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蓝天百云

(20~41卷)景岳全书-卷之二十明集杂证谟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5/6 12:24:17 | 显示全部楼层

霍乱吐泻二十七

小儿霍乱吐泻者, 必以寒凉伤胃, 或时气阴湿, 或饮食失宜, 皆能致之。
然此与前吐泻并行者, 稍有不同。 盖霍乱者, 暴而甚; 吐泻者, 徐而缓。 霍乱者, 伤在一时, 吐泻者, 其伤以渐, 此其所以有异也。 若暴疾霍乱而胃口未清, 胸腹仍满者, 宜先用和胃饮, 苓朮二陈煎, 或大, 小和中饮, 或小分清饮, 或神香散之类主之。 俟胃口稍平, 即宜五味异功散, 或温胃饮, 五苓散之类调补之。 若霍乱初起便觉神疲气倦, 而胃口别无胀滞者, 此其胃气已伤, 即宜温补, 如养中煎, 温胃饮之类, 不得概行清利也。


论泻痢粪尿色二十八

古人有以小儿泻痢粪黄酸臭者, 皆作胃热论治, 此大误也。 盖饮食入胃, 化而为粪, 则无有不黄, 无有不臭者, 岂得以黄色而酸臭者为热乎? 今以大人之粪验之, 则凡胃强粪实者, 其色必深黄而老苍, 方是全阳正色。 若纯黄不苍而粪有嫩色, 则胃中火力便有不到之处, 再若淡黄则近白矣。 近白之色则半黄之色也, 粪色半黄则谷食半化之色也, 粪气酸腥则谷食半化之气也, 谷食半化, 则胃中火力盛衰可知也。 若必待粪青粪白, 气味不臭, 然后为寒, 则觉之迟矣。 故但以粪色之浅深, 粪气之微甚, 便可别胃气阳和之成色, 智者见于未然, 而况于显然乎。 余故曰: 古人以粪黄酸臭为火者, 大误也。 再若小水之色, 凡大便泻痢者, 清浊既不分, 小水必不利, 小水不利, 其色必变, 即清者亦常有之, 然黄者十居八九。 此因泻亡阴, 阴亡则气不化, 气不化则水涸, 水涸则色黄不清, 此自然之理也。 使非有淋热痛涩之证, 而但以黄色便作火治者, 亦大误也。


吐乳二十九

小儿吐乳, 虽有寒热之不同, 然寒者多而热者少, 虚者多而实者少, 总由胃弱而然。 但察其形色脉证之阴阳, 则虚实寒热自有可辨, 热者宜加微清, 寒者必须温补。 乳子之药, 不必多用, 但择其要者二, 三, 四味, 可尽其妙, 如参姜饮, 五味异功散之类, 则其要也。 若儿小乳多, 满而溢者, 亦是常事, 乳行则止不必治也。 若乳母有疾, 因及其子, 或有别证者, 又当兼治其母, 宜从薛氏之法如左。
薛氏曰: 前证若小儿自受惊, 或乳母恚怒, 致儿吐泻青色者, 宜用异功散。 若母食厚味而乳热者, 用东垣清胃散。 母饮酒而乳热者, 用葛花解醒汤, 子服一, 二匙。 若饮烧酒而乳热, 或子母身赤, 或昏愦, 服冷米醋三, 五杯, 多亦无妨, 儿服一, 二匙。 若母停滞生冷而乳冷者, 母服人参养胃汤, 子服调中丸。 若母停滞而变热乳者, 母服大安丸, 子服五味异功散。 若母郁怒伤肝脾而乳热者, 用归脾汤, 逍遥散。 若母脾虚血弱而乳热者, 用六君子加芎, 归。 若母气血虚而乳热者, 子母俱服八珍汤。 若母劳后发热而乳热者, 子母俱服补中益气汤。 若因怒动肝火而乳热者, 用五味异散加柴胡, 山栀。 若吐痰涎及白绿水者, 木乘脾土, 虚寒证也, 用六君子加柴胡, 木香。 大凡吐乳泻青色者属惊, 法当平肝补脾。 吐泻青白色者属寒, 法当温补脾土, 前诸证, 若手足指热者属实, 手足指冷者属虚, 此亦验法也。


