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139|回复: 2

名医医案中医原本辩解(7)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25 14: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图解中医原本》
第七章 名医医案中医原本辩解
医案七、发热(低热)
    (一)医案原文摘录
杨某某,男,54岁,成都市居民。
   【诊治】1960年10月来诊。近两年来,每日早餐后发热,体温38℃左右,汗出较多,持续约两小时,热退汗止,即觉畏寒。每日如此。头晕眩,口苦咽干,胸胁满,心中烦躁。舌质红,苔白微黄腻,脉弦数。经某某医院检查,发热原因不明,治疗未见好转。此为少阳证发热,法宜和解少阳,以小柴胡汤加减主之。
   处方:柴胡24克,黄芩10克,法夏15克,沙参15克,甘草10克,知母15克,石膏30克,牡蛎24克,陈皮9克,茯苓12克。一剂。上方服一剂,热退,诸证悉减。嘱其停药,调养数日而愈。其后,患者与范老常来往,知其病未复发。
(二)中医原本辨解
1、病证机因辨解
如图7-14所示,本例诸证所指,病机在肺焦脾胃,病因外感燥邪引起内生湿热風邪。

7-14.gif
患者年过五旬,生机始衰。首先,肾机衰退,脑髓虚亏,证见头晕。其次,三焦衰退,热腑不热,证见燥淫方致低热。其次,脾机衰退,木郁而風淫易动,证见餐后发热出汗。肝机衰退,金郁燥淫,证见眩视。其次,心机衰退,土郁湿淫,心神失藏,证见低热即生烦躁。
肾机衰退,则寒淫水郁。寒邪上犯于肺,故有肺寒,但三焦不热,因此,若无燥邪相助,亦无发热之证。即便燥邪相助,也只是发为低热。肺藏有寒,所以热退即有畏寒。寒热相随,很有规律。
脾机衰退,木郁而風淫易动,以致用餐也能激动風邪。風邪犯肝,引动燥邪。燥随热化,風邪煽动,勉强发为低热。餐后風平,燥热返常,发热自退。風邪动泄,三焦水液外出为汗,故有发热汗出,热退汗止。
寒热胶作,三焦必生湿淫,水汽积聚上焦,故有胸胁胀满。肺藏有寒,火郁味现,故有口苦;寒燥津液,故有咽干。
    土郁湿淫,心神失藏,風煽燥热入于心脉,故有心中烦躁。心脉燥热,故有舌红,脉数。肺气虚寒,故有苔白,脉中有湿,故见微黄。寒热胶作,故脉弦。弦者,细而紧也,寒伤肺藏,华盖失正,水谷精华不能收降于肝机变血生髓,因此,脉血必虚。血虚则脉细。肺气虚寒,收引脉道,故有脉弦。
2、治方辨解
如图7-15所示,本例治方“气味”与病证机因完全相符,机因并治,故能一剂而愈。

7-15.JPG
牡蛎,味咸,治方在北方太阴寒水肾胱。味薄入腑,平治膀胱寒邪,助益肾藏。
柴胡、黄芩、知母,味苦,治方在南方太阳热火肺焦。味薄入腑。柴胡、黄芩,气平,平治三焦热邪,和解肺焦寒热。知母气寒,清降三焦燥热。
陈皮、半夏、石膏,味辛,治在东方少阳風木脾胃。陈皮,味厚入藏,温升脾木。半夏、石膏,味薄入腑。半夏气平,调和胃肠寒热,平治風邪;石膏微寒,降解胃肠燥热,消除風邪起因。
甘草、茯苓、沙参,味甘,治在中央太极湿土心脉。甘草,味厚入心,补土平湿,养心安神,健运中枢。茯苓、沙参,味薄入脉。茯苓,平治湿邪,和解气血,调和寒热;沙参,凉解脉腑燥热。
上述处方,使病机归正,五机顺行,由此,精水化气,阳气变血,炼血生髓,左升右降,一脉周流的生命系统复常。

来自群组: 交友学中医
发表于 2014/9/25 22:50:19 | 显示全部楼层
60年时代还是以两、钱为单位,
 楼主| 发表于 2014/9/26 12:07:55 | 显示全部楼层
lvgaodi19550908 发表于 2014/9/25 22:50
60年时代还是以两、钱为单位,

先生仔细。这是2011年将医案整理成书的时候,把钱两换成了现在大家习惯的计量单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6/2 13:1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