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蓝天百云

《用藥如用兵》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3/15 23:0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按:用药如用兵

今人不识病源,不辨脉理,用药杂乱,则功用不专,而获效者鲜矣。是以医之用药如用兵焉,料敌出奇者,将之谋也;破军杀贼者,士之力也;审度病机者,医之智也;攻邪伐病者,药之能也。非士无以破敌,非药无以攻邪,故良将养士,上医蓄药。

  然不知士何以养?不知药何以蓄?夫士犹有情实可考,才略可试,尚曰难知,况乎药石无情,才性莫测,即非言论之可考,又非拟议之可及,而欲知其的然不谬,非细心穷究,其孰能与?假令尝试漫投,则下咽不返,死生立判,可不大惧耶!

  上古之人,病生于六淫者多,发于七情者寡,故其主治,尝以一药治一病,或一药治数玻今时则不然,七情弥厚,五欲弥深,精气既亏,六淫易入,内外胶固,病情殊古,则须合众药之所长,而又善护其所短,不但既明寒热补泻之性,贵在熟得损益变化之情,我心之意见,与药之性情,如契合神交,方能得心应手,共图平定之功,则断无伤生之误矣。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3/19 18:49 编辑 ]
发表于 2007/3/17 22:57:13 | 显示全部楼层

用药如用兵;中医神奇故事

   世界上最早的动物临床试验 ,公元8世纪初,唐代本草学家陈藏器写的《本草拾遗》中所记载的动物实验是世界上最早的动物药理实验。这比西方早了近一千年。

  所谓动物药理实验,是指为了弄清药物的性能,用动物进行试验。

  《本草拾遗》中载:“赤铜屑主折疡,能焊入骨,凡六畜有损者,细研酒服,直入骨伤处,六畜死后取骨视之,犹有焊痕,可验。”这说明骨骼的复原和连接,可以用铜来治疗使其早日愈合。然而,这次动物实验不是有意识的,只是在受伤的六畜死后,作了解剖才发现的。

  真正有目的在动物身上做临床药理实验的,那就是宋代寇宗爽在1116年做的实验了。他在《本草衍义》中写道:“有人以自然铜饲折翅胡雁,后遂飞去。今人(以之治)打扑损。”胡雁的翅膀折断了,然后进行试验,这就是现代药理试验用的模型。给折翅胡雁喂饲自然铜,雁骨伤愈后,就展翅高飞了。然后又把这成功的试验结果应用到临床,给骨折病人服用治疗。

  现代科学实验已经证明,铜元素是骨骼中制造骨质的成骨细胞内必不可少的物质。实验还进一步表明,骨折后骨痂的形成过程也需要有铜元素参加。经过分析,在骨痂中的铜,含量比正常骨要高得多。铜离子进入血液后,变成有氧化酶活性的血清铜蛋白,它对体内的铜有着运输和调节的作用。铜对骨痂的形成,起着触媒的作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自然铜接骨之功,与铜屑同,不可诬也”,又说“自然铜接骨之后,不可常服”。说明过多的铜元素对人体会有害处。

  到了明清时代,用动物做药理试验就很普遍了。李时珍甚至用自己的身体进行试验,服用较大量的洋金花(即曼陀罗花)对人体的麻醉作用进行验证,显而易见,用动物做试验则成为一种潮流。


[ 本帖最后由 罗布麻 于 2007/3/19 22:58 编辑 ]
发表于 2007/3/17 22:58:23 | 显示全部楼层

用药如用兵;中医神奇故事

悬丝诊脉

  在我国古典小说和传统戏曲里,常有太医为皇帝的后妃们“悬丝诊脉”的情节。具体方法是:后妃和太医各居一室,由太监或宫女将一根红丝线拴在后妃的手腕上,线的另一端交给太医把按,通过丝线辨别病情。这样做,是为了维护宫廷礼制,以防乱了宫闱。