五疳证三十

钱仲阳曰: 小儿诸疳, 皆因病后脾胃亏损, 或用药过伤, 不能传化乳食, 内亡津液, 虚火妄动, 或乳母六淫七情, 饮食起居失宜, 致儿为患。 凡疳在内者, 目肿腹胀, 泻痢青白, 体渐瘦弱; 疳在外者, 鼻下赤烂, 频揉鼻耳, 或肢体生疮。 大抵其证虽多, 要不出于五脏, 而五脏之疳不同, 当各分辨治之。 肝疳者, 一名筋疳, 亦名风疳。 其证白膜遮睛, 或泻血而瘦, 宜用地黄丸以生肾。 心疳者, 面黄颊赤, 身体壮热, 宜用朱砂安神丸以治心, 异功散以补脾。 脾疳者, 一名肥疳, 体黄瘦削, 皮肤干涩而有疮疥, 腹大嗜土, 宜用四味肥儿丸以治疳, 五味异功散以生土, 或用益黄散。 肺疳者, 一名气疳, 喘嗽气促, 口鼻生疮, 宜用人参清肺汤以治肺, 益气汤以生金。 肾疳者, 一名骨疳, 肢体瘦削, 遍生疮疥, 喜卧湿地, 用地黄丸。 鼻疮用兰香散。 诸疮用白粉散。 若患潮热, 当先补肝, 后泻心, 若妄以硝黄等药利之, 则成疳。 若患癖, 当消磨, 若误以巴豆, 硼砂下之, 或伤寒误下, 皆能成疳。 其初病者为热疳, 用黄连丸。 久病者为冷疳, 用木香丸。 冷热相兼者, 用如圣丸。 津液短少者, 用七味白朮散。 凡此皆因大病, 脾胃亏损, 内亡津液所致, 当固脾胃为主, 而早为施治, 则不变败证也。

杨氏曰: 无辜疳者, 脑后项边有核如弹丸, 按之转动, 软而不疼, 其内有虫, 不速针出, 则内食脏腑, 肢体痈疽, 便利脓血, 壮热羸瘦, 头露骨高, 宜用大芜荑汤, 蟾蜍丸。 丁奚者, 手足极细, 项小骨高, 尻削体痿, 腹大脐突, 号哭胸陷, 宜用肥儿丸, 大芦荟丸。 哺露者, 虚热往来, 头骨分开, 翻食吐虫, 烦渴呕哕, 宜用肥儿丸, 大芦荟丸。 若作渴泻痢肿胀, 劳瘵等证, 当详参方论而治之。 盖疳者, 干也, 因脾胃津液干涸, 而患在小儿为五疳, 在大人为五劳, 总宜以调补胃气为主。

又, 杨氏曰: 又有疳伤者, 五脏虫疳也, 其名甚多, 姑举其要。 虫疳者, 其虫如丝, 出于头项腹背之间。 黄白赤者可治, 青黑者难治。 蚘疳者, 皱眉多啼, 呕吐青沫, 腹中作痛, 肚胀青筋, 唇口紫黑, 头摇齿痒。 脊疳者, 身热羸黄, 烦渴下利, 拍背有声, 脊骨如锯齿, 十指皆疮, 频啮指甲。 脑疳者, 头皮光急, 满头并疮, 脑热如火, 发结如穗, 遍身多汗, 腮肿卅高。 疳渴者, 日则烦渴, 饮水不食, 夜则渴止。 疳泻者, 毛焦唇白, 额上青纹, 肚胀肠鸣, 泻下糟粕。 疳利者, 停积宿滞, 水谷不聚, 泻下恶物。 疳肿者, 虚中有积, 肚腹紧胀, 脾复受湿, 则头面手足虚浮。 疳劳者, 潮热往来, 五心烦热, 盗汗骨蒸, 嗽喘枯悴, 渴泻饮水, 肚硬如石, 面色如银。 大抵其证虽多, 要不出于五脏, 总宜以五脏之法治之。

