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5170|回复: 6

肿瘤的中医治疗(理)[吕英医生讲课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30 17:4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肿瘤的中医治疗(理)[吕英医生讲课稿]  
本文作者:吕英(广州市天河区妇幼保健院,中医保健科)



这个专题范围很大,但中医无论治什么病,永远遵循一个:理、法、方、药四大步骤,因此今天我也是从这四个方面展开。首先,想声明的是,今天所讲的只是我个人对中医的参悟,部分内容与大学院校书本上的不一致,更确切的说是我通过大量临床的经验和体会。



虽然此时此刻是我一个人在这里讲,在我的背后有我的师父,当代善治危急重症的泰斗李可老中医,还有我的众师兄弟和我的二十几名徒弟,还有无数的患者使我在临床上一次次的无奈走到了今天。因此,这些经验也是大家的。而肿瘤的治疗是当代世界医学史上的难题,老子有这样的一句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我今天就借这敏感的“肿瘤”两个字敢为天下先一次,展开我个人的学术观点,那就是临证时将先后天八卦、河洛学说、五运六气、六经辩证、十二经脉、脏腑学说用一根线串起来。而且也很自信,因为我相信在坐的各位是“玉”,而我是砖。所以抛砖引玉是我今天最大的目的。



一本摄万殊,治病求本



中医治病是治病了的人,而西医治病就是治病。治病求本,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病,那么就必须搞清楚人的本是什么,也就是生命之本源是什么,因为我们找不到这个生命之本,何以能找到疾病的本源,这样作为一个中医生所需要探求的,就归到了探索生命的本源。至目前为止,生命尚无一确切定义。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说法,老百姓有一句话:



1.人活一口气



正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却道破了人的本是什么,这就是黄帝内经强调的气一元论——元气。所以治病的根本就是抓住元气的强弱及其运行规律。



那么我们首先要明白元气到底是什么东西,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还是二者兼具。太极之前是什么,是无极,是浑圆一气。这就是中医的元气。元气的有形无形是站在不同的时空而言。浑圆一气是人的肉眼无法看到的,所以说它无形也是正确的,但它能化生出万物,万物是有形可见的,所以说它是有形的也正确。《素问·阴阳离合论》曰:“天覆地载,万物方生。”老子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怠,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曰之为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此中医被成为医道是符合自然之道的。学中医,用中医提供医疗服务,必须明自然宇宙之规律。即道法自然。



2.元气的运行规律:



可以用乾卦来帮助解释:那就是元、亨、利、贞,对应的是春夏秋冬四季和东南西北中五方,通俗讲就是一年中春天就应该是万物初生,若此时该生发不能生发就会得病。其余类推。



这就要求中医生起码明白先后天八卦。大家知道,先天八卦(伏羲)是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也就是天地定位,雷风相薄,山泽通气,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占卜的时候用的数就是先天八卦的数,后天八卦呢,其实就是洛书的排列顺序,戴九覆一,左三或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腹心为五。大家看一下,后天八卦,就是四季五方,春夏秋冬,东南西北中,对应的又是五行,木火土金水,中华文化中的天圆地方(六十四卦),由此八卦相叠而成,而在中医学中玩的(应用的)最多的,或者说主要的就是坎离两卦。但是后天八卦是先天八卦的用,先天八卦是后天八卦的体。二者是体用关系。为何,《易经》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若坤地不能恒顺承天,则天地不合,只有坤元承天,乃能布宣,万物方生。对应临床,就是天阳必须降于地阴之中,才能阴平阳密。这就是我们常说得补土伏火,我自己体会《伤寒论》中的四逆汤内在机理也是补土伏火,而在治疗肿瘤时这是一大法。



在后天八卦中坎离二卦代表水火阴阳,《素问·天元纪大论》曰:“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金木者,阴阳之生成也”。这个水火玩的就是子午线,大家知道还有一个卯酉线,也就是震兑两卦,代表木金,这个卯酉线在临床中大家很容易忽略,为什么呢?我们在“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忘了这个道路就是左升右降,而这个左升右降对应脏腑就是肝升肺降,对应五行就是木升金降,肝左升肺右降相信大家在临床上应用的比较多,(你们有这样分析病情的吗)但是木升也就是厥阴风木左升,金降也就是阳明燥金右降就不是很多人在临床中能够灵活应用的。但是升降出入正是我们治大病的一个总则。因这些内容涉及五运六气,我不是很清楚你们大学讲黄帝内经时是否有讲运气学说,时间够的话我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根据我本人的临床经验不明运气无法到位的理解中医。



《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大家想想这个升降出入是什么,----就是人的元气,生命之根,之本。也就是清代郑钦安先生讲的坎中一丝真阳(—)乃人生立命之本。等一下讲到法的时候,大家就会明白升降出入之重要性,时间允许我可以用震卦(-_)分析一下我的师父李可老中医的破格救心汤为何能起死回生。



