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蓝天百云

(20~41卷)景岳全书-卷之二十明集杂证谟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5/3 17:43:50 | 显示全部楼层

灸法

膏肓百壮, 以多为佳, 膻中七壮。 中脘七壮。 膈俞七壮。 心俞七壮。 天府七壮。 乳根七壮。 三里三七壮。
 楼主| 发表于 2007/5/3 17:4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噎膈论列方

四君子汤补一。 五君子煎新热六。 十全大补汤补二十。 五福饮新补六。 左归饮新补二。 加减二陈汤和二。 大营煎新补十四。 温胃饮新热五。 芍药枳朮丸新和十六。 六安煎新和二。 二陈汤和一。 人参生姜枳朮丸和八二。 滚痰丸攻七七。 生姜汁煎补九四。 八味地黄丸补一二一。 右归饮新补三。 右归丸新补四。 人参利膈丸和一六六。 大健脾丸和八五。 四物汤补八。 搜风顺气丸和三四三。 豕膏新因二九。 玉烛散攻二四。 大黄甘草汤攻十三。
 楼主| 发表于 2007/5/3 17:45:16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外备用方

神香散新和二十气膈。 五噎散和一五九。 十膈散和一五八。 人参利膈丸和一六六。 草豆蔻丸和一六七酒膈。 嘉禾散和百六十痰气。 补气运脾汤和一六四中虚气逆。 五膈散和一五六。 五膈宽中散和一五七。 利膈丸和一六五胸痹。 大七香丸和一三一寒逆。 人参豆蔻汤和一六一。 紫苏子饮和一六二。 枇杷叶散和一六三五噎。 木香宽中饮和五五行气。 理中汤热一中寒。 青木香丸攻八六气滞痰逆。 胡椒理中汤热六胃虚寒。 透膈汤攻三十逐痰滞。
 楼主| 发表于 2007/5/3 17:46: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杂 . ..

论证


杂一证, 或作或止。 其为病也, 则腹中空空, 若无一物, 似饥非饥, 似辣非辣, 似痛非痛, 而胸膈懊卅, 莫可名状。 或得食而暂止, 或食已而复卅, 或兼恶心而渐见胃脘作痛。 此证有火卅, 有痰卅, 有酸水浸心而卅。 大抵食已即饥, 或虽食不饱者, 火卅也, 宜兼清火; 痰多气滞者, 似饥非饥, 不喜食者, 痰卅也, 宜兼化痰; 酸水浸心而卅者, 戚戚膨膨, 食少无味, 此以脾气虚寒, 水谷不化也, 宜温胃健脾; 又有误用消伐等药, 以致脾胃亏损, 血少卅杂, 中虚则烦杂不饥, 脾弱则食不运化, 此宜专养脾胃。 总之, 卅杂一证, 多由脾气不和, 或受伤脾虚而然。 所以治此者, 不可不先顾脾气。 然古人于此, 悉以痰火论治, 予恐专用寒凉, 则胃气虚寒不健者, 反以日甚, 而渐至恶心嗳气, 反胃噎膈之类, 将由此而起矣。
 楼主| 发表于 2007/5/3 17:47:50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治共二条

1.        痰火卅杂等证, 如脾虚微火多痰而卅杂者, 宜和中汤, 或三圣丸, 或朮连丸。 若中焦火盛, 兼痰而卅杂者, 宜软石膏丸。 若宿食留饮, 痰滞不清而卅杂者, 宜曲朮丸。 若三焦火盛, 湿痰气滞而卅杂者, 宜三补丸加半夏, 苍朮, 香附之类。
2.        脾胃虚寒卅杂者, 必多吞酸, 或兼恶心, 此皆脾虚不能运化滞浊而然, 勿得认为火证, 妄用寒凉等物。 若多痰饮, 或兼呕恶而卅杂者, 宜二陈汤, 或二朮二陈汤。 若寒痰停蓄胸膈, 或为胀满少食而为卅杂者, 宜和胃二陈煎, 或和胃饮。 若脾胃虚寒, 停饮作酸卅杂者, 宜温胃饮, 或六君子汤。 若脾肾阴分虚寒, 水泛为饮作酸卅杂者, 宜理阴煎, 或金水六君煎。
 楼主| 发表于 2007/5/3 17:4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杂论列方

