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珍爱中医

想辞职学中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3 19:33:34 | 显示全部楼层
5年时间不能学有所成,并进入中医行业建议不要辞职。
业余学习会有更多的选择。
发表于 2013/5/3 23:5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是业余学的,虽然很羡慕科班的,尤其想聆听徐文兵老师的亲自教诲,但我要先生存啊!
发表于 2013/5/4 09:0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既要养家还要学习,其实学中医是个漫长的过程,希望你不要辞了工作,你先以自身保健为目的来学习中医为好。你不是说自己和家人身体不好吗?那就在自己身上先实践,我就是这么学习中医并且最终获得了成功。现在是事业、学业双丰收,自己家人有病基本自己就可以解决了。如果你真的有恒心学习中医,我建议你百读张锡纯的书籍。
发表于 2013/5/4 09:5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您可以先自学起来,觉得有能力了再出来开店什么的,如果生计有问题的,又没有中医基础可以单干的话,最好先不要出来,还在单位做做。进养生馆什么的,只能学到如何拉客人,对本身业务提高起不到好的作用,反而会朝着反方向走,很多养生馆的老板以赢利为目的,对客户有没有真的的好作用,她自己也不明白的。
发表于 2013/5/4 11: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工作和生活是现实的。中医就当业余吧。业余并不是不专业嘛。如果把中医当职业,中医就变味了。
发表于 2013/5/4 11:34:45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好,你的情况和我的情况很像,我先说说我的情况。我今年25岁,23岁本科毕业,本科不是学医的,工作一年后,确定自己的人生方向,誓为良医,24岁,也就去去年的这个时候,我辞职学医(我的工作肯定是没你的好,所以我放弃的成本小)。由于缘分,在朋友的介绍下去北京和一民间中医学了4个月的中医,学习内容为汤头歌,针灸经络,中药等知识,到了去年7月回到家里,左思右想,决定考中医的研究生,做这样的决定主要是这样考虑的: 1、考上研究生后我有3年的时间潜心看三年医书,学校里图书馆看书的环境还是很不错了,而且医书参考书又多。 2、这样父母家庭的压力会少点,如果不考研究生,直接去自学中医或者拜师学医的话,家人肯定反对,我这样也算折中考虑吧。3、我现在去拜师,走师承考执业医师证这条路的话,3年后我就可以出师考证了,那个时候正好研究生毕业。   所以从去年9月开始我就着手复习准备考研,直到上个月才去南京中医药大学复试,被录取了。现在在家中静心抄写背诵《伤寒论》。
       上面是我的情况,但我的情况和你的不同,不同之处有:1、你的工作稳定,工作比我好,如果辞职成本高,而且家里肯定反对。  2、你的年龄比我大四五岁,不知道你结婚没,你这个年龄肯定压力比我大多了。
所以我不建议你跟我一样考研。 如果你结婚了的话,就不要辞职了,组成一个家庭后,就有家庭的责任。
       我的建议是,继续工作,工作之余学中医,时间就像乳沟,挤一挤还是会有的。如果你真是发大愿学中医的话,工作之余学好中医是很容易的,关键在你的志向有没有坚定。工作之余先把伤寒论熟读,熟背,先不去看注解,你在熟读熟背的过程中,心里肯定有无数的疑问,当你背下伤寒论后,再带着问题去看注解,看医案。 这个过程中,家人朋友同事有个小病,你有把握的就可以治了,这样慢慢的家人朋友就慢慢信任你了,慢慢就会有朋友推荐病人给你治,几年后,就算你不辞职,你也小有名气。 当然我描画的是比较理想的状态,关键在你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这是我的建议,供你参考。
       写了这么多是觉得我们的情况相似,我的QQ2249996480,可以认识一下,大家平时学习可以交流交流
发表于 2013/5/4 16:0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中医还要看你八字里有没有华盖星和天医星。
发表于 2013/5/4 19:39:47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时间挤一挤还是有的,就看自己有没有决心和毅力。如果你就这么放弃了自己的谋生工具,万一中医也没学好,这个就有点尴尬啊。
发表于 2013/5/4 20:29:2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位朋友的思路很好,考个中医研究生,或者找个具备资格的师承老师,不然盲目辞职学中医,没有资格也是白费劲。
发表于 2013/5/4 20:40:55 | 显示全部楼层
2006-2010广州中医药大学非医攻博复试揭秘
http://www.gzhtcm.com/viewarticle.php?id=64452
作者: why2003412  发布日期: 2010-4-07   查看数: 2286  出自: http://www.gzhtcm.com
2006-2010广州中医药大学非医攻博复试揭秘


