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蓝天百云

(1~19卷)景岳全书-卷之一、入集传忠录上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5/3 15:54:03 | 显示全部楼层

虚喘证治共七条

1.        凡虚喘之证, 无非由气虚耳。 气虚之喘, 十居七, 八, 但察其外无风邪, 内无实热而喘者, 即皆虚喘之证。 若脾肺气虚者, 不过在中上二焦, 化源未亏, 其病犹浅。 若肝肾气虚, 则病出下焦, 而本末俱病, 其病则深, 此当速救其根, 以接助真气, 庶可回生也。 其有病久而加以喘者, 或久服消痰散气等剂而反加喘者, 或上为喘欬而下为泄泻者, 或妇人产后亡血过多, 则营气暴竭, 孤阳无依而为喘者, 此名孤阳绝阴, 剥极之候, 已为难治, 更毋蹈剥庐之戒也。
2.        虚喘证, 其人别无风寒欬嗽等疾, 而忽见气短似喘, 或但经微劳, 或饥时即见喘促, 或于精泄之后, 或于大汗之后, 或于大小便之后, 或大病之后, 或妇人月期之后, 而喘促愈甚, 或气道噎塞, 上下若不相续, 势剧垂危者, 但察其表卅无邪, 脉息微弱无力, 而诸病若此, 悉宜以贞元饮主之, 加减如本方, 其效如神。 此外如小营煎, 大营煎, 大补元煎之类, 俱可择用。 经曰: 肝苦急, 急食甘以缓之, 即此之类。 若大便溏泄, 兼下寒者, 宜右归饮, 右归丸, 圣朮煎之类主之。
3.        脾肺气虚, 上焦微热微渴而作喘者, 宜生脉散主之。 或但以气虚而无热者, 惟独参汤为宜。 若火烁肺金, 上焦热甚, 烦渴多汗, 气虚作喘者, 宜人参白虎汤主之。 若火在阴分, 宜玉女煎主之。 然惟夏月或有此证。 若阴虚自小腹火气上冲而喘者, 宜补阴降火, 以六味地黄汤加黄柏, 知母之类主之。
4.        水病为喘者, 以肾邪干肺也。 然水不能化, 而子病及母, 使非精气之败, 何以至此? 其虚者十九, 而间乎虚中夹实, 则或有之耳。 故凡治水喘者, 不宜妄用攻击之药, 当求肿胀门诸法治之, 肿退而喘自定矣。 古法治心下有水气, 上乘于肺, 喘而不得卧者, 以直指神秘汤主之。 但此汤性用, 多主气分。 若水因气滞者, 用之则可。 若水因气虚者, 必当以加减金匮肾气汤之类主之。
5.        老弱之人久病气虚发喘者, 但当以养肺为主。 凡阴胜者, 宜温养之, 如人参, 当归, 姜, 桂, 甘草, 或以耆, 朮之属。 阳胜者, 宜滋养之, 如人参, 熟地, 麦冬, 阿胶, 五味子, 梨浆, 牛乳之属。
6.        关格之证为喘者, 如<六节脏象论>曰: 人迎四盛已上为格阳, 寸口四盛已上为关阴, 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已上, 为关格。 此关格之证, 以脉言不以病言也。 今人之患此者颇多, 而人多不知。 且近时察脉者, 不论人迎, 惟在寸口, 但其两手之脉, 浮弦至极, 大至四倍已上者, 便是此证。 其病必虚里跳动, 而气喘不已。 此之喘状, 多无欬嗽, 但觉胸膈舂舂, 似胀非胀, 似短非短, 微劳则喘甚, 多言亦喘甚, 甚至通身振振, 慌张不宁, 此必情欲伤阴, 以致元气无根, 孤阳离剧之候也, 多不可治。 方论详关格门。
7.        凡病喘促, 但察其脉息微弱细涩者, 必阴中之阳虚也。 或浮大弦芤, 按之空虚者, 必阳中之阴虚也。 大凡喘急不得卧, 而脉见如此者, 皆元气大虚, 去死不远之候, 若妄加消伐, 必增剧而危, 若用苦寒, 或攻下之, 无不即死。
 楼主| 发表于 2007/5/3 15:54:49 | 显示全部楼层