3.河图――也是一个重要之理-----



大家明白,洛书中无论我们怎么画,横竖斜其总数都是15,而且15必经过中间的“5”,而河图是以中间的“5”为轴(上下左右,无土不成),并形成天左旋的无数轨道,这就是近代李可老中医极力推崇的彭子益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书中强调人身个体:中气如轴,四维如轮。



4.升降



太阳日复一日的东升西降,一年中就形成了二十四节气,一年分四季,有它的升降规律,也就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同理一日也有它的升降规律。



人身元气,降的多,降的深,才能升的有序。而这个降,用前面讲过的卯酉线(也就是一年中春分与秋分的连线,只有这两个节气时,地面上、地面下的热是平分的)为例,到底是什么在降啊,难道只是一个“秋金吗”,手之太阴最易理解,就是肺之辛金之气,足阳明胃经(戊土之气),手阳明大肠(庚金之气)也容易理解,就是阳明燥金嘛,而手厥阴心包和手少阳三焦(相火之气),手少阴心经(丁火之气),足少阳胆经(甲木之气),足太阳膀胱(壬水之气)也是属于右降范围,这一点在临床中的应用太重要了,尤其是危急重症和疑难杂病。现在暂时理解不了,大家以后慢慢看书,慢慢参悟。简单理解,从十二经脉循行线路中,大家知道,手之三阴,从胸走手,主降,足之三阳从头走足,主降。



相对应,手之三阳,从手走头,主升,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走胸,主升。



(下面的内容是从十个天干生成而来,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中央戊己土,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另外还有一种排列是从十个天干的奇偶数而来,那就是运气学的排列)



手太阳小肠经丙之火气

手阳明大肠经庚金之气

手少阳三焦经相火之气

足太阳膀胱经壬水之气

足少阴肾经癸水之气

足厥阴肝经乙木之气



因此,临床遇到左春升不好的病,就必须返回去追寻右秋降相应的经脉脏腑。这样就形成了用一根线将先天八卦、后天八卦、五运六气、六经辩证、十二经脉、脏腑学说串起来。(指出前述十二经脉之木火土金水是指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巳土,这样的五行,若是运气学说中的五运是: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与前面是不一样的。很多人搞错了。这是指十天干。十二地支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4.垃圾阴精——肿瘤的本质(到底在中医中是什么)



《素问·阴阳应相大论》曰:“阳化气,阴成形”。无论何部位的肿瘤,良性抑或恶性,不外是“垃圾阴精”,只是这个垃圾阴精因其时间的长短,部位的不同,性质的良恶或转化的不同而已,当然现代医学分的特别详细。我觉得肿瘤的出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的认识。回到日常生活中,垃圾是如何处理的,肿瘤就应该如何处理,道法自然方为最高境界。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最后一句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医与道是一家)。大家知道垃圾是可以回收利用的。转化可利用的垃圾就是有益的物质,所以邪正是一家。



5.腠理(玄府)



因为治疗肿瘤的理法方药中,这一步(化解阴邪)永远省略不了。何为腠理(腠-肌肉的缝隙;理-皮肤的纹理),在哪里?中华文化有一个概念: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大家想想这个腠理,外连皮毛,内通脏腑,它是无处不在啊!就如同化验DNA一样,所以中医说的腠理是人身无处不腠理。为何?因邪之入路就是邪之出路。开腠理就是托透埋伏在深层即三阴经的邪气,让邪气顺着进入身体的道路出去。



参考图片

  




右下左上中。降沉升浮中。

秋冬春夏中。西北东南中。



                        





               











西方以金气为主
东方以木气为主

北方以水气为主

南方以火气为主

中央以相火土气为主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0 17:43:14 | 显示全部楼层
肿瘤的治疗之法:扶正祛邪同步[吕英医生的讲课稿]
本文作者:吕英(广州市天河区妇幼保健院,中医保健科)



一  加强自己(扶正):生命之本----元气   

1清代郑钦安的坎中一丝真阳乃人生立命之本 :四逆汤

2近代《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的作者彭子益的中气学:附理





二  击败敌人(祛邪):垃圾的回收利用     

此为关键,怎么个祛邪法(肿瘤之质----垃圾阴精: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毒垃圾)