2006年广州中医药大学非医攻博复试揭秘
學山飛虎
笔试科目——中医学(150分钟)
一、    名词解释(20分):五脏、六腑、六淫、奇经八脉
二、    简答(20分):1。黄芪、当归、银花、半夏、地龙的主治功效。2。古代三位著名医家的学术专长。
三、    论述(60分):1。你是如何理解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2。谈谈你的本科专业背景对学习中医学有什么优势?(这两道题目记得不是很清楚,大概意思应该没错)
英语听力(30分钟)
partA 10段简短对话  partB 短文3篇10道题  这两部分为与四六级常见题型相同,语速、难度跟六级相当或稍大,均为外籍人士发音,只读一遍。
partC 是在一段很长的文章之后给出10个句子(句子在试卷上不给出)要求判断正误,主要是对文中一些细节信息的把握,文章和句子都读两遍。因为从未接触过这种题型,加上一段录音在中途更换发音差异比较大的朗读者,致使误以为第一遍朗读已结束,基本没听懂也没做什么纪录;因为第一遍也没把要求判断的句子听好,第二遍只能凭感觉采集一些信息,针对性不强,十道题基本都是蒙的,感觉难度很大。
面试及英语口语
面试专家组有五位成员,落座后等待我的就是狂轰滥炸式的提问(我比较不幸,五位专家轮番出击,被问了很多问题,真是有点应接不暇)。总结一下和各位同学交流的情况,发现以下问题最具普遍性:1。用1分钟阐述你报考非医攻博的动机。2。怎样结合你的专业学习、发展中医学。3。如果将来做不成医生,你会怎么办?4。你看过那些中医的书?
因为我是学中文的,所以被问了很多别人没有被问及的问题。比如:1。你学的是文学,文学研究的思维一般是发散式的,而科学研究的思维逻辑抽象性很强,如果将来让你从事科研你觉得你的思维形式会不会带来困难?2。你觉得人文科学如何在医院管理中发挥作用?3。你如何理解阴阳?4。(因为我说我看过《黄帝内经》,所以…)你是如何理解王冰所作的序中“目无全牛”一词的?(这道题比较痛苦,提问的老师普通话不行以至我听成“目无全留”,我很诚恳地说了“对不起,我没有印象。”旁边的老师反而很积极地帮我解围,把每一个字都告诉我并且友善地提示我从文学的角度来分析。其实只要知道是“牛”,我当然知道它出自《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的故事了。)5。(也许我太锋芒毕露,每道题都能凑合答上,所以老师转而问文学的问题)请问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谁?(我答道“三曹七子”)请你说说“七子”都有谁?(我一会嘣一个总共才说出了五个,在这么简单的专业问题上丢人实在很尴尬。当然效果是很好的,因为我终于被难倒了,专家组长同意放人,我说了声“谢谢”脱离苦海。)据后面同学的情况推测,大概我的问题是最多、最丰富多彩的了,连有些后来一直不提问的老师也发问了,甚至有些老师对我“情有独钟”一问再问。面试的时间大概十分钟左右,可我真觉得“度分如年”了。
口语在另一间办公室进行。因为今年参加复试的人比较多,面试分为两组,第二组面试的可以先考口语,面试完的也下来一起考,测试不按名单顺序进行,自己觉得准备好了就进去,所以口语采用的是考生单独与两位考官对话的形式。考得早有个好处就是老师没进入状态,问的问题比较随机、轻松,一两句话回答就可以了;等老师进入状态,她们也发现在哪些问题上学生有话可说,于是就总问这些让你多说话。我考得很早,问题很简单,无非就是介绍一下你的教育背景、为什么选择中医、中医有哪些特色、将来打算选什么方向和哪位导师(你对他有何了解,这个问题不常问)。反正我一共说了不超过十句话,就over了。两位女考官没有为难人的意思,发音还不错就是声音小了点儿,基本上就是聊天的性质走走过场了。据后来考的同学说他们都要求谈谈家庭,我想这也不是什么难事,就多说几句行了。当然根据每个人的回答不一样,老师的问题也会随机应变的。反正不管语法正确与否,只要你在说话,表现得自然轻松一点就OK了。
总结一下这两场“人对人”的考试,最重要的就是在每次回答中不要随便给自己挖陷阱,启发老师给你的下一个问题。在回答的时候声音大一点、说得慢一点会很有好处的,一是让人觉得你很自信是有备而来的,二来可以变相拖延一点时间兴许会少答几个问题。而我之所以遭遇了一场硬仗,原因无非就是自信得有点过头,说话比较快、回答太简单利索让老师感觉不太好,再加上紧张造成回答的时候基本都是潜意识条件反射似的,来不及仔细斟酌回答的内容就不断地给自己挖陷阱。
结语
感觉今年的复试是个先兆,以后的非医攻博竞争将会很激烈(今年的最后排名是按面试成绩排的,我觉得确切地说应该是复试的综合成绩)。正如某位学长所说,学校经过几年的摸索已经更明确什么样的学生更加适合将来的学习。同时,根据教育部文件的精神,复试在录取中的权重将不断加大。可以预见,今后的复试难度是要逐步加大的。
此外,需要明确的是非医攻博授予的是医学科学学位(这是面试前所填的表上清楚写明的),也就是说这个培养方案主要培养科研人才的。尽管邓铁涛教授对此有不同意见,大家也都想上临床,而且学校也没有规定说不能选临床专业,但是有一个现实就是目前非医毕业当年不能考医师执照,这就意味着就业会有麻烦,甚至就可能像面试老师所问一样“不能当医生怎么办”?也许将来形势、政策有所改变,那当然是我们所愿意看到的,但是一旦出现相反的情况,我们愿不愿意做科研,有没有能力做科研?如果我们既不愿意也没这种能力,那么五年的美好青春岂不是得不偿失?我想我是不会做科研的,但我会在医药行业继续我的梦想,毕竟对医学的兴趣和爱好在我心里扎根不是一天两天了,四年来我一直为当初的一个错误决定悔恨交加。
中医的振兴需要更多人的加入和关注,所有有志于非医攻博的同仁都需要再接再厉,当然一个重要的前提是把各种问题想清楚,直面一切困难,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废话连篇希望大家可以忍受!
有不足甚至错误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06级的各位同学有空也出来说说话啊!
补充(06级所用中基、中诊教材,可供准备复试参考):
《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药学》:黄兆胜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年广州中医药大学非医攻博复试情况
白色曼陀罗
07与06的复试在笔试上基本是差不多的,只是在考察药物的时候没有规定药物,只是要求你写出知道的四味药物的性味归经和功效。
英语考试没有听力,只有口语。是两个人一组。分为三部分:1、与老师之间的对话,具体问题每一个人的应该不会一样,我记得当时我的问题是介绍我的家乡,家乡有没有什么特产!2、两个考生的对话,题目由老师出,好像是写在纸条上的。3、3分钟的“即兴演讲”,可以从三个题目中间选取一个。我知道的题目有这样两个:你认为中医与艺术有什么关系;你认为中西医有何不同。会有两分钟的准备时间。
面试应该是最最重要的,一般每个人是5分钟的时间。问题的方面和学姐讲的差不多,在就业方面问的好像多一点。有的时候会让你介绍自己的本科专业
2008年广州中医药大学非医攻博复试情况
藐视凌云
08的和06,07的差不多,也是没有规定具体的药物,而是写出5味自己熟悉的中药的功效,归经等。其他的题型都不变。考查的都是最基本的概念。可以按照06的重点准备。差别是英语口试更加简单,只有两个老师,首先用英语自我介绍,随后给你一个字条,上面有一些话题,要求学生用英语回答,比如我的好像是你认为企业发展是顾客的需求和利润那个更重要。就是此类的话题,很简短很是实际的。当然字条是老师用英语读的,最多三次。听不懂就麻烦了,也许自我介绍准备的太充分了,我的题目特别长,不得不麻烦老师多读一便。老师会针对你的表述再追问一些问题。面试还是5位老师,问题也差不多。几乎都问了如果做不成医生,你会怎么办。关注就业,了解你的知识背景,不难的。老师很随和,你只要准备好不怕的。他们要的是熟悉中医,对中医有感情,值得培养的人。

2010年广州中医药大学非医攻博复试情况
至诚心医
按时间顺序来详述
4月5日上午报到,领取体检表(通知规定是4月5号全天和6号下午领表,结果5号时校保健科放假。体检表是在6号上午笔试后领取的)
4月6号上午笔试
2010年笔试科目——中医学(150分钟)
考试提醒:非医攻博的复试部门考试科目即为中医学,包括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学两门课程,但是中药学部门内容中药部门中药太多,不可能全部考察,自06年考查指定的几味中药,以后全部是任选,这样就极大的降低了难度,在准备的时候一定要选出最容易记忆的六味反复背诵。
名词解释部分,每年的考点略有不同,但是从历年考察情况来看,都是考察最基础的一级词汇。什么事一级词汇,就比如四诊是一级词汇,而望诊就属于二级词汇,望神就属于三级词汇。而非医攻博的复试相对简单,记住主要抓住一级词汇。
简答部分中药不必多说
一、名词解释(20分,共4题,每题5分):经络、四诊、五脏六腑、气血津液
二、简答(共30分,每题10分):
1、任选六味中药介绍其行为归经、功效主治。
2、五行属性和五脏的对应关系
3、辨析“病”“症”“证”的异同
三、论述(50分,第一题20分,第二题30分):
1。简述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2。试从你的经历阐述为什么选择中医?谈谈你的本科专业背景对学习中医学有什么优势?

4月6号下午面试
焦急的等待。前面的人出来说面试没有英语,轻松了许多。
面试从三点开始,按顺序进行。刚开始的几位面试时间都将近十分钟,后来速度越来越快。
面试程序:
1、进门:有一位老师负责叫学生,进去后首先收取填好的复试记录表(共6份,应该是6位老师负责面试。面试时是在办公楼四楼的第一临床医学院会议室进行,面试老师坐了一排。另一排(靠门这边有一个空位是留给考生坐的))
2、打招呼:进去后坐定先向老师们打招呼(这是基本的礼貌)
3、自我介绍:坐在你正对面的也就是中间那位老师应该主面试官,他会提示你做一下自我介绍(不知道其他考生是不是提示从哪些方面介绍,我比较靠后,老师们都比较累,主考官只让我介绍了自己的工作地点和内容)
4、提问:老师一般会从你的自我介绍中抽取感兴趣信息进行提问并展开,但是基本上每位考生都要面对的问题是:为什么选择中医?自己的专业对学习中医有什么帮助?毕业无法从事临床怎么办?
5、结束:面试主考官会把握时间,及时结束面试
(我复试排的比较靠后,三点开始的复试,到我的时候已经五点了,老师们早已累得不行了,因此我的面试大概进行了不到三分钟就结束了。这样就有许多东西展示不出来,因为面试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不是面试老师考察了解学生,而是我们怎么把自己的优势展示出来,让老师感觉你就是他们想要的那个人)

4月7日
上午:体检
下午:出复试结果
本来中午快下班的时候去四楼研究生教育办公室问的时候,老师说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公布复试成绩。下午下雨,虽然在办公楼前转了几圈,依然没有看到公布结果的板报。晚上回来上网聊天,才知道结果已经出来,怀着忐忑的心情询问群友,最后确认自己没有被录取。
经过分析复试名单和录取名单,发现了以下规律;
复试名单:
1    105720120100177 马瑜 第一临床医学院(非医攻博)
2    105720120100003 袁媛 第一临床医学院(非医攻博)
3    105720120100014 江楠 第一临床医学院(非医攻博)
4    105720120100441 韩章勇 第一临床医学院(非医攻博)
5    105720120100529 贺娜娜 第一临床医学院(非医攻博)
6    105720120101414 胡艳萍 第一临床医学院(非医攻博)
7    105720120100114 张萌 第一临床医学院(非医攻博)
8    105720120100406 赵艳娜 第一临床医学院(非医攻博)
9    105720120100416 陈静静 第一临床医学院(非医攻博)
10    105720120100840 梁庭文 第一临床医学院(非医攻博)
11    105720120100401 徐玲艳 第一临床医学院(非医攻博)
12    105720120101415 钟达木 第一临床医学院(非医攻博)
13    105720120100405 徐风瑞 第一临床医学院(非医攻博)
14    105720120100526 车晓海 第一临床医学院(非医攻博)
15    105720120100537 王亚伟 第一临床医学院(非医攻博)
16    105720120101058 雷镇城 第一临床医学院(非医攻博)
17    105720120101540 米菲菲 第一临床医学院(非医攻博)
18    105720120100449 李盼盼 第一临床医学院(非医攻博)
19    105720120100950 张淑芬 第一临床医学院(非医攻博)
20    105720120100245 宁江 第一临床医学院(非医攻博)
   
