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蓝天百云

(20~41卷)景岳全书-卷之二十明集杂证谟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5/6 12:0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急惊风十四

急惊之候, 壮热痰壅, 窜视反张, 搐搦颤动, 牙关紧急, 口中气热, 颊赤唇红, 饮冷便结, 脉浮洪数。 此肝邪风热, 阳盛阴虚证也。 治此之法, 当察缓急, 凡邪盛者, 不得不先治其标。 若痰甚喘急者, 宜抱龙丸, 琥珀散, 清膈煎, 梅花饮之类主之。 火盛而烦热者, 宜凉惊丸, 抑青丸, 或黄连安神丸, 牛黄散, 及山栀, 黄连, 龙胆草之属。 火盛燥热而大便秘结者, 宜泻青丸, 或以为汤煎服之, 或利惊丸亦可。 若外感风寒, 身热为惊者, 当解其表, 宜抑肝散倍加柴胡, 或参苏饮, 五积散, 星苏散之类, 择而用之。 若表邪未解而内亦热者, 宜钱氏黄龙汤。 若惊气渐退而火未清者, 宜安神镇惊丸。 凡以上者, 皆急则治标之法, 但得痰火稍退, 即当调补血气, 如后附薛氏之法, 或参用慢惊诸治以防虚败, 此幼科最要之法。 前哲有云: 小儿易为虚实, 攻伐之药, 中病即止, 不可过剂, 诚至言也。 大抵此证多属肝胆脾肾阴虚血燥, 风火相搏而然, 若不顾真阴, 过用袪风化痰之药, 则脾益虚, 血益燥, 邪气绵延, 必成慢惊矣。 此中阴虚之义, 皆人所不知, 当阅小儿补肾论, 始见其详。 论载第二卷二五。
东垣曰: 急惊者, 风木旺也。 风木属肝, 肝邪盛必传克于脾。 欲治其肝, 当先实脾后泻风木。
楼全善曰: 急惊属木火土实。 木实则搐而有力, 及目上视, 动札频睫; 土实则身热面赤, 而不吐泻, 偃睡合睛。 治法宜凉宜泻, 而用凉惊利惊等丸。 亦有因惊而发者, 以致牙关紧急, 壮热等证, 此内有实热, 外挟风邪, 当截风定搐。 若痰热尚盛, 宜微下之。 痰热既泄, ; 急宜调养胃气。 搐定而痰热少退, 即宜调补脾气。
薛氏曰: 此肝经血虚, 火动生风。 盖风生则阴血愈散, 阴火愈炽; 火动则肺金愈亏, 肝邪愈盛。 宜滋肝血, 养脾气。 若屡服袪风化痰, 泻火辛散之剂, 便宜认作脾虚血损, 急补脾土。 若风火相搏, 发热抽搐, 目卅筋挛, 痰盛者, 用四物, 钩藤钩以生肝血, 清肝火, 用四君子加当归以补脾土, 生肺金。 若肝经血燥, 发热惊搐, 目卅筋挛, 痰盛者, 用六味丸以滋肾水, 四君子加芍药以补脾土。 若肺金克肝木, 用地黄丸以益肝血, 加芍药, 木香以平肺金。 若屡用惊药而脾胃虚寒者, 须用六君子汤以补脾土, 丁香, 木香以培阳气。 若脾土虚寒, 肾水反来侮土, 而致中寒腹痛, 吐泻少食等证者, 用益黄散以补脾土而泻水, 庶几不致慢惊矣。 但治小儿, 当审察虚实, 凡证属有余者, 病气也, 不足者, 元气也, 故有余当认为不足, 思患预防, 斯少失矣。
 楼主| 发表于 2007/5/6 12: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慢惊风十五

慢惊之候, 多由吐泻, 因致气微神缓, 昏睡露睛, 痰鸣气促, 惊跳搐搦, 或乍发乍静, 或身凉身热, 或肢体逆冷, 或眉唇青赤, 面色淡白, 但其脉迟缓, 或见细数, 此脾虚生风, 无阳证也。 小儿慢惊之病, 多因病后, 或以吐泻, 或因误用药饵, 损伤脾胃所致。 然亦有小儿脾胃素弱, 或受风寒, 则不必病后, 及误药者亦有之, 总属脾肾虚寒之证。 治慢惊之法, 旦当速培元气, 即有风痰之类, 皆非实邪, 不得妄行消散, 再伤阳气, 则必致不救。 凡脾土微虚, 微泻而内不寒者, 可平补之, 宜六神散, 四君子汤, 或五味异功散。 脾肾俱虚而脏平无寒者, 宜五福饮, 且阴血生于脾土, 又宜四君子加当归, 枣仁。 脾气阳虚微寒者, 宜温胃饮, 理中汤, 五君子煎。 脾气虚寒多痰者, 宜六君子汤, 或金水六君煎。 脾肾阴阳俱虚而寒者, 惟理阴煎为最妙。 脾肾虚寒之甚, 或吐泻不止者, 宜附子理阴煎, 再甚者宜六味回阳饮, 或四味回阳饮, 量儿大小与之。 脾肾虚寒泄泻不止者, 宜胃关煎。
薛氏曰: <保婴集>云: 急惊屡发屡用攻泻, 则脾损阴消而变为慢惊者多矣。 当补脾养血, 佐以安心, 清肺, 制木之药, 最为切当。 窃谓前证多因脾胃亏损, 肝木所胜, 外虚热而内真寒也。 但用五味异功散加当归, 佐以钩藤饮, 以补脾土, 平肝木, 亦多得效。 如不应, 用六君加炮姜, 木香, 温补脾土。 更不应, 急加附子以回阳。 若用逐风, 驱痰之药, 反促其危也。 愚按附子温中回阳, 为慢惊之圣药也, 如元气未脱, 用之无有不效, 气脱甚者, 急宜炮用之。
<保婴撮要>曰: 凡元气亏损而至昏愦者, 忽灸百会穴, 若待下痰不愈而后灸之, 则元气脱散而不救矣。 此乃脏腑传变已极, 总归虚处, 惟脾受之, 无风可逐, 无惊可疗, 因脾虚不能摄涎, 故津液妄泛而似痰者, 但当以温补脾胃为主。 若不审其因, 泛用袪风化痰之剂, 则脾气益伤, 阴血益损, 病邪益甚而危矣。
楼全善曰: 木虚则搐而无力, 火虚则身寒, 口中气冷, 土虚则吐泻, 睡而露睛, 治宜温补脾胃, 用六君子汤, 五味异功散之类。
 楼主| 发表于 2007/5/6 12: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惊卒恐十六

