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蓝天百云

(42~64卷)景岳全书-卷四十二谟集痘疹诠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5/7 12:04:0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热烦躁三十一

王太仆曰: 大寒而甚, 热之不热, 是无火也, 当治其心。 大热而甚, 寒之不寒, 是无水也。 热动复止, 倏忽往来, 时动时止, 是无水也, 当补其肾。 故心盛则生热, 肾盛则生寒。 肾虚则寒动于中, 心虚则热收于内。 又热不胜寒, 是无火也; 寒不胜热, 是无水也。 夫寒之不寒, 责其无水; 热之不热, 责其无火。 热之不久, 责心之虚; 寒之不久, 责肾之弱。 治者当深味之。
立斋曰: 疮疡发热烦躁, 或出血过多, 或脓溃大泄, 或汗多亡阳, 或下多亡阴, 以致阴血耗散, 阳无所依, 浮散于肌表之间而非火也。 若发热无寐者, 血虚也, 用圣愈汤。 兼汗不止, 气虚也, 急用独参汤。 发热烦躁, 肉卅筋惕, 血气俱虚也, 用八珍汤。 大渴面赤, 脉洪大而虚, 阴虚发热也, 用当归补血汤。 肢体微热, 烦躁面赤, 脉沉而微, 阴盛发躁也, 用四君加姜, 附。
 楼主| 发表于 2007/5/7 12:04:45 | 显示全部楼层

作呕三十二

立斋曰: 喜热恶寒而呕者, 宜温养胃气。 脉细肠鸣, 腹痛滑泻而呕者, 宜托卅温中。 喜寒恶热而呕者, 宜降火。 脉实便秘而呕者, 宜泻火。 若不详究其源, 而妄用攻毒之药, 则肿者不能溃, 溃者不能敛矣。 虽丹溪曰: 肿疡时呕, 当作毒气攻心治之; 溃疡时呕, 当作阴虚补之。 殊不知此大概之言耳。 况今之热毒内攻而呕者, 十纔一二; 脾胃虚寒, 或痰气而呕者, 十居八九, 故不可执以为言也。 又曰: 凡痈疡肿赤, 痛甚烦躁, 脉实而呕者, 为有余, 当下之。 若肿硬不溃, 脉弱而呕者, 乃阳气虚弱, 当补之。 若呕吐少食者, 乃胃气虚寒, 当温补脾胃。 若痛伤胃气, 或感寒邪秽气而呕者, 虽在肿疡, 当助胃壮气, 若妄用攻伐, 多致变证不治。
薛氏<枢要>曰: 疮疡作呕, 不可泥于热毒内攻, 而概用败毒等药。 如热甚焮痛, 邪气实也, 仙方活命饮解之。 作脓焮痛, 胃气虚也, 托卅消毒散补之。 脓熟胀痛, 气血虚也, 先用托卅散, 后用针以泄之。 焮痛便秘, 热壅于内也, 内疏黄连汤导之。 若因寒药伤胃而呕者, 托卅健中汤。 胃寒少食而呕者, 托卅益中汤。
中虚寒淫而呕者, 托卅温中汤。 肝木乘脾而呕者, 托卅抑清汤。 胃脘停痰而呕者, 托卅清中汤。 脾虚自病而呕者, 托卅益黄汤。 郁结伤脾而呕者, 托卅越鞠汤。 又曰: 大凡诸疮作呕, 若饮冷便秘, 是热毒也, 黄连消毒散解之。 饮冷便实, 是胃火也, 竹叶石膏汤清之。 懒食饮汤, 是胃虚也, 补中益气汤补之。 大便不实, 喜饮热汤, 是脾胃虚寒也, 六君加炮姜以温之。 常见脾胃虚弱者, 用前散反心隔阴冷致呕, 而喉舌生疮, 乃肾水枯涸, 虚火炎上也, 其证甚恶, 急用加减八味丸, 亦有得生者。
热毒作呕证, 如刘贵患腹痈, 焮痛烦躁, 脉实作呕, 河间云: 疮疡者, 火之属, 须分内外以治其本。 若脉沉实者, 先当疏其内, 以绝其源。 又曰: 呕哕心烦, 脉沉而实, 肿硬木闷, 或皮肉不变, 邪气在内, 宜用内疏黄连汤治之。 然作呕脉实, 毒在内也, 遂以前汤通利二三行, 诸证悉去, 更以连翘消毒散而愈。 金台王时亨年逾四十, 患臂毒焮痛作呕, 服托卅消毒药愈甚。 予用凉膈散, 二剂顿退, 更以四物汤加芩, 连四剂而消。 薛按
胃寒作呕证: 如顾浩室人, 年逾四十, 患发背, 治以托卅药而溃, 忽呕而疮痛, 胃脉弦紧, 彼以为余毒内攻。 东垣云: 呕吐无时, 手足厥冷, 脏腑之虚也。 丹溪云: 溃后发呕不食者, 湿气侵于内也。 又云: 脓出而反痛, 此为虚也。 今胃脉弦紧, 木乘土位, 其虚明矣。 予欲以六君子汤加酒炒芍药, 砂仁, 藿香治之, 彼自服护心散, 呕愈甚。 复邀治, 仍用前药, 更以补气血药, 两月而愈。 大抵湿气内侵, 或感秽气而作呕者, 必喜温而脉弱; 热毒内攻而作呕者, 必喜凉而脉数, 必须辨认明白。 亦有大便不实, 或腹痛, 或膨胀, 或呕吐, 或吞酸嗳腐, 此皆肠胃虚寒也, 以理中汤治之; 如不应, 加熟附子二三片。 予尝饮食少思, 吞酸嗳腐, 诸药不应, 惟服理中汤及附子理中丸有效。 盖此证皆因中气虚寒, 不能运化郁滞所致, 故用温补之剂, 使中气温和, 自无此证矣。 张生患漆疮作呕, 由中气虚弱, 漆毒侵之。 予以六君子汤加砂仁, 藿香, 酒炒芍药治之, 彼不信, 另服连翘消毒散, 呕果甚, 复邀治, 仍以前药, 外用麻油调铁卅末涂之而愈。 薛按
戴氏曰: 如恶心者, 无声无物, 欲吐不吐, 欲呕不呕, 虽曰恶心, 实非心经之病, 皆在胃口上, 宜用生姜, 盖能开胃豁痰也。 名元礼, 南院使
 楼主| 发表于 2007/5/7 12:05:26 | 显示全部楼层