有人提出异议吗?不同的意见---留后



1、托透法:麻附细



2、打仗父子兵 ;乌附剂



3、攻癌药:阴毒或转化了的阴毒,很多时寒热虚实错杂。



所有肿瘤的治疗过程中必须贯彻一大法: 治未病----预防复发转移。大家想想,肿瘤为何复发、转移,我个人认为实质上作为一个中医不应该这样说,为什么,因为我们是站在自然宇宙生命的本源来治的,难道现代医学检查不出来的,从中医角度而言,它就不存在吗?有一个不知是否真实的故事说与大家,大家都知道秦越人扁鹊,是名医,是否知道扁鹊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说大家都赞叹扁鹊的高超医技,谁知扁鹊却说其实我的大哥、二哥比我更厉害,大家都说没听说过,此时扁鹊说:大哥治病都是在病未被发现时通过针药将其致病因素消除了,病人当然是不知道的,二哥治病都是在病初起时就将现有的病和潜伏的相关因素彻底消除,病人只知道是小病,不值一提,而他本人是治疗久病甚则将死之人的病,三人之中,尽管他的名气最大,实际大哥、二哥才是真正的高明医生。



故事归故事,但也让我们反醒一下自己,为何现代中医退出了危急重症阵地,为何中医院校毕业的学生失去了中医的本质。治未病本来就是中医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医的优势,为何要向疾病低头了呢?治疗肿瘤病人时,在我悟通这个道理后,初诊病人便在处方后写明我用的是什么方法,潜在的因素有几种可能,一一与患者交待。“真难啊,也只有在此时你面对一个个不理解的面孔时,那种无奈真的是一个医生的悲哀”。所以我很想当老师,也意识到“正民”才是坦途。这一观点与西医不同,也有许多专业人士反对。



托透法:伏寒,肿瘤病人已到了三阴伏寒的严重程度,伏寒的解除只能抽丝剥茧,层层融化,而且越在里层密度越大,形如坚冰,举个例子,这是一层坚冰,下面给火,最先融化的并不是下面的冰,而是最表浅的那层冰,下面的冰等于是个导体,将温热传导到最表面,只有这样,将最轻最表的邪毒化掉,才有力量化第二层,所以叫层层融化,抽丝剥茧,癌症难治也就在于此。因此必须明白邪气为何形成如此坚固的这一堡垒,大家知道,邪气侵犯人体是有层次的,从皮毛、肌腠顺着经络到脏腑。邪之入路亦是邪之出路,最简单的方法是开门逐盗,中医叫托透大法,最最常用的就是麻黄附子细辛汤,这个方不能用方剂学讲的那样去理解,方剂讲的也对,但立足点太低,大家一定要记住,今天我讲的是从先天八卦直到脏腑是用一根线连接起来的,如同治理环境,必须从源头治理,否则拆了东墙补西墙,疾病是不可能解决的,当然针药对疾病的治疗从自然宇宙时空这个角度是太微弱了。我们今天交流的只是针药这个层面,有兴趣的有许多方法,我们以后可以交流。回到麻附细,从原文中“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大家认为这里面哪个字最让人难以理解,或者从哪个字让你顿悟了这个方与四逆、白通的不同?-----“反”,这里又涉及到一个“发热”,发热是一个症状,大家认为是好还是不好?最简单你自己发热了,是担心还是庆幸,是把它消下去还是静静的面对?可以说一部《黄帝内经》,一部《伤寒杂病论》,穷吾一生亦参透不完。光是一个发热的分析,相应的治法和方药也可以讲半个小时。总之,发热是好事,千万别压回去,顺势治疗方为上策。这里麻附细中提到发热大家不奇怪,因为五运六气标本中讲的很清楚,少阴之上,热气主之,中见太阳,而少阴是既可以向本也可以向标转化,发热前为何加一个“反”字呢?大家想想,为何?发热是正气与邪气相争之征象,一个“反”字告诉了大家若在少阴经,尚能发热,说明正气较强,这一点也提醒大家麻附细的使用指征---元气较强的病人。若是元气弱怎么办?所有肿瘤的病人都已到了形成垃圾阴精的程度,三阴伏寒(阴成形之理),大家想想?---只能先扶助立命之本的元气。又回到了我们的——元气论。



简言之



第一种方法:中气尚足,肾气被寒邪冰伏,切脉时尤其是切尺脉,极沉,而关脉在浮中取时略有,或指下四分之一、指下滑等等,合用四逆汤。



第二种方法:同前,但切脉时尺脉顶关,合白通汤。



第三种方法:中气虚弱,大家想,中气是怎么来的,是元气敛降藏至坎中化生而来,所以一旦中气虚,下焦元阳之气肯定不足,此时采用“三阴统于太阴”,合用附子理中或是附桂理中。



第四种方法:阴阳气血全身衰弱之体,如放化疗之后(形同疮家、亡血家、汗家),合用阳合汤,本身已有麻黄,因此麻黄也是通行十二经的,为何?