实喘证治共七条

1.        实喘之证, 以邪实在肺也。 肺之实邪, 非风寒则火邪耳。 盖风寒之邪, 必受自皮毛, 所以入肺而为喘。 火之炽盛, 金必受伤, 故亦以病肺而为喘。 治风寒之实喘, 宜以温散; 治火热之实喘, 治以寒凉。 又有痰喘之说, 前人皆曰治痰, 不知痰岂能喘, 而必有所以生痰者, 此当求其本而治之。
2.        凡风寒外感, 邪实于肺, 而欬喘并行者, 宜六安煎加细辛或苏叶主之。 若冬月风寒感甚者, 于本方加麻黄亦可, 或用小青龙汤, 华盖败, 三拗汤之类主之。
3.        外感风寒, 内兼微火而喘者, 宜黄芩半夏汤主之。 若兼阳明火盛, 而以寒包热者, 宜凉而兼散, 以大青龙汤或五虎汤, 越脾加半夏汤之类主之。
4.        外无风寒, 而惟火盛作喘, 或虽有微寒, 而所重在火者, 宜桑白皮汤, 或抽薪饮之类主之。
5.        痰盛作喘者, 虽宜治痰, 如二陈汤, 六安煎, 导痰汤, 千缗汤, 滚痰丸, 抱龙丸之类, 皆可治实痰之喘也; 六加子汤, 金水六君煎之类, 皆可治虚痰之喘也。 然痰之为病, 亦惟为病之标耳, 犹必有生痰之本。 故凡痰因火动者, 必须先治其火; 痰因寒生者, 必须先去其寒。 至于或因气逆, 或因风邪, 或因湿滞, 或因脾肾虚弱, 有一于此, 皆能生痰。 使欲治痰, 而不治其所以痰, 则痰终不能治, 而喘何以愈哉?
6.        气分受邪, 上焦气实作喘, 或怒气郁结伤肝, 而人壮力强, 胀满脉实者, 但破其气, 而喘自愈, 宜廓清饮, 四磨饮, 四七汤, 萝卜子汤, 苏子降气汤之类主之。 或阳明气秘不通而胀满者, 可微利之。
7.        喘有夙根, 遇寒即发, 或遇劳即发者, 亦名哮喘。 未发时以扶正气为主, 既发时以攻邪气为主。 扶正气者, 须辨阴阳, 阴虚者补其阴, 阳虚者补其阳。 攻邪气者, 须分微甚, 或散其风, 或温其寒, 或清其痰火。 然发久者, 气无不虚, 故于消散中宜酌加温补, 或于温补中宜量加消散。 此等证候, 当惓惓以元气为念, 必使元气渐充, 庶可望其渐愈。 若攻之太过, 未有不致日甚而危者。 . 述古共二条 . 东垣曰: 华佗云盛而为喘, 减而为枯; 故<活人>亦云: 发喘者气有余也。 凡看文字, 须要会得本意, 盛而为喘者, 非肺气盛也, 喘为肺气有余者, 亦非气有余也; 气盛当认作气衰, 有余当认作不足。 肺气果盛, 又为有余, 则当清肃下行而不喘, 以其火入于肺, 衰与不足而为喘焉。 故言盛者, 非言肺气盛也, 言肺中之火盛也; 言有余者, 非言肺气有余也, 言肺中之火有余也。 故泻肺以苦寒之剂, 非泻肺也, 泻肺中之火, 实补肺气也, 用者不可不知。 丹溪曰: 喘急者, 气为火所郁而为, 痰在肺胃间也。 有痰者, 有火炎者, 有阴虚自腹下起而上逆者, 有气虚而致气短者, 有水气乘肺者, 有肺虚挟寒而喘者, 有肺实挟热而喘者, 有惊忧气郁肺胀而喘者, 有胃络不和而喘者, 有肾气虚损而喘者。 虽然, 未有不由痰火内郁, 风寒外束而致之者也。 .
 楼主| 发表于 2007/5/3 15:55:27 | 显示全部楼层