21    105720120100011 丁玲 第一临床医学院(非医攻博)
22    105720120100165 高飞 第一临床医学院(非医攻博)
23    105720120100042 王贺勇 第一临床医学院(非医攻博)
24    105720120100894 黄海阳 第一临床医学院(非医攻博)
25    105720120100897 李然 第一临床医学院(非医攻博)
26    105720120100049 李莹 第一临床医学院(非医攻博)
27    105720120100421 聂文强 第一临床医学院(非医攻博)
28    105720120100896 徐长琼 第一临床医学院(非医攻博)
29    105720120101517 张彩明 第一临床医学院(非医攻博)
30    105720120101142 杨东梅 第一临床医学院(非医攻博)

录取名单:
105720120100003 袁媛 第一临床医学院(非医攻博)
105720120100014 江楠 第一临床医学院(非医攻博)
105720120100416 陈静静 第一临床医学院(非医攻博)
105720120100405 徐风瑞 第一临床医学院(非医攻博)
105720120100894 黄海阳 第一临床医学院(非医攻博)
105720120100441 韩章勇 第一临床医学院(非医攻博)
105720120100896 徐长琼 第一临床医学院(非医攻博)
105720120100011 丁玲 第一临床医学院(非医攻博)
105720120100449 李盼盼 第一临床医学院(非医攻博)
105720120100177 马瑜 第一临床医学院(非医攻博)
105720120100114 张萌 第一临床医学院(非医攻博)
105720120100950 张淑芬 第一临床医学院(非医攻博)
105720120101540 米菲菲 第一临床医学院(非医攻博)
105720120100165 高飞 第一临床医学院(非医攻博)
105720120100897 李然 第一临床医学院(非医攻博)
105720120101414 胡艳萍 第一临床医学院(非医攻博)
105720120100049 李莹 第一临床医学院(非医攻博)
105720120100421 聂文强 第一临床医学院(非医攻博)

备选名单:
105720120100529 贺娜娜 第一临床医学院(非医攻博)
张强

淘汰名单:
105720120100406 赵艳娜 第一临床医学院(非医攻博)
105720120100840 梁庭文 第一临床医学院(非医攻博)
105720120100401 徐玲艳 第一临床医学院(非医攻博)
105720120101415 钟达木 第一临床医学院(非医攻博)
105720120100526 车晓海 第一临床医学院(非医攻博)
105720120100537 王亚伟 第一临床医学院(非医攻博)
105720120101058 雷镇城 第一临床医学院(非医攻博)
105720120100245 宁江 第一临床医学院(非医攻博)
105720120100042 王贺勇 第一临床医学院(非医攻博)
105720120101517 张彩明 第一临床医学院(非医攻博)
105720120101142 杨东梅 第一临床医学院(非医攻博)

录取规律:
1、淘汰的集中在8-16名。前20名中从8-16名里,除了赵艳娜被淘汰,徐玲艳没参加复试之外,男生5名全部淘汰了
2、后二十名,我是23名,是被特意淘汰了,倒数第二的是外语来考的,年纪比较大,是个女生,据我印象,表达能力不是很强。最后一名根本来没有参加复试
3、候补名单里的张强在复试名单里是没有的
4、30名中,除两名没参加复试外,拟录取的按20位算,男生淘汰了8名,女生淘汰了两名
5、最冤的女生是赵艳娜,怎么回事呢?

咨询热点汇总
1、关于初试第3单元科目
在学校招生简章公布的科目组之中任选其一,无论与本科所学专业是否相关均可,参考书以招生简章所列为准,中山大学网站可以下载相关专业课历年试题,参考价值待定(不清楚近几年非医攻博初试所用试卷是否为中大同年考研原题,曾经有一段时间某些科目组为广中医自主命题)。

2、关于复试和调剂
从近几年情况来看,基本上通过当年中药学国家分数线A线就能参加复试,无论选考哪一个科目组都是一个分数线。入围复试与最终录取比例为1:1.2,即便当年入围复试人数不足,也要淘汰20%,这是最新的趋势。复试情况请看相关文章。
06、07年曾有非医复试落选同学调剂到校内的科学哲学、公共卫生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先例,近两年似乎没动静了,能否校内调剂取决于相关专业是否还有空余名额。想调剂的同学请在复试结束后密切留意研究生处张贴的通知。时间紧迫,名额有限,过了这个村就真没这个店了。校外调剂的没听说过。

3、关于读研费用
除了已经获得研究生学位(包括任何专业的硕士、博士)之外,全体均为国家公费(即不用交学费),就读期间需要自理生活费、住宿费、教材资料费、网络费、水电费等。
国家每月补助200—280元不等(按工龄计算),转博后每月增加几十元。
住宿费(3人间):大学城1800元/年,三元里1200元/年(第1年统一在大学城,第2年搬回三元里,第3年选导师之后部分专业需要搬回大学城)。在住房充裕的情况下可以申请单间,但需要缴纳3个人的费用。
教材资料费:根据每学期开设课程及所用的教材版本有所差异,100—300元不等(医学教材很贵),一般为班级自行联系广源科技书店统一购买,可打7—8折不等,也可以在学校教材科购买或者自己解决,内部资料在教材科购买或自行复印。
网络费:开通端口50元,网费大学城30元/月,三元里35元/月(国内网),55元/月(国际网)。
水电费:每人每月均补助一定的水电用量(具体数字记不清楚),超出部分自己交费。
打算课余时间做兼职的同学需要考虑课程安排,前两年上课的频率相当于大一、大二水平,平均每天5节课(第一年每天7节),看书、考试任务比较繁重。

4、关于调档和录取通知书
复试结束当天学校研招办会第一时间在其办公室门前张贴公布拟录取名单(含候补)就读的同学须在规定期限内把档案从学校或人才市场寄到学校,用公文机密邮件或者EMS都行,过期没有调档视为自动弃权,空缺名额将由候补同学顺序递补。
录取通知书通常在7月中旬才寄出,大家不要太着急了,中医学院就是这慢火煲药的风格,没必要整天打电话给研招办。通知书收件地址一般与准考证、调档函相同(尽管复试的时候会让再次填写录取通知书收件信息),将学校作为通信地址的同学只能托人领取通知书了,因为多数院校7月初已经放假。此外,录取通知书内有些材料(如婚育证明)需要相关部门出具并加盖公章,这个对于已经离校的应届毕业生来说有点麻烦。

5、关于执业医师考试
目前广中医允许非医攻博学生可以在毕业当年报考执业医师(3月份报名,7月份考临床操作技能,通过后9月份考笔试),目前参考人员均在广州报考,第1次不能通过考试可以再考,广东省内其他城市及外省能否报考不详。没有执业医师证会影响就业,但不绝对,部分岗位允许先参加工作,后在规定年限内取得执业资格。
按照目前的执业医师法规定,执业医师资格有效期2年,2年内没有在医疗结构定点注册将失效,需要执业就必须重新考试。