小儿忽被大惊, 最伤心胆之气。

口问篇曰: 大惊卒恐则气血分离, 阴阳破散, 经络厥绝, 脉道不通。 阴阳相逆, 经脉空虚, 血气不次, 乃失其常, 此<内经>概言受惊之病有如此。 矧小儿血气尤非大人之比, 若受大惊, 则其神气失散, 溃乱不堪, 尚何实邪之有。 斯时也, 收复正气犹恐不暇, 顾可复为清散耶? 即如朱砂, 琥珀之类, 不过取其镇重之意, 亦非救本之法。 今幼科诸书皆以大惊之证, 例作急惊论治, 误亦甚矣。 不知急惊, 慢惊, 一以风热, 一以脾肾之虚皆不必由惊而得。 而此以惊恐致困者, 本心胆受伤, 神气陡离之病, 所因不同, 所病亦异, 胡可以同日语也。
治大惊气散之病, 当以收复神气为主, 宜<秘旨>安神丸, 七福饮, 茯神汤, 团参散, 独参汤之类, 加金银等物煎服之。


惊啼十七

小儿惊啼, 证本与惊风不同, 亦与大惊卒恐者有异。 盖小儿肝气未充, 胆气最怯, 凡耳闻骤声, 目视骤色, 虽非大惊卒恐, 亦能怖其神魂。 醒时受怖, 寐则惊惕, 或振动不宁, 或忽尔啼叫, 皆神怯不安之证。 总宜安神养气为主, 如独参汤, 团参散, 七福饮, <秘旨>安神丸之类, 皆其所宜。 若微烦热者, 宜生脉散。 热甚者, 宜朱砂安神丸, 或导赤散。 惊哭多泪, 忽啼忽止者是惊惕。 啼叫无泪, 声长不扬者是腹痛。


发搐十八

搐, 抽搐也, 是即惊风之属, 但暴而甚者, 谓之惊风, 微而缓者, 谓之发搐。 发搐不治, 则渐成惊风矣。 虽钱氏等书, 皆以时候之气, 分五脏之证为论治, 然病变不测, 有难以时气拘者, 是不若察见在之形证, 因脏腑之虚实, 随宜施治者之为得也。 总之, 小儿之实证无他, 惟东方之实及中央之滞耳。 盖东方木实则生火生风, 而为热为惊; 中央土实则生湿生滞, 而为痰为积。 知斯二者, 则知所以治实矣。 若小儿之虚证, 则五脏皆有之, 如心虚则惊惕不安, 肺虚则气促多汗, 脾虚则为呕吐, 为暴泄, 为不食, 为痞满倦卧, 为牙紧流涎, 为手足牵动, 肝虚则为筋急血燥, 为抽搐劲强, 为斜视目瞪, 肾虚则为二便不禁, 为津液枯槁, 为声不出, 为戴眼, 为肢体厥逆, 为火不归源。 知此五者, 则知所以治虚矣。 然此虚实之证, 固亦多有疑似者, 但以形色, 声音, 脉息参而察之, 则无有不了然者。 诸治实之法, 当从急惊, 治虚之法, 当从慢惊, 及如后夜啼诸治法, 已尽其蕴, 当并察之。 总之, 诸言实者, 乃邪气之实, 非元气之实也。 故治此者, 切不可伤及元气。 若病已久, 尤当专顾脾肾, 则根本完固, 诸无不愈矣。
钱仲阳曰: 惊痫发搐, 男左视无声, 右视有声, 女右视无声, 左视有声, 此相胜也。 盖左为肝部, 右为肺部, 金木相胜故耳。 若握拳拇指在内, 女为顺; 拇指在外, 男为顺, 顺则易治, 逆则难治。

