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知恩

【原创】lnovaw714:我制作了卢崇汉的《扶阳讲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8/30 12:4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崇汉先生2006 年6 月26 曰医堂门诊病历情况

亢某某男55 岁成都复诊(已连续复诊1 年余)
西医诊断:肾癌
主诉:已服药一年余,自觉已无任何症状,精力旺盛,二便调畅,
食眠均佳。
四诊: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缓。
处方:6 付,每日1 付。
制附片75 白朮15 潞党参30 杭巴戟20菟丝子20 黄芪50 砂仁15 炙甘草50生姜60

王某某女54 岁成都复诊(已连续复诊7 年余)
西医诊断:卵巢癌(肝、骨转移)
主诉:胁肋疼痛已消,精神稍差,二便正常,纳增,睡眠好。
四诊: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缓。
处方:6 付,每日1 付。
制附片75 白朮15 杭巴戟20 陈皮潞党参30 黄芪50 菟丝子20 砂仁菌灵芝20 炙甘草5 生姜

熊某女50 岁成都复诊(已连续复诊9 年余)
西医诊断:红斑狼疮性肾病
主诉:症状已全部消失,近7 年来西医全套化验指标全部正常,
唯过度劳累后仍有轻微腰酸痛,二便正常,饮食睡眠正常。
四诊: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缓。
处方:6付,每日1付。
制附片75 白朮15 杭巴戟20 陈皮15 大麦芽20 黄芪50 茯苓15 砂仁15炙甘草5 生姜50

林某某女51岁成都复诊(已连续复诊3年余)
西医诊断:胆囊、胆管癌
主诉:上腹已不胀满,晨口苦。
四诊:舌淡红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缓。
处方:6 付,每日1 付。
制附片75 苍朮15 法半夏20 陈皮15 桂枝尖20 大麦芽20 茯苓15 砂仁15炙甘草5 生姜50

古某某男42 岁香港初诊
主诉:五一节从高原回来后自感胸闷、有时呼吸困难、心悸。
四诊:舌淡胖、苔薄白润,脉沉缓。
处方:6 付,每日1 付。
桂枝尖25 苍朮15 石菖蒲20 陈皮15 法半夏20 瓜蒌壳15 南山楂20 薤白1炙甘草5 生姜30

熊某男32 岁上海复诊(已连续复诊3 次)
西医诊断:慢性咽炎(梅核气)
主诉:喉中有异物感,口腔溃疡,口干、唇干、口渴,下冷上热、
下肢仍穿春秋裤,两胁间歇性有刺痛感。
四诊:舌质淡、苔黄少津,脉滑数。
处方一:3 付,每日1 付,先服。木蝴蝶20 砂仁15 生黄柏15 炙甘草5
处方二:3 付,每日1 付,后服。制附片60 上肉桂15 生黄柏20 木蝴蝶20
知母20 砂仁15 炙甘草5 炮黑姜35
 楼主| 发表于 2007/8/30 12:4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卢崇汉与刘力红对话

传道录(2006年5月7日)

[编者注]传道录是师徒之间的对话,“师”就是本书作者卢崇汉先生,“徒”是著名中医学者刘力红教授。刘力红从拜卢崇汉为师以来,和其师父开始了不间断的“师承学术对话”,全部对话录音,记录下“师承实况”的全部过程和每个细节。这项“师徒学术对话”完全纪录的工作,是中医学术“师承教育”之纪录与传播的崭新形式。

刘力红(徒):师父,今天想问您两个病人,一个是您这次到南宁来看过的一个食道癌的病人,男性, 55 岁,这例病人术后已经五年了,三年前转移到左锁骨上及纵隔,左锁骨上的转移灶形成了恶性溃烂,溃烂处有鸡蛋大的一个洞,长年流脓,恶臭不堪。溃处连及左肩臂疼痛,活动受限。精力渐差,饮食及睡眠还不错,大便要一周左右方解,但无所苦。纳后脘略胀。他这次是4 月17 号入院,入院时舌很淡,苔中根白厚腻,脉右滑尺浮,重取关寸全无,左脉无根。当时考虑他是元气衰败之象已露,惟有保固元气,方有挽回的希望,所以为他处了下方(单位皆为克,下同):

