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成医之道

汤液经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21 02:31:44 | 显示全部楼层
總體分析蠻有意思的。不過,當歸四逆湯是否用生薑,還要具體看,當歸四逆湯用於寒甚,則加吳茱萸、生薑也是經典中說的。身體虚甚,則忌散雖虚而不很甚,則可補中帶散,這樣補不至於擁塞是也。
发表于 2014/11/25 09:5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学习,谢谢分享!!!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7 08:4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小泻心汤
因为以前在讲肝脏病方时已将基础法则讲完了。所以,以后的方子就不再细讲了,只讲一下方证或主证就可以了。
小泻心汤1
治心中卒急痛,胁下支满,气逆攻膺背肩胛间,不可饮食,食之反笃者方
龙胆草、栀子(打,各三两)、戎盐(如杏子大三枚,烧赤)
上三味,以酢三升,煮取一升,顿服。少顷,得吐瘥。
这个小泻心汤的结构,是二苦一咸,二苦以泻心,一咸以补心,补少泻多,是名泻心汤。
主病者谓之君。此方以龙胆草为君。所主病,都是龙胆草证。栀子为之臣。戎盐为使。无佐药。
病在胸膈以上,有向上之势,用吐法。
但是,并不是一概是凡在上者都用一个方子来吐。
经方里面好就好就同一个吐法,也依见证不同,而用药也不同。仍然以辩证施治为基本原则。
本方就体现出龙胆草证,才施用此方。
主要是胸膈间痰与热互结所致之病。
若是胸中有寒,痰饮结于胸膈,则用瓜蒂散吐之。
如果是风痰,则用金匮的黎芦甘草汤。
黎芦的量一般在10到15克,甘草用5至10克。这样是比较安全的。
如果有兼证,则随证加减。所以涌吐剂,并不是一个瓜蒂散一吐了之,就包治一切应吐之病了。
黎芦有毒,用之要小心。但是,也有服大量的。
张子和的儒门事亲里就有一则故事。
一个妇人自小的时候就患痫病。后来几天就发作一次。
一年闹饥荒,百姓大饥。
妇见有植物如葱样,采而蒸食之。大吐,三日。此后痫病不再作。
这次服食的量是不少的。以此旧案做为用此方时的参考。
大泻心汤。就体现了随证加味的特点。大是广大之义,并非只是大小之义。广大,就是推广应用的意思。通过随证加减,可以治疗更多的疾病。
大泻心汤1
憹治暴得心腹痛,痛如刀刺,欲吐不吐,欲下不下,心中懊,胁背胸支满迫急,无可奈者方
龙胆草、栀子(捣,各三两)、苦参、升麻(各二两)、豉(半升)、戎盐(如杏子大三枚)。
上六味,服一升,当大吐,吐已必自泻下,即瘥(一方无苦参,有通草二两)。
心中懊恼,是豉证。所以加了豆豉。
这个加味只是示例。其它皆仿此。
切不可把经方当做是一个固定的死公式。到处套用,不知变化。
经法才是根本的东西。经方是经法的运用。经法是规矩,经方是方圆。依规矩而成方圆。
临床处方要依经法之规矩,则方圆自在其中了。
这里顺便说一下,为什么我们讲药证,引用本草经的内容不多。
这是因为,经法经方里面用药,是药之用。本草经是讲药之体。二者是体和用的关系。体有一本,用有万殊。
先天为体,后天为用。以静为体,以动为用。
照搬本草经来解释经方,那样只能是把本来很具体的药证解释得更加抽象,更加虚玄了。
容易滑向神秘主义的泥潭。
大泻心汤2
治心中怔忡不安,胸膺痞懑,口中苦,舌上生疮,面赤如新妆,或吐血,衄血,下血者方