景岳曰: 按杨氏云: 疳者, 干也, 在小儿为五疳, 在大人为五劳。 然既云为干, 又云为劳, 岂非精血败竭之证乎? 察前诸法, 俱从热治, 多用清凉, 虽此证真热者固多, 而元气既败, 则假热者尤多也。 即前所用, 亦有地黄丸, 异功散, 益黄散, 益气汤之类, 恐此数方有不足以尽之。 其或血气俱损, 有非大补不可者; 阴虚假热, 脾败肾亏, 又有非温补不可者。 贵在临证酌宜, 仍当以虚治劳之法参用, 庶得尽善。

薛氏曰: 按疳证或以哺食太早, 或嗜食甘肥, 或服峻厉之药, 重亡津液, 虚火炽盛, 或因禀赋, 或乳母厚味七情致之, 各当调治其内。 若口舌蚀烂, 身体壮热, 腮唇赤色, 或作肿痛, 腹膈烦闷, 或掌热咽干, 作渴饮水, 便赤盗汗, 囓齿虚惊, 此心经内外疳也, 宜安神丸之类主之。 若鼻外生疮, 眼目赤烂, 肢体似癣, 两耳前后, 项侧, 缺盆, 两腋结核, 或小腹, 内股, 玉茎, 阴囊, 睪丸肿溃, 小便不调, 或出白津, 或咬指甲, 摇头侧目, 白膜遮睛, 羞明畏日, 肚大青筋, 口干下血, 此肝经内外疳也, 用地黄, 芦荟二丸主之。 若头不生发, 或生疮痂, 或发成穗, 或人中口吻赤烂, 腹痛吐逆, 乳食不化, 口干嗜土, 泻下酸臭, 小便白浊, 或合目昏睡, 恶闻木音, 此脾经内外疳也, 用肥儿丸主之。 若鼻外生疮, 咽喉不利, 颈肿齿痛, 欬嗽寒热, 皮肤皱错, 欠伸少气, 鼻痒出涕, 卅血目黄, 小便频数, 此肺经内外疳也, 用黄清肺饮主之。 若脑热吐痰, 手足逆冷, 寒热往来, 滑泄肚痛, 口臭作渴, 齿龈溃烂, 爪黑面黧, 身耳生疮, 或耳出水, 或食自发, 此肾经内外疳也, 用地黄丸主之。 凡疳热上攻, 或痘毒上升, 为患甚速, 名为走马疳, 急敷雄黄散, 搽牙散, 马鸣散, 择而用之, 服蟾蜍丸。 轻则牙龈腐烂, 唇吻肿痛, 可治; 甚则牙龈蚀落, 腮颊透烂, 不治。
 楼主| 发表于 2007/5/6 12:25:33 | 显示全部楼层

盗汗三十一

小儿元气未充, 腠理不密, 所以极易汗出, 故凡饮食过热, 或衣被过暖, 皆能致汗。 东垣诸公云: 此是小儿常事, 不必治之。 然汗之根本, 由于营气; 汗之启闭, 由于卫气。 若小儿多汗者, 终是卫虚, 所以不固。 汗出既多, 未免营卫血气愈有所损, 而衰羸之渐, 未必不由乎此, 此所以不可不治也。 大都治汗之法, 当以益气为主, 但使阳气外固, 则阴液内藏, 而汗自止矣。


1.        治法: 凡小儿无故常多盗汗, 或自汗者, 宜团参散为主, 或参苓散, 四君子汤, 五味异功散, 或白朮散之类, 俱可择用。 若其甚者, 宜三阴煎, 人参养营汤, 或十全大补汤。 若心经有火而见烦渴者, 宜生脉散, 一阴煎。 若肝脾火盛, 内热熏蒸, 血热而汗出者, 脉必洪滑, 证多烦热, 宜当归六黄汤, 或加减一阴煎。 若阳明实热, 汗出大渴者, 宜仲景竹叶石膏汤。 若因病后, 或大吐大泻之后, 或误用克伐之药, 以致气虚气脱而大汗亡阳者, 速宜用参附汤, 六味回阳饮, 或耆附汤之类, 庶可挽回也。 大都汗多亡阳者, 多致角弓反张, 项强戴眼等证, 此太阳, 少阴二经精血耗散, 阴虚血燥而然, 速宜用大营煎, 人参养营汤, 或十全大补汤之类, 方可解救。 若作风治, 万无一生矣。 前汗证门有详论详法, 所当参阅。 余之儿辈, 有于襁褓中多盗汗者, 但以人参一钱, 泡汤与服, 当夜即止。 久不服参, 必又汗出, 再服再止, 其效如神。 凡养儿者, 亦可以此为常法。
 楼主| 发表于 2007/5/6 12:26:22 | 显示全部楼层