二陈汤和一。 六君子汤补五。 和中汤寒五八。 温胃饮新热五。 和胃二陈煎新和三。 朮连丸寒一七二。 三补丸寒一六二。 和胃饮新和五。 理阴煎新热三。 金水六君煎新和一。 三圣丸寒一七一。 卅朮丸和百十。 二朮二陈汤和四。 软石膏丸寒一七三。

景岳全书卷之二十一终
 楼主| 发表于 2007/5/3 17:5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景岳全书-卷之二十二心集杂证谟

肿胀

经义

腹中论帝曰: 有病心腹满, 旦食则不能暮食, 此为何病? 岐伯曰: 名为鼓胀, 治之以鸡矢醴, 一剂知, 二剂已。 帝曰: 其病有复发者, 何也? 曰: 此饮食不节, 故时有病也。 虽然其病且已时, 故当病气聚于腹也。
经脉篇曰: 足太阴虚则鼓胀。 胃中寒则胀满。

水胀篇曰: 肤胀者, 寒气客于皮肤之间, 卅然不坚, 腹大, 身尽肿, 皮厚, 按其腹, 窅而不起, 腹色不变, 此其候也。 帝曰: 鼓胀何如? 岐伯曰: 腹胀, 身皆大, 大与肤胀等也, 色苍黄, 腹筋起, 此其候也。

胀论帝曰: 脉之应于寸口, 如何而胀? 岐伯曰: 其脉大坚以涩者, 胀也。 帝曰: 何以知脏腑之胀也? 曰: 阴为脏, 阳为腑。 帝曰: 夫气之令人胀也, 在于血脉之中耶, 脏腑之内乎? 曰: 三者皆存焉, 然非胀之舍也。 夫胀者, 皆在于脏腑之外, 排脏腑而郭胸卅, 胀皮肤, 故命曰胀。 五脏六腑者, 各有畔界, 其病各有形状。 营气循脉, 卫气逆为脉胀, 卫气并脉循分为肤胀。 心胀者, 烦心短气, 卧不安。 肺胀者, 虚满而喘欬。 肝胀者, 卅下满而痛引腹。 脾胀者, 善哕, 四肢烦悗, 体重不能胜衣, 卧不安。 肾胀者, 腹满引背, 央央然腰髀痛。 六腑胀: 胃胀者, 腹满, 胃脘痛, 鼻闻焦臭, 妨于食, 大便难。 大肠胀, 肠鸣而痛濯濯, 冬日重感于寒, 则飧泄不化。 小肠胀者, 少腹卅胀, 引腰而痛。 膀胱胀者, 少腹满而气癃。 三焦胀者, 气满于皮肤中, 轻轻然而不坚。 胆胀者, 卅下痛胀, 口中苦, 善太息。 岐伯曰: 卫气之在身也, 常然并脉, 循分肉, 行有逆顺, 阴阳相随, 乃得天和, 五脏更始, 四时循序, 五谷乃化。 然后厥气在下, 营卫留止, 寒气逆上, 真邪相攻, 两气相搏, 乃合为胀也。 此下针治之法具详本经。