薛氏曰: 寅卯辰时搐而发热作渴, 饮冷便结, 属肝胆经虚热, 用柴芍参苓散; 作渴引饮, 自汗盗汗, 属肝胆经血虚, 用地黄丸; 口吻流涎, 属肝木克脾土, 用六君子汤。 巳午未时发搐, 若兼作渴饮水, 属风火相搏, 以地黄丸补肝, 导赤散, 凉惊丸治心。 若作渴饮汤, 体倦不乳, 土虚而木王也, 用地黄丸以补肾, 六君子汤以补脾。 申酉戌时微搐而喘, 目微斜, 身似热, 睡而露睛, 大便淡黄, 属脾肺虚热, 用异功散; 若手足逆冷, 或喘泻不食, 属脾肺虚寒, 用六君, 炮姜, 木香; 久病而元气虚者, 用六君子, 六味丸二药主之。 亥子丑时微搐身热, 目睛紧斜, 吐泻不乳, 厥冷多睡, 属寒水侮土, 用益黄散; 未应, 用六君, 姜, 桂。 伤风发搐, 口中气热, 呵欠, 手足动者, 名假搐, 用大青膏发散风邪。 伤风发搐, 口气不热, 肢体倦怠, 用异功散补脾土, 钩藤饮清肝木。 若因风邪内郁, 发热而变诸证者, 当理肺金, 清风邪。 若外邪既解而内证未除, 当理肺补脾。 若停食发搐, 呕吐乳食者, 宜用消食丸。 若伤食后发搐, 身热困睡, 呕吐不思乳食者, 当先定搐, 后用白饼子下之。 若食既散而前证仍作, 或变他证者, 脾土伤而肝木乘之也, 用六君子加钩藤钩以健脾平肝。 若肺经亏损而致惊搐等证者, 当补脾肺以平肝心, 则惊搐自止矣。 如手足冷汗, 搐眉搐肚, 日夜不止, 名真搐, 当用人参汤, 川乌, 全蝎等药, 平其胃气。 百日内发搐, 真者内生风, 二, 三次必死; 假者外生风, 虽频发不死。 百日内搐亦有因乳母七情厚味所致者, 当兼治其母, 而以固胃为先, 不可径治其儿也。 若涎入心脾则不能言, 用凉心, 镇惊, 下痰之药。 逆搐者不治。 若吐泻后变证者亦不治。 大凡发搐, 因风者则面青目赤, 因惊则叫呼搐搦, 因食则嗳吐气闷, 脾肺虚则生粘痰, 喉间作锯声。 此乃心火不能生脾土, 脾土不能生肺金, 以致肺不能主气, 脾不能摄涎, 故涎气泛上而喉中作声耳。 若用袪风治痰之剂, 则气散阴消而促其危矣。
 楼主| 发表于 2007/5/6 12: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夜啼十九

小儿夜啼不安, 按<保婴>等书云: 夜啼有二, 曰脾寒, 曰心热也。 夜属阴, 阴胜则脾脏之寒愈盛, 脾为至阴, 喜温而恶寒, 寒则腹中作痛, 故曲腰而啼, 其候面青, 手腹俱冷, 不思乳食是也, 亦曰胎寒, 宜钩藤饮。 寒甚者, 理中丸。 若曲腰啼叫, 哭而无泪者, 多系腹痛, 宜木香散, 或用温胃饮加木香。 若脾肾寒甚而兼带作痛者, 宜陈氏十二味异功散。 若过用乳食, 停滞作痛, 邪实无虚而啼者, 宜保和丸, 和胃饮加减主之。 甚者宜消食丸。 若阴盛阳衰, 心气不足, 至夜则神有不安而啼叫者, 宜四君子汤, 五味异功散, 或七福饮, <秘旨>安神丸。 若面青手冷, 阳气虚寒, 心神惊怯而啼者, 宜五君子煎, 或六味异功煎。 甚者宜七福饮加炮干姜, 肉桂。 若兼泄泻不乳, 脾肾虚弱也, 宜六神散。 甚者, 养中煎, 胃关煎。 若兼吐泻少食, 脾胃虚寒也, 宜五君子煎, 温胃饮, 或六味异功煎加炮木香。 若大便不化, 食少腹胀, 髀气虚弱也, 宜五味异功散, 或五君子煎加木香。 若面色白, 黑睛少, 至夜分阴中阳虚而啼者, 此肝肾之不足也, 宜六味丸, 八味丸, 理阴煎。 若见灯见火愈啼者, 心热也。 心属火, 见火则烦热内生, 两阳相搏, 故仰身而啼, 其证面赤手腹俱暖, 口中气热是也。 火之微者, 宜生脉散, 导赤散; 火之甚者, 宜朱砂安神丸, 人参黄连散。 若肝胆热甚, 木火相搏者, 宜柴胡清肝散。 大都此证, 或因吐泻, 内亡津液, 或禀赋肾阴不足, 不能滋养肝木, 或乳母恚怒, 肝火侮金, 当用六君子汤补脾以生肺金, 地黄丸壮肾水以滋肝木。 若乳母郁闷而致者, 用加味归脾汤。 乳母暴怒者, 加味小柴胡汤。 乳母心肝热搏者, 柴胡清肝散。 若因惊夜啼者, 宜从前惊啼论治。


发热二十

小儿发热证, 其最要者有四: 一则外感发热, 二则疮毒发热, 三则痘疹发热, 四则疳积发热。 凡此四者之外, 如饮食, 惊风, 阴虚, 变蒸之类, 虽亦有之, 然各有其说, 均当详辨。