黄连、黄芩、芍药(各三两)、干姜(炮)、甘草(炙)、大黄(各一两)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日二服。
小泻心汤2
治胸腹支满,心中跳动不安者方
黄连、黄芩、大黄(各三两)
上三味,以麻沸汤三升,渍一食顷,绞去滓,顿服。
这两张方子是泻心包的。有的版本认为是泻心的。前面的是泻心包的。我们不去讨论这上问题。我们关注的是方证体系。关注的是经方组方的法则。
小泻心(包)汤。胸腹支满。这个支是古人的简化字,就像我们今天习惯把笔划多的字用一个简单符号代替一样。后来的一些学者们很认真地在这个字上去考证。那是学者们的事。
这个字,支,就是窒。满,就是懑。所以,支满,就是窒懑。
胸是黄连分区。胁是黄芩分区。胸与胁区窒懑,热痞,是黄连黄芩合证。
心中跳动不安,就是伤寒论里的“心中悸”,是黄连证。忙乱。
黄连证是,心中悸而心下痞,舌赤,舌上生疮。等。不必俱见。
这里省略了大黄证。
连芩二味苦,大黄味咸。二苦以泻心,一咸以补心。所以名泻心汤。
此方还主吐血鼻出血,下血。等因热而作者。
在此条文中没有出现。这个证应当知道。
这个书里每一个方子所主证都往往很多,书上只是示例性的指出一二。很多都省略了。所以,有人看不懂,光看有限的几个证,当然有时费解了。
这个方子是浸服法。不是煎服。取其气,因为在上焦嘛。
如果用于止血,服煎服法。大黄不要后下。
现在临床上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有的医生一开方子,顺手就在大黄后面写个“后下”。
经方的原方里面,很多是大黄与他药同煎的。其意不在攻下。大黄同煎,久煎,入血分,逐瘀血。如果后下,就顺大肠跑了。达不到下瘀血的目的。
芩连之苦以坚肾,肾主收藏,所以,不仅出血证,可以收藏之。热利证,大便臭秽下利者。亦可收藏之。
这时就不必用大黄了。这是变方。
芩连之苦寒,助肾以行冬令。冬天万物收藏,天地以静以宁。
所以,腹中有虫鸣者。服之则鸣止。耳鸣者亦然。乃行夏令,万物浮出而躁作,所为之声。故以冬令收藏之。
大泻心汤,这个加味法以前讲过。就是补足几味药。姜芍芩黄甘。缺哪个补哪个。但这只是形式。
所以,只方补出了干姜炙甘草芍药。
主要是因为出现了这些证才补这些药。不是凭空想像着补出的。更不是机械地套用某个五行生克公式补出的。
大泻心汤,在小泻心汤的基础上,更明确了一些证候。
心中怔忡不安,黄连证。这个更比上面的重一些了。
口中苦,是黄芩证。与柴胡汤里面的“口苦”一个意思。
舌上生疮,前面说了,是黄连证。
面赤如新妆,这是大黄证。大黄证在这里明确显现出来了。
为防止用寒凉太过。用了炮姜甘草汤。这个也是止血的。主吐血下血衄血。
像柏叶汤中,都有这样的作用。
芍药证在这里没有明现。芍药与干姜有一个特定的化合作用。辛与酸化甘。
干姜与甘草,辛甘化苦。苦以坚,行冬令。
所以,芍药一味,虽无主证,但有其用。是无用之用。形成一个化合的链条。最后归结到化苦泻心上。
同时按后世医说来讲,也有防止苦燥伤阴之作用。
后世的理论大家都很熟悉,就不讲了。
发表于 2014/11/27 09:31:11 | 显示全部楼层
组方法则,往五行上分析可能也比较方便。五行古人运用的很广泛了。如果把人的生理、病例归到五行,将药效归到五行,用五行法则来组方,就顺理成章了。跟药证比,这样似乎走了弯路,从运用来说,比药证用起来更宽广。个人有待验证的看法。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8 17: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小补心汤