插入一个概念:腠理,在讲理的时候已讲到腠理,附子是乌头的女儿,天雄是乌头的儿子,生附子本身阴阳两性均有,所以四逆汤用的是生附子,麻附细用的是炮附子,破八片,今年我的师兄专门去江油县采访了当地出口附子的一家农民,生附子大的150g(三个一斤),晒干后78g,附子炮制后辛温通阳,只要是阳气不通,附子通阳之力无药可替代,细辛起的什么作用,我们从其味道可略知其通经走窜之力,也就是“开”的力量强,这样一通一开,因此细辛在此相当于二传手,引导附子激发调动了的阳气破阴寒,通经脉,并将这种力量传给麻黄,麻黄的开表通经利水就将深伏于体内的寒邪引出体外,至于病人通过什么方式排此寒邪,大家千万别以为只是一个“汗法”,若这样理解就将麻附细的功劳大打折扣,祛邪三大法,医圣仲景已告知我们:汗、吐、下。



没有服过此类药的人我相信很难会相信有这种力量,奉劝做中医的可以自己先试药,我个人及家人、亲朋、徒弟一直试到不同年龄的人大概什么样的体质(只讲元气的强弱)用多大的药量刚好适合。因此,从几个月到七十多岁的人的药量,我是经过试验总结出来的,经过大半年我们把身体的排毒反应(很多人认为是药物中毒)出现的时辰(子午流注)都能估计出来,说实话,直到此时我真的服了中医,我们应该为往圣继绝学,为我炎黄子孙解除痛苦。



打仗父子兵:

这是为了预防重病患者出现中焦阻隔我试出的方法。目前是比较成功的,就是乌附剂同时使用,而且附子的量大剂量30—100g(同一批),逐日叠加,直至找到病人的“点火量”。也就是出现自身的排毒反应。乌头的使用用我师父的方法,同时加防风、黑小豆、蜂蜜各30g.



攻癌药治标法方:

下面师父带着我们走过的治标的法方讲一下。



(1)十八反的应用:

甘草、海藻;红参、五灵脂

相磨、相荡、相激



(2)止痉散:全虫,蜈蚣各3克或3-6克。

使用的前提,胃气足,若胃气很差,不可使用。



(3)夏枯草、木鳖子:正气渐强时加用。



(4)川贝、大贝:大贝60-120.川贝只打粉,6g冲服。



(5)蛇舌草、黄药子等药由于有了上述体会,尽量不用。



刚才留了问题,问大家有无异议,关于攻邪之法?这是总结出的自以为较好的方法,当然又是通过亲朋感悟出来的,我的一位师兄也有同感,山东孔乐凯,他治疗了两例,一例是小儿白血病,头上“长角”,服了5剂附子理中汤,突出的头骨平了,另一例是北京的一位老太太,外阴Ca,菜花状,服用了一个月也消了。若我们能找到肿瘤病人的“点火量”,等于调动了病人自身抗病之能力,这才是真正的中医,但这种境界,很难达到。但扶其正,任邪自去。



讲到这里,学中医真是太难了,因为西医靠检查,而中医的这种思维是天人一体观和整体观,我体会到的就是刚才的“点火量”,也就是恢复每个人天生具备的那个天圆地方的起始量,而这种思维是远远高于“眼见为实”的现实现象,是靠医生的四诊合参,还必须有“悟性”和“灵性”。大家想想,如果我们找到了那个“点火量”,还用祛邪吗?大道至简至易,就简到易到这种程度,偏偏就是这一简一易,没有大量的临床上的摸爬滚打,没有胆略,怎能做到?



下面讲一下最常见的中焦阻隔的应对方法:



这是一种大虚致大实的现象。不可用通法。常见于中焦部位的肿瘤,如胰头Ca、胃Ca、肠Ca、肝Ca、子宫Ca,为什么,因为中焦包括脾胃、大小肠、膀胱、三焦,也是气化的场所,第一种常见情况——大便不通,此时用大黄附子细辛汤,第二种常见的情况——小便不通,小量升陷汤去知母加五苓散(紫油桂8g,泽泻21g,余13g),此时只能用四两拨千金的方法,因根本已大虚,气化之力重剂不受,如同一个钟表停了,只需轻轻拨动一下便可起动,也就是恢复患者自身应有的天圆地方的那个最小的圆和方,北芪用量为30g,柴胡升麻各6g,红参或高丽参15—30g,煎好后送服五苓散,每次5g,直到二便通畅,一旦通了就停药,必须回到治本的道路上。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搏而生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谓之魂;并精出入谓之魄;可以任物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有所存谓之志;因志存变谓之思;因思远慕谓之虑;因虑处物谓之智。故智以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邪僻不生,长生久视.”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0 17:45:0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0 17:4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吕英医生的跟师心得

第二年跟师心得(一)

