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2446|回复: 12

读《之道》---1;读书、西医思维、困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1 22:5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未悟道 于 2015/5/2 09:55 编辑

一,读书
我在1986年,读祝世讷编著的《中医学方法论研究》一书,有陆广莘的一篇文章《中医学的理论模型及其临床思维方法》。觉得陆老的思想观点很是新颖,虽然是用现代语言写的,但对其中的很多基本概念,似懂非懂。直到2011年,网购了《陆广莘医论集要---中医学之道》2009年版。其后从网上下载了2011年版的《国医大师陆广莘》一书,觉得还隔着一层面纱,好似雾里看花的感觉。近日,再次阅读,才觉得基本能够知道陆老讲些什么啦。


读陆老的书,他的学生李海玉写道:研读这些文章,正如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会长诸国本所说:“中医界人士读陆广莘的文章,有时感到陌生的‘洋味’;哲学界读陆广莘的文章,有时感到新鲜的‘土气’,但它确实为中医界讲清了许多难以讲清的问题。”他的文章融合了中西医学、物理学、哲学等概念,行文表述别具韵味,从中可以感受到其跃动的思绪。
这里说的“洋味”,是指书中使用的很多哲学、物理学、科学等概念术语。而“土味”,是指引经据典的古代名词术语,又不仅限于医学典籍的内经、难经、伤寒、金匮,还涉及诸如《淮南子》《汉书》等古籍的语句。本来这些最新的和最古的概念,对于我这个基本就是高小水平底子的乡村医生来说,就够吃力的了,加之,陆老的理解和表述方式又是我读书所仅见,就更是费解的啦!


二,西医思维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费这个劲?这与我想培养一个比较好的中医临床思维习惯有关。我第一次对陆老的文章感兴趣,就是因为那个题目里有“临床思维方法”!
举两个例子,看一下我的西医临床思维方法:
例一,在1983年秋,出诊。一个60多岁的女性。两侧下肢痉挛性瘫痪,卧床不起三年多了。中枢性瘫痪,如常见的脑血管意外所致,表现为迟缓性瘫痪,恢复期、后遗症期,神经功能损害较重的,给以突然和强烈的刺激,或者刺激某个“扳机点”,会出现瘫痪肢体的抽搐、痉挛。本例是较轻微的刺激就会导致痉挛抽搐,这是下位中枢,一般是脊髓损伤的一种表现形式。
我详细询问了病史,三年前不明原因起病,双侧下肢由疼痛麻木直至瘫痪。住三甲医院神经内科。恰逢别人请了省城的一位神经科专家来院会诊,也捎带给她做了拍脊椎片等多项检查,那时这里的医院还没有CT,诊断为急性脊髓炎,治疗无效后出院。我为其进行了详细的常规检查,还用缝衣针逐个脊髓神经分布平面,进行神经系统定位检查。判断神经损害大致位于胸11—腰2之间。
临床思维分析,病位:胸腰段。病理性质:肿瘤,病史三年,没有显著进展,可以排除。急性脊髓炎,在急性发作期过后,也就是出院后的三年里,应该程度不同的有所恢复,至少不应该缓慢进展,基本排除,可能性极小。剩下的就是结核,胸腰椎结核了。病人有面白颧红的结核面容和盗汗。所以建议再次去医院拍片,病家认为以前没有结果,不想去。我说,那时看不出来,现在已经有脊柱轻度后突,局部压痛,拍片应该能看出来。结果是从第11胸椎到第3腰椎,广泛性破坏,诊断为脊柱结核。因此病家相信我,请我治疗,我拒绝接手。
记住这个病例是另有原因。此前,一个湖北来的,住在邻村,很红火了一阵的“名医”!先是每天输很多很多的药,自然钱也花的很多,半个多月无效。后来说了个“偏方”,让病人每天吃半斤食盐!可是无奈病人研末、喝水怎样也吃不下去。我听了,指着圈里养的大猪说,如果你们给它灌下半斤食盐,要是死不了,我加倍赔偿,岂有此理!后来这个“名医”,又让病人每天至少喝一斤白酒,病人硬是一次喝了6两,再也喝不下去了,等到昏昏酒醉醒来,原来还可以的胃功能,从此吃东西很少了。我去看病时,听了这些,回想门里出身的我,就是《验方新编》那样的书,有人中黄、人中白,涉及二便、马粪之类,也没有听说过有这样的“偏方”!后来,我自己想了一个“药理”:我们这儿,儿童尿床,大人说晚饭吃的咸点儿,就不容易尿床。该病人小便失禁,这位“名医”大概是想看看让你吃半斤食盐,还尿不尿?估计这位连失禁二字怕也不知道吧!你不是下肢老抽搐吗,人喝醉酒会全身瘫软,让你喝一斤白酒,看你还抽不抽风?这当然是我瞎测人家的“药理”啦,是因此事,我才对这个病人印象如此深刻。


