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xhui26

伤寒学习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5/2 15:4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hui26 于 2012/5/2 15:51 编辑

药方名
桂枝
芍药
生姜
甘草
大枣
麻黄
杏仁
石膏
桂枝麻黄各半汤
116
1
1
一两
4
一两
24
桂枝二麻黄一汤
117
16
一两6
一两2
5
16
16
桂枝二越婢一汤
18
18
12
18
4
18
鸡子大
大青龙汤
2
3
二两
10
六两
40
鸡子大
 楼主| 发表于 2012/5/16 09:57: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太阳腑证

本帖最后由 xhui26 于 2012/5/16 10:04 编辑

(一)太阳腑证——太阳蓄水证

概  念:太阳蓄水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邪与水结,膀胱气化不利,水液停蓄所表现的证候。

机理分析:太阳经证不解,故见发热,恶寒,脉浮等表证。邪热内传其膀胱之腑,气化功能失职,邪与水结,水液停蓄,故见小便不利,少腹满。水停而气不化津,津液不能上承,故渴欲饮水。若饮多则水停于胃,致胃失和降而见饮入即吐。
太阳蓄水证的成因
1、太阳病治不得法,导致表邪不解,邪气循经入腑,热与水互结,膀胱气化失司而成蓄水证(见7174条)。
2、患太阳表证期间,由于太阳之气抗邪于表,膀胱气化功能相对低下,此时如饮水过多,不能全部气化,则会导致水液内留,继而抵制膀胱气化功能而成蓄水证。

太阳蓄水证的主症:脉浮或浮数;口渴、微热消渴(或烦渴)、渴欲饮水;小便不利(指小便少);少腹苦里急(少腹硬满或胀满);或有苔白滑。
 楼主| 发表于 2012/5/16 10:04: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hui26 于 2012/5/16 10:08 编辑

【原文】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
【释义】
太阳病的治疗方法,通常以发汗为主,可是汗出太过,难免不耗损津液。现在大汗出后,病势虽已减退,而胃中津液已被劫夺,体内水分减少,因此见有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等证。但津液虽伤,气化未损,所以只要给与少量的饮水,滋润胃燥,使津复胃和,便可愈。假使发汗后,脉仍见浮,微热犹在,此为表邪未罢。如果又见消渴,小便不利的现象,便是蓄水证了。由于膀胱气化不行,水津不能蒸布到上焦,而产生消渴。同时水津又不能通利于下焦,小便亦因之不利。故用五苓散利水解表。
   本条讲述太阳蓄水证和汗后伤津胃干的辩证和治法。发汗不得法,大汗出后可能出现的两种不同的情况:
      1、 表证已经解除,但由于过汗而胃中津伤受损,以致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这不是里热津伤,只需多次、少量、慢慢饮水,以滋润胃燥,胃气和则愈。切不可大量饮水,因为此时胃气虚弱,大量饮水可能会导致水液内留而造成蓄水证。
       2、表邪未完全解除,仍有脉浮、微热等表证;小便不利、消渴,这主要是大量饮水的缘故,饮水太多而脾虚转输失常,膀胱蓄水则小便不利,津液不能上布则消渴。此时外兼表邪,里有蓄水,治当运脾布津,温阳化气。五苓散主之。

【主证】脉浮或浮数;微热口渴、消渴;小便不利(指小便少);或有少腹苦里急(少腹硬满或胀满);舌苔白。

【病机】膀胱蓄水(水停下焦),气化不利,兼表证不解。外有太阳表邪,故头痛发热脉浮;内传太阳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  则小便不利,水液蓄而不行以致津液不得输布,则烦渴引饮。   

【治法】通阳化气利水,兼解表邪。

【方药】五苓散。

【方义】
 1.太阳之热,传入膀胱之腑,故口渴而便不通。
 2.经曰:「淡味渗泄为阳。」二苓甘淡入肺,而通膀胱为君。
              「咸味涌泄为阴。」泽泻甘咸入肾膀胱,同利水道为臣。
                 「益土所以制水。」故以白术苦温,健脾去湿为佐。
               「膀胱者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故以肉桂辛热为使。
     
 楼主| 发表于 2012/5/17 17: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hui26 于 2012/5/17 17:19 编辑

【原文】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72)
【释义】
发汗以后,能得脉静身凉,才是表解病愈的象征。现在脉浮而数,说明表邪未解,至于烦渴乃是蓄水证的气化不行,水津不布的必然现象。故治用五苓散,外解表邪,内利蓄水,这是表里兼顾的治法。
       本条补述蓄水证的脉证。此条承71条叙述发汗后,表不解,水饮内蓄之证。脉见浮数,为表邪不尽之象。烦渴乃心烦、口渴之谓。因汗后表邪随经入里,膀胱气化失职,下焦蓄水,津液不能上承而致。烦渴也可理解为口渴之甚。证属蓄水,故小便不利等表现,当为必见之症状(若无此四字,则为阳明内热口燥之烦渴,是白虎汤证,而不能用五苓散)。治以五苓散解表利水。
    上条蓄水证言脉浮,本条言脉浮数;上条谓消渴,本条谓烦渴,两者揭示同一病机互相补充,故需相参互证方能全面。虽然渴得厉害,但其舌而应不干燥。
【主证】脉浮数;烦渴;小便不利。
【病机】膀胱蓄水(水停下焦),气化不利,兼表证不解。   
【治法】通阳化气利水,兼解表邪。
【方药】五苓散
 楼主| 发表于 2012/5/22 17: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hui26 于 2012/5/22 17:12 编辑