师父教我的是悟



通过2005年5月~2006年4月一年的跟师学习,我方明白师父司徒仪教授默默地为我铺垫了一条开悟中医之路,当时自已并未明白,只是在刻苦钻研中医学。跟师学习病人非常多,常常在晚上八点钟方能下班,坐公交车回到家已是九点多钟,看着满街的夜灯闪烁,川流不息的车辆,匆匆行走的路人,想着家中焦急等着吃饭的公婆,心中不免感叹,但一想到这一天跟师学习中我又明白了一个中医的道理,见识了一个新的疾病,加深了以前浅薄的看法,纠正了过去错误的认识,心中的欢喜及对师父的由衷感谢无以言表。如今2年的跟师学习结束,自始至终,我认为跟师学习并不在于师父一字一句的教,而是在无形中潜移默化中徒弟感受师父的思维和智慧的火花,思之又思再思,三思之后仍无法明白,我找师姐妹们探讨,仍无答案,找一合适机会请教于师父,此时师父字字是真言,无数次跟师学习中是病人的询问,师父的回答使我顿悟,回答病人的问题时师父用最朴实的语言而非专业术语,病人明白了道理同时也学到了一些保健治病的常识,这一点使我受益终生。



如许多内异症病人合并不孕,尤其是年轻病人,最疑惑的是为何她会年纪轻轻患此病,从医学专业角度分析,如种植学说,经血逆流、免疫学等解释,病人难以理解。而师父常常耐心询问每一个患者,用老百姓的话解释给病人听,整个治疗过程体现出抑制异制异位内膜的同时,时时刻刻不忘改善病人的盆腔环境及注重全身体质状况。由此我想到了不同的人,若具备了某种相同的体质,而此种体质若与某种病相合,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就会易患此病,即内因为主,外因为辅。为此我自已研究五运六气,在明白了中运、司天、在泉、主气、客气之后,根据每个人的出生年月日时,分析其中运的太过与不及,上半年司天和下半年在泉对患何病及何时得病的影响,主气、客气对整个体质的影响,针对每六十一甲子年当中,每一年不同的中运、司天、在泉,就诊时的主客气,对此病人本身的五运六气的影响,综合分析之后,根据五运六气与伤寒六经辨证的体用关系,分析疾病之理,归于六经之中,再结合《黄帝内经》的左升右降,四季五方,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河图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五为中心点,如轴,1、3、7、9为奇数,属阳,为天,向左旋,2、4、6、8为偶数,属阴,为地,向右旋,如轮,再根据病情制定出复轴运轮,或复轮运轴两大治法,结合洛书的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于中,坎离水火,震兑雷泽,坤巽地风,乾艮天山,易经中先天八卦天地定位,雷风相薄,山泽通气,水火不相射,分析病情的轻重、缓急、标本,制定出具体的治疗大法,再施以方药,这样以黄帝内经为宗旨,六经辨证为大法,明理明法的前提下,施与方药,努力做到医圣的境界:轻病常常一剂则知,二剂则已,。重病也有章有法,一步步分析,一步步治疗,抽丝剥茧,尽己之力挽救病人,解除病人的疾苦。



第二年的跟师学习,在许多次师父不经意的言语中,使我一次次顿悟,作为徒第,我每次感觉跟师学习平平淡淡,但师父身后的能量仿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跟师心得(二)

师父给我的是渔



在治疗排卵功能障碍的不孕妇女中,我注意到排卵前师父用药偏于温透,如补骨脂、当归、皂角刺、泽兰等。在我看了《周易》的月体纳甲图,明白了师父此时的用药暗合了月体纳甲图。师父只给了我一个 “渔”,促使我用这一张鱼网是网众多的鱼。



为了研究排卵功能障碍这一疾病,为了揣磨师父为何如此用药,  半年时间我读懂了五运六气中的日月地三体关系,我们的祖先观察天象是“盖天派”,与汉代张衡制浑天仪观测天象是不同的。“盖天派”的观点是人站在天内,即站在地平上观测天象,所以它只能看地平以上的半面,对地平以下的半面,则正立而待之,等下半面转到地平以上再观察,所以是面南而命其位以昼参日影,面北而命其位以夜考极星,通过这样上仰观俯察后,提出大家熟悉的天圆地方学说,即天如覆釜,地如平盘,中医学的经典之著《黄帝内经》属于盖天派的观点。而“浑天家”与现代天文观测方法基本相同,其观点是人站在天外以观测它的天顶故有南北极。提出“天包地外,地居于中”。这与《易经》、《内经》理论产生的关系就不大。



日体左升右降,一周则为一年,是太阳的年周运动,实乃是地球公转的结果,右旋逆时针方向运动,称天气右行。日体东升西降一周为一日,实乃是地球自转的结果,左旋顺时针方向运动,称地气左行。