发热当辨虚实, 如实则面赤气粗, 口燥唇疮作渴, 喜冷饮水, 大小便难, 或掀衣露体, 烦啼暴叫, 声洪脉强, 伸体而卧, 睡不露睛, 手足指热, 皆为实证。 实以邪气有余, 或可散邪, 或宜清火。 虚则面色青白, 气怯神倦, 恍惚软弱, 口鼻微冷, 不喜寒凉, 饮汤安静, 泄泻多尿, 呕恶惊惕, 上盛下泄, 抱腹喜按, 乍凉乍温, 夜则虚汗, 卧则露睛, 屈体而卧, 手足指冷, 脉息缓弱, 皆为虚证。 虚以正气不足, 最宜调补, 或兼解邪虽有发热外证, 必不可妄用寒凉, 及任意消散克伐等剂。
 楼主| 发表于 2007/5/6 12: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外感发热治法二十一

凡小儿无故发热, 多由外感风寒。 若寒邪在表未解者, 必有发热头痛, 或身痛无汗, 或鼻塞流涕, 畏寒拘急, 脉见紧数者是也。 凡暴感者, 极易解散, 一汗可愈。 但察其气血平和, 别无实热等证, 或但倦怠昏睡者, 则但以四柴胡饮, 或五柴胡饮为主, 酌儿大小而增减其剂。 此法先固其中, 次解其表, 庶元气无伤, 而邪且易散, 最为稳当极妙之法。 有云小儿何虚, 乃堪此补, 及又有补住邪气之说, 皆寸光昧理之谈, 不可信也。 若胃气微见虚寒者, 宜五君子煎加柴胡, 或以理阴煎加减用之最妙。 元气颇强而能食者, 宜正柴胡今。 兼内热火盛而外邪未解者, 宜一柴胡饮, 或钱氏黄龙汤。 壮热火盛往来寒热者, 宜柴芩煎。 寒气盛者, 宜二柴胡饮。 寒邪盛而中气微虚者, 宜五积散。 伤寒见风, 身热兼嗽而中气不虚者, 宜柴陈煎。 若中气不足而兼热兼嗽者, 宜金水六君煎。 冬受寒邪, 至春夏而发热者, 是为小儿正伤寒, 但取效稍迟, 然治法不能外此。

新按: 余之仲儿, 生于乙卯五月, 于本年初秋, 忽尔感寒发热, 脉微紧。 然素知其脏气属阴, 不敢清解, 遂与芎, 苏, 羌, 芷, 细辛, 生姜之属, 冀散其寒, 一剂下咽, 不惟热不退而反大泻作, 连二日泻不止而喘继之, 愈泻则愈喘。 斯时也, 将谓其寒气盛耶, 何以用温药而反泻? 将谓其火刑金耶, 岂以清泻连日而尚堪寒凉? 将谓表邪之未除耶, 则何以不利于疏散? 束手无策, 疑惧已甚, 且见其表卅俱剧, 大喘垂危, 又岂浅易之剂所能挽回? 因沉思良久, 渐有所得, 乃用人参二钱, 生姜五片, 煎汁半盏, 然未敢骤进, 恐再加喘, 必致不救。 因用茶匙挑与二, 三匙, 即怀之而旋走室中, 徐察其呼吸之进退, 然喘虽未减, 而亦不见其增甚, 乃又与三, 四匙, 少顷, 则觉其鼻息似乎少舒, 遂放胆与小锺, 更觉有应, 自午及酉, 完此一剂。 适一医至, 急呼曰: 误矣, 误矣! 焉有大喘如此而尚可用参者? 速宜以抱龙丸解之。 余诺之而不听。 乃复以人参二钱五分, 如前煎汤, 自酉至子尽其剂, 剂完而气息遂平, 齁齁大睡, 泻亦止而热亦退矣。 此所以知其然者, 观其因泻反喘, 岂非中虚? 设有实邪, 自当喘随泻减, 是可辨也。 向使误听彼医, 易以清利, 中气一脱, 即当置之死地, 必仍咎余之误用参也。 孰是孰非, 何从辨哉。 余因纪此, 以见温中散寒之功, 其妙有如此者。


外感发热弗药可愈二十二

凡小儿偶然发热者, 率由寒热不调, 衣被单薄, 柔弱肌腠, 最易相感, 感则热矣。 余之治此, 不必用药, 但于其熟睡之顷, 夏以单被, 冬以绵被, 蒙头松盖, 勿壅其鼻, 但以稍暖为度, 使其鼻息出入皆此暖气, 少顷则微汗津津, 务令上下稍透, 则表卅通达而热自退矣。 若冬月衣被寒凉, 汗不易出, 则轻搂着身, 赤体相贴, 而上覆其面, 则无有不汗出者。 此余近年养儿至妙之法, 百发百中者也。 若寒邪甚者, 两三微汗之, 无有不愈。 然此法惟行于寅卯之际, 则汗易出而效尤速。
 楼主| 发表于 2007/5/6 12: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诸热辨证二十三

1.        小儿发热, 若热随汗退者, 即外感证也。 其有取汗至再而热不退者, 必痈毒, 痘疹之候, 俟其形见, 当于本门求法治之。 若是疮毒, 但当辨其阴证阳证, 阳证宜清火解毒, 阴证宜托卅助阳。 方治详具外科。 若汗出热不退, 别无痈肿而耳后红筋灿然, 及眼如包泪, 或手指尖冷, 脉紧数者, 必是痘疹, 方治详具痘疹门。
2.        小儿饮食内伤, 本无发热之证, 盖饮食伤脏, 则为胀为痛, 为吐为泻, 本非肌表之病, 焉得发热。 故调经论曰: 邪之生于阳者, 得之风雨寒暑, 生于阴者, 得之饮食居处, 阴阳喜怒。 此自不易之理也。 今人但见小儿发热, 则多言伤食而妄行消导, 谬亦甚矣。 其或饮食内伤, 风寒外感, 表卅兼病而发热者, 亦常有之。 然此当察其食之有停无停, 酌而治之, 亦非可混行消耗。 盖恐内本无滞而妄加克伐, 则亏损中气, 以致外邪难解, 则病必滋甚。
3.        小儿疳积发热, 此诚饮食内伤所致, 然必成痞成疳, 阳明郁积既久, 所以外俱热, 是非暴伤饮食者之比, 亦非肌表发热者之比, 方治详具疳积条。
4.        小儿有阴虚发热之证, 及变蒸发热之说。 凡阴虚发热者, 此即小儿劳损证也, 亦名为童子劳, 此当于虚损门求法治之。 至若变蒸之说, 则辨在本条, 并当详察。

