全身热透,皮肤微微发热发潮,即将出汗而又不见汗珠的状态,若按这个尺度把握,定能速愈),

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服用西药阿司匹林等药退烧,必定汗出淋漓,衣衫俱湿,后患无穷。医圣早有预言于此告诫后人)。
雪山先生--讲得好--伤寒的每一个小细节---都有其深的--医理

啜热稀粥---是伤寒论的—关键药物
保护—胃—阳明为关
把阳明--把住---防止---太阳传阳明


所以必须—要喝粥—这是有理论根据的
希望大家—不要乱理解—张仲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20 12:05:39 | 显示全部楼层
啜热稀粥---是伤寒论--三阴三阳---的具体应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20 14: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怎么这么久还不上新啊~看你的帖真过瘾啊~好多我都做了笔记~

点评

握手!  发表于 2016/5/21 16:3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20 15: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强帖留名,谢谢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5/22 21: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全面地看一下LZ在本版块发布的系列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6/5/22 21:16 编辑

建议全面地看一下LZ在本版块发布的系列:
雪山来客伤寒自学系列之十一《单纯而非典型类型的伤寒证》
http://www.ngotcm.com/forum/thread-169967-1-1.html
(出处: http://www.ngotcm.com/foru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23 02:43:12 | 显示全部楼层
【雪山按:此处不能赞同郝万山教授的观点,笔者认为按照《黄帝内经》的“开阖枢”理论,三阳经为“太阳、少阳、少阴”,三阴经为“太阴、少阴、厥阴”,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基础理论!是故三阴经与三阳经具有并列的传经关系,是故手太阴也可以直接受邪而发病,而成为太阴病。但是在《伤寒论》中并没有这方面的论述。】

三阳经为“太阳、少阳、少阴”,三阴经为“太阴、少阴、厥阴”,---雪山老师此处---不解??、
请告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5/23 02:46:27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应该搞清楚---伤寒论九大章节---为什么这样排列————-请告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5/2 08: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