制附片75(先煎) 生白术15 砂仁20 陈皮15 法半夏20 朱茯神20 黄芪60 当归15 党参30 干姜45 炙甘草10

这个方服了13 付以后,又在上方的基础上加了白芷15,加白芷主要是考虑到他局部溃烂流脓的情况。加减前后一共服了18 付,总的情况还是有明显的好转,一方面表现在精神体力比过去强了,纳后脘胀的情况基本消除,大便的情况也有改善,尤其是溃烂处较原来小了一些,流脓也明显的减少。
您这次看过以后,在上方的基础上作了改动,用了:

制附片75 生白术15 砂仁15 黄芪50陈皮15 生晒参10 杭巴戟20 菟丝子20炙甘草5 生姜60

这个方用了7 付,溃处又有明显的好转,脓进一步减少。现在的问题就是疼痛没有改善。原来他每天吃两粒止痛片,最近增加到了三粒。对于肿瘤的疼痛,应该如何看待,如何处理,也是今天很想问的一个问题,另外还是希望师父点评一下上面的方药是否恰当。

卢崇汉(师):你这次的处理基本是对路的,而且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因为效果出来了嘛。病人发病到现在已经五年,而且后三年出现转移,左锁骨上溃烂长期不愈,加上脉气无根,这说明了什么呢?这说明了病人的精气已经衰败,机体已经没有能力来修复破损之处。你初诊号脉,右尺已现浮象,这说明不但元精衰败,且有越脱之象。我看你初诊案中写了“唯保固元气,以图万一”,这是很贴切的,这说明你抓住了根本。根本抓住了,才有可能言其它。而根本是什么呢?就是保命!现在不是治病的时候,是保命的时候。怎么保命呢?就是要固护住阳气,固护住精气。你的处方是在四逆法上作了扩充,路子是对的,但显得杂了些,方子一杂,纳下的力量就会变弱。法夏、朱茯神、党参这些现阶段完全可以不用,方子精纯一些好,古人说,力专则效宏,就是这个意思。另外,方里面一加当归,变成从气血上走了。从气血上走可不可以呢?补益气血对这个病当然也会有帮助,但是明显地觉得浅了一个层次,对这一类的病人,我们的着眼点如果浅了一个层次,那么挽回的希望就会少去很多,所以应该深一层去考虑,应该从精气上去着眼。我把当归去掉,换成巴戟、菟丝子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接下来是你提到的疼痛的问题,肿瘤的疼痛与其他的疼痛有共同的地方,当然也有区别,区别一个是它有一个肿物在那里压迫,另外就是肿瘤病人的阳气普遍都很差,有的甚至达到了衰败的程度。那么,共同点呢?就是气机阻滞不通畅,这也就是大家熟知的“不通则痛”。但是是什么因素导致气机阻滞呢?肿物的压迫显然不是唯一的因素,因为有相当多的肿瘤病人,尽管肿瘤很大,但却并不疼痛,这说明还有更重要更直接的因素。对疼痛的认识,我们最好是回归到经典上。《素问》专门有一篇讨论疼痛的文章,叫《举痛论》,里面举了十四种疼痛做例子,其中十三种疼痛都是因寒而起,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这说明了疼痛的主因是寒!所以对治疼痛就应该始终抓住“寒”这个主因。

为什么肿瘤病人的晚期,很多都会出现疼痛呢?因为到了晚期阳气大都衰败了,阳气一衰,内寒即生,加之又有一个肿物在那里,疼痛的因缘也就具足了。但同是疼痛,为什么肿瘤的疼痛就这么难弄呢?这里关键还是阳气的问题,由于阳气衰败,内寒不断产生,内寒不断,疼痛的主因也就不断,痛因不除,痛果当然也就难止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9/11 12:3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标题: [在线视频]卢崇汉:中医扶阳与健康长寿
作者: 睡虎   
时间: 2007/9/10 02:00   