作渴三十三

李氏曰: 人病疽多有愈后发渴而不救者, 十有八九, 或先渴而后患疽者, 尤为难治, 急用加减八味丸可免前患。 若疽安而渴者, 服此丸则渴止; 疽安而未渴者, 预服此丸则永不生渴; 或未发疽而先发渴者, 服此不惟渴止, 且疽亦不作, 气血加壮, 真神剂也。 又曰: 痈疽已安之后, 或未安之际, 口舌燥黄如鸡内金者, 乃肾水枯竭, 心火上炎, 此证最恶。 古人云: 玉华池竭七庙亡。 若误投以丹药, 则祸在反掌, 急用加减八味丸, 桑枝煎, 五味子汤以滋补之。 又云: 一贵人病疽, 未安而渴作, 一日饮水数升, 予以加减八味丸治之。 诸医大笑云: 此能止渴, 我辈当不复业医。 皆用木瓜, 紫苏, 乌梅, 人参, 茯苓, 百药煎等剂, 服多而渴愈甚。 不得已用此药, 三日渴止, 久服遂不复渴, 饮食加倍, 健于少壮。 盖此药非出鄙见, 自为儿时闻先君言, 有人病渴用渴药, 累年不愈, 一名医使服此药, 降心火, 生肾水为最。 家藏此方, 亲用尝验, 患者当知所鉴。 详<外科精要>。
马益卿曰: 痈疽作渴, 乃气血两虚, 宜用参, 耆以补气, 当归, 地黄以养血。 或用黄耆六一汤, 或用忍冬丸。 其方以忍冬藤入瓶内, 加无灰酒, 微火煨一宿, 取出晒干, 少加甘草, 俱为末, 仍用余酒调糊为丸, 桐子大, 每服百余丸, 温酒下。 兼治五痔诸瘿气。
立斋曰: 尺脉大或无力而渴者, 宜滋阴降火。 上部脉沉实而渴者, 宜泻火。 上部脉洪数而渴者, 宜降火。 胃脉数而渴者, 宜清胃火。 气虚不能生津液而渴者, 宜补中气。 脉大无力或微弱而渴者, 宜补气血。 脓血大泄, 或疮口出血而渴者, 宜大补气血; 如不应, 急用独参汤。
薛氏<枢要>曰: 疮疡作渴, 若焮肿发热, 便利调和者, 上焦热也, 用竹叶石膏汤。 肿痛发热, 大便秘涩者, 内脏热也, 用四顺清凉饮。 焮肿痛甚者, 热毒蕴结也, 用仙方活命饮。 漫肿微痛者, 气血虚壅也, 用补中益气汤。 若胃火消烁而津液短少者, 用竹叶黄耆汤。 若胃气虚弱不生津液者, 用补中益气汤。
若胃气受伤, 内无津液者, 用七味白朮散。 若肾水干涸作渴, 或口舌干燥者, 用加减八味丸。 或先口干作渴, 小便频数, 而后患疽, 或疽愈后作渴饮水, 或舌黄干硬, 小便数而疽生者, 尤其恶也。 苟能逆知其因, 预服加减八味丸, 补中益气汤以滋化源, 可免是患。 <心法>曰: 予治疮疡作渴, 不问肿溃, 但脉数发热而渴, 以竹叶黄耆汤治之。 脉不数, 不发热, 或脉数无力而渴, 或口干, 以补中益气汤。 若脉数而便秘, 以清凉饮。 若尺脉洪大, 按之无力而渴, 以加减八味丸。 若治口燥舌黄, 饮水不歇, 此丸尤效。
 楼主| 发表于 2007/5/7 12:06:10 | 显示全部楼层