6、关于就业
自主择业是总体原则,从已经毕业的02—04级就业情况来看不是太乐观,相当部分同学毕业就失业,从事临床医疗工作或与医学相关职位的比例不超过40%,大部分人分布各行各业。
中医历来就是就业冷门专业,在当前连科班出身的中医学博士都难以就业的情况下,谁还会选择临床能力不高的非医学生呢?完全没有家传或者师承基础,一心只为将来当医生而选择非医的同学请慎之又慎!
不是别人不允许你从医,能否胜任医生的职责在乎你能力的高低。不是穿上白大褂、能开处方的人都叫医生!请牢记医学生誓言的第一句话: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广中医非医攻博课程教学设置
第一阶段主干课程设置:中医主干课程及现代医学的基础课程
第一学期:医古文、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组织与胚胎学、人体解剖学、生物化学
第二学期:中药学、方剂学、内经、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
第三学期:伤寒论、温病学、金匮要略、针灸学、诊断学基础、临床医技学
第四学期:西医内科学、西医外科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
其余课程如中医儿科学、中医伤科学、各家学说等作为选修课,自行选择
第二阶段主干课程设置:博士学位课程
1.    必修课: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概论、外语(英/日)、科研方法(卫生统计学、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方法学)\专业课(由导师负责,课外教学,不限学时)
2.    选修课:在研究生课程中任选(可以不选)

非医攻博——广州中医大七年探索新模式
发布时间:2009-4-27 16:05:28
点击次数:328

非医攻博 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
2009.04.22 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徐志伟 潘华峰 邱仕君 史亚飞 冼绍祥 广州中医药大学

  采用长学制教育模式,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是国际医学教育发展潮流。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2002年联合发文开展非医学专

业本科毕业生攻读中医学研究生试点项目(简称“非医攻博”),以推进中医高等教育学制学位改革、探索中医学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广州中医药大学课题组独辟蹊径,经过7年探索与实践,成为在校人数最多的院校,取得明显成效,为

未来中医高等教育发展及学位学制改革提供了宝贵依据。

  一、研究概述

  广州中医药大学作为全国首批开展“非医攻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的4所中医药院校之一,自2002年招生以来,依托学校中医学一级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借助学校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雄厚的教学、实践、科研力量,坚持以培养跨学科、复合型、高层次的中医学专门

人才为目标,先后承担10多项省部级课题,不断推动培养目标、招生制度、学制设置、培养机制、课程教学体系、管理机制等相关改革向

纵深发展,逐渐构建起课程、实践、科研一体化的“非医攻博”高层次复合型中医人才培养新模式,社会效益显著。

  二、研究内容

  (一)确立跨学科、高层次、复合型中医人才培养目标

  融合医学教育与现代教育思想,确立培养具有扎实宽广的理论基础,系统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及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能够创造性

地开展中医学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基础研究的跨学科、复合型、高层次中医学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构建非医学专业学生攻读中医学研究生招考模式

  吸收国外医学教育与医学人才培养先进理念,打破长期以来医学教育相对封闭的招生制度,2002年委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命题,

2003年之后委托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命题,在国内率先直接从理、工、农、文、哲、史等49个非医学学科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中选优攻

读中医学学位,从入口解决中医学生知识结构单一、人文社会和生命科学基础知识缺乏的局面,改善中医学生生源的学科专业结构,从根

本上弥补中医药高等院校人文社科氛围与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情况,奠定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多学科知识背景与综合素质基础。

  (三)形成“4+5”本硕博贯通学制

  学生入学前在综合性大学经过4年系统学习,取得非医学专业学士学位;入学后经过5年系统学习,完成传统中医本科、硕士、博士三

个阶段的教育内容,毕业时考核合格授予医学科学博士学位。

  (四)设立中期考核环节,建立“五年一贯、硕博连读、整体优化、后期分化、分段培养”培养机制

  实行“五年一贯、硕博连读、整体优化、后期分化、分段培养”。即以中医学一级学科按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后前两年完成课程学习及

科研与临床能力训练,考试、考核合格并通过中期筛选者,进入博士研究生阶段,在中医学12个二级学科中进行专业分化,再经3年培养,

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授予中医学一级学科科学博士学位;前两年课程学习期间有课程考试、考核或中期筛选不合格者,不进入博士研究生

阶段学习,而是用一年半时间继续完成硕士研究生阶段其他学习与训练,通过硕士论文答辩后授予硕士学位,未达到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

要求或未通过硕士论文答辩者,只予颁发结业证书。

  (五)构建课程、实践、科研一体化课程教学体系

  以个性化培养为核心,第1~2学年为课程教学阶段,依据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将中西医基础课程和中医临床课程整合成中医学、现

代医学、科研方法、选修课4大课程模块,出版系列自编教材,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并配备课程导师,把本科4年学习内容

及部分硕博士课程压缩至2年内完成。第3学年为(临床)实践教学阶段,实施专业分化,以中医内科实习为主,兼顾中医外科、妇科、针灸

等学科,并结合学生专业背景选配高年资博导担任科研导师,聘任专家背景教师组成导师组。第4~5学年是科研教学阶段,根据学生专业

背景确定专业研究方向,指导学生深入攻关,完成博士论文并通过答辩。

  (六)发挥院院合一优势,依托临床医学院科学管理

  全程依托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管理,日常教学管理、政治思想等由第一临床医学院教学办、研究生办、学工办三办协同完成

,研究生处、教务处统筹协调各项教学工作。课程教学和临床实践期间,以跟师门诊为重点,加强针对性训练,着力提高中医临床能力,

创造复合型人才潜力的发挥条件。后期学科分化以中医临床学科为主,率先在中医临床学科中培养,学生参加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实

现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为模式健康发展提供可靠平台。

  三、研究成效

  广州中医药大学“非医攻博”自2002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招收7届126名学生,已毕业2届30人。126名学生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

学、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76所高校、49个学科专业,其中包括全省高考状元、单位

处级干部等优秀人才,生源质量逐年提高。30名毕业生中,到高等学校及地市级三甲医疗单位就业13人,到大型医药企业就业5人,到其

他相关行业就业8人,做博士后研究4人,获社会及用人单位认可。“非医攻博”在校生综合素质明显高于其他专业学生,有15人次获各类奖

学金和荣誉称号,人均发表论文1.1篇,2003年参加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100%,2005级学生栾加芹由人民军医出版社等出版《

不生病的智慧》、《打开疾病黑盒子》、《开方就是开时间》等医学科普著作5部,累计印数50多万册。相关工作获省部级10多项课题资

助,研究成果获2007年校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年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四、应用情况

  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非医攻博”高层次复合型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做法,多次在全国性会议上交流,公开发表论文30多篇,得到

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和兄弟院校认可,在试点院校中起到示范作用。其中,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后期专业分化等被北京中

医药大学采用,招生制度构建被南京中医药大学采用,人才培养理念及招生做法被中国中医科学院关注,实践和改革成果被《中国中医药

报》等媒体报道。《非医攻博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实习大纲、实验大纲等制度文件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应用。综合性大课程、模块式课

程教学、复合型人才培养系列教材被应用于七年制相关本科专业教学,个性化培养理念与做法被运用于2005~2008级博士生培养,建立的

复合型人才培养与教学工作队伍为全面深化学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奠定基础。2008年,以该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融合优质教育教学资

源,申报国家地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获得通过。

  五、创新与特色

  针对“非医攻博”这一个中医高等教育改革新项目,坚持“五年一贯、硕博连读、整体优化、后期分化、分段培养”,形成“4+5”本硕博贯

通新学制和分阶段培养与优胜劣汰新机制。
  借鉴国际医学教育“4+4”模式,首次直接从非医学专业中招收本科毕业生攻读中医学学位,从根本上奠定复合型人才多学科知识背景的

培养基础,开辟中医高等教育招生新途径。
  建立课程、实践、科研一体化教学体系,首次融合中医学本、硕、博三个教育层次的教学内容,构建课程新模块,使课程学习内容增

加,但学习时间缩短一半多;发挥院院合一的管理优势,坚持安排1年临床实践,并在中医学的12个二级学科进行分化,配备高年资博士生

导师,根据学生本科专业背景确立研究方向,形成“强临床、重个性”的特色。
                                                                              (晨 明选发)

李阳和:“非医攻博”,一场未成熟的试验 (2009-01-07 09:24:35)
标签:中医教育 杂谈   分类:医学研习



刘  莉 摄

    去年起,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大军中,已有首届“非医攻博”毕业生怀揣五年硕博连读苦修来的中医学博士文凭在找工作。然而,这些按

照“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中医专门人才”目标打造出来的博士生,大多数并没有如愿,有的甚至还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或许,在找工作的汹涌

潮流中,这几十个“非医攻博”者的就业遭遇甚至连一丝波澜都激不起,但他们的命运却关乎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会使人们在目前振兴

中医的大好氛围中,联想起中医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的成败得失。

“非医攻博”经过教育部批准

  在2002年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研究生招生简章中,一条“招收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攻读硕博连读”的信息格外抢眼。这一年,全国还有

广州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三所中医药大学发布同样的研究生招生信息。人们习惯地把这项新的招生政策称为“

非医攻博”。

  “非医攻博”的初衷是为了造就一批复合型中医人才。这种全新的尝试对于医学教育尤其是中医教育堪称是一个异数,是中医教育界许多

老专家酝酿已久的结果。

  “这不是由哪个人拍脑门说了就可以的,也不是由学校自主决定的。而是由一些老专家提议,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同意,并上报教育

部批准的。”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部主任王伟介绍道。

  作为“非医攻博”推动者之一的北京中医药大学鲁兆麟教授说,自己当时的思考是中医队伍太单一,缺少多学科人才的渗透。我国的医学

生完全没有经历其他相关学科的大学教育,毕业出来不管是搞临床还是做研究,视野都比较狭窄,思维打不开,也无法在与医学交叉的学

科、领域施展拳脚。“能不能吸引多门类、跨学科的交叉人才,为传统医学作贡献?”