==========================================

[在线视频]卢崇汉:中医扶阳与健康长寿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PWrVGdiOyb8/
 楼主| 发表于 2007/9/11 12:4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标题: 卢崇汉谈附子(录自于扶阳讲记)
作者: WANGLI   
时间: 2006/12/21 11:39   
文章来源: 民间中医网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民间中医网http://www.ngotcm.com/

========================================

扶阳离不开温热药,而温热药中首当其冲的就是附子。附子这味药是公认的扶阳第一药物。

明·虞抟说:“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附子这味药力量很大,有斩关夺将的气势。“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失散之元阳”。能够引补气的药,走行十二经,使失散在这些经的元阳统统回归本位,也就是使阳不失其所。这里谈到了很重要得问题,阳气没了,阳气跑到哪里去了呢?所以亡阳,不是没有阳,如果没有阳,那就没有回旋的余地了,就注定要死了。这个亡不是灭亡的“亡”,而是走失掉了,但还可以找回来。找回来了为了不让他再跑掉,所以要补牢。附子就可以帮助把这个亡失掉的阳找回来。我们看虞抟的这句话已经讲到点子上了,回阳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意思,救逆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意思,清代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附子条下云:“味辛气温,火性迅发,无所不到,故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虞抟之“通行十二经”,即此之“无所不到”,虞抟之“追复失散之元阳”,即此之“回阳救逆”也。先贤后贤,其对附子的妙用,已囊括无余了。“引不学药血分,以滋补不足之真阴”,只要配伍得当,他又可以补血,助血分,滋养不足之真阴。所以附子不但可以补阳,还有助于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所以他可以配麻桂,也可以配细辛。“阴温暖药达下焦,以祛除在里之湿冷”,所以他又可以跟姜术诸温里药相伍,以祛在里之湿寒。而卢氏对附子的认识更是简明扼要,谓“附子暖命门而破阴霾,堪称扶阳第一要药。”
   
以上是前人对附子的一些认识。附子为什么具有这样的功用?为什么他能成为扶阳的第一品药?这个是有原因的。大家要充分的认识到这个原因,必须对附子的来龙去脉有所了解。附子怎么种的,怎么收的,怎么炮制?大家知道药材讲究道地,那附子的道在哪里呢?附子的地在哪里呀?附子的地就在四川,更具体一点就在四川的江油。产在这个地方的附子才叫的“地”药材。为什么“姜附”先生出在四川?为什么“火神”出在四川?为什么扶阳学派要从这里发源?这些看起来是偶然地东西,其实是需要认真思考的,这恐怕叫做得天独厚,或这是得地独厚。因为扶阳“第一药”,也就是“火神”所用的一个最重要的一个药就是在这里产植的。那么附子的道呢?这个道就是讲附子的种收。附子移苗的时间是冬至,收成的时间是夏至。大家知道冬至到夏至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冬至是一阳生,一阳来夏之际,冬至到夏至这个阶段是阳气渐长,阴气渐消,完全体现了“以火立极”、“以火消阴”的真义。附子的种收正是禀受了这样一个“立极之气”,所以附子的温热不是凭空来得,他作为扶阳的第一要药也不是凭空来得。这跟天道的运行有决定的关系。而附子为什么非要在江油这个地方才算是得地呢?大家可以思考。四川江油位处西南,是坤土最厚的地方,而土是能够藏火的,就是能够完完全全把天道所给的阳气,聚集到附子里面,从而使附子有这样一个雄厚的热量。这是我们从药物的角度对附子的一个大致了解。

大家都知道张仲景用附子的方子很多,有的方子是用生附子,但也有用炮附子的。了解附子的炮制,对我们认识附子是很有好处的,现在附子基本都是制附子,很少有用生附子的机会了。那么古法是怎么炮制的呢?四川有一个地方叫自贡,也叫盐都,产盐的地方。过去,取盐就像是打井钻石油一样,把原盐从井里抽上来,然后用锅来熬制,熬制的结果是分成两个东西。那两个呢?一个叫盐,一个叫胆巴。两个东西分出来了,盐是属于阳的