【原文】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73)
【释义】太阳病,因发汗而出现口渴的,可服五苓散。发了汗而口不渴的,便应该用茯苓甘草汤。口渴是由于水津不布,气化不行所造成的。故用五苓散以化气行水。至于口不渴,乃是水气停滞的又一症状。胃脘虽有停水,而水津尚能布化,较之前证为轻。故不用五苓散,而用茯苓甘草汤,温中而兼以行水。
【原文】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127)
【释义】太阳病,小便通畅的,便不会成蓄水证。如果饮水过多,由于水寒伤胃,不及输化,病人就有心下悸动的现象。假如小便不通畅的,说明膀胱气化不利,如再欲水过多,病人的少腹部就要有拘急紧张的减觉了。
  以上两条讲述五苓散证与茯苓甘草汤证的鉴别:
  五苓散证:是水停下焦(膀胱蓄水),气化不行,津液不得上布,所以口渴。
  甘草汤证:是水停中焦(胃脘焦水),当还有心下悸,口不渴(胃中不干,故必下悸而不渴),或有呕逆。
  故73条在“伤寒汗出而渴”后应该还有“脉浮(或浮数)、小便不利”等症;在“不渴者”后应有“心下悸”等症。
  127条以小便利与不利辨蓄水之部位:小便利说明水蓄中焦,病在心下,故当有心下悸,治当用茯苓甘草汤;小便不利说明水蓄下焦,或有苦里急等,治当用五苓散。
  综合73、127条:太阳病,不渴而小便利者,病在中焦,宜健脾温胃散水,方用茯苓甘草汤;口渴而小便不利者,病在下焦,宜行气化水,治当用五苓散。
茯苓甘草汤(五苓散见第72条):
【主证】口不渴(水停中焦,津液的输布正常)、厥(水饮内停,阻碍阳气达于四末)、心下悸(水停中焦)
【病机】胃阳不足,水停中焦
【治法】温胃散水
【方药】茯苓甘草汤
 楼主| 发表于 2012/6/1 10:4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hui26 于 2012/6/1 10:53 编辑

再读73条:
【原文】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73)
    辨膀胱蓄水与胃虚停水证治。
    本条以对比的方式,论述了膀胱蓄水与胃中停水两证的一个鉴别要点,在于口渴与不渴。膀胱气化不利,水津不能输布上承于口舌而口渴。若太阳病发汗后,胃中阳气损伤,胃失腐熟之权,以致水停中焦,此时水津尚能敷布,故不口渴,两者同为水饮为患,故都以温阳化水为法,不过前者用五苓散,重在通阳利水,后者用茯苓甘草汤,重在温胃散水。
    本条测重于两方证在某一方面的比较,只突出了口渴与不渴的症状,将其他再现略而未提,如下焦蓄水五苓散证必有小便不利主证中焦水停茯苓甘草汤证,根据356条(厥阴篇)“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的记载,应有心下悸的主证。所以,我们必须参合其他原文,才能做出全面的鉴别。
【治法】温胃化饮,通阳利水
【方药】茯苓甘草汤
    本方以茯苓淡渗健脾利,桂枝通阳化气,重用生姜温胃以散水气,甘草和中,四药相配,共成温胃化饮,通阳利水之剂。
本方与五苓散均治水饮内停,但本方以茯苓,生姜为主,治中焦水停,五苓散以二苓、泽泻为主,治下焦蓄水,可见针对病证不同,各有所测重。
    茯苓甘草汤与苓桂术甘汤,苓桂草枣汤三方仅一味之差,方中苓桂甘是共有的,它们均有化气行水的作用,用于水饮内停之证。但茯苓甘草汤选用生姜,长于温胃散水,治疗胃阳不足,水停中焦,以心下悸为主,另有肢厥,不烦不渴等症;苓桂术甘汤选用白术,重在健脾,治疗脾失健运,水气内停,以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为主证;苓桂草枣汤选用大枣,意在缓其冲逆,治疗心阳不足,水停下焦,复有上逆之势,证见脐下悸动,如奔豚之将作。
 楼主| 发表于 2012/6/1 10:55: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hui26 于 2012/6/1 10:58 编辑

【原文】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日水逆,五苓散主之。(74)
【释义】
患太阳中风病,巳经发热六七天了,头痛、项强等表征依然存在,并进一步又发现烦燥、口渴等里证;水喝下去,胃又不受而吐,这是里面有蓄水的指征。应该服用五苓散。
表证:指“脉浮或浮数,发热、恶风、汗出等”。
里证:指“消渴或烦渴,小便不利、水入则吐等”。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水停下焦而逆于胃,胃失和降,水入不受。
       这是蓄水重证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患者一方面有发热、恶寒、汗出、头痛等表证,六七日未解,另方面又有烦渴,小便不利等里证存在,同时又补述了渴欲饮水,水入则吐的症状,这是因为停水较甚的缘故。膀胱气化不利,津不上承则口渴欲饮。水气犯胃,胃失和降,饮入之水必拒而不受,故随饮随吐,吐后仍然渴饮,此为蓄水重证的表现。
       蓄水重证的病因病机,与一般蓄水证完全相同,仅在证候上多一呕逆的表现,故治法与一般蓄水证无异,况且桂枝兼有降冲逆的作用,因此以五苓散主之是无可置疑的。
【主证】外有表邪不解,里有蓄水之疾,饮热相格于上,小便不利而至。
【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表证不解
治法】通阳化气利水,兼解表邪
【方药】五苓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5/17 16:4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