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freedfan

辨出“肾阳虚证”和”肾阴虚证”的小窍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16 14:3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一到冬天就四肢冰,而到夏天就四肢热,这个是阴虚还是阳虚?
发表于 2011/7/18 18:35:3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舌头两侧有齿痕,且腮帮子上也有,怕冷,冬天四肢冰凉,睡觉一晚上脚都暖不热,干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喜静,不爱说话,没自信,感觉头脑愚钝了很多,也可能是年龄大了吧(33岁)在家当了两年家庭主妇,快与世隔绝了。这是不是阳虚啊!希望高人能指点一二!
发表于 2011/7/20 09:28:1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是我要找的。
终于找到了,我原来是阳虚。冬天脚冷,夏天手热脚热 小腹膝盖冷 舌苔白,近期尿黄(前几天刚吃完归脾丸,打算吃六味地黄丸,一直在纠结该吃那种,终于有结论了)
的确 年轻人怎么那么容易 的阴虚呢。
发表于 2011/7/20 10:06:5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一篇杏林老师的文章:
《阳虚证之病机及症状总结》
(2009-06-17 12:52:37)
转载
标签:
健康

一、阳乃温煦之气,阳虚则寒。故畏寒乃阳虚证之第一主证。

         阳虚者,畏冷怯风:稍遇凉风,则易外感,常鼻塞、流涕、喷嚏。虽夏季,亦不敢迎风贪凉(怕电扇空调),衣着每多于常人。
         阳虚者,形寒肢冷:因四肢为诸阳之末,故手足冰冷较为明显;
                 就人身部位而言,前为阴,腹为至阴之地;后为阳,背为至阳之地,故阳虚者多腹冷、背凉;
                 又:上为阳,下为阴。肾为阴阳之根,其经脉达于足底,阳虚者,多足冷。
                 另:天人相应,合于四时。昼为阳、夜为阴;夏为阳、冬为阴;故阳虚者,症状常在夜晚加重,冬季犹甚。
         阳虚者,需保暖,故常关门闭户,厚衣重被,卷屈俯卧。
         阳虚者,喜热资助,故饮食喜温热燥辣,恶生冷清稀;喜睛天、白昼、阳光,恶阴天、夜晚、寒冷。


    二、“有诸内,必形于诸外”。赤色主火,白色主寒。气色苍白乃阳虚证之第二主证,望诊时,察颜观色不可忽视。

          阳虚者,唇淡、面白、小便清。舌淡、苔白、爪甲暗。


    三、阳主动,阴主静。观其动静,以别阴阳。上工守神,精力之强弱,寓阴阳之盛衰。

          阳虚者,多嗜卧懒动,神疲乏力,语声低怯。阴虚者,多亢奋不宁,烦躁易怒,声音清亮。


    阳虚之证,根据其不同程度及不同阶段的症状表现,可分为四大类,即:阳气亏虚、阴阳两虚、虚阳上浮、元阳外脱。

          阳气亏虚者,症状表现最为典型:唇淡面白、形寒肢冷、神疲嗜卧、大便稀溏、夜尿频多、舌淡苔白、脉沉迟紧等。以上症状虽不一定齐备,但总有二三个症状表现明显,较易分辨。然而,凡事有常数,亦有变数;知常易,达变难。阳气亏虚证仅是阳虚证之常态而已!


          阴阳两虚者,因阴阳互为其根,阴损及阳,阳损及阴,最终导致阴阳俱损。此证阴症阳症混为一体,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犹难识辩!若单补其阴,则阳不运化,徒生痰湿;其单补其阳,则火上浇油,灼伤津液;必须阴阳双补,才能阴阳互生。辩证要点有三:1、既有阳虚之神疲懒动,又有阴虚之咽干口渴等症。2、阳虚者多冬天怕冷而夏天耐热,阴虚者夏天怕热而冬天耐寒,相对于常驻人,阴阳两虚者既冬天怕冷又夏天怕热。3、阳虚者,但欲寐;阴虚者,易失眠;阴阳两虚者往往神疲思睡,时时欲睡,但又难以入睡,即使用权睡着,也多梦易醒。