腹胀腹痛三十二

1.        小儿腹胀腹痛, 多因食积, 或寒凉伤脾而然。 <内经>曰: 病痛者阴也。 又曰: 痛者, 寒气多也, 有寒故痛也。 东垣曰: 寒胀多, 热胀少, 皆主于脾胃。 故凡小儿肚腹或胀或痛, 虽曰多由积滞, 然脾胃不虚, 则运化以时, 何致作胀? 是胀必由于虚也。 若胃气无伤而腹中和暖, 则必无留滞作痛, 是痛多由乎寒也。 故治痛治胀者, 必当以健脾暖胃为主。 若无火证, 不得妄用凉药。 若无拒按坚实等证, 不得妄用攻药。
2.        治法: 凡小儿肚腹膨胀, 或时常作痛, 黄瘦, 常用调理之法, 惟芍药枳实丸加减用之为宜, 且善止腹痛。 或大健脾丸, 杨氏启脾丸, 和中丸之类, 皆可酌用。 若偶尔伤脾, 气促困倦, 外见腹胀而内不胀者, 此脾气虚也, 宜五味异功散, 或六味异功煎。 若脾胃阳气不足, 虚寒作胀, 或畏寒, 或手足冷, 或兼呕泻者, 宜五君子煎, 养中煎, 温胃饮, 六君子汤, 或调中丸。 若兼脾肾阳虚, 或水泛为痰, 或喘促, 痛胀, 泄泻, 宜理阴煎加减主之。 若脾胃气虚而痛滞吐泻者, 宜六味异功煎, 或六君子汤加木香, 或调中汤。 若胃口偶有留滞, 大痛而胀者, 宜排气饮, 或益黄散。 若宿食偶有不消而暂为胀满者, 宜大, 小和中饮, 或保和丸, 消食丸。 若有坚积停滞, 胀痛拒按, 形气俱实者, 宜赤金豆, 白饼子, 紫霜丸之类攻下之。 凡诸未尽, 当于腹痛肿胀二门, 参酌为治。


余初年在京, 治一五岁邻女, 适经药铺, 见有晒晾巴豆, 其父误以为松仁, 以一粒与食之, 嚼而味辣, 即忙吐出, 而已半粒下咽矣。 少顷, 大泻十余次, 泻后次日, 即致肚腹通身悉皆肿胀, 绝口不食, 因求治于余。 或谓宜黄连, 绿豆以解毒; 或谓宜四苓, 五皮以利水。 余曰: 大攻之后, 岂非大虚之证乎? 能再堪苦寒以败脾否? 大泻之后, 又尚有何水之可利? 遂单用独参汤及温胃饮以培脾气, 不数剂而复元如初。 夫既以大泻, 而何以反胀若是? 因此一证, 乃知大虚大寒而致成肿胀者, 类多如此。
 楼主| 发表于 2007/5/6 12:27:26 | 显示全部楼层

痞块三十三

1.       
小儿多有痞块者, 总由口腹无节, 见食必啖, 食上加食, 脾胃化之不及, 则胃络所出之道, 未免渐有留滞, 留滞不已, 则日以益大, 因成痞矣。 或以感寒发热之后, 胃气未清, 此时最宜择食节食, 若不知慎, 则食以邪留, 最易成痞, 此实人所不知也。 第痞块既成, 必在肠胃之外, 膜膈之间, 故非可以消伐之剂推逐而去者。 若但知攻痞, 则胃气益弱, 运化失权, 不惟不能消痞, 且致脾土亏损, 则痞邪益横而变百出矣。 故治此者, 当酌其缓急, 专以调补胃气为主, 外则用膏用灸, 以拔其结络之根, 庶为万全之策。

