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高溥徽

一个母亲的呼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4 18:2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怜的孩子
发表于 2011/1/5 13:3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以为戒,劝大家拍照不要学西洋人的风俗,把剪刀高高举起。
发表于 2011/1/6 05:38:14 | 显示全部楼层
要孝顺你的父母,就学中医。要爱护你的儿女,就学中医。
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末法时代谁也救不了你,只有自救!!!!!!!!!!!!!!!!!!
 楼主| 发表于 2011/1/6 11:5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您说得对,看来也是感同身受阿!
发表于 2011/1/6 15:54:2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可怕了,我也是孩子的父亲,看了后对西医这么不负责任的态度有些质疑?
真的是西医让你明明白白的去死,中医让你稀里糊涂的活着,悲哀,也替孩子心疼!
发表于 2011/1/6 22: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同身受!五年前,一个小小的胆囊炎手术要了我的父亲命!
发表于 2011/1/6 23:0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高溥徽 的帖子

此病已经被西医整成了疑难病,建议找上海中医药大学王庆其教授门诊看看,如果他也没有办法,那就请他推荐能治疗此疑难病的中医师;严世芸教授也是名中医之后,他也可以求诊!
发表于 2011/1/6 23: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hbffq 于 2011/1/6 23:08 编辑

王庆其名师研究室
http://www.shutcm.edu.cn/shutcm/kxyjc/xkjsbgs/msccyjgc/msyjs/11157.shtml发布时间:2007-1-5访问次数: 10
名师概况:
    王庆其教授,1944年出生于六代中医之家,1981年毕业于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研究生班,获医学硕士学位,导师为方药中教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36年,擅长治疗脾胃病及神经系统疾病,从事黄帝内经教学20余年。现为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名师”;曾任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部主任,现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中医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专家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兼中基分会副主任、第二军医大学中医系兼职教授、新加坡中医学院客座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专家委员会主任裘沛然教授的学术继承人。曾应邀赴日本、美国、新加坡及香港等地讲学及学术交流。
    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主编或副主编学术专着16部。

传承人概况:
    陈晓,男,1963年生,85年上海中医学院毕业,90年获硕士学位,2001年获博士学位。从事《黄帝内经》的教学工作二十年,现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基础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学分会秘书长,上海中医药大学名师王庆其教授学术传承人。多次赴日本、香港开展中医学术交流活动。目前主持和参加科研项目有3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编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医古典理论精华》、全国自学考试教材《内经选读》编委,参加著作编写十余部。

团队概况:
    目前王庆其教授名师研究室的传承团队的成员共8名,主要由内经教研室以及文献所的骨干教师和研究生组成,其中副教授2名、讲师1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有3名,具有硕士学位的有3名。

项目特色:
    《内经》课程为中医理论和临床的重要的基础课程,《内经》理论来自于临床,只有将古典的经文和现代鲜活的临床实例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体现《内经》的学术价值。王庆其教授年少即得家传医术,后受裘沛然、方药中、凌耀星、胡建华等中医名家的熏陶,更有自己的刻苦努力,医术日益精湛,尤其在神经精神疾病、脾胃病及各种心身疾病的诊治多有新见,疗效显著,而荣获“上海市名医”称号。难能可贵的是,王庆其教授长期从事《内经》教学和科研,精通中医经典理论,在全国《内经》学界有较高的知名度,担任了第7版全国《内经》统编教材主编。王庆其教授善于将临床所得与经典理论相结合,并用经典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因此,其学术特长归纳为一句:能从临床到经典,再从经典到临床。
    为此,本项目以“基于临床的《内经》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为题,在传承名师学术思想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来研究《内经》学术思想、围绕现代临床有效案例来开展《内经》课程的教学改革,力争通过本项目的建设,培养一支高质量的《内经》教研队伍,为新一代名师的涌现奠定基础,同时将《内经》课程建设成为上海市精品课程。




发表于 2011/1/6 23: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届上海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严世芸 教授
发布时间:2008-9-24访问次数: 10
http://www.shutcm.edu.cn/shutcm/jwc/jxggyyj/jxms/27760.shtml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一、个人简历
    严世芸(1940—),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院长。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组召集人、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高等中医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第八、第九届政协委员、上海中医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名中医、全国名中医继承班指导老师、上海市中医学术发展专家组组长、香港大学中医学院名誉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名誉客座教授、伦敦都市大学荣誉博士、上海市卫生改革与发展专家咨询组成员,《辞海》中医学科主编、《中华医学杂志》编委,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担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届学术委员会委员,担任教育部、卫生部医学教育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曾任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委员副主任、
专业: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学术发展史、中医基础理论、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临床。
学历:1958-1964年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医疗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