          虚阳上浮者,寒邪盛而真阳衰也!肾为阴阳之根,元阳本下藏于命门。若真阳衰,寒邪沉降趋下,直入坎宫,雀巢鸠占,逼迫真阳,真阳难守本位而逃逸上浮,则形成上热下寒之证。虚阳上浮,客居于头面五官孔窍,而生目赤、颧红、口渴、咽燥、舌疮、齿痛诸症,极似阴虚火旺,实则真寒假热也!然医者常为假热所迷惑,昧误多矣!辩证要点有三:虽热症见于上,但下身多见寒症:1、大便溏,小便清,2、口渴但不欲多饮或喜热饮,3、足冷。

         
          元阳外脱者,寒邪极盛而真阳极衰。阴寒逼迫真阳,一身元阳尽浮于头面体表,或身热如焚、或烦躁神昏、或面赤唇焦,或咽喉肿痛,或齿缝渗透血,或额头汗出,或喘促呃逆,或便结溲黄,看似实火旺盛,实则阴霾重重,弥漫无边。若不及时回阳,一旦元阳离体外散,性命乃绝!元阳外脱证,阴极似阳,极难分辩;辩证要点有二:1、其脉或浮、或大,或数,但重按必定无力!2、不欲饮水或饮水不多,若饮犹喜热饮。
         
   
         

          阳虚之人,最易产生三大类病症:阳虚不摄、阳虚水泛、阳虚阴凝。

          阳虚不摄者,阳气虚,固摄阴液无力,以至阴液易于外泄,其症如下:

              汗为心之液。心阳虚,心液不收,胸前、腋下易出汗,汗多则心悸。
              泪为肝之液。肝为罢极之本,肝阳虚,肝液不收,则易劳倦,多呵欠流泪或迎风流泪。
              涎为脾之液。脾阳虚,脾液不收,口水多。
              涕为肺之液。肺主表,主津。肺阳虚,表不固,易自汗;肺受寒则多涕。
              唾为肾之液。肾主水,司二便。肾阳虚,肾液不收,多唾,多尿。

              凡津液、血液、乳液、精液等皆为阴液。
                      阳不摄津,则多汗、多尿、多泪、多唾、多涎、多涕。
                      阳不摄血,则呕血、便血、鼻衄、齿衄、肌衄、月经过多、崩漏。
                      乳液乃水谷精气所化。脾阳虚,宗气弱,乳液不收,则产妇乳液清稀,未哺自流。
                      肾阳虚,精关不固,则遗精、滑精,早泄。

             阳虚水泛者,阳气温煦气化无力,不能化水生津,以至水饮痰湿滞于体内,成为至病之源。水饮痰湿同出一源而形态各异,所不同者:从弥漫到聚集,从清稀到浓稠,从无形到有形是也。

             阳虚水泛,水气凌心则惊悸,失眠、奔豚;水气浸肺则咳喘;
             阳虚水泛,水停中焦,清阳不升则眩晕;阻遏阳气,则恶寒;津不上承则口渴;积饮逆满则呕吐;水饮犯胃则胃痛;水饮犯脾则腹痛、腹泻。
             阳虚阴凝,津凝则口渴、便秘;血凝则脉道瘀滞,发为痹证,常见于头痛及颈肩腰腿痛诸症,女子可见痛经、闭经等症。


             心阳虚:心下悸,欲得按;胸闷、气短。
             肝阳虚:巅顶痛,四肢厥,吐涎沫;少腹及阴部拘急。
             脾阳虚:恶食生冷,腹胀,便溏,阴黄。
             肺阳虚:畏冷怯风,自汗,多尿。
             肾阳虚:形寒肢冷,嗜卧懒动,夜尿频。