阴阳应象大论曰: 浊气在上, 则生卅胀。

生气通天论曰: 因于气为肿, 四维相代, 阳气乃竭。
五脏生成篇曰: 腹满卅胀, 支膈胠卅, 下厥上冒, 过在足太阴阳明。

本神篇曰: 脾气实则腹胀。 肾气实则胀。

六元正纪大论曰: 太阴所至为中满, 霍乱吐下。 太阴所至为重, 胕肿。 土郁之发, 民病心腹胀, 胕肿身重。
至真要大论曰: 诸湿肿满, 皆属于脾。 诸胀腹大, 皆属于热。 按以上诸胀, 皆言气之为病也。
水热穴论帝曰: 少阴何以主肾? 肾何以主水? 岐伯曰: 肾者, 至阴也, 至阴者, 盛水也。 肺者, 太阴也, 少阴者, 冬脉也, 故其本在肾, 其末在肺, 皆积水也。 帝曰: 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 曰: 肾者, 胃之关也, 关门不利, 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故水病下为胕肿, 大腹, 上为喘呼不得卧者, 标本俱病。

水胀篇曰: 水始起也, 目窠上微肿, 如新卧起之状, 其颈脉动, 时欬, 阴股间寒, 足胫肿, 腹乃大, 其水已成矣。 以手按其腹, 随手而起, 如囊裹水之状, 此其候也。

五癃津液别篇曰: 阴阳气道不通, 四海闭塞, 三焦不泻, 津液不化, 留于下焦, 不得渗膀胱, 则下焦胀, 水溢则为水胀。
评热病论曰: 诸有水气者, 微肿先见于目下也。 水者, 阴也, 目下亦阴也, 腹者, 至阴之所居, 故水在腹者, 必使目下肿也。
经脉篇曰: 胃病则大腹水肿。

邪气藏府病形篇曰: 胃病者, 腹卅胀, 胃脘当心而痛, 上支两卅, 隔咽不通, 食饮不下。 三焦病者, 腹气满, 小腹尤坚, 不得小便, 窘急, 溢则水留即为胀。 肾脉微大为石水, 起脐已下至小腹腄腄然, 上至胃脘, 死不治。
宣明五气篇曰: 下焦溢为水。

逆调论曰: 不得卧, 卧则喘者, 是水气之客也。 夫水者, 循津液而流也。 肾者水藏, 主津液, 主卧与喘也。
阴阳别论曰: 阴阳结斜, 多阴少阳, 曰石水, 少腹肿。 三阴结, 谓之水。

汤液醪醴论帝曰: 其有不从毫毛生而五藏阳已竭也, 津液充郭, 其魄独居, 孤精于内, 气耗于外, 形不可与衣相保, 此四极急而动中, 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 治之奈何? 岐伯曰: 平治于权衡, 去宛陈莝, 是以微动四极, 温衣, 缪刺其处, 以复其形, 开鬼门, 洁净府, 精以时复, 五阳已布, 疏涤五脏, 故精自生, 形自盛, 骨肉相保, 巨气乃平。 按以上诸胀, 皆言水之为病也。
太阴阳明论曰: 食饮不节, 起居不时者, 阴受之; 阴受之, 则入五脏, 则卅满闭塞。

异法方宜论曰: 北方者, 其民乐野处而乳食, 脏寒生满病。 按以上二条, 乃言饮食之为胀也。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5/3 17:53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5/3 17:54:0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证共四条