现在,让我们沿着时空邃道回到前古时期的思维方式当中。在这种思维方式下来学习汤液经法。今天简要学习一下大小补心四方。
小补心汤,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者。
方:栝蒌一枚,薤白八两,半夏半升。
这张方子是补心的,实际上是心经。与另一张补心包的相对应。现在主要从方证方面讲。
这三味药,组成小补心汤。心背痛,但与气候无关,不受寒热影响的。是栝蒌薤白合证,其中薤白并主泻利后重。
不得卧提示出半夏证,因为有痰水之气。一卧下的时候,水气就上涌,痛得就厉害了。就像小青龙汤的不得卧一样。
这个方子很简单,也是个基础方。即可以本方中加味,也可以加到其它方子里面去。主要是栝蒌与薤白的组合结构。
如果因为天气遇寒则病情加重,则不是本方所主。这是乌头赤石脂丸证。所以这两张方子的鉴别点,就是气候的影响与否。另外就是是否有不得卧这个证。
在这个方子的基础上,如果有心中痞,则加枳实,这是枳实证。胸满,则加厚朴,有气上冲,则加桂枝。如果气不是从小腹上冲,而是从胁下逆冲到心胸,因为胁下是枳实的辖区,上冲是桂枝所主,所以同时加枳实桂枝。
这样就构成了一张新的方子:枳实薤白桂枝厚朴栝蒌汤方。
主胸痹,心中痞,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心痛无奈者。
如果胸膈之气不利,出现气塞现象,则加杏仁,有不得卧时,半夏仍然要用。无此证,则去半夏。
所以,我们从一些版本中看到,一方有杏仁,当从。
这个当从二字不是乱蒙的,不是想当然的,就当从了。一定要有杏仁的见证才可从之。
如果胸膈之气不利,不是表现在呼吸方面,不用杏仁。假如表现在食道上,出现呃逆现象,膈肌痉挛现象等,要加大剂橘皮。出现气逆欲呕,则加生姜。
如果是心胸中大寒痛,则是蜀椒乌头证。非本方所主。本方主要痰塞胸膈。或胸中有水气。
在后世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时候,这个药组有用的机会。即栝蒌薤白药组。
下面大补心汤:治胸痹,心中痞满,气结在胸,时从胁下逆抢心,心痛无奈者。
方:栝蒌一枚,薤白八两,半夏半升,枳实二两,厚朴二两,桂枝一两。
这张方子就是在小补心汤的基础上,出现了更多的现证,随证加药而成。在上面小补心汤的加减变化时讲过了。这只是加减变化的一种局势。我们自己按照经法法则可以自行推演,推演出一个系列方来。就像仲景广汤液之法一样。但要结合临床实际,不是坐在书斋里空想的,也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出来的。
下面是心包的方子。小补心(包)汤:主血气虚少,心中动悸,时悲泣,烦躁,汗出,气噫,不欲食,脉时结者。
方:代赭石,旋覆花,竹叶各三两,豉一两。
这个心包的血气虚少,与心本身的血气虚少有点不同。心包的虚少,往往是因实致虚。脉道不利所造成的。所以脉结。
旋覆花味咸,咸以补心(包),为补心之主。代赭石味咸,兼苦,以咸为主用,助旋覆花补心。竹叶味苦,苦以泻心。二补一泻,是名补心汤。豉味酸,补肺。咸属火,酸属金,火克金,所以,以豉为使药。
注意,这个使药的概念与后世的概念不同。这个使药的意思是为我所用,为我所役使。就是五行中我所克制之味。咸能克酸,所以,咸以酸为使。酸能克辛,所以酸以辛为使。
千万不要理解为引经报使。那样就出笑话了。开始我们说了,把思维回溯到前古时期,在这时,引经报使的理论还没产生呢,那是后世才产生的概念。不能混入到经法时代的法则里去。