发表于 2011/7/20 10: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转一篇杏林老师的文章:
《中医虚证•阴虚证篇》
    道生阴阳,一分为二。阴用于滋养,阳用于运化,阴阳相和,共同孕育万物生长。阴阳本为一体,形式不同,但殊途同归。
    在自然界中,常有旱灾。干旱之地,或土地龟裂,草木竟萎;或沙漠延绵,杳无生机。从天人相应的角度而言,所谓阴虚,就是人体内出现了不同程度“旱灾”!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靠阴液滋养濡润,若阴液不足,脏器失于滋养濡润,则诸病生焉。
    阴虚者,最易出现如下症状:眩晕、目涩、耳鸣、咽干、烦躁、失眠、便秘、麻木、肤痒、发热、出汗、衄血等。
    心阴虚证:舌为心之苗,心开窍于舌。心阴虚者,舌尖红、麻痒、生疮、弄舌(即舌头不由自主地在口中伸缩吞吐)
              心主笑,主喜。心有余则笑不休。心阴虚,心火内动,可致人无故发笑,甚至狂笑不止。
              心主血,主脉。阴虚则热,灼热伤及脉络,血得热则易妄行,可致咳血、吐血、鼻衄、肌衄等。
              心藏神,虚热内扰,可致心烦,失眠。
              阴血不足,心失所养心悸、易惊。
              汗为心之液,手少阴心经之脉通于腋下,阴虚生热,迫津外泄则腋下多汗;兼湿热者,腋下汗臭。

    肝阴虚证:肝主风、主巅顶。肝阴虚可致头痛、眩晕。
              肝主风、主筋。肝阴虚,筋失所养则拘急、痉挛、抽搐、震颤。
              肝藏血,气虚则麻,血虚则木。血能载气。肝阴虚者,肢体失于滋养濡润则麻木不仁。
              肝主胁,肝阴虚,肝体失于滋养则右胁下隐隐作痛。此属不荣则痛,不同于不通则痛,当用小建中汤类缓急止痛,若用柴胡类                        方剂舒肝解郁不仅无效,反而有可能加重疼痛。
              肝藏魂,肝阴虚者,魂失所养则不宁,常多梦早醒。
              肝主谋虑,主怒。肝虚则多疑,实则偏执。肝阴虚者,肝火亢,其人易怒、刚强、执拗、急燥。
              肝开窍于目,肝阴虚者,目涩而胀,视物昏花、夜盲。
              肝藏血、主膝;肾藏精、主腰;肝肾同源,精血相生。肝肾阴虚则腰膝酸软。
              肝为将军之官,主升、主动。肝阴虚者,肝气易动,时常惹事生非,扰及四邻。
                       肝气犯肺则咳嗽、咯血;犯胃则呕吐、呃逆;犯脾则腹泻、腹胀大、食不下;犯心则惊悸;犯肾则单侧腰痛。
              肝阴虚者,阳热盛,酒亦大热之性,故不耐酒力,稍饮即醉。曾经善酒之人,若病至肝阴不足,亦酒量锐减。
              肝主情志,欲火发于肝。肝阴虚者,性欲易动,男子易勃举,相火内扰则易早泄。

    脾阴虚证:脾性中正纯厚,含阴阳而不偏阴阳。既有脾阳虚证,必有脾阴虚证,只是世人多不识脾阴虚证。
              脾主运化水谷。米无火不能成饭,无水亦不能成饭。故脾阴虚者,亦不能运化水谷,常食欲不振,纳少。
              脾开窍于唇,脾阴虚者,唇失濡润,常唇干起皮。
              脾主燥。脾阴虚者,燥犹甚,故大便干如算盘籽,呈粒状。
              脾为后天之本,乃气血生化之源。脾阴虚,气血不足,阴不制阳可致发热。
              阳气易于升浮,香气性亦浮散。脾阴虚者,恶闻浓烈香气,喜甘淡平和之品。

    胃阴虚证:胃主受纳。胃阴虚,轻者胃中虚火,则饥不欲食;重者胃中实火,则多食善饥。
              胃为水谷之海,阴虚则火旺。胃阴虚者,多口渴。
              胃阴虚者,热内蕴,易升浮,故闻恶腥荤之气,闻之则欲呕。
              胃阴虚,胃失滋养濡润,因燥而感嘈杂、灼热;喜清稀饮食,恶辣椒。
              胃络于牙龈,胃阴虚,胃火旺可至齿衄、齿痛。