钱仲阳曰: 潮热者, 时间发热, 过时即退, 来日依时而发, 此欲发惊也。 壮热者, 常热不已, 甚则发惊痫也。 风热者, 身热而口中气热, 乃邪外感也。 温热者, 肢体微热, 热不已则发惊搐。 壮热恶风寒, 为元气不充, 表之虚热也。 壮热不恶风寒, 为外邪所客, 表之实热也。 壮热饮汤, 为津液短少, 卅之虚热也。 壮热饮水, 为内火销烁, 卅之实热也。 脉尺寸俱满为重实。 尺寸俱弱为重虚。 脉洪大, 或缓而滑, 或数而鼓, 此热盛拒阴, 虽形证似寒, 实非寒也。 热而脉数, 按之不鼓, 此寒盛格阳, 虽形证似热, 实非热也。 发热恶热, 大渴不止, 烦躁肌热, 不欲近衣, 其脉洪大, 按之无力, 或兼目痛鼻干者, 此血虚发热也, 当补其血。 如不能食而热, 自汗出者, 气虚也, 当补其气。


内热证二十四

内热与外热不同, 内热以五内之火, 热由内生, 病在阴分, 故内热者宜清凉, 不宜升散, 升散则内火愈炽, 火空则发也, 外热以肤腠之邪, 风寒外袭, 病在阳分, 故外热者宜解散, 不宜清降, 清降则表热愈留, 外内合邪也。 此外热内热之治, 其不同者有如此。 欲分内外之辨, 则外热者, 其至必骤; 内热者, 其来必缓。 但察其绝无表证, 而热在脏腑, 七窍, 三焦, 二阴, 筋骨, 肌肉之间者, 皆是内热之证。 但内热之证, 亦有虚实, 实者宜从正治, 虚者当从反治, 反正之间, 有冰炭之异, 非可混也。
凡实热之在内者, 古法治分五脏, 宜从正治。 心热者, 宜泻心汤, 导赤散, 安神丸。 肝热者, 泻青丸, 柴胡饮子, 龙胆汤。 脾热者, 泻黄散。 肺热者, 轻则泻白散, 地骨皮散, 重则凉膈散。 肾热者, 滋肾丸, 滋阴八味丸。 实热则宜疏下, 虚热则宜调补。 肢体热, 轻则惺惺散, 重则人参羌活散。 大便秘者, 二黄犀角散, 四顺清凉饮。 余热不退者, 地骨皮散。 大小便血者, 保阴煎。 血热妄行者, 清化饮。 三焦火盛, 上下热甚者, 抽薪饮。 小水热痛者, 大分清饮。 阳明内热, 烦渴头痛, 二便秘结者, 玉泉散。 阳明火盛, 兼少阴水亏者, 玉女煎。 凡元气虚而为热者, 必真阴不足, 皆假热证也, 宜从反治。 心脾肺气虚假热者, 五君子煎, 人参理中汤。 五脏气血俱虚假热者, 五福饮。 肝肾真阴不足假热者, 轻则六味地黄汤, 甚则理阴煎。 肝肾血虚假热者, 大营煎, 五物煎。 肝肾阴虚, 上热下寒, 则阳无所附而格阳为热者, 六味回阳饮, 或八味地黄汤。 肝经血虚生风而热者, 四物加天麻, 钩藤钩。 汗后血虚而热甚者, 六神散加粳米。 汗后气虚而恶寒发热者, 补中益气汤。 汗后阴虚, 阳无所附而热者, 四物汤加参, 耆。 汗后阳虚, 阴无所附而热者, 四君子加芎, 归。 久从温补而潮热不退, 脉见滑大者, 五福饮加地骨皮, 或加知母。 凡婴儿诸热有因别证而作者, 当从所重者而治之。 若乳下婴儿, 当兼治其母以调之。
 楼主| 发表于 2007/5/6 12: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儿上论列方二十五

