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qhzjliu

经方医案100例连载(整理自己医案陆续贴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9 10:26:43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胸腔积液案:
此患者胸腔积液,在人民医院住院10天效果不显,积液增多,咳则胸及两侧肋下痛疼难耐,胀满不舒。脉弦略细,舌淡白苔腻边有齿痕。

体温37.6C(当有微热)此舌像是5付药后的。


自觉怕冷,表邪未解而入里轻浅也。葶苈子10大枣12枚桂枝15云苓30白术20甘草10柴胡10桔梗10党参15枳实15瓜蒌30厚朴10半夏15干姜10。共用药10剂诸证消失,复查积液已无。




发表于 2015/11/9 12:25:45 | 显示全部楼层
qhzjliu 发表于 2015/11/9 10:10
抱歉,本人除过敏性紫癜外,概不网诊。

好的
发表于 2015/11/9 13: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受益良多:victory:
发表于 2015/11/9 15:34:0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的宝贵分享
 楼主| 发表于 2015/11/9 18:35:55 | 显示全部楼层
知  母
知母味苦、甘,性寒。归肺、胃、肾经。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主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清阳明经火热,泻无根之肾火,疗有汗之骨蒸,止虚劳之阳胜,滋化源之阴生。清金泻热,止渴除烦。仲景白虎汤治不得眠烦躁。烦属肺,躁属肾。以石膏为君,佐以知母之苦寒,以清肾之源。缓以甘草粳米之甘,而使不速下。知母入肾,为生水之剂,水盛则火熄,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口渴干嗽,眼花目眩,便赤腰痛,烦躁不眠,此皆阳盛阴衰之症,服之皆愈。主滋阴降火,或肾虚火动,而消渴烦渴者,皆当用之。消浮肿,为利水之佐使。初痢脐下痛者能却,久疟烦热甚者堪除。又治骨蒸劳热,及虚火干肺而咳嗽,或肺中停痰而咳嗽。故其在上,则能清肺止渴,却头痛,润心肺,解虚烦喘嗽,疗吐血衄血,去喉中腥臭;在中则能退胃火,平消瘅;在下则能利小水,润大便,去膀胱肝肾湿热,腰脚肿痛。古书言:知母佐黄柏,滋阴降火,有金水相生之义。盖谓黄柏能制膀胱命门阴中之火,知母能消肺金制肾水化源之火,去火可以保阴,是即所谓滋阴也。泻大肠,清膀胱。
治嗽者,清肺火也;治渴者,清胃热也;退骨蒸者,泻肾火也。利二便,小便利则肿消。东垣曰:热在上焦气分,结秘而渴,乃肺中伏热,不能生水,膀胱绝其化源,宜用渗湿之药,泻火清金,滋水之化源。热在下焦血分,便秘而不渴,乃真水不足,膀胱干涸,无阴则阳无以化。宜用黄柏、知母大苦寒之药,滋肾与膀胱之阴,而阳自化,小便自通。泻膀胱,黄柏、知母之类,清肺车前、茯苓之类,燥脾二术之类。得地黄,润肾燥;得莱菔子、杏仁,治久嗽气急。配麦冬,清肺火。专清心肺而除烦躁,仲景用之,以泻上焦之热。甚败脾胃而泻大肠,火衰土湿,大便不实者忌之。
消渴与花粉同用,失眠与枣仁相伍。房劳不谨,水中之火刑金,两胁下作痛,贝母知母煎服。关节呈游走性痛疼而肿胀者为宜。膝关节肿痛、鹤膝风:黄柏、川断、杜仲、青皮、熟地、细辛、白术、牛膝、党参、升麻、川芎、薏米、黄芪、甘草、伸筋草、葱白、生姜。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1 08:2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栀  子
