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zhoug611

【中药制假】集中贴:药材质量堪忧,视生命如草芥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7/2 13:05:1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自http://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54755&highlight=%D4%EC%BC%D9


7种中药易掺假


很多患者得了病常用中药调理,殊不知现在市场上的中药材良莠不齐,个别药商以次充好,甚至以假充真。到药店抓中药的市民可要留个心眼,眼观、手摸、鼻嗅、口尝的办法,可简单地辨别药材优劣。
  
      如果有条件,就可用“火试、水试”中药材来辨真假。比如藏红花,就可用水试,把藏红花拈一根放到透明玻璃杯里,杯里冲入凉水,水慢慢变成黄色,顺着藏红花拉成一根黄线,如果下面有一个小喇叭的形状,这就是正规的藏红花。假的藏红花里面往往掺有铁红,有的还喷糖水,都可以增重。
  
      一麻袋草红花重约二三十公斤,如果一麻袋草红花达五十公斤左右,肯定是掺了假。另外,草红花里如果没掺东西,手感很软,像摸了一把棉花,很舒服。如果手抓进去扎手,里面有硬的东西,就是掺了假。
  
      吃了掺假的伪劣中药不但没有效果,还会起副作用。有人服中药,药方里有草红花,若吃了药后肚子痛,极可能是草红花掺了铁红所致。
  
      下面介绍几种宜掺假的中药的鉴别方法
  
      白花蛇:真品的蛇体泛光透亮,脊背的纹路清晰,黑颜色处特亮。假的蛇体纹路不清晰,没神采。
  
      沙苑子:其根呈肾形,比小米还小,必须用放大镜观察。伪品的形状一般更小,内行都要细心辨认。所以要小心药贩子把形态相似的真伪品放在一起出售。
  
      冬虫夏草:属名贵药材。但有的药贩子在冬虫夏草里加铅丝或在外面加泥土,设法增重。虫草自身是菌类,很轻,一加铅或泥重量就增加了。
  
      通心草:通体是白色,比棉花还轻。造假者将淀粉、铅等加进去,渗到药里,一公斤能变成几公斤。
  
      金银花:造假者往往趁金银花潮的时候,在里面加淀粉等以增加重量。
  
      天麻:造假者用土豆做成“天麻”。
  
      山茱萸:按中国药典规定,山茱萸只能含有3%~5%的核。现在药价涨了,造假者就把含核量加到30%左右,这样一来,造假的药材经销商是赚了黑心钱,但中药的疗效却没有了保障。


 楼主| 发表于 2010/7/2 13:06:3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自http://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46111&highlight=%D4%EC%BC%D9


齐齐哈尔恒瑞药业工人自曝黑幕:我们是这样生产假药的


闹得沸沸扬扬的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厂生产假药事件已经渐渐过去。近日,记者接到了齐齐哈尔另一家药厂———齐齐哈尔恒瑞药业有限公司几名职工打来的电话,他们称,自己所在的公司也曾生产过假药,而且该公司和“齐二药”颇有渊源———同属一个集团,“恒瑞”名义上被“齐二药”托管,实际上仅相当于“齐二药”的生产车间。而且该公司职工提供的一份销售合同上,“甲方签名”处赫然盖着“尹家德”的名章,该人就是“齐二药”的总经理。早在2005年,该公司就因为生产假药“吉瑞欣康”而被当地药监局查处过。2月15日,记者来到齐齐哈尔,先后见到了反映情况的这几名工人。

  车间环境脏乱差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药品生产企业的生产车间要求密闭,空气需要经过净化,进出生产车间要换鞋、换工作服,并且要严格消毒。可是,齐齐哈尔恒瑞药业有限公司完全达不到这样的要求。

  据一位从1997年就进厂工作的工人介绍,该公司虽然也有净化空调,可是根本就没有使用过。夏天天气热,工人们就开门生产,大风刮进灰尘的事情时有发生。到了冬天,公司供热很差,车间不再开门。工人们怕冷,很多人戴着自己从家带来的普通手套,消毒根本就谈不上。进出车间也换衣服和鞋,不过执行不严格,有的人的工作服是自己放在车间里的普通衣服,鞋子也是工人自己带来的拖鞋。据这位工人讲,进出车间要换鞋、换服装的规定执行得很不严格,厂领导也是睁只眼闭只眼。尤其是在冬天,工人穿着棉鞋就进厂生产,因为供热不好,脱掉棉衣穿白大褂工人受不了。在夏天,有时候迟到了,工人们来不及换鞋就冲进车间,不管鞋子干不干净。赶上阴雨天,鞋子经常会带进泥土。有一次,外面下雨,这位工人穿鞋进屋脚上还带着泥,把车间地面都弄脏了,自己用拖布擦干净就完事了。

  据该厂的一位化验员介绍,生产车间没有空调净化空气,空气质量很难达到要求,尤其是在阴雨天,空气中的霉菌肯定超标。可是,从来没人管这些。

  工人都是徒手生产

  工人们介绍,生产去痛片、感冒胶囊等药品时,工人们都是徒手包装。“工人们中途去洗手间方便,回来也不一定洗手就接着干活,更别说消毒了。我自己也有去洗手间回来不洗手的时候。”一位工人说,按规定,为了保证卫生,这样的操作都必须是机械的。

  工人们说,他们在生产的时候,经常有药片掉到地上,他们捡起来还是同样包装。如果沾上尘土,用嘴吹吹接着包装。即便是厂领导看见了,也无非就是让工人们把药捡起来,别浪费。

  “吉瑞欣康就是治疗冠心病的,我本人就有冠心病,可是我不敢吃这药。除非是应急,挑干净的吃几粒。我亲属有的问我,你是药厂的,给我们弄点药吃呗。我就告诉他们,我都不吃,你敢吃啊?”一位工人这样说。

  合不合格全是领导说了算

  据该厂的一位化验员说,该厂的检验条件根本无法满足生产需要,所谓的化验室也就是一个摆设。即便他们化验出产品指标不合格,只要领导说合格就合格,照样出厂销售。

  据了解,该厂先后生产或代工生产过安乃近、去痛片、感冒胶囊、爱欣莫尔、吉瑞欣康、麦绿素等多种药品和保健品,每个品种都有不合格的,可是从来没有退回来的,都出厂销售了。他们的化验室只能在夏天的时候进行简单的化验,因为很多药品的化验环境要求“室温”,在冬天,这个化验室的温度只有几度,无法化验。所以,到了冬天干脆就不化验。即便在夏天能化验时,化验也就是走走过场。据这位化验员说,很多产品都有不合格的,尤其是代工生产的,不合格的更多。可是,不合格的产品也都出厂了。

  有一次,某批次安乃近“崩解度”(药物在胃里溶解的速度)一项化验指标不合格,他在化验单上盖上“不合格”章。可是领导不同意,化验单上就盖上了“合格”章,药品也全都出厂了。“这么多年来,代工生产的产品常有因为霉菌超标不合格的,但几乎没有返回去的。”这位化验员说。

  后来,该厂生产假药“吉瑞欣康”,因该厂没有能力化验,所有的化验都是领导找别的关系进行的。化验结果拿回来后,以本厂化验员的名义出具合格报告。

  同时,这位化验员表示,自己也不具备化验的资格,“我自己只是初中毕业,只是助理工程师,无法达到国家《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只不过领导安排在这儿,我只能服从。”

  白天休息晚上生产

  工人们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从2004年7月1日起,未通过药品GMP认证(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药品生产企业将一律不准进行药品生产。该公司自知硬件条件太差,即使整顿也无法通过,就主动“关停”了企业。其实,这只是个幌子。工人们说,厂领导安排了4个人在收发室打扑克,应付检查的,告诉他们,如果来检查的,就说工人放假了,他们是留守值班的。其实,工人们都被锁在车间里生产。后来,过了2004年7月1日,厂领导带领10多人在夜里生产,白天工厂大门紧锁,给人造成工厂停产的错觉。而生产日期提前到了2004年6月30日,对外解释是“这是库存产品”。

  工人们说,假药“吉瑞欣康”的前身是该厂的“爱欣莫尔”。“爱欣莫尔”虽然算不得什么特效药,但它毕竟是个有着合法手续的真药。为什么改成了“吉瑞欣康”呢?“当时市场上有一种畅销的治疗冠心病的药叫**欣康,外地的一个药贩子就和我们单位签订了一份销售合同,要求把‘爱欣莫尔’改称‘吉瑞欣康’,他负责包销。所以我们厂的领导就把药改名了。”在工人们提供的一份销售合同上记者看到,与恒瑞公司签订合同的的确是个人,该人名叫柳艳波。在这份协议上写着:经甲乙双方协商,甲方将本企业的产品单硝酸异山梨酯片包销给乙方销售,双方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达成协议如下……商品名:吉瑞欣康,药品名:单硝酸异山梨酯片……每小盒6元……从2004年1月1日起至2008年12月20日止为乙方销售时间。”

  而后,记者在网上查询“吉瑞欣康”,发现在一家名为“药价发布网”的网站上,有恒瑞公司生产的“吉瑞欣康”,零售价格为31.13元,建议零售价为26.2元,上货数量和剩余数量均为1000件。

  药监:个人不许经销药品

  恒瑞公司偷偷生产了一段时间后,终于被他人举报。齐齐哈尔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进行了检查并做出了处理———该公司工人向记者提供了一份2005年3月17日由齐齐哈尔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发的《关于查处恒瑞药业有限公司违法生产假药———“吉瑞欣康”的情况报告》。在这份报告中提到:2005年2月24日,齐齐哈尔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曾根据举报线索,对恒瑞药业有限公司进行了现场检查,当场查封了未经药监部门批准、擅自在包装上加印名为“吉瑞欣康”的假药185件,已经出厂15件。报告上特别提到,依据《药品管理法》第86条规定,“药品标识不符合规定的,除依法应当按照假药、劣药论处外,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撤销该药品的批准证明文件。

  然而该公司的工人们说,“实际出厂的应该比这个数字多”。

  对于这份文件的真实性,记者拨通了齐齐哈尔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电话,办公室的一位工作人员承认的确有这么个文件,但以“无法核实记者的身份”为由拒绝向记者提供文件的详细内容。“个人绝对不允许经销药品,否则就是非法倒卖。”齐齐哈尔药监局市场科的一位工作人员说。

  恒瑞经理:工人们说的是假话

  3月16日,记者拨通了恒瑞公司于经理的电话,向其核实工人们所说情况的真实性。于经理说,反映情况的这几个工人的确是他们工厂的,但所说的不是真实情况。于经理针对工人们的说法一一进行了否认,并表示公司生产的药品是严格按照国家的要求生产的。值得一提的是,于经理提到了一名化验员的名字,说这个人最实在,他的话是最可信的,“谁说假话他都不能说假话”。可是,这名化验员正是向记者反映情况的工人之一。

