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wanbingzhensuo

经穴秘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0 09:4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 足厥阴肝经穴 多气少血足厥阴肝经多气少血,气血物质的运行变化是不断地吸热蒸升的变化。1 大敦  井穴,属木。 [别名] 水泉,大训,大顺。  [穴义] 体内肝经的温热水液由本穴外输体表。[名解]1)大敦。大敦,即大树敦也,在此意指穴内气血的生发特性。本穴物质为体内肝经外输的温热水液,而本穴又为肝经之穴,时值为春,水液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外出体表后蒸升扩散,表现出春天气息的生发特性,如大树敦在春天生发新枝一般,故名大敦。2)水泉。水,水液也。泉,源源不断之意。水泉名意指体内的肝经水液源源不断地由此外输体表。本穴物质来自肝经体内经脉的外输水液,肝经与胆经相似,其运行的气血物质为天之中部的水湿风气,由体内外输体表的气血物质亦为风气冷缩后的地部水液,此冷降之液量不大,但却源源不断地由体内外输体表,如细小的水泉外涌一般,故名水泉。3)大训。大,多也,大也。顺,趋向同一方向也。大顺名意指体内肝经外出体表的水液全部气化后向天部而行。理同大敦名解。大训名意与大顺同。4)肝经井穴。井,地陪孔隙也。本穴有地部孔隙与体内肝经相连通,为体内肝经气血的外出之处,故为肝经井穴。5)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体内肝经的外出水液,水液外出体表后气化为天部之气,此气水湿滞重所升天部层次也不高,只表现出木的生发特性,故其属木。[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温态的水湿之气。[运行规律] 吸热蒸升并循肝经传于行间穴。[功能作用] 生发风气。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2 行间  荥穴,属火。 [穴义] 肝经水湿风气由此顺传而上。 [名解]1)行间。行,行走、流动、离开也。间,二者当中也。行间名意指肝经的水湿风气由此顺传而上。本穴物质为大敦穴传来的湿重水气,至本穴后吸热并循肝经向上传输,气血物质遵循其应有的道路而行,故名行间。2)肝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质为大敦穴传来的滞重水气,至本穴后,水湿冷降而成为地部经水,水量极小,故为肝经荥穴。3)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大敦穴传来的滞重水气,至本穴后,大部分滞重水湿冷降归地而不能成为肝经的上行气血,只有小部分水湿吸热胀散而上行,此部分气血表现出火的炎上特征,故其属火。[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湿热水气。[运行规律] 一是吸热后上炎天部,二是循肝经传至太冲穴。  [功能作用] 生风化火。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3 太冲  俞穴,属土。 [别名] 大冲。 [穴义] 肝经的水湿风气由此向上冲行。[名解]1)太冲。太,大也。冲,冲射之状也。太冲名意指肝经的水湿风气在此向上冲行。本穴物质为行间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本穴后因受热而胀散化为急风冲散穴外,故名太冲。大冲名意与太冲同。2)肝经俞穴。俞,输也。本穴物质为热胀的风气,在本穴为输出之状,故为肝经俞穴。3)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行间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吸热而胀散,胀散之气性热燥,表现出脾气的燥热特性,故其属土。[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急行的风气,其性热燥。[运行规律] 循肝经上传中封穴。[功能作用] 燥湿生风。[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4 中封  经穴,属金。 [别名] 悬泉。 [穴义] 肝经风气在此势弱缓行并化为凉性水气。[名解]1)中封。中,正中也。封,封堵也。中封名意指肝经风气在此势弱缓行并化为凉性水气。本穴物质为太冲穴传来的急劲风气,由于本穴位处足背之转折处,急劲风气行至本穴后因经脉通道的弯曲而受挫,急行的风气变得缓行势弱,如被封堵一般,故名中封。2)悬泉。悬,吊挂之意。泉,指穴内气血如泉水流淌般源源不断。悬泉名意指肝经水湿之气在此源源不断地流行而过。理同中封名解。3)肝经经穴。经,经过也,动而不居也。本穴为肝经风气经过之处,气血的运行为动而不居,故为肝经经穴。4)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太冲穴传来的强劲者风气,至本穴后风和势缓并化为凉性水湿之气,气血特征与肺金之气同,故其属金。[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势缓的风气,性凉。[运行规律] 一是扩散于肝经之外,一是循肝经上传三阴交穴。[功能作用] 息风化气。[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5 蠡沟  络穴。 [别名] 交仪。 [穴义] 三阴交穴传来的温湿水气由本穴别走足少阳胆经。 [名解]1)蠡沟。蠡,瓠瓢也,此指穴内物质如瓠瓢浮于水中飘浮不定之状。沟,沟渠也,此指穴内物质运行循一定的道路。蠡沟名意指三阴交穴传来的温湿水气由本穴别走足少阳胆经。本穴物质为三阴交穴分配而来的温湿水气,因其性温,既无上升之力又无沉降之能,温湿水气在天部层次如漂浮不定之状,但由于其温度及所处的天部层次与胆经相近,因此此温湿水气分别飘行于肝胆二经,故名蠡沟。2)交仪。交,给也。仪,礼仪也。交仪名意指肝经由本穴传于胆经的气血物质如仪礼一般,并无太多的具体实物。本穴物质为三阴交穴传来的温湿水气,因其无肾经气血的寒湿之性,所以气血物质无肾经气血的实(水湿浓度大),因其无脾经气血的热燥,所以气血物质无脾经气血的能量,气血物质如有名无实一般,因此由本穴交于胆经的气血就如同一种礼仪,故名交仪。3)肝经络穴。本穴因有固有渠道与胆经相通,有联络肝胆二经气血的作用,故为肝经络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较稀少的水湿气体,性温热。[运行规律] 循肝经上行于中都穴和别走胆经。[功能作用] 联络肝胆。[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6 中都  郄穴。 [别名] 中郄,太阴,大阴。 [穴义] 肝经水气在此云集天之下部。 [名解]1)中都。中,与外相对,指穴之内部。都,都市之意。中都名意指肝经的水气在此云集天之下部。本穴物质为蠡沟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水湿之气聚集而成一个水湿气场,所处为天之下部,本穴如同肝经气血的集散之地,故名中都。2)中郄。中,与外相对,指穴之内部。郄,孔隙也。名郄名意指肝经的水湿云气只有极少部分吸热上行。本穴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性寒湿,只有极少部分的水气吸热后循肝经上行,气血的外传如从孔隙中传出一般,故名中郄。3)太阴。太,极也。阴,寒也。太阴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寒冷水气。理同中郄名解。大阴名意与太阴同。4)肝经郄穴。理同中郄名解。[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阴湿水气。[运行规律] 大部分冷降归地,小部分吸热后循肝经上传膝关穴。[功能作用] 降浊升清。[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点刺出血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7 膝关 [别名] 阴关。 [穴义] 肝经的上行之气中滞重水湿在此沉降。[名解] 膝关。膝,指穴在膝部也。关,关卡也。膝关名意指肝经的上行之气中滞重水湿在此沉降。本穴物质为中都穴传来的阴湿水气,至本穴后,滞重的水湿无力上行而沉降于下,只有少部分水气吸热后继续上行,本穴如同关卡一般阻挡滞重水湿的上行,故名膝关。阴关名意与膝关同。[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阴湿水气。[运行规律] 大部分滞重水湿冷降归地,小部分水气吸热后横向飘行于曲泉穴。  [功能作用] 降浊升清。[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点刺出血或灸,热则泻针出气。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0 09:42:40 | 显示全部楼层
8 曲泉  合穴,属水。 [穴义] 肝经的水湿云气在此聚集。[名解] 1)曲泉。曲,隐秘也。泉,泉水也。曲泉名意指肝经的水湿云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膝关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大量的水湿如隐藏于天部之中,故名曲泉。2)肝经合穴。合,会合也。本穴为肝经气血的会合之处,故为肝经合穴。3)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肝经的水湿之气会合而成,性寒湿润下,表现出肾经气血的润下特征,故其属水。[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运行规律] 大部分冷降归于地部,小部分吸热后斜向下行阴包穴。[功能作用] 除湿降浊。[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点刺出血或灸,热则泻针出气或补之。9 阴包 [别名] 阴胞。 [穴义] 肝经的水湿之气在此为云集之状。 [名解] 阴包。阴,水也。包,收也。阴包名意指肝经的水湿之气在此为云集之状。本穴物质为曲泉穴传来的弱小阴湿水气及足五里穴外渗下行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天地二部水湿皆聚集本穴,本穴如肝经水湿的包收之地,故名阴包。阴胞名意与阴包同。[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和地部水液。[运行规律] 天部水湿化雨冷降,地部水湿则渗入脾土之中。[功能作用] 收引水湿。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点刺出血或灸之,热则水针或补之。10 足五里 [别名] 五里。  [穴义] 肝经的冷降水湿及脾土尘埃在此覆盖五里之广。 [名解] 足,指穴在足部。五里,指本穴气血的作用范围如五里之广。本穴物质为阴廉穴传来的冷降水湿及水湿风气中的脾土尘埃,至本穴后由天部归降地部,覆盖的范围如五里之广,故名足五里。五里名意与足五里同。[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风气及随风气中吹带的脾土尘埃。[运行规律] 由天冷降归于地部。[功能作用] 固化脾土,除湿降浊。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点刺出血或灸,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11 阴廉 [穴义] 肝经的水湿风气在此散热吸湿冷缩。  [名解] 阴,指阴性水湿。廉,收廉之意。阴廉名意指肝经的水湿风气在此散热吸湿冷缩。本穴物质为急脉穴扩而至的水湿风气,至本穴后此水湿风气散热吸湿冷缩并聚集穴内,本穴如同肝经水湿的收廉之处,故名阴廉。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阴湿水气。[运行规律] 化雨冷降并下传足五里穴。[功能作用] 收引水湿。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12 急脉 [别名] 羊矢。  [穴义] 肝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强劲的风气。[名解]1)急脉。急,急速也。脉,脉气也。急脉名意指肝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强劲的风气。本穴物质为阴廉穴吸热上行的弱小阴湿水气,至本穴后,因受冲脉的外散之热,此阴湿水气胀散并化为强劲的风气循肝经而行,故名急脉。2)羊矢。羊,动物也。矢,通屎。羊矢名意指穴内气血如羊屎般饱满坚实。理同急脉名解。[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强劲的阳热风气。[运行规律] 循肝经上传章门穴及阴廉穴。[功能作用] 生风化湿。[治法] 寒则微灸,热则逆经推按。13 章门  脾募,脏会,足厥阴少阳之会。 [别名] 长平,胁髎,季胁,脾募,肘髎,肘尖,后章门,季肋。 [穴义] 肝经的强劲风气在此风停气息。 [名解]1)章门。章,大木材也。门,出入的门户也。章门名意指肝经的强劲风气在此风停气息。本穴物质为急脉穴传来的强劲风气,至本穴后,此强劲风气风停气息,风气如同由此进入门户一般,故名章门。