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frankieyin

冯世纶《〈伤寒杂病论〉再溯源》读后感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4 18: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中易鼓励。

我的看法形同戏说。4楼以明推荐的煮杏斋先生的评论才真正精彩而又精当。现再次转贴出来:

http://www.37tcm.net/forum/viewthread.php?tid=17009&fpage=1


【转帖】刘渡舟和胡希恕两位先生之比较(转自煮杏斋先生)

刘渡舟和胡希恕两位先生之比较

刘渡舟和胡希恕两位先生都是经方界泰斗级的人物,是我所十分敬仰的经方老前辈.有时,我常常将二老作些比较,发现两人各有千秋.

1.从为人上说,刘老可能比较活泼些,而胡老则比较低调.刘老著作很多,胡老一生只发表一篇文章,还是在人家要求下写的.他的研究成果也是身后由弟子冯先生整理的.刘老悔人不倦,言无不尽;胡老则非常谨慎,惟恐言有不当贻害后人.二老都对经方兢兢业业,为之付出毕生精力,并取得令人仰视的造诣.二老的品德都是非常高尚,属于"仁者".儒家说"仁者寿",故二老皆度耄耋之年而归.

2.从学术特点来说,刘老是经方派中的通俗经方派,他比较偏于后世思想,比较为大多数同道所接受,因此有更多的跟随者.而胡老则是坚定的古方派,属于经典经方派,不易被常人所认可,因而私淑者寡.前者在用方时常有加减或与后世方合方,谓之古今接轨.后者则纯为经方,不作任何变通.如果用西施来比喻刘老,那么胡老就是无盐女.前者为四大美女,是吴王的妃子,后者相貌丑陋,衣着朴素,是齐王的后,帮助齐王成就大业.当然,这只是比喻,不一定恰当.

3.从学术形成的根源来说,刘老的学术受中国古代的经方家影响多,而胡老则更多的受到日本经方家的影响.前者在解释病理时多从脏腑经络着手,后者则多采用气血水理论而脱离脏腑.前者注重内经理论体系,后者则轻之.后者一生坚守方证相应,前者在晚年才有"方证相应说“。

4.从学术继承来看,刘老的弟子很多,他的一支发扬很大。网上也出现了纪念他的网站。而胡老的继承者则不多,也许是道高者和寡吧!其实,真正愿意继承他的人是不多的,许多人也只是追求继承的形式。冯先生要算是嫡传了。私淑者也一定会有,必是识高之士。

5.从年龄上讲,胡老长于刘老。他出道早,但当时的中医发展环境不利于他本人的发展。若天假十年,或许他的影响会更大。胡懂英文,喜读汉书。具有接受新知识的理念,决非抱残守缺之人。

从关于胡老的相关资料中,本人学到了一些东西,分享如下:

1.做人要低调,不要过于张扬."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2.做学问要求真务实,避免不切实际的发挥.理论创新要慎重.
3.把心思放在临床上,而不是无意义的争论.
4.水向一个方向流才能形成河流,专注于一个领域才能达到精深.
5.邻居家的井水不一定都是苦的.

由于在下的研究水平有限,对刘渡舟和胡希恕两位先生之比较一定存在许多不到,欢迎进一步交流.最后,特别声明,人是同气相求的,我比较喜欢胡老.但本贴决无贬刘之意!读者切勿曲解.

转自http://hhjf.51.net/jfbbs/read.php?tid=581&fpage=2
 楼主| 发表于 2006/12/4 18: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补充谈谈我的感觉。

通俗经方派的提法我觉得非常贴切。歌阳春白雪,则应者寡;唱下里巴人,则和者众。很多学问都这样。佛法东来,经鸠摩罗什意译,嚼饭与人,而合此土口味,谓之通俗佛法可也;而玄奘不满足于此等经过同化的佛法,乃间关万里西行求法,得天竺本土龙树、世亲一派佛法,直译过来,传法相唯识宗,其流不广,在震荡一时人心后,渐落于消沉歇绝的境地!至近世方有人重新提起。胡老之经典经方派之于刘老之通俗经方派,约略类似玄奘之于罗什。