例二:2012年夏,邻村一40多岁男性,发作性腹胀、便秘、腹痛17年,先后多次住院,四处求诊,也曾吃过我几付中药,最后一次住院做了两次结肠镜检查,始终没有明确诊断,无非是胃肠功能紊乱之类吧。因上吐下泻来我这里输液。我每天检查一次腹部,连续一周。在右下腹有一发作性包块,足有手掌大。经过轻柔后,慢慢消失,最后只剩下阑尾区一个类似于火腿肠样,上下方向的条柱状肿物,不再消失。我问,你和县医院的某院长熟悉吗?熟悉。我说我也和他熟,这就好办了。你对他说,不要再透视、B超,让他摸一下,就说我说的可以摸到有包块。院长摸到了包块,手术切除了大约长达20多厘米的肿物,可疑肿瘤。九天后病检报告结核性肿物。肠结核,腹泻,或者腹泻便秘交替,本例只便秘,术后反而稍有饮食不慎,就出现腹泻。

说这两个病例,是想说西医的临床思维。这两个所谓不明原因的病例,在病情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认真仔细的检查,正确逻辑的思维,是可以找到原因的。也就是说,西医的诊断,是以病因、病位、病理为依据的。或者可以说是看得见、摸的着、测得出来的,是可以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推理出来的,真实的“病”!


三,困惑?
说西医,是想说中医,中医的临床思维问题?假设前一例,诊断为“脊髓痨”、阴虚动风或者什么。后一例诊断为脾虚气滞、肝郁气滞、腹满等等。是依据什么来诊断的,有什么凭据,看得见、摸的着、侧得出吗?即使我相信,你凭什么也让一个西医相信?如果处方,是对症用药,是辨证论治,是方证对应,是专病专方,还是“单方一味,气死名医”?我们为什么在网上讨论中医基础理论问题,为什么不敢讨论西医的基础理论?面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中医流派;五花八门、奇离古怪的说法,我相信谁?中医之道在哪里?路在何方??
我算是门里出身,13岁开始背李时珍脉诀、汪昂汤头、陈修园三字经。几十年始终没有放弃过对中医的学习,但对于中医,感情归感情,效果是效果,于中医的医理,总觉得云山雾罩,没有头绪?比如,用了16个月的时间,几乎戒绝所有娱乐,每天晚上11点吃晚饭, 近于苦行僧的修炼,重新学习伤寒金匮,也写了51万字的帖子。结果是所获无几,对于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思维,仍然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仍然是:“众里寻她千百度”,但不见“她”在何处?


我认同诸国本的判断:“它确实为中医界讲清了许多难以讲清的问题。
今天,就是它啦!陆广莘,《中医学之道》,不论这个选择正确与否,耳顺之年,不再动摇,把《之道》看做我的余生学习和实践中医,在中医道路上前进的唯一指南!













发表于 2015/5/2 12:3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有心得,有理。

前几天我在某中医学习群里也讲了个实例:
西医的支原体肺炎,典型症状就三个:高热、干咳、乏力。
如用中医诊断治疗很麻烦,西医诊断治疗就简单。
 楼主| 发表于 2015/5/2 22:3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百家之一!百家之一?
陆老在2009年5月,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选为“国医大师”,是30位中医、民族医之一。如果加上哪些没有入选的,无名的、草根的专家,当代中医有100家没问题吧。虽说百家不是100家的意思,陆老算当代中医百家之一,是名副其实的。

《陆广莘医论集要---中医学之道》,收集了自1956年到2000年81篇学术论文。《国医大师陆广莘》,收集了2000--2011年间的20多篇文章、讲演、书信和谈话记录。在这百余篇里只有弟子简略介绍了四个病案举例,没有医案,也没有具体的方药使用,所以是纯粹的“医论集要”,是论“道”,论中医之道的书。