灸法

璇玑, 气海, 膻中, 期门。 背中骨节第七椎下穴, 灸三壮, 喘气立已, 神效
 楼主| 发表于 2007/5/3 15:56:08 | 显示全部楼层

喘促论列方

贞元饮新补十九。 大补元煎新补一。 六安煎新和二。 大营煎新补十四。 小营煎新补十五。 右归饮新补三。 大青龙汤散七。 神秘汤和一三八。 圣朮煎新热二五。 玉女煎新寒十二。 二陈汤和一。 桑白皮汤寒五二。 抱龙丸小八五。 廓清饮新和十三。 四七汤和九七。 <金匮>肾气丸补一二四。 三拗汤散七八。 华盖散散七九。 苏子降气汤和四一。 越婢加半夏汤散九十。 六君子汤补五。 右归丸新补五。 独参汤补三五。 小青龙汤散八。 生脉散补五六。 萝葡子汤和一三九。 千缗汤和九五。 六味地黄汤补百二十。 导痰汤和九一。 金水六君煎新和一。 四磨饮和五二。 五虎汤和一三六。 人参白虎汤寒三。 滚痰丸攻七七。 黄芩半夏汤散五十。
 楼主| 发表于 2007/5/3 15:56:4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外备用方

参附汤补三七。 十全大补汤补二十虚喘。 五味子汤补五七喘渴。 蜜酥煎补六五。 百合汤和一三五浮肿作喘。 苏子煎和一四一润肺喘。 人参定喘汤和一三四寒邪欬喘。 神秘汤和一三八水气喘。 泻白散寒四二肺火。 安眠散固七喘不止。 人参胡桃汤补五九喘不得卧。 定喘汤和一三三风寒喘。 黄瓜蒌丸和百十八痰喘。 苏陈九宝汤散八五哮喘。 双玉散寒七一火喘。 葶苈大枣泻肺汤和百四十浮肿喘。
 楼主| 发表于 2007/5/3 15:5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呃逆

经义
口问篇帝曰: 人之哕者, 何气使然? 岐伯曰: 谷入于胃, 胃气上注于肺。 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 新故相乱, 真邪相攻, 气并相逆, 复出于胃, 故为哕。 肺主为哕, 取手太阴, 足少阴。
宣明五气篇曰: 胃为气逆, 为哕为恐。
杂病篇曰: 哕, 以草刺鼻, 嚏, 嚏而已; 无息而疾迎引之, 立已; 大惊之, 亦可已。
至真要大论曰: 阳明之复, 呕吐欬哕。 太阳之复, 唾出清水, 及为哕噫。 诸逆冲上, 皆属于火。
宝命全角论曰: 病深者, 其声哕。
邪气藏府病形篇曰: 心脉小甚为善哕。
三部九候论曰: 若有七诊之病, 其脉候亦败者死矣, 必发哕噫。
 楼主| 发表于 2007/5/3 15:58:14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证共三条