  传说孙思邈给长孙皇后看病就用此法。因孙氏系从民间召来,不是有职衔的太医院的御医,太监就有意试他,先后把丝线拴在冬青根、铜鼎脚和鹦鹉腿上,结果都被孙氏识破,最后才把丝线系在娘娘腕上。孙思邈诊得脉象,知是滞产,便开出一剂药方,娘娘遂顺利分娩。同行问其窍门,孙思邈笑而不答。

  吴承恩《西游记》中有孙猴子给朱紫国国王悬丝诊脉的故事。毕竟是神话传说,不足为信。或者说,大略只有孙猴子这样的神通,才有可能掌握这神奇的本领。

  那么,历史上是否真的有悬丝诊脉之事?病人的脉象能否通过丝线传导给医生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有人在1968年请教过施今墨老先生。施老先生是旧时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曾给清廷皇室内眷看过病。他介绍说,这悬丝诊脉可说是亦真亦假。所谓真者,确曾有其事;所谓假者,悬丝纯粹是一种形式。


   原来,大凡后妃们生病,总要由贴身的太监介绍病情,太医也总是详细地询问这些情况,诸如胃纳、舌苔、二便、症状、病程等。为了获得真实而详尽的情况,有时太医还要给太监送些礼物。当这一切问完之后,太医也就成竹在胸了。到了悬丝诊脉时,太医必须屏息静气,沉着认真。这样做,一是谨守宫廷礼仪,表示臣属对皇室的恭敬;二是利用此时暗思处方,准备应付,以免因一言不慎、一药不当而招祸。

  由此可见,悬丝诊脉虽确有其事,但只不过是一种蒙上了神秘色彩的骗人形式而已。如果太医事先不通过各种途径获知详细病情,那么他再高明,也不会看好后妃们的病。


[ 本帖最后由 罗布麻 于 2007/3/19 22:59 编辑 ]
发表于 2007/3/17 23:0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谈药物滥用

   医生处方用药或病人自己购买非处方药治疗疾病,既要考虑到治疗效果,又要注意药物对人体的危害即用药的安全,大多数药物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毒副作用,特别是在长期使用或用量较大时,很容易在病人身上出现毒副反应。

   即使像阿司匹林这样被公认比较安全的常用药物,若大量服用也能引起中毒甚至死亡。一些新药,由于临床经验不够,对其毒副作用观察及了解不够,也容易发生严重不良后果,如上世纪50年代造成8000多例畸形胎儿的反应停曾轰动一时,又如国内一度曾应用呋喃西林内服治疗细菌性痢疾,后来陆续发现其毒性反应颇为严重,特别是引起多发性周围神经炎,长久难以治愈,对病人造成极大痛苦。药能治病,也能致命,对药物切记不能滥用,了解药物滥用的危害,对患者都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 本帖最后由 罗布麻 于 2007/3/19 23:00 编辑 ]
发表于 2007/3/17 23:04:03 | 显示全部楼层

抗生素滥用

   抗生素的滥用现象,目前比较普遍而严重。滥用抗生素会引起过敏反应、其他不良反应、耐药性等一系列问题。
  

   对于一般伤风感冒,有人也用抗生素治疗,这不仅是一种浪费,而且可引起不良反应,促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增加合并症,延长病程。因为普通感冒的病原体为病毒。由于大多数病毒对抗感染药不敏感,所以感冒的治疗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如发热头痛、全身酸痛,可选用解热镇痛药;鼻塞流涕可选用减轻鼻充血药;过敏者可选用抗组胺药;咽痛可选用消炎喉片,此外还可采用中药治疗。
 

   对麻疹病人,应用抗生素预防细菌性感染,合并症常增多;滥用耳毒性抗生素,如卡那霉素、新霉素、万古霉素、妥布霉素、链霉素等,对耳蜗神经可造成损害,产生听力减退甚至耳聋,老人及小儿尤易发生,必须警惕。
  

   如果大量或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如四环素族、氯霉素),由于体内各处敏感细菌被抑制,而未被抑制的细菌及真菌却乘机繁殖,因而可形成二重感染,其中尤以白色念珠菌感染为多见。同时,长期应用抗生素,必然抑制肠内有助消化的非病源性菌(如双歧杆菌)的繁殖,从而导致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