《之道》内容提要:国医大师陆广莘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中医学家,本书集中反映了陆广莘教授行医60年来的学术思想,临证体会和理论发挥。从学术思想探讨、临证实践反思、中医研究问题、思路方法探索、基础理论假说等5个方面深入阐发,其学术见解精辟,思路方法新颖,临床体会独特,若能深刻领会其精髓,灵活掌握其方法,将对重新认识中医、研究中医、发展中医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和启发作用,对21世纪中医学术的发展、临床水平的提高,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这里有三个关键词:理论发挥、精辟新颖独特、重新认识中医。我正是奔着这个来的,从陆老的思想、思路、方法的角度,重新认识和整理一次所学所历的中医知识。把陆老思想和我的具体临床实践相结合,看能否提高自己的中医临证实际水平,这是从我个人的、实用的角度来说。
陆老说过,他是少数派,说敢开风气之先者必自信。为什么是少数派?读者看了我的系列介绍后,会做出自己的判断。如果从中医整体的发展来说,陆老思想,能否经受得住历史的检验,成为中医方法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那是后人的事。如果陆老的学术思想,真的能为中医发展作出划时代意义的贡献,那样的话,陆老陆广莘,将会成为中医发展史上的百家之一。

陆老是当代中医百家之一!没问题!
陆老将是历史中医百家之一?问号?

1,陆老对中医有哪些“理论发挥”?为什么说陆老的“学术见解精辟,思路方法新颖,临床体会独特”?
2,我应该从怎样的立场、观点、方法出发,去重新认识中医?怎样把陆老思想应用于我的临床辨证论治实际?
前一个问题算第一步,根据两本书,我个人的理解,全面介绍,重点突出,侧重辨证论治的思路方法探讨。后一个问题算第二步,无书可查,是本帖完成之后的事啦。
用笔记的形式介绍,是为了方便,想起什么写什么。虽说主要是为了自己而整理,为了能“深刻领会其精髓,灵活掌握其方法”,更希望感兴趣者交流和批评!



 楼主| 发表于 2015/5/3 22:37: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未悟道 于 2015/5/3 22:46 编辑

五,以西医为镜
陆老说:“---以对方为镜子更好地认清自己”。
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为了与中国固有的医学、医生相区别,被称作西医,从此才有了中医和后来的中西结合医之说。陆老每每以西医为对照,来分析、表述他的中医学术思想。
我们说中医学特色、特点、特征,自然是与西医相比较而言的。现在,我们医生和一般民众,已经习惯了使用西医的概念,相对而言,中国原来的医学常识,则越来越淡化了,甚至普通百姓偶尔使用的“上火”、“中阴”、“积食”之类说法,也常常被医生视为不科学和落后的象征。你对一个人说他是高血压、坐骨神经痛,他知道,你对人家说肝阳上亢、痹病,他会莫名其妙。另一方面,诸如,一说腰痛,就是肾虚,老头、少男都知道六味地黄丸,倒是得益于铺天盖地的“普及中医”?误解中医!
就医生来说,西医、结合医自不必说,即使中医科班出身,接受的西医教育,后来的医疗环境等等,都促使形成西医的理论解释和临床思维习惯。就像前面我提到的我自己的情况,形成的西医思维定势,习惯于从西医立场、观点、方法来看待中医理论和临床问题。自觉不自觉地把西医的理论,视为理所当然的科学标准,所以免不了脑子里时不时地冒出这样的念头和感叹:中医有效归有效,至少中医的理论实在是不科学,或者说是“不够科学”!
陆老以西医“为镜”,来表述中医与西医之间的不同;也可以用来区别,在中医很多基本问题上,陆老自称的“少数”,与主流教材的多数之间的差别。这不仅是理论表述的需要,也是临床实际现实:说中医,离不开西医背景。

六,对医学目的的反思---疾病医学模式
陆老书中,多次反复提到:医学是干什么的?医学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是医学的本质功能?

陆老谈到:1993年,美国邀请我去讲学,讲的就是自我痊愈能力。回国后,美国的哈斯汀研究中心发给我们一个邀请信,邀请我们参加他们在1992年发起的一个国际研究计划------“医学的目的再审查”。这是由美国哈斯汀中心发起的,联合西方发达国家关于《医学目的的国际计划》研究。1993年邀请中国参加,1994年又增加了智利、印尼、丹麦等国。上述问题的提出,是基于以下认识:
“所有国家或早或迟都会发生一场医疗系统的严重危机。   由于过度重视技术,现代医学产生大量问题,包括经济、道德和法律等问题。而发展中国家在追求高技术医学方面,甚至比发达国家走的更远。   由于围绕医疗机构行为的医学模式,只是针对疾病的;而基本的生物医学研究,主要是针对降低病死率和征服那些致命的疾患。但是有讽刺意义的是:在降低病死率的同时,却导致患病率的增加,我们中间有越来越多的病人;老龄社会、慢性病和残废问题日益增多,这些病人不能治愈而需要照顾直至终生。”