呃逆一证, 古无是名, 其在<内经>本谓之哕, 因其呃呃连声, 故今以呃逆名之, 于义亦妥。 观<内经>治哕之法, 以草刺鼻嚏, 及气息引迎大惊之类, 是皆治呃之法。 此哕本呃逆, 无待辨也。 自孙真人云: 遍寻方论无此名, 遂以欬逆为哕, 因致后世讹传, 乃以欬逆, 干呕, 噫气之类, 互相淆乱, 自唐迄今矣。 此名之不可不察, 亦不可不正也。
        欬逆之名, 原出<内经>, 本以欬嗽气逆者为言。 如<气交变大论>曰: 岁金太过, 甚则喘欬逆气。 此因喘欬, 以致气逆, 故云欬逆气也。 又曰: 欬逆甚而血溢。 正以欬逆不止, 而血随气溢, 则病之常也, 未闻以呃逆而见血者也。 即如<六元正纪大论>云: 金郁之发, 民病欬逆者, 亦是此意。 此欬逆之非呃逆, 亦甚明矣, 而今后世诸公乃悉以哕为欬逆, 岂皆未之详察耶? 及观丹溪之言, 在<纂要>则曰: 孙真人误以哕为欬逆, 是谓哕非欬逆也。 在<心法>附录则曰: 欬逆为病, 古谓之哕, 近谓之呃, 此又谓哕即欬逆也。 在<呕吐门>则又曰: 有声有物, 谓之呕吐, 有声无物谓之哕, 此又以干呕为哕也。 前后不一, 何其自谬若此! 再如海藏, 河间诸公, 有以哕为干呕者, 有以欬逆为噫者, 总皆谬矣。 盖呕即吐之类, 但吐而无物者曰呕, 呕而有物者曰吐, 腹胀嗳气者曰噫, 逆气自下而上者亦曰噫, 此四者之辨, 自有正名, 顾可纷纷若是乎? 兹余析而判之曰: 哕者, 呃逆也, 非欬逆也; 欬逆者, 欬嗽之甚者也, 非呃逆也; 干呕者, 无物之吐即呕也, 非哕也; 噫者, 饱食之息, 即嗳气也, 非欬逆也。 后人但以此为鉴, 则异说之疑, 可尽释矣。
        呃逆证, 有伤寒之呃逆, 有杂证之呃逆。 其在古人, 则悉以虚寒为言。 惟丹溪引<内经>之言曰: 诸逆冲上, 皆属于火。 病人见此, 似为死证, 然亦有实者, 不可不知。 余向见此说, 疑其与古人相左, 不以为然, 盖亦谓此证必属虚寒, 何有实热? 兹及晚年历验, 始有定见, 乃知丹溪此言为不诬也。 虽其中寒热虚实, 亦有不同, 然致呃之由, 总由气逆。 气逆于下, 则直冲于上, 无气则无呃, 无阳亦无呃, 此病呃之源, 所以必由气也。 欲得其象, 不见雨中之雷, 水中之浡乎? 夫阳为阴蔽, 所以为雷, 而轰轰不已者, 此火为雷之本, 而火即气也。 气为水覆, 所以为浡, 而汩汩不已者, 此气为浡之本, 而气即阳也。 然病在气分, 本非一端, 而呃之大要, 亦惟三者而已, 则一日寒呃, 二曰热呃, 三曰虚脱之呃。 寒呃可温可散, 寒去则气自舒也; 热呃可降可清, 火静而气自平也; 惟虚脱之呃, 则諴危殆之证, 其或免者亦万幸矣。 凡诸治法, 当辨如左。
 楼主| 发表于 2007/5/3 15:59:07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治共九条

1.        凡杂证之呃, 虽由气逆, 然有兼寒者, 有兼热者, 有因食滞而逆者, 有因气滞而逆者, 有因中气虚而逆者, 有因阴气竭而逆者, 但察其因, 而治其气, 自无不愈。 若轻易之呃, 或偶然之呃, 气顺则已, 本不必治。 惟屡呃为患, 及呃之甚者, 必其气有大逆, 或脾肾元气大有亏竭而然。然实呃不难治, 而惟元气败竭者, 乃最危之候也。
2.        寒滞为呃者, 或以风寒, 或以生冷, 其脏气本寒, 偶有所逆, 皆能致呃, 但去其蔽抑之寒, 而呃自止, 宜橘皮汤, 三因丁香散, 或二陈汤加生姜五七片, 或佐关煎, 或甘草干姜汤, 橘皮干姜汤之类, 皆可酌用。 若寒之甚者, 浆水散或四逆汤。
3.        胃火为呃者, 其证极多, 但察其脉见滑实, 而形气不虚, 胸膈有滞, 或大便坚实, 或不行者, 皆其胃中有火, 所以上冲为呃。 但降其火, 其呃自止, 惟安胃饮为最妙, 余尝治愈多人, 皆此证也。
4.        气逆为哕而兼胀闷者, 宜加减二陈汤加乌药, 或<宝鉴>丁香柿蒂散, 或羌活附子汤, 或神香散。
5.        食滞而呃者, 宜加减二陈加山楂, 白芥子, 乌药之属, 或用大和中饮加干姜, 木香。
6.        中焦脾胃虚寒, 气逆为呃者, 宜理中加丁香汤, 或温胃饮加丁香。 若因劳倦内伤, 而致呃逆者, 宜补中益气汤加丁香。 凡中焦寒甚者, 多由脾胃气虚而然。 盖脾胃不虚, 则寒亦不甚, 故治寒者, 当以脾气为主。 若吐利后胃气微虚, 或兼膈热而呃者, 宜橘皮竹茹汤。 无热者, 宜生姜, 半夏, 丁香, 柿蒂, 白朮, 肉桂之类, 皆可酌用。
7.        下焦虚寒者, 其肝肾生气之原不能畅达, 故凡虚弱之人多见呃逆, 正以元阳无力, 易为抑遏而然。 此呃逆之本, 多在肾中, 故余制归气饮主之, 甚效。 或用理阴煎加丁香以疏气, 妙亦如之。
8.        凡以大病之后, 或以虚羸之极, 或以虚损误攻而致呃逆者, 此最危之证。 察其中虚, 速宜补脾, 察其阴虚, 速宜补肾。 如前二条固其法矣, 然犹恐不及, 则惟大补元煎, 及右归饮之类, 斯其庶几者也。
9.        呃逆证, 凡声强气盛而脉见滑实者, 多宜清降, 若声小息微而脉见微弱者, 多宜温补。
 楼主| 发表于 2007/5/3 15:59:59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呃逆共六条