古人观察到每一朔望月的上半月与下半月的月相盈缩方向相反,与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地球公转)南北往反一样,是一自然规律现象,以阴阳两半称卯酉线法。这样子午线与卯酉线就把月相周期划分成四部分,以朔、上弦、望、下弦为四象始点,自初一到十五,月相从晦而明直至盈满,为阳长阴消过程,即震、兑、乾。十六到三十,月相自盈满而消退直到丧失光明隐晦,为阴长阳消的过程,即巽、艮、坤。望月的盈亏周期对地球生态万物的生长发育影响巨大,特别是在朔望,上弦月,下弦月四特征位的时候,生物体往往与之有共振观象发生,如:《灵枢。岁露论》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腠理郄,烟垢著,当是之时,虽遇贼风,其入浅不深。至其廓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腠理开,毛发残,腠理薄,烟垢落。当是之时,遇贼风则入深,其病入也弃暴。〈素问。八正神明论〉: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廓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廓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所以海水的潮汐现象和妇女月经变化相一致,潮汐发生在朔望月,是太阳月亮对地球都有一定的引力,而妇女的每月一次的经水正如月相的盈亏,实质亦是阴阳消长转化互根的体现,但它是阴阳总体上的平衡与局部上的不平衡共存,总体上是由阴半月阳半月所组成,而局部的消长转化不平衡始终受总体平衡的制约,使之处于正常的运动变化过程中,保持着一月一行的规律,法于月相一月中自然盈亏的规律,经后期以阴长为主,BBT保持低温相即内膜增生期,此期阴长阳消,至排卵期,阴阳不平衡,达到第一次生理限度,此时由量变转为质变,量的消长转为质的变化,重阴必阳,所以此时重阴下泄,让位于阳出现BBT下降后快速上升,进入黄体期,此期阳长阴消,所以BBT持续高温相,直至达到第二次的生理限度,重阳必阴,由阳转阴,这就形成了健康的月经周期节律。



排卵功能障碍的不孕妇女是在排卵期“重阴转阳”这一环节出了问题,师父用温透之药正是暗合了此期必须由阴转阳的规律,阳主动,阳足方能入于阴中,达到转化的规律,从而使卵泡破裂,卵子穿过卵泡壁顺利排出而与进入体内的精子相媾合。



通过这一“渔”,深刻明白了阴阳消长是力的变化,阴阳转化是质的改变,从而明析了十二消息卦复临、泰、大壮、夬、乾 姤、遁否、观、剥、坤的内在含义,以及十二消息卦对应一年十二个月的气候变化,又应对主客气: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在不同地域,对人体的影响,进而明白了大气圆运动,升浮降沉的规律,而此规律又合河图以“5”为中轴的理论体系,将内经中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应用于中医临床急危重症中,保护胃气以挽救生命又与六经辨证中三阴统于太阴不谋而合。去年在用纯中医救治一些危重病人中,“救太阴保少阴”之法,将部分患者从死亡线上挽救回来。



学海无涯,医境高深,悟只是刚迈入中医之门槛,今后唯不断进取,力争做一个邓铁涛老前辈要求的铁杆中医,用纯中医的方法悬壶济世。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0 17:48:14 | 显示全部楼层

生命的参悟——吕英中医

生命的参悟——吕英中医  
(红字的段落是吕英医生6月21日给我发来更新版,增加的部分。)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曰之名为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一章说明最原始的物质是处于一体的混沌状态,最先分离产生出的是天地。伏羲八卦(先天八卦)就是对天地本质的表达: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以乾坤二卦为主。而后天八卦(文王八卦)是对宇宙自然的认识方法,坎离二卦为主,坎离者,乾坤所变化也。乾升于坤为坎,坤降于乾为离。离卦谓太阳,谓火,是生命产生的必要条件;坎卦谓月,谓水,谓爱欲,坎离交合,生命便随之产生,大千世界开始活跃。乾坤为体,坎离为用,四卦是宇宙的总括。



人的形成是天地之灵光(元神)(天地宇宙之真气)注入父精母血(元气)这个受精卵中,所以受精卵着床后卵黄囊的形成,胚芽的生长是决定死活胎的关键。倒推之,天地之灵光这一元神在人的初始阶段起着决定作用,并且自始自终决定着每一个人的生命的存亡。人的生命宣告结束是元气的消亡和元神的脱离躯体回归天地宇宙之中。老百姓常说一句话:人活一口气,这口气既包含元气,也包含元神。人的生命得以诞生及维持的两大先天因素是:离代表元神;坎代表元气。二者具有阴阳奇偶相配合,成双成对,刚柔相济,上下无常的特点。其中元神为主,元气(元精)为客;元神为阳,元气(元精)为阴。元神元气体现了生命中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不相离的意味。《灵枢.本神第八》皇帝问于歧伯曰:“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虑、智”?歧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博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因为中医学是我们的先人对人的生命本质和运行规律的一种认识方法,对元神的论述极少,但对 “神”、“神明”有论述,《素问.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帝曰:“何谓神不死?”歧伯曰:“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何者? 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驰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一部《黄帝内经》,一个元气论,几千年前已将生命的本体告知世人,只是吾生性愚笨,未理解彻悟而已。