泻痢三十四

立斋曰: 疮疡大便泄泻, 或因寒凉克伐, 脾气亏损, 或因脾气虚弱, 食不克化, 或因脾虚下陷, 不能升举, 或因命门火衰, 不能生土, 或因肾经虚弱, 不能禁止, 或因脾肾虚寒, 不能司职。 所主之法: 若寒凉伤脾, 六君加木香, 砂仁, 送二神丸。 脾虚下陷, 用补中益气送二神丸。 命门火衰, 用八味丸料送四神丸。 肾虚不禁, 用姜附汤加吴茱萸, 五味。 脾肾虚寒, 用参附汤送四神丸。 <病机>云: 脉沉而细, 身不动作, 睛不瞭瞭, 饮食不下, 鼻准气息者, 姜附汤主之。 身重四肢不举者, 参附汤主之。 仲景云: 下痢肠鸣, 当温之。 脉迟紧痛未止, 当温之。 大孔痛, 当温之。 心痛, 当救卅, 可与理中, 附子, 四逆辈。 <精要>云: 痈疽呕泻, 肾脉虚者不治。 凡此难治之证, 如按前法治之, 多有可生者。
御医王彭峰之内, 年逾四十, 背疽不起发, 泄泻作呕, 食少厥逆, 脉息如无, 属阳气虚寒, 用大补剂加附子, 姜, 桂不应; 再加附子二剂, 泻愈甚; 更以大附子, 姜, 桂各三钱, 参, 耆, 归, 朮各五钱, 作一剂, 腹内始热, 呕泻乃止, 手足渐温, 脉息遂复; 更用大补而溃, 再用托卅而敛。 十年后, 仍患脾胃虚寒而殁。
 楼主| 发表于 2007/5/7 12: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便秘结三十五

立斋曰: 疮疡大便秘结, 若作渴饮冷, 其脉洪数而有力者, 属实火, 宜用内疏黄连汤。 若口干饮汤, 其脉浮大而无力者, 属气虚, 宜用八珍汤。 若肠胃气虚血燥而不通者, 宜用十全大补汤培养之。 若疮证属阳, 或因入房伤肾而不通者, 宜用前汤加姜, 附回阳, 多有得生者。 若饮食虽多, 大便不通, 而肚腹不胀者, 此内火消烁, 切不可通之。 若肚腹痞胀而直肠干涸不通者, 宜用猪胆汁导之。 若误行疏利, 复伤元气, 则不能溃敛。 经曰: 肾开窍于二阴。 藏精于肾, 津液润则大便如常。 若溃疡有此, 因气血亏损, 肠胃干涸, 当大补为善。 设若不审虚实, 而一于疏利者, 鲜有不误。 若老弱或产后而便难者, 皆气血虚也, 猪胆汁最效, 甚者多用之。 更以养血气药助之, 万不可妄行攻伐。
居宾鸥仲夏患发背, 黯肿尺余, 皆有小头如铺粟状, 四日矣, 此真气虚而邪气实也。 遂隔蒜灸之, 服活命饮二剂, 其邪顿退。 乃纯补其真阴, 又将生脉散以代茶饮, 疮邪大退。 余因他往, 三日复视之, 饮食不入, 中央肉死, 大便秘结, 小便赤浊。 余曰: 中央肉死, 毒气盛而脾气虚也; 大便不通, 肠虚而不能传送也; 小便赤浊, 脾虚而火下陷也, 治亦难矣。 彼始云: 莫非间断补药之过也? 余曰: 然。 乃急用六君子加当归, 柴胡, 升麻, 饮食渐进, 大便自通。 外用乌金膏涂中央三寸许, 四围红肿渐消, 中央黑腐渐去。 乃敷当归膏, 用地黄丸与前药间服, 将百剂而愈。
 楼主| 发表于 2007/5/7 12: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便淋涩不利三十六

立斋曰: 疮疡小便淋漓频数, 或茎中涩者, 肾经亏损之恶证也, 宜用加减八味丸以补阴。 足胫逆冷者, 宜用八味丸以补阳, 若小便频而黄者, 宜用四物汤加参, 朮, 麦门, 五味以滋肺肾。 若小便短而少者, 宜用补中益气君山药, 麦门, 五味以补脾肺。 若热结膀胱而不利者, 宜用五淋散以清热。 若脾气燥热而不能化者, 宜用黄芩清肺饮以滋阴。 若膀胱阴虚, 阳无以生者, 宜用滋肾丸。 若膀胱阳虚, 阴无以化者, 宜用六味地黄丸。 肾虚之患, 多传此证, 非滋化源则不救, 若用黄檗, 知母反泻其阳, 是速其危也。 若老人阴痿思色, 精气内败, 茎中痛而不利者, 用加减八味丸加车前子, 牛膝; 不应, 更加附子, 多有复生者。 若精已竭而复耗之, 大小便中牵痛, 愈痛则愈便, 愈便则愈痛, 以前药加附子, 亦有复生者。 王太仆云: 无阴则阳无以化, 无阳则阴无以生, 当滋其化源。 若专用淡渗, 复损真阴, 乃速其危也。


发痉三十七

立斋曰: 疮疡发痉, 因气血亏损, 或为外邪所搏, 或内虚郁火所致。 其形则牙关紧急, 四肢劲强, 或腰背反张, 肢体抽搐。 其有汗而不恶寒者曰柔痉, 风能散气, 故有汗也。 其无汗而恶寒者曰刚痉, 寒能涩血, 故无汗也。 皆由亡血过多, 筋无所养, 故伤寒汗下过多, 与溃疡产后多患之。 乃败证也。 若大补气血, 多有可治者, 若作风治, 速其危矣。 痉论法俱详见杂证谟十二卷痉证门, 所当参阅。