四君子汤补一。 五味异功散补四。 团参散小十。 四物汤补八。 金水六君煎新和一。 理中汤热一。 七福饮新补七。 四味回阳饮新热一。 理阴煎新热三。 独参汤补三五。 六味地黄丸补百二十。 茯神汤小六十。 大营煎新补十四。 滋阴八味丸新寒十七。 清化饮新因十三。 益黄散和十九。 五君子煎新热六。 六君子汤补五。 六味异功煎新热七。 五物煎新因三。 五福饮新补六。 人参理中汤热一。 温胃饮新热五。 胃关煎新热九。 六味回阳饮新热二。 生脉散补五六。 养中煎新热四。 八味地黄丸补一二一。 滋肾丸寒一六三。 保阴煎新寒一。 补中益气汤补三十。 六神散小五一。 加味归脾汤补三三。 柴胡饮子小三十。 一柴胡饮新散一。 人参黄连散小十七。 五柴胡饮新散六。 钱氏黄龙汤小二五。 五积散散三九。 星苏散小二四。 朱砂安神丸寒一四二。 钩藤饮小六六。 泻白散寒四二。 <秘旨>安神丸小七一。 抑肝散小六七。 泻青丸寒一五一。 东垣凉膈散痘八三。 龙胆汤小八二。 玉泉散新寒十五。 地骨皮散小三一。 大青膏小六八。 小柴胡汤散十九。 柴胡清肝散寒五九。 二柴胡饮新散二。 四柴胡饮新散四。 二黄犀角散小二九。 柴芩煎新散十。 柴陈煎新散九。 四顺清凉饮攻二五。 参苏饮散三四。 惺惺散小二三。 黄连安神丸寒一四二。 泻黄散寒五七。 泻心汤寒二七。 安神镇惊丸小七六。 抑青丸小九八。 抽薪饮新寒三。 大分清饮新寒五。 玉女煎新寒十二。 导赤散寒一二二。 消食丸小三七。 清膈煎新寒九。 利惊丸小九七。 抱龙丸小八五。 牛黄散小二七。 白饼子小三九。 保和丸小三五。 陈氏十二味异功散痘二二。 和胃饮新和五。 凉惊丸小九六。 琥珀散小八一。 梅花饮小八三。 肥儿丸小百十一。 木香散痘二一。 人参羌活散小二六。
 楼主| 发表于 2007/5/6 12: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儿上论列方二十五

四君子汤补一。 五味异功散补四。 团参散小十。 四物汤补八。 金水六君煎新和一。 理中汤热一。 七福饮新补七。 四味回阳饮新热一。 理阴煎新热三。 独参汤补三五。 六味地黄丸补百二十。 茯神汤小六十。 大营煎新补十四。 滋阴八味丸新寒十七。 清化饮新因十三。 益黄散和十九。 五君子煎新热六。 六君子汤补五。 六味异功煎新热七。 五物煎新因三。 五福饮新补六。 人参理中汤热一。 温胃饮新热五。 胃关煎新热九。 六味回阳饮新热二。 生脉散补五六。 养中煎新热四。 八味地黄丸补一二一。 滋肾丸寒一六三。 保阴煎新寒一。 补中益气汤补三十。 六神散小五一。 加味归脾汤补三三。 柴胡饮子小三十。 一柴胡饮新散一。 人参黄连散小十七。 五柴胡饮新散六。 钱氏黄龙汤小二五。 五积散散三九。 星苏散小二四。 朱砂安神丸寒一四二。 钩藤饮小六六。 泻白散寒四二。 <秘旨>安神丸小七一。 抑肝散小六七。 泻青丸寒一五一。 东垣凉膈散痘八三。 龙胆汤小八二。 玉泉散新寒十五。 地骨皮散小三一。 大青膏小六八。 小柴胡汤散十九。 柴胡清肝散寒五九。 二柴胡饮新散二。 四柴胡饮新散四。 二黄犀角散小二九。 柴芩煎新散十。 柴陈煎新散九。 四顺清凉饮攻二五。 参苏饮散三四。 惺惺散小二三。 黄连安神丸寒一四二。 泻黄散寒五七。 泻心汤寒二七。 安神镇惊丸小七六。 抑青丸小九八。 抽薪饮新寒三。 大分清饮新寒五。 玉女煎新寒十二。 导赤散寒一二二。 消食丸小三七。 清膈煎新寒九。 利惊丸小九七。 抱龙丸小八五。 牛黄散小二七。 白饼子小三九。 保和丸小三五。 陈氏十二味异功散痘二二。 和胃饮新和五。 凉惊丸小九六。 琥珀散小八一。 梅花饮小八三。 肥儿丸小百十一。 木香散痘二一。 人参羌活散小二六。

备用方具列小儿方中, 所当详阅。


景岳全书卷之四十终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5/6 12:17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5/6 12: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景岳全书-卷之四十一谟集小儿则下