陆老说:他们为什么要发起这样一个研究计划呢?因为:第一,当代世界性医疗危机;第二,医疗费用不断上涨,达到了不可承受的地步;第三,药物的加速淘汰,药物的研制难度越来越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应淘汰这种制造疾病的医学模式,因此《医学目的的再审查》报告指出:“当代世界性的医疗危机,根源于近代医学模式的主要针对疾病的技术统治医学的长期结果。就是技术统治医学”。这句话非常尖锐。生物医学模式相当于我们在医院里找病,哪个医院水平高,就是确诊的能力强。
1962年卡逊发表的《寂静的春天》,揭示了以农药为代表的直接对抗和以化肥为代表的直接补充,带来了对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化学污染。从农业到医学,人们认识到近百年来,由于大量使用化学合成药物的化学疗法,带来与药物有关的化学污染,人体不断受到化学物质的冲击,由此产生对人类长期不良的后果。
1,“消除病因”的抗代谢化学疗法,很快出现耐药,甚至是多元耐药现象。它加速病原的变异而制造新病原,加速药物的淘汰而增加新药研制的难度和费用。
2,“纠正病理”的受体和通道阻滞剂广泛应用出现了受体超敏现象,它加重机体对药物的依赖,停药减药就反跳;它实际上加重机体内环境的震荡,使慢性变和复发增加。
3,“清除病灶”的针对靶点的化学药物长驱直入,加剧体内化学污染,使抗原负荷过重导致免疫应答错误,免疫超敏和自身免疫病增多。
4,外源性直接补充带来内源性抑制,外源性直接对抗带来内源性激发作用。
5,人类的外周白细胞数下降三分之一以上,男性的精子数下降近半,活动度显著下降。

引用这些大多数医生都知道的问题,指出现代医疗模式潜在的危机,并不是要贬低西医的现实和历史价值,而是因为陆老关于中医学的基本观点、概念等等,是与西医的疾病医学特征相对照来表述的。
西医的医学观,是疾病医学观,主要是针对疾病的医学,诊断和治疗就是找病和治病。诊断疾病的依据,是病因、病位、病理。相应的医疗手段,是针对病因---消除病因;针对病位---清除病灶;针对病理---纠正病理;外源性直接补充和外源性直接对抗。
陆老说:“以对方为镜子更好地认清自己”,就是这个意思。

中医不是找病的?中医不是治病的?陆老的原话是:“中医本来就不是治病的”!











发表于 2015/5/4 15:0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cs6186 于 2015/5/4 15:20 编辑
大别山候鸟 发表于 2015/5/2 12:34
楼主有心得,有理。

前几天我在某中医学习群里也讲了个实例:


我儿子8-9岁时就是2次发烧反复不退,用中药退烧后又反复,结果住院治疗,在医院高烧40度,也只是喝退烧红药水,敷冰袋,没有好办法。用红霉素一周就可以抑制住炎症。医生说,这个病12岁以前的小孩很容易的,大了有自身抵抗力就很少得。

支原体导致的小儿发烧,不知道如何用中医判断,症状是开始低烧,脉搏很快,浑身烫,无流鼻水等表证,继而高烧,膝盖乏力,膝盖后窝痛。每次症状都一样。大便几天不解或干。
我曾经试过用石膏、淡竹叶、当归、大米,吃到小孩子拉稀,还是不退烧。
 楼主| 发表于 2015/5/5 22: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未悟道 于 2015/5/5 22:13 编辑

七,中医本身不是治“病”的
你没有看错,我没有写错,这是陆老原话。
《陆》—14页:1987年我去国外治疗艾滋病,谈判的时候,对方首席谈判代表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带了一大批免疫学家、细菌学家、生化学家,一开始谈判就给我提出2个问题:第一,你们见过艾滋病吗?第二,你们带了那么多的中药,都做过抗HIV实验吗?我说,我来的时候中国没有艾滋病,只有一例,是美国人,他到中国来旅游,得了肺炎,死于协和,后来诊断是艾滋病。所以我们没有见过。
但是,中医能不能治没有见过的病?能治。因为中医是理论医学。比如,放射病,我们不大见得到,但当年白俄罗斯核电站出事的时候,中医去治了8000多人;微波病,教科书上没有,但中医也能够治。所以关键不在于治什么病,因为中医本身不是治“病”的。第二,难道我要引进本来没有的HIV做实验?另外中医并不是一定要通过中药直接抗病毒,可以通过动员身体里面抗病毒的力量来解决这个问题。