  受美国医生培养模式启发,鲁教授和几位想法相近的专家提议,招收一批非医学专业的人来接受中医的研究生教育,培养复合型中医

人才。中医界泰斗、广州中医药大学邓铁涛老教授力挺这一主张。这个设想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上报教育部学术委员会后,

很快就得到了批准。

考“非医攻博”难度小得多

  教育部的批文下达之后,从2002年起,北京、广州、上海、南京四所中医药大学开始了紧锣密鼓的“非医攻博”招生。

  相比考研中一些热门专业的激烈竞争而言,报考“非医攻博”难度要小得多。广州中医药大学d博士记得自己当初报考“非医攻博”时,不

需要考中医知识,除像其他研究生考试一样需考政治、英语等公共科目外,专业课出了49套题,考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情况决定考哪一门

,不一定非得按自己的本科专业考试。“比如说,你本科学的是计算机专业,但是你觉得自己考历史专业比较有把握的话,就可以按历史专

业报考。”在小d看来,考试不是很难,只要初试上了国家线,一般都被录取了,不存在复试被淘汰一说。

  其他学校的招生方式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大同小异。初试科目按要求一般为三门,即政治、英语、业务课。其中,业务课有很多组,涉

及理学、工学、哲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如本校不能自己命题的,就委托相关高校进行招考。复试分

数线统一按国家下达的中药学分数线划定。

  由于还是处于试点阶段,各个学校招生的规模都不大。广州中医药大学算是招得最多的,在2008年的招生简章中注明计划招20人。招

得比较少的如上海中医药大学今年计划只招5人。但由于这一招生新政外界所知不多,头几届报考的人也比较少,而第一志愿上限录取的就

更少,以致存在招不满的现象,只好接受调剂过来的。据上海中医药大学2003届“非医攻博”学生小g说,他们那一届报考上海中医药大学“

非医攻博”的人一共有9个,但考上的就只有他一个。复试很简单,写一篇论文,谈谈对中医的感想就过了。学校计划招10个~15个,最后

录取了7个,其他6个都是调剂过来的。

  北京中医药大学头几届的“非医攻博”也都有调剂来的。小f即是一例。2003年,小f本来考的是北京大学的法学专业研究生,排名第七,

被刷下来,只好进行调剂。恰在那时,他听一个朋友介绍北京中医药大学在招“非医攻博”,打电话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一咨询,得知还有调剂

名额,而且是公费。面对这一良机,小f放弃了在本专业内调剂到四川大学或华南理工大学的机会,把档案寄往北京中医药大学,结果被顺

利录取。

只能选临床之外的专业为研究方向

  “非医攻博”专业的学生入学后,4所中医药大学采取的都是5年制硕博连读的培养模式。前两年是硕士阶段,实行统一教学。学生按要

求完成全部课程学习,经过科研与临床能力训练,并通过各项考试、考核后,进入博士研究生阶段。再经过3年的培养,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者,得到医学科学博士学位。

  据“非医攻博”学生反映,硕士的两年基本是把中医学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全都上了一遍。这对于基本没有中医底子的他们来说并非易事

。“感觉特别累。白天课排得特别满,有时周末也有课,为了消化吸收白天学的知识,晚上经常学到很晚才睡,周末也难得休息。” 北京中

医药大学2003级“非医攻博”专业的小m对这种高强度的学习深有体会。

  统一的中医教学,使有着不同专业背景的“非医攻博”学生把各自的本科专业课程基本晾在了一边。“有时自己想再补补本科的专业知识

,以便能有效地和中医相结合,可是没时间,各种考试一场接一场,让人疲于应付。再说,学校没有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只有跑到外校

,很不方便。”

  对于绝大部分“非医攻博”学生,博士阶段本科专业与中医才体现出一定的结合性。在从硕士直升为博士的这一年,他们才开始确定研究

方向和导师。由于招生时,学校对于“非医攻博”的定位就是往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向培养,所以,他们只能选中医临床之外的专业作为研究

方向。通常,在第三年,他们还要到中医医院实习一年。之后,才是跟着导师做课题研究或进行论文写作。

就业不很理想

  去年,正值首批“非医攻博”的学生毕业,作为率先“吃螃蟹”者,他们大多表示就业不怎么理想。

  即将毕业的第二届广州中医药大学“非医攻博”的小d,对本校首届“非医攻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了如指掌。“第一届的学生全都出去了,

但感觉他们总体不是很满意。”小丁说,“有3个去了中医院,不过做医生的只有1个,其他两个都是做行政的;有两个留校的,还有两三个

去了报社的,1个出国的。”

  广州中医药大学的j博士说,虽然“非医攻博”毕业生拿的是中医博士文凭,但工作找得很郁闷,因为医院不太愿意接受他们,做科研也

不行,有的就只好又干回老本行。比如有个同学,本科学的是法律,现在又参加了国家司法考试,准备拿到资格证后还是到律师事务所工

作,不过可能会偏向于打医疗官司。还有些毕业时仍没有去向的同学,他们甚至闹着要国家赔偿,说当初设这么个专业,把他们招进来,

花了那么多钱,毕业却不管他们了。

  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非医攻博”毕业生就业状况似乎不那么糟糕,据其中一位毕业生说,他们这一届共有11人,除了一个读博士后,其

他人的工作基本都有了着落。

  据了解,北京中医药大学从2002年到2004年共招了30多名“非医攻博”学生。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部主任王伟分析,这些学生将来的

就业应该不成问题,但是由于广州、上海、南京的中医药大学也都招有“非医攻博”学生,到现在总共加起来有100来人,毕业时是否能得到

妥当安置还很难说。

  鲁兆麟教授分析说,“非医攻博”学生毕业后的去向无非有三:中医学院、中医院、中医类型的研究所。去中医院,很多医院说招个中医

大夫,有本科学历就可以了,不要博士;中医院校不容易进,中医类型的研究所也没有合适的岗位安排。

  另外,“非医攻博”的学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受限。王伟说,“‘非医攻博’的目的是想培养一批将来从事中医基础研究的人才,而不是培养

临床型的医生。因为要培养医生的话,我们的本科教育完全就可以满足了。”据悉,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都

对“非医攻博”学生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进行了限制。

与当初设想的目标有差距

  从2002年“非医攻博”试点到今年,5个年头过去了。当一个完整的培养阶段结束时,再来审视这一尝试,鲁兆麟教授发现“其中有很多

没有理顺的地方,各种矛盾也凸显出来”。

  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部主任王伟表示,“非医攻博”不管是招生生源、培养模式,还是学生的毕业去向等,都与当初设想的目标有差距



  就生源而言,学校的本意是想把其他学科优秀且对中医非常感兴趣的学生吸引过来,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对自

己以前的专业不感兴趣,想转行改做医生才报考的。让鲁教授有点失望的是,“不少学生读了‘非医攻博’后,把以前的专业就丢了,没有好

好地利用原先专业的优势与中医进行有机结合,这有悖于培养交叉型中医人才的愿望。”

