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素灵

周六知止老师串讲宋本伤寒论进度,学习心得,问题专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9 21:44:35 | 显示全部楼层
273和277
腹满:脏虚生满病。
自利益甚:越拉越厉害,中气快破散,实证拉了就会好。
疼或满:不通
若下之:伤中阳更厉害,宜四逆辈。
胸下结硬:胸膈以下硬满,脏结。
脏结无阳证,不住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130)

虚寒:自利不渴,渴是厥阴。

274
太阴中风:除了太阳篇外,其他篇中风是偏阳的表现,中寒是偏阴的表现。
四肢烦疼:脾主四肢,气化不足,湿郁在四肢。
烦疼:阳气郁滞,阳气足了,正邪交争厉害,出现烦疼为欲愈,否则会出现四肢沉重,肿胀,头如裹,脉肯定不长等。
阳微:外部阻滞减弱,阳气来复。

阴涩而长:阴脉由涩变长了。

275
半夜,里面阳气足,能化开阴邪,欲解。

276
脉浮:中阳不虚。
桂枝汤:偏温补,从里补,桂枝汤在里面化生营卫之气。
太阴病,里有虚,肯定不能麻黄汤,则桂枝汤。

278
伤寒脉浮而缓:在表,应该发热,没发热,仅仅手足自温者。
系在太阴:不管传没传,太阴肯定有问题,有内在太阴气化不利。
太阴当发身黄:有湿有热应该发黄。
若小便自利者(太阳气化好,能化湿),不能发黄。
至七八日:阳气来复。
脾家实:中阳恢复,脾气足了。
太阴虚寒经过治疗(理中汤)也可出现上述情况。
腐秽当去故也:排病反映。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187)

279
下后,气机下陷,阳气受挫。
因而腹满时痛者:无序之气,阻滞扰乱在腹部,气机不利,以满为主。
痛:在腹部经脉有阻滞,是血络瘀阻,不是阳明腑实。

芍药:破阴结郁滞,太阴阻滞首选芍药,通营气
加大黄:郁滞更狠加大黄,不是腑实证。

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  (21)

280
虚证拉稀也可能有大实痛,用大黄则要小心点。
此条说明大黄根本就不是泻阳明腑实的,就是通血络的,芍药比他力量轻一点。阻滞没在肠胃之中,在脉管,入血分。

以下内容来自知止老师的帖子:

(全文摘抄于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材:《李克绍与伤寒解惑论》。文中原文皆为宋本条文)

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注家对于本条的解释,虽然在某些提法上也有不同之处,但总的来说,大都认为“腹满时痛”是邪陷太阴;“大实痛”是胃肠中有腐秽、宿食、或称“结滞”。二方中的桂枝汤是解表,或者说是“升下陷之阳”:加芍药是和太阴:加大黄是下腐秽或宿食。总之,二方都是表里两解。只有张隐庵提出桂枝加芍药汤是取建中之义,未提表里两解;许宏认为大实痛是脾实,未言胃实,但仍未说明脾实和胃实究竟有何不同。   

这里需要讨论的是:

大实痛究竟是脾实,还是胃实?脾实和胃实有什么不同?

胃为阳明之腑,•脾为太阴之脏。胃,如前所说,系指整个消化管道而言。脾,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所说,“脾与胃以膜相连耳”,系指连于胃肠而能“为之行其津液”的膜。因此,胃家实是胃肠中.有宿食、粪便留滞,脾家实是胃肠外膜的脉络气血壅滞,二者显然有别。本条的腹满、腹痛,究竟是肠内的事?还是肠外的事?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看腹满腹痛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促成的。

论中明明说,“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因而”是什么意思呢?是因“医反下之”.可知未下之前,并没有腹满腹痛。那么,之所以腹满腹痛,显然是出于下后外邪内陷所促成的。   

外邪内陷,只能使气血壅滞,决不会陷入肠胃而变成腐秽和硬便。所以本条腹满腹痛,病灶在肠胃之外,不在肠胃之内,是脾实而不是胃实,是毫无疑问的。正如原文指出的哪样:“属太阴也”。  

  邪陷胃肠之外的脉络之间,使气血壅滞所致成的腹满腹痛,也有轻重之分。轻的“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引急,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重的“寒气客于经脉(不是小络)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气血乱(即充血肿胀),故痛甚不可按也。”(见《素问•举痛论》)。痛不可按,就是大实痛,可见大实痛不一定是肠胃中有腐秽宿食,邪气客于肠外的经脉,与炅气相薄,同样可以出现。   

