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略谈脏结证

已有 428 次阅读2011/8/22 11:15 |个人分类:毕义忠医案、医话|系统分类:学习实践

     脏结一证,西医颇难确切于临床定论,但在中医看来,显属一较为危重之综合证候群。《中医大辞典·19955月第1版第1次印刷·人民卫生出版社》脏结项下注曰:“1、桶状结胸,心下痞硬,按之痛,时时下利,饮食如故,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紧细小。多因太阳病误下,邪气乘虚入里,与阴寒互结所致。治宜温脏散结。2、肋下素有痞块,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的一种难治病症。”故多有人认为属疝之类。《伤寒论研究大辞典·1994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第213页脏结项注曰:“指脏虚阳衰,阴寒凝结的病证。语出《伤寒论》第128129130167条。‘脏结’的病机是脏气大虚,阴寒凝结于脏所致,性质属阴、属虚、属寒,与结胸之属阳、属热、属实者相反……为纯阴无阳之侯……不可攻也,可急进大剂复阳胜阴之药,使阳回阴消。”

    王姓女,56岁。自年轻时即体弱多病,尤畏寒凉,稍食生冷,即致肠鸣下利。西医诊断,向有“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等。尤自近年来,每易烦躁汗出,胸闷气短,心悸失眠。今病起于半月之前,因偶啖西瓜而起,胃脘痛,频呕恶,下利。疼痛延及下腹与会阴后愈剧,坠胀显著,腹中似有硬物撑持强直,小便滴沥难下。

    刻下面色萎黄,精神不振,甚痛苦表情。舌淡无荣,苔白滑。脉右沉微欲无,左沉弦。诊属脏结。

   《伤寒论》于此证“有论无方“,仅言“不可攻也”。“柯韵伯建议用理中、四逆之类方药,可供参考。”综合诸方面考虑,治则自然宜以大剂温升为要。温可散结通阳,升可再健大气斡旋之功。故拟方云:熟附子60g(先煎),干姜30g,炙甘草15g,杭芍15g,红人参30g,山茱萸30g,黄芪60g,当归10g,明乳没各6g。取1剂煎服,频频代茶饮。半日后,下利稍止,小便通下,面色稍润,周身似已微汗,言语间觉气力已稍增。效不更方,将黄芪增至120g,嘱每2天服完1剂,频代茶饮。前后服用3月余始痊愈。

   中医临证,四诊之中,舌脉尤重。八纲之中,阴阳首推第一。明代医家周之干先生曰:“见病医病,医家大忌!病有标本,多有本病不现而标病见者,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唯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也就是说,只有“治病必求其本”,方为中医愈病之关键。疾病之形成,就是众多矛盾之纠结,医者只要理清头绪,善抓主要矛盾,治首恶而不计往从,遣方施药自然效著也。对于今日多处求医不效的病患,其治疗颇混乱,医者更应精辨舌脉,抓住疾病之主要矛盾,治病求本。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刻加入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6/1 11: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