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326|回复: 2

锅底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16 18:05: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锅底灰

     锅底灰,中医里叫百草霜,灶突墨,灶突中尘,灶额上墨等。民间叫火炭灰,锅底灰,锅底黑等。

宋代《圣惠方》载其:“治血痢,不问远近:黄连一两,灶突墨二两,木香半两。捣细为散,每于饭前,粥饮调下二钱。”;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辛温,无毒”。“止上下诸血,妇人崩中带下,胎前产后诸病,伤寒阳毒发狂,黄疸,虐痢,咽喉口舌一切诸疮”;明朝缪希雍的《本草经疏》指出:“百草霜乃烟气结成,其味辛,气温无毒。辛主散,故能消化积滞及带下食也。”从此,可以看出,使用百草霜治疗痢疾,我国至少在宋代就已经有了。而到了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缪希雍等人还给了很高的评价的,而且还记载进了他们的著作里。中医治疗疾病,讲究的主要是“平衡”两字。人之所以会生病,主要是身体阴阳失调,不平衡。

8月15日的新华网发表了新华社记者陈万军、吴登峰 对95岁高龄的长征老红军,原海军副司令员方强的采访录。文中,方副司令回忆了他随干部团抵达懋功后,因食青稞引起肠胃消化不良而拉肚子。尽管如此,他还是强打精神,随中央红军纵队接连翻过了梦笔山、长板山、打鼓山等一座座雪山,到达了川西北的卓克基。 卓克基是个藏民居住区。在红军到来之前,藏民听信了国民党的宣传,把粮食藏到山里,人也躲进了山里。部队得不到补给,只能向毛儿盖行进。 此时方强的腹泻已经转为痢疾,奄奄一息地躺在担架上,由医护人员抬着向前转移。一路上找不到粮食,只能挖野菜和摘豌豆叶充饥。在长征途中,染上痢疾就只有等死了。方强找炊事员把烧饭锅的锅底灰刮下来,用开水调好后当药灌进肚子里。一天三次,一连三天,大把大把的锅灰喝进去,痢疾竟奇迹般地好了。可以说,在长征路上,的确是一把锅灰救了方副司令的命。

这样的一篇回忆录,对于那些出身高贵,从不知道老百姓疾病痛苦,具有高文凭的“科学主义 ”者们,是死也不会相信的事。在他们的心目中,方老司令肯定又在搞“封建迷信”的把戏了,又在“阻碍科学”的“发展”了。

一般农民生活困难,有病了,一般情况下,只能够自己救自己,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是不会去医院治疗的。类似方副司令这样的事件,如有人患小疖,由于当时医生使用抗菌素治疗,动手术,护理不当等,成为可怕的疖病。饱受折磨。后来,在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好使用棺材上的铁钉磨出铁锈水,自己治疗。奇迹出现,最后终于治愈。从西医的角度来看,方副司令的这种治疗方法,是违背“西医的科学的”。但是,从中医的角度来说,是安全符合中医科学的。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痢疾是指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为特征的病证。《黄帝内经》将本病称为“肠辟”或“赤沃”。痢疾的病因,多为外感湿热、疫毒之气,内伤于生冷不洁之食,损及脾胃、肠腑,致湿热蕴积,脏气受阻。湿热疫毒之气,交蒸于内,熏灼肠道,脉络受伤,气血凝滞,化为脓血。严重者是会死人的。

方是由于吃了青稞,消化不良而引起拉肚子的。青稞又叫青稞麦,油麦,是禾本科植物青稞的种仁。根据《本草纲目拾遗》一书记载:青稞味咸,性平凉。由此可以看出,青稞虽然是食物,但是,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吃。对于一些脾胃虚寒的人来说,青稞吃下去,难以消化,而且,会引起拉肚子的。在长征路上时,方副司令就是属于脾胃虚寒之人。从中医理论来说,内伤于生冷不洁之食,损及脾胃、肠腑,致湿热蕴积,脏气受阻。由于当时方副司令的拉肚子,没有得到及时的,真正有效的彻底治疗,所以,病情就越来越严重了,转化为痢疾,躺在担架上等死。

后来,方副司令叫人把锅底灰刮下来,冲水喝。最后方终于死里逃生。


发表于 2014/11/16 21:3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15/6/3 10: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学习交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6/14 00:5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