注:《道》指《中医学之道》;《陆》指《国医大师陆广莘》。下同。

1,中医是理论医学:在这里,老外提了两个他自认为陆老无法回答的问题,你们中国医生没有见过更没有治疗过艾滋病;你们带了那么多中药,连抗HIV病毒的实验都没有做过;医生没有见过,药物没有实验过,却跑到外国来要给人家治疗艾滋病?客气点儿说,想不通,不客气的说,岂有此理?
陆老回答,因为中医是理论医学,不是经验医学,所以能治没有见过、经验过的病。物理因素的核放射病,微波病,西医没有搞明白,中医能治,生物因素的艾滋病,中医同样也能治。不仅是艾滋病,中医连麻疹病毒、感冒病毒也不知道,照样治病。用牛痘预防天花最早起源于中国的种人痘技术,就是调动机体抵抗力,胜于治疗疾病的例子。

《道》--280页:把中医学只看作经验医学,是只承认“医者技也”的单纯技术观点。或认为中医只是一门技艺而不认为是科学,只主张研究“有术之学”,甚至视“医者理也,理者意也”为唯心论,否认中医学需要理论和具有自己的理论,历史的教训应该引以为戒。

中医需要经验,西医也需要经验,但中医不是经验医学,中医是理论医学。我猜或许陆老的言外之意,是说与中医的理论医学相对应,西医是技术医学,即上面引用的哈斯汀国际研究计划报告中指出的:“就是技术统治医学”。

2,中医本身不是治“病”的
做了几十年的医生,没有想过也没有听说过这样的命题!陆老反反复复地强调中医“治病必求于本”,可见中医本身是治病的。中医的病,治病,与这里的“病”有什么不同?不是这个小标题能说清楚的,先放下。

因为陆老的表述病字加了引号,是指西医意义上的,西医医学观的,老外心目中的“病”。正如陆老上面的举例,中医没有见过艾滋病,不知道HIV病毒的病因,不了解获得性免疫缺陷的病理,不清楚反复自身感染的具体病位。而只有具备这三个基本条件:病因、病位、病理,都明确的才能命名为“病”。西医对于不具备三个条件者,不能以“病”命名,只能叫做“综合征”!可见,中医用中医理论和中药,或者针灸等其它手段,来治疗艾滋病,不是针对“病”的。也不具备消除病因、纠正病理、清除病灶的针对“病”的治疗手段和技术。所以陆老断然回答:中医本身不是治“病”的。
一个医生,一种医学,不清楚病理解剖,不了解药物的化学成分,不做抗病原体实验---竟然能治病?无怪乎那个老外困惑!

第一次,看到这里,陆老对第一个问题智慧的回答,对第二个问题幽默的反问,让我哑然失笑!后来,我再也笑不出来啦!因为,何止是老外?应该说,这是时至今日,中国社会、中国医学界的百年困惑!

八,百年困惑
《陆》---130页:百年来中医很坎坷,或者说经历了一个大难不死的历程。---首先是大难,第一个问题是梁启超的问题。梁启超提出一个命题,中医尽管能治好病,但是没有人能够把中医的愈病之所以治好病的道理告诉大家。这个命题可以说到现在为止还是个重要命题。原因有二:第一,中医能治好病;第二,中医愈病之理说不清楚。可以说到现在为止,还是说不清楚。   接下来是北大陈独秀在1915年就回答了这个问题,认为是由于中国的医学不知道科学,不是科学。有三条原因,第一条,没有从事人体的解剖,不了解人体构造,因此病在什么地方不清楚;第二条,也没有从事药性分析,也不知道药物的化学物质基础是什么,因此也无法回答药物愈病之理;第三条,菌毒的传染更无闻矣,也就是细菌病毒的传染在中国的医学还没有听说过。这符合历史事实,理由就是陈独秀提出的三条是近代医学科学的成就。   ---接下来也是北大的胡适提出了一个命题,西医能说清楚人得的什么病,病在什么地方、什么性质、什么原因,虽然治不好但是西医是科学的,治不好是因为我们现在还没有发明那些药物。他的第二句话厉害,中医能治好病,就是因为说不清楚得的什么病,也就是说不清楚他病在什么地方、什么性质、什么原因,不知道药物化学的结构,所以认为中医不科学。陈独秀说中医不知道科学,胡适说中医不科学。
大难应该说在20世纪初的上半叶。---所以在北洋ZF考虑大学要不要有中医的时候,他们准备废止中医,也不用中药,因为他们认为中医不科学。南京ZF更要把中医消灭,在1929年要废止中医。   到了1935年中华医学会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叫做《存乎废乎》,讨论对中医是保存还是废除。文章认为中医的诊断理论是不科学的,治疗思想是不科学的,但是它有效。效在哪里呢?就在药物和方剂,这就是物质基础。所以,就提出废医存药。中医可以废,中药和方剂我们可以研究。怎么研究呢?就是用疾病医学的观点和方法进行研究。   1950年------人们对中医又存在着不放心。中医能治好病是事实,但是中医治好病的道理不清楚。因此全国的高等院校和医学院所、研究所就把精力大量地集中在对中药进行药理分析上。中药分析实验基本上就是针对三条:第一,能否消除病因。对细菌能否抗菌,中药能否抗病毒,中药能否抗癌。第二,能不能纠正病理。血压能不能降,血糖能不能降等等。第三,能否真正的定位。有针对性地消除病灶。   为集全国之力,在20世纪60年代初召开了全国的药理学会,交流了各大医学院校和研究所的药理实验的经验。当时的结论很令人遗憾:大部分的中药被认为是无效的。少数的药物有效,而比之于同类的西药又大大不如。有点抗菌的作用,但不如青霉素,有点降血糖的作用又不如胰岛素,有点降血压的作用不如降压药。不是说中药有效吗?可是说根据实验结果证明中药无效。虽然如此,但临床有效这个事实是不能否认的。那么只能思考药理实验的方法是否有问题。   ---因此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到90年代,包括到现在,一直都还是这个疑问。或者说中医一直在努力,但是问题一直在伴随。
我们用病因、病理、病位这三个要素建立起来的疾病分类学,却始终没有考虑这样一种思维方法,这样一个学科,这么一种分类是不是终极真理呢?是不是可以对中医是否科学作出一个评价呢?
《陆》—66页:到1980年12月《医学与哲学》发表署名文章,还在指责“中医是极端原始和不科学的。其立论根据是:“经中医辨证成为证候之后,反而与疾病不沾边了,并不能正确反映疾病的本质”。
《陆》---5页:20世纪50年代把“证”只局限为疾病的外观表象。后来又把“证”推而作为诊断结论,认同为也是“疾病本质的病因、病性、病位”。以后更把“证”置于“疾病下面的辨证分型”而从属于病,说“病是概括疾病全过程的本质,证是反映疾病某一发展阶段的本质”。中医界错误地以为疾病医学就是医学科学化合现代化的样板,把“证”自我从属于“病”。