                                                                                                                                             

元气、元神既是物质又是功能的显现,人生无处不元气,无处不元神,只是在不同部位以相应的形式和功能所显现,五脏六腑正因为元气、元神俱足,才能发挥出各自的作用。而且随着时间、方位的不同,二者发生着质量的变化、场的转移、以及人体内部在常态下难以觉察的能量流的变化,这样就形成了子午流注,五运六气,大到六十年一个甲子年,再到一年四季,一日昼夜晨昏,小到每时每刻。道教所谓的“活子时”同理也。而且每个人因其体质状态不同而不同,最高境界便是生命的奥秘所在——无极,最佳状态便是——混元一气。



中医应称谓医道,此时亦理解了圣人孙思邈所言:“不懂易者不可为医,为武也。”道高天地人,道统天地人,道贯天地人,人与天地不可分。天地,一宇宙,人也一宇宙,一小宇宙也。大宇宙之变化无不影响小宇宙,小宇宙之变化无不应于大宇宙。



元气不能药补,只能保养、激发、调动,而患病是由于人的正气之力小于或等于邪气,二者势均力敌时,疾病轻浅,一旦邪气大于正气,疾病就重,其中又与邪气停留的久暂,转化的程度、方向,停留的部位有关。所以临床治疗必须立足于大道,充分发挥人体开合枢的作用,认清患者四季五方的偏差以及躯体各部位的受损程度,通过四诊合参,精确分析出正邪双方的力量对比关系,即“知彼知已”。采取不同战略战术,即理法,派出决胜兵力,即方药,将敌人的老巢一窝端掉,即将邪气驱出身外,此时将恢复到一个空灵的身体,一个每个人生之来即确定的天圆地方。若能在今后的生活中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恬淡虚无,自然精神内守,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即可达到真气从之,病安从来!



上文中正气即包括元气和元神。药物进入体内是激发、调动正气去赶邪,邪去则正安,由于元气、元神是天地赋予人的,所以是无形无相,不可限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为何人会死呢,是因为躯体内部器官的过度受损(包括形体和功能),自身已经无法靠针药进行修复,后天脏腑化生的元气难以维系生命的常态,此时便渐渐消耗先天元气,最终因耗尽最后一丝元气,无法涵舍元神,阴尽阳脱,人的生命宣告结束。但是宇宙的能量是永恒的。但世间的大德高僧因其修炼,他们的身体与一般人不同,含有现代科技无法解释的能量,故有真身的存在,大家熟知的禅宗六祖慧能即是真身保存至今的高僧。感于此种认识,我提出七级元神之论,即每一个今天的我之前有六级元神,每一级都是一个时空,一个宇宙:第一级是浑圆一气,道教的无极,也是宇宙大爆炸前的状态;第二级是宇宙,道教的太极;第三级是太阳系;第四级是地球;第五级是万物;第六级是父母;第七级是每一个今天的我。因此每一个今天的我的生命这个小宇宙即这个圆与其前六级有着密切关系,而且一级高于一级,即大圆内有六个小圆,因每一级内又可分无数个小圆,确切地说是有无数个圆,正如易经六十四卦对应的天圆地方每一个圆对应一个方,这与东方文化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是一致的。《素问.阴阳离合论篇第六》亦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关于这个一释家的境界是:明心见性,万法归一;儒家是:存心养性,执中贯一;道家是:修心炼性,抱子守一;穆圣是:坚心定性,礼拜朝一;耶稣是:洗心移性,默祷亲一。老子《道德经》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故儒释道医易是一家,而且古今中外,大道至简至易,究其缘由,很简单,人是宇宙自然天地的产物。如果这样认识生命,所有疾病的解释就迎刃而解。作为一名医生,顾名思义,中下工的水平再高也只能达到医生治病不治命,能达到治命的水平就是上工,甚而可达到大医治国的水平,这种境界方为我们中医学子追求的目标。同道们,为了解除千千万万同胞被疾病折磨的痛苦,更应是一个医者奋斗不息的动力啊!当然达到这样的水平需要我们身后有沉甸甸的中华文化!