1.        肿胀之病, 原有内外之分, 盖中满者谓之胀, 而肌肤之胀者亦谓之胀; 若以肿言, 则单言肌表, 此其所以当辨也。 但胀于内者, 本由脏病, 而肿于外者, 亦无不由乎脏病。 第脏气之病, 各有不同, 虽方书所载, 有湿热, 寒暑, 血气, 水食之辨, 然余察之经旨, 验之病情, 则惟在气水二字, 足以尽之。 故凡治此证者, 不在气分, 则在水分, 能辨此二者而知其虚实, 无余蕴矣。 病在气分, 则当以治气为主, 病在水分, 则当以治水为主。 然水气本为同类, 故治水者当兼理气, 盖气化水自化也; 治气者亦当兼水, 以水行气亦行也。 此中玄妙, 难以尽言, 兹虽条列如左, 然运用之法, 贵在因机通变也。
2.        病在气分者, 因气之滞, 如气血之逆, 食饮之逆, 寒热风湿之逆, 气虚不能运化之逆, 但治节有不行者, 悉由气分, 皆能作胀。 凡气分之病, 其色苍, 其内坚, 其胀或连胸卅, 其痛或及脏腑。 或倏而浮肿者, 阳性急速也。 或自上及下者, 阳本乎上也。 或通身尽肿者, 气无不至也。 有随按而起者, 如按气囊也。 然此虽皆气分, 而气病有不同, 故有气热而胀者, 曰: 诸胀腹大, 皆属于热也。 有气寒而胀者, 曰胃中寒则卅胀, 曰脏寒生满病也。 有气湿而胀者, 曰诸湿肿满, 皆属于脾也。 有气虚而胀者, 元气虚也, 曰足太阴虚则鼓胀也。 有气实而胀者, 邪气实也, 曰肾气实则胀, 曰脾气实则腹胀, 曰胃气实则胀也。 凡此虽皆胀病, 而治之之要, 则全在察其虚实。 大都阳证多热, 热证多实, 阴证多寒, 寒证多虚。 先滞于内, 而后及于外者多实; 先肿于表, 而渐及于内, 或外虽胀而内不胀者多虚。 小便红赤, 大便秘结者多实; 小便清白, 大便稀溏者多虚。 脉滑有力者多实, 弦浮微细者多虚。 形色红黄, 气息粗长者多实; 形容憔悴, 声音短促者多虚。 年青少壮, 气道壅滞者多实; 中衰积劳, 神疲气怯者多虚。 虚实之治, 反如冰炭, 若误用之, 必致害矣。
3.        病在水分者, 以阴胜于阳, 而肌肤皆肿, 此与气证本有不同。 凡水之为病, 其色明润, 其皮光薄, 其肿不速, 每自下而上, 按肉如泥, 肿有分界。 盖阴本于下, 而浸渍有渐, 皆水病之证也。 观水胀篇言寒气之胀, 按其腹, 窅而不起; 水肿之病, 以手按其腹, 随手而起, 如囊裹水之状, 此其候也。 然以愚见, 及察之证验, 则若与此论相反。 