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大熊猫

“熊猫戏说脉”整理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6 18: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脈法和後世脈法」之問

末學 海韻問:

        熊貓老師,這二句話是否您要講的核心﹝不過您未講傷寒脈﹞:

       古代脉法对  脉象主病  是与“证”结合起来  以  辩病位、病理、病机、病之进退转归的,尤以辩病机为重点。
       后世脉法则是将脉象与主病确定了对应关系,由此形成了后世脉法的定例,使灵活多变的脉法成为固定僵化的模式,失去了古脉法的精髓。

       讀「戲說脈」幾天,我發現大熊貓還沒寫古世脈法,有些失望。

大熊貓老師答:

       不要着急。写戏说脉的目的是提供一个自以为还可以让初学者接受的简便的脉象的标准。因为伤寒和内经里好多都是有脉名而无脉象。写戏说脉是为志一讲伤寒、为有缘人学伤寒做铺垫。

       学伤寒脉很难。现在的人学好伤寒,基本可以达到辨证论治(比后世的著作水平要高)的水平。但是伤寒还有一个层次,就是辨证病机。所谓治未病者、所谓决死生者,靠什么?就是伤寒脉法,平脉法、辩脉法和条文里的脉法。这个才是高层次的。可惜至今很少有人能理解到这一步。还在洋洋自得的大侃特侃什么阴阳五行五运六气,殊不知“术有专攻业有专精”,更不知〈伤寒论〉的书眼就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是不能贯通圆通伤寒的根本原因。也就造成了使用经方如“守株待兔”,偶一幸中则沾沾自喜,而不能灵活运用的弊端。(都在提倡中医的思维方式,可是这是中医的思维方式吗?)

        你可以看看三七的论脉,他坦言对脉理解不多,可他论脉确实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准。这也是熊猫推崇他的原因之一。
发表于 2007/1/7 17:31:26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以明 at 2007/1/6 01:56:
39  
请问大熊猫先生:您觉得下帖中“古脉黄”先生的说法如何?
关于迟脉的疑问
http://www.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23787
请问脉的寸、关、尺具体在哪个位置?
http://www.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10241
古书上的人迎脉现在有人用吗?
http://www.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34433
(按:我追纵古脉黄先生的帖子到这里,才知大熊猫先生和古脉黄先生交流过了,不过还是很贪心的希望大熊猫先生再谈一些……感恩!)

學中醫半年,循你所指,回頭再看古脈黃先生的論脈,另有一番感悟!
三番五次,直至今天總算真正明白熊貓老師說的「古代脈法和後世脈法」之不同。

在千年來以訛傳訛的的脈法中,能發現中醫脈診瑰寶的真貎、並把它請到現代來、應用到中診實踐中,實是「苦讀有方、難能可貴」。皇天不負有心人矣!

如果以流派而言,古脈黃和大熊貓同出一轍、同屬古脈法,有別於現今中醫界橫流的現代脈法。但以「派內有別」而言,大熊貓與古脈黃又略有不同。

古脈黃先生比較執著,主張採用古脈法,並以寸口、人迎、趺陽三部九候遍診法來辨證求本。

而熊貓老師則較平和,既取古脈法之神,也用「獨取寸口以決生死吉凶之法」。

縱觀歷史,人類的知識分為經驗、技術、科學三個階段。﹝注:「科學」有別於「科學主義」。﹞
故大熊貓老師取古脈法之神,採「獨取寸口以決生死吉凶之法」,再加其本人三十年臨床經驗的實踐,是可以形成自己獨特的脈法的。

那麼古脈法之神是甚麼呢?
張仲景說:「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先別陰陽」,仲師已作了很好的注釋和結論。

個人看法,當否?還請帖主和老師們指教。
 楼主| 发表于 2007/1/8 22:35: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39楼  

请问大熊猫先生:您觉得下帖中“古脉黄”先生的说法如何?

关于迟脉的疑问
http://www.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23787
古脉黄先生说

“寸脉手取,关脉颈取

首先明确:寸脉在手部太渊取,主阴.关脉在颈部人迎取,主阳
然后:寸脉沉迟为阴寒盛阳闭,
关脉小紧数为阳虚阴涩.
最后:脉数频率不同常见西医的房颤脉象,易理解”