无寐三十八

立斋曰: 疮疡溃后无寐, 发热烦躁, 血虚也, 圣愈汤。 自汗不止, 无寐, 气虚也, 四君加黄耆, 五味子。 发热烦躁, 肉卅筋惕, 气血虚也, 八珍汤。 大渴面赤, 脉洪大而浮, 阴虚发热也, 当归补血汤。 肢体微热, 烦躁面赤, 脉沉微, 阴盛发躁也, 四君加姜, 附。


疮疡出血三十九

立斋曰: 疮疡出血, 因五脏之气亏损, 虚火动而错经妄行也, 当求其经, 审其因而治之。 若肝热而血妄行者, 宜四物加炒山栀, 芩, 朮, 丹皮。 肝虚而不能藏血者, 六味地黄丸。 心虚而不能主血者, 四物加炒黄连, 丹皮, 苓, 朮。 脾虚热而不能统血者, 四君子加炒栀子, 丹皮。 若脾经郁结, 用归脾汤加五味子。 脾肺气虚, 用补中益气汤加五味子。 气血俱虚, 用十全大补汤。 阴火动者, 用六味丸加五味子。 大凡失血过多, 见烦热发渴等证, 勿论其脉急, 用独参汤以补气。 经云: 血生于气。 苟非参, 耆, 归, 朮, 甘温等剂, 以生心肝之血, 决不能愈。 若发热脉大者不治。 凡患血证, 皆当以犀角地黄汤为主。


戒忌调护四十

李氏云: 病疽之人, 当戒酒卅, 炙卅, 腌腊, 生冷, 油腻, 鸡鹅, 鱼腥之类。 若起居七情, 尤当深戒, 务令卧室洁净馨香, 使气血流畅。 仍忌僧道孝子, 产妇经妇, 及鸡犬猫畜之类。 若背疽难于隐几, 宜用绿豆十斗作一袋, 隐伏其上, 以解毒凉心也。 又曰: 大凡脏腑已利, 疮毒已溃, 气血既虚, 最当调护。 若发热而服凉药, 无不致祸。
立斋曰: 绿豆性寒, 主丹毒烦热, 风疹或金石所发, 实热烦渴, 饮食如常, 证属纯阳者, 极宜用之, 否则不可轻用也。 又曰: 疮疡食肉, 乃自弃也。 疮疡之毒, 发于营气, 今反助之, 与自弃何异? 虽用药施治, 亦不能愈。
东垣云: 胃为五脏之根本, 胃气一伤, 诸证皆虚, 七恶蜂起, 可不慎哉。
愚按: 疮疡当忌荤腥, 然以愚见言之, 则惟热火证及疔毒阳痈, 则毫不可犯, 宜切慎也。 至若营卫大虚而毒不能化, 肉不能长, 凡宜温宜补等证, 岂亦不宜滋补乎? 故古人号黄耆为羊肉, 则既宜黄耆, 未有不宜羊肉者, 惟猪肉, 牛肉, 醇酒, 及伤脾助湿等物, 则不可不忌。


阴阳证变四十一

太监刘关患发背, 肿痛色紫, 诊其脉息沉数。 陈良甫云: 脉数发热而痛者, 发于阳也, 且疮疡赤甚则紫, 即火极似水也。 询之, 尝服丹石药半载, 乃积温成热所致。 遂以内疏黄连汤, 再服稍平; 更用排脓消毒药, 及猪蹄汤, 太乙膏而愈。 经曰: 色与脉当相参应, 治之者在明亢害承制之理, 阴阳变化之机焉耳。 举人潘光甫, 年四十, 患脑疽焮肿, 诊其脉沉静。 予谓此阳证阴脉断不起, 已而果然。 盖疮疡之证虽属心火, 尤当分表卅虚实, 果元气充实, 内有实火者, 寒剂或可责效。 若寒凉过度, 使胃寒脾弱, 阳证变阴, 或结而不溃, 溃而不敛, 阴阳乖戾, 水火交争, 死无日矣。
 楼主| 发表于 2007/5/7 12: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淋涩不利三十六