明白这个生命之道,治病自然就会遵循顺则成人,逆则成仙这一路径。这与道教修炼后天返先天又是同一理,其实质与儒家无无为而无不为也是一样,而这正是中医治病追求的最高境界:“不治之治,臻为上境”。尤其是三阴伏寒之病,邪之入路,也是邪之出路,只有将体内深层之伏寒层层融化,才能将邪毒排出体外,达到彻底治愈。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伏寒邪毒通过针药或修炼从体内排出的过程中会出现种种不舒服的反应,病情严重者,会出现瞑眩现象,即有十到二十秒意识不清,这是难得的阴阳气相争,正气来复之佳兆,瞑眩现象出现一次,人体的能量上升一次,而且是上升一个时空的问题,所以这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临床治疗大病若没有瞑眩现象的出现,彻底治愈几乎无望,除非患者顿悟,明心见性。但从我自身的体会,尤其是拜入李可老中医师门之后,体会到排毒反应不是每个病人都能接受的,人这个万物之灵,心念的起动不是通过医生几次看病交流就能让病人躁动的心沉静下来,有时面对病人的不理解作为医生的那种无奈是无以言表,去年深圳一位兰阿姨跟我说了一句话“医生治病时,不能只想到自己是给者,医生满腔热情想尽办法治病,而病人这个受者若有丝毫抵触,给者的心血就白费了。”给者与受者的互相信任在治大病时犹为重要,师父李可从医50年,一直战斗在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的一线临床,体会深刻,在这个浮躁的年代,在这个中医生存于夹缝中的弱势条件下,我们用伤寒论的原方原量,超出药典,只是心怀一颗慈悲之心,只想到我们找到了一治病救人的大法,如果病人配合,能够理解其中之真义,这种治法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治病,而是救命的境界了;(师父李可已达此水平。当地人称其是救命先生。)只想到用我们的歧黄之术能让我的同胞尽量避免疾病的折磨,在大病显露之前就可通过针药将潜在的患病因素一一扫除干净是难上加难,悲哉!但我个人决心已定,誓将此生交给中医,无论前路多么渺茫,有多少坎坷,多少险滩等着我,这浑水我是趟定了,不为别的,只为我的同胞不受或少受疾病的折磨。



所以人只是自然宇宙天地的产物,在大自然面前,这个对每个个体而言,非常珍贵的生命太渺小了!既然生命已是一现象,病是现象上之现象,治病若立足于现象之现象的一点上,就远远偏离了本质,本末的倒置怎能拿下大病、急危重症!当然没有一个医生包治百病。



读参悟之感悟



其实,人的生命中同样有着你所体悟的六个层次,佛说一粒沙中都有三千大千世界,何况一个人都是不只一粒沙了,修行就是开发这个潜在的世界



元气不是不可补的,只是人这个层面是不可补的,只有修行的人,同步更高的层面才可能能补吧,所谓的超出三界外.



元气与元神都是人体的组成部分,但药物只是气的偏性….四气,补神我想是不可能的,但医者的一句话或许真的能补神…呵呵, 医者意也,医者的一丝一念都是极其关键的,



伏羲八卦(先天八卦)就是对天地本质的表达:这句话对…..



后天八卦(文王八卦)是对宇宙自然的认识方法,坎离二卦为主,坎离者,乾坤所变化也。乾升于坤为坎,坤降于乾为离。离卦谓太阳,谓火,是生命产生的必要条件;坎卦谓月,谓水,谓爱欲,坎离交合,生命便随之产生,大千世界开始活跃。乾坤为体,坎离为用,四卦是宇宙的总括。



体悟:后天就是有生有死的了,人从后天返先天是超脱生死,治疗从这一个角度出发,就是救命了,不只是治病了,李老师治急症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取坎添离,返观内照…..回阳救逆…收阳…潜阳….多么的相似啊.



先天卦是一个自稳定系统所以是生生不息的,后天卦是非自稳定系统,所以是有生有灭的…..人是一个后天卦.



不知对不对,交流吧.
发表于 2007/12/30 23: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  思路很清晰。
发表于 2008/1/1 17:50:4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体元气来自天心炁穴,饮食水谷激活了先天元气向后天的转化。药物来自饮食水谷。同样的道理。这个炁穴是天地阴阳二气和人体神明 交汇之地。
太阴阳明为一身代谢出入的门户,但是没有向内部的渗透就只能控制了,甘草进入太阴气氛,四逆汤又称小泻脾汤。就是为了代谢。那么少阴的枢转,厥阴的生化,同样重要。仅仅运化太阴阳明只能控制症状了。
肿瘤病用汗法很危险,当然不懂少阴厥阴就没有危险。最好通过大小便代谢。
了解十二经脉运行方向对了解病的转归和代谢方向很重要。但是经是经。五脏传变还是按照五行的。一个内一个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6/3 00: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