  于经理称,他们公司的化验室有两个人,冬夏都能化验。但对于“吉瑞欣康”,他承认自己公司不具备化验能力,“公司曾经购买了一台用于化验质量的高效液相测谱仪,但是因为没人能操作始终没用。产品都是送到别的厂家化验,化验结果回来后再由自己公司的化验员出具化验报告。质量保证是合格的,我愿意承担法律责任!”于经理说。

  至于为何被齐齐哈尔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定性为假药,他表示,“吉瑞欣康”的确是包销商申请的名称,“他(指柳艳波)的商品名称是经过工商局注册承认的,是合法的,只是没有到药监部门备案。所以我们才把‘爱欣莫尔’改为‘吉瑞欣康’。”为何要把药品包销给个人?于经理说那是企业法人尹家德具体操作的,他不知道。

  没有到药监部门备案的商品名可以印刷到药品上吗?记者查询了相关规定,《药品包装、标签和说明书管理规定(暂行)》第六条规定,药品商品名称须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后方可在药品包装、标签及说明书上标注。省药监局的有关人士也明确指出,没有到药监部门备案的商品名是绝对不可以印到药品上的。

  在齐齐哈尔采访期间,因为“恒瑞”已经关停,大门紧锁,记者没能进入车间核实工人所说情况的真假。但值得一提的是,记者在网上搜索发现,早在去年“齐二药”事件时,新华社、央视等各大媒体均报道了“恒瑞”制假被药监部门查处的消息。在这些报道中,都提到了“恒瑞”管理不力、质量把关不严的问题。

  相关链接

  “齐二药”假药事件

  2006年5月,广州中山三院和广东龙川县中医院使用“齐二药”的“亮菌甲素注射液”,11名患者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并死亡。国家有关部门紧急调查,发现是“亮菌甲素注射液”原料丙二醇有问题。江苏不法商人王桂平以泰兴化工总厂的名义,伪造证件,将工业原料二甘醇假冒药用辅料丙二醇,出售给“齐二药”。“齐二药”采购员钮忠仁违规购入假冒丙二醇,化验室主任陈桂芬等人严重违反操作规程,签发合格证,致使假药“亮菌甲素注射液”流毒市场。

  公安机关对“齐二药”原总经理尹家德、法定代表人向东、副总经理郭兴平、朱传华、化验室主任陈桂芬、采购员钮忠仁以及不法商人王桂平等10人立案侦查并采取强制措施。国家药监局已吊销“齐二药”的药品生产许可证。

  有“齐二药生产车间”之称的另一家药厂———齐齐哈尔恒瑞药业有限公司,曾有过制造假药被当地药监部门查处的纪录。据恒瑞药业一负责人介绍,“恒瑞”生产加工的原料由“齐二药”提供。2005年2月24日,该市药监局曾对恒瑞药业进行检查,当场查封了擅自加印名为“吉瑞欣康”的假药185件,但并未引起足够重视。(新华社电)


 楼主| 发表于 2010/7/2 13: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自http://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38484&highlight=%D4%EC%BC%D9


要买放心药材必须严控把关


重金属超标的虫草、模具压制的人参、土豆染色做成的天麻,频频曝光的伪劣药材问题出在哪?

  近日,本报关于广州中药材市场的调查报道,引起社会及市民关注。

  假冒伪劣、重金属超标、硫磺熏蒸……频频曝光的中药材质量问题,引发了人们对中药材的“信任危机”。广州中药材质量之“乱”因何而生?又为何久治难除?伪劣药材监控难处罚轻

  “中药材还是农产品的管理方式,其质量可以说控制在药农手里”,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唐洪梅表示,广州中药材质量之“困”,症结就在于管理混乱和产地难以监控。目前,政府对中药材市场的监管处罚不到位,一些现行法律法规如同“一纸空文”。如2005年国家《药典》规范了500多种中药材的质量标准,而市场中严格照此执行的寥寥无几。

  一位执法人员说,在国外,制售假冒伪劣药品,代价可能是倾家荡产,在国内可能就是罚点钱了事。违法成本低,加上个别地方的“保护伞”,使一些不法药商有恃无恐。在某药材市场一档口,记者采购时,老板公然表示:要真的还是要假的?一位业内人士称,国内不少优质的地道中药材出口做成中成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中药材和中医药的质量。

  在广州,中药材市场庞大,质量监控的另一尴尬是政府主管部门人力的严重不足。据悉,广州某区药监局药品监管处只有四名工作人员,却要负责辖区1000多家药店、60多家药厂等的日常监管。一位业内人士笑言,从头跑一遍都要个把月,怎么管?

  唐洪梅认为,药商、药铺从业人员等素质较低,执业道德及商业信誉缺失,也是中药材质量之“乱”的原因。中药材品种混杂,不少“异物同名”、“同物异名”,而且中药材没有实行有效期管理,放多久、怎么放全靠自律,更给质量监管添乱。

  据唐洪梅调查,广州不少药店没有驻店执业药师,从业人员都是会计、中文、贸易等专业的“门外汉”,有的连中药材都不认识,质量把关从何谈起?医院进药材要把四道关

  “医院每天卖出4吨多中药,纸袋就要用掉2万多只”,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唐洪梅说。如此大量周转的中药,医院对药材供应商资质有着严格控制,定期上门检查。药材入库前,要经多名经验丰富的药师过四关:一看性状,二闻气味,三品尝,四查药材产地、药用部位是否符合。对质量稍有怀疑,就要送检。但这些“放心”程序,在目前的中药材市场中难以实行。

  在市场调查中,唐洪梅发现,一些不法商贩将参须蒸熟,用特制模具压制成人参,冒充吉林红参或高丽参出售,其添加的芦头、参纹难辨真假。她认为,没有专业人士把关的药材,就不是“放心”药材,单靠商家的良心和自律是不行的。

  据唐洪梅调查,一些贵细类中药材,如西红花、人参、沉香、血竭、天麻等,都被发现存在假冒伪劣问题。如用土豆压制雕琢,加味染色后,冒充野生天麻;用淀粉加色素做血竭等。普通中药材的质量监管更为宽松。唐洪梅表示,很多市民对中药材汤料功效了解多,对其辨识却知之甚少。市场可驻药师检测便民

  泡金属、串竹签、白僵蚕染色假冒、用玉米淀粉等压模造虫草……唐洪梅笑言,虫草是目前造假最多的中药材。原因简单:价高物稀。

  广州市药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中药材供应商,1000多种中药材中,年售虫草就达一吨。公司总经理周路山称,虫草无法人工培植,资源日渐枯竭,时价每公斤高达10万元。“我们都是派人到产地青海、西藏收购,现场用仪器检测重金属。收购渠道也是可以追溯的,代购公司的发票、卖货人的身份证等都有登记记录”,周路山表示,目前市场上多数药商无法做到这些,假冒伪劣虫草为数不少。唐洪梅认为,不少市民对虫草功效盲目崇拜,其实中药应对症下药,否则可能事与愿违。

  广州市民刘先生来电建议,清平药材市场能否设立检测点,方便市民检测。有业者认为,一些贵细药材的检测费不菲,一次高丽参的检测就要数千元,商贩与顾客都不会愿意掏这个钱,有关部门派驻药师设点服务,比设检测点会更便民利民。本报记者孙朝方




 楼主| 发表于 2010/7/2 13: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自http://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81389


附子谁还敢用! (转)


自郑钦安宗师以来,中国各地的扶阳名医,多为得享八九十岁之修龄,甚至寿过百岁者。扶阳名医之间,多有长期大剂量服用附子剂养生袪病的习惯。若以每周服用二两附子来计算,毕生服用附子量,应至少达五百斤,多者更愈千斤以上,故长期服用附子之安全性,应不容置疑。

仲景先师之用附子,并不要求先煎,药不眩冥,厥疾不疗。反观目前,同业几乎全有普遍共识,生附子之乌头碱,经加热转化为苯甲酰乌头胺和乌头胺后,毒性可减低近二千倍,故医者一般均会嘱患者先煎附子。故此,现代附子剂的乌头碱水解度,肯定远高于仲景时代,毒性理应极低。

可是,在现实中,附子中毒的个案,时有所闻,甚至有所谓累积性中毒的报导。而扶阳名家之间,亦常会为患者服用附子后,时而无效,时而呈现不类乌头碱反应的中毒表现所苦。甚至因而打算在临床上弃用附子。近日引起较多人关注的附子过度炮制问题,应只限于引发药效低下,而不能说明为何患者服用久煎之附子剂后,仍有异常反应频生的问题。

笔者原籍四川,曾任职临床脑外科医师,考研后专志研究中医,近年来之主攻重点,为扶阳方药治疗肿瘤。

因有文献指出,江油附子具独有药理成份,用于临床,呈特异之双向调节性,笔者考虑此或为川地之扶阳名家,领先发展出(病在阴者,扶阳益阴.病在阳者,用阳化阴) 特殊用药心法的药理背景之一。此外,笔者亦盼能对附子加工时的有效成份流失问题,有所跟进。故于本年夏秋期间,返回四川江油,多次深入各江油附子农户查访,更自行动手炮制附子,试验药效,历时数月。

笔者初期和附子农接触时,其戒心普遍极重,连一句话也不肯多说。直至笔者多次表明,只为自行生产优质附子,以求改善临床疗效,并多次一同下田,一同采购, 甚至长期在其家中食宿与共,如是投身附子农与加工户群体一段时间,得其认同为自己人后,才得以听到真说话。从而惊悉,目前附子之低药效和高毒性,是如何形成的。其间之亲身见闻,触目惊心!

近日网上报导,有附子生产厂方表示,废弃附子传统炮制工艺的原因很“简单”,是因为传统的落后设施,达不到“现代化”的GMP标准要求,实况真的如此吗?

先向大家介绍制附子的加工过程。

按传统规范生产要求,制附子为以江油本地新鲜收成的泥附子,洗净后当天下午或晚上必须入池浸胆,每一千斤鲜附子,配五百斤胆巴,一般为先泡胆巴6-7天, 然后流水退胆5次,每次1 天,再进行袪皮,切片和热处理而成。此法一般需用五斤左右鲜附子,来生产出一斤制附片,成品轻脆,色黄而切面无光泽,略呈浮水。

首先说说,为何要灌胆巴?

江油地理属坤,其附子最得火伏土中之理气,故扶阳药效天下无双。唯亦因其与理气相关,故江油附子必自(一阳生)长到夏至,药性方全,一过夏即又不能保存。全年只宜在七月一日至三,五日之间掘出,过期数天不掘,即会在地下烂掉。同是附子,长于它地,即往往无此特性,既可在其它月份种植,又较易保存.唯形态与药性,亦会随而变异!

江油附子到期不掘,会在地下烂掉.掘出后,三两天内,如不逢连天烈日晒干,亦会迅速烂掉,无法阴干,是有名的(过夜烂)!因江油附子太易烂,古时为附子灌胆巴的原意,为有利于在短短的附子收成期限内,高效率地进行防腐加工,以便保存运输,而非为了调节附子的药性。

再说胆巴的特性:胆巴的化学式为CaCl2 (不等如塩巴NaCl),其性属扶阴而有毒,乡下人有用以自杀的,如白毛女剧中的杨伯劳自杀药,即为本品。至于近年来盛行大量灌胆巴的另一种真正用意,其实是因为胆巴价廉于附子甚多,灌胆后上秤,附子可增重近一倍,而且外观光亮好看又重身,自然赚头大增。故江油附子户有句行话:无胆不重,无胆不亮!