参附汤补三七。 八珍汤补十九。 圣愈汤补九一。 回阳汤外三七。 败毒散败三六。
  

四神丸热一五一。 五淋散寒百十七。 姜附汤热三二。 独参汤补三五。 理中汤热一。
  

滋肾丸寒一六三。 二神丸热百五十。 麻黄汤散一。 清胃散寒五四。 托卅散外四三。
  

六君子汤补五。 归脾汤补三二。 八味丸补一二一。 冲和汤外二四。 流气饮外五五。
  

五香汤未入, 即外五一方。 四君子汤补一。 四物汤补八。 六味丸补百二十。
  

护心散外七二。 清凉饮外九十。 凉膈散痘八三。 十宣散痘十四。 济阴汤外八五。
  

万金散外六七。 夺命丹外七七。 忍冬酒外百二。 远志酒外百六。 桑枝煎外百九。
  

五味子汤补五七。 十全大补汤补二十。 人参黄耆汤外二六。 托卅消毒散外二。
  

托毒健中汤外十一。 托毒益黄汤外十五。 托毒抑青汤外十七。 托毒温经汤外十四。
  

丁香柿蒂散热六四。 当归补血汤补四四。 人参养营汤补二一。 人参理中汤热一。
  

附子理中汤外三四。 白虎汤寒二。 漏芦汤外九五。 蜡矾丸外七四。 槐花酒外百四。
  

国老膏外六八。 制甘草汤外六八。 神仙截法外百十。 仙方活命饮外一。
  

补中益气汤补三十。 托卅温中汤外十二。 托卅清中汤外十六。 托卅益中汤外十三。
  

托卅越鞠汤外十九。 七味白朮散小七。 黄耆六一汤补四九。 加减八味丸外三八。
  

人参平肺散寒三七。 人参败毒散散三六。 竹叶黄耆汤寒七。 黄连消毒散外六十。
  

竹叶石膏汤寒五。 内疏黄连汤外九三。 四顺清凉饮攻二五。 内固金粉散外七三。
  

乳香定痛丸外五七。 香砂六君汤补七。 附子饼外百十六。 桑枝灸外百二十。
  

隔蒜灸外百十五。 针头散外一四四。 麦饭石膏外一三九。 阴阳散外一三三。
  

抑阳散外一三二。 浴毒汤即百草煎之类新因三七。 当归膏外三一四。
  

黄连解毒汤寒一。 连翘消毒散外六一。 五香连翘汤外五一。 黄芩清肺饮寒三八。
  

犀角地黄汤外四六。 犀角升麻汤外四七。 神仙熏照方外一二二。 豆豉饼外百十七。
  

熨法外一二一。 骑竹马法外百十四。 降痈散新因三六。 乌金膏外一四二。
  

抑阴散外一三一。 猪蹄汤外一二五。 太乙膏外三百八。 神异膏外三百十。

景岳全书卷之四十六终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5/7 12:12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5/7 20:3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景岳全书-卷之四十七贤集外科钤下

外科钤下

发背四十二

发背属督脉, 膀胱经, 凡阴虚火盛, 或醇酒厚味, 或郁怒房劳, 或丹石热毒, 皆能致之。 若肿赤痛甚, 脉洪数而有力者, 热毒之证也, 为易治。 若漫肿微痛, 色黯作渴, 脉虽洪数而无力者, 阴虚之证也, 为难治。 若不肿不痛, 或漫肿色黯, 脉微细者, 阳气虚甚也。 尤为难治。 大抵发背之证, 其名虽多, 总惟阴阳二证为要。 若发一头或二头, 其形焮赤肿高, 发热疼痛, 头起者为痈, 属阳易治。 若初起一头如粟, 不肿不赤, 闷痛烦躁, 大渴便秘, 睡语咬牙, 四五日间, 疮头不计其数, 疮口各含如粟, 形如莲蓬, 故名莲蓬发, 积日不溃, 按之流血, 至数日或八九日, 其头成片, 所含之物俱出, 通结一衣, 揭去又结, 其口共烂为一疮, 其脓内攻, 其色紫黯者为疽, 属阴难治。 且此证不可大痛, 又不可不痛, 若见烦闷者多不治。 总之, 疮疡虽云属火, 然未有不由阴虚而致者。 故经云: 督脉经虚, 从脑而出; 膀胱经虚, 从背而出, 故不可专泥于火。

陈良甫曰: 背疽之源有五: 一天行, 二瘦弱气滞, 三怒气, 四肾气虚, 五饮冷酒, 食炙卅, 服丹药。

立斋曰: 大抵发背之证, 虽发热疼痛, 形势高大, 烦渴不宁, 但得脉息有力, 饮食颇进, 可保无虞, 其脓一溃, 诸证悉退。 多有因脓不得外泄以致疼痛, 若用败毒寒药攻之, 反致误事。 若有脓, 急针之, 脓一出, 苦楚即止。 脓未成而热毒作痛者, 可用解毒之药。 亦有腐溃尺余者, 若无恶证, 则投以大补之剂, 肉最易生, 亦无所妨。 惟忌肿不高, 色不赤, 不焮痛, 脉无力, 不饮食, 肿不溃, 腐不烂, 脓水清或脓多不止, 皆属元气虚也, 为难治, 宜峻补之。 其或脓血既泄, 肿痛尤甚, 浓水臭败, 烦躁时嗽, 腹痛渴甚, 泻利无度, 小便如淋, 乃恶证也, 皆不可治。 又, 灸法曰: 予常治发背, 不问日期, 阴阳, 肿痛, 或不痛, 或痛甚, 但未成脓, 或不溃者, 即与灸之, 随手取效。 或麻木者, 明灸之, 毒气自然随火而散。 或疮头如黍者, 灸之尤效。 亦有数日色尚微赤, 肿尚不起, 痛不甚, 脓不作者, 尤宜多灸, 勿拘日期, 更服甘温托卅药, 切忌寒凉之剂。 其有势未定者, 或先用箍药围之, 若用乌金膏点患处尤妙。 凡人初觉发背, 赤热肿痛, 莫辨其头者, 但以湿纸覆其上, 立候视之, 其纸有先干处, 即是结痈头也, 取大蒜切成片如二三钱厚薄, 安于头上, 用大艾炷灸之, 三壮换一蒜片, 痛者灸至不痛, 不痛灸至痛时方止。 最要早觉早灸为上, 一日二日, 十灸十活, 三日四日, 六七活, 五日六日三四活, 过七日则难为力矣。 若有十数头作一处生者, 即用大蒜研成膏, 作薄饼铺头上, 聚艾于蒜饼上烧之, 亦能活也。 若背上初发赤肿一片, 中间有一片黄粟米头子, 便用独蒜切去两头, 取中间半寸厚者, 正安于疮上, 灸十四壮, 多至四十九壮。 盖如此恶证, 惟隔蒜灸及涂乌金膏有效。 又, 治法曰: 肿硬痛深脉实者, 邪在内也, 可下之。 肿高焮痛脉浮者, 邪在表也, 宜托之。 焮痛烦躁, 或咽干, 火在上也, 宜泻之。 肿高或不作脓者, 邪气凝结也, 宜解之。 肿痛饮冷, 发热睡语者, 火也, 宜清之。 不作脓, 或不溃不敛者, 阳气虚也, 宜补之。 瘀肉不腐, 或积毒不解者, 阳气虚也, 宜助阳气。 脓多或清者, 气血俱虚也, 宜峻补之。 脉浮大或涩而肌肉迟生者, 气血俱虚也, 宜补之。 右关脉弱而肌肉迟生者, 宜补脾胃。