栀子味苦,性寒。归心、肝、肺、胃、三焦经。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泻心肺三焦之火。主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齄鼻,白癞,赤癞,疮疡。目热赤痛,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利五淋,通小便。栀子虽寒无毒,亡血、亡津液,腑脏无润养,内生虚热,非此物不可去,又治心经留热,疗心中懊憹颠倒而不得眠,清心火而除烦郁,泻脾土而驱湿热,吐胸膈之浊瘀,退皮肤之熏黄。
去心经客热,除烦躁,去上焦虚热,疗风热,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损伤瘀血。清少阴之热,则五内邪气自去,胃中热气亦除。面赤酒齄鼻者,肺热之候,肺得苦寒之气则面鼻赤色皆退。除心肺二经之火热,泻一切有余之火。
若用佐使,治有不同:加茵陈,除湿热疸黄;加豆豉,除心火烦躁;加厚朴、枳实,可除烦满;加生姜、陈皮,可除呕哕;同玄胡索,破热滞瘀血腹痛。
故仲景云:病人旧有微溏者,不可与之。
得滑石,血淋溺闭;得良姜,治寒热腹痛;得柏皮,治身热发黄。配连翘,治心经留热。心热则赤淋。佐柴胡、白芍,治肝胆郁火;使生地、丹皮,治吐衄不止。胃脘痛要药。小儿胃热肌瘦:栀子甘草黄连黄芩。飞蚊症(眼虚风):人参炙甘草栀子黄芩。内热烦躁不眠;胃口有热;火郁作痛;子宫内膜异位所致之痛,辩证加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1 11:38:52 | 显示全部楼层
男,素有肝疾,两月前因为消化道大出血住院,查出肝硬化腹水,脾大。治疗后腹水不减,终日靠利水药维持。来时一天要三种利水药物方能减轻。
脉弦细而数,舌质淡红,苔薄白,身黄,脘腹胀满而甚,无其他不适。
柴胡15黄芩12半夏15陈皮10党参15白术15三棱6莪术6云苓30制大黄10厚朴15茵陈20栀子6干姜10乌贼骨15。
用药14剂后检查腹水已无,诸证消失,脾脏略大,续用它方调理。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6 10:25:04 | 显示全部楼层
黄  连
黄连味苦,性寒。归心、肝、胃、大肠经。功效清热燥湿、清热泻火、泻火解毒。主治五藏冷热,肠澼腹痛,久泄,妇人阴中肿痛。止消渴,调胃厚肠,益胆,治口疮。惊悸,烦燥,目痛眦伤,泣出,明目。清心除烦。泻心火,除脾胃中湿热,治烦燥恶心,郁热在中焦,兀兀欲吐。治心下痞满必用药也。仲景治九种心下痞,五等泻心汤皆用之。
除肠中混杂之红,治目疾暴发宜用。通寒格,疗下焦虚,坚肾。
然泻心其实脾也,为子能令母实,实则泻其子。治血防风为上使,黄连为中使,地榆为下使。
大黄、黄连之苦,以导泻心下之虚热。又云:上热者泄之以苦,黄连之苦以降阳。
古方治痢,香连丸(木香、黄连)。姜连散(干姜伍)。变通丸(茱萸伍)。姜黄散(生姜伍)。治消渴用酒蒸黄连。治下血,大蒜伍。治口疮,细辛伍。皆一冷一热,一阴一阳,寒因热用,热因寒用,君臣相佐,阴阳相济,最得利方之妙,所以有成功而无偏胜之害也。
去心窍恶血,解服药过剂烦闷。
止惊痫,泻心除痞满。上可治吐血衄血,下可治肠便红。疗妇人阴户肿痛,除小儿食积热疳,消恶疮痈肿,除湿热郁热,善治火眼,亦消痔漏。
大泻心火实热。眦伤者,皆心火,黄连清心,所以主之。实则泻其子,心者,肝木之子也,清心则肝邪泻,所以明目也。
《金匮》治心气不足而吐血者,取之以补心;伤寒寒热互结心下,而痞而者,取之以泻心;厥阴之热,气撞心者,合以乌梅;下痢后重者,合以白头翁等法。