后章门名意与章门同,后是与脾经冲门穴的别称前章门相对而言的。2)长平。长,长远也。平,平坦也。长平名意指随肝经强劲风气扬散的脾土尘埃在此降落使腰侧腹部肌肉变为平坦之状。3)胁髎。胁,指穴在胁部。髎,孔隙之意。胁髎名意指随肝经风气扬散的脾土微粒由胁肋部位降落腰腹下部。4)季胁。季胁,小胁之意,此指本穴所在的部位,无它意。5)肘髎、肘尖。古有用肘尖点墨寻穴之法,肘髎、肘尖之名即来自该法。6)脾募。募,募集也。本穴为天部的脾土尘埃归降之处,故为脾经募穴。7)脏会。脏,指五脏的各种气血物质也。会,会合也。本穴物质为天部的弱小风气,此弱小风气中包含有五脏特性的五种气血物质,有属肾的水、属脾的土,还有其它脏腑传来的各种精微,为五脏气血的混合之物,故为脏会。8)足厥阴少阳之会。本穴物质不光为急脉穴传来的强劲风气,还有胆经辄筋穴冷降而至的水湿之气,故为足厥阴少阳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和缓之气。[运行规律] 散热冷降后归于地部。[功能作用] 降浊固土。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点刺出血或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14 期门  肝募。 [别名] 肝募。  [穴义] 天之中部的水湿之气由此输入肝经。 [名解]1)期门。期,期望、约会之意。门,出入的门户。期门名意指天之中部的水湿之气由此输入肝经。本穴为肝经的最上一穴,由于下部的章门穴无物外传而使本穴处于气血物质的空虚状态。但是,本穴又因其位处于人体前正中线及侧正中线的中间位置,既不阴又不阳、既不高亦不低,因而既无热气在此冷降也无经水在此停住,所以,本穴作为肝经募穴,尽管其穴内气血空虚,但却募集不到气血物质,唯有期望等待,故名期门。2)肝经募穴。理同其门名解。[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散行于天之中部的湿热水气。 [运行规律] 由穴外进入穴内后循肝经下行。[功能作用] 募集天之中部的水湿风气。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0 09:4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三、任脉 1 会阴  任脉别络侠督脉冲脉之会。  [别名] 下阴别,屏翳,金门,下极,平翳,海底。  [穴义] 由人体上部降行的地部阴液在此交会。[名解]1)会阴。会,交会也。阴,阴液也。会阴名意指由人体上部降行的地部阴液在此交会。本穴物质来自人体上部的降行水液,至本穴后为交会状,故名会阴。2)下阴别。下,指本穴位于人体下部。阴,阴液。别,别走。下阴别名意指上部降行至此的地部阴液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别走体内。本穴物质为汇聚的地中经水,因本穴有地部孔隙与体内相通,汇聚的经水则循本穴的地部孔隙别走体内,故名下阴别。3)屏翳。屏,屏障也。翳,羽毛做的华盖也。屏翳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中不光为地部经水,亦有大量的天部之气。本穴物质为人体上部降行的地部经水,性温热,在由本穴回流体内时亦蒸发出大量水湿之气,此水湿之气如同人体的卫外屏障一般,故名屏翳。平翳名意与屏翳同。4)金门。金,肺金特性之气也。门,出入的门户也。金门名意指本穴有大量凉性水气循任脉上行。理同屏翳名解。5)下极。下,下部也。极,极点也。下极名意指本穴位于人体的最下部。海底名意与下极同。6)任脉别络侠督脉冲脉之会。本穴物质一是任脉上部经脉的下行经水,二为督脉上部经脉的下行经水,三为冲脉之气的冷降之液,故为任脉别络侠督脉冲脉之会。[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水液及天部的凉性水气。[运行规律] 地部经水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流体内,天部之气则吸热上行。 [功能作用] 疏导水液,生发任脉经气。  [治法] 寒则通之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2 曲骨  任脉足厥阴之会。 [别名] 尿胞,骨端,屈骨端,回骨,耳骨。 [穴义] 任脉的水湿在此云集于天之下部。[名解]1)曲骨。曲,隐秘也。骨,肾主之水也。曲骨名意指任脉的水湿在此云集于天之下部。本穴物质为会阴穴提供的阴湿水气,至本穴后,水湿之气聚集于天之下部,如隐藏于天部的肾水一般,故名曲骨。2)尿胞。尿胞,膀胱腑也。尿胞名意指本穴为膀胱腑水液的聚集之地。本穴与膀胱募穴中极穴相邻,中极穴募集的膀胱尿液主要由本穴提供,故名尿胞。3)骨端。骨,水也。端,顶端也。骨端名意指任脉的天部水湿吸热上行后在本穴达到了天部的最高点。本穴物质为会阴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在运行至本穴的过程中是吸热而上行,至本穴后则达到了其所能上行的天部最高点,故名骨端。屈骨端名意与骨端同,屈为亏缺之意,指任脉经气由此开始冷缩下行。4)回骨。回,回来也。骨,水也。回骨名意指任脉下行至会阴穴的经水气化后又回流而上。5)耳骨。耳,肾之主也。骨,水也。耳骨名意指穴内气血为天之下部的寒湿水气。6)任脉足厥阴之会。本穴气血不光有任脉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同时亦有厥阴肝经飘散而至的水湿风气,故为任脉足厥阴之会。[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运行规律] 散热冷降后传于中极穴。  [功能作用] 收降浊气。[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留针多灸,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3 中极  膀胱募,任脉足三阴经之会。 [别名] 气原,玉泉,膀胱募,气鱼。  [穴义] 任脉气血在此达到了天部中的最高点。[名解]1)中极。中,与外相对,指穴内。极,屋之顶部横梁也。中极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达到了天部中的最高点。本穴物质为曲骨穴传来的阴湿水气,上升至中极穴时己达到其所能上升的最高点,故名中极。2)气原。气,气态物也。原,源也。气原名意指本穴的水湿之气为任脉气血的生发之源。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水湿浓度大,吸热后可胀散为强劲的天部阳气,本穴如同人体之气的生发之源,故名气原。玉泉名与气原同,玉指金性之气,泉指气血输出为源源不断。3)气鱼。气,气态物也。鱼,阴中之阳也。气鱼名意指一穴的水湿之气亦有一定的温热之性。4)膀胱募。本穴气血为天部的高浓度水湿之气,散热冷缩后则外走膀胱经所处的天部层次,为膀胱经经气的募集之地,故为膀胱募。5)任脉足三阴经之会。本穴物质不光为任脉的天部水湿,还有足三阴经飘行至此有天部水湿,故本穴为任脉足三阴经之会。[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运行规律] 大部分别走膀胱经所处的天部层次,小部分吸热后循任脉上行。[功能作用] 募集膀胱经水湿。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4 关元  小肠募,足三阴足阳明任脉之会。  [别名] 下纪,次门,三结交,丹田,大中极,关原,中大,大海,溺水,大涃,昆仑,持枢,五城,产门,脖秧,子处,血海,命门,血室,下肓,精露,利机,子户,胞门,子宫,子肠,肓之原,气海。 [穴义] 任脉气血中的滞重水湿在此被关卡不得上行。 [名解]1)关元。关,关卡也。元,元首也。关元名意指任脉气血中的滞重水湿在此关卡不得上行。本穴物质为中极穴吸热上行的天部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大部分水湿被冷降于地,只有小部分水湿之气吸热上行,本穴如同天部水湿的关卡一般,故名关元。关原名意与关元同。2)下纪。下,指任脉的下部气血。纪,为头绪、整理之意。下纪名意指任脉上传的气血物质在此得到整顿。本穴为任脉水湿之气的降浊升清之地,任脉气血如同在此得到整顿一般,故名下纪。3)次门。次门,此是与石门穴相对而言。石门穴是任脉上行的水湿之气中滞重水湿的主要关卡,本穴相对于石门穴来说其关卡滞重水湿的功用则处于次要位置,故名次门。4)三结交。本穴位处腹正中线的隆起部位,在以脊骨为人体重力场中心的横剖面中其位最高,腹股沟处足三阴经及胃经热胀后的高温态湿热水气都会向本穴的方向聚集(热往上部、高处走),足三阴经及胃经有气血物质交于本穴,故名三结交。5)丹田。此为道家术语,道家称此部位为丹田,故名。6)大中极。参看膀胱募中极穴之名解,本穴气血所处的天部层次比中极穴要高,故名大中极。7)大海。大,巨大也。海,大水也。大海名意指穴内气血为天部大范围的水湿之气。8)溺水。溺水,处于水的围困之中也。本穴气血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其范围巨大,身处其中如溺水之状,故名溺水。大涃名意与溺水同,涃指被困于水中之状。9)昆仑。昆仑,广漠无垠之意,此指穴内气血充斥大范围内的各个天部层次。10)持枢。持,把持也。枢,门户的转轴也。持枢名意指任脉气血由此输向人体各部。11)五城。五,数量词,此指五脏六腑。城,城市也。五城名意指本穴气血包含了五脏六腑的各部物质。12)产门。产,生产也。门,门户也。产门名意指任脉本穴的气血旺盛女子才可受孕生产。子处、子户、胞门、子宫、子肠名意与产门同。13)脖胦。脖,脖子。胦,中央。脖胦名意指任脉气血循人体前正中线而上行。14)血海。血,受热后变成的红色液体也。海,大水也。血海名意指本穴的天部水气为温热之性。血室名意与血海同。15)命门。命,生命也。门,门户也。命门名意指任脉本穴的气血盛衰关系到人的性命生死。16)下肓。下,下部也。肓,心下膈膜中的膏脂之物。下肓名意指腹内的膏脂之物由本穴外输体表。肓之原名意与下肓同。17)精露。精,气也。露,暴露也。精露名意指任脉上行水气外露于滞重水湿之上。18)利机。利,便利也。机,巧也。利机名意指本穴气血为阴柔的水气,有通利、濡润人体全身关节的作用。19)气海。气,气态物也。海,大水也。气海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天部大范围的水湿之气。[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天之下部的水湿之气,性温热。[运行规律] 大部分外走小肠经所处的天部层次,小部分循任脉上行。[功能作用] 募集小肠经气血,传导任脉水湿。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0 09:44:24 | 显示全部楼层
  5 石门  三焦募。 [别名] 利机,精露,丹田,命门,端田。 [穴义] 任脉气血中的水湿在此再一次冷缩。 [名解]1)石门。石,肾主之水也。门,出入的门户也。石门名意指任脉气血中的水湿在此再一次冷缩。本穴物质为关元穴传来的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再一次散热冷缩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只有少部分水湿吸热后循任脉上行,本穴如同任脉水湿之关卡,故名石门。2)利机。利,便利之意。机,古指弩箭的发动机关,为至巧之物。利机名意指本穴承传的阴柔水湿之气有通利、濡润人体全身关节的作用。3)精露。精,水化之气也。露,显见之意。精露名意指本穴有明显的水湿之气循任脉上行。4)丹田。此为道家术语,道家视脐下部位为丹田。5)命门。命,性命也。门,出入的门户也。命门名意指本穴的上行气有维系人体性命的作用。6)端田。端,尽头也。田,地也。端田名意指任脉的滞重水湿之气在此上升至尽头,维有清气方可上行。7)三焦募。本穴物质为滞重的水湿之气,其性温,不同的膀胱之气血的寒湿,因此别走三焦所在的天部层次,故为三焦募。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运行规律] 大部分外走三焦经所在的天部层次,小部分循任脉上行。  [功能作用] 募集三焦经气血。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6 气海 [别名] 脖胦,丹田,下肓,下言,气泽,膊胦,季胦。 [穴义] 任脉水气在此吸热后气化胀散。  [名解]1)气海。气,气态物也。海,大也。气海名意指任脉水气在此吸热后气化胀散。本穴物质为石门穴传来的弱小水气,至本穴后,水气吸热胀散而化为充盛的天部之气,本穴如同气之海洋,故名气海。气泽名意与气海同,泽指穴内的天部之气为混浊之状。2)脖胦。脖,脖子也。胦,中央也。脖胦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循腹正中线而行。3)丹田。此为道家术语,道家视脐下腹部为丹田,故名。4)下肓。下,下部也。肓,心下肓膜也,此指穴内物质为脂类物质。下肓名意指任脉气血中的膏脂之物在此随水气的胀散而输向人体各部。5)下言。下,下部也。言,肺之声也。下言名意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凉性水气。6)膊胦。膊,大膀子也,肉之聚也,此指脾土。胦,中央也。膊胦名意指本穴的天部水气中亦含有一定的脾土尘埃。7)季胦。季,季肋也。胦,中央也。季胦名意指任脉的强劲之气由此亦会输向气血较少季肋部位。[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充盛的天部之气[运行规律] 循任脉上传阴交穴。