又, 诸毒治法曰: 如头痛有表证者, 宜先服人参败毒散一二剂。 如焮痛发热脉数者, 用金银花散, 槐花酒, 神功托卅散。 如疼痛肿硬脉实者, 以清凉饮, 仙方活命饮, 苦参丸。 肿硬木闷, 疼痛发热, 烦躁饮冷, 便秘脉沉实者, 内疏黄连汤或清凉饮。 大便已通, 欲其作脓, 宜仙方活命饮, 托卅散, 蜡矾丸, 外用神异膏。 如饮食少思, 或不甘美, 用六君子汤加蒮香连进三五剂, 更用雄黄解毒散洗患处, 每日用乌金膏涂疮口处, 俟有疮口, 即用纸作捻, 蘸乌金膏卅入疮内。 若有脓为脂膜间隔不出, 或作胀痛者, 宜用针引之, 腐肉堵塞者去之。 若瘀肉腐动, 用猪蹄汤洗之。 如脓稠或痛, 饮食如常, 瘀肉自腐, 用消毒与托卅药相兼服之, 仍用前二膏涂贴。 若腐肉已离好肉者, 宜速去之。 如脓不稠不稀, 微有疼痛, 饮食不甘, 瘀肉腐迟, 更用桑柴灸之, 亦用托卅药。 若瘀肉不腐, 或脓清稀不焮痛者, 急服大补之剂, 亦用桑木灸之, 以补接阳气, 解散郁毒。 常观患疽稍重未成脓者, 不用蒜灸之法, 及脓熟不开, 或待腐肉自去, 则多致不救。 大抵气血壮实, 或毒少轻者, 可假药力, 或自腐溃。 若怯弱之人, 热毒中隔, 内外不通, 不行针灸, 药无全功矣。 此证若脓已成, 急宜开之, 否则重者溃通脏腑, 腐烂筋骨, 若使透膈则不可治; 轻者延溃良肉, 难于收功, 因而不敛者多矣。

又, 诸补治法曰: 若肿焮作痛, 寒热作渴, 饮食如常, 此形气病气俱有余也, 先用仙活命饮, 后用托卅消毒散解之。 漫肿微痛, 或色不赤, 饮食少思, 此形气病气俱不足也, 用托卅散调补之。 不作脓或脓成不溃, 阳气虚也, 托卅散倍加肉桂, 参, 耆。 脓出而反痛, 或脓清稀, 气血俱虚也, 八珍汤。 恶寒形寒或不收敛, 阳气虚也, 十全大补汤。 晡热内热或不收敛, 阴血虚也, 四物加参, 朮。 作呕欲呕或不收敛, 胃气虚也, 六君家炮姜。 食少体倦或不收敛, 脾气虚也, 补中益气汤加茯苓, 半夏。 肉赤而不敛, 血热也, 四物加山栀, 连翘。 肉白而不敛, 脾虚也, 四君加酒炒芍药, 木香。 小便频数者, 肾阴亏损也, 加减八味丸。 大抵疮毒势甚, 若妄用攻剂, 怯弱之人必损元气, 因而变证者众矣。

又, 三证治法曰: 若初患未发出, 而寒热疼痛, 作渴饮冷, 此邪气内蕴也, 仙方活命饮; 若口干饮热, 漫肿微痛, 此元气内虚也, 托卅消毒散; 若饮食少思, 肢体倦怠, 此脾胃虚弱也, 六君子汤, 加未应, 加姜, 桂。 其有死者, 乃邪气盛, 真气虚, 而不能发出也, 在于旬余之间见之。 若已发出, 用托卅消毒散; 不腐溃, 用托卅消毒散, 如不应, 急宜温补脾胃。 其有死者, 乃真气虚而不能腐溃也, 在于二旬之间见之。 若已腐溃, 用托卅散以生肌, 如不应, 急温补脾胃。 其有死者, 乃真气虚而不能腐溃也, 在于二旬之间见之。 若已腐溃, 用托卅散以生肌, 如不应, 急温补脾胃。 其有死者, 乃脾气虚而不能收敛也, 在于月余见之。 此三证虽不见于经藉, 余尝治而历验者。