水火相乱者,湿热是也。凡药能去湿者必增热,能除热者,必不能去湿。惟黄连能以苦燥湿,以寒除热,一举两得,莫神于此。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少阴病,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二方以黄连为君,二证皆发于心,可见黄连为泻心火之剂矣。治阴之不升,必兼治脾,治阳之不降,必兼治胃,是于黄连汤又可参。黄连为心胃之剂,呕吐为胃病,故后世治呕用黄连,其效最捷,盖上升皆火之变见,人身之火,惟欲其降,升则为病,即所谓诸呕吐酸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者也。心中烦不得卧者,为阴虚,阴虚则不得泻火,然致此阳盛,亦必其阴本虚,故阿胶芍药鸡子黄,无非救阴之品,其在黄连汤为温剂中寒药,在黄连阿胶汤,为补剂中泻药。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9 08: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黄  芩

黄芩味苦,性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主治痰热,诸热,黄疸,肠辟泄痢,逐水,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心腹坚胀,女子血闭,治五淋,下血,小儿腹痛。
仲景治伤寒心下痞满,泻心汤,凡四方皆用黄芩,以其主诸热,利小肠。又太阳病之下利不止,喘而汗出者,有葛根芩连汤,及主妊娠安胎散,亦多用之。补膀胱之寒水不足,乃滋其化源也。
可升可降,枯泻肺火,消痰利气,除风湿留热于肌表,;细实泻大肠火,滋化源退热于膀胱。
酒炒上行,主上部积血,非此不能除。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得厚朴、黄连治腹痛,得五味子、牡蛎令人有子。
泻肺经热一也,夏月须用二也,上焦及皮肤气热三也,去诸热四也,妇人产后养阴退阳五也,利胸中气六也,消膈上痰七也,除上焦热及皮湿八也,安胎九也。治下痢脓血,稠粘腹痛,后重身热,久不可者,与芍药、甘草同用。肌热及去痰,用黄芩。上焦湿热,亦用黄芩,泻肺火故也。
见柴胡则寒,为少阳之妙剂。君白术则和,乃安胎之圣药。
得柴胡退寒热,得芍药治痢,得厚朴、黄连止腹痛,得桑皮泻肺火,得白术安胎之圣药。
黄芩、山栀、甘菊、知母、麦冬、沙参、桑皮、地骨皮、花粉、紫菀,皆制肺金之火,盖肺本清肃之府,最畏者惟火。故气热而欲泄之,桑皮、地骨皮之类;邪火而欲泄之,山栀、黄芩之类;金枯于火而欲泄之,沙参、麦冬之类;痰火而欲泄之,紫菀、花粉之类;木火侮金而欲泄之,知母、地骨皮之类。其余各经之火,皆能侵犯肺金,务在各祛其火,不治肺而肺无不治,勿得专用黄芩以治肺火。
仲景用黄芩:气分热结配柴胡;血分热结与芍药;湿热阻中合黄连。清肌退热,柴胡最佳,然无黄芩不能凉肌解表;上焦之火,山栀可降,然舍黄芩不能上清头目;黄芩同枳实厚朴,能消谷食。末梢循环障碍(瘀胀、麻木、痛疼)可用。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8 15: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六病脏腑心法讲课记录(节段)
我所要讲的主要就是辨证论治。有两点是最重要的,一个是辩证,一个是用药。大家不用担心学不会,实际上还是比较简单的. 学习是一个思路问题,也就是常说的悟性。
很多医学书籍,里面会有很多错误,如果你不善于多读书和思考,那就会越学越糊涂。但很多人不得要领,也就会越看越糊涂。同样这也是中医的弊端,理论模糊,没有确切的定义,各解释各的。而且现在中医理论上的这些错误,多数医家又不去纠正和解释?而是很规矩的按前人的一套去讲,这是因为有一定地位的人,大多按部就班,他们都有心理顾虑的。
内经时代,古人对医学的理论做了高度概括,举世惊叹。后来的历代医学家对医学理论做了细化和发展,这就不可避免造成了许多问题,越细化越使人头晕。现代医学的微观科学导致了中医界产生了许多不伦不类、中西结合的辩证思维,不利于中医的发展,所以需要用一套科学的方法去论证中医。