至于祛皮,除因为附子之毒性富集于皮部外,亦为了商品之外观好看,唯古法之竹刀去皮,因收成加工期,在一年之中只有十多天,故需动用之加聘人手甚多,往年是三角钱工资为一斤附子袪皮,今年则出至八角钱一斤,也不容易请到人。

奸商的生产法,非常令人震惊:首先是以焦亚硫酸钠(吊白块)、工业双氧水、工业烧碱、散泡剂等品,混合煮制附子,煮十多分钟,即可全部袪皮。上列药物属严重致癌品,但可以低成本高速去皮,并使附子色白,透明,亮质,好看。然后再为附子超量灌胆巴,将附子泡胆过程,延至15天以上,而只作不流水退胆1-2 次。甚至在热处理过程中,给附子再一次直接灌入胆巴汁。在木制蒸笼顶上放置大量胆巴,胆巴遇热液化后往蒸笼中附片直接灌入,触目警心。熏制时,可再加行工业硫磺薫白的步骤(无硫磺不白)。此法用2.5斤鲜附子,即可生产一斤附片,成品沉水快速,身重面光,肉白好看,而其质甚硬。正宗的制附子质地很脆,但我们常见坊间的药店,要动用到大铜锺来把附片捣碎,便是这种加工法做的好事。

至于炮附子,古法为掘出鲜品泥附子后,实时砂炒1-2天而成。据悉,此为最接近仲景时代之炮附法,成品个头较大,皮稍焦干而浅层质疏呈泡。此法虽简,但人力有价,产量又太低,现已极少进行。市面上极罕有地出现本品的话,常会混称之为炮天雄。

目前市售的真实炮附子流程,多为以上述的泡胆与硫熏等制附增重流程为基础,再加上一重直接加热的步骤,令之有点烤焦了的外观,便充为炮附子了。

何谓黄附片?古法的黄附片,为工序中加入用姜黄,红花,煮制附子两三小时而成,目前因成本高,已经无人做了,连超级名店如北京XX堂卖的,也非正货!

第一种变法生产,是在制附流程的基础上,用化学染料柠檬黄来染制附片,煮十分钟即可。缺点是色不自然,且半年后会褪色。故此,第二种更绝的生产法,是用嫰肉黄(严重致癌物质)来染制,成品成本低,色美,自然,不褪色。

何谓黑附片?正法是用黑豆,甘草或红糖等煮制。变法则是用工业黑色染剂煮成,成品表面黑,肉心黑透像玻璃片,又称玻璃附片。

生附子又如何呢?正法为以烈日晒干,或以低温干燥箱焙干者为是。只要煮透或蒸透了再入药,应该反而是药效最高,而又最不引起累积性中毒的补益元阳极品。

不过,如前述之因,泥附子离土后,必需在三几天的处理期限内焙干,而一个低温干燥箱,数天内是焙不出多少斤之干透附子的,故如果七月头几天是阴天,那便只能以微波或直接炭火焙干结合硫熏来处理了。这样处理出来的,也算是较好的附子,不过加热温度较高,引致有效成份打了点折扣,用量比真正生晒的附子要加大一点,且要煎煮得久一些。现在,江油的生附片多是用含硫的焦煤烧烤出来的,无硫无烟的焦煤价格贵一倍多,没人再做亏本加工了。

在中药中最具不可替代性,最有起死回生之能的(温阳五虎将),在近代屡屡蒙寃。其中最寃的,还数附子!为什么?因为它的毒性是人造的!现代文献指出,正确地进行加热与水解工序的生附子,有效成份可高出市售制附子十几倍。而进行LD50测试时,小白鼠服用至相当于人体日服附子数十斤之浓缩给药量,仍无一死亡,亦观察不到有因长期服用而致脏腑损害之现象。换言之,天然态的附子,本来可以是无毒的。但加工炮制后的制附,却几乎一定是有毒,甚至是致癌的!

我们所报导的,是否少数不法加工户的过别现像?不是的!据我们在跟多位江油加工户混熟了之后,所得到的内部情报,与在国内外各大批发零售药店购买样品所见,现行流通的江油川附,十居八九都是这样炮制出来的!

加工户要生产附子时,只需要拨一个电话到化工原料店处,说出要生产多少斤哪种附子,根本不用明说要买那种化工药剂,店方自会称好,配送到户,在单据上,自然是不会记下所购买药种之实质种类的。本地加工户,戏称为〝一条龙服务〞。

真正的附子行家,固然入眼便知。否则,一般人其实只要循公开的数据,细心推敲一下,也会发现这一笔附子账大有问题!

江油今年的附子生产量,跌至仅五百吨之历史新低点,本地泥附子收购价升至十二元一公斤左右。我们介绍过,如按规范生产要求的制附子,一般需用五斤鲜附子, 来生产出一斤制附片,而伪法则用2.5斤鲜附子,即可生产一斤附片。换言之,如按规范生产,一市斤制附子的原料泥附子是五市斤,收购成本为三十元,再加上加工的原料,场地,人工,水电,上税,包装,存仓,运输,利润……假如批发价低于七十元,那是全无赚头的了,假如低于六十元,那简直连生产成本都够不上! 那请问,假如订回来的江油川附,索价三四十元一市斤的话,它会是规范生产的吗?

起码,它多半不会是江油附子,因为其它产地的附子,原料价便会便宜上很多。有些江油厂家股东家里的地窟或私仓,正是用来贮存在外地收购之杂牌附子的….故此,别以为在江油购入的,便一定是地道附子,很可能只是狭西汉中的旱附子!

江油附子生产量大跌,而全国需求量突增,某些厂家,在七月的收获期间,并没有跟本地农户收购附子,也没有增聘人手来进行祛皮工序,那请问,供求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有些生产基地,有时根本三两年来都不进行实质运作,那市面流通的制附,从何而来?可谓耐人寻味!

其实,很多重要生产厂家的股东,也正就是当地之个体加工户。至于江油以外的其它产区,产量较少,即使产品冠以大厂的名头,其实依然更常是由(山寨)户在背后供货的!附子的真正加工流程,不言可喻。江油附子加工现状在全国具有代表意义,灌胆,袪皮,染色,加毒,增白,全国一样,因江油师傅的加工经验,早已普遍流传全国。

总结而言,在市场上流通的制附子,离不开四种问题:

(1)大量灌胆巴而退胆不全的(胆巴附子),此类附子的含胆巴量,可超出规范生产品十多倍,入口较麻而苦,带有咸涩味,质重硬而面有半透明光泽,初入门的同业,最易误以为是好附子。

(2)含大量剧毒,甚至致癌化工原料的(毒附子)。此类附子,因毒性来自化工品而非乌头碱,故长时间煎煮,根本无助于灭毒。.

(3)因某些原因,而需安排进行反复多次流水退胆的(附子渣)。此类附子,质检乌头碱含量时,是一定过关的;可是乌头碱并非水解成有药效的乌头胺,而是被过水冲掉。这种附子,有时一次用上半斤,药力还比不上一两正法炮制的制附,或者三钱生附!

(4)其它产地的附子,混充地道江油附子。

市售制附,大部份为此四种因素之合成体。故此,患者服用附子剂后之反应,很大程度并非关乎医家的方证水平,而是视乎他当时碰上了那一种附子!试想想,任你是国手医神,假如有个捣旦鬼,把你的君药一时推大三倍,一时减少五倍,一时又添加上大量致癌药品……试问你能不倒上大霉吗?

这种情况,笔者在四川和港深见得很多,患者在服用附子剂后,尚未见有乌头碱型的眩冥反应,却已经呈现异常的头部或胃肠不适。这种异常表现,有些同业常会误以为是排病反应;其实,多半是附子之人为添加剂引起的。

本年夏至前后,笔者请了几家江油附子户,按本人要求的规范生产步骤,试作了一二千斤制附和生附片。其间,个个附子户摇头叹息,视为(违反传统),声言即使照辨,笔者也注定了必然会亏大本无疑(私下认同他们的忠告可能很对)!

生产完成后,笔者特别着意把规范生产的附子,试用于(1)过去服用市售附子易出现异常不适;和(2)过去曾长期服用扶阳方剂,辨证无误,而疗效不明确的案例,结果是两者均呈现非常可喜的突破!  

例如,一个家族,全员均是一旦服用市售附子,必然引发剧烈头痛.试用正品附子,则不管如何重用,均无头痛之现象。

另一位患者,因罹患重证心律不齐,冠心病合并心衰,长期求诊于扶阳名家,仍不见好转,近期已恶化至无法自行在床上坐起。笔者以基本类同之方药为其处方,唯易以正品附子,结果患者一夜病减,可站立下床,一周内可上落楼梯!笔者的个人医术修为,肯定不如其先前求诊之名家远甚,前后疗效的差异,正堪说明劣药之误人!

回溯附子生产变质的原因,先是盲目畏毒,引致提倡过度之炮制法;加上经方医学与扶阳理念,在历史上一度被忽视,令许多临床医师,只将附子视为(中药强心针),而不了解三阴病在现代人之间的普遍性,从而忽视了附子的重要,引致需求日减。

因整体供求市场痿缩,附子生产户在市场经济扶持不足、药商无视地道因素与税项支出繁重等多重因素打击下,走上了以不良生产法来减轻成本的死路;令本就被炮制得药效大量流失的附子,更带上了真正伤人的毒性。如是恶性循环下,扶阳至宝的江油附子,焉能不亡?