<千金方>灸法: 治发背已溃未溃者。 用淡豆豉以水和捣成硬泥, 依肿大小作饼, 三四分厚, 如已有疮孔, 勿置疮孔上, 但四布豆饼, 列艾其上灸之, 使微热, 勿令破肉, 如热痛急, 少起之, 日灸二度, 如先有疮孔, 孔出汁即瘥。

验透膈法: 凡背疽大溃, 欲验穿透内膜者, 不可用皂角散嚏法。 但以纸封患处, 令病者用意呼吸, 如纸不动者, 未穿透也。 倘用取嚏法鼓动内膜, 则反致穿透, 慎之, 慎之!

都宪周弘冈背患疽, 肿而不溃, 脉大而浮, 此阳气虚弱而邪气壅滞也, 用托卅散倍加参, 耆, 反内热作渴, 脉洪大鼓指。 此虚火也, 用前散急加肉桂, 脉证顿退, 仍用托卅而愈。 若以为热毒而用寒药则误矣。 上舍张克恭患此, 内服外敷皆寒凉败毒, 遍身作痛, 欲呕少食, 晡热内热, 恶寒畏寒。 余曰: 遍身作痛, 营卫虚而不能营于肉卅也; 欲呕少食, 脾胃虚寒而不能消化饮食也; 内热晡热, 阴血内虚而阳气陷于阴分也; 恶寒畏寒, 阳气虚弱而不能卫于肌肉也, 此皆由脾胃之气不足所致。 遂用补中益气汤, 诸证渐退; 更以十全大补汤, 腐肉渐溃; 又以六君子汤加芎, 归, 肌肉顿生而愈。 府庠彭碧溪患腰疽, 服寒凉败毒之药, 色黯不痛, 疮头如铺黍, 背重不能安寝, 耳聩目白, 面色无神, 小便频涩, 作渴迷闷, 气粗短促, 脉浮数重按如无。 余先用滋水之药一剂, 少顷, 便利渴止, 背即轻爽。 乃砭出瘀血, 以艾半斤许明灸患处, 外敷乌金膏, 内服参, 耆, 归, 朮, 肉桂等药, 至数剂, 元气稍复。 自疑肉桂辛热, 一日不用, 手足并冷, 大便不禁。 仍用肉桂及补骨脂二钱, 肉豆蔻一钱, 大便复常, 其肉渐溃, 更用当归膏以生肌肉, 八珍汤以补气血而愈。 上舍蔡东之患此, 余用托卅之药而溃, 疮口尚未全敛, 时值仲冬, 且兼欬嗽。 余曰: 疮口未敛, 脾气虚也; 欬嗽不止, 肺气虚也, 法当补其母。 一日与之同宴, 见忌羊肉, 余曰: 补可以去弱, 人参, 羊肉之类是也, 最宜食之。 遂每日不彻, 旬余而疮敛, 嗽亦顿愈矣。 一男子年逾五十, 患发背, 色紫肿痛, 外皮将溃, 寝食不安, 神思甚疲, 用桑柴灸患处出黑血, 即鼾睡, 觉而诸证如失, 服仙方活命饮二剂, 又灸一次, 脓血皆出, 更进二剂, 肿痛大退, 又服托卅消毒散数剂而敛。 夫疮势炽甚。 本宜峻剂攻之, 但年老血气衰弱, 况又发在肌表, 若专于攻毒, 则胃气先损, 必反误事。

予长男于二周患背疽, 治按在肿疡条中。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5/7 20:34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5/7 20:35:36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外通用方