[ 本帖最后由 罗布麻 于 2007/3/19 23:02 编辑 ]
发表于 2007/3/17 23:05:03 | 显示全部楼层

解热镇痛药滥用

   由于解热镇痛药中多数是非处方药,人们可以不经过医生处方而直接从药店买来应用,因此滥用现象比较普遍。
  

   据统计,目前国内解热镇痛药中销售量最大的是解热镇痛片(即APC片,含非那西丁、阿司匹林和咖啡因)与去痛片(即索密痛片,主要含氨基比林和非那西丁)。这类药物如果滥用,必然会造成药源性疾病,有时还形成对药物的依赖性。长期服用含非那西丁的制剂,可引起肾乳头坏死、间质性肾炎等,甚至可能诱发肾盂癌和膀胱癌。

  非那西丁还易使血红蛋白形成高铁血红蛋白,使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引起紫绀反应。此外,非那西丁还可引起溶血性贫血,并对视网膜有一定毒性。长期服用非那西丁,还可造成对药物的依赖性。因此,我国宣布淘汰的127种药品中就有非那西丁片,但其复方制剂如APC片、去痛片并未被淘汰。
  氨基比林和安乃近同属吡唑酮类药物,对造血系统有不良影响。氨基比林在少数过敏病人中可引起粒细胞缺乏症,有致命危险。氨基比林在胃酸条件下,与食物发生作用,可形成致癌性亚硝基化合物,特别是亚硝胺。


[ 本帖最后由 罗布麻 于 2007/3/19 23:03 编辑 ]
发表于 2007/3/17 23:0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抗生素使用的新误区

    怎样合理使用抗生素,早就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可是,临床上有的医生却出于种种原因,仍然我行我素,旧的用法消失了,新的不规范用法又出现了,而且有越来越泛滥之虞,这多是一些医生利益驱动而全然不顾患者健康,或患者医学知识不足,盲目用药所致,使我们对抗生素使用中新的误区有再次给予正确引导的必要。

  把抗生素当作“常规武器”
  

    一些医生和患者总是把“炎变”和抗生素连在一起,处方时常把抗生素当作首选的“常规武器”,狂轰滥炸。其实,许多的炎变和细菌并无关系。如扭伤引起局部肿胀是无菌性炎症,一般感冒许多是病毒感染,连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也不都是细菌引起,使用抗生素应在有细菌感染时使用才有意义。没有细菌感染时用抗生素,无菌可抗,而患者往往付出的代价是健康和金钱。

  把抗生素当“预防药”
  

    有的人不管有菌无菌,只要生病,就用抗生素“预防”继发性感染,但这种预防性用药极易产生耐药性。实验表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在整个冬季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并不能减少发作次数,只能使发作程度稍轻,但很易导致菌群失调和耐药性的产生,等到需要使用抗生素时再用则疗效不佳。而且,任何一种抗生素都有一定的毒性和副作用,尤其是对肝、肾等重要内脏的损害,可谓得不偿失。

  加大剂量,“多多益善”
  

    有的患者为求速效,擅自增加药量。但是,药效学研究证明,不是所有药物的剂量和效应都是成正比的,相反,许多药物加量后毒副作用相应增加,有的还会产生积蓄中毒,这一点基本都成正比。

  抗生素“强强联合”
  

    有的医生不清楚病因及敏感抗生素,又急于求成,就大下“拦河网”,认为用药如用兵,多多益善,用药品种越多,保险系数越大,总有一种药能击中要害。可是,“强强联合”带来的胜利,往往伴随着菌群失调,使原来一些非致病的细菌或霉菌大量繁殖,患者可能发生更为复杂的并发症,病情往往非常严重,且难以控制。可见,这是维持了眼前利益,丢掉的往往是长远的利益。

  长期用药,“打持久战”
  

    有的慢性病病程比较长,用药时间也相对长一些,但长期服用一种药,会对身体产生危害,如长期服用四环素、磺胺药可对肝脏产生损害;服用阿斯匹林易导致出血性中风和胃溃疡等。此外,积蓄性中毒药物耐受性的产生也很常见。教训很多,不能不防。