其实,附子问题,只是扶阳药物问题之冰山一角。笔者在港穗期间,曾见一些扶阳同道,专程自海外订回桂枝,仙灵脾等品,或专门包起旱田以制备老姜,….其药之性味,确是胜出国内之流通品甚多.作为中医药之乡的中国,竟乏内销的好药材之流通,思之不禁黯然。

高效的扶阳方剂,药的把关是首要的。许多当世扶阳名家,用附子动辄数两,此非因其偏好重用,实为凭其经验得悉,现代的制附,重用几两之效力,不过等于古制之数钱炮附或生附子,即约小半剂仲景四逆汤而已。

生附子长时间煎煮后,浓缩加工而成的颗粒,可令医家放胆下药,而患者则免去附子剂需久煎之苦,是附子现代化的重要方向之一。而要保留经方的用药特色,附片亦不宜弃用,生附片,水蒸制附与砂炒炮附,均应续行改进生产水平并观察临床药效。

官方只对乌头碱的含量把关,而对有效成份之保存置之不理,更无视毒性化工品之渗入,为其一大败笔,必需正视!我们呼吁国家药品质量管理部门,对附片加工生产渗入的毒性物质进行大力整顿,以保障附子的良好药性,保护民众健康。

至今的所谓大厂生产或认证标签制度,其实未见得对附子事业,有何实质的扶持作用。我们仍需要大量的有心人,去挑战此可悲之现状。

经方医学与扶阳用药,涉及的主力药种,相对并不太多,在此谨行呼吁,同道间若能万众一心,加强地道药源的业内信息交流,充分把好药物质素的关,弃用劣质药材,则相信不出数年,我国的中医界,必然另有一番新气象。



 楼主| 发表于 2010/7/2 13: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自http://www.chinanpn.com/html/news/81/2009/06/17/news_show_82544_bp1.html


你吃的中药可能有假 药剂师揭中药制假内幕

药剂师揭露制假内幕
    周师傅是北京某家中医诊所的药剂师,在中药这个行当里摸爬滚打了十几年,先后在近20家中医诊所和医院的中药房干过。提起进药和煎药环节里的种种违法违规行为,他不禁一肚子的气。     “首先是进药,国家规定要从正规的中药饮片厂进货,可就我所知,很多诊所甚至医院都从安国、亳州这样的药材集散地直接进货。”周师傅所说的河北省安国中药材专业市场和安徽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是我国最大的四个药材集散地中的两个。据他描绘,那里就像农贸市场一样,在一个大厅中,当地老百姓摆满了地摊,把自家种的药材拿出来卖。“遍地都是药贩子,还有大大小小没经过国家认证的饮片厂。有的诊所从这些饮片厂进货,有的索性直接通过药贩子从一些家庭作坊进货。”     周师傅说的情况确实存在,北京一家饮片厂厂长告诉记者,这些家庭作坊打着卖药材的名义卖饮片。药材是未经加工的中药,而饮片是经过炮制、加工的中药材,只有后者才能直接用于煎制汤药。这些家庭作坊和正规厂家的区别就是,比如正规厂家的蒸制要用专用闷罐,以黄酒、蜜、盐等为辅料进行严格的配比;小作坊只是用家用的笼屉来蒸,辅料买的都是最便宜的劣质品,甚至有用工业盐和调料非法染色的。     炮制粗糙只是一方面,周师傅说,还有一种造假方法就是“加重”。像紫河车这样较贵的中药,正规的炮制方法应该是烘干、用花椒水泡,再用黄酒蒸,一公斤十七八个才是正品。但一些小作坊直接往里加铅粉,一公斤只有七八个,明显是加重了。     以次充好也是普遍现象。比如川贝,周师傅说,市场上真货很少,常见的是用浙贝来代替,因为浙贝没长大的时候和川贝很像。“还有人用产地不地道的药代替好药。”北京一家中医诊所的张主任告诉记者,比如丹参这种常用的活血药,以野生丹参为好,但有些人进药时专门要家种的,也就是人工培植的丹参。这种丹参色红、片大,漂亮,但丹参酮含量低于国家药监局规定的30%。如果医生的方子里要求丹参10克,那这种丹参的药量就远远不够。     最严重的莫过于完全的造假药材了。“凡是能找到的、与一些中药材外形相似的物质,大多都被不法商贩用来制成假药。”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杨峻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天麻用麻薯或土豆代替,冬虫夏草用与其外形、颜色非常相似的亚香棒虫草代替,用菊科红花冒充藏红花,用老鼠皮、羊皮、鹿皮等包裹鹿角粉、猪血粉、蛋清等物质伪制鹿茸等。

利益驱动是主要原因
    不管是生产假冒伪劣的中药饮片,还是违规从未经认证的企业或小作坊进假货,其根本原因都在于利益的驱动。周师傅说,比如川贝,其中品质最好的松贝要1800—2000多元/公斤,而普通的平贝只要80元/公斤,用后者代替前者,利润相当可观。“不正规商贩的销售额要超过我们这些正规饮片厂销售额的两倍。”北京某饮片厂厂长对记者说,他认识一个违法贩卖饮片的人,几年时间内就用赚来的一两千万开了一家药厂。     面对造假者如此猖狂的行径,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医院药房管理学会主任委员翟胜利表示,中药是典型的一分钱一分货,饮片质量不合格,会大大影响中药疗效,小到贻误病情,大到产生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比如生黄芪与蜜制过的黄芪药效就有很大不同,前者益气固表,后者只起到补气的作用。周师傅说,山茱萸在炮制时应用黄酒蒸,没有蒸过的几乎完全没有药效。吴茱萸按规范应用黄连炒,以降其燥性,没有炒过的吃了可能会引起呕吐等不良反应。湖北省中医院药剂科主任医师冯汉鸽也告诉记者,有些药物如马前子、乌头类、半夏等,必须炮制后才能使用,否则会有剧毒。
    代煎里面也有问题     除了饮片的质量问题,为了避免麻烦和节省时间,很多人选择在医院或诊所代煎,这也为某些不法诊所提供了投机取巧和以次充好的机会。张主任说,正确的煎药程序应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泡药,最少半小时,一小时最好;把药放到无纺布袋子里,放在凉水中浸泡,这是出药效最好的方法。一个有20多年经验的老药师曾告诉她,药泡与不泡,药效几乎能相差一半。然后将药放在煎药机中,计算好水量,开始煎药。有些药需要先煎,比如珍珠母、牡蛎等有壳类药和石头类药;有些药需要后下,比如薄荷等含有挥发油的药;还有些药需要另煎,如红参片等。正规的煎药方法,大约两小时左右才能出药。但有些诊所为了省时省力,根本就不泡药,也不计算水量,将药放到煎药机中,加满水,最快十几分钟就能出药。这样煎出来的药汤颜色极浅,当患者质疑时,诊所的人还会以“我们的煎药机高级,药材过滤得好”为由来狡辩。     有些患者不明就里,为了赶时间会一味催促快煎。周师傅说,他就碰到过这样的情况,诊所老板为了图省事,马马虎虎地将药煎完了事。更有甚者,代煎时将一些较贵的药用便宜的药来代替,或者根本不放那些较贵的药,反正患者也看不到。还有的收了患者7付药的钱,代煎时只用3付药,偷工减料。     泡药和煎药对于药效的发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冯汉鸽告诉记者。比如治感冒的药挥发性成分多,泡的时间就要短点,煎药的时间也要短,所谓“轻煎”;而滋补性的药泡、煎的时间都要长点,好让药中的有效成分充分溶解到水里。中药汤剂讲究个性化,因此不同的药有不同的煎法,代煎如果不负责任,等于让患者干吃药不治病。
 楼主| 发表于 2010/7/2 13: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自http://news.sina.com.cn/s/2009-04-20/144315496247s.shtml