熊猫与古脉黄先生有一些分歧看法。首先在《伤寒》自序中提到《内》、《难》,而《难》已完成了“独取寸口”;再:《伤寒》虽还保留着《内》色与脉的结合,保留着遍身诊,但在《伤寒》行文中凡单提脉或寸口脉者都指“寸口”而不是遍身诊。再:如果是房颤,该是特别明显的“促脉”。
    对于此条熊猫的理解是:
沉迟指的是速率,是不快,是比慢还要慢,所以为迟;“关上小紧数”是脉形,这个“数”不是指的速率,不是快慢,是脉来的形态,脉形是小紧数的形态。参阅熊猫以前说的“上下来去至止”当可明白。
发表于 2007/1/8 23:46:31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大熊猫 at 2007/1/8 22:35:
回39楼  
请问大熊猫先生:您觉得下帖中“古脉黄”先生的说法如何?
关于迟脉的疑问
http://www.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23787

熊猫与古脉黄先生有一些分歧看法。首先在《伤寒》自序中提到《内》、《难》,而《难》已完成了“独取寸口”;再:《伤寒》虽还保留着《内》色与脉的结合,保留着遍身诊,但在《伤寒》行文中凡单提脉或寸口脉者都指“寸口”而不是遍身诊。再:如果是房颤,该是特别明显的“促脉”。

《金匮》灌胸痹篇有「【15.20】 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寸脉沉迟,关上小紧数者,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对于此条熊猫的理解是:
沉迟指的是速率,是不快,是比慢还要慢,所以为迟;“关上小紧数”是脉形,这个“数”不是指的速率,不是快慢,是脉来的形态,脉形是小紧数的形态。参阅熊猫以前说的“上下来去至止”当可明白。
...

學習、思考中 ... ...

胸痹是否現在的冠心病?
心動脈堵塞受阻、脈遲慢,供血不足,心緊痛 ... ...

[ Last edited by 海韻 on 2007/1/9 at 13:02 ]
发表于 2007/1/9 00:58:42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大熊猫 at 2007/1/8 22:35:
…在《伤寒》自序中提到《内》、《难》,而《难》已完成了“独取寸口”;再:《伤寒》虽还保留着《内》色与脉的结合,保留着遍身诊,但在《伤寒》行文中凡单提脉或寸口脉者都指“寸口”而不是遍身诊。…

谢谢大熊猫老师的指导!
故知仲圣是善于抉择与继承的,再次的说明了不读《内》、《难》就不可能读懂《伤寒》。
再加上:同样的,不读《本经》也必然看不懂《伤寒》方…
就这样,四大经典,成了医家一辈子的功课。
 楼主| 发表于 2007/1/9 22: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胸痹是否現在的冠心病?
心動脈堵塞受阻、脈遲慢,供血不足,心緊痛 ... ...”

   如果与西医的疾病名相对应,那“胸痹”肯定包括冠心病(心绞痛型、急性心肌梗塞型)的部分症型。但不是冠心病的全部,其中也包括冠心病以外的一些疾病,如肋间神经痛等。
 楼主| 发表于 2007/1/9 22: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古月和枫林十月:
    在浩瀚的传统医学文献的海洋中,我们都是小学生。愿我们一起努力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07/1/9 22:24: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以明:
关于迟脉的疑问
http://www.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23787

请问脉的寸、关、尺具体在哪个位置?
http://www.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10241

古书上的人迎脉现在有人用吗?
http://www.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34433

后两个问题不用回复了吧。不知第一个问题的回复是否满意?
 楼主| 发表于 2007/1/9 22:3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否「推而下之,上而不下」,故頸椎病之脈象常是右寸長、長而入魚際?

且,愚下能否以此推理而認知脈象之:
    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
    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  內外不用改吧? ── 末學問 ﹞
    推而上之,下而不上,腰足清也。﹝──  「清」為何意? ── 末學問 ﹞
    推而下之,上而不下,头项痛也。
    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颈椎病的脉象除右寸上至鱼际外还有一个条件就是必定是阴脉。
    后面的问题你的理解是对的。
发表于 2007/1/10 17:02:38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大熊猫 at 2007/1/9 22:24:
后两个问题不用回复了吧。不知第一个问题的回复是否满意?

非常感谢熊猫老师!
您在第一个问题的解说中,已把关键点出来了。
看《伤寒》脉法,有时提到“寸口”,有时提到其他,末学经常感到非常困惑。

先生说 :
“《伤寒》自序中提到《内》、《难》,而《难》已完成了“独取寸口”;再:《伤寒》虽还保留着《内》色与脉的结合,保留着遍身诊,但在《伤寒》行文中凡单提脉或寸口脉者都指“寸口”而不是遍身诊。”

这些话让末学受益良多,经先生一点,再回去看《序》,才发现原来《序》中已给了提示了。

当然,末学也很感谢古脉黄先生提出他的心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5/19 00:4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