吐泻二十六


1.        小儿吐泻证, 虚寒者居其八九, 实热者十中一二。 但察其脉证无火, 面色清白, 气息平缓, 肢体清凉, 或神气疲倦, 则悉是虚寒之证, 不得妄用凉药, 古人云: 脾虚则呕, 胃虚则吐者是也。 盖饮食入胃, 不能运化而吐者, 此脾气虚弱, 所以不能运也。 寒凉入胃, 恶心而吐者, 此中焦阳气受伤, 所以不能化也。 若邪在中焦, 则止于呕吐, 若连及下焦, 则并为泻矣。 故在中上二焦者, 宜治脾胃, 连及下焦者, 宜调脾肾。 若非实热火邪, 而妄用寒凉消伐者, 无有不死。
2.        小儿虚寒呕吐, 凡无故吐泻, 察其无火者, 必生冷寒气伤胃所致, 今小儿所病, 大约皆是此证, 宜养中煎, 或温胃饮为主治, 其次则五君子煎, 理中汤, 冬尤煎。 若兼血虚燥渴者, 宜五君子加当归。 若兼脾肾虚寒, 或多痰涎, 或兼喘促, 宜理阴煎; 甚者, 人参, 附子, 理阴煎为最妙, 勿谓呕吐不宜熟地也。 若脾气无寒, 或偶有所触, 虽吐而不甚者, 宜五味异功散。 若脾中寒滞, 气有不顺而呕吐者, 宜藿香安胃散。 若上焦不清, 多痰兼滞者, 宜六君子汤, 或更加砂仁, 炮姜, 木香。
3.        小儿伤食呕吐, 若误食不宜之物, 或停积滞浊以致吐者, 必胸膈胀满, 或肚腹作痛, 此其中必有余邪, 宜和胃饮, 益黄散。 若但有食滞而胃不寒者, 宜大和中饮, 小和中饮。 若食滞兼痰而吐者, 宜二陈汤, 六安煎, 苓朮二陈煎。 若饮食虽滞, 而因脾虚不能运化者, 此其所重在脾气, 不在饮食, 止宜养中煎, 温胃饮, 或理阴煎, 圣朮煎之类, 以培其本, 不可因饮食之故, 而直行消伐也。
4.        小儿胃热呕吐者, 其证最少, 盖内热者多不致吐, 即亦有之, 其必多食炙卅甘甜之物, 以致滞积胃口, 或夏间冒暑, 及脏气素热者乃有之。 凡治热证, 必须详辨的确, 勿得以假热作真热也。 凡胃火内热呕吐者, 察其证必烦热, 作渴喜冷, 察其脉息必洪大滑数。 火之甚者, 宜泻黄散, 玉泉散, 或竹叶石膏汤。 若有痰食之滞兼火作吐者, 宜二陈汤加石膏, 黄连, 山栀, 或加山楂, 麦芽之类。 若脾胃虚弱而兼火者, 宜人参安胃散, 或橘皮竹茹汤。 若胃火呕吐作渴者, 宜竹茹汤。 若夏月胃热, 阳暑伤胃者, 必烦热大渴, 吐泻并作, 宜五味香薷饮, 或十味香薷饮, 或竹茹汤, 或橘皮竹茹汤。 若内热之甚者, 宜益元散, 玉泉散主之。 然暑有阴阳之辨若因天气暑热, 过用生冷, 以致伤胃而为吐泻者, 此属阴暑, 则宜暖胃温中, 如前虚寒治法, 或用五苓散亦妙, 凡本条之药绝不可用。
5.        薛氏曰: 凡暑令吐泻, 手足发热, 作渴饮冷者, 属阳证, 宜清凉之剂。 若手足并冷, 作渴饮汤者, 属阴证, 宜温补之剂。 故病有属阴者, 误用寒凉之药, 死后手足青黯, 甚则遍身皆然, 于此可验。
6.        小儿吐泻并作者, 本属内伤, 然有因寒气自外而入, 内犯脏气而然者; 有因生冷不慎, 致伤胃气而然者; 有因中气本弱, 饮食失宜而然者。 邪伤阳分则为吐, 邪伤阴分则为泻, 若吐泻并作, 则阴阳俱伤之证也。 此当察其有滞无滞, 详辨其虚实而治之。 若吐泻初起, 邪滞未清者, 必有胸腹胀闷实滞等证, 此宜先用和胃饮, 苓朮二陈煎之类, 以清上焦之气。 若吐泻初起, 腹胀腹痛而拒按者, 宜先用胃苓汤, 或五苓散加干姜, 木香之类, 以分下焦之清。 若上无胀滞, 或所吐既多而呕恶不已, 此其上焦岂尚有物? 但察其形气困倦, 总惟胃虚而然。 若虚寒不甚者, 宜五味异功散。 然无寒不作吐, 故惟五君子煎, 六味异功煎, 及养中煎, 温胃饮之类, 皆最宜也。 若下腹虽痛而可按可揉, 或腹寒喜熨, 或所泻既多而泄仍不止, 此其下焦必空虚已极, 惟脾肾虚寒不能固摄而然, 非胃关煎不可; 其稍轻者, 或用四君子加肉豆蔻, 补骨脂, 丁香之属; 若虚中兼滞者, 或助胃膏亦可酌用。 其或果由胃火, 则火逆于上, 热蓄于下, 亦能为吐为泻, 然必有火证火脉者, 方是其证, 乃宜大小分清饮, 或用香连丸, 或如前胃热呕吐条参而治之。 然此证最少, 不得轻易混用。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5/6 12:20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5/6 12: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吐泻新按