  就培养模式而言,如何才能体现“非医攻博”专业的特点,学校的声音是一个字——难。

  首先是硕士阶段的课程设置,要体现本科专业和中医二者的结合,难。

  其次是博士阶段的导师制也有问题。如果要指导学生做交叉学科的研究,首先导师自己要对中医以外的其他学科有所了解。有些导师

带了好几个“非医攻博”的学生,分别来自不同的专业,这对导师是一个挑战。“学生选导师时,要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和兴趣;导师不可能

对中医以外的其他专业都在行,往往不希望搞自己不太懂的领域,所以也会对学生有要求。这就存在学生和导师之间双向选择的问题。”鲁

兆麟教授分析。

  另外,“非医攻博”的学生只有结合以前的专业做交叉学科的研究才有优势,对于导师已经开展的纯中医课题研究,因为中医底子浅,有

的没法参与进来。加上国家拨给“非医攻博”的培养经费有限,导师甚至得自己搭钱进去,所以有的导师带“非医攻博”学生的积极性并不太高



  王伟认为,学校和导师不太乐意招收“非医攻博”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教育部并没有批给“非医攻博”单独的招生名额,而是统一在中医博

士的招生名额之内。也就是说,“非医攻博”的名额多了,其他中医博士的名额就会受到挤压。

  面对“非医攻博”试点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中医教育界人士坦言,“这一培养模式还不成熟”。正是因为“不成熟”,北京中医药大学从2002

年招收第一批“非医攻博”学生以来,到2004年一共招了3届就开始停招,至今已停招了3届。王伟解释说,学校暂时停招的原因,除了在培

养的过程中发现存在一些诸如培养难度大、学生学习难度大、毕业去向不明朗等问题外,还在于,虽然学校头几届实行十几人的小规模招

生计划,但基本每一届都招不满。

  这也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以及上海中医药大学共同面临的问题。但这三所学校一直坚挺着继续招生,不过严格控制着

招生规模。其中,上海中医药大学因为一直处于靠调剂生来填补名额的窘境,在2008年对招生方式已作出“本校2008年调剂招收非医学专

业本科生攻读医学科学(中医学)学位硕博连读研究生”的调整。

对话专家:“非医攻博”模式应属边缘型

  记者:我国古代中医药人才有很多成功的培养方法,现在似乎都被院校教育取代了,是不是很可惜?

  翟双庆(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我国古代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有世家传承、师徒传承、学校模式、讲学论辩以及自学成才。

其中,世家传承由于需要特殊条件,已经不为现代社会所接受;古代的学校模式相当于现代的院校模式;讲学论辩模式相当于现代的学术

讲座与学术交流会;古代的自学成才作为基础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而消失,但由于它是合理的学习形式,仍为现代继续教育模式

所容纳。对古代110位杰出医药学家成才培养模式构成比的分析表明,自学成才模式所培养的杰出医家占50%,比例最高,这与他们所处

的社会历史环境关系最为密切;通过师徒传授、世家传承及两者均有的共占了50%,说明古代中医药人才培养过程中,这两种培养模式发

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中医药学理论的传承意义重大,值得借鉴。

  记者:院校教育能包办一切吗?

  翟双庆:可以说,古今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各有优点,又都有不足,更重要的是有共同的内涵,且内涵中存在着深刻的联系。现在,

院校模式尽管已成为中医药人才比较成熟的主流培养模式,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也起着决定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院校模式属于借

鉴前苏联的医学教育模式,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还存在很多需要改进之处,需要借鉴古代教育模式的长处。我们在选择中医药人才培养模

式时,既要发挥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化、标准化、规模化的优势,又要深入挖掘古代培养模式的内涵,发挥其重视临床、注重个性培

养的优势,使两种教育模式能够扬长避短、互为补充、相互融合,形成我国现代独特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出高质量、高层次的

中医药人才服务。

  实际上,古代中医药人才的自学成才是一种基础教育与终身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认识到这一点,对于现代中医药人才的成才培养

具有重要意义。自学成才是一种完全自觉的、持之以恒的学习过程。现代中医药技术人员要想成才,除了社会所提供的各种学习机会以外

,个人的自学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有必要在整个中医药队伍中大力提倡自学模式,开展有计划的自学,使自学成为终身教育中最重要

的组成部分。

  记者:“非医攻博”试点是不是钻进了“象牙塔”?

  田思胜:(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非医攻博”中医人才的培养,其中不乏成功的喜悦,同时亦伴有迷茫的辛酸。今天,我们重新审视这

一培养模式,会对今后中医人才的培养有所启示。

  “非医攻博”主要通过跨学科、跨行业的培养方式,引进人才,改善中医队伍的知识结构,真正使文、理、工、农、医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更高的层面上,全方位、多类型、多层次培养中医人才。人才培养数量在中医人才群体总量中是极少的,应属边缘型。

  记者:对于“非医攻博”模式的探索您有何建议?

  田思胜:尊重中医学自身发展规律,进行个体化培养。不是所有的专业都适合攻读中医学专业的博士学位。应当根据学科发展、学术

创新及社会需求来筛选“非医”专业的学生,切忌规模招生,而应按需招生;在培养方面,文科和理科学生差别极大,切忌统一计划培养。如

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就可招收历史文献专业的学生;研究方向为研制专家诊疗系统,就可招收计算机与信息专业的学生;

研究方向为中药基础理论,就可招收生物化学方面的学生等。在培养方面,则应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进行个体化培养。

  “非医攻博”的培养目标不是双学位,不是为了改变中医,而是为了培养高学位的复合创新型人才。因此,培养的质量是关键。在导师方

面,导师不可能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在培养条件方面,单一学位不具备培养多学科的条件。因此,必须实施联合培养,才能保证质量,确

保学科间的真正融合。

  “非医攻博”的培养模式还必须立足传统文化,将中医的学术思想贯穿在整个培养目标之中。应当清楚地认识到,“非医攻博”是中医主流

教育中的一种边缘教育,是在坚持中医教育“持经达变”的原则下,即中医核心思想的不变性和培养模式的多样性统一原则中的一种尝试和创

新。

链  接

  1. 中医教育缺乏中医特色

  不容乐观的事实是,目前中医学院的中医教育缺乏中医特色,模式单一,且硬是按照西医规律,将中医药细分为中医学院、中药学院

、针推学院等等,造成医不懂药、药不懂医。

  首先,中医学院培养的人数远远满足不了13亿人民的健康需求。从1956年创建中医学院至今,共毕业本科生不足30万名。可民国初年

时全国有中医80万名,全是靠师徒传承培养出来的。那时我国人口数不到4亿,约每500名有一个中医大夫。今天全国13亿人,只有33.4万

名中医,平均4000人拥有一名中医。

  其次,中医学院的教育缺乏中医优势和特色。目前中医院校教学西化倾向十分严重,学生很难形成中医的思维和方法。如某中医学院

中医专业19门西医课占总学时的31.12%,是西医院校中医课时的5~10倍;而19门中医课仅占总学时的42.88%,其余26%为公共课。

  第三,重学位轻实践,导致中医教育脱离临床经验。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一教授感慨地说,由于考试制度的关系,

他培养的21名研究生,外文和计算机水平都很高,但很少在中医上下工夫,甚至连《本草纲目》的序都念不懂。再过10年,这些研究生成

为教授以后,还会有中医吗?

  第四,老中医的经验亟待抢救。时至今日,旧社会过来的一大批有一技之长、身怀绝技的老中医陆续退休,其中不少已经辞世;1956

年~1959年考入中医院校的学生,最迟毕业于1965年,中医功夫扎实,且略知一点西医。能够承上启下的这四届新中医,绝大多数也已退

休。如果不及时抢救这些临床经验的宝库,抢救名老中医的知识,中医药学恐怕就要真正面临断源的威胁。

  中医药研究生教育更令人忧虑,几乎所有的研究生论文都是实验研究性质,根本没有突出中医药学术特色,甚至有的除涉及中药名称

外,论文所有内容根本与中医药无关,完全是西医药学的实验研究。临床疗效是中医药生存之本,而现在的中医硕士、博士只埋头动物实

验,沉醉于现代医学的“高精尖”指标,轻视中医经典的学习,忽略临床能力的培养,却美其名曰“科技型人才”。这样的学院派、实验派中医

已经成为主流。如此下去,中医将何去何从?