教学和研究简历:
    1964-1972年上海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任教师,1978-1983年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各家学说任教研室主任。
    中医学术发展史、中医历代著名医家的学术思想及学术经验。临床医药方面:擅长中医内科,对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及疑难杂症,疗效显著。目前主要负责中医学术思想史、中医中药治疗心律失常、中医中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中医藏象辨证论治体系研究、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心血管重点学科、中医综合心脏康复对急性心梗后心室重构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强心饮防治慢性心功能不全MMP-1 TRIMP-3调节机制研究等国家自然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上海市科研课题。担任上海市医史文献学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曾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中医中西医结合科技成果二等奖2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2次,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卫生部高等医药教育教材编写委员优秀教材三等奖等。
    高等中医中药教学方面:二十年来,不断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围绕构建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系列改革,包括锲而不舍地探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国高等医学教育中率先全面推行了学分制教育管理制度,实现多规格、多模式地培养人才,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研究和实践了高等中医人才“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培养制度,建立临床基地网络和导师队伍,着意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转变体制,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建立全校性的教学实验中心,以科研引领教学,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努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路、动手能力;主动与各类综合性大学联合办学、办专业,多学科交叉融合地培养中医药的创新人才;大力加强学科建设,积极开展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对传统的中医基础课程进行分化、整合,形成了内涵清稀、科学合理的新的中医基础课程体系;深入探索教学方法改革,认真开展PBL教学法实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努力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着力基地建设,升华学生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修养。与此同时,为优化人才培养的生态环境,加强机制改革,实行了以“教师岗级考核制”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和后勤社会化的管理体制改革。经过长期努力,1999年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优秀评估中通过为“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同时也成为教育部的理科基地,全国高等学院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武术培训基地。
    近5年来,主要负责和承担的科研项目有30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主编《中医学术发展史》,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04年12月。
    主编.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中医学术史及医家学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年9月。
    主编《中医各家学说》(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7月,第二版。
    主编《宋代医家学术思想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3年8月
    主编《中医学术史》,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89年5月 。
    对本科生、研究生、西学中高级班、师带徒班开设各类讲座。
    指导硕士生8名、指导博士生17名、博士后4名、本科生实习指导多名、西学中高级班1名、中医师承班学生3名、培养名师工作室继承人3名。
成果、荣誉和奖励
    1、1984年“心肌梗死的中医治疗”上海市中医、中西医结合科技进步二等奖(1)。
    2、1986年“张伯臾教授治疗冠心病的智能程序”获上海市中医、中西医结合科技进步二等奖(1)。
    3、1986年 “教师实绩水平考核标准”获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
    4、1990年 “中医人才优化培养的尝试”获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
    5、1993年“中医基础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优化”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
    6、1995年“宋代医家学术思想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
    7、2001年 “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获上海市第七届教育科学研究科研项目、论文二等奖(1)。
    8.2003年《中国医籍大辞典》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2)。
    9.2004年《中国医籍通考》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学术著作三等奖(1)。
    10.2005年《中医学术发展史》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著作)三等奖(1)。
    11.2005年《中国医籍大辞典》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
    12.2005年“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
    13.2006年“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优秀教育成果二等奖(1)。
    14.2006年国家级十五规划教材《中医各家学说》获卫生部优秀教材三等奖(1)。
发表于 2011/1/6 23: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名师心得