神仙熏照法外一二三。


脑疽四十三

立斋曰: 脑疽属膀胱经积热, 或湿毒上壅, 或阴虚火炽, 或肾水亏损, 阴精消涸所致。 若肿痛未作脓者, 宜除湿消毒。 大痛或不痛, 或麻木者, 毒甚也, 隔蒜灸之, 更用解毒药。 肿痛便秘者, 邪在内也, 宜泄之。 不甚痛或不作脓者, 虚也, 托卅为主。 脓成胀痛者, 针之, 更以托卅。 上部脉数实而痛者, 宜降火。 上部脉数虚而痛者, 宜滋阴降火为主。 尺部脉数而作渴者, 滋阴降火。 脉数而虚细无力, 或脓清, 或不敛, 或脓多者, 大补血气。 不作脓或不溃者, 托卅药主之。 烦躁饮冷, 脉实而痛者, 宜泻火。
又, 治法曰: 初起肿赤痛甚, 烦渴饮冷, 脉洪数而有力, 乃湿热上壅, 当用黄连消毒散, 并隔蒜灸以除湿热。 若漫肿微痛, 渴不饮冷, 脉洪数而无力, 乃阴虚火炽, 当用六味丸及补中益气汤以滋化源。 若口舌干燥, 小便频数, 或淋漓作痛, 乃肾水亏损, 急用加减八味丸及前汤, 以固根本而引火归经。 若不成脓, 不腐, 溃阳气虚也, 四君加归, 耆。 若不生肌, 不收敛, 脾气虚也, 十全大补汤。 若色黯不溃, 或溃而不敛, 乃阴精消涸, 名曰脑烁, 为不治。 若攻补得宜, 亦有可愈。 大凡肿焮痛甚, 宜活命饮, 隔蒜灸之, 以解散瘀血, 拔引郁毒, 但艾炷宜小而少。 若欲其成脓腐溃, 生肌收敛, 并用托卅为主。
李氏曰: 脑疽及颈项有疽, 不可用隔蒜灸, 恐引毒上攻。 宜灸足三里穴五壮, 气海穴三七壮, 仍服凉血化毒之药, 或以骑马穴法灸之。 凡头项咽喉生疽, 古法皆为不治, 若用此法, 多有生者。 如五香连翘, 漏芦等汤, 国老膏, 万金散皆可选用。 见<外科精要>。
一老人患此, 色赤肿痛, 脉数而有力, 与黄连消毒散, 二剂少退, 更与清心莲子饮四剂而消。 一男子肿痛脉数, 以荆防败毒散二剂而痛止, 更以托卅消毒药而消。 一男子焮肿疼痛, 发热饮冷, 脉洪数, 与凉膈散二剂而痛止, 以金银花散四剂而溃, 更以托卅药而愈。 一老妇禀壮实, 溃而痛不止, 脉实便秘, 以清凉饮二剂而痛止, 更以托卅消毒药而愈。 一妇人冬间患此, 肿痛热渴, 余用清热消毒, 溃之而愈。 次年三月, 其舌肿大, 遍身发疔如葡萄, 不计其数, 手足尤多, 乃脾胃受毒也。 先各刺出黑血, 随服夺命丹七粒, 出臭汗, 疮热益甚, 便秘二日; 与大黄, 芩, 连各三钱, 升麻, 白芷, 山栀, 薄荷, 连翘各二钱, 生甘草一钱, 水煎三五沸, 服之, 大小便出臭血甚多, 下体稍退; 乃磨入犀角汁, 再服, 舌本及齿缝出臭血, 诸毒乃消。 更以犀角地黄汤而愈。 一妇人患前证, 口干舌燥, 内服清热, 外敷寒凉, 色黯不卅, 胸中气噎, 此内真寒而外假热也。 彼疑素有痰火, 不欲温补, 余以参, 耆各五钱, 姜, 桂各二钱, 一剂顿溃, 又用大补药而愈。 一男子头项俱肿, 虽大溃肿痛益甚, 兼作泻, 烦躁不睡, 饮食少思, 其势可畏, 诊其脉, 则毒尚在。 与仙方活命饮, 二剂肿痛退半; 与二神丸及六君子汤加五味子, 酸枣仁, 四剂诸证少退, 饮食少进, 睡亦少得; 又与参苓白朮散数服, 饮食顿进; 再与十全大补汤加金银花, 白芷, 月余而瘥。 薛按
 楼主| 发表于 2007/5/7 20:36:27 | 显示全部楼层

耳疮四十四

立斋曰: 耳疮属少阳三焦经, 或足厥阴肝经血虚风热, 或肝经燥火风热, 或肾经虚火等因。 若发热焮痛, 属少阳厥阴风热, 用柴胡清肝散。 若内热痒痛, 属二经血虚, 用当归川芎散。 若寒热作痛, 属肝经风热, 用小柴胡汤加山栀, 川芎。 若内热口干, 属肾经虚火, 用加味地黄丸, 如不应, 用加减八味丸, 余当随证治之。
愚按: 薛氏所治耳证, 凡气虚者, 以补中益气汤加山栀, 黄芩; 血虚者, 用八珍汤加柴胡, 丹皮; 肝火血虚者, 用栀子清肝散; 怒动肝火者, 用加味逍遥散; 肝脾受伤者, 朝用加味归脾汤, 暮用加味逍遥散, 此其治之大约也。 予尝治一儒者, 年近三旬, 素有耳病, 每年常发, 发必肿溃, 至乙亥二月, 其发则甚, 自耳根下连颈项, 上连头角, 耳前耳后, 莫不肿痛。 诸医之治, 无非散风降火。 至一月后, 稠脓鲜血自耳迭出, 每二三日必出一酒锺许, 然脓出而肿全不消, 痛全不减, 枕不可近, 食不可加, 气体俱困, 自分其危, 延余治之。 察其形气已大不足, 察其病体则肿痛如旧, 仍若有余, 察其脉息则或见弦急, 或见缓弱, 此非实热可知。 然脉不甚紧, 而或时缓弱, 亦得溃疡之体, 尚属可治。 遂先以六味汤, 二三剂而元气稍振; 继以一阴煎加牛蒡子, 茯苓, 泽泻, 仍倍加白蒺藜为君, 服五十余剂; 外用降痈散昼夜敷治, 两月而后愈。 盖此证虽似溃疡有余, 而实以肝肾不足, 上实下虚, 一奇证也, 故存识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6/12 09: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