[功能作用] 生发阳气。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7 阴交  任脉冲脉之会。 [别名] 少关,横户,少目,丹田,小关。 [穴义] 任脉冲脉的上行水气在此交会。 [名解]1)阴交。阴,阴水之类也。交,交会也。阴交名意指任脉冲脉的上行水气在此交会。本穴物质中有气海穴传来的热胀之气,有冲脉夹肾经而行的水湿之气外散传至本穴,二气交会后形成了本穴的天部湿冷水气,故名阴交。2)少关。少,与老相对,阴也。关,关卡也。少关名意指任脉上行的气血中滞重的水湿之气被关卡于下不得上行。小关名意与少关同。3)横户。横,横向而行也。户,户门也。横户名意指任脉的天部水气在此为横向上行。本穴物质为气海穴传来的天部水气,至本穴后水气散热冷缩而处天之下部,此冷缩之气只能横向下传神阙穴,故名横户。4)少目。少,小也。目,肝所主之风也。小目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以微弱的风气向上传输。5)丹田。此为道家术语,道家视腹下皆为丹田,故名。6)任脉冲脉之会。本穴气血不光有任脉上行的水湿之气,亦有冲脉外散的水湿之气,故为任脉冲脉之会。[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阴湿水气。[运行规律] 散热冷缩后横向下行神阙穴。[功能作用] 收引浊气。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8 神阙 [别名] 脐中,脐孔,气合,气舍,气寺,维会,命蒂。 [穴义] 人体与生俱来的先天标记。[名解]1)神阙。神,尊也、上也、长也,指父母或先天。阙,牌坊也。神阙名意指先天或前人留下的标记。2)脐中、脐孔。指本穴位置在脐中。3)气合。气,气态物也。合,会合也。气合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会合。本穴为人体体表重力场的中心,对人体中的外表物质有强大的收引作用,任脉之气至此后皆缩合而降,故名气合。4)气舍。气,气态物也。合,来源也。气舍名意指本穴为任脉上部经脉气血的来源之处。本穴为人体体表重力场的中心部位,由于人体引力场的作用,体表的气血物质在此皆为缩合变化,但本穴气血并非全部缩合冷降,而是仍有小部分水气循任脉上行,此部分上行水气为任脉上部经脉气血的重要来源,故名气舍。5)气寺。气,气态物也。寺,寺院也。气寺名意指本穴为任脉之气的聚集之地。6)维会。维,维持也。会,会合也。维会名意指促使任脉气血在此会合的作用。理同气合名解。7)命蒂。命,性命也。蒂,蒂结也。命蒂名意指本穴为胎儿与母体相连的性命纽带。[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运行规律] 大部分冷缩后由天部归降地部,小部分循任脉上行。[功能作用] 收降浊气。[治法] 寒则灸之,热则凉药敷之。 9 水分 [别名] 中守,中管,分水。 [穴义] 任脉的冷降水液在此分流。 [名解]1)水分。水,地部水液也。分,分开也。水分名意指任脉的冷降水液在此分流。本穴物质神阙穴传来的冷降经水及下脘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循地部分流而散,故名水分。分水名意与水分同。2)中守。中,与外相对,指中间。守,把守也。中守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经水循腹正中线的任脉下行。本穴物质为神阙穴冷降而至的地部经水及下脘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由于地球重力场的作用,经水循任脉直流而下,本穴如同在经脉道路中间有关卡把守一般,故名中守。3)中管。中,中间也。管,管道也。中管名意指任脉的地部经水大部分循任脉向下流行。本穴为任脉气血由气向液的转化之地,转化后的液态物则循任脉道路向下而流,任脉如同经水下行的管道一般,故名中管。[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运行规律] 大部分循任脉向下流行,小部分散于任脉之外。[功能作用] 分流水湿。  [治法] 寒则通之灸之,热则水针。  10 下脘  足太阴任脉之会。 [别名] 下管。 [穴义] 任脉的上部经水在此向下而行。[名解]1)下脘。下,下部也。脘,空腔,空管也。下脘名意指任脉的上部经水在此向下而行。本穴物质为任脉上部经脉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则继续循脉而下行,如同流向下部的巨大空腔,故名下脘。下管名意与下脘同。2)足太阴任脉之会。本穴物质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它包括任脉的冷降之液,包括脾经的冷降之液,故为足太阴任脉之会。[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运行规律] 循任脉下行。[功能作用] 疏导水湿。  [治法] 寒则通之或灸之或循经向下推按,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11 建里 [穴义] 任脉的地部经水由此注入体内。  [名解] 建,建设也。里,与表相对,此指肚腹内部也。建里名意指任脉的地部经水由此注入肚腹内部。本穴物质为中脘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循本穴的地部孔隙注入体内,注入体内的经水有降低体内温压的作用,故名建里。[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运行规律] 由体表注入体内。[功能作用] 和胃建脾。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12 中脘  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 [别名] 上纪,胃脘,大仓,太仓,胃管,三管,中管,中碗。 [穴义] 任脉的地部经水由此向下而行。[名解] 1)中脘。中,指本穴相对于上脘、下脘二穴而为中也。脘,空腔也。中脘名意指任有脉的地部经水由此向下而行。本穴物质为任脉上部经脉的下行经水,至本穴后,经水继续向下而行,如流入任脉下部的巨大空腔,故名中脘。中管、中碗名意与中脘同,碗通脘。2)上纪。上,上部也。纪,纲纪之意。上纪名意指本穴对胸腹体表的气血有抓总提纲的作用。本穴物质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在本穴为先聚集后下行,本穴如有对胸腹体表气血抓总提纲的作用,故名上纪。3)胃脘。胃,胃腑也。脘,空腔也。胃脘名意指本穴气血直接作用于胃腑。本穴气血为地部经水,性温,与胃经气血同性,可直接调控胃腑气血的阴阳虚实,故名胃脘。胃管名意与胃脘同,管通脘。4)大仓。大,与小相对,大也。仓,仓库也。大仓名意指本穴为地部经水汇聚的大仓库。理同中脘名解。太仓名意与大仓同。5)三管。三,指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三经也。管,孔也。三管名意指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三经的冷降之水皆由本穴聚集下流。6)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它不光来自于任脉上部经脉的冷降之水,还有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三经的冷降水液,故为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运行规律] 循任脉下行。[功能作用] 聚集及传导地部水液。  [治法] 寒则补之留针或多灸,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13 上脘  足阳明手太阳任脉之会。 [别名] 上管,胃管,胃脘,上纪。 [穴义] 胸腹上部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名解]1)上脘。上,上部也。脘,空腔也。上脘名意指胸腹上部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聚集本穴后再循任脉下行,经水如由此进入任脉的巨空腔,故名上脘。上管名意与上脘同。2)胃管。胃,胃腑也。管,管道也。胃管名意指穴内的地部经水可直接作用于胃腑气血的阴阳虚实。本穴物质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性温热,与胃腑气血同性,能直接作用于胃腑,故名胃管。胃脘名意与胃管同,脘通管。3)上纪。上,上部也。纪,纲纪之意。上纪名意指本穴对胸腹体表的气血有抓总提纲的作用。本穴物质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在本穴为先聚集后下行,本穴如有对胸腹体表气血抓总提纲的作用,故名上纪。4)足阳明手太阳任脉之会。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它不光来自于任脉上部经脉的冷降之水,还有手太阳足阳明二经的冷降水液,故为足阳明手太阳任脉之会。[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运行规律] 循任脉下行。[功能作用] 聚集及传导地部水液。  [治法] 寒则补之留针或多灸,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注] 上、中、下三脘穴的气血运行变化基本相同,气血物质皆是汇聚胸腹上部的地部经水,且皆为循任脉下行,所不同的是,上、下脘穴汇聚的经水稍少,中脘穴汇聚的经水量大,上脘穴汇聚的经水温稍高,中脘穴则次之,下脘穴的经水温度最低。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0 09:45:20 | 显示全部楼层
14 巨阙  心募。 [别名] 巨缺,巨送。 [穴义] 胸腹上部的湿热水气在此聚集。 [名解]1)巨阙。巨,大也。阙,通缺,亏缺也。巨阙名意指胸腹上部的湿热水气在此聚集。本穴位处胸腹交接处的凹陷部位,任脉上、下二部皆无气血传至本穴,穴内气血为来自胸腹上部的天部湿热水气,此气因其热,既不能升又不能降,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本穴如同巨大的空缺一般将外部的水气聚集,故名巨阙。巨缺名意与巨阙同。2)巨送。巨,大也。送,送出也。巨送名意指本穴聚集的天部之气全部输向心经所在的天部层次。本穴物质为来自胸腹上部的湿热水气,因其性湿热,既不能循任脉上行又不能循任脉下行,唯有输向与此气血同性的心经天部层次,本穴气血的变化特点是来多少送多少,故名巨送。3)心之募穴。理同巨送名解。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温热水气,亦即是血。[运行规律] 由本穴外输心经所在的天部层次。[功能作用] 募集心经气血。  [治法] 寒则补之或留针多灸,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15 鸠尾  任脉络穴。 [别名] 尾翳, 骭,神府, 骬,尾 ,骭鹘,骬骬,臆前。 [穴义] 任脉热散的天部之气在此会合。 [名解]1)鸠者鸟之一种,其习性特征与鹃相近,鸠与鹃最大的不同之处即是不自营巢,而是在其它同类鸟巢内下蛋并由它鸟代为孵化。尾者余也,指鸠鸟余下之物。鸠尾名意指任脉热散的天部之气在此会合。本穴物质为任脉热散于天部的浮游之气,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此气如同鸠鸟之余物一般,故名鸠尾。2)尾翳。尾,余也。翳,羽毛做的华盖也。尾翳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天部的浮游之气。理同鸠尾名解。3) 骭。 ,胸前骨也。骭,小腿骨或肋骨。 骭名意指任脉天部层次的络脉之气在此为收引冷降的变化。本穴物质为任脉的络脉之气,所处为天之天部,其变化为收引冷降,表现出肾水的收引特征,故名 骭。4)神府。神,与鬼相对,指天部之气也。府,府宅也。神府名意指任脉的天部之气在此聚集。理同鸠尾名解。5) 骬。 ,胸前骨也。骬,6)尾 。尾,余也。 ,黄色分泌物也,脾土尘埃也。尾 名意指本穴的天部之气中亦有一定的脾土尘埃。7)骭鹘。骭,小腿骨也。鹘,鸟科动物,隼类,似山鹤而小,短尾,青黑色,多声。鹘指穴内气血为天部之气,青黑色指穴内气血有肾气的收引冷降之性。骭鹘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为散热冷降的变化。理同鸠尾名解。8)骬骬。9)臆前。臆,胸也。前,前面也。臆前名意指本穴位于胸前,无它意。10)任脉络穴。本穴物质为任脉天部的浮游之气聚集而成,本穴有联络任脉各部气血的作用,故为任脉络穴。(鸠尾别名中有二个未作解释,原因是查不到词意的出处,待查到字意后再补充上去。)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上部的浮游之气。 [运行规律] 散热冷降后下行中庭穴。[功能作用] 收引水湿。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6 中庭  [穴义] 任脉气血在此位于天之中部层次。 [名解] 中,为天地人三部的中部也。庭,庭院也。中庭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位于天之中部。