2.       
凡调理脾胃之法, 若痞邪未甚, 宜芍药枳实丸加减用之为善, 或大健脾丸及杨氏启脾丸, 皆可择用。 若脾胃气虚, 食少体瘦, 宜五味异功散。 若脾胃虚寒者, 宜调中丸, 温胃饮, 五君子煎。 若兼胃脘停积, 食滞作胀者, 宜保和丸, 或大, 小和中饮。 若胀急坚实, 形气尚强, 不得不泻者, 宜赤金豆, 白饼子。 若痞久成热, 致动阳明之火, 而牙口溃烂成疳者, 宜芦荟丸, 胡黄连丸或蟾蜍丸。 此外, 如贴痞膏及炙治之法, 俱详载积聚门。
 楼主| 发表于 2007/5/6 12:28:12 | 显示全部楼层

癫痫三十四

钱仲阳曰: 小儿发痫, 因血气未充, 神气未实, 或为风邪所伤, 或为惊怪所触, 亦有因妊娠时七情惊怖所致。 若眼直目牵, 口噤涎流, 肚膨发搐, 项背反张, 腰脊强劲, 形如死状, 终日不醒, 则为卅矣。 凡治五痫, 皆随脏治之, 每脏各有一兽之形, 通用五色丸为主, 仍参以各经之药。 发而重者死, 病甚者亦死。 如面赤目瞪, 吐舌啮唇, 心烦气短, 其声如羊者曰心痫。 血虚者用养心汤; 发热饮冷为实热, 用虎睛丸; 发热饮汤为虚热, 用辰砂妙香丸。 面青唇青, 两眼上窜, 手足挛掣反折, 其声如犬者曰肝痫。 肝之虚者, 用地黄丸; 抽搐有有为实邪, 用柴胡清肝散; 大便不通, 用泻青丸。 面黑目振, 吐涎沫, 形体如尸, 其声如猪者曰肾痫, 用地黄丸, 紫河车丸之类。 肾无泻法, 故径从虚治之。 面如枯骨, 目白反视, 惊跳反折, 摇头吐沫, 其声如鸡者曰肺痫。 肺气虚者, 用补肺散; 面色萎黄者, 土不能生也, 用五味异功散; 面色赤者, 阴火上冲于肺也, 用地黄丸。 面色萎黄, 目直腹满, 自利, 四肢不收, 其声如牛者曰脾痫, 用五味异功散; 若面青泻利, 饮食少思, 用六君子加木香, 柴胡。 若发热抽掣卧, 面色光泽, 脉浮者, 病在腑, 为阳证, 易治; 身冷不搐覆卧, 面色黯黑, 脉沉者, 病在脏, 为阴证, 难治。 凡有此证, 先宜看耳后高骨间, 若有青脉纹, 先抓破出血, 可免其患。 此皆元气不足之证也, 须以紫河车丸为主, 而以补药佐之。 设若泛行克伐, 复伤元气, 则必不时举发, 久而变危, 多致不救。 又有惊痫, 风痫, 食痫三种。 治惊痫, 宜比金丸, 茯神丸, 钱氏养心汤, 辰砂妙香散, 清神汤, 虎睛丸之类主之。 风痫用钱氏牛黄丸, 消风丸, 星苏散之类主之。 食痫用妙圣丹主之。
薛立斋曰: 妊娠若遇惊恐, 则必内应于胎, 故一月足厥阴脉养, 惊则肝有病; 二月足少阳脉养, 惊则胆病; 三月手少阴脉养, 惊则心受病; 四月名为离经; 五月足太阴脉养, 惊则脾受病; 六月足阳明脉养, 惊则胃受病; 七月手太阴脉养, 惊则肺受病; 八月手阳明脉养, 惊则大肠受病; 九月足少阴脉养, 惊则肾受病。 是脏腑纳气于丹田, 自肝至肾, 十经滋养而生, 此则胎中所致也。 若既生之后, 或惊怪所触, 或乳哺失节, 或乳母饮食起居, 六淫七情, 脏气不平, 亦致是证。 须察见证属于何经, 更别阴阳, 以调补脾胃为主, 否则不时举发, 甚至不救。
 楼主| 发表于 2007/5/6 12:29:30 | 显示全部楼层

附按

薛氏治一小儿, 患前证, 吐痰困倦, 半饷而苏, 诸药不效, 年至十三而频发。 用肥厚紫河车生研烂, 入人参, 当归末, 捣丸, 桐子大, 每服三五十丸, 日进三五十丸, 日进三五服, 乳化下。 一月渐愈。