业内人自曝黑幕 中药造假普遍利润高达300%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崔晓林 /北京、河北报道
  “你知道北京有多少中药贩子吗?你知道他们的暴利有多大吗?你知道北京有多少家医院、包括公立医院是从这些中药贩子手中进货吗?”近日,北京某药材经销商向记者一连串提出了这些问题。
  中药,特别是中药流通问题之所以忽然成为热点和焦点话题,起因是刚刚公布的新医改方案——中药被纳入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与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基本药物目录只有西药相比,中药进入我国基本药物目录,不仅被认为是中国新医改的一大特色,更被认为是为中药行业提供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按照新医改方案,今后中药将由国家负责招标、直接配送,以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在价格上,国家还将在合理确定利润水平的基础上,统一制定零售价。
  “新医改方案的想法很好,但是这一目标的实现不容乐观。”中药行业某分析人士对记者说,“现有的中药流通领域鱼目混珠、乱象丛生,中药造假、价格虚高等现象早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而这些问题和麻烦的制造者就是中药贩子。”
  该人士透露说,长期以来,形形色色的中药贩子游走在全国各地的中药市场上,甚至将来路不明的中药饮片推销给一些中医诊所或无照经营的黑诊所。一些人专门从事中药饮片的造假售假等非法活动,还有人正大光明的与医院、诊所商谈合作,将只有几毛钱成本的中药饮片以百倍的价格卖给患者。
  “中药饮片的暴利可怕,但更可怕的是对患者用药安全形成的巨大威胁。”上述人士说。
  面对如此危言耸听的“爆料”,《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北京、河北两地进行了近一个月的调查和暗访,试图了解这些非法经销中药材的个体商贩——“中药贩子”的经营模式和生存之道。
  中药贩子的三种类型
  我国中药市场分为三大部分——药材、饮片、成药市场。根据《中国药典》定义,中药饮片是经过炮制、加工的中药材,可直接用于煎制汤药。因此,人们凭医生处方到药房抓取的是中药饮片,而不是药材。是否使用饮片体现了中西医的最大差别,饮片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有效。
  近年来,由于缺乏统一、系统、完整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和质量控制标准,以及监管不力、地方保护等诸多因素,中药饮片市场陷入混乱,这不仅威胁到整个中药饮片行业,还威胁到了传统中医药的发展和群众用药安全。
  业内人士介绍说,长期以来,游走在中药饮片加工和制造环节的中药贩子利用患者对中药缺乏认知的弱点,大肆造假贩假,哄抬价格,市场上伪劣中药饮片充斥,而正规厂家合格饮片的生产却受到严重抑制。由此带来的影响是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用药,同时也严重地冲击着正规饮片厂的市场份额。
  据了解,药材市场上的中药贩子之所以热衷于非法生产和运销中药饮片,一是原药切成饮片可增值2至3成,可进行低价竞销;二是切片后可以以次充好,以假充真,获得非法利润。
  近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对活动于北京、河北两地的非法经销中药材的中药贩子进行深入采访后发现,在这个群体中,由于推销方式和目标客户的不同,中药贩子可以分成3个层次:第一种是比较低级的中药贩子。他们大多是以“单兵作战”的方式散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向中医诊所,或无照经营的黑诊所推销来路不明的中药饮片;第二种是极为隐秘的中药贩子。这一人群专门从事中药材造假售假等非法活动,其造假方式五花八门,令人瞠目结舌;第三种是在北京、广州、沈阳等大城市中生存着为数壮观的“高级”中药贩子。他们的性质与屡禁不止的“医药代表”有些类似。这些人以“中药生产厂家的销售人员”、“药材营销经理”等身份,以高回扣、虚开药品采购清单等手段,参与大医院的中药饮片采购竞标,这部分人,是导致一付不到10元成本的中药,零售可以卖到六七十元甚至上百元价格的真正“元凶”。
  而在这其中,老郭、老谷、孙大明的不同经历正反映了中药贩子的“三个世界”。
  类型一
  老郭:“我只负责卖假药”
  特点:单兵作战
  只“卖”不“造”
  目标客户:二级中医医院 个体中医诊所 无照经营的黑诊所
  3月28日,难得的大晴天。中午时分,在北京昌平区小汤山镇的一个普通小院里,老郭带着两个小工在太阳底下晾晒中药。院子不大,几十平方米的地方,地上铺满了五颜六色的中草药。一边翻晒中药,老郭一边告诫两个小工要把药材中的蛆虫和杂质挑出来。“今天是难得的晴天,这些药过了一个冬天,得见见光。”一边干活,老郭一边和记者搭话。
  50岁出头的老郭是山东菏泽人,身体硬朗,满脸沧桑。用他的话说,自己是中药行当里的“元老”,“市场上常用的中草药大概400多味,随便哪一种,我只要看上一眼,便知真假与成色。中药这里边的学问大了,你现在还是外行,我得教教你。”老郭很健谈,他告诉记者,20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去了安徽亳州的中药材市场,并由此加入了贩卖中药饮片的队伍。“当时我主要走东北,在关东闯荡了整整15年。”“刚入行的时候,国内有两个大的中药市场,一个在东北,一个在广东。我是先去的广东,但由于生活习惯和语言上的差异,我只在广东呆了两个月就去了东北。东北人比较认中医,中医诊所也多,但这不是最主要的,主要的是当时的中药市场管理不严,生意好做。”
  “在东北挣了不少钱吧?为什么又来北京呢?”对于记者的好奇,老郭有些神秘地笑了起来,“我告诉你一个规律,刚入道的新人一般都跑东北和广东,只有像我这样的元老级人物,才能在北京站住脚。因为北京管理的比较严,一般人不敢来。但北京有全国最大的中药市场,虽然风险大,但利润更大。”老郭告诉记者,从事中药材经销20年来,假药被没收、被重金罚款的事时常发生,但中医药市场的巨大利润空间,是他“坚持”下去的“动力”,“当年和我一起闯关东的同行,有不少都转战到了京城,而且都‘混得不错’。”老郭告诉记者。
  交谈中得知,老郭来北京已经5年,来京的第2年就在位于天通苑的小区买了房子。现在,他在昌平、通州、大兴等县还分别租了“仓库”,手下有6名工人。关于他的“销售模式”,老郭说,“我主要针对一些小的个体诊所,大的医院要求必须要有药品检验证书和销售许可证,所以进不去,小诊所不看证书,只问价格,只要拿着药材清单和诊所接触,生意就不用愁。”
  老郭告诉记者,目前,他主要给10家诊所送药,每个月的销售额有60万元左右。“我们的行规是:不负责给客户开具发票,不负责提供药材检验证明,不负责药品质量。这行竞争非常激烈,要想挣钱,一是和客户关系好,二是价格一定要比别人的低”。
  “药价低了不就没有利润了吗?”记者问。“药价再低也要有利润,打个比方,目前真正的驴皮阿胶在市场上不到10%,而市场需求量很大。正宗驴皮阿胶主要是用驴皮经过煎煮浓缩制成的。一般制作一公斤的阿胶需要2至3公斤的驴皮。而驴皮的市场价是120元/公斤,比较昂贵。猪皮的胶质含量虽然也很高,但它的价格却便宜多了。用猪皮取代驴皮做阿胶,价格再低也有利润,猪皮不仅能做假阿胶,还能用来冒充燕窝,胶质多,颜色也相似。”
  老郭告诉记者,中药制假比较普遍,且真假难辨,“我不负责造假,我只负责卖药。”
  类型二
  老谷:“制假贩假是绝活”
  特点:隐蔽极深
  造假贩假
  目标客户:中药材采购人员 黑诊所 中老年人
  采访中记者发现,目前,在市场上制假贩假的中药贩子的行踪极为隐秘,别说接近他们,就连发现他们都极不容易。3月底的一个晚上,记者给老郭打电话,请他介绍几个同行交流。电话里,老郭似有难处地说:“在北京,我认识不少同行,可是干我们这行有个规矩,大家各干各的,彼此不来往,平时在生意场上,大家只是知道大致情况,少有深交。”
  经老郭介绍,3天后,记者见到了一位叫老谷的山东人,和老郭不同,老谷干的技术活儿——中药造假。
  老谷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中药造假,最常见的就是用一些廉价的药材或者其它物品来代替真正的药品,或者通过一些手段,制造出外形与药材相似几乎难以分辨的假药。”
  老谷说,天麻是比较贵重的中药材,可以用麻薯或土豆来代替;用老鼠皮、羊皮、鹿皮等包裹鹿角粉、猪血粉、蛋清等物质伪制鹿茸等。“凡是与一些中药材外形相似的东西,都能用来制成假药。”老谷说。
  4月14日,在北京回龙观小区一家国医馆内,该馆中医主任医师肖德为记者讲述了他的一段亲身经历:回龙观小区住着一位姓刘的女教师,母亲体弱多病,常年卧床。听人说人参、虫草、鹿茸之类的名贵中药材能大补元气,刘老师有心给母亲买一些补药。可买回来后发现,300多元的人参竟然是上了色的萝卜。
  肖医生出身中医世家,多年来,为了揭发和抵制中药制假,他对中药贩子的制假手段进行了深入研究。
  “以前,中药的造假一般是把原药材在等级分类上造假,比如把二等货的中药材作为一等货来卖。还有就是在药材中增加水分,比如国家规定部分药材只允许有10%到12%的水分,但为了降低成本,造假者就在药材中加水,让水分占到15%左右,这样药材的分量就少了。” 肖医生告诉记者,“现在的造假手段是多种多样,在中药的种植、加工等环节可以层层造假。”
  肖德华医生告诉记者,目前市场上像燕窝、冬虫夏草、藏红花、野山参等名贵中药材由于数量有限,它们的造假市场相当庞大。
  据介绍,中药是我国所特有的资源,尤其是天然的中药材都非常贵重,生长地也比较固定,全国只有西藏、青海的榆树地区、四川的甘孜地区能长出冬虫夏草。
  肖德华医生说,以前,虫草全国一年可以产100多吨,现在全国一年只产5吨左右。换句话说,现在市场上流通的超过5吨以外的虫草几乎都是假货。正因为虫草的数量正在逐步缩减,所以现在1公斤货真价实的虫草可以卖到85万元人民币的价钱。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一些名贵药材产量的急剧萎缩,催生了造假现象的大量出现。据了解,在我国,麝在1988年的时候还有200万只,到1995年统计时全国就只剩下不到5万只。穿山甲的甲壳以前1年国内可以产200多吨,现在就只产两三吨。正是这些珍贵药材的稀少,吸引了一些不法分子对这些中药进行造假以赚取高额利润。
  类型三
  孙大明:“向大医院进军”
  特点:公开亮相 虚开药品销售清单 虚开发票 高额回扣
  目标客户:国营及民营正规医疗机构,综合医院、中医医院
  和以上两种中药贩子经营的目标不同,第三种中药贩子是以“中医药销售代表”等身份向国营正规的医疗机构伪装虚开药品销售清单,以便拿到高额的回扣。
  “中药市场的水太深。”3月28日下午,记者在北京市西二环附近的国家监察部停车场见到了孙大明。30多岁的孙大明是河北安国人,1998年,他放下锄头,背起麻袋,开始了“中药贩子”的生涯。孙大明主要贩卖中药饮片(注:中药材原料经切、炒、炙、磨粉等加工后的成品),为了赚钱,他去过上海、广州、成都,还在东北呆过两年。10年的中药贩子生涯,令孙大明有了一笔可观的积蓄。如今,他已在北京买房,娶妻生子,并于2008年春节后,正式结束自己中药贩子的“潜伏”状态,在北京昌平区成立了自己的中药材经销处。用孙大明的话讲,现在时兴“产业升级”,他的身份转变,是紧跟时代的脚步。“表面上看,我的这个经销处是一家公司在北京设立的‘代表处’,实际上,生意是我个人的。”孙大明坦言。
  和老郭专跑小诊所不同的是,孙大明的客户主要是国有大医院及一些有一定规模的中医专科医院。据其透露,现在,他主要是给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的中医医院送药,“由我供货的这些医院基本上每月都能卖掉几十万元的中药饮片,给这些医院供货的不只我一个,每家医院大都同时和七八个经销商合作。”
  按照国家发改委物价司关于中药销售的价格规定,中药零售价差最多不能超过15%,“但是,就北京而言,目前一付中药的零售价格大约在五六十元左右,也有超过百元的。如果按照医院进购价格算,这样的一付中药,成本不会超过10元钱,其利润之高可想而知。”孙大明告诉记者。
  中药饮片的“死结”在哪儿
  3个层次的中药贩子让人们看到了隐藏在我国中药饮片行业后的巨大风险。据了解,中药饮片的需求方是各种医院、药厂和零售市场,这是一个国内年需求量超过300亿元的大市场。但是,由于发生在制造、流通环节的制假造假事件时有发生,中药饮片的质量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患者的身心健康。事实上,我国对中药片行业发生的各种问题早已进行过整顿,但为何屡禁不止?“死结”究竟在哪儿?
  标准缺失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药材批发市场纷纷建立,大量违规经营饮片而非药材(部分市场违规销售的饮片甚至高达中药材市场总销售额的2/3),非法供应中药饮片给医院;1100多家注册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中,绝大多数是作坊式的加工点,而优势企业由于成本处于劣势,市场占有率很低。
  同时,对中药材加工销售监管不力加剧了市场的混乱程度,近年来,由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从事中药材加工经营的农民不断增多,受利益驱动,一些人私下进行炮制加工中药饮片,甚至专门有人造假售假。
  “质量问题缘于标准缺失。中药饮片产业问题的出现,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缺乏一套统一而规范的标准化体系。其实,标准化一直是中药努力的方向。”据中国中医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药复方新药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叶祖光先生介绍,我国早在“七五”、“八五”、“九五”期间就开展了中药饮片标准化的研究,但到现在依然没有一套完整的中药饮片标准化体系出台。
  北京市药监局副局长方来英更为明确地指出,目前处理中药饮片问题主要依据的就是《药品管理法》,其他尚无针对中药饮片的具体管理办法。按照《药品管理法》第2章第10条规定:中药饮片必须按照国家药品标准炮制,国家药品标准没有规定的,必须按照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炮制规范炮制。
  可现实的情况是存在炮制标准严重不统一现象。目前,国内有《中国药典》、《全国中药材炮制规范》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炮制规范三级标准,而且各标准由于缺乏约束力和权威性,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相同药材有多种炮制方法,甚至相互矛盾。
  GMP认证形同虚设?
  如此的产业现状,开始促使国家进一步加强中药饮片的标准化工作。国家药监局早在2004年11月26日发布《关于推进中药饮片等类别药品监督实施GMP工作的通知》,自2008年1月1日起,所有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必须在符合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标准)的条件下生产。届时对未在规定期限内达到GMP要求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一律停止生产。而截至目前,通过查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中心的数据,记者了解到,全国1100多家中药饮片厂家,只有256家通过了GMP认证,这也就是说还有近75%的企业未通过认证,这些企业不得不面临停产的危险。
  据了解,中药饮片GMP认证项目共有111项,其中关键项目18项。要通过认证,就得按要求进行厂房改造和生产流程控制,引进相关的生产及检测设备。与这一门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传统的中药饮片都是在简陋的作坊里加工出来的,老祖宗传下来的蒸、炒、炙、煅等加工方法对加工器械的要求也并不高,这导致很多中药饮片生产企业条件简陋,设备落后,人员素质偏低。而对于这些企业来说,中药饮片厂GMP认证这种耗资巨大、技术含量高的系统工程,其认证费用甚至相当于这些企业一年的盈利,大多数中小企业不得不选择退出。
  由于市场混乱和恶性竞争,那些通过GMP认证的中药饮片企业经营状况普遍都不是太好,据中国中药企业协会保守估计,80%左右通过GMP认证的中医饮片企业亏损或处在亏损的边缘。大约有50多家企业处于半停产状态。
  “四川新荷花中药饮片公司是全国第一家通过中药饮片GMP认证的企业,目前由于生产规范、质量控制严格,产品逐渐受到很多大医院和中成药企业的青睐,但是在此之前,企业也曾一度因市场的无序和低价竞争而徘徊在亏损的边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的董家臣博士向记者表示,GMP认证非常必要, 但有一个问题,就是目前对于通过中药饮片GMP认证的产品和非GMP产品在价格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通过认证的企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去进行认证准备工作,其成本的增加,削弱了企业的竞争能力。目前的中药饮片的消费市场里,医院占有60%左右,但一般医院除非名贵药材外,其他很少向正规中药饮片厂家进货,而是更青睐于中药材批发市场里的廉价药材。因此一些家庭作坊式的“企业”就可以以次充好,甚至造假。但是由于他们低价的优势因而把持着市场,而正规企业则面临运营成本高、利润薄的尴尬局面,巨大的投入淹没在无序的竞争之中。
  迫于竞争压力,一些本来合法的饮片加工企业的从业人员,也受利润的诱惑,转而开始从事中药材造假售假非法活动。记者在河北省安国市采访期间,就曾发现一些手工作坊在条件极其简陋的环境中加工动物类药材。当地一个赵姓人士透露,安国的正规加工企业生意普遍不好,倒是一些小作坊,靠低成本、低价格和造假售假,日子过得相当“舒坦”。
  中药市场定价难
  中药材市场除了产品质量问题之外,另一个更为严峻的问题是价格,几元钱成本的中药,到了患者手里就变成了近百元,巨大的利润空间是否符合国家标准?
  4月15日,记者试图就有关问题向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场处了解情况,几次沟通,记者并没有从该单位得到相关信息。
  对于中药价格问题,董家臣博士向记者发表了他的看法:“中药饮片2004年以前一直由政府定价,2005年政府开始限定最高零售价格。然而中药饮片属农副产品,往往受气候变化因素影响很大,如四川的黄莲,因干旱或水灾减产,黄莲的收购价就可能高出政府定价。前几年的山茱萸现象更是耐人寻味,昨天还是十几元一公斤的山茱萸,今天就变成了200元一公斤,这说明, 中药材价格极易收到诸多方面的影响。
  董家臣博士认为国家限价了,执行规定价格的企业会蒙受损失,不执行要受查处,企业左右为难。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尽管国家对中药价格进行了限价,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大量手工作坊加工的饮片,由于成本低,和正规(规模)生产厂家相比较,反而有较强的竞争力,这些小作坊数量大,规模小,监管难度非常大,这个问题不解决,中药市场的复兴就是一句空话。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了上述原因外,中药行业自身的一些因素也制约了发展,例如:中药材的炮制标准不一,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中药饮片的炮制工艺大多是家传,东南西北各异,并且很多药材都有其独特工艺。目前《中国药典》中明确炮制标准的药材仅占全部药材的2.7%。而各省市一般又有各自的饮片炮制规范,经常造成同一饮片其名称、制法及工艺各地差别很大。有的甚至相互矛盾。
  董家臣博士认为,一是生产设备、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产品质量等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人才队伍建设、自主创新能力较差,科研投入严重不足,缺少发展后劲,企业竞争能力不强,盈利能力差;三是中药饮片与化学药品和中成药相比,现代化、标准化程度低;四是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差,中药饮片炮制技术外泄,逐步变得无密可保。
  根据南方经济研究所的统计数据,全国中药饮片的市场需求规模约为300亿元,广东省中药饮片约占全国10%的市场份额,需求规模近30亿元,而且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中药饮片行业是我国中药大产业中最薄弱的环节,目前正处于从个体中药销售商主导的散乱和无序状态向规范化、标准化和规模化转变的过程。由于以上原因,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从2002年以后加大了对中药饮片市场的整治力度,不允许个体药商上市经营饮片,对个体饮片加工厂也依法取缔,并且加大了中药饮片企业规范化生产的要求。
  [编辑: 王梓]
 楼主| 发表于 2010/7/2 13: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自http://www.hljdaily.com.cn/swxx_ylxx/system/2009/04/29/010351342.shtml