本穴物质为鸠尾穴传来的湿热水气,散热冷降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如气血聚集于庭院之中,故名中庭。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湿热水气。[运行规律] 散热后循任脉传于膻中穴。[功能作用] 聚集任脉气血。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7 膻中  气会,心包募。 [别名] 元儿,胸堂,上气海,元见。  [穴义] 任脉之气在此吸热胀散。 [名解]1)膻中。膻,羊臊气或羊腹内的膏脂也,此指穴内气血为吸热后的热燥之气。中,与外相对,指穴内。膻中名意指任脉之气在此吸热胀散。本穴物质为中庭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至本穴后进一步吸热胀散而变化热燥之气,如羊肉带有辛臊气味一般,故名膻中。2)元儿。元,首也,气也。儿,气之子也,水也。元儿名意指穴内的天部之气中含有一定水湿,非为干燥之气。3)胸堂。胸堂名意指本穴位于胸部也,无它意。4)上气海。上气海,此与任脉下部气海穴相对而言,指本穴为任脉的生气之海。5)元见。元,首也,气也。见,明显也。元见名意指穴内的吸热胀散之气显而易见。6)气会。本穴物质为胸堂上部的气态物汇集而成,故为人之气会。7)心包募。募,募集也。本穴物质为胸部之气聚集而成,在本穴吸热后外行于心包经所在的天部层次,为心包经气血的重要输送之地,故为心包募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热燥之气。[运行规律] 凉湿水气由天之下部汇入本穴并吸热上行天之上部。[功能作用] 募集心包经气血。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8 玉堂 [别名] 玉英。[穴义] 任脉气血在此化为天部的凉性水气。 [名解]1)玉堂。玉,金之属也,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天部之气。堂,厅堂也。玉堂名意指本穴聚集的为任脉天部的凉性水气。本穴物质为膻中穴热胀上行的热燥之气,至本穴后此气散热冷缩而为凉性水气,且为聚集穴内,故名玉堂。2)玉英。玉,金之属也,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天部之气。英,精华也。玉英名意指穴内之气为水湿较少的辛燥之气。本穴物质为膻中穴传来的热燥之气,至本穴后所处为天之上部,热燥之气扩散后水湿较少,其性辛燥,故名玉英。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运行规律] 散热后循任脉上传紫宫穴。[功能作用] 散热化气。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9 紫宫 [穴义] 任脉气血在此化为温湿水气。 [名解] 紫,色也,由红和蓝二种颜色合成,此指穴内的天部之气既有一定的温度又有一定的水湿。宫,宫殿也,指穴内气血物质覆盖的范围较大。紫宫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化为温湿水气。本穴物质为玉堂穴传来的阳性之气,至本穴后散热冷缩降而为天之中部的温湿水气,其水湿云气所覆盖的范围较大,故名紫宫。[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中部的水湿云气。[运行规律] 散热后循任脉传于华盖穴。[功能作用] 散热益气。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0 华盖 [穴义] 任脉气血在此变为水湿浓度更大的水湿之气。 [名解] 华,华丽也。盖,护盖也。华盖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变为水湿浓度更大的水湿之气。本穴物质为紫宫穴传来的天部水气,至本穴后,此气进一步散热吸湿而变为水湿浓度更大的水湿之气,此气如同人体的卫外护盖一般,故名华盖。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之气。[运行规律] 散热后循任脉下行璇玑穴。[功能作用] 收引水湿。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1 璇玑 [穴义] 任脉气血在此小部分吸热蒸升。。  [名解] 璇玑,魁星名,为北斗七星的北斗二,此指任脉的水湿在此吸热后仅有小部分循任脉蒸升,蒸升之气如天空星点般细小。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量极少。[运行规律] 吸热后循任脉上传天突穴。[功能作用] 生发清气。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2 天突  阴维任脉之会。 [别名] 玉户,天瞿。 [穴义] 任脉气血在此吸热后突行上天。[名解]1)天突。天,头面天部也。突,强行冲撞也。天突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吸热后突行上天。本穴物质为璇玑穴传来的弱小水气,至本穴后,因吸收体内外传之热而向上部的头面天部突行,故名天突。2)玉户。玉,金之属也,肺性之气也。户,出入的通道也。玉户名意指本穴气血为肺金之性的温性水气。本穴物质为璇玑穴传来的弱小水气,至本穴后因吸热而化为温性之气,表现出肺金之气的固有特性,故名玉户。3)天瞿。天,头面天部也。瞿,古代的戟属兵器,既能横打又能直刺,此指穴内气血为向外的冲突之状。天矍名意指任脉气血由此上冲头面的天部。理同天突名解。4)阴维任脉之会。本穴物质为璇玑穴传来的弱小水气,因其势单力弱,穴外天部的阴维脉水湿因而汇入穴内,故本穴为阴维任脉之会。[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温热水气。[运行规律] 循任脉上传廉泉穴。[功能作用] 吸热生气。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0 09:4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5 石门  三焦募。 [别名] 利机,精露,丹田,命门,端田。 [穴义] 任脉气血中的水湿在此再一次冷缩。 [名解]1)石门。石,肾主之水也。门,出入的门户也。石门名意指任脉气血中的水湿在此再一次冷缩。本穴物质为关元穴传来的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再一次散热冷缩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只有少部分水湿吸热后循任脉上行,本穴如同任脉水湿之关卡,故名石门。2)利机。利,便利之意。机,古指弩箭的发动机关,为至巧之物。利机名意指本穴承传的阴柔水湿之气有通利、濡润人体全身关节的作用。3)精露。精,水化之气也。露,显见之意。精露名意指本穴有明显的水湿之气循任脉上行。4)丹田。此为道家术语,道家视脐下部位为丹田。5)命门。命,性命也。门,出入的门户也。命门名意指本穴的上行气有维系人体性命的作用。6)端田。端,尽头也。田,地也。端田名意指任脉的滞重水湿之气在此上升至尽头,维有清气方可上行。7)三焦募。本穴物质为滞重的水湿之气,其性温,不同的膀胱之气血的寒湿,因此别走三焦所在的天部层次,故为三焦募。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运行规律] 大部分外走三焦经所在的天部层次,小部分循任脉上行。  [功能作用] 募集三焦经气血。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6 气海 [别名] 脖胦,丹田,下肓,下言,气泽,膊胦,季胦。 [穴义] 任脉水气在此吸热后气化胀散。  [名解]1)气海。气,气态物也。海,大也。气海名意指任脉水气在此吸热后气化胀散。本穴物质为石门穴传来的弱小水气,至本穴后,水气吸热胀散而化为充盛的天部之气,本穴如同气之海洋,故名气海。气泽名意与气海同,泽指穴内的天部之气为混浊之状。2)脖胦。脖,脖子也。胦,中央也。脖胦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循腹正中线而行。3)丹田。此为道家术语,道家视脐下腹部为丹田,故名。4)下肓。下,下部也。肓,心下肓膜也,此指穴内物质为脂类物质。下肓名意指任脉气血中的膏脂之物在此随水气的胀散而输向人体各部。5)下言。下,下部也。言,肺之声也。下言名意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凉性水气。6)膊胦。膊,大膀子也,肉之聚也,此指脾土。胦,中央也。膊胦名意指本穴的天部水气中亦含有一定的脾土尘埃。7)季胦。季,季肋也。胦,中央也。季胦名意指任脉的强劲之气由此亦会输向气血较少季肋部位。[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充盛的天部之气[运行规律] 循任脉上传阴交穴。[功能作用] 生发阳气。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7 阴交  任脉冲脉之会。 [别名] 少关,横户,少目,丹田,小关。 [穴义] 任脉冲脉的上行水气在此交会。 [名解]1)阴交。阴,阴水之类也。交,交会也。阴交名意指任脉冲脉的上行水气在此交会。本穴物质中有气海穴传来的热胀之气,有冲脉夹肾经而行的水湿之气外散传至本穴,二气交会后形成了本穴的天部湿冷水气,故名阴交。2)少关。少,与老相对,阴也。关,关卡也。少关名意指任脉上行的气血中滞重的水湿之气被关卡于下不得上行。小关名意与少关同。3)横户。横,横向而行也。户,户门也。横户名意指任脉的天部水气在此为横向上行。本穴物质为气海穴传来的天部水气,至本穴后水气散热冷缩而处天之下部,此冷缩之气只能横向下传神阙穴,故名横户。4)少目。少,小也。目,肝所主之风也。小目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以微弱的风气向上传输。5)丹田。此为道家术语,道家视腹下皆为丹田,故名。6)任脉冲脉之会。本穴气血不光有任脉上行的水湿之气,亦有冲脉外散的水湿之气,故为任脉冲脉之会。[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阴湿水气。[运行规律] 散热冷缩后横向下行神阙穴。[功能作用] 收引浊气。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8 神阙 [别名] 脐中,脐孔,气合,气舍,气寺,维会,命蒂。 [穴义] 人体与生俱来的先天标记。[名解]1)神阙。神,尊也、上也、长也,指父母或先天。阙,牌坊也。神阙名意指先天或前人留下的标记。2)脐中、脐孔。指本穴位置在脐中。3)气合。气,气态物也。合,会合也。气合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会合。本穴为人体体表重力场的中心,对人体中的外表物质有强大的收引作用,任脉之气至此后皆缩合而降,故名气合。4)气舍。气,气态物也。合,来源也。气舍名意指本穴为任脉上部经脉气血的来源之处。本穴为人体体表重力场的中心部位,由于人体引力场的作用,体表的气血物质在此皆为缩合变化,但本穴气血并非全部缩合冷降,而是仍有小部分水气循任脉上行,此部分上行水气为任脉上部经脉气血的重要来源,故名气舍。5)气寺。气,气态物也。寺,寺院也。气寺名意指本穴为任脉之气的聚集之地。6)维会。维,维持也。会,会合也。维会名意指促使任脉气血在此会合的作用。理同气合名解。7)命蒂。命,性命也。蒂,蒂结也。命蒂名意指本穴为胎儿与母体相连的性命纽带。[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运行规律] 大部分冷缩后由天部归降地部,小部分循任脉上行。[功能作用] 收降浊气。[治法] 寒则灸之,热则凉药敷之。 9 水分 [别名] 中守,中管,分水。 [穴义] 任脉的冷降水液在此分流。 [名解]1)水分。水,地部水液也。分,分开也。水分名意指任脉的冷降水液在此分流。本穴物质神阙穴传来的冷降经水及下脘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循地部分流而散,故名水分。分水名意与水分同。2)中守。中,与外相对,指中间。守,把守也。中守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经水循腹正中线的任脉下行。本穴物质为神阙穴冷降而至的地部经水及下脘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由于地球重力场的作用,经水循任脉直流而下,本穴如同在经脉道路中间有关卡把守一般,故名中守。3)中管。中,中间也。管,管道也。中管名意指任脉的地部经水大部分循任脉向下流行。本穴为任脉气血由气向液的转化之地,转化后的液态物则循任脉道路向下而流,任脉如同经水下行的管道一般,故名中管。[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运行规律] 大部分循任脉向下流行,小部分散于任脉之外。[功能作用] 分流水湿。  [治法] 寒则通之灸之,热则水针。  10 下脘  足太阴任脉之会。 [别名] 下管。 [穴义] 任脉的上部经水在此向下而行。[名解]1)下脘。下,下部也。脘,空腔,空管也。下脘名意指任脉的上部经水在此向下而行。本穴物质为任脉上部经脉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则继续循脉而下行,如同流向下部的巨大空腔,故名下脘。下管名意与下脘同。2)足太阴任脉之会。本穴物质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它包括任脉的冷降之液,包括脾经的冷降之液,故为足太阴任脉之会。