严教授提出应不断变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创造能力、应变能力、参与社会活动能力及跨国工作能力。培养符合“三个面向”要求的中医人才。为此,中医高等教育必须重视处理以下一些关系:在对待基础和专业关系上,更加重视基础。因为基础理论应用面广,也较稳定,抓住这一点,可收到以稳应变,以简御繁的效果;在对待知识和能力上,主张变“信息传授教育”为“方法论教育”;在对待当前和未来的关系上,更加重视未来。此外,还提出了“博才取胜”、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培养途径、加强外语及国际化教育等观点。认为要摈弃把专业划分过窄、知识分割过细的观念,强调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素质教育;摈弃单纯传授具体知识的观念,强调分析、启发思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摈弃灌输式教育方式,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方法和技术进行双向教学,使学生具有自我开拓和获得知识的能力等等。
三、名师寄语
    在强调培养对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同时,要着意学生的个性发展贯彻教育的“个性化原则”是传统和现代教育观念共同的重要特征。破除狭隘的育才观,加强文化素质教育。高等教育的任务是为国家各行各业培养高层次接班人,文化素质教育必然成为其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四、名师名言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五、名师先进事迹    严谨治学、无私奉献、开拓创新、为人师表,这是严世芸老师的一贯追求,也是他人格的真实写照。作为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的带头人、教授、博导,他在上海中医药大学讲台上辛勤耕耘了40多年。多年来严世芸教授一直从事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学术发展史、中医心血管的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以及中医科研思路与方法的研究,并致力于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和“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等方面的研究,为祖国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创新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一)勇于创新,着力中医基础课程体系改革    作为医史文献学科的带头人和博士生导师,严教授充分利用医史文献重点学科这个平台,并根据多年从事《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学术史》等课程课堂教学工作的经验,为更好的促进学生中医思维的形成,着力改革中医基础课程体系。他结合学生知识掌握进程,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基础(中医经典课程)、中医各家学说的进行改革,将原先单一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进行了分化、重组,形成了以中医学导论、中医藏象学、中医病因病机学、中医诊法学、中医辨证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预防和治疗学总论等为核心的中医基础系列课程,为学生建立完整的中医学理论体系打下基础。严教授主持的“中医基础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优化”1993年获得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2001年获上海市第七届教育科学研究科研项目、论文二等奖。    严世芸教授主编了《中医学术史》、《中医各家学说》(“十五”、“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中医医家学说及学术思想史》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等教材。2006年《中医各家学说》获卫生部优秀教材三等奖。    严教授还设计了中医学专业中医文化课程总体思路,带领团队开设系列中医文化及人文类拓展课程群,围绕核心知识与拓展知识的有机结合,对于传统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进行重新筛选,完善了本科学生中医基本知识构成体系建设。(二)勇于开拓,与时俱进,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提高《中医各家学说》课堂教学质量,严教授带领教研室团队首先在以讲解学术史和名家经验为主的《中医各家学说》课程建设中引入多媒体手段,课程还建立了立体化教学体系,通过虚拟校园提供的教学网站,将现代网络教学手段运用于传统中医经典课程中,拓展教学空间,充分发挥学生自我学习、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严教授还率先提倡将PBL教学带入中医基础、中医经典教学中。在他的引导推动下,中医学术发展史等相关课程也相继开展了PBL教学法改革;同时还探索讨论式教学的新手段,在课程中应用导读式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代文献和古汉语应用能力。引入PBL教学法这种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大大拓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实际问题能力、交流合作能力、以及信息掌握和管理能力。
    严教授非常重视课堂教学内容与临床实践的联系,在中医基础理论和各家学说课程教学中引入实践性教学环节,把部分课堂教学内容拓展到临床,由教师带教中医、中基专业的本科生到附属医院去临床实践,在门诊和病房里选择病人,运用古文献及四大经典中辨证方法和治疗原则给学生讲解,使古典理论变得更加鲜活。(三)勇于探索,积极开展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严世芸教授认为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中医药事业继承和发展至关重要,他积极授课之余积极申报各类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先后负责完成了“九五”、“十五”期间国家教育部课题“面向21世纪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和“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在全国医科院校中率先实行学分制改革,并在历时十余年的研究中,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中医药专业特色学分制改革理论体系,完善了各项配套工程,使其在中医人才培养中的优势不断显现。同时率先提出以产学结合模式改革中医实践教育,将“三学期制”引入“早临床、多临床”教学体系,并设计完成了中医院校实验教学管理体制和中医药实验教学体系,对全国中医院校起到示范作用。“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05年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006年获国家优秀教育成果二等奖。    在研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有“高等中医药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及有效形式的研究”,上海市教委“中医学本科教育高地项目”等项目。(四)言传身教,培养学生树立良好医德    为了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医德,在严教授的主持下,利用“严世芸名中医工作室”,率先建立了本科生临床导师制度。鼓励本科学生随侍临诊,让学生体会理论联系临床的经验,从临床上提高学生的业务能力。还定期给学生做关于临床用药经验的专题讲座,把自己的几十年的临床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受益匪浅。    在临床带教时,严教授身体力行,不仅医术高超,且对待病人耐心细致,不管病人态度如何,严教授始终温和耐心的给病人以解释,所以病人都很信服他,同时严教授还处处为病人考虑,为许多年老体弱、或从外地来的病人中提供方便。每次门诊,不管多晚,只要还有病人,严教授都要坚持看完才吃午餐,经常不计报酬来为病人服务。这些良好的医德医风,都给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使学生不仅在医术上有很大的提高,而且在思想上也让学生受到良好的熏陶。    虽然严教授在教学、临床、科研中做出了卓著的成绩,得到了广大学生和病员的认可,但是他依旧保持着谦虚、和谐的本色,他总是将所取得的成绩归功于他的同事、老师、学生,他有着博大的胸怀,他爱才、惜才,甘为人梯,甘当中医教育事业的一块铺路石。然而,在学生的心目中,他的学术地位是至高的,因为他始终走在继承和发展中医事业的前列,走在教书育人提携后学的前列。    无论是作为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还是教学第一线的任课教师,近20余年来严世芸教授一直坚持 “注重个性、强化实践、持续改革、敢为人先”的理念,围绕构建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使学校在探索过程中积淀而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坚持继承创新,致力改革开拓,强化素质能力,注重知识交融,促进个性发展,努力造就现代中医药人才。
共15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5/17 07: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