萝卜冒充人参 土豆代替天麻 中药造假防不胜防


●中药造假方法五花八门
  我国中药市场分为三大部分——药材、饮片、成药市场。中药饮片是经过炮制、加工的中药材,可直接用于煎制汤药。因此,人们凭医生处方到药房抓取的是中药饮片,而不是药材。通过对中药贩子的暗访发现,中药饮片造假方式五花八门,令人瞠目结舌。
  驴皮阿胶用猪皮造正宗阿胶主要是用驴皮经过煎煮浓缩制成的。一般制作1公斤的阿胶需要2~3公斤的驴皮。而驴皮的市场价是120元/公斤,比较昂贵。于是造假者就用猪皮取代驴皮做阿胶。猪皮不仅能做假阿胶,还能用来冒充燕窝。
  上色的萝卜充人参凡是与一些中药材外形相似的东西,都能用来制成假药。用上了色的萝卜冒充人参,一株可以卖到300元;天麻用麻薯或土豆来代替;用老鼠皮、羊皮、鹿皮等包裹鹿角粉、猪血粉、蛋清等伪制鹿茸等。
  中药里注水压分量国家规定部分药材允许有10%~12%的水分,但为了降低成本,造假者就在药材中加水,让水分占到15%左右。
  目前市场上像燕窝、冬虫夏草、藏红花、野山参等名贵中药材,由于数量有限,造假市场相当庞大。
  ●易掺假中药的鉴别方法
  专家提醒消费者,购买中药饮片最好去正规大医院和大药店,不要贪图某些药店和诊所的价格便宜,买到质量不达标的药品,耽误了疾病的治疗。下面介绍几种易掺假中药的鉴别方法:
  一麻袋草红花重约二三十公斤,如果一麻袋草红花达五十公斤左右,肯定是掺了假。草红花里如果没掺东西,手感很软,像摸了一把棉花,很舒服。如果手抓进去扎手,里面有硬的东西,就是掺了假。
  冬虫夏草属名贵药材,虫草自身是菌类,重量很轻,但有的药贩子在冬虫夏草里加铅丝或在外面加泥土,设法增重。
  通心草通体是白色,比棉花还轻。造假者将淀粉、铅等加进去,渗到药里,一公斤能变成几公斤。
  按规定山茱萸只能含有3%~5%的核。现在药价涨了,造假者就把含核量加到30%左右,药商赚了黑心钱,中药的疗效却没有了保障。
  另外,黑心药贩子还趁着金银花等中药潮的时候,在里面加淀粉等以增加重量。
  ●选中药看清楚不良反应
  中药的不良反应相对西药比较小,但这并不代表中药就是安全的。中药的不良反应根据轻重程度不同,又分为副作用和毒性反应。
  副作用是指在常规用量、用法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一般比较轻微,对机体危害不大,停药后就能快速消失。比如服大黄会出现腹痛、食欲下降等不适;服熟地黄会出现腹胀症状等。
  毒性反应是指用药后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导致器官损害、机体功能障碍,产生新的疾病,甚至导致死亡。比如附子会对心脏产生损害,关木通会对肾脏产生损害等。所以,患者在选择中药时一定注意看清不良反应,做到心里有数。本报综合
 楼主| 发表于 2010/7/2 13: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自http://news.sina.com.cn/o/2010-06-10/095717638459s.shtml

名贵中药造假不只阿胶 花旗参燕窝虫草均未幸免


“医药保健品的原材料造假比较常见,何止阿胶以猪皮假冒这一例!”
  当记者就央视曝光阿胶造假事件采访几位业内人士时,意外获得他们的一致回应。业内人士揭露,除了造假,以次充好、缺斤短两等情况在中药材行业更普遍,尤其在药材集散地、中小型加工企业,以及私人收购站点。
  对于阿胶造假事件,国家药监部门已经发出通知表示高度重视,并对涉药问题阿胶展开调查。记者了解到,这类市场混乱现象,早在央视报道阿胶造假之前的几年前,都已为大众所关注,之所以依旧屡禁不绝,除了商家为牟利,还因为监管上存在空白。
  造假调查
  ●花旗参里掺萝卜干
  在广州清平药材市场,记者走访了十多家中药材档口发现,同是美国花旗参,不同的店家价格从200多元/公斤到1200元/公斤不等。“同是花旗参,价格怎么相差如此之多?”面对记者的疑问,不少店主给出的解释是,不同价位的花旗参治疗和药效不同,自然价格也不同。而对于同一大小外观的花旗参价格不一致。一位店主小心地向记者透露,那些比较便宜的、个头较大的花旗参,跟萝卜干极其相似,少数无良中药材卖家会往花旗参里掺萝卜干,以假充真,欺骗消费者。
  ●湿燕窝压重量
  燕窝中最好的要数血燕了,价格卖到17000元/公斤。”一位档主随后向记者推荐了一种碎的燕窝,她告诉记者,这些都是整盏燕窝的边角料,但效果并不差,价格也相对便宜,卖到6000元/公斤。她同时透露,购买燕窝最需要注意的是燕窝的干湿度,很多价格比较便宜的燕窝正是因为没有晒干,水分比较大,有不少消费者不明白缘由而上当受骗。
  ●树胶成山寨版蜂胶
  蜂胶的造假竟来自于树脂,这是一位国内保健品企业负责人向记者透露的秘密。他介绍,蜂胶是蜜蜂采集树脂、挥发油等分泌物,经过蜜蜂反复咀嚼加工,与蜜蜂上颚腺、舌腺等腺体分泌物和一定比例的蜂蜡、花粉混合转化而成的,具有抗氧化、增强免疫等作用。上述保健品企业负责人介绍,相比树胶,蜂胶产量很有限,由于蜂胶、树胶外观上没有明显差别,成分也有类似的,因此树胶成为最好的山寨蜂胶。
  ●虫草混合铁粉、铅粉卖
  作为名贵药材,虫草也不能幸免。和萝卜干,树脂不一样,虫草造假问题可以很严重,因为有的不法商家为了增加重量牟暴利,不惜损害他人健康在虫草里添入铁粉、铅粉。广东省中医院一位药师介绍,虫草造假还有用面粉和模具做、用其他生物做混进去的,但是铅粉的危害最大,因为“煲到汤里还是看不出来,全部融进去喝进去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7/2 13:26:4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自http://www.dianping.com/group/jkys/topic/2045764?pageno=1