    肺阴虚证:肺为娇脏,稍受侵扰则咳、喘。
              肺阴虚,肺脏失于滋养则干咳、少痰。
              肺阴虚,虚火灼伤肺络则咯血。
              肺阴虚,虚热伤肺则肺萎,肺萎则肺气不降,输布津液,通调水道之功能失常,津水上泛而多涎吐涎。
              肺主喉,开窍于鼻。肺阴虚,咽喉燥,鼻燥鼻衄。
              肺主津,肺与大肠相表里。肺阴虚者,大肠亦燥,故便秘、痔疮。
              肺主表皮,肺阴虚则皮肤干燥起屑。
              
    肾阴虚证:肾为诸脏之根,阴阳之本,主任督二脉。
              肾阴虚,虚热沿督脉上浮,则脊背热。
              肾阴虚,因任脉达于咽喉,故咽干咽痛咽哑失音。
              肾阴虚,心肾不交则失眠。
              肾开窍于耳,肾阴虚则耳鸣耳痒。
              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肾阴虚,虚火上扰则牙痛。
              肾主骨,生髓。肾阴虚,精髓不足则脑空健忘,牙齿浮动,脚跟痛。
              足少阴肾经通于足底,肾阴虚则脚底板易于酸胀。
              肾主纳气,肾阴虚元阳浮,则动则气喘。
              腰为肾之府,肾阴虚可致腰酸。
              阴虚则热。肾阴虚可致潮热。热迫津液,可致盗汗。
                     
----------------------------------------------------------------------------------------------
     阴虚者,可生风、生火、生燥。阴虚较甚时,可致潮热、汗出、衄血。
     何谓阴虚生风?
     答:若阴不足而阳有余,则阳无所藏。阳气循经络飘动游荡,类似于风,谓之阴虚生风。
         中医所谓阴虚生风、血虚生风、热极生风、肝阳化风等,皆同此理,唯程度不同而已。
         阴虚生风者,其症状表现以眩晕、震颤、抽搐、痉挛为主要特点。

     何谓阴虚生火?
     答:阴虚则热,热极生火。火能消灼津液、腐熟饮食,故使人渴饮、多食。血得热则妄行故火能动血。心藏神,肝藏魂,火气内胜,五内如焚,神魂受扰,故烦怒、燥动。
  
     何谓阴虚生燥?
     答:阴液主滋养濡润。阴虚则脏腑经脉肢体百骸皆干而燥,燥而痒。
         发枯易断、爪甲易折、肌肤多屑、唇上起皮、目涩、咽干、鼻燥、便结,此皆阴虚生燥之症也!

      阴虚气逆:阴主静,主沉降;阳主动、主升浮。阴虚者,阳不藏。阳气易于浮动而上逆。
                气逆于上则眩晕,气逆于中则恶呕,气逆于下则喘呃。

      阴虚不荣:荣者,因滋养而生机勃然也。草木失于滋养则衰萎,人体亦然。不荣则萎,不荣则痛。
                痛有“不温则痛、不荣则痛、虫积(结石)致痛”等。不荣则痛为虚疼,多表现为隐隐作痛、酸痛、喜揉按等。
----------------------------------------------------------------------------------------------

      阴虚证的特殊情况:“阴虚挟水”与“阴虚挟湿”。
          通常情况下,阴虚则燥。但在特殊情况下,人体在阴虚的同时,还有水湿之邪潜伏并存,在治法上,可能会出现“滋阴则助湿,利湿则伤阴”的茅盾。此时,当用并治之法,或育阴利水,或滋阴化湿。阳虚水泛者,真武汤主之;阴虚水泛者,猪苓汤主之。猪苓汤是育阴利水的代表方剂。至于滋阴化湿,多不拘于一方一法,需对证下药。
     
     
分享      

发表于 2011/8/18 16:04:44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就是说很多人吃六味地黄丸是吃错了,阳虚的是大多数,我有一个朋友就吃多了六味,去同仁堂医生一切脉就问是不是吃了很多六味;看来吃错药的人不少。哈哈!
发表于 2011/9/7 08:54:10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己还是分不清阴虚/阳虚?
发表于 2011/12/6 14:5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到底以哪个为准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5/18 07: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