最后从大黄谈起。   

桂枝加芍药汤已经不能解表,那么桂枝加大黄汤就更不能解表,这已不辨自明了,但是加大黄是否为了荡涤肠胃中的腐秽呢?诚如一见用桂枝汤就想到是解表一样,人们习惯上;也往往一见加大黄,就想到是下大便。其实,用大黄固然能下大便,但是用大黄并不都是为了下大便。(本草经)称大黄的作用是:“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可见大黄是血分药,善破血滞,兼走肠胃。

试看张仲景是怎样用大黄的吧!
治水与血俱结在血室的大黄甘遂汤用之;
治热结膀胱的桃核承气汤用之;
治热在下焦少腹硬满的抵当汤、丸用之;
治吐血衄血的泻心汤用之:
治肠痈的大黄牡丹汤用之。以上种种,都是为了祛瘀血、通脉络,而不是为了通大便。
又如我们临床,治两眦赤脉及血贯瞳人用之,治丹毒赤肿、水火烫伤亦常用之,都是为了祛瘀通络,也不是为了泻大便。为什么在气血凝滞,出现大实痛的情况下用一点大黄,却硬要指为通大便呢?   

涤荡肠胃中留饮宿食,的确也是大黄的专长。但是留饮宿食在肠胃,并出现了腹满腹痛的话,用大黄就得兼用气分药,如枳实、厚朴、槟榔等。如果不用气分药,而仅靠大黄,那么气分不开,结滞不去,就会腹满不除,腹痛不止。而桂枝加大黄汤,不但没有气分药,而且大黄与辛甘、酸甘合用,大黄又只用二两,温分三服,每服合现代二钱,这样的剂量,能是为了通大便吗?   
   
其实,用大黄不是为了通大便,本来用不着我们却争辩,(伤寒论)原文就已经提到了。试看本条之下(280条)接着就说:“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其人续自便利”,就是说,在“医反下之”之后,其人不是腹泻了一两次即止,而是大便继续溏薄快利,这时如果腹满时痛或大实痛而要桂枝加芍药汤或桂枝加大黄汤的话,就要把芍药和大黄的用量,再次酌予减少。这是因为“其人胃气弱易动”,怕因此而引起腹泻。加大黄竟怕出现腹泻,这能是为了泻肠中的腐秽宿食吗?   

那么加大黄究竟是为什么呢?很清楚:加芍药是为了破阴结、通脾络。破阴结,就是破太阴之结滞:通脾络,就是通“小络引急”。大黄是在加芍药的基础上又加的,所以除了破阴结、通脾络之外,还要泻经脉的“炅气”。

[思考题]
①太阴大实痛是脾实,还是胃实?病在肠内,还是肠外?根据是什么?
②为什么一用大黄,就一定是通大便?这反映一种什么用药思维?
③太阴腹痛是脾络不通,用芍药究竟是酸敛止痛,还是苦泄止痛?



[ 本帖最后由 素灵 于 2007/12/10 22:40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7 21:59:39 | 显示全部楼层
12月15日所讲内容(281-305)

  二八一、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二八二、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二八三、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癌而复吐利。
  二八四、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动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二八五、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二八六、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二八七、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二八八、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踡卧,手足温者,可治。
  二八九、少阴病,恶寒而踡,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二九 0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二九一、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二九二、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二九三、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二九四、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二九五、少阴病,恶寒身踡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二九六、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二九七、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二九八、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踡,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二九九、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三 00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三 0 一、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麻黄细辛附子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 细辛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三 0 二、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三 0 三、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黄连阿胶汤方
  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芍药二两 鸡子黄二枚 阿胶三两(一云:三挺)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三 0 四、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附子汤方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三 0 五、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 本帖最后由 素灵 于 2007/12/18 21:45 编辑 ]
发表于 2007/12/18 08:35:42 | 显示全部楼层
274
太阴中风:除了太阳篇外,其他篇中风是偏阳的表现,中寒是偏阴的表现。
四肢烦疼:脾主四肢,气化不足,湿郁在四肢。
烦疼:阳气郁滞,阳气足了,正邪交争厉害,出现烦疼为欲愈,否则会出现四肢沉重,肿胀,头如裹,脉肯定不长等。
阳微:外部阻滞减弱,阳气来复。
阴涩而长:阴脉由涩变长了。
               长为气治,是内在正气充足之象,故知欲愈。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8 09:46:45 | 显示全部楼层
281
微细脉:处于少阴的状态。
但欲寐:想睡而睡不好,阴阳俱不足。

282
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好像是阳明不降,心火不降(虚引起的)。
自利而渴者:火也不降,水也不升,阴阳俱虚的表现。
色白:色清。
此条是对上条少阴病的补充。