余季子于丁巳正月生于燕邸, 及白露时甫及半周, 余见新凉日至, 虞裀褥之薄, 恐为寒气所侵, 每切嘱眷属保护之, 而眷属不以为意, 及数日后, 果至吐泻大作, 余即用温胃和脾之药, 不效。 随用理中等剂, 亦不效。 三日后, 加人参三钱, 及姜, 桂, 吴茱, 肉豆蔻之类, 亦不效。 至四五日, 则随乳随吐, 吐其半而泻其半, 腹中毫无所留矣。 余不得已, 乃用人参五, 六钱, 制附子, 姜, 桂等各一, 二钱, 下咽即吐, 一滴不存, 而所下之乳则白洁无气, 仍犹乳也。 斯时也, 其形气之危, 已万无生理矣。 余含泪静坐书室默测其故, 且度其寒气犯胃而吐泻不止, 若舍参, 姜, 桂, 附, 之属, 尚何术焉? 伎已止此, 窘莫甚矣。 思之思之, 忽于夜半而生意起, 谓其胃虚已极, 但药之气味略有不投, 则胃不能受, 随拒而出, 矧附子味咸, 亦能致呕, 必其故也。 因自度气味, 酌其所宜, 似必得甘辣可口之药, 庶乎胃气可安, 尚有生意。 乃用胡椒三钱, 捣碎, 加煨姜一两, 用水二锺, 煎至八分, 另盛听用。 又用人参二两, 亦用水二锺, 煎至一锺, 另盛听用。 用此二者, 取其气味之甘辛纯正也。 乃用茶匙挑合二者, 以配其味, 凡用参汤之十, 加椒姜汤之一, 其味微甘而辣, 正得可口之宜。 遂温置热汤中, 徐徐挑而与之, 陆续渐进, 经一时许, 皆咽而不吐, 竟得获效, 自后乳药皆安, 但泻仍未止也。 此自四鼓服起, 至午未间, 已尽二两之参矣。 参尽后, 忽尔躁援呻吟, 烦剧之甚, 家人皆怨, 谓以婴儿娇嫩, 脏腑何堪此等热药。 是必烧断肚肠也, 相与抱泣。 余虽疑之而不为乱, 仍宁神熟思之, 意此药自四鼓至此, 若果药有难堪, 何于午前相安, 而此时遽变若此? 其必数日不食, 胃气新复, 而仓廪空虚, 饥甚则然也。 傍有预备之粥, 取以示之, 则张皇欲得, 其状甚急, 乃与一小盏, 辄鲸吞虎嗜, 又望其余, 遂复与半碗, 犹然不足, 又与半碗, 遂寂然安卧矣。 至次日, 复加制附, 始得泻止全愈。 鸣呼! 此儿之重生, 固有天命, 然原其所致之因, 则人之脏气皆系于背, 褥薄夜寒, 则寒从背俞而入, 内干于脏, 中必深矣。 原其所治之法, 则用药虽当, 而气味不投无以相入, 求效难矣。 及其内饥发躁, 使非神悟其机, 倘妄用清凉, 一解则全功尽弃, 害可言哉。 故余笔此, 以见病原之轻重, 气味之相关, 及诊治之活变有如此关系者。 虽然, 此特以己之儿, 故可信心救疗如是, 设以他人之子, 有同是病者, 于用参数钱之时, 见其未效, 不知药未及病, 必且烦言吠起, 谤其误治, 改用苦寒, 无不即死, 而仍归罪于用参者, 此时黑白将焉辨之? 故再赘其详, 用以广人之闻见云。

都阃钱旭阳长郎, 年及两周, 季夏间以生果伤脾, 因致先泻后痢。 旭阳善医, 知其不过伤于生冷, 乃与参, 朮, 姜, 桂, 温脾等药, 泻痢不愈, 而渐至唇口生疮。 乃谋之余, 曰: 此儿明为生冷所伤, 今不利温药, 将奈之何? 余曰: 此因泻伤阴, 兼之辛辣遽入, 而虚火上炎耳, 非易以附子, 不能使火归原也。 因用二剂, 而唇口疮痛, 咽肿倍甚, 外见于头面之间, 而病更剧矣。 又谋之余曰: 用药不投如此, 岂真因湿生热耶? 余诊之曰: 上之脉息, 下之所出, 皆非真热, 本属阳虚。 今热之不效, 虽属可疑, 然究其所归, 寒之则死, 必无疑也。 意者, 药犹未及耳。 旭阳曰: 尚有一证似属真寒, 今其所用汤饮, 必欲极滚极热者, 余等不能入口, 而彼则安然吞之, 即其喉口肿痛如此, 所不顾也, 岂其证乎? 余曰: 是矣, 是矣。 遂复增附子一钱五分, 及姜, 桂, 肉果, 人参, 熟地之属, 其泻渐止, 泻止而喉口等证, 不一日而全收矣。 疑似之间, 难辨如此, 使非有确持之见, 万无一生矣。 余自经此以来, 渐至不惑, 后有数儿, 证治大同者, 俱得保全。 亿, 此不惑之道, 其要何居? 在知本之所在耳, 临证者可无慎哉! 附按薛氏治一小儿, 每饮食失节, 或外惊所忤, 即吐泻发搐, 服镇惊化痰等药而愈。 后发搐益甚, 饮食不进, 虽参朮之剂, 到口即呕。 余用白朮和土炒黄, 用米泔煎数沸, 不时灌半匙, 仍呕。 次日灌之, 微呕。 再日灌之, 欲呕。 此后每服二三匙, 渐加至半杯, 不呕, 乃浓煎服而愈。

1.        小儿泻而大便热赤, 小便涩少, 此热蕴于内也。 先以四苓散加炒黄连一剂, 其热顿退。 又七味白朮散去木香二剂, 热渴顿止。 后以四君, 升麻调理而痊。
2.        小儿九岁, 食炙卅之物, 作泻饮冷, 诸药不应, 肌体消瘦, 饮食少思。 余用黄连一两, 酒拌炒焦为末, 入人参末四两, 粥丸小豆大, 每服四五十丸, 不拘时, 白汤下, 服讫渐愈。 又用五味异功散加升麻, 服月余而瘥。 后不戒厚味, 患疳积, 消瘦少食, 发热作渴, 用大芦荟丸为主, 以四味肥儿丸为佐, 疳证渐退。 却以四味肥儿丸为主, 以五味异功散为佐而痊。 后又不禁厚味, 作泻饮冷, 仍服肥儿丸, 异功散而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6/13 06: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