又佐以八珍汤全愈。 又一儿七岁发惊痫, 令其恣饮人乳后, 发渐疏而轻。 至十四复发, 用乳不效, 亦用河车丸数具而愈, 常用加减八味丸而安。 后至二十三岁复发而手足厥冷, 仍用前法, 佐以八味丸, 十全大补汤而痊。

又治数小儿, 皆以补中益气汤, 六君子汤, 六味, 八味等丸, 相间用之, 皆得全愈。

癫痫诸经义及大人证治诸法, 俱详载癫狂门, 所当参阅。
 楼主| 发表于 2007/5/6 12:3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溺白三十五

小儿便如米泔, 或溺停少顷变作泔浊者, 此脾胃湿热也。 凡饮食不节者多有此证, 然亦有气虚下陷而然者。 若脉证兼火者, 当清利, 宜导赤散, 或四味肥儿丸。 若饮食过伤兼胀滞者, 宜保和丸, 大安丸。 若形气不足, 或黄瘦, 或呕泄者, 宜五味异功散, 或四君子汤, 或补中益气汤。 若肝肾火盛, 移热膀胱者, 必兼痛涩烦热, 宜七味龙胆泻肝汤。 若脾胃本虚而兼湿热者, 宜四君子汤加炒黄连。 若止见溺白而别无烦热脉证, 则但节其生冷水果及甘甜等物, 不久自愈。 切不可因其溺白, 而过用芩, 栀子之类, 多致伤脾而反生吐泻等证, 渐至羸败者, 是皆误治之害也, 不可不察。


变蒸三十六

巢氏云: 小儿变蒸者, 以长血气也。 变者上气, 蒸者体热。 钱仲阳曰: 变者, 易也。 小儿在母腹中, 乃生骨气, 五脏六腑成而未全。 自生之后, 即长骨脉, 脏腑之神志, 自内而长, 自下而上。 故以生之日后三十二日一变蒸, 即觉情志有异于前, 何也? 长生意志脏腑故也。 何谓三十二日长骨添精神? 盖人有三百六十五骨节, 以应天数, 内除手足中四十五碎骨外, 共有三百二十数, 自下生骨, 一日十段而上之, 十日百段, 而三十二日计三百二十段为一遍, 亦曰一蒸。 凡一周遍, 乃生虚热诸病, 如是十周, 则小蒸毕也。 故初三十二日一变, 生肾志; 六十四日二变一蒸, 生膀胱; 九十六日三变, 生心喜; 一百二十八日四变二蒸, 生小肠; 一百六十日五变, 生肝哭; 一百九十二日六变三蒸, 生胆; 二百二十四日七变, 生肺声; 二百五十六日八变四蒸, 生大肠; 二百八十八日九变, 生脾; 三百二十日十变五蒸, 生胃, 此所谓小蒸毕也。 又手厥阴经为脏, 手少阳经三焦为腑, 此一脏一腑俱无状, 故不变不蒸也。 太仓云: 气入四肢, 长碎骨, 于十变后六十四日为一大蒸, 计三百八十四日, 又六十四日为二大蒸, 计四百四十八日, 又六十四日为三大蒸, 计五百一十二日, 至五百七十六日变蒸既毕, 儿乃成人也。 变者, 生五脏也; 蒸者, 养六腑也。 每经一变一蒸, 情态即异, 轻则发热微汗, 其治法, 平和者微表之, 实热微利之, 用紫霜丸, 黑散子, 柴胡散。 有寒无热, 并吐泻不乳多啼者, 当归散, 调气散主之。
薛立斋曰: <全婴方论>云: 变蒸者, 以长气血也。 变者上气, 蒸者发热也。 轻则体热虚惊, 耳冷微汗, 唇生白泡, 三日可愈。 重则寒热脉乱, 腹痛啼叫, 不能乳食, 食即吐乳五日方愈。 古方以黑散子, 紫霜丸主之。 窃谓此证, 小儿所不免者, 虽勿药可也, 况前药乃属峻厉, 非惟脏腑不能胜, 抑且反伤气血, 慎之, 慎之; 余尝见一小儿, 至二变发热有痰, 投以抱龙丸一粒, 卒至不救, 观此可验矣。 若不热不惊, 略无证候而暗变者, 盖受胎气壮实故也。