只能尽量压缩篇幅,简略摘要。因为把中医的病,与西医的“病”混同起来,导致中国医学界的中医、西医、结合医,科学精英、名人、伟人,时至今日的百年困惑!我觉得这就是陆老在另一个场合说的一句话:“全拧了”!
 楼主| 发表于 2015/5/5 22: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九,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这个口号,我的同龄人太熟悉了,现在不提了。开始是指破除封建迷信,包括后来文革期间破除对政治、技术以及各个领域权威的迷信。
这个标题是我的提法,陆老的原话是:
《陆》—36页:大标题:医学不能拜倒在科学脚下。
《陆》—258页:小标题:要从疾病医学教条统治中解放出来。

我的理解:第一条,医学要破除对科学的迷信;第二条,中医要破除对疾病医学的迷信。

中医迷信西医,自惭形秽。
中医要发展,中医现代化,中医学的前途,就是要用西医的医学观,用西医理论和技术来解释、研究、改造中医,“弯下腰来拉一把”(陆语),把中医提高到西医疾病医学的高度。其结果自然是西医把中医肢解、分化、消化、吸收,“同化”了中医,消灭了中医!理由还是那个潜台词:西医是科学,中医不科学!
对这样的中医现代化研究,湖北中医学院的老院长李金庸,晚年感叹道:辛辛苦苦几十年,培养中医掘墓人!
西医迷信科学,自鸣得意!
西医,现代医学,是科学的体现,科学的化身。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诊断和治疗技术的应用,例如心血管搭桥技术,生物化学的研究,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的发展,医学终究会消灭所有疾病,使全人类变成没有疾病的健康人。只要沿着现有的科学道路前进,遵循现代医学模式发展,一个美好的医学科学前景终究会展现在人类的面前,当然,那时也就不再需要医学,不仅是中医。
在我读过的大约十几本现代科幻小说里,多数描述的科幻背景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不能在地球表面或者地球上生存,可见当代具有必要的科学素养的科幻作家们的忧虑,而不是上面描述的美好前景!
科学与自然
只引用恩格斯的一句话:人类对于大自然的每一项胜利,都会受到无情的报复!