胆巴就是属于阴的。四川人喜欢吃豆花,那么豆花是用什么点成的呢?就用胆巴水。如果豆浆熬了以后不放胆巴,它就始终是水,一将胆巴放进去,豆花就成形了。《黄帝内经》“阳化气,阴成形”。生活中的这些东西我们不能熟视无睹,为什么这个放下去,它的形就出来了?这就是“阳化气,阴成形”。那么附子为什么要用这个法去制呢?也是很有意思的。这样一个纯阳的东西,要用一个至阴的东西来制,所以阴阳这个东西很是奥妙,古人怎么就能想到这个上面去,我们可以吗?恐怕是八辈子也想不到这个上面来。所以,对于古人的很多东西,惟有赞叹,惟有恭恭敬敬地去学习,去体悟,去信守奉行。这是附子在炮制法上用到的东西,了解这些可能有助于我们更深地去认识附子的性味功用。附子的炮制,过去要九蒸九浸,蒸了以后用胆巴水泡,泡了以后用长流水冲洗,现在没有了,现在的制法不是这种制法,这对于附子的功用是有很大影响的。

下面谈一谈附子的毒性问题,现在大家最担心的就是它的毒性,那么我们怎么来看待这个问题?毒是什么?古人怎么去认识这个毒?我们从《素问·异法方宜论》可以看到:“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为什么毒药从西方来?以毒药多辛味也。我们看一看有毒的药,它们的味多数为辛味,这就知道《内经》讲“从西方来”是讲的这个因素,而不一定是地域上的西方。附子辛热,半夏辛热,半夏辛平,吴萸也是辛味,包括最厉害的砒霜,也是辛热。也就是说多数有毒的药,味都是辛。再看《周礼·天官医师》曰:“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古时候的医师是做什么事的呢?是聚毒药以供医事的。这说明古人对药的毒性问题是有明确认识的。老百姓也讲是药三分毒。所以我们不要光盯着附子,我们所用的都是毒药,用得好就治病,用不好就害人,没有中间的路可走。另外,《周易》在师挂里面讲“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对这个“毒”我们就要活看了,这个“毒”不是毒药的毒,而是另外一个“毒”,是督导的“督”。为什么附子能够引补气药入十二经,追复失散的元阳;有能够与补血药修补真阴;又能够与发散药驱除腠理的寒;又能够与温热药温补下元等等。这些都与它的“毒”性相关。我们再看陈修园著的《神农本草经读》,他谈到:“凡物性之偏处则毒,偏而至无可加处则大毒。”这句话可谓画龙点睛之句,物性的偏寒、偏温、偏热、偏凉,这叫毒。偏得小的是小毒,偏至无可加处是大毒。由此我们也就知道,为什么附子是回阳的第一品药,为什么附子是救命的第一要药,就是因为它有大毒,因为它偏到了无可加处。大家可以思考一下生命的问题,健康与疾病的问题,对于一个人来说,从健康到疾病是一种偏,而从生到死,是不是一种无可加处的大偏呢?人在将死的时候,再偏一步,在前走一步就是鬼门关了。所以生死是人生最大的偏。人从正常的生到接近死的状态,可谓是偏到极处了,怎么样把这个偏到极处的状态拉回来?也就是怎么样“起死回生”呢?惟一的方法是用一个同样具有极偏之性的,但是方向相反的东西,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将这个极偏的状态拉回到正常的生命态。这种生命态,《内经》就称之为“平”。所以《内经》治病讲究“以平为期”。治疗好不好,痊愈没有,怎么断定呢?就看它平不平。由此可见,附子的这个偏性,这个毒,正是它救命回阳之所在。为什么大米回不了阳?大米它不偏,它平。为什么茯苓没有这个作用呢?茯苓也是甘平。所以对附子的毒性我们要很好的加以应用。我们用附子,用在什么地方,目的是什么,要搞清楚。有时候就是要用它的偏性,比如寒证就是一个偏,就必须要用热药,这个是必须认识的。我们这样认识附子的毒性以后,对附子的应用,也就不会心存疑惑,或者心存恐惧了。刚刚我们谈到附子的炮制,现在附子的炮制非常令人沮丧,已经不像过去那样用蒸法,蒸是不跟水接触,它就不会水解。现在附子的炮制是直接用水煮,它已经煮过几道了,才成为我们见到的附子,所以附子的偏性、附子的功效实际上已经大大的打折扣,它的“毒性”已经很小了。