造假中草药常用的五大诡计

  中药材是富有中国特色的养生治疗物品,是五千年华夏文明传承的瑰宝。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中药材总数约有1.2万种,所可以利用的中草药约有5000余种,而进入商品流通渠道的约有1150种,常用中药材约有700余种。我国现有中药材生产基地600多个,全国药材生产面积1000多万亩,常年栽培的药材近200余种,平均产量约1.25亿公斤。这些数字是多么庞大而可喜!
  但是在中国中药材发展这一华丽乐章的演奏过程中,不断地出现了一些“不和谐音符”,而且大有愈演愈烈成为主旋律之势。这一不和谐的始作俑者就是一些无良的药材商人,以及他们售卖的假冒伪劣的中草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他们的造假手段也随之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由当初的仅仅是以次充好,或者是将药材浸水以增加重量,发展到今天的组接,模制,打色素,以至于刀刻锉磨等等若干大类更多支类,洋洋大观已达数十种,令人“叹为观止”,感叹其“智慧”之无穷。
  虽然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造假手段再先进,再隐蔽,再以假乱真,只要具备一定的辨别技巧,照样可以使它们和他们无处藏身,无处坑蒙拐骗。小编连日来潜心研究中草药种类,再加上实地走访广州各大中药材市场,与售药商贩进行多番切磋比拼后,认为根据药材种类的不同,大致可以将其造假手段相应分为如下几类,小编就每一种手段举出几类有代表性的中药,以供大家鉴别。

“千年人形”何首乌?!
  这种手段主要应用于一些比较珍贵的,凭形状判断价值的药材身上。其原理是就是根据一些药材的形状先制成一定的模具,然后用其他材料入模具压制。比如说,用淀粉、石膏粉倒入模内制作成“冬虫夏草”,以聚氯乙烯塑料熔化入模制“金钱白花蛇”、“珍珠”,甚至有人用模具生产“千年人形”何首乌。
  何首乌是一种补气益精,延年益寿的佳品,历来为广大中老年人士所喜爱。小编知道何首乌这味药,最早是从鲁迅先生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记述中。读罢文章,当时就认为何首乌确实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成仙,只不过难以找到罢了。
  时至今日,由于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法的造假分子终于把自己的魔掌向它伸了过去。假的何首乌主要是由薯蓣科植物伪造的,例如用怀山药等。更有甚者,为了将何首乌做成人形以卖高价,甚至会在它生长的时候故意放到人形的模具中,然后再高价售出。据专家介绍说,其实是否是人形,与何首乌的药用价值高低并无太大联系,提醒消费者不要过于迷信。
  鉴别方法倒也简单。六个字:“颜色、茎藤、味道。”真的何首乌颜色一般为棕褐色或红棕色,假的何首乌茎藤一般是后来插入的,用力拉可以拉出来,而真的何首乌茎藤是“原装”的。正所谓“良药苦口”,尝一下的话,就能发现真的何首乌味道又苦又涩,这也是药效的显示。


天麻
  在这一类造假方式之中最为“别出心裁”的,就是对于天麻的“制造”。天麻又叫冬麻或春麻,可以平肝息风,祛风止痛,对治疗半身不遂、头痛眩晕等有较好的效果。它一般呈椭圆形,颜色和土豆极其类似。所以造假者一般会先把土豆煮软,再挤压成型,加味染色,冒充野生天麻。如果您要去买天麻的话,千万不要忘了仔细看一下是不是土豆哦!



造假手段第二式:形成骨立,栩栩如生
  在这里,不法商贩通常会将一些物品经过刀刻定形,然后再打光、染色或缝合加工成一定形状,冒充正品药材。比如说以莪术、白及等的块茎刀刻定形后,加黄泥、明胶打磨充三七;用麝皮毛包裹动物肌肉、内脏粉末、蛋黄等缝制成类圆形毛球状物充毛壳麝香;以鹿毛皮形成多分枝角状,灌骨胶成形后充鹿茸;以鸡蛋、明胶等物质加工成菜花状团块,充紫河车;把猪、羊的蹄甲及塑料经整形掺在穿山甲里。
  驴皮阿胶
  此类手法有一项重要应用,就是用于“制造”中国传统的养颜美容药品——阿胶。小编从孩童初记事起,每每打开电视,总是能听到“东阿阿胶……”一类的广告。小编当时年龄尚浅,自以为阿胶是好吃的水果糖一类的东西,成天吵着让家里人买着吃。后来发育成熟才知道,原来这东西是给女性养颜美容补身子的。真是羞煞我也。
  阿胶为什么叫阿胶呢?源于《本草纲目》中记载,弘景曰:出东阿,故名阿胶。中药所用的阿胶,主要是用驴皮经过煎煮浓缩制成的固体胶。又因为古代驴皮胶是用山东东阿县的阿井水煎熬的,故习称阿胶。通常使用的阿胶,呈长方形块状,长形平正,色泽均匀,对光照视呈半透明状,而且干燥坚实,不弯曲,即使到了夏天,也不会因为潮气和暴晒而湿软。当然,这个养颜美容的东西也不会有异常臭味;同时,如果将胶块置于手中,用手往桌面拍的话,由于材质坚硬,胶块很容易会断成碎块,断面光滑似玻璃,无异物者为真。
  与之相反,如果拍打不碎,不透明,天热变软,断面不光滑,用火烧会发出臭味者系伪品,通常是由工业橡胶,其他动物的皮革,碎骨头等制成的,如果吃下去不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此外,猪皮熬制驴皮阿胶也被造假者广泛应用。据一位从事中草药经销多年的业内人士透露,目前真正的驴皮阿胶在市场上仅占10%。其余皆系仿造。一般来说,制作一公斤的阿胶需要2公斤至2.5公斤的驴皮。而驴皮的市场价大约是90元一公斤,比较昂贵。于是不法者就想到了它的好朋友——猪皮。猪皮的胶质含量很高,韧性和驴皮不相上下,但它的价格连驴皮价格的十分之一都不到。如果造假者用猪皮取代驴皮,做成猪皮胶胶(阿胶),利润可想而知。




  另外笔者要给大家介绍的一种,就是血竭,它是红色固体,因为形状与血块相似而得名。由棕榈科植物麒麟竭的果实及树脂制成,外敷可以用来治疗跌打损伤,内服可以治疗痛经,产后淤血等,是一种活血通络的良药。应用很广泛。由于其售价不菲,每公斤售价近千元,所以很多不法商人就打起了它的注意。
  它的仿制品由松香、红土、氧化铁、红糖等制成,外形与血竭相似,有的为多面形。表面黑红色、黑褐色或绿褐色。伪制品与正品的主要区别点为伪品表面没有光泽,研成碎末呈浅土黄色;而正品的表面有光泽,研成的粉末呈朱红色。只要取一些看一下,真相自然大白


造假手段第三式:色泽鲜艳,害人不浅
  曾谈到关于用硫磺熏枸杞的问题,但小小硫磺面对众多上色手段,只能被称为冰山一角。下面就再为大家介绍几种“常用”上色方法。

  黄柏
  其一就是黄柏。中药材黄柏,是黄果树和黄皮树的树皮,可以用来清热解毒,除燥疗疮。但在目前,很多不法药商拿一般的树皮,加上染料,染成黄色,然后充当黄柏。不了解内情的群众就容易上当受骗,更严重的是,如果那种染料是化工染料,患者吃了以后容易就会引起中毒反应,毒没解成,却又“引毒上身”。

山茱萸
  葡萄皮本来只能进垃圾箱,而山茱萸,是一种补益肝肾,滋阴壮阳的药材。但不法商贩就是能把他们两个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靠的就是它们两个形态的相似。据悉,曾经有人发现在药材市场上出现大量售卖用葡萄皮加染料染色后假冒的山茱萸。染染色,就能使一堆垃圾顷刻间身价飙升,这貌似也是一种“循环经济”,“废物利用”。
  对于上面这一类上色的东西,最有效和最便捷的方法就是用水来检验它们,因为一旦沾水,它们就会现出原形来。所以带一个水杯去采购中草药貌似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估计那些无良奸商看到您时刻准备着拿草药向水杯里放的话,脸色肯定会变得像绿巨人。


造假手段第四式:真假掺杂,良莠不齐
  随着源产地产量的萎缩,药材质量的下降,需求的增加,望着大把大把的钞票,那些本来正规的药商们很多也坐不住了,毕竟谁都不会跟钱结仇。在药材市场难以扩大,而需求又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很多药商们开始在药材上做文章。
  而这种文章的“写作”方法,通常是先加工好一种价格便宜的药材(可能是正规药材,也可能是其他药材加工剩下的下脚料),然后再将其掺入到另一种药材中(通常是价格较贵的药材),采取这种亦真亦假的方式来欺骗消费者。比如白芍就经常充当这种光荣的角色。它的根茎可掺入木香、丹参、猪苓等;而麦冬须的根亦可掺入远志、龙胆、白薇、细辛等。
  上面说的还只是药材间的相互混掺,更有甚者将砂石、泥块、尘土、滑石粉、石膏、明矾、盐、糖等能吃或者不能吃的东西也作为了混掺的素材。红花掺红砖粉、细砂或锯末,全蝎掺盐、泥土,海马、全蝎体内灌注石灰水或砂土等都是较为常见的“作品”。

  在这里小编例举出一例药材,就是王不留行。它又名禁宫花,具有活血通经的功效,可以有效治疗女性的痛经、难产之症,对因热气淤积而造成的乳房肿痛也有较好的疗效。在不法商人这里,它通常是被掺入一些油菜籽予以售卖,由于两种东西形状、色泽都极其相似,所以单凭肉眼很难判断出真假。这就只能通过炮制才可以去伪存真了。
  具体方法就是取王不留行置于锅中用文火炒到大多数爆成白花,出锅放凉,拣取没有爆花的部分置于乳体中研碎,如其断面呈黄色,并富有油性,放到白纸上搓揉观扩散的油迹,闻之有菜籽油的香味,则可证明其中掺有菜籽。如研碎后断面都为白色,无油性,放到纸上搓揉无扩散油迹,则可证明为王不留行,无掺杂。
  此外,还有一种掺假较多的药物就是连翘。连翘具有抗菌、强心、利尿等作用,可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在感冒治疗中被应用的最为广泛。而金钟花被称为细叶连翘,只能用作绿化植物,没有治疗效果。因为其价值低廉,所以不法商贩会常常将它混入连翘中当成中草药予以售卖。仔细看的话,两者在外形上是有一定区别的。金钟花与连翘相比要小些,壳薄,无灰白色颗粒状凸起,边缘无明显的翅。金钟花内表面颜色是浅绿黄色,连翘是淡黄棕色;金钟花种子是长三角状四棱形,黄绿色,连翘的是披针形,棕色或黄绿色。