言归正传。昨天,恰好是“五四”运动纪念日。
《陆》—131页:我们国家尤其是以“五四运动”为标志开始提出了两个重大的口号,一个是民主,一个是科学。把科学摆在一个崇高的地位,如果不科学就清除出去。
《道》---15页: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人们对新与旧的看法有过这样的情况:凡是中国所没有的都叫做新,都是好的;凡是中国有的都叫做旧,都是不好的。凡认为旧的,都反对,例如反对中医中药和京剧等。一些人用西方哲学史的模式来总结中国哲学遗产,把西方哲学的范畴、概念套在中国哲学史上,用西方哲学的面貌改造中国哲学,把中国哲学西洋化。另一些人用西方哲学作标准来衡量中国哲学,把它看得一无是处,学着黑格尔之流歧视中国哲学的那一套偏见,根本否定中国哲学,认为只是原始的“未进状态”,“大半是术非学”,“没有存在的余地”,声称要来一次最后的根本解决,“向咽喉处着刀”,“将中国文化根本打倒”。------“阴阳五行、三部九候之谬,足以废旧医之理论有余;治病必求本,用药如用兵二语,足以废旧医之治疗而有余”。(《中华医学杂志》1935,7.)

引用这段文字,一是看中国的精英们正是在那样的历史条件下,在“百事不如人”(陆语)的精神枷锁下,开始迷信科学与西医的,直至当前!二是看他们是如何看待中医哲学的,因为中医、西医的医学观都有其哲学背景,而阴阳五行又是中医的根“本”。

误区
1,科学本身与科学精神、科学性、科学的,概念不同一,常常混淆不清。
2,现有主流科学是科学的,是现代科学。
我们来看一下科学史权威,《中国科学史》作者李约瑟(英国人的中国名字)的说法:
道》—63页:李约瑟把现代科学定义为中国的有机论和西方的机械论之间的一种协调或统一。他认为现代科学既非西方的,又非东方的,而是世界性的。现在在西方的(机械论的)科学,由于它产生于欧洲而不可以称为现代科学。只有当它能够也接受来自其他文化的贡献之后,它才会发展壮大为现代科学。他认为中国科学的特征,在于它属于怀海特意义上的有机论科学,因此从科学发展史的必然趋势来看,它较之西方科学更为近代。关于机械论哲学在建立现代科学中,起了不可缺少的作用这一论点,已成为陈词滥调,这就使李约瑟提出的通向现代科学的另一些可能的途径,值得人们去进一步审察。他的贡献主要是:把一位生物学家的观点应用于物理科学的历史研究,得出那些原来学习物理学的科学史家从未想到的许多新颖见解,并使历史学家成功地避免了当代的唯科学主义强加给古代和中古代的年代学错误。(中山茂)

科学、医学、西医、中医,相互紧密联系,但是各有各的研究范围,学术边界。从文化这一大概念来说,世界文化的大趋势,是东西方各自向对方学习。

先是认为中医不科学,后是用科学来研究中医,潜台词是中医不够科学。几十年研究中医中药的结果,只能说中药、针灸等物质和技术有效,中医的理论实在是不科学!感情不同,愿望不同,判断一样,结果一样。
中医必须发展,必须现代化,必须学习西医,必须利用科学,这是无可置疑的事实,但是是以中医为主体,在吸收和消化、同化西医所有知识和技术,使用一切科学的原理和技术中发展,而不是相反!如果我理解的不错的话,这就是陆老的意思。

所以这个我自小就已经习惯了的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是要倒过来了,不是破除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医学的迷信,恰恰相反!

因为两本书其实是百多篇论文,从中理出个头绪,力求简捷的表述出来,我是很吃力的。读者可能已经厌倦了我写的帖子,一点儿也没有具体说中医?请原谅,这些东西确实是理解陆老中医学思想的必备常识,下面直接从中医的源头,中国文化和哲学特点谈起,仍然免不了与西方对照,尽量简略些吧。

发表于 2015/5/6 19: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治人,西医治病。
一个有机论,一个机械论。
一个重整体,一个看局部。
其思路方法不同,各有所长,将来或现在已经在融合。
问题是未来在理论上怎么确定谁融合谁?这是个中国人的情结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15/5/6 21:5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十,西医的哲学与科学背景
《道》—17页:由于研究对象的层次不同,问题的症结在于始终想用适合于简单对象的术语和概念来理解复杂的现象;正是这种只重分析和实验的方法是近代西方科学的主要特征。这种现实世界简单性概念,认为要了解宇宙,只要了解基本粒子这样构成宇宙的砖石;懂得了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就可以理解生命,这曾经是科学的信条。普利高津指出:“科学正处在结束现实世界简单性信念的阶段,应当从各个单元的相互作用中了解整体,要了解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在宏观的尺度上,组成整体的小单元怎样表现出一致的运动。这种新的思想发展,和中国的学术思想更为接近;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是着重研究整体性和自发性,研究协调和协和。现代科学的发展,近十年物理学和数学的研究,如托姆的突变理论,重整化群,分支点理论等,都符合中国的哲学思想。我们已从封闭宇宙(其中现在完全决定未来)的认识,走向开放宇宙(其中有涨落,有历史发展)的认识,这是西方科学和中国文化对整体性、协和性的很好结合,这将导致新的自然哲学和自然观。”