[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运行规律] 循任脉下行。[功能作用] 疏导水湿。  [治法] 寒则通之或灸之或循经向下推按,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11 建里 [穴义] 任脉的地部经水由此注入体内。  [名解] 建,建设也。里,与表相对,此指肚腹内部也。建里名意指任脉的地部经水由此注入肚腹内部。本穴物质为中脘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循本穴的地部孔隙注入体内,注入体内的经水有降低体内温压的作用,故名建里。[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运行规律] 由体表注入体内。[功能作用] 和胃建脾。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12 中脘  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 [别名] 上纪,胃脘,大仓,太仓,胃管,三管,中管,中碗。 [穴义] 任脉的地部经水由此向下而行。[名解] 1)中脘。中,指本穴相对于上脘、下脘二穴而为中也。脘,空腔也。中脘名意指任有脉的地部经水由此向下而行。本穴物质为任脉上部经脉的下行经水,至本穴后,经水继续向下而行,如流入任脉下部的巨大空腔,故名中脘。中管、中碗名意与中脘同,碗通脘。2)上纪。上,上部也。纪,纲纪之意。上纪名意指本穴对胸腹体表的气血有抓总提纲的作用。本穴物质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在本穴为先聚集后下行,本穴如有对胸腹体表气血抓总提纲的作用,故名上纪。3)胃脘。胃,胃腑也。脘,空腔也。胃脘名意指本穴气血直接作用于胃腑。本穴气血为地部经水,性温,与胃经气血同性,可直接调控胃腑气血的阴阳虚实,故名胃脘。胃管名意与胃脘同,管通脘。4)大仓。大,与小相对,大也。仓,仓库也。大仓名意指本穴为地部经水汇聚的大仓库。理同中脘名解。太仓名意与大仓同。5)三管。三,指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三经也。管,孔也。三管名意指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三经的冷降之水皆由本穴聚集下流。6)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它不光来自于任脉上部经脉的冷降之水,还有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三经的冷降水液,故为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运行规律] 循任脉下行。[功能作用] 聚集及传导地部水液。  [治法] 寒则补之留针或多灸,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13 上脘  足阳明手太阳任脉之会。 [别名] 上管,胃管,胃脘,上纪。 [穴义] 胸腹上部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名解]1)上脘。上,上部也。脘,空腔也。上脘名意指胸腹上部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聚集本穴后再循任脉下行,经水如由此进入任脉的巨空腔,故名上脘。上管名意与上脘同。2)胃管。胃,胃腑也。管,管道也。胃管名意指穴内的地部经水可直接作用于胃腑气血的阴阳虚实。本穴物质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性温热,与胃腑气血同性,能直接作用于胃腑,故名胃管。胃脘名意与胃管同,脘通管。3)上纪。上,上部也。纪,纲纪之意。上纪名意指本穴对胸腹体表的气血有抓总提纲的作用。本穴物质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在本穴为先聚集后下行,本穴如有对胸腹体表气血抓总提纲的作用,故名上纪。4)足阳明手太阳任脉之会。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它不光来自于任脉上部经脉的冷降之水,还有手太阳足阳明二经的冷降水液,故为足阳明手太阳任脉之会。[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运行规律] 循任脉下行。[功能作用] 聚集及传导地部水液。  [治法] 寒则补之留针或多灸,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注] 上、中、下三脘穴的气血运行变化基本相同,气血物质皆是汇聚胸腹上部的地部经水,且皆为循任脉下行,所不同的是,上、下脘穴汇聚的经水稍少,中脘穴汇聚的经水量大,上脘穴汇聚的经水温稍高,中脘穴则次之,下脘穴的经水温度最低。14 巨阙  心募。 [别名] 巨缺,巨送。 [穴义] 胸腹上部的湿热水气在此聚集。 [名解]1)巨阙。巨,大也。阙,通缺,亏缺也。巨阙名意指胸腹上部的湿热水气在此聚集。本穴位处胸腹交接处的凹陷部位,任脉上、下二部皆无气血传至本穴,穴内气血为来自胸腹上部的天部湿热水气,此气因其热,既不能升又不能降,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本穴如同巨大的空缺一般将外部的水气聚集,故名巨阙。巨缺名意与巨阙同。2)巨送。巨,大也。送,送出也。巨送名意指本穴聚集的天部之气全部输向心经所在的天部层次。本穴物质为来自胸腹上部的湿热水气,因其性湿热,既不能循任脉上行又不能循任脉下行,唯有输向与此气血同性的心经天部层次,本穴气血的变化特点是来多少送多少,故名巨送。3)心之募穴。理同巨送名解。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温热水气,亦即是血。[运行规律] 由本穴外输心经所在的天部层次。[功能作用] 募集心经气血。  [治法] 寒则补之或留针多灸,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15 鸠尾  任脉络穴。 [别名] 尾翳, 骭,神府, 骬,尾 ,骭鹘,骬骬,臆前。 [穴义] 任脉热散的天部之气在此会合。 [名解]1)鸠者鸟之一种,其习性特征与鹃相近,鸠与鹃最大的不同之处即是不自营巢,而是在其它同类鸟巢内下蛋并由它鸟代为孵化。尾者余也,指鸠鸟余下之物。鸠尾名意指任脉热散的天部之气在此会合。本穴物质为任脉热散于天部的浮游之气,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此气如同鸠鸟之余物一般,故名鸠尾。2)尾翳。尾,余也。翳,羽毛做的华盖也。尾翳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天部的浮游之气。理同鸠尾名解。3) 骭。 ,胸前骨也。骭,小腿骨或肋骨。 骭名意指任脉天部层次的络脉之气在此为收引冷降的变化。本穴物质为任脉的络脉之气,所处为天之天部,其变化为收引冷降,表现出肾水的收引特征,故名 骭。4)神府。神,与鬼相对,指天部之气也。府,府宅也。神府名意指任脉的天部之气在此聚集。理同鸠尾名解。5) 骬。 ,胸前骨也。骬,6)尾 。尾,余也。 ,黄色分泌物也,脾土尘埃也。尾 名意指本穴的天部之气中亦有一定的脾土尘埃。7)骭鹘。骭,小腿骨也。鹘,鸟科动物,隼类,似山鹤而小,短尾,青黑色,多声。鹘指穴内气血为天部之气,青黑色指穴内气血有肾气的收引冷降之性。骭鹘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为散热冷降的变化。理同鸠尾名解。8)骬骬。9)臆前。臆,胸也。前,前面也。臆前名意指本穴位于胸前,无它意。10)任脉络穴。本穴物质为任脉天部的浮游之气聚集而成,本穴有联络任脉各部气血的作用,故为任脉络穴。(鸠尾别名中有二个未作解释,原因是查不到词意的出处,待查到字意后再补充上去。)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上部的浮游之气。 [运行规律] 散热冷降后下行中庭穴。[功能作用] 收引水湿。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6 中庭  [穴义] 任脉气血在此位于天之中部层次。 [名解] 中,为天地人三部的中部也。庭,庭院也。中庭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位于天之中部。本穴物质为鸠尾穴传来的湿热水气,散热冷降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如气血聚集于庭院之中,故名中庭。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湿热水气。[运行规律] 散热后循任脉传于膻中穴。[功能作用] 聚集任脉气血。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7 膻中  气会,心包募。 [别名] 元儿,胸堂,上气海,元见。  [穴义] 任脉之气在此吸热胀散。 [名解]1)膻中。膻,羊臊气或羊腹内的膏脂也,此指穴内气血为吸热后的热燥之气。中,与外相对,指穴内。膻中名意指任脉之气在此吸热胀散。本穴物质为中庭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至本穴后进一步吸热胀散而变化热燥之气,如羊肉带有辛臊气味一般,故名膻中。2)元儿。元,首也,气也。儿,气之子也,水也。元儿名意指穴内的天部之气中含有一定水湿,非为干燥之气。3)胸堂。胸堂名意指本穴位于胸部也,无它意。4)上气海。上气海,此与任脉下部气海穴相对而言,指本穴为任脉的生气之海。5)元见。元,首也,气也。见,明显也。元见名意指穴内的吸热胀散之气显而易见。6)气会。本穴物质为胸堂上部的气态物汇集而成,故为人之气会。7)心包募。募,募集也。本穴物质为胸部之气聚集而成,在本穴吸热后外行于心包经所在的天部层次,为心包经气血的重要输送之地,故为心包募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热燥之气。[运行规律] 凉湿水气由天之下部汇入本穴并吸热上行天之上部。[功能作用] 募集心包经气血。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8 玉堂 [别名] 玉英。[穴义] 任脉气血在此化为天部的凉性水气。 [名解]1)玉堂。玉,金之属也,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天部之气。堂,厅堂也。玉堂名意指本穴聚集的为任脉天部的凉性水气。本穴物质为膻中穴热胀上行的热燥之气,至本穴后此气散热冷缩而为凉性水气,且为聚集穴内,故名玉堂。2)玉英。玉,金之属也,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天部之气。英,精华也。玉英名意指穴内之气为水湿较少的辛燥之气。本穴物质为膻中穴传来的热燥之气,至本穴后所处为天之上部,热燥之气扩散后水湿较少,其性辛燥,故名玉英。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运行规律] 散热后循任脉上传紫宫穴。[功能作用] 散热化气。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9 紫宫 [穴义] 任脉气血在此化为温湿水气。 [名解] 紫,色也,由红和蓝二种颜色合成,此指穴内的天部之气既有一定的温度又有一定的水湿。宫,宫殿也,指穴内气血物质覆盖的范围较大。紫宫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化为温湿水气。本穴物质为玉堂穴传来的阳性之气,至本穴后散热冷缩降而为天之中部的温湿水气,其水湿云气所覆盖的范围较大,故名紫宫。[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中部的水湿云气。[运行规律] 散热后循任脉传于华盖穴。[功能作用] 散热益气。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0 华盖 [穴义] 任脉气血在此变为水湿浓度更大的水湿之气。 [名解] 华,华丽也。盖,护盖也。华盖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变为水湿浓度更大的水湿之气。本穴物质为紫宫穴传来的天部水气,至本穴后,此气进一步散热吸湿而变为水湿浓度更大的水湿之气,此气如同人体的卫外护盖一般,故名华盖。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之气。[运行规律] 散热后循任脉下行璇玑穴。[功能作用] 收引水湿。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1 璇玑 [穴义] 任脉气血在此小部分吸热蒸升。。  [名解] 璇玑,魁星名,为北斗七星的北斗二,此指任脉的水湿在此吸热后仅有小部分循任脉蒸升,蒸升之气如天空星点般细小。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量极少。[运行规律] 吸热后循任脉上传天突穴。[功能作用] 生发清气。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2 天突  阴维任脉之会。 [别名] 玉户,天瞿。 [穴义] 任脉气血在此吸热后突行上天。