盖凡是水证, 必按之窅而不起, 此其水在肉中, 如糟如泥, 按而散之, 猝不能聚, 未必如水囊之比; 凡随按随起者, 亦惟虚无之气, 其速乃然, 故辨当若此也。 凡欲辨水气之异者, 在欲辨其阴阳耳, 若病在气分, 则阳证阴证皆有之, 若病在水分, 则多为阴证。 何也? 盖水之与气, 虽为同类, 但阳王则气化, 而水即为精, 阳衰则气不化, 而精即为水。 故凡病水者, 水即身中之血气, 但其为邪为正, 总在化与不化耳。 水不能化, 因气之虚, 岂非阴中无阳乎? 此水肿之病, 所以多属阳虚也。 然水主于肾, 气主于肺, 水渍于下, 而气竭于上, 所以下为肿满, 上为喘急, 标本俱病, 危斯亟矣, 此当速救本源, 庶保万一, 倘以虚喘作实邪, 而犹然泄肺, 无不败矣。
4.        少年纵酒无节, 多成水鼓。 盖酒为水谷之液, 血亦水谷之液, 酒入中焦, 必求同类, 故直走血分。 经曰: 饮酒者, 卫气先行皮肤, 先充络脉, 此之谓也。 然血者神气也, 血属阴而性和, 酒者淫气也, 酒属阳而性悍, 凡酒入血分, 血欲静而酒动之, 血欲藏而酒逐之, 故饮酒者身面皆赤, 此入血之征, 亦散血之征也。 扰乱一番, 而血气能无耗损者, 未之有也。 第年当少壮, 则旋耗旋生, 固无所觉, 及乎血气渐衰, 则所生不偿所耗, 而且积伤并至, 病斯见矣。 故或致血不养筋, 则为中风; 或致伤脾, 则为痰饮, 泻痢; 或湿热上浮, 则为喘, 汗, 鼻渊; 或流于筋骨, 则为瘈瘲, 疼痛; 或致动血伤精, 则为劳损, 吐卅; 或致伤肌腐肉, 则为烂疮, 痔漏; 其有积渐日久而成水鼓者, 则尤多也。 盖酒性本湿, 壮者气行则已, 酒即血也; 怯者着而成病, 酒即水也, 不惟酒为水, 而血气既衰, 亦皆随酒而悉为水矣。 所以凡治水鼓者, 必当以血气为主, 而养阴利湿, 是诚善矣。 然奈无知少年, 初不知畏, 而惟酒是耽, 此其浸渍已非一日, 致令血气天真败极至此, 又岂能以旦夕挽回者哉? 故于诸鼓之中, 则尤以酒鼓为最危难治之证。 尝有一杜康之徒, 不信余说, 云: 公为此言, 其亦过矣, 兹见有某人者, 以酒为生, 自朝继暮, 今年已若干, 未闻其病, 岂酒果伤人者耶? 是不知若人者, 惟千百中之一二, 而天禀之特出者也。 不然, 何善饮者如此其多, 而寿于饮者仅见其人, 则其它之困于此者, 从何知矣, 使不有斯人之禀, 而有斯人之嗜, 吾恐其不免于斯矣。
 楼主| 发表于 2007/5/3 17:54:41 | 显示全部楼层