我是一个菜鸟,从网上下载了《郝万山讲伤寒论》,读来获益良多。郝教授现如今接替他的老师刘渡舟做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系主任,为初学者讲《伤寒论》,开坛接引后学,明白晓畅,娓娓道来。郝氏长于训诂,不偏不倚,汇通诸说而时有独见,堪称良师。

对刘氏、郝氏的学问,我当然是佩服得紧,但是仍不满意。且不说现在很多中医药大学毕业生不能用中医看病,或许我孤陋寡闻,没听说北中医弟子辈有什么杰出人物,耳熟能详的依然是早前的那几位老前辈,然皆已作古。接替刘氏衣钵的,学术、医术能不能超过刘氏还难说。而刘氏,以及当时的很多名家如陈慎吾、谢海洲、任继学等对胡希恕的经方疗效佩服不已。而胡老五六十年代也曾任北中医的教授,但其后北中医的讲席上不见胡老踪影,胡氏一派的学问亦不见赏于学院中,学院派中必有其狭隘处。

我于是自己去读胡老弟子冯世纶、张长恩等的书,才发现果然主张不同。但是读了《郝万山讲伤寒论》,再去读冯张二氏的书,总觉得对条文也好、方证也好,解释都不圆满,读来总觉得逻辑性不强、重点不突出,常常读着读着便想放弃。这和刘渡舟、郝万山所讲根本不是一个路数。我曾怀疑,冯世纶、张长恩的书,虽随师侍诊、亲承馨咳而谨守师说,但主要是从各人所学整理而来,并不一定能够完全传胡老学术神髓。就好像后人怀疑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也是由其弟子华、邵辈收集整理而成,并不能确认为叶氏原意一样。但是叶天士也好,胡希恕也好,其疗效卓著不是一两个人传说,而是很多高手所亲见。那么胡氏理论的独特之处又如何把握呢?后来从民间中医网下载了胡老讲《伤寒》《金匮》的录音来听,胡老自己讲得清楚明白,重点突出,这样子再读冯张二氏的整理就容易多了。胡老的学术,不是其弟子冯张辈的书所能完整准确无误地传达的,但是冯张等整理之功也是不可没的。如果没有冯世纶、张长恩等的整理,我们根本无从得见胡老的学说和经验。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刘渡舟晚年也讲“方证相应说”。刘渡舟曾和钱超尘、郝万山主编过《伤寒论校注》,刘老的有几本书让钱超尘作序,钱氏后来也倾向于胡老一派学问,和冯世纶声气相通。http://hhjf.51.net/jfbbs/read.php?tid=576&fpage=4   看来钱氏也和刘老一样服膺于“方证相应说”和胡老的学问。


煮杏斋所学到的第1条:做人要低调,不要过于张扬."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Frankie Yin按:叶天士自己也很少著述,胡希恕也一样,两者著作都是经弟子辈整理。但是都疗效卓著,所以景仰者众多。

煮杏斋所学到的第2条:做学问要求真务实,避免不切实际的发挥.理论创新要慎重.
Frankie Yin按:胡老之所以不肯发表文章,不愿出书,自然是非常谨慎。弟子辈的整理,常常和老师的原意有出入,《经方传灯》《经方传真》《中国汤液经方》《中国汤液方证》等几本书只能看作是冯世纶、张长恩等的书,还不能完全看成是胡老的书。煮杏斋这一条应该赠给冯世纶、张长恩

煮杏斋所学到的第3条:把心思放在临床上,而不是无意义的争论.
Frankie Yin 按:不看广告,看什么?看疗效!地球人都知道。

煮杏斋所学到的第4条:水向一个方向流才能形成河流,专注于一个领域才能达到精深.
Frankie Yin按:黄元御精于五行,亦可成为一代医宗;郑钦安精于阴阳水火,开创火神一派;胡希恕不讲五行,精于方证相应,亦可成为一代经方大师。