景岳曰: 小儿变蒸之说, 古所无也, 至西晋王叔和始一言之, 继自隋, 唐巢氏以来, 则日相传演, 其说益繁。 然以余观之, 则似有未必然者, 何也? 盖儿胎月足离怀, 气质虽未成实, 而脏腑已皆完备。 及既生之后, 凡长养之机, 则如月如苗, 一息不容有间, 百骸齐到, 自当时异而日不同, 岂复有此先彼后, 如一变生肾, 二变生膀胱, 及每变必三十二日之理乎? 又如小儿之病与不病, 余所见所治者, 盖亦不少, 凡属违和, 则不因外感必以内伤, 初未闻有无因而病者, 岂真变蒸之谓耶? 又见保护得宜, 而自生至长, 毫无疾痛者不少, 抑又何也? 虽有暗变之说, 终亦不能信然。 余恐临证者有执迷之误, 故道其愚昧若此, 及如前薛氏之戒, 皆不可不察也。 明达者以为然否?


小儿下论列方三十七

理中汤热一。 十全大补汤补二十。 温胃饮新热五。 理阴煎新热三。 八味地黄丸补一二一。 五君子煎新热六。 理中丸热一。 养中煎新热四。 六味地黄丸补百二十。 胃关煎新热九。 四君子汤补一。 加减八味丸补一二二。 六君子煎补五。 补中益气汤补三十。 白朮散和三十。 生脉散补五六。 人参养胃汤小四一。 团参散小三五。 益黄散和十九。 人参清肺汤寒三六。 三阴煎新补十一。 参附汤补三七。 五味异功散补四。 安神丸寒一四三。 茯神汤小六十。 六味异功煎新热七。 调中汤小二。 六味回阳饮新热二。 和中丸和八七, 八八。 六安煎新和二。 芍药枳朮丸新和十六。 大健脾丸和八五。 归脾汤补三二。 八珍汤补十九。 人参养营汤补二一。 逍遥散补九二。 参姜饮新热八。 人参安胃散小四二。 大营煎新补十四。 一阴煎新八。 加减一阴煎新补九。 耆附汤补四三。 参苓散补五三。 当归六黄汤寒六四。 清神汤小六一。 虎睛丸小百一。 调中丸小三。 保和丸小三五。 参朮二陈煎新和四。 二陈汤和一。 大安丸小三六。 启脾丸和八六。 和胃饮新和五。 大和中饮新和七。 竹茹汤和一二一。 五苓散和一八二。 钱氏养心汤小五九。 胃苓汤和百九十。 益元散寒百十二。 辰砂妙香散固十五。 玉泉散新寒十五。 柴胡散小二一。 葛花解酲汤和一二四。 香连丸寒百十三。 比金丸小百。 十味香薷饮和一七一。 紫河车丸小百九。 消食丸小三七。 藿香安胃散热七一。 如圣丸小一二六。 紫霜丸小百三十。 龙胆泻肝汤寒六三。 排气饮新和六。 小和中饮新和八。 地黄清肺饮小六九。 泻黄散寒五七。 四苓散和一八七。 朱砂安神丸寒一四二。 小分清饮新和十。 兰香散小百十。 东垣清胃散寒五四。 导赤散寒一二二。 星苏散小二四。 五物香薷饮和百七十。 消风丸小百四。 妙圣丹小百五。 橘皮竹茹汤和一二二。 胡黄连丸小一二二。 黄连丸小一三一。 竹叶石膏汤寒五。 木香丸小百二十。 白饼子小三九。 地龙丸小八。 五黑散子未收。 四味肥儿丸小百十一。 大芦荟丸小百十五。 蟾蜍丸小一二三。 搽牙散痘一三五。 圣朮煎新热二五。 神香散新和二十。 钱氏牛黄丸小九二。 赤金豆新攻二。 马鸣散痘一三八。 大芜荑汤小百八。 白粉散外一九六。 雄黄散痘一三三。 助胃膏小六。

景岳全书卷之四十一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5/16 19: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