  药物配伍乱搞“鸳鸯配”
  

    抗生素配伍不合理,往往造成两药作用的相互拮抗。如将氟哌酸与呋喃坦啶同用治疗泌尿系感染,后者可对抗前者在尿道中的抗菌作用;庆大霉素与青霉素混合静滴会生成无生物活性的氨基酰胺化合物,可使庆大霉素失去活性,疗效降低,虽是一片好心,但结果事与愿违,却办了“坏事”。

  随“症”服药
  

    有的患者常自备一些抗生素在家,也不管是否该用抗生素,不舒服时服一点,症状减轻就停用,剂量、疗程和药物配伍极不规则,也不管是什么病情,这样既产生耐药性,又易耽误病情,是十分有害的。
  

    总之,抗生素的应用应该十分小心谨慎,稍不注意,就会进入误区,我们只有科学地认识抗生素,把握疾病和抗生素各自特点,才能正确地使用抗生素,使其能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 本帖最后由 罗布麻 于 2007/3/19 23:06 编辑 ]
发表于 2007/3/17 23: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药物联用滥用

    药物的联合应用在某些情况下(如为了取得协同作用,抵消副作用,延续耐药性的产生等)是必要的,但药物种类繁多、性质各异,有些药物联用后往往并不是各起作用,互不影响,而是在药理或理化方面产生相互作用,以致可能引起种种不良反应。联用的药物愈多,产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愈大。
  

    有人作过统计,当联用5种以下的药物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2%,而联用20种以上的药物时,发生率可上升为45%。在药物的联合应用中,抗生素的联合应用是比较滥的。有文献还指出,青霉素或链霉素与四环素族、氯霉素联用,在低浓度时略呈协同作用,但到一定浓度以上,其疗效反不如单用青霉素或链霉素。
  

    总之,通过以上一些例子说明,滥用药物的后果是极为严重的,必须引起警惕并设法加以制止。

[ 本帖最后由 罗布麻 于 2007/3/19 23:07 编辑 ]
发表于 2007/3/17 23: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激素滥用

   有人以雄性激素睾丸酮为补品,但却不知此药如应用过多,效果适得其反,不仅不能促进性机能,反而由于阻止脑垂体前叶促性腺激素的分泌,而使睾丸机能减退,生殖器官萎缩。

   雌性激素同样不可滥用,长期使用可能引起卵巢的退化、萎缩。促皮质素(ACTH)滥用的结果,可影响激素的正常分泌,诱发糖尿病、高血压等,必须引起警惕。

   大剂量或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引起与皮质功能亢进症相类似的不良反应,如高血压、满月脸(面胖)、骨质疏松、脱钙、溃疡、尿糖、精神异常、多毛、痤疮、踝部水肿、阳痿、月经障碍等。

[ 本帖最后由 罗布麻 于 2007/3/19 23:08 编辑 ]
发表于 2007/3/17 23: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药滥用

    人们以为使用中药比西药安全。这实际上是错误的。中药相对比西药的毒副作用要小些,但若服用不当,一样会引起不良反应。
  

    据不完全统计,1974年至2000年期间,国内期刊关于因使用中药不当而中毒致死的报告共有72篇,中药主要有巴豆、苍耳子、六神丸、雷公藤、甜瓜蒂、木通、牵牛、苦楝子等。
  

     云南白药是一种有名的中成药,治疗内外出血和血瘀肿痛有很好的疗效,成人一次剂量为0、2g~0、3g,如果一次内服量超过0、5g,就可能引起头晕、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甚至造成肾功能衰竭。
  

     六神丸、六应丸、梅花点舌丹等中成药常用于治疗咽喉肿痛、扁桃体炎等,有较好的疗效,但因内含蟾酥,具有一定毒性,若服用过多,可出现头晕、胸闷、心悸、气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口周及四肢麻木、大汗淋漓等中毒症状。
  

     中医的特色是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如:楼主的《用药如用兵》的按证下药,中药必须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正确的使用,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使用中药一定要辨证施治,对证用药。

[ 本帖最后由 罗布麻 于 2007/3/19 23:14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5/16 22: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