《道》—158:西医学是西方的哲学传统同近代自然科学成果相结合的产物。西方哲学的构造性世界观及其寻求事物本源的传统,决定了它的溯因分析认识论的认知方向,是向后、向下、向外去回答关于“物”的从何而来或“形”的如何“成”的所以然之“理”;是回答“形成”这一现状的历史,这一现象的本质,这一结果的原因,这一结构的实体要素,这是一种关于“物的形成”之理的科学观、理论观和知识论。------。
由于现代科学发展过程中,是物质科学领先于生命科学;近现代自然科学是以物理学为先导的以数理化为基础的、非生命的物质科学发展史。物质科学为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提供了学理基础和研究手段,它的微观实体本质论和受控实验方法论,推动观测技术手段的发展,使研究对象的观测内容得以向微观层次不断地深入。由于它在非生命物质科学领域中取得了成功,从而使溯因分析认识论的认知方向和任务,在自然科学中居支配地位。西医学借助自然科学的观念和技术,使其对疾病本质原因这个目标对象的探求,从器官向细胞、分子、受体、基因等层次深入。并在相应层次上寻求消除病因、纠正病理和清除病灶的原因疗法和对抗疗法,研制相应的化学单体作为其药物研究的目的。“识病求本”的溯因分析认识论,寻求疾病的本质作为西医学认识和实践的目标对象,由此发展了以病因病理病位为基础的疾病分类学知识体系。医学进步的标志,也就表现为对疾病本质认识和相应对抗疗法的技术上的进步,也就是医药高科技。而对抗疗法也就成了西方的科学医学、正规医学、现代医学的特色标志。西医学作为一门学问,提问的方向是:疾病(包括症状体征和化验指标)从哪里来?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是向物质科学学习,学习它的微观实体本质论基础上的:溯因分析认识论和受控实验方法论。
追求精益求精地发现和确诊疾病及其对抗疗法的高技术,是医疗费用日益昂贵的主要原因。费用昂贵加剧了医疗服务的社会分配不公。更主要的内在危机在于:医疗效果在整体水平上的下降和反目的效果。------不能怪技术统治医学,而要责之医学还缺乏驾驭高技术的医学指导思想,现代医学需要“建立朝向独立的规范化目标的运动”,不能把医学仅限制在认同物理学化学层次的规律而已。


“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高级生命,不是简单的“物”。
生命由物质构成,研究物质科学的物理学、化学原理,同样可用于研究生命,但这只是生命的一个最低层次,与无机世界相同的层次。生物学,生物化学,直至基因、分子层次,同样是生命的重要组分,也同样只是低级生命层次。用普利高津的话说,是“组成整体的小单元”,还不是人体本身。每一个层次,从分子到器官,都是人这一整体的“小单元”,与人这一整体具有质的不同。陆老认为,中医是研究“人”这一整体层次的医学。
这里普利高津所说的整体性和自发性,协调和协和,就是陆老表述中医医学观,例如天人之际、阴阳五行等中医理论,常用的现代科学语言,也就是诸国本所说的“陌生的‘洋味’”。

不够科学的“现代科学”与不够现代的“现代医学”!
综上所述,现代科学应该是东西方科学的融合,我们习惯于当作样板和标准的科学,并不是李约瑟所说的真正的“现代科学”。
同理,在绝大多数医生和民众心目中,认为现代的医学科学,其实还只能说主要是西欧医学,也同样不是高级科学家所说的“现代医学”!也就是说,用还远远不够“现代”,不够“科学”的科学和医学,来评判中医,批评中医,研究中医,无怪乎几十年收效甚微,失多得少!
西方科学,至少在西方的高级科学家看来,必须与东方的科学,或者我们更习惯于称为东方的哲学、智慧学相结合,才能成长为“现代科学”。就医学,简单点儿说,西医要进步,必须学习中医的思想、方法、技术;中医要发展,必须利用西医的成果、技术、手段。
从中医角度说,当前最大的问题是:中医是否能从疾病医学的教条中解放出来,重建中医的主体价值,恢复中医的学科自信?然后才是继承传统,发扬自我,融合西医,面向未来!

《道》—229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百年来多以“他石”以攻“我玉”。今后还应用“我玉”以攻“他石”,中医理论要面向世界,要回答当代医学重大问题,在解决当代医学重大问题中发展中医理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5/12 03: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