煮杏斋所学到的第5条:邻居家的井水不一定都是苦的.
Frankie Yin按:谢海洲也说,胡老的理论来自于《皇汉医学》。我们对于韩国、日本的感情却很复杂。总以为我们是天朝上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反不如人家学习继承得认真,重视程度也不够;常常是等到人家重视了,我们才开始注意,才认识到原来祖上还有这么多好宝贝。对于邻居家的优秀的地方,我们去学,常常学回来却走样了。

[ Last edited by frankieyin on 2006/12/4 at 18:26 ]
发表于 2006/12/5 11:04:40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两地书(学习方法)

老师:
     你好!根据你的建议,我最近已开始重新学习《伤寒论》。在你提出的“读白文”、“独立思考”要求下,我准备把学习中的体会与疑问,今后通过电子邮箱陆续向你发出。现在,首先向你提出几个问题,希望老师能够谈一下看法,作为探讨全书条文之前的必要准备。我的问题是:
           1、迄今为止前人对于《伤寒论》的研究,都有一些什么成果?
           2、前人研究《伤寒论》的主要不足与缺点是什么?
           3、我们今天应该怎样研究《伤寒论》?
     谢谢!
                                                                                                    学生        
                                                                                                    2006年11月28日

                                       

      
学弟:
        来信收悉。现对于以上三个问题,分别谈一下我的认识。
        1、迄今为止前人对于《伤寒论》的研究成果是什么?
      
        前人注释《伤寒论》,当推成无己成就最高。他对于全书基本概念的厘清,有筚路蓝缕之功。虽然后来注家益多,注释亦愈益精细,但成氏注释的严谨、公允,仍非他人可及,因而始终是入伤寒之门的必由之径。可以说,如果没有成氏的注释,今天我们的连贯阅读以及进一步的研究,都将无从提起。至于其他人在研究《伤寒论》方面的成就,主要是在具体条文的阐释方面而不在全书的通篇诠释。   
       对于《伤寒论》历史源流的考察以及文献学的研究,是正确解读该书的前提条件,而过去的伤寒学家对于这两个方面往往不够重视。在这两个方面,以今人钱超尘先生成果最著。在历史源流方面,钱氏通过详密的考证,证实了今本《伤寒论》自六朝以来,只有小的出入 ,而没有大的变化。这一事实,否定了喻嘉言、方有执、柯韵伯等人的“错简说”。在文献学研究方面,钱氏校勘了目前存世的十二种《伤寒论》版本的文字及条文顺序异同,是迄今为止最为完备的校勘工作,因而为今后《伤寒论》的研究,打下了重要的基础。统编教材《伤寒论》,建立在柯氏说的基础上,这是一个很大的失误。柯氏的“错简”说,否定了全书条文排列的规律,从而导致了任意拆析条文,并且实际上否定了原书病机演变的内在规律。统编教材独尊天下的地位,使《伤寒论》的研究失去了全局观点,偏于一隅而不能开拓思路,致使半各世纪以来的《伤寒论》研究陷于停滞。
         
         2、前人研究《伤寒论》的主要缺点是什么?
         我认为,前人研究《伤寒论》的主要缺点,是缺乏历史的观点与科学的方法。历史的观点,可以古代的崇阳抑阴传统观点为例。许多注家都忽视了这一问题,因而对于许多病机的解释都不尽符合愿意。又如,《伤寒论》六病与六经的关系,有一些注家,无视东汉时期的医学尚未脱离以经脉作为说明病机出发点的事实,否认二者之间的关联,也是如此。科学的方法,是指以证据为立论的依据以及分析、归纳、分类等基本方法。因此,迄今为止的数十家对于《伤寒论》进行诠释的理论体系,大都建立在主观臆断的基础上,而没有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
         