  2. 为农村培养合格中医人才

  农村只要有足够数量的合格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就可以解决大多数疾病问题,人们就会有安全感。

  (1)通过师带徒等形式,在三五年内,为农村培养一大批初、中级中医药人才,他们会非常安心在农村工作。

  (2)为农村医生编写实用中医教材。建议组织名老中医,为乡村医生编写中医手册和科普教材,普及中医知识和养生方法。

  (3)组织讲师团对农村医生进行培训。

  (4)积极筛选一些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适宜技术成果,通过培训班、卫生下乡等形式,向农村推广。

  (摘自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中医发展基础研究”课题组组组长贾谦教授等著《中医战略》)

邓铁涛:关于“非医攻博”的教育问题
2007-2-1 23:55:14 来源: 作者:编者按:“非医攻博”是指非医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经过考试攻读中医学专业的博士(含硕士)研究生。如

何进行培养,老中医药专家的话发人深省。 邓铁涛,1 9 1 6年1 O月出生,终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当代著名中医临床家、理

论家和教育家。从医近7 O年,在中医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等领域建树颇多,被誉为“中医学巨匠”。 1启示录 1.1启示之一

2004年4月5日,我们的学生梁丽芳从美国回来看望我。她送给我她写的一本书《acupuncture& IVF》(中文译名《针灸与试管婴儿》),并

说是美国的一本畅销书,现已发行到欧洲。这个礼物使我兴奋了一夜! 试管婴儿可说是20世纪西医学的一个尖端技术成果。不过这个成果的

成功率只有20%。梁丽芳在美国三藩市,运用针灸与中药把试管婴儿的成功率提高到40~60%。因此,她现在美国很忙,请10多个学生(

她在美国办中医学院)帮她工作。病人的来源绝大多数是进行试管婴儿医师介绍给她的(也有个别医师不敢再介绍病人给她,因为施行试管婴

儿之前用她的针灸与中药已经怀孕了,两万美元的手术费使落空了)。 21世纪创造治疗不育不孕纪录的是中医药,而不是技术高超、费用

昂贵的“试管婴儿”。 梁丽芳的成功说明中医可以帮助西医尖端科技前进一大步。但在国内几十年来一直流行这样一种观点—即中医药如果

没有西医学的帮忙就不能发展。中医学的医、教、研都带上了这一个紧箍咒。从中医教育来看,中西医课程的比例,最先是8:2,接着是7

:3,然后是6:4 (而实际是5:5)。前卫生部崔月犁部长早已指出,我们培养的高级中医人才是两个中专的水平。 1.2启示之二 蒲辅周

先生是杰出的医学家。他的学术水平被举国公认为一代宗师。蒲辅周15岁随父亲学医,3年独立应诊。解放后调到中医研究院工作,可以说

是一位纯中医。1957年他救治乙型脑炎,疗效卓著,但因不是一个药方统治,故未被重视。 岳美中先生是自学成才的典范。他不但没有学

过西医,也不是中医院校毕业,只短期读过陆渊雷的中医函授,但他也堪称是20世纪的一代宗师。周总理派他多次出国为外国领导人会诊

。其中最著名的是为印尼苏加诺总统治疗肾脏病,陪同他一起去的是名西医吴阶平。几位欧美世界名医主张肾脏切除,岳老用中药和针灸

把苏加诺的肾保住了,病也好了。 研究流行性出血热取得卓越成绩的南京名医周仲瑛和江西名医万有生,据我所知他俩也没有学过多少西

医课。 双桥老太太不识字,但她的拔正疗法使世界医学都解决不了的腰腿痛一次手法而愈。军医冯天有学得后,震动一时,立成名医(但只

学得罗老太太一招耳)。冯氏后来根据解剖学加以形态学的解释出过一本书。但罗老太太还有其它绝招,未被推广。不知在文献、在民间中

医药绝招有多少已被遗忘,被轻视,被歧视?现在的医师法就是一把看不见的双刃刀! 上面的例子举不胜举,当今的名老中医有几个是学贯

中西的呢? 正因为他们西医知识不多,迫着他们面对什么疑难急危症都从中医宝库中去发掘,去继承,去创新,出成果。 反观近几十年中

医医院,对刚分配来院的年青中医首先考虑送去西医医院进修。几十年过去,如此一代一代到西医院进修,全国中医院中医水平不就是这

样一代一代淡化下去吗? 中医所以经历100多年的摧残而不倒,主要是靠疗效。在疗效已变成不中不西、西医成份重于中医的时候,岂能企

望在现代科学的帮助下发展中医。中医高层教育现在是硕士研究生要达到细胞水平,博士研究生要达到分子水平。试问,中医药对这样的

要求能做到吗?难怪有人问,这样要求写出来的论文作假成份占多少呢?由于有了这样的指向,他们中的有些人被训练成中医药学的掘墓人

也就不足为怪了。一个对中医认识不深且毫无临证经验只掌握分子研究水平的人,还会相信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吗?还能相信中医的系统

理论吗? 1.3启示之三 21世纪瘟疫SARS横行无忌地危害人类。中医在抗击SARS的战斗中显示了震惊世界的威力。这充分说明,中医面对

新的疾病谱不是束手无策,而有战而胜之的能力。中医靠什么战胜SARS,靠的是中医的系统理论,靠的是几千年与瘟疫作斗争的丰富的成

果。中医旺盛的生命力在临床,临床是中医理论的源泉。中医的临床水平由于教育的失误在下降。全国不少中医医院存在着生存危机,依

靠拼命西化来求生存,这只能是恶性循环。 非医攻博的学生都是高起点、高水平的学生,首先要把他们培养成临床医家,成为铁杆中医。

在此基础上再进入科学研究阶段。欲速则不达,不能要求急功近利。 21世纪中医要腾飞需要十万、百万的铁杆中医。千万不能满足于以科

研型为模式,不能以西医发展之模式去套中医。 2教育必须改革 2.1教学内涵改革 2.1.1重点学好经典著作 历经2,000多年,几乎所

有有建树的医学家都具有中医经典的深厚基础。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未入医门就已研习(《内经》10年。解放以后,确立的内经、伤

寒、金匮要略、温病学说这4门为经典课程必须教好、学好、用好。 其次是中药学、方剂学、诊断学、亦必须学好,记牢。《各家学说》

也很重要。 2.1.2西医课 中西之比以控制在8:2的范围为宜。主要包括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学、诊断学基础、内

科学基础和外科学基础。 2.1.3老三论与新技术革命 三论指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可做为必选的选修课。 新技术革新与科技新进展

可采用学术讲座形式请名家作报告。 2.1.4中华文化素养课 中医药院校可设中国医学史、中国哲学简史、易经、道德经、孙子兵法等系

列讲座。因为,中医学与中华文化血脉相连,但从小学到中学的教育都没有这方面的文化基础,所以应加强对医学生中华文化素养课的教

育。 2.2教育方法改革 2.2.1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划分为3大块:①课堂教学,②自学,③实践。过去课堂教学课时太多,满堂灌的教

学必须痛改。可按过去的计划删去一半,有些课可以删去2/3。把删掉的课时加入自学课时之内。 实践包括临床实习、见习、实验、做义

工等等。其中,应以临床实习和见习为主。学生必须早接触临床,多参与临床。临床实习时间应该是一年半,临床各科教学同步进行。同

时,设计一套硬指标,以实际中医临床能力做为毕业论文的重要部分。 所谓早接触临床就是第一学年下半年至迟在第二学年便要到门诊跟

师见习。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医药能治好病,以树立为中医药之发展而奋斗终身的大志。 为了能培养真正的中医人才,必须改革我们附属医

院以西医为主导、一壶中药可有可无的错误倾向。否则,如何能培养出振兴中医的人才呢。 2.2.2早跟师 师带徒是中华文化传统的教育

方法。现代的教育与传统的跟师教育相结合,这是早出人才的一个好方法。跟师时间以第二学年为宜。早拜师可以随时问道解惑。 3目的

与要求 根据上述,可能以为我偏离了办非医攻博的宗旨。 学5年中医便能进行实验研究并要求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中西医结合自1958年到现在,出现了几位高明的理论家呢?只有把中医药夯实了,先成为铁杆中医,他日才能作飞跃式发展。中医有中医的