1.        凡伤寒之呃, 亦无非气逆之病, 其有与杂证不同者, 如仲景所言则其类也。 然犹有未悉及治有未备者, 谨略如左:
2.        伤寒胃中虚冷等证, 大约与前杂证相似, 悉宜如前, 以温中等剂治之。 或如仲景所言胃中虚冷, 及饮水则哕等证, 当以后条仲景法治之。
3.        伤寒邪在表者, 与卅无涉, 故无哕证。 惟少阳证, 邪在半表半卅之间, 则寒热往来, 气为邪抑而哕逆者, 有之矣, 宜柴陈煎主之, 有寒者加丁香, 有火者, 加黄芩, 或小柴胡汤亦可。
4.        伤寒失下, 邪入正阳明, 内热之极, 三焦干格, 阴道不行, 而上冲作呃者, 必宜去火去闭, 斯逆气得降而哕乃可愈。 然必察邪之微甚, 如无坚实胀满等证, 而但以干涸燥热者, 宜白虎汤, 或竹叶石膏汤, 或泻心汤凉解之。 若果有燥粪, 大便闭结, 脉满实坚俱全者, 宜三承气汤下之。
5.        伤寒邪有未解, 而用温补太过者, 则其中焦气逆, 最能为哕, 惟安胃饮为最妙。 若气逆无火者, 宜橘皮汤。 若兼表邪未解者, 宜柴陈煎。
6.        伤寒误攻, 或吐或下, 或误用寒凉, 以致脾肾胃气大虚大寒而发哕者, 大为危候, 速当以前杂证温胃理阴等法调治之, 恐迟则无济于事也。
 楼主| 发表于 2007/5/3 16: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述古共三条

1.        仲景曰: 阳明病, 不能食, 攻其热必哕, 所以然者, 胃中虚冷故也, 以其人本虚, 故攻其热必哕。 伤寒大吐大下之, 极虚, 复极汗出者, 以其人外气怫郁, 复与之水, 以发其汗, 因得哕。 所以然者, 胃中虚冷故也。 阳明病, 不大便六七日, 恐有燥屎, 欲知之法, 少与小承气汤。 汤入腹中, 转矢气者, 此有燥屎, 乃可攻之; 若不转矢气者, 此但初头硬, 后必溏, 不可攻之, 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 欲饮水者, 与水则哕。 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 饮水则哕。 按以上四条, 皆言胃之虚寒也。 虚寒者既不可攻, 亦不可与水, 则寒凉之药亦当忌用可知。 论曰: 伤寒哕而腹满, 视其前后, 知何部不利, 利之则愈。 按此一条, 即言哕之实邪也。 盖便有不利, 则气有不达, 下不达则上逆而出。 故小便不利者, 当利其水; 大便不通者, 当通其便。
2.        <要略>曰: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 似呕不呕, 似哕不哕, 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 生姜半夏汤主之。 干呕哕, 手足厥者, 橘皮汤主之。 哕逆者, 橘皮竹茹汤主之。
3.        张子和吐式篇云: 凡病在上者皆宜吐, 然自胸以上大满大实, 痰如胶漆, 微汤微散皆儿戏耳, 若非吐法, 病安能除? 曾见病之在上者, 诸医用药尽其技而不效, 余以涌剂少少用之, 辄获微效, 可见吐法必可用于上, 宜乎其效之速也。 按此吐法亦可治哕者, 以其气得伸而郁得散也, 故凡气实而郁者, 在子和之法亦所宜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6/1 11: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