肿胀危候

大凡水肿先起于腹, 而后散四肢者可治; 先起于四肢, 而后归于腹者难治。 掌肿无纹者死。 大便滑泄, 水肿不消者死。 唇黑, 唇肿, 齿焦者死。 脐肿突出者死。 缺盆平者死。 阴囊及茎俱肿者死。 脉绝, 口张, 足肿者死。 足胕肿, 膝如斗者死。 肚上青筋见, 泻后腹肿者死。 男从身下肿上, 女从身上肿下, 皆难治。
 楼主| 发表于 2007/5/3 17:55:30 | 显示全部楼层

气分诸胀论治凡八条

1.        凡胀满由于气分者, 宜察气之虚实。 若胀满在中而不在外者, 其病多实, 经曰: 中满者, 泻之于内, 此之谓也。 若果因酒食厚味, 气滞脉滑, 而大满大实者, 宜廓清饮主之; 兼胀兼痛, 诸药不效者, 宜神香散主之。 若脏腑胀实而坚痛者, 宜承气汤或百顺丸下之, 然必年壮力强, 素无损伤虚弱等证, 而暴见胀满者, 方可峻攻, 否则, 只宜缓治。 如困气实于中, 而表卅俱胀者, 宜用蒜瓣以滚汤煮微熟留性, 少蘸盐醋, 常以佐食, 大能破气消滞, 亦佳法也。 若气胀而兼小水不利者, 宜用四苓散, 以半熟蒜捣膏丸服, 极妙。
2.        饮食停滞, 而致胃口中焦胀满者, 宜大小和中饮酌用之。 兼痛者, 宜排气饮主之。
3.        怒气逆于中焦, 或胀或痛者, 宜排气饮, 解肝煎之类主之。 兼喘胀者, 宜四磨饮, 或神香散。
4.        大人小儿, 素无脾虚泄泻等证, 而忽尔通身浮肿, 或小水不利者, 多以饮食失节, 或湿热所致, 宜廓清饮加减主之, 或四苓散, 胃苓汤之类皆可用; 或湿胜者, 宜平胃散之类主之。
5.        脾胃虚寒, 中气不健, 而三焦胀满者, 是为气虚中满。 其为证也, 必多吞酸嗳腐, 恶食恶寒, 或常为溏泄, 而别无火证火脉者, 必属脏寒, 此所谓脏寒生满病也, 惟宜温补。 寒在中焦者, 宜温胃饮, 理中汤。 寒在下焦者, 宜理阴煎, 八味地黄汤之类主之。
6.        单腹胀者, 名为鼓胀, 以外虽坚满, 而中空无物, 其象如鼓, 故名鼓胀。 又或以血气结聚, 不可解散, 其毒如蛊, 亦名蛊胀。 且肢体无恙, 胀惟在腹, 故又名为单腹胀, 此实脾胃病也。 夫脾胃为中土之脏, 为仓廪之官, 其脏受水谷, 则有坤顺之德, 其化生血气, 则有干健之功, 使果脾胃强健, 则随食随化, 何胀之有? 此惟不善调摄, 而凡七情劳倦, 饮食房闱, 一有过伤, 皆能戕贼脏气, 以致脾土受亏, 转输失职, 正气不行, 清浊相混, 乃成此证。 凡治此者, 若察其病由中焦, 则当以脾胃为主, 宜参, 耆, 白朮, 干姜, 甘草之属主之。 若察其病由下焦, 则当以命门母气为主, 宜人参, 熟地, 当归, 山药, 附子, 肉桂之属主之。 如果气有否塞, 难于纯补, 则宜少佐辛香, 如陈皮, 厚朴, 砂仁, 香附, 丁香, 白芥子之属。 如或水道不利, 湿气不行, 则当助脾行湿, 而佐以淡渗, 如猪苓, 泽泻, 茯苓之属。 若诸药未效, 仍当灸治, 如后法。 以上诸法, 大略如此, 然病成单鼓, 终非吉兆, 必其伤败有渐, 然后至此, 使非尽扫尘务, 加意调理, 则未有或免者矣。
7.        治胀当辨虚实。 若察其果由饮食所停者, 当专去食积; 因气而致者, 当专理其气; 因血逆不通而致者, 当专清其血; 其于热者寒之, 结者散之, 清浊混者分利之, 或升降其气, 或消导其邪, 是皆治实之法也。 第凡病肿胀者, 最多虚证, 若在中年之后, 及素多劳伤, 或大便溏滑, 或脉息弦虚, 或声色憔悴, 或因病后, 或因攻击太过, 而反致胀满等证, 则皆虚损之易见者也。 诸如此类, 使非培补元气, 速救根本, 则轻者必重, 重者必危矣。 若虚在脾肺者, 宜四君子汤, 归脾汤之类主之。 若脾虚兼寒者, 宜理中汤, 温胃饮, 五君子煎。 若脾虚兼痰者, 宜六君子煎。 若肾虚兼痰者, 宜金水六君煎。 若虚在肝肾者, 宜六味地黄汤。 若肾虚兼寒者, 宜理阴煎, 或八味地黄丸, 甚者加减[金匮]肾气汤主之。 若以虚证而妄行消伐, 则百不活一矣。 其有果以少壮停滞, 或肝强气逆, 或时气亢害为邪者, 方可直攻其病, 但辨之宜详, 不可忽也。
8.        凡外感毒风, 邪留肤腠, 则亦能忽然浮肿, 如东垣所谓八益之邪, 自外而入者是也。 然其来必速, 其证则必有脉紧及头疼骨痛等证, 方是外感之候, 先宜解散其邪, 如正柴胡饮, 小柴胡汤, 败毒散, 参苏饮, 葛根卅白汤之类, 随宜用之。 若风因火炽, 而表卅俱热者, 宜芍药清肝散, 或龙胆泻肝汤之类主之。 若邪传入卅, 太阳阳明并病, 而胃实热甚, 必日晡潮热, 大渴引饮者, 白虎汤主之。 若大实大满, 而热结不退者, 大承气汤, 或百顺丸下之。 若少阳阳明并病, 寒热往来, 满而实者, 宜大柴胡汤下之。 五常政大论曰: 下之则胀已, 此之类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5/17 01: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