[名解]1)天突。天,头面天部也。突,强行冲撞也。天突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吸热后突行上天。本穴物质为璇玑穴传来的弱小水气,至本穴后,因吸收体内外传之热而向上部的头面天部突行,故名天突。2)玉户。玉,金之属也,肺性之气也。户,出入的通道也。玉户名意指本穴气血为肺金之性的温性水气。本穴物质为璇玑穴传来的弱小水气,至本穴后因吸热而化为温性之气,表现出肺金之气的固有特性,故名玉户。3)天瞿。天,头面天部也。瞿,古代的戟属兵器,既能横打又能直刺,此指穴内气血为向外的冲突之状。天矍名意指任脉气血由此上冲头面的天部。理同天突名解。4)阴维任脉之会。本穴物质为璇玑穴传来的弱小水气,因其势单力弱,穴外天部的阴维脉水湿因而汇入穴内,故本穴为阴维任脉之会。[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温热水气。[运行规律] 循任脉上传廉泉穴。[功能作用] 吸热生气。[治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0 09:5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 足厥阴肝经穴 多气少血足厥阴肝经多气少血,气血物质的运行变化是不断地吸热蒸升的变化。1 大敦  井穴,属木。 [别名] 水泉,大训,大顺。  [穴义] 体内肝经的温热水液由本穴外输体表。[名解]1)大敦。大敦,即大树敦也,在此意指穴内气血的生发特性。本穴物质为体内肝经外输的温热水液,而本穴又为肝经之穴,时值为春,水液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外出体表后蒸升扩散,表现出春天气息的生发特性,如大树敦在春天生发新枝一般,故名大敦。2)水泉。水,水液也。泉,源源不断之意。水泉名意指体内的肝经水液源源不断地由此外输体表。本穴物质来自肝经体内经脉的外输水液,肝经与胆经相似,其运行的气血物质为天之中部的水湿风气,由体内外输体表的气血物质亦为风气冷缩后的地部水液,此冷降之液量不大,但却源源不断地由体内外输体表,如细小的水泉外涌一般,故名水泉。3)大训。大,多也,大也。顺,趋向同一方向也。大顺名意指体内肝经外出体表的水液全部气化后向天部而行。理同大敦名解。大训名意与大顺同。4)肝经井穴。井,地陪孔隙也。本穴有地部孔隙与体内肝经相连通,为体内肝经气血的外出之处,故为肝经井穴。5)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体内肝经的外出水液,水液外出体表后气化为天部之气,此气水湿滞重所升天部层次也不高,只表现出木的生发特性,故其属木。[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温态的水湿之气。[运行规律] 吸热蒸升并循肝经传于行间穴。[功能作用] 生发风气。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2 行间  荥穴,属火。 [穴义] 肝经水湿风气由此顺传而上。 [名解]1)行间。行,行走、流动、离开也。间,二者当中也。行间名意指肝经的水湿风气由此顺传而上。本穴物质为大敦穴传来的湿重水气,至本穴后吸热并循肝经向上传输,气血物质遵循其应有的道路而行,故名行间。2)肝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质为大敦穴传来的滞重水气,至本穴后,水湿冷降而成为地部经水,水量极小,故为肝经荥穴。3)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大敦穴传来的滞重水气,至本穴后,大部分滞重水湿冷降归地而不能成为肝经的上行气血,只有小部分水湿吸热胀散而上行,此部分气血表现出火的炎上特征,故其属火。[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湿热水气。[运行规律] 一是吸热后上炎天部,二是循肝经传至太冲穴。  [功能作用] 生风化火。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3 太冲  俞穴,属土。 [别名] 大冲。 [穴义] 肝经的水湿风气由此向上冲行。[名解]1)太冲。太,大也。冲,冲射之状也。太冲名意指肝经的水湿风气在此向上冲行。本穴物质为行间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本穴后因受热而胀散化为急风冲散穴外,故名太冲。大冲名意与太冲同。2)肝经俞穴。俞,输也。本穴物质为热胀的风气,在本穴为输出之状,故为肝经俞穴。3)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行间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吸热而胀散,胀散之气性热燥,表现出脾气的燥热特性,故其属土。[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急行的风气,其性热燥。[运行规律] 循肝经上传中封穴。[功能作用] 燥湿生风。[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4 中封  经穴,属金。 [别名] 悬泉。 [穴义] 肝经风气在此势弱缓行并化为凉性水气。[名解]1)中封。中,正中也。封,封堵也。中封名意指肝经风气在此势弱缓行并化为凉性水气。本穴物质为太冲穴传来的急劲风气,由于本穴位处足背之转折处,急劲风气行至本穴后因经脉通道的弯曲而受挫,急行的风气变得缓行势弱,如被封堵一般,故名中封。2)悬泉。悬,吊挂之意。泉,指穴内气血如泉水流淌般源源不断。悬泉名意指肝经水湿之气在此源源不断地流行而过。理同中封名解。3)肝经经穴。经,经过也,动而不居也。本穴为肝经风气经过之处,气血的运行为动而不居,故为肝经经穴。4)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太冲穴传来的强劲者风气,至本穴后风和势缓并化为凉性水湿之气,气血特征与肺金之气同,故其属金。[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势缓的风气,性凉。[运行规律] 一是扩散于肝经之外,一是循肝经上传三阴交穴。[功能作用] 息风化气。[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5 蠡沟  络穴。 [别名] 交仪。 [穴义] 三阴交穴传来的温湿水气由本穴别走足少阳胆经。 [名解]1)蠡沟。蠡,瓠瓢也,此指穴内物质如瓠瓢浮于水中飘浮不定之状。沟,沟渠也,此指穴内物质运行循一定的道路。蠡沟名意指三阴交穴传来的温湿水气由本穴别走足少阳胆经。本穴物质为三阴交穴分配而来的温湿水气,因其性温,既无上升之力又无沉降之能,温湿水气在天部层次如漂浮不定之状,但由于其温度及所处的天部层次与胆经相近,因此此温湿水气分别飘行于肝胆二经,故名蠡沟。2)交仪。交,给也。仪,礼仪也。交仪名意指肝经由本穴传于胆经的气血物质如仪礼一般,并无太多的具体实物。本穴物质为三阴交穴传来的温湿水气,因其无肾经气血的寒湿之性,所以气血物质无肾经气血的实(水湿浓度大),因其无脾经气血的热燥,所以气血物质无脾经气血的能量,气血物质如有名无实一般,因此由本穴交于胆经的气血就如同一种礼仪,故名交仪。3)肝经络穴。本穴因有固有渠道与胆经相通,有联络肝胆二经气血的作用,故为肝经络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较稀少的水湿气体,性温热。[运行规律] 循肝经上行于中都穴和别走胆经。[功能作用] 联络肝胆。[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6 中都  郄穴。 [别名] 中郄,太阴,大阴。 [穴义] 肝经水气在此云集天之下部。 [名解]1)中都。中,与外相对,指穴之内部。都,都市之意。中都名意指肝经的水气在此云集天之下部。本穴物质为蠡沟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水湿之气聚集而成一个水湿气场,所处为天之下部,本穴如同肝经气血的集散之地,故名中都。2)中郄。中,与外相对,指穴之内部。郄,孔隙也。名郄名意指肝经的水湿云气只有极少部分吸热上行。本穴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性寒湿,只有极少部分的水气吸热后循肝经上行,气血的外传如从孔隙中传出一般,故名中郄。3)太阴。太,极也。阴,寒也。太阴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寒冷水气。理同中郄名解。大阴名意与太阴同。4)肝经郄穴。理同中郄名解。[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阴湿水气。[运行规律] 大部分冷降归地,小部分吸热后循肝经上传膝关穴。[功能作用] 降浊升清。[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点刺出血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7 膝关 [别名] 阴关。 [穴义] 肝经的上行之气中滞重水湿在此沉降。[名解] 膝关。膝,指穴在膝部也。关,关卡也。膝关名意指肝经的上行之气中滞重水湿在此沉降。本穴物质为中都穴传来的阴湿水气,至本穴后,滞重的水湿无力上行而沉降于下,只有少部分水气吸热后继续上行,本穴如同关卡一般阻挡滞重水湿的上行,故名膝关。阴关名意与膝关同。[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阴湿水气。[运行规律] 大部分滞重水湿冷降归地,小部分水气吸热后横向飘行于曲泉穴。  [功能作用] 降浊升清。[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点刺出血或灸,热则泻针出气。8 曲泉  合穴,属水。 [穴义] 肝经的水湿云气在此聚集。[名解] 1)曲泉。曲,隐秘也。泉,泉水也。曲泉名意指肝经的水湿云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膝关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大量的水湿如隐藏于天部之中,故名曲泉。2)肝经合穴。合,会合也。本穴为肝经气血的会合之处,故为肝经合穴。3)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肝经的水湿之气会合而成,性寒湿润下,表现出肾经气血的润下特征,故其属水。[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运行规律] 大部分冷降归于地部,小部分吸热后斜向下行阴包穴。[功能作用] 除湿降浊。[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点刺出血或灸,热则泻针出气或补之。9 阴包 [别名] 阴胞。 [穴义] 肝经的水湿之气在此为云集之状。 [名解] 阴包。阴,水也。包,收也。阴包名意指肝经的水湿之气在此为云集之状。本穴物质为曲泉穴传来的弱小阴湿水气及足五里穴外渗下行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天地二部水湿皆聚集本穴,本穴如肝经水湿的包收之地,故名阴包。阴胞名意与阴包同。[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和地部水液。[运行规律] 天部水湿化雨冷降,地部水湿则渗入脾土之中。[功能作用] 收引水湿。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点刺出血或灸之,热则水针或补之。10 足五里 [别名] 五里。  [穴义] 肝经的冷降水湿及脾土尘埃在此覆盖五里之广。 [名解] 足,指穴在足部。五里,指本穴气血的作用范围如五里之广。本穴物质为阴廉穴传来的冷降水湿及水湿风气中的脾土尘埃,至本穴后由天部归降地部,覆盖的范围如五里之广,故名足五里。五里名意与足五里同。[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风气及随风气中吹带的脾土尘埃。[运行规律] 由天冷降归于地部。[功能作用] 固化脾土,除湿降浊。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点刺出血或灸,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0 09:50:47 | 显示全部楼层