成长与发展的规律,与西医是不同的。如果不能走自己的路,只套用西医模式,那么培养的是中医的功臣还是中医药学的掘墓人,未可知

也。 有人怀疑文、史、哲的学子搞不好自然科学的研究,认为只有学数、理、化的才能搞好科研,这也是片面的看法。中医药学几千年来

并未与西方的自然科学结缘,却独树一帜于世界医学之林。今天在文、史、哲……等基础上,再与新科技相结合,多学科交叉,才是超世界

水平的发展方向。 我们学校的李国桥教授的成就可以为证。他是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本校前身)最后一届(1955年)毕业生。现在是世界第

一流的疟疾专家。他的科研成果一一恶性性疟疾有两个发热高峰期,查血象以确定治脑型疟的时机—被编选入英国剑桥医学院的教科书。

培养科研型人才不是总目标。总目标是振兴中医,培养成为13亿人民奉南优良服务的人才,实现有中国特色的能保证人人有卫生保健的权

利的骨干人才。 先把非医攻博的博士生培养成当代名老中医的学术继承人,使中医不致断代,比什么都重要。
邓铁涛:非医攻博的教育问题
http://www.100md.com 2004年9月14日 唐汉网
     一、启示录

    启示之一

    2004年4月5日,我们的学生梁丽芳从美国回来看望我。送给我她写的一本书《Acupuncture&IVF》(中译名《针灸与试管婴儿》)。并说

是美国的一本畅销书,现已发行到欧洲。这个礼物使我兴奋了一夜!

    试管婴儿,可说是20世纪西医学的一个尖端技术成果。不过,这个成果的成功率只有20%。梁丽芳在美国三藩市,运用针灸与中药,把

试管婴儿的成功率提高到40?60%。因此她在美国很忙,请10多个学生(她在美国办中医学院)帮她工作。病人的来源绝大多数是进行试管婴

儿医师介绍给她的。但也有个别医师不敢再介绍病人给她,因为施行试管婴儿之前用她的针灸与中药已经怀孕了,二万美元的手术费便落

空了。

    21世纪不育不孕创纪录的是中医药,而不是技术高超、费用昂贵的“试管婴儿”。

    梁丽芳的成功,说明中医可以帮助西医尖端科技前进一大步。但在我们国家几十年来流行一种观点??中医药如果没有西医学的帮忙,不

能发展。中医学的医、教、研,都带上这一个紧箍咒。从中医教育来看,中西医课程的比例,最先是8(中)?s2(西),接着是7?s3?6?s4(而实

际是5?s5)。前卫生部崔月犁部长早已指出,我们培养的高级中医人才是两个中专的水平。但作为卫生部长,他也未能改变这一弊端!

    启示之二

    蒲辅周先生,是杰出的医学家。他的学术水平,举国公认为一代宗师。他十五岁随父亲学医,三年独立应诊。解放后调中医研究院工作

,是一位纯中医。1957年救治乙型脑炎,疗效卓著,但因不是一个药方统治,未被重视。

    岳美中先生是自学成才的典范,他不但没有学过西医,也不是中医院校毕业,只短期读过陆渊雷的中医函授,但他也是20世纪一代宗师

。周总理派他多次出国为国外领导人会诊,其中最著名的是为印尼苏加诺总统治疗肾脏病,陪同他一起去的是名西医吴阶平。几位欧美世

界名医主张肾脏切除,岳老用中药和针灸把苏加诺的肾保住了,病也好了。

    研究流行性出血热取得卓越成绩的南京名医周仲英和江西名医万有生,据我所知他俩也没有学过多少西医课。

    双桥老太太不识字,但她的拨正疗法使世界医学解决不了的腰腿痛,一次手法而愈。军医冯天有学得后,震动一时,立成名医,但只学

得罗老太太一招耳。冯氏后来根据解剖学加以形态学的解释出过一本书。但罗老太太还有其他绝招,未被推广。不知在文献、在民间中医

药绝招有多少已被遗忘、被轻视、被歧视?现在的医师法,就是一把看不见的双刃刀!

    上面的例子举不胜举,当今的名老中医有几个是学贯中西的呢?正因为他们西医知识不多, 逼着他们面对什么疑难急危重症都从中医宝

库中去发掘、去继承、去创新,出成果。

    反观近几十年中医医院,对刚分配来院的年轻中医,首先考虑送去西医医院进修。几十年过去,如此一代一代到西医院进修,全国中医

院中医水平不就是这样一代一代淡化下去吗?!

    中医高层教育,现在是硕士研究生要达到细胞水平,博士研究生要达到分子水平。试问,一个对中医认识不深毫无临证经验但能掌握分子

研究水平的人,还会相信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吗?还能相信中医的系统理论吗?

    启示之三

    21世纪瘟疫SARS,横行无忌地危害人类。中医在抗击SARS之战斗中,显示了震惊世界的威力。充分说明,中医面对新的疾病谱,不是

束手无策,却有战而胜之的能力。靠什么战胜SARS?靠中医的系统理论,靠有几千年与瘟疫作斗争的丰富研究成果。中医旺盛的生命力在

于临床,临床是中医理论的源泉。近年来,中医临床整体水平在下降,全国不少中医医院有生存危机,只能拼命西化求生存,如是恶性循

环。青年中医对中医药失去信心,长此下去能企望用实验研究手段解救中医吗?

    非医攻博的学生都是高起点、高水平的学生,首先把他们培养成临床医家,成为铁杆中医,在这一基础上再进入科学研究阶段。欲速则

不达,不能要求急功近利。

    21世纪中医要腾飞需要十万、百万的铁杆中医,千万不能满足于以科研型为模式,不能以西医发展之模式去套中医。

     二、教育必须改革

    教学内容改革

    1、重点学好经典著作

    历经2000多年几乎所有有建树的医学家都对中医经典著作有深厚的基础,金元时代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未入医门,已研习《内经》十

年。

    解放以后,确立《内经》、《伤寒》、《金匮要略》、《温病学说》这四门为经典课程,必须教好、学好、用好。

    其次是《中药学》、《方剂学》、《诊断学》,亦必须学好、记牢。《各家学说》也很重要。

    2、西医课

    开设:《解剖》、《生理》、《病理》、《微生物》、《诊断学基础》、《内科学基础》、《科学基础》,中西之比控制在8:2之范围



    3、老三论与新技术革命

    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可列为必选的选修课。

    新技术革新与科技新进展,可用学术讲座形式,请名家作报告。

    4、中华文化素养课

    《中国医学史》、《中国哲学简史》、《易经》、《道德经》、《孙子兵法》……可设系列讲座。

    中医学与中华文化血脉相连,而从小学到中学教育没有这方面的文化基础,对祖宗知之甚少!

    教学方法改革

    1、教学应划分为三大块:课堂教学;自学;实践。

    过去课堂教学课时太多,满堂灌的教学必须痛改。可按过去的计划删去一半,有些课可以删去三分之二;把删掉的课时加入自学课时之

内。

    实践包括临床实习、见习、实验、做义工等等。其中应以临床实习、见习为主。学生必须早接触临床,多参予临床。临床实习时间应分

配一年半,临床各科教学同步进行。设计一套硬指标考核学生实际中医临床能力,并作为毕业论文的重要部分。

    所谓早接触临床,第一学年下半年至迟第二学年便到门诊跟师见习,亲身体验中医药能治好病,才能树立为中医药之发展而奋斗终身的

大志。

    2、早跟师

    师带徒是中华文化传统的教育方法,现代的教育与传统的跟师教育相结合,这是早出人才的一个好方法。宜于第二学年便开始拜师以便

随时问道解惑。

    三、目的与要求

    也许有人以为我的上述观点偏离了办非医攻博的宗旨。学五年中医便能进行实验研究并要求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我认为是不可能的。只

有把中医药学夯实了,先成为铁杆中医,他日才能作飞跃式的发展。中医有中医的成长与发展的规律,与西医是不同的。如果不能走自己

的路,只套用西医之模式,则所培养的是中医的功臣还是中医药学的掘墓人,未可知也。

    培养科研型人才,不是总目标。总目标是振兴中医,培养能为13亿人民奉献优良服务的人才,实现有中国特色的、能保证人人有卫生保

健的骨干人才。这样的人才,当然是中医药的创新人才。先把非医攻博的博士生,培养成当代名老中医的学术继承人,使中医不致断代,

比什么都重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4/30 00:1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