附子的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煎煮方法。按照《伤寒论》用附子,都没有先煎,山西的李可老中医,也不取先煎。但是我的用法是一律先煎,就是附片先煎两小时,这两个小时是从煮开后计时,两小时以后用筷子夹起附片尝一尝,不麻嘴了,就可以放其他药,一般再煎半小时就可以了。水要一次性加够,病人实在掌握不了火候,水少了,怎么办?一定要加开水,这是头煎。第二煎也是开后半个小时,第三煎同第二煎。一般将三道药混合起来分三次服,但一定要温服。这个是煎煮的方法。

附子的运用除了把握上面这些,忌口也是保证疗效的一个不可少的因素,按照卢门的规矩,服温热药一定是要忌口,忌口有两方面,(1),绝对禁忌生冷寒凉,因为附子类药物是扶阳的,所以一切损阳的因素都要把它拿掉,这才能保证疗效;另一个方面就是要忌辛燥,为什么辛温扶阳还要忌辛燥呢?这一点也许不容易理解。这里做个比喻 ,附子等辛温扶阳就像汽油一样,它就是动力之源。但是如果你吃了辛燥的东西、煎炒的东西,那就像丢了一个火星到油里面,油马上就会燃起来,就会引起上火,所以辛燥的也要忌。

附子是一味扶阳药,一般是冬至的时候移苗,夏至收,都是在阳局里面。为了使附子进入人体发挥扶阳的作用,就用一个纯阴的东西去制它,否则它很难进入这个臭皮囊发挥作用。所以它要用胆巴水来炮制。胆巴水是什么呢?我们读《老子》第一章“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就是指的这个东西。就是从盐井里面挖出来的这个东西,经过熬制以后,就变成盐和胆,盐是阳,胆是阴,所以他用这个来制约附子。但是现在的炮制,因为利益的驱使,不按照古法去做,一方面是为了“安全”,胆巴水放得过重,另一方面也不能够像过去那样,浸泡规定的时间,然后在长流水里面冲洗。所以现在的附子问题很严重。胆巴水性大寒,是纯阴之物。一个是纯阳之物,一个是纯阴之物,胆水如果太重,那么大家可以想想,这个时候你的量变能不能够达到质变呢?要质变恐怕也会使其他的质变。大家都知道,现在的附子很咸,本来用附子是想扶阳,最后纯阴的胆巴水倒把你的阳给伤掉了。

还有一个就是用大剂量辛温扶阳药和小剂量辛温扶阳药的问题,是否大的就不会出问题,小的就会出问题呢?我看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在这个问题上,山西李可老中医的经验是值得重视的。举个例子,大的石头甩出去往往只有一个落脚点,小的石头甩出去落脚点就多了。就像打水漂一样,大的石头丢出去,咚的一下就沉到水底去了,小的呢?小的就可以打起很多的水漂。这是最简单的道理,我想大家应该能够明白。为什么用轻量的附子有时会“上火”?而用比较大量的附子,比如60g、70g ,这个“火”反而下去了呢?中医是讲悟性的,如果你的悟性好,成为一个真正的名医并不困难。现在的“名医”太多,当然这也是好事,但是我希望各位做真正的名医,真正的大家!只有这样中医才会有发展,只有这样中医才会成为主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5/2 07: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