11 阴廉 [穴义] 肝经的水湿风气在此散热吸湿冷缩。  [名解] 阴,指阴性水湿。廉,收廉之意。阴廉名意指肝经的水湿风气在此散热吸湿冷缩。本穴物质为急脉穴扩而至的水湿风气,至本穴后此水湿风气散热吸湿冷缩并聚集穴内,本穴如同肝经水湿的收廉之处,故名阴廉。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阴湿水气。[运行规律] 化雨冷降并下传足五里穴。[功能作用] 收引水湿。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12 急脉 [别名] 羊矢。  [穴义] 肝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强劲的风气。[名解]1)急脉。急,急速也。脉,脉气也。急脉名意指肝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强劲的风气。本穴物质为阴廉穴吸热上行的弱小阴湿水气,至本穴后,因受冲脉的外散之热,此阴湿水气胀散并化为强劲的风气循肝经而行,故名急脉。2)羊矢。羊,动物也。矢,通屎。羊矢名意指穴内气血如羊屎般饱满坚实。理同急脉名解。[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强劲的阳热风气。[运行规律] 循肝经上传章门穴及阴廉穴。[功能作用] 生风化湿。[治法] 寒则微灸,热则逆经推按。13 章门  脾募,脏会,足厥阴少阳之会。 [别名] 长平,胁髎,季胁,脾募,肘髎,肘尖,后章门,季肋。 [穴义] 肝经的强劲风气在此风停气息。 [名解]1)章门。章,大木材也。门,出入的门户也。章门名意指肝经的强劲风气在此风停气息。本穴物质为急脉穴传来的强劲风气,至本穴后,此强劲风气风停气息,风气如同由此进入门户一般,故名章门。后章门名意与章门同,后是与脾经冲门穴的别称前章门相对而言的。2)长平。长,长远也。平,平坦也。长平名意指随肝经强劲风气扬散的脾土尘埃在此降落使腰侧腹部肌肉变为平坦之状。3)胁髎。胁,指穴在胁部。髎,孔隙之意。胁髎名意指随肝经风气扬散的脾土微粒由胁肋部位降落腰腹下部。4)季胁。季胁,小胁之意,此指本穴所在的部位,无它意。5)肘髎、肘尖。古有用肘尖点墨寻穴之法,肘髎、肘尖之名即来自该法。6)脾募。募,募集也。本穴为天部的脾土尘埃归降之处,故为脾经募穴。7)脏会。脏,指五脏的各种气血物质也。会,会合也。本穴物质为天部的弱小风气,此弱小风气中包含有五脏特性的五种气血物质,有属肾的水、属脾的土,还有其它脏腑传来的各种精微,为五脏气血的混合之物,故为脏会。8)足厥阴少阳之会。本穴物质不光为急脉穴传来的强劲风气,还有胆经辄筋穴冷降而至的水湿之气,故为足厥阴少阳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和缓之气。[运行规律] 散热冷降后归于地部。[功能作用] 降浊固土。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点刺出血或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14 期门  肝募。 [别名] 肝募。  [穴义] 天之中部的水湿之气由此输入肝经。 [名解]1)期门。期,期望、约会之意。门,出入的门户。期门名意指天之中部的水湿之气由此输入肝经。本穴为肝经的最上一穴,由于下部的章门穴无物外传而使本穴处于气血物质的空虚状态。但是,本穴又因其位处于人体前正中线及侧正中线的中间位置,既不阴又不阳、既不高亦不低,因而既无热气在此冷降也无经水在此停住,所以,本穴作为肝经募穴,尽管其穴内气血空虚,但却募集不到气血物质,唯有期望等待,故名期门。2)肝经募穴。理同其门名解。[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散行于天之中部的湿热水气。 [运行规律] 由穴外进入穴内后循肝经下行。[功能作用] 募集天之中部的水湿风气。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0 09:52:16 | 显示全部楼层
  12 中脘  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 [别名] 上纪,胃脘,大仓,太仓,胃管,三管,中管,中碗。 [穴义] 任脉的地部经水由此向下而行。[名解] 1)中脘。中,指本穴相对于上脘、下脘二穴而为中也。脘,空腔也。中脘名意指任有脉的地部经水由此向下而行。本穴物质为任脉上部经脉的下行经水,至本穴后,经水继续向下而行,如流入任脉下部的巨大空腔,故名中脘。中管、中碗名意与中脘同,碗通脘。2)上纪。上,上部也。纪,纲纪之意。上纪名意指本穴对胸腹体表的气血有抓总提纲的作用。本穴物质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在本穴为先聚集后下行,本穴如有对胸腹体表气血抓总提纲的作用,故名上纪。3)胃脘。胃,胃腑也。脘,空腔也。胃脘名意指本穴气血直接作用于胃腑。本穴气血为地部经水,性温,与胃经气血同性,可直接调控胃腑气血的阴阳虚实,故名胃脘。胃管名意与胃脘同,管通脘。4)大仓。大,与小相对,大也。仓,仓库也。大仓名意指本穴为地部经水汇聚的大仓库。理同中脘名解。太仓名意与大仓同。5)三管。三,指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三经也。管,孔也。三管名意指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三经的冷降之水皆由本穴聚集下流。6)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它不光来自于任脉上部经脉的冷降之水,还有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三经的冷降水液,故为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运行规律] 循任脉下行。[功能作用] 聚集及传导地部水液。  [治法] 寒则补之留针或多灸,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13 上脘  足阳明手太阳任脉之会。 [别名] 上管,胃管,胃脘,上纪。 [穴义] 胸腹上部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名解]1)上脘。上,上部也。脘,空腔也。上脘名意指胸腹上部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聚集本穴后再循任脉下行,经水如由此进入任脉的巨空腔,故名上脘。上管名意与上脘同。2)胃管。胃,胃腑也。管,管道也。胃管名意指穴内的地部经水可直接作用于胃腑气血的阴阳虚实。本穴物质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性温热,与胃腑气血同性,能直接作用于胃腑,故名胃管。胃脘名意与胃管同,脘通管。3)上纪。上,上部也。纪,纲纪之意。上纪名意指本穴对胸腹体表的气血有抓总提纲的作用。本穴物质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在本穴为先聚集后下行,本穴如有对胸腹体表气血抓总提纲的作用,故名上纪。4)足阳明手太阳任脉之会。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它不光来自于任脉上部经脉的冷降之水,还有手太阳足阳明二经的冷降水液,故为足阳明手太阳任脉之会。[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运行规律] 循任脉下行。[功能作用] 聚集及传导地部水液。  [治法] 寒则补之留针或多灸,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注] 上、中、下三脘穴的气血运行变化基本相同,气血物质皆是汇聚胸腹上部的地部经水,且皆为循任脉下行,所不同的是,上、下脘穴汇聚的经水稍少,中脘穴汇聚的经水量大,上脘穴汇聚的经水温稍高,中脘穴则次之,下脘穴的经水温度最低。14 巨阙  心募。 [别名] 巨缺,巨送。 [穴义] 胸腹上部的湿热水气在此聚集。 [名解]1)巨阙。巨,大也。阙,通缺,亏缺也。巨阙名意指胸腹上部的湿热水气在此聚集。本穴位处胸腹交接处的凹陷部位,任脉上、下二部皆无气血传至本穴,穴内气血为来自胸腹上部的天部湿热水气,此气因其热,既不能升又不能降,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本穴如同巨大的空缺一般将外部的水气聚集,故名巨阙。巨缺名意与巨阙同。2)巨送。巨,大也。送,送出也。巨送名意指本穴聚集的天部之气全部输向心经所在的天部层次。本穴物质为来自胸腹上部的湿热水气,因其性湿热,既不能循任脉上行又不能循任脉下行,唯有输向与此气血同性的心经天部层次,本穴气血的变化特点是来多少送多少,故名巨送。3)心之募穴。理同巨送名解。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温热水气,亦即是血。[运行规律] 由本穴外输心经所在的天部层次。[功能作用] 募集心经气血。  [治法] 寒则补之或留针多灸,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15 鸠尾  任脉络穴。 [别名] 尾翳, 骭,神府, 骬,尾 ,骭鹘,骬骬,臆前。 [穴义] 任脉热散的天部之气在此会合。 [名解]1)鸠者鸟之一种,其习性特征与鹃相近,鸠与鹃最大的不同之处即是不自营巢,而是在其它同类鸟巢内下蛋并由它鸟代为孵化。尾者余也,指鸠鸟余下之物。鸠尾名意指任脉热散的天部之气在此会合。本穴物质为任脉热散于天部的浮游之气,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此气如同鸠鸟之余物一般,故名鸠尾。2)尾翳。尾,余也。翳,羽毛做的华盖也。尾翳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天部的浮游之气。理同鸠尾名解。3) 骭。 ,胸前骨也。骭,小腿骨或肋骨。 骭名意指任脉天部层次的络脉之气在此为收引冷降的变化。本穴物质为任脉的络脉之气,所处为天之天部,其变化为收引冷降,表现出肾水的收引特征,故名 骭。4)神府。神,与鬼相对,指天部之气也。府,府宅也。神府名意指任脉的天部之气在此聚集。理同鸠尾名解。5) 骬。 ,胸前骨也。骬,6)尾 。尾,余也。 ,黄色分泌物也,脾土尘埃也。尾 名意指本穴的天部之气中亦有一定的脾土尘埃。7)骭鹘。骭,小腿骨也。鹘,鸟科动物,隼类,似山鹤而小,短尾,青黑色,多声。鹘指穴内气血为天部之气,青黑色指穴内气血有肾气的收引冷降之性。骭鹘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为散热冷降的变化。理同鸠尾名解。8)骬骬。9)臆前。臆,胸也。前,前面也。臆前名意指本穴位于胸前,无它意。10)任脉络穴。本穴物质为任脉天部的浮游之气聚集而成,本穴有联络任脉各部气血的作用,故为任脉络穴。(鸠尾别名中有二个未作解释,原因是查不到词意的出处,待查到字意后再补充上去。)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上部的浮游之气。 [运行规律] 散热冷降后下行中庭穴。[功能作用] 收引水湿。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6 中庭  [穴义] 任脉气血在此位于天之中部层次。 [名解] 中,为天地人三部的中部也。庭,庭院也。中庭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位于天之中部。本穴物质为鸠尾穴传来的湿热水气,散热冷降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如气血聚集于庭院之中,故名中庭。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湿热水气。[运行规律] 散热后循任脉传于膻中穴。[功能作用] 聚集任脉气血。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7 膻中  气会,心包募。 [别名] 元儿,胸堂,上气海,元见。  [穴义] 任脉之气在此吸热胀散。 [名解]1)膻中。膻,羊臊气或羊腹内的膏脂也,此指穴内气血为吸热后的热燥之气。中,与外相对,指穴内。膻中名意指任脉之气在此吸热胀散。本穴物质为中庭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至本穴后进一步吸热胀散而变化热燥之气,如羊肉带有辛臊气味一般,故名膻中。2)元儿。元,首也,气也。儿,气之子也,水也。元儿名意指穴内的天部之气中含有一定水湿,非为干燥之气。3)胸堂。胸堂名意指本穴位于胸部也,无它意。4)上气海。上气海,此与任脉下部气海穴相对而言,指本穴为任脉的生气之海。5)元见。元,首也,气也。见,明显也。元见名意指穴内的吸热胀散之气显而易见。6)气会。本穴物质为胸堂上部的气态物汇集而成,故为人之气会。7)心包募。募,募集也。本穴物质为胸部之气聚集而成,在本穴吸热后外行于心包经所在的天部层次,为心包经气血的重要输送之地,故为心包募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热燥之气。[运行规律] 凉湿水气由天之下部汇入本穴并吸热上行天之上部。[功能作用] 募集心包经气血。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8 玉堂 [别名] 玉英。[穴义] 任脉气血在此化为天部的凉性水气。 [名解]1)玉堂。玉,金之属也,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天部之气。堂,厅堂也。玉堂名意指本穴聚集的为任脉天部的凉性水气。本穴物质为膻中穴热胀上行的热燥之气,至本穴后此气散热冷缩而为凉性水气,且为聚集穴内,故名玉堂。2)玉英。玉,金之属也,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天部之气。英,精华也。玉英名意指穴内之气为水湿较少的辛燥之气。本穴物质为膻中穴传来的热燥之气,至本穴后所处为天之上部,热燥之气扩散后水湿较少,其性辛燥,故名玉英。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运行规律] 散热后循任脉上传紫宫穴。[功能作用] 散热化气。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9 紫宫 [穴义] 任脉气血在此化为温湿水气。 [名解] 紫,色也,由红和蓝二种颜色合成,此指穴内的天部之气既有一定的温度又有一定的水湿。