很多宝贵的经验分散在历代医家的书籍中,只有了解了他们的思路和用药,就会发现他们的长处。
    关于六病的划分,我们只能去定义,我们不可以去证明。这点千万要注意,要不然会争论不休,而无所适从。我主要的讲辩证就是舌象和脉诊。这是辩证的关键。我尽最大努力,教会大家辩证和用药的最简单、最切合实际的方法。尤其辩证,必须能有一个明确的清晰的判断。
五脏六腑的定义,古代没有异议,但对心包的论述还是有点牵强。比如热入心包,会出现神昏、谵语,实际上是神经系统及大脑所产生的症状。
    所以我所定义的六脏,是把心包独立出来。构成六脏六腑。心包和三焦相对应,这样就产生了十二个脏腑。古人以阴阳把疾病分为两类,那就是寒热之分。内经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同时也就把十二脏腑分为两类,因为脏为阴,腑为阳,故出现后来的高度概括,这就是三阴(寒)和三阳(热)
    我们以六经去定义和区分人体脏腑之间与表里所形成的病理特征与关系,这就是最基本的医学体系。因为体表病理特征与脏腑有内在的联系,而以脏腑为主,所以称为六病脏腑辩证,这和教科书所说的脏腑辩证不是一回事。后来对辩证的细化,比如:三焦辨证、卫气营血、经络辩证、八纲辩证等,实际上都包含在六病脏腑之中。过度细化后,产生的模糊概念太多,让人无法适从。中医本身明晰的东西就不多,过度的不明确的细化,很容易产生误导。
比如:寒和热,我们常说,今天天气热,今天气冷,但到底多少度为热,多少度为寒冷,没有明确的概念,每个人的感受程度也不同。有的人可能感到热,有的人可能感到寒。这样的事情,在中医方面太多。所以医学的概念我们只能去定义和划分。而不是去证明。比如:古人认为肾主齿,也就是古人通过长期观察肾和齿有一定的联系,但你不可能去证明肾和齿的相关性。
    医学的定义本身是一个近似的认识,所以千万不能去死读书,古人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能有这样的医学理论,已经是很了不起了。
    不同的脏腑可能会产生类似的病症,这也是六病分类的意义。六腑以实证多见,六脏以虚证多见。身体上半部阳、热、实证多见,下半部阴、寒、虚证为主,这也是伤寒论所谓的三阳为热,三阴为寒的道理。心、肝、胰、肺、肾五脏的不足,久之容易患五脏之病,比如水肿、囊肿、肿瘤、增生、炎症、纤维化、硬化、退化性、衰竭、血栓以及功能性障碍等疾病。五脏的不足所产生的病症,往往是很难治愈的,这也就是内经上所讲的,病入五脏者,半生半死也。我们常说的心火,肝火等,属阳,一般都是局限的病症,能治。但五脏不足导致的病症是很难治愈的。
    心不足,必然是心脏的功能减弱,那么他的脉象必然沉。所以伤寒论讲,少阴之为病,脉沉细。反过来说,心功能强,脉象必强,中医说心主神明,这又和大脑有关,大脑的兴奋度高,也会导致心率增快,反之,大脑兴奋度低,则心率减缓。中医说焦苦入心,苦药多寒,所以苦类药能减慢心率,比如苦参。
肝不足则寒,肝脏是藏血的,血足则身暖,所以伤寒论定为厥阴,寒则脉缓。酸入肝,酸类药能安神,故安神能增强肝功能。比如五味子。
    肺不足则呼吸功能减弱,必然会导致心率加快,所以会出现脉数。中医说,健脾益气,体虚的人会呼吸急促。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下源,故肺功能与脾肾有关。
脾(胰)不足,因为脾主运化,运化功能不足,必然导致消化吸收不良,久之会出现脉弱,又会导致血容量不足,甘类药能补中益气,故甘入脾。
肾不足,则会导致水肿、肾病、高血压、低血压等病症。最明显的症状是舌苔厚或水肿,脉象偏细。肾功能与水液代谢有关,肾不足则水液代谢功能减弱,咸淡中药具有利尿作用,故咸淡入肾。
脏腑之间有抑制和增强作用,这就是五行学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5/7 22:3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