         3、我们今天应该怎样研究《伤寒论》?
         前人研究《伤寒论》的成果,主要集中在条文的释义方面。在有关本书全局方面,目前尚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
            一、风寒二邪的演变规律及其与方证的关系。
            二、传经的病机规律与临床的应用。
            三、日期在病机演变中的意义。
            四、六经病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规律。
            五、六经病与脏腑生理病理的关系。
         以上这五个方面,是有待于我们长期努力才能解决的任务。
         关于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研究《伤寒论》的问题,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说过:
       “对于《伤寒论》的研读,必须遵守三个原则:
         第一,要用历史的观点研究《伤寒论》,即:要把原书放到一定的历史环境下来理解,而不是盲目的把它看成脱离客观条件的‘先圣遗训’。
         第二,对于原书的理解,要遵从‘读白文’的原则,独立思考并得出结论。在没有得出可信的结论之前,不盲从前人的注释。
         第三,对于原书理论体系的解读,还要坚持‘以经解经’和‘孤证不立’的原则,即最可信的证据要从原书条文之间互证取得。对于确实无法根据条文进行互证并得出结论的疑点,可以从同时代或接近于该时代的医学及其它文献引证,作为第二证据。除这两种引证方法外,其他说法均不能作为证据进行立论。对于引用的证据,至少要求两个以上证据,否则不予採信。‘以经解经’与‘孤证不立’是清代乾嘉学派在整理、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时,提出的基本原则。在科学文明昌盛的今天,这也应该是我们研究中医古典文献时,所应遵循的最低原则。”
        只有遵循这三个原则,即历史观,读白文,重证据,才能够得出可信的结论。
        国学大师黄侃先生经常用司马迁及《论语》中的话“好学深思,心知其意”与“多闻阙疑,慎言其余”,作为对于学生的勉励与告诫,体现了老一代学者严谨的治学风范,应该永远为我们所记取。

                                                                                   2006年11月30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5 12:50:3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老师似乎是孙曼之先生。恕我孤陋,还没有读过孙老师的文章,老师必有以教我。

刚刚搜索出孙老师的帖子汇集,哈哈,内容很多。容我慢慢看来。

http://cntcmorg.w37.leoboard.com ... ic=7137&show=25

http://cntcmorg.w37.leoboard.com ... pic=7647&show=0

http://cntcmorg.w37.leoboard.com ... pic=7648&show=0
发表于 2006/12/7 11:0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兄台真是细心人!
发表于 2006/12/8 18: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个月前我在深圳购书中心也看到过黄元御的书. 当想买时发觉原来是锗版. 封面写着是黄元御, 内面原来是陈修圆. 最后我跟中心职员说有关问题, 并着他反映一下.
发表于 2006/12/9 12:2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圳中心书城好象有
发表于 2007/8/22 02:00:38 | 显示全部楼层

空谈

说了半天,就两个问题。一个是“五行”问题,一个是“内经”的问题。
  方证相应学说可以抛开抽象的五行,务实诊病。换句话说,不需要五行学说。况且五行学说抽象容易陷入无谓的讨论。
  关于《内经》的问题,胡老弟子已经清楚明确的引用任老的话说过这是两个不同的流派,并没有说《内经》是错误的,运用内经能看好病或者说是内经高手这跟运用汤液经看病这是两个独立的事情,没什么好争的,也没什么好比的。
  倘若说有什么学说可以把《内经》《汤液经》统一起来,比如说五运六气之类的,那是另一个问题了,不予讨论。

   不过说句实话,阁下这文字功底,确实是比较适合搞阴阳五行那些理论一套一套的东西,也确实需要些搞文学的人来搞这项工作。
发表于 2007/8/22 02:04:38 | 显示全部楼层
wytxz0707网友说:“只晓方证对应会脱离内经阴阳,五行的根本的,属末流”。
这种人根本就不懂什么是“方证对应”
发表于 2013/4/28 00:49:34 | 显示全部楼层
7年过去了,不知道楼主还有没有继续在学中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5/17 14: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