宫,宫殿也,指穴内气血物质覆盖的范围较大。紫宫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化为温湿水气。本穴物质为玉堂穴传来的阳性之气,至本穴后散热冷缩降而为天之中部的温湿水气,其水湿云气所覆盖的范围较大,故名紫宫。[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中部的水湿云气。[运行规律] 散热后循任脉传于华盖穴。[功能作用] 散热益气。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0 华盖 [穴义] 任脉气血在此变为水湿浓度更大的水湿之气。 [名解] 华,华丽也。盖,护盖也。华盖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变为水湿浓度更大的水湿之气。本穴物质为紫宫穴传来的天部水气,至本穴后,此气进一步散热吸湿而变为水湿浓度更大的水湿之气,此气如同人体的卫外护盖一般,故名华盖。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之气。[运行规律] 散热后循任脉下行璇玑穴。[功能作用] 收引水湿。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1 璇玑 [穴义] 任脉气血在此小部分吸热蒸升。。  [名解] 璇玑,魁星名,为北斗七星的北斗二,此指任脉的水湿在此吸热后仅有小部分循任脉蒸升,蒸升之气如天空星点般细小。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量极少。[运行规律] 吸热后循任脉上传天突穴。[功能作用] 生发清气。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2 天突  阴维任脉之会。 [别名] 玉户,天瞿。 [穴义] 任脉气血在此吸热后突行上天。[名解]1)天突。天,头面天部也。突,强行冲撞也。天突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吸热后突行上天。本穴物质为璇玑穴传来的弱小水气,至本穴后,因吸收体内外传之热而向上部的头面天部突行,故名天突。2)玉户。玉,金之属也,肺性之气也。户,出入的通道也。玉户名意指本穴气血为肺金之性的温性水气。本穴物质为璇玑穴传来的弱小水气,至本穴后因吸热而化为温性之气,表现出肺金之气的固有特性,故名玉户。3)天瞿。天,头面天部也。瞿,古代的戟属兵器,既能横打又能直刺,此指穴内气血为向外的冲突之状。天矍名意指任脉气血由此上冲头面的天部。理同天突名解。4)阴维任脉之会。本穴物质为璇玑穴传来的弱小水气,因其势单力弱,穴外天部的阴维脉水湿因而汇入穴内,故本穴为阴维任脉之会。[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温热水气。[运行规律] 循任脉上传廉泉穴。[功能作用] 吸热生气。[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3 廉泉  阴维任脉之会。 [别名] 本池,舌本,结本。 [穴义] 任脉气血在此冷缩而降。 [名解]1)廉泉。廉,廉洁、收廉之意。泉,水也。廉泉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冷缩而降。本穴物质为天突穴传来的湿热水气,至本穴后散热冷缩由天之上部降至天之下部,本穴如同天部水湿的收廉之处,故名廉泉。2)本池。本,根本也。池,储液之器也。本池名意指本穴为任脉水湿的收聚之地。理同廉泉名解。3)舌本。舌,至柔之物也。本根本也。知本名意指本穴聚集的天部水湿为任脉气血的来源根本。本穴位处头面的天部,而任脉气血为至柔之性,其所能上行头面的天部,是在外界之热的作用下方能至此,如无外界之热助则任脉气血就无法构成内外无端的循环,因此,任脉气血能上至头面任脉就有接续之源,故本穴名为舌本。结本名意与舌本同。4)阴维任脉之会。任脉气血在此位处天之下部,天之上部的气血为空虚之状,阴维脉的气血随之而入,故本穴为阴维任脉之会。[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之气。[运行规律] 进一步冷降后下行承浆穴。[功能作用] 收引阴液。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4 承浆  足阳明任脉之会。 [别名] 天池,鬼市,悬浆,羕浆。 [穴义] 任脉的冷降水湿及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 [名解]1)承浆。承,承受也。浆,水与土的混和物也。承浆名意指任脉的冷降水湿及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胃经地仓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以及任脉廉泉穴冷降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本穴如同地部经水的承托之地,故名承浆。2)天池。天,本穴们于天部也。池,储水之器也。天池名意指本穴物质为地部水液。理同承浆名解。悬浆名意与天池同,悬指本穴经水位于天部,处于不稳定状态。3)鬼市。鬼,与天相对,指地部经水也。市,集市也。鬼市名意指本穴为地部经水的集散之地。理同承浆名解。4)羕浆。羕,通漾,指穴内物质为地部的荡漾之水。浆,水与土的混和物也。羕浆名意指穴内物质为地部经水。理同天池名解。5)足阳明任脉之会。本穴物质既有任脉的冷降水液又有胃的下行经水,故为足阳明任脉之会。[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经水中夹带的脾土微粒。[运行规律] 由本穴循任脉回流体内。[功能作用] 连通体表体内。
[治法] 寒则通之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0 09:5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四,督脉  1 长强  督脉别络。 [别名] 橛骨,穷骨,气之阴郄,龟尾,尾翠,骨骶,尾骶。 [穴义] 胞宫中的高温高压水湿之气由此外输体表。[名解]1)长强。长,长久也。强,强盛也。长强名意指胞宫中的高温高压水湿之气由此外输体表。本穴为督脉之穴,其气血物质来自胞宫,温压较高,向外输出时既强劲又饱满且源源不断也,故名长强。2)橛骨。橛,船尾底骨也,亦称龙骨,特点是强度大,此指穴内气血为强劲之状。骨,水也,此指穴内气血为水湿之气。橛骨名意指穴内气血为强劲饱满之状。理同长强名解。3)穷骨。穷,尽也。骨,水也。穷骨名意指本穴的外输气血全部是天部之气,无地部经水。本穴物质来自胞宫,其性高温高压,外出体表后全部化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地部经水如穷尽之状,故名穷骨。4)气之阴郄。气之阴,气化之气的水湿也。郄,孔隙也。穴名之意指本穴外输的气血物质为由孔隙中输出的细小水液。本穴位于尾骨端下,督脉的外输气血在体内为液态之水,出体表后才化为天部之气,督脉的外输之液细小,如从孔隙中输出一般,故名气之阴郄。5)龟尾。龟尾,乌龟的尾巴也,既短又粗,不同于其它动物的尾巴既细又长,此指穴内气血为强盛之状。理同长强名解。6)尾翠。尾,尾巴也。翠,青绿色,肝之色也,此指穴内气血的生发特性。尾翠名意指督脉的外输气血具有肝木的生发特性,不能上行更高的天部层次。7)骨骶。骨,水也。骶,骶骨也。骨骶名意指本穴物质为水湿之气,位处骶骨之端。尾骶名意与骨骶同。8)督脉别络。督脉,本穴位处督脉也。别,离别也。络,联络也。督脉别络之意指本穴外输的阳热之气循络脉传向督脉其它各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胞宫外输的高温高压水湿之气。[运行规律] 扩散于督脉之外及循督脉上行。[功能作用] 向体表输送阳热之气。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 腰俞 [别名] 髓空,背解,腰户,腰柱,髓俞。  [穴义] 督脉气血由此输向腰之各部。[名解] 1)腰俞。腰,腰部也。俞,输也。腰俞名意指督脉的气血由此输向腰之各部。本穴物质为长强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其散热冷缩水湿滞重,上不能传于腰阳关穴,下不得入于长强穴,因此输向腰之各部,故名腰俞。腰户名意与腰俞同。2)髓空。髓,肾之精也,气也。空,空虚也。髓空名意指督脉的上行强劲之气至此后即变空虚。本穴物质为长强穴传来的强劲之气,至本穴后散热冷缩而成天之下部的湿冷水气,天之上部气血为空虚之状,故名髓空。髓俞名意与髓空同。3)背解。背,背部也。解,散也。背解名意指督脉的上行阳气至此为散解之状。理同髓空名解。4)腰柱。腰,腰部也。柱,支柱也。腰柱名意指本穴外输腰部的气血为腰部阳气的栋梁支柱。本穴外输腰部的气血为温性的水湿之气,此气对于寒湿之地的腰部来说则为阳热之气,它为充实腰部阳气的栋梁支柱,故名腰柱。[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温性水气。[运行规律] 大部分外传腰之各部,小部分上行腰阳关穴。[功能作用] 补益肾气。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3 腰阳关 [别名] 阳关,脊阳关。 [穴义] 督脉的上行气血中滞重的水湿在此沉降。[名解] 腰阳关。腰,穴在腰部也。阳,阳气也。关,关卡也。腰阳关名意指督脉的上行气血中滞重的水湿在此沉降于下。本穴物质为腰俞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在上行至本穴的过程中是散热吸湿,至本穴后滞重的水湿之气不能继续上行,本穴如同督脉水湿上行的关卡一般,故名腰阳关。阳关、脊阳关名意与腰阳关同。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滞重的水湿之气。[运行规律] 冷降缩合后输向腰之下部。[功能作用] 除湿降浊。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4 命门  [别名] 属累,精宫。  [穴义] 脊骨中的高温高压阴液由此督脉。[名解]1)命门。命,人之根本也,以便也。门,出入的门户也。命门名意指脊骨中的高温高压阴性水液由此外输督脉。本穴因其位处腰背的正中部位,内连脊骨,在人体重力场中为位置低下之处,脊骨内的高温高压阴性水液由此外输体表督脉,本穴外输的阴性水液有维系督脉气血流行不息的作用,为人体的生命之本,故名命门。2)属累。属,类别之意。累,堆迭也。属累名意指本穴气血由督脉之气堆迭而成,亦即为地部经水。理同命门名解。3)精宫。精,髓也,指穴内气血来自脊骨。宫,宫殿也。精宫名意指穴内物质来源于脊骨。理同命门名解。[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的水液。[运行规律] 气化后循督脉上传悬枢穴。[功能作用] 接续督脉气血。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5 悬枢  [别名] 悬柱。 [穴义] 督脉气血由此外输腰脊各部。[名解]1)悬枢。悬,吊挂也。枢,枢纽也。悬枢名意指督脉气血由此外输腰脊各部。本穴物质为命门穴和脊中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由本穴横向外传腰脊各部,穴内气血如同天部中吊挂的水湿之气,故名悬枢。2)悬柱。悬,吊挂也。柱,支柱也。悬柱名意指穴内气血为天部的强劲之气。本穴物质为命门穴和脊中穴传来的天部之气,其气强劲,如同支柱一般充实着督脉及腰脊各部,故名悬柱。[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强劲阳气。[运行规律] 循天部传于督脉上下及腰脊各部。[功能作用] 壮阳益气。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6 脊中 [别名] 神宗,脊俞。 [穴义] 脊骨中外输的高温高压水液在此急速气化。  [名解]1)脊中。脊,穴内气血来自脊骨也。中,与外相对,指穴内。脊中名意指脊骨中的高温高压水液外出体表后急速气化为天部阳气。本穴为人体重力场在背部体表的中心位置,穴内气血为脊骨内外输的高温高压水液,水液出体表后急速气化为天部阳气,故名脊中。脊俞名意与脊中同,俞同输。2)神宗。神,与鬼相对,指天部阳气也。宗,祖宗也,气之源头也,水也。神宗名意指穴内的天部阳气为来自脊骨中的高温高压水液所化。理同脊中名解。[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阳气。[运行规律] 散热后循督脉传于中枢穴和悬枢穴。[功能作用] 壮阳益气。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7 中枢 [穴义] 督脉的天部水湿之气由此外输脊背各部。  [名解] 中,指穴内气血所处为天地人三部中的中部。枢,枢纽也。中枢名意指督脉的天部水湿之气由此外输脊背各部。本穴物质为脊中穴传来的阳热之气,至本穴后则化为天之中部的水湿风气,水湿风气由本穴外输脊背各部,本穴如同督脉气血外输脊背的枢纽一般,故名中枢。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中部的水湿风气。[运行规律] 散热后循督脉传于筋缩穴及外散腰背各部。[功能作用] 生发风气,运化水湿。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5/18 11: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