心包虚则血气少,补心包的主药是旋覆花,这是个代表,不是唯一的药。就像人大代表一样,代表了补心包的一类药物。它是在这类药物中被推选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一味。
心虚则善悲。所以,时悲泣,正是旋覆花证。
心中动悸,不安,或怔忡如车马惊等,这是代赭石证。
烦热汗出,是竹叶证。只是这里多出个躁字。烦为阳,躁为阴。阳为心,阴为身。心动为烦,身动为躁。所以,躁由代赭主之。烦躁由竹叶与代赭共主之。
气噫,是典型的旋覆花证。不欲食,本是人参证,但这里是指因噫而致,非因虚也。所以隶于旋覆花的伴见证。在一些版本中没有这个证。可能是后人窜入的。如果真是因虚而食不下,不欲食,就在原方中加人参一两半。或三两。
脉结者。结脉是标准的旋覆花脉。这个在讲肝病方时讲过了。但是须要知道的是,在仲景的炙甘草汤中,也见到了结脉,或结促脉,或结代脉,这三种脉象。两张方子可以做一下比较。
事实上,在临床实践中,一些医家在炙甘草汤的变方中,就考虑到了这个问题。
在治疗冠心病时,炙甘草汤进行加减变化,就可以考虑把这个小补心汤化进去。同时,前面讲的二张方子,栝蒌薤白半夏等,也可以化进去。
例如,陈伯涛老先生的两张方子。
一号方:炙甘草,桂枝,人参,生地,阿胶,麦冬,栝蒌,薤白,紫丹参,附子,三七。
二号方:只是把附子改为北沙参。其它不变。
心阳虚的用一号方。心阴虚的用二号方。临床效果非常满意。
这个组方思路就是炙甘草汤与汤液经法里的几张补心汤进行了重组化裁。
心绞痛,凡因劳累而触发者,用之辄效。
下面,大补心汤:治心中虚烦,懊恼不安,怔忡如车马惊,饮食无味,干呕,气噫,时或多唾,其人脉结而微者。
方:代赭,旋覆,竹叶,豉,人参,炙草,干姜。
我们一开始就一直在讲方证,所以,现在一看这个方子,我们就会看出来了。所加的几味药,每味药都有与之对应的证候。多一证则加一药。不是从抽象的病机分析想像出来的药。
虚烦汗出,竹味证,在基础证里面讲过的,有一些就略过了。在大汤中有时用省笔。但这个方证我们心里要知道,不能认为没有。
懊恼,是豉证。心中不安,怔忡如车马惊,是代赭证。
饮食无味,人参证。
干呕,多涎唾,干姜证。气噫,脉结者,旋覆证。
脉微是阳微,干姜温阳。
所以,我们看汤液经法,比看后世的方要省心得多。古人立方,方证分明,交待得非常清楚。后世方总是抽象得很,让人费尽脑筋去想,云里来雾里去的。
这就是辩证施治的思想。不是辩证论治。一个施,一个论。这差别可谓不小。
还有一些加减变化。因为我们讲了好久的方证了,所以,不必细讲了。怔惊不发者,加代赭石,为四两半;烦热汗出者,去豉,加竹叶至四两半,身热还用豉;心中窒痛[心下痞满]者,加豉至四两半;气苦少者,加甘草三两;心下痞满者,去豉,加人参一两半;胸中冷而多唾者,加干姜一两半;咽中介介塞者,加旋覆花至四两半。
这些加减变化,只要我们按照经法法系的方证思路去看,眼下即明。不必分析。但是如果按照后世的思路去看,可能就觉得匪夷所思了。
关于这个问题。仝小林教授讲得非常明确。他说:“就证论证,对证治疗,一病一方,一证一药,凝结着每一代医家着力探求所得的宝贵经验,这些决定了抓主证治疗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好,我们就以仝小林教授的这段话做为今天学习内容的结束语。
最后啊,不要忘了,把思维从时空邃道中收回来。回到现代。收功圆满,颗粒归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5/20 04:2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