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紫极先生

伤寒,瘟疬与杂病的辩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5/20 23: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行先生:什么病也好,人体结构(生理)是不变的。在下认为:伤寒论是借外感讲六经(人体生理结构)。伤寒论或有不足之处,但六经是没错的。
发表于 2006/5/20 23: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新晴 at 2006/5/20 23:09:
一行先生:什么病也好,人体结构(生理)是不变的。在下认为:伤寒论是借外感讲六经(人体生理结构)。伤寒论或有不足之处,但六经是没错的。

诚然,没错,我可没说六经有错。伤寒、温病我都在学习,感觉不能偏废。对一些病伤寒方无效时,温病方还是很有效的,我已有体会。
发表于 2006/5/20 23: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vwxr at 2006/5/20 22:23:
惟“冬伤于寒,不即病,则寒气留连化火,”不解,寒气如何化火?


“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

在下愚见:火比较特殊
 楼主| 发表于 2006/5/20 23: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一行,终于能见到你自已的见疑问了。希望你不要人云亦云,想学习中医,就要深入到经典中去。

《内经》中,本无“疫”,只有遗篇中才见“疫”字,本先生在此文中,所用的瘟、疫等,也是用现代的意思。

在《内经》中,温病,与瘟病是两种病名,不为同一体。《经》云:冬不藏精,春必温病。此之温病,即是伤寒中的温病。《经》云:温厉大行,远近咸若。此中的温厉,即是指现代的瘟疫。你所引用的:“温病与温疫、瘟疫、热病,名称、写法虽有不同,但并无本质区别。”你去考证过吗?

以个人对中医的主观态度去学习中医,是学不好的,最后会学偏的。
发表于 2006/5/20 23:42:16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和温病的共同点,均为外感热病。
伤寒和温病的不同点,归纳综合如下:

病因学:
伤寒主要感受寒邪、风邪。
温病主要感受温热和湿热病邪。

此处已然将仲景之伤寒(广义)曲解(狭义)。


病机学:
伤寒始于足太阳经,寒邪由肌肤毛孔而入,按六经传变,伤寒易伤阳。
温病始于手太阴经,温热病邪由口鼻而入,按卫气营血和三焦传变,温病易耗阴。

太阳为一身藩篱,温邪既自口鼻而入,如何又从表解?


症状学:
伤寒临床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口不渴,尿清长,脉浮紧,舌质淡,舌苔薄白。
温病临床表现为发热重,微恶寒或者不恶寒,心烦,口渴,有汗或者无汗,尿微黄,脉数,舌尖赤,苔薄黄。
两者早期鉴别要点,根据本人临床经验有三:咽喉部充血、扁桃体炎症;舌尖赤;尿微黄者为温病。咽喉无充血、扁桃体不肿大,舌质淡,尿清长者为伤寒。可供临床参考。

此处仍然是应狭义伤寒与温病作比较,殊非仲景原义。吴鞠通  温病条辨  中温病初期还有用桂枝汤的。


治疗学:
伤寒汗不厌早,下不嫌迟,重在误下,伤寒下法必须待表症全无,一下即可,不可常用,伤寒晚期多亡阳,用回阳救逆法,伤寒有救逆汤。治疗步步护其阳。

此处可以看出对该作者对伤寒论未深入学习。显是谬解。是为了与下文对应而作的一偏之论。伤寒论  大法是  保胃气,护阳气,存津液。“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总之,要“认证无差”,吴鞠通云:“真能识得温病,断不致以辛温治伤寒之法治温病”,

此言不差,但不可以后人误用辛温治温病而得出  伤寒论之法不可以治温病  的结论。



叶天士云:“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伤寒和温病属性不同,治疗迥然有别。

对一些病伤寒方无效时,温病方还是很有效的,我已有体会。


经方的运用上是有水平高低,层次差别的,多看看胡希恕老先生的医案,就知道自己对于伤寒论理解的差距和到哪种程度了。



寒温之争大体出现于民国年间,至于寒温之争究竟是不是温病学家发起,大帽子不能乱扣

寒温之争远早于民国,还请多看中医学史便知,只是清朝至民国更为突出罢了。详细了解便知我是否扣帽子了。


还请明察!


==
古月按:
vwxr 版主的文原本和 一行 混在一起了,我把 vwxr 版主的文字加粗,以利阅读分辨,馀一字未改。

[ Last edited by 古月 on 2006/7/27 at 15:36 ]
发表于 2006/5/20 23:43:2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紫极先生赐教。然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的看法有所不同。内经所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难经所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伤寒论有云: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以上等等,伤寒学派纳入广义伤寒之中,而早期温病学派则将其纳入伏气温病之中。我个人认为,此说应遵从伤寒,因《素问.热病篇》有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此六气入里化热之热病也,所以对于此类疾病的治疗,还是应该遵从伤寒学的。但是温病学之中,并没有混淆伏气温病(即广义伤寒)和瘟疫的区别。
 楼主| 发表于 2006/5/20 23:55:27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一行 at 2006/5/20 23:43:
而早期温病学派则将其纳入伏气温病之中。

自《内经》始,早把温与瘟分的清清楚楚。温病派再把二者乱而为一,不分温与瘟,认为同一病,叶士之学吸收吴论,分别一派,说他为开乱医道之先河,并没有冤枉他。就怪他的弟子们不争气吧。
 楼主| 发表于 2006/5/21 00: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温,瘟治法不同,瘟有寒疬有温疬,温疬与温病之治法相似但非等同。温病自太阳伤按六经有定法,而温疬自口鼻入无定法,只可鉴温病法。这就是伤寒之中无疫病成节之原因。温病成法都不可直接拿来治温疬,若以温病法去治寒疬,则死之更速。这就是现代疫证,用清法死的更快的原因(比如有些传染性感冒,就被治成的各种癌证)。
混温于瘟造成的结果,就是如今中医医道混乱的原因。温病派现代的盛行,是与西医治病源之法狼狈为奸的结果,盛行并不能代表其有用。
此之始就是温病派的创立,本来就不应当有此一派。
发表于 2006/5/21 00: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和温病的共同点,均为外感热病。
伤寒和温病的不同点,归纳综合如下:

病因学:
伤寒主要感受寒邪、风邪。
温病主要感受温热和湿热病邪。

此处已然将仲景之伤寒(广义)曲解(狭义)。
不是这样,此文作者是反对伏气温病的,而温病主要感受温热和湿热病邪,也是指“瘟疫”之温。

病机学:
伤寒始于足太阳经,寒邪由肌肤毛孔而入,按六经传变,伤寒易伤阳。
温病始于手太阴经,温热病邪由口鼻而入,按卫气营血和三焦传变,温病易耗阴。

太阳为一身藩篱,温邪既自口鼻而入,如何又从表解?

你还没了解温病学说,与伤寒学说不同,所以有离经叛道之感。
《温病条辨》第二条就说明这个问题了:古来但言膀胱主表,殆为尽其义。肺者,皮毛之合,独不主表乎?


症状学:
伤寒临床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口不渴,尿清长,脉浮紧,舌质淡,舌苔薄白。
温病临床表现为发热重,微恶寒或者不恶寒,心烦,口渴,有汗或者无汗,尿微黄,脉数,舌尖赤,苔薄黄。
两者早期鉴别要点,根据本人临床经验有三:咽喉部充血、扁桃体炎症;舌尖赤;尿微黄者为温病。咽喉无充血、扁桃体不肿大,舌质淡,尿清长者为伤寒。可供临床参考。

此处仍然是应狭义伤寒与温病作比较,殊非仲景原义。吴鞠通  温病条辨  中温病初期还有用桂枝汤的。

是,此伏气温病和广义伤寒之同处,我还是支持广义伤寒的。

治疗学:
伤寒汗不厌早,下不嫌迟,重在误下,伤寒下法必须待表症全无,一下即可,不可常用,伤寒晚期多亡阳,用回阳救逆法,伤寒有救逆汤。治疗步步护其阳。

此处可以看出对该作者对伤寒论未深入学习。显是谬解。是为了与下文对应而作的一偏之论。伤寒论  大法是  保胃气,护阳气,存津液。“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没有看出来作者与伤寒大法有何相悖之处。

总之,要“认证无差”,吴鞠通云:“真能识得温病,断不致以辛温治伤寒之法治温病”,

此言不差,但不可以后人误用辛温治温病而得出  伤寒论之法不可以治温病  的结论。

温病当为瘟病才对。个人认为伤寒所不及的,是“戾气”所感的温热、湿热之病。

叶天士云:“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伤寒和温病属性不同,治疗迥然有别。

对一些病伤寒方无效时,温病方还是很有效的,我已有体会。


经方的运用上是有水平高低,层次差别的,多看看胡希恕老先生的医案,就知道自己对于伤寒论理解的差距和到哪种程度了。

呵呵,经方不是我用的,这话就不说了。

寒温之争大体出现于民国年间,至于寒温之争究竟是不是温病学家发起,大帽子不能乱扣

寒温之争远早于民国,还请多看中医学史便知,只是清朝至民国更为突出罢了。详细了解便知我是否扣帽子了。

还请明察!

温病学于晚清才成熟,寒温之争激烈之时就是晚清和民国。我说的“帽子”,是指兄台所说温病学派挑起争端之说。

[ Last edited by 一行 on 2006/5/21 at 01:36 ]
发表于 2006/5/21 00:36:32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紫极先生 at 2006/5/21 00:08:
温,瘟治法不同,瘟有寒疬有温疬,温疬与温病之治法相似但非等同。温病自太阳伤按六经有定法,而温疬自口鼻入无定法,只可鉴温病法。这就是伤寒之中无疫病成节之原因。温病成法都不可直接拿来治温疬,若以温病法去治寒疬,则死之更速。这就是现代疫证,用清法死的更快的原因(比如有些传染性感冒,就被治成的各种癌证)。
混温于瘟造成的结果,就是如今中医医道混乱的原因。温病派现代的盛行,是与西医治病源之法狼狈为奸的结果,盛行并不能代表其有用。
此之始就是温病派的创立,本来就不应当有此一派。

温疬、寒疬之说,甚是精彩,不知古往今来历次瘟疫是温疬多,还是寒疬多呢?我想历次流行性感冒是否适用于温病治法,还是应该辩证施用。首先应分开温病(戾气所感之温热湿热病)和广义伤寒的分别,然后再分温疬、寒疬吧?。瘟疫的肆虐,是温病学产生的温床,这一派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理由我上面说了好多了。伤寒学如果能解决掉历次瘟疫,温病学派是没有产生的根基的。引用吴有性一段话:嗟呼!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简古书,原无明论,是以投剂不效,医者彷徨无措,病者日近危笃。病愈急,投药愈乱,不死于病,乃死于医,不死于医,乃死于圣经之遗亡也。吁!千载以来,何生民不幸如此。余虽固陋,静心穷理,格其所感之气,所入之门,所受之处,及其传变之体,平日所用历验方法,详述于左,以俟高明者正之。
至于“温病派现代的盛行,是与西医治病源之法狼狈为奸的结果”我不同意,当今所谓的学温病者,一味苦寒清热,解毒泻火。其实哪是温病,纯粹西医,对这种庸医当然要排斥,但不能怪到“温病学”头上。只学伤寒的,还不是大把庸医在。

[ Last edited by 一行 on 2006/5/21 at 01:04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5/19 15:1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