造假手段终极必杀:萃取残渣,重新上市
  如果说对于前面那几种造假方式,消费者还可以通过常规手段予以识别的话,那么后面这一种,可能大多数人都会无能为力了。谈到萃取,就不能不谈到制药。药厂在制药的过程中,会用酒精萃取药材,以获取其中的有效成分。按照规定,萃取后所余下的剩料应该销毁,但是有些药厂为了赚钱,会把余下的废料、剩料又以低廉的价格卖给商贩,而商贩再以较高的价格使其进入市场,最后卖给消费者。
  那可能有人会问:已经萃取过了,那不是成渣子了吗?怎么会分辨不出来呢?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拿虫草举例来说,抛去假的不讲,即使是真货,也有很大一部分是萃取过的。因为一个没萃取过的虫草,会给人一种很湿润及油性的感觉,而如果虫草是干巴巴的,那就极有可能已经萃取过了。
  这还是好的情况,即是说人们还可以分辨出它是否萃取过,但是有些药材就不行了。例如经过萃取的人参,不论是外形、质地还是色泽都没有半点改变,根本无法识别。
  一位药品研究部门的工作者介绍说,对于这种经过萃取的药物,只能通过实验的方法才能准确鉴别。拿药材白芍为例,鉴别时,要首先对其进行芍药苷含量测定(药典规定不少于1.6%),如果这个检测符和要求,就可以判定这批白芍质量是合格的,如果鉴定出芍药苷含量很低甚至是零,则可以判断该药材是已经被浸提过的,属于药渣。药物研究所当然可以这样测定,但是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可能就只有吃哑巴亏了。毕竟谁也不会把试管、酒精灯等东西当成家中常备物品。
  综上所述,如果不考虑使用器材的话,中药的鉴别方法一般分为眼看,鼻闻,口尝几种了,这可以鉴别出一般造假的药品,但对于萃取转销等新产品,就远远不是你我等普通人所能区分辨别的了。只能期待有关部门能加强管理,从源头上杜绝假药的产供销。当然,笔者在走访过程中也得到了这样一种观点,就是说假药之所以泛滥,根本原因是因为药材市场的扩大,而市场的扩大,与人们日益盲目使用贵重中草药来保健不无关系。这位专家最后说,盲目使用贵重中草药,可能对人体会有害无益,所以消费者也要以科学的眼光来看待中草药。
 楼主| 发表于 2010/7/2 13:28:1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自http://www.cqyy.com/show.php?tid=17884

中药饮片造假无法无天GG中药饮片


我国已确定将中药财产作为战略财产。本报记者独家报道的安国中药造假泛滥现象极具警示---长此以往,不仅影响中药财产自身的生命力,更会直接威胁到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这一我国长期的战略任务
有诗曰:"草到安国方成药,药经祁州始生喷鼻。"河北省安国市古称祁州,素以"药都"闻名天下。现今,安国是我国北方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每一天有无数的中药材和中药饮片源源不断地流出,供应北京、天津、东北三省、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北、甘肃甚至福建、浙江等地的中药市场和医疗单元。然而记者最近几天在当地采访发现,安国的中药材及中药饮片市场存在严重问题,若不引起重视,将不但有损"药都"很大的名望,并且会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
挂药材招牌做饮片生意业务
非法饮片大行其道
安国市内的东方药城中心生意业务大厅,是我国目前最大的中药材北京男性医院专业市场。按照其经营范围,这里只能生意业务中药材,而不能经营饮片。(中药材,指未经任何加工的原药材,俗称"个子";中药饮片,是指对中药材按不同标准,进行切、炒、炙等方法加工后制成的中药。饮片的生产和经营,需要一套非常严格的标准和天资。没有生产天资而擅自生产加工,没有经营天资而擅自经营,按照有关法规,都将以假药判定处分。
9月24日,记者来到这里,只见大厅一二两层摊位密密麻麻。走了一圈,发现每一个摊位上都摆满了中药材,表面看不出有饮片。但记者在一个摊位前翻看西洋参时,摊主便问道:"要'个子'还是饮片?"同时挪开摆放西洋参的木板,木板下大堆的饮片呈现在记者面前。记者又随机走访了十多家摊位,发现每一个摊位的情况都是如许:摊面上是"个子",摊位下藏饮片。涉及的饮片不仅有西洋参片,还有丹参片、白术片、田七粉、羚羊北京协和医院登记角粉、阿胶等。摊主都是看到真心要买的大买主,才肯挪开木板看货。
记者还发现,违规发卖的饮片还涉及毒麻品和濒危动物。如川乌、草乌、附子等,这些都是能致命的毒麻品;濒危动物如甲片、乌蛇、白花蛇、梅花鹿茸、黄柏、蛤蚧等。据了解,生产经营毒麻品和濒危动物需要更加严格的天资,但对于这些个体户来讲,收购、加工、发卖,几乎没有任何障碍。
在生意业务大厅内还有不少"跑合"即经纪人。在一名"跑合"的引领下,记者来到了一家饮片公司,要求购买毒麻品川乌和濒危动物制品甲珠、乌蛇段。公司负责人带记者看货时说:"国家禁止卖的几十种我都有。"记者问道:"你们如许违规经营没有风险吧?"负责人笑着回答:"什么风险?每一家公司都在超范围经营,法不责众,只要不撞上记者就没事。"
除了中心生意业务大厅外,在药城北大街北段还有一个非法经营饮片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早市。9月24日,记者在这里看到,从早上6点-7点半,500多米长的路段上人流拥堵,没有任何证照的商贩用大口袋装着饮片高声招揽生意。路边停有不少货车、三轮车等交通工具,每一有一笔生意谈成,就会有一辆满载非法饮片的车开走。
按照有关法规,经营饮片只有两个地方是合法的:一个是经营公司,一个是生产公司的厂区内。即使有经营天资的公司,从没有生产天资的生产单元那里买来的饮片,也算作假药,自己生产也长短法的。但在安国,如许的非法饮片生意业务几乎随时随地都在发生。
房前在切片屋后忙炙炒
非法加工铺天盖地
按照有关法规,中药饮片的生产天资非常严格,未取患上生产许可证的单元和个人均不能进行加工(切、炒、炙、磨粉等)。取患上生产许可证的生产企业,也不允许从农民或者无证商贩手中购进中药饮片,只能从农民手中购进上海第九医院牙科中药材,再加工为饮片。
9月24日,记者要求一名"跑合"给找一个炒生乌蛇的地方,并详细提出了各类要求。这名"跑合"满口答应,随后带记者来到了一个家庭式的饮片加工作坊。由于手中无货,记者借故离开。这名"跑合"说,这种家庭作坊非常普遍,"说家家在做虽然有点夸张,但也差不离"。
统一天,记者手持一份饮片加工清单,起头暗访饮片加工厂。记者发现,在安国市内找一家饮片加工厂非常容易,随便问一个人就能直接把你带到家。在一个临街的门面房内签订了200千克田七粉的加工合同后,记者来到院内看了看,只见几名裙钗戴着大口罩,用铁锨在地上翻药,烟尘呛人。在作坊老板胡老汉的带领下,记者以加工其他药材为名,又走了几家作坊。胡老汉告诉记者,他的作坊一天能加工药粉30多吨。
记者找到的另外一家作坊是庄稼地旁边的一个简易院医疗器械办理条例落,院内外到处都是荒草,只有几名工人,设施万分简陋。记者要求炒薏米300千克(微黄),炒白术800千克(麸炒),炒阿胶珠100千克,炒鳖甲100千克,切益母草200千克,切藿喷鼻500千克,切芎藭1000千克,老板满口答允,答应5天内可以全部完成。
在不到2个小时内,记者连续走了9家类似的非法加工饮片的作坊,所到之处设备都非常简陋,但生意却通红火。一个非法加工作坊的老板还对记者说,他根本就不愿意挣这点加工费,还是自己加工以后卖出去合算。记者问他卖给谁,老板说:"有医院直接来买的,还有卖给外地药商的,也有卖给本地饮片公司的。"
除了在庭院内的非法饮片加工点以外,记者还看到有人公然当街加工饮片。在旧药市东一街、二街,西一街、二街等地,记者看到了几起切药的场面和马路上晾晒的中药饮片。
甲珠掺味精杂骨当龙骨
假药内幕触目惊心
国家对中药在线小游戏饮片的生产、经营、甚至运输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为什么违规操作屡禁不止?一位在安国从事饮片行业几十年的知情人告诉记者:因为非法饮片有市场。许多医院、外地公司宁肯买非法加工点的饮片,也不去正规厂家或者公司进货,因为非法加工点的饮片便宜。(在安国,具有生产饮片天资的企业有十多家,并且规模还不小。)
比如,正规厂家出的甲珠(穿山甲甲片加工后的产品)要每一千克700元左右,而非法加工点或者公司,最低只卖370元。正规公司出的石斛,要每一千克40元,个体户卖出的只要30元…
安国假药究竟怎样造假?知情人向记者详细描述的手眼使人发指。比如掺滑石粉、硫酸镁、重金属等,还有的造假者干脆施用一无药用价值的食品垃圾、杂草,鱼目混珠。
据了解,正品甲珠是把甲珠放在炒锅里用砂子烫,去砂后在醋里面捞一下晾干。在这个过程成都中医药大学专业中,要损失一定重量。而假甲珠是用醋煮成的,醋里面放入浓度很高的盐或者白矾,甚至硫酸镁,还有一些是味精。如许,加工后的甲珠渗入了其他东西,重量不仅没轻,反而增加了,所以才气比甲片的价格还要便宜。可是,如许出来的甲珠到了医院,不仅药性不够,并且会起到反作用,因为硫酸镁是泻药,病人吃了肯定会腹泻。
而冬虫夏草的造假方法更让人触目惊心。造假者用铅粉或者锡粉掺土和成胶水,在冬虫夏草的苗上面蘸一下晾干用以增重,如许一斤能增重到一斤半。由于铅和锡是重金属,所以这种造假方法对施用者危害很大。
红花造假时掺红砖粉。在容器上铺一层红花,喷上糖水,再洒上红砖粉,然后掺匀,因为颜色极为相似,所以不是行家几乎看不出来。但如许"加工"以后,一斤红花就能变成一斤三两。
龙骨是古代动物的化石,可以入湖南中医药大学考研药,造假者用熬食品胶以后留下的垃圾杂骨,粉碎成小颗粒当龙骨出售。还有一些药,是中药成分在药厂已经提取完以后剩下的垃圾,然后不法商贩以每一斤几角钱的价格拉回来,染色,掺入硫酸镁增重,然后切成饮片再卖出去。
药品质量是事关人民群众用药安全的大事。中药的优势在于绿色健康,毒副作用小,但这个独特的地方却被安国一些不法商贩所利用,为造假几乎用尽手眼,让人触目惊心。中药炮制科研会会长王孝涛曾经说过:"饮片垮,中医垮!"安国药市地位重要、辐射面广,若非法饮片长期泛滥成灾,不仅会挤垮合法企业,毁了"药都"的招牌,甚至会影响到国粹中医药的公信力和长久生命力。
  • 药假了,比食品更厉害。
  • 文笔流畅,修辞患上体,深患上魏晋诸朝遗风,更将唐风宋骨发扬患上入木三分,能在有生之年看见楼主的这个帖子。
  • 我在看上药海淀妇幼保健院招聘学的时候心里还嘀咕,看了这个用患上上不?现在都假药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6/9 22: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