283
紧:沉紧,寒约束之像。
阴阳俱紧:应该没汗。
亡阳:阳气丢失。
法当咽痛:虚阳上浮,相火不位,上冲咽痛。
吐利:下面更不足了, 虚阳外越,元气藏不住了。

284
咳谵语: 好像实火,邪火上犯会出现咳嗽谵语。
下利:里气不足,肾阳不能固守。
被火气劫故也:被邪火误治了。
小便必难:水少,肾不能化水,少阴不能用汗法。
封遂丹和潜阳单,麦冬五味子等。

285
数:有点热,不厉害。

286
脉微:阳气不足。
涩而短弱:血少。
尺脉弱:里阳不足。
不可下之:几天不大便不可下。

287
脉紧:沉紧,里寒,抵抗之像。
手足反温:手足温度升高。
自下利,脉紧反去者:寒气化开了,从大便走。
虽烦:阳气来复,阴液没跟上,可敛阴的生脉散麦冬五味子潜阳丹等。

288
下利:肾阳不能固守。
手脚热:阳气没脱,阳气能自养。
恶寒而踡卧:气血不足,但能达到四末。
治法:生阳,阳生一分,阴生一分。

289
恶寒而踡:畏寒。
欲去衣被者:阳气不再耗散,阳气来复。
时自烦:阳来复,阴显不足。

290
少阴中风:少阴病的轻证。
阴浮:尺脉由不足上浮了。
脉阳微:寸变得更微了。
上往下降,下往上升,水火既济。

291
子至寅:一阳始生,阳生阴长。

292
吐利:好像是元阳欲脱之像。
手足不逆冷:手足阳气起点,元气比较足。
脉不至者:元真不通畅。
炙:振奋里阳,沟通内外。
潜阳丹,封遂丹,四逆等。
最危重的状态,少阴只要有热就没有死症。

293

一身手足尽热者:少阴病,没到死的程度时,待到阳气复时,阴相对不足了,阳气复过了,则发热了。真正的元阳欲脱,脸色热时手是冷的,喝水肯定是想喝热的。不会到处都热,找出口。
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热伤及血络。
治法:在不伤到阳的基础上养阴,麦冬五味子,猪苓汤等,竹叶石膏汤也可以考虑,石膏换知母

294
但厥无汗:手脚冰凉。
而强发之,必动其血:硬发其汗(或许有脉紧等类似汗法的证),会动其血。
难治:不是不能治,还是有治疗的可能,往里敛,阴阳并补。此篇结合郑钦安老师的《医理真传》。

295
恶寒身踡而利:怕冷,身体缩到一堆了,大便还是止不住,失禁,一片阴寒,不治。阴阳都不足。

296
吐利:上吐下泻止不住。

躁烦:躁动,接近休克,浅昏迷的状态。

297
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也不吐不下了,里面全空了,肯定阴液少了,阳也藏不住,就往上窜,则自冒。
可用潜阳丹,这时得让阳下来。

破格救心汤上几条都可用。

298
少阴病,下利,手脚冰凉,怕冷,蜷缩,躁动。死症的躁烦与阳证的躁烦不是一回事。阴质的东西不足了。

299
息高者:呼吸急促,表浅,肾不纳气,元气从上面脱。

300
汗出:元阳不顾,漏汗,没到冷汗淋漓。
自欲吐:元阳从上脱。
破格救心汤可用
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元气脱散。

301
少阴病,始得之:一得就是少阴病,不是太少两感。得病时没能力反应到太阳,有点发烧,但脉不浮,寒一进来就闭阻经络,五藏元真就不通畅,就要去除这个闭阻状态,麻黄细辛附子汤状态,就是少阴病初始状态,不一定是刚得病。

302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得少阴病不治又挺了几天。

以二三日无里证:里面阳气稍微足一些,但是变不成麻黄证,温阳的同时散寒。
加甘草守中,别破散了中气,甘草量等于麻黄,微发汗。

303
心中烦,不得卧:没传到里变为寒证,阳气来复,阴不足,心火不降了(少阴,阴阳皆不足),该条阴阳虽然都少,以阴更相对不足为主,心肾不能相交了,主要是火不降,导致不能交通。
芍药:化生营血,疏通濡养五脏六腑,心火盛,木位相火也有动,芍药一化营血,木位相火也就安于本位。
黄连:降心火。

黄芩:启动少阴降之令。
阿胶:养阴,且属肺金,取下敛之性。
鸡子黄,养阴补阴的作用,取交泰既济之象。

304,305
口中和:代表阴虚不明显。
其背恶寒者:阳气不足,则温阳通阳。
附子汤:温阳,散寒,补虚。
脉沉者:里寒,芍药通里。


[ 本帖最后由 素灵 于 2007/12/26 10:03 编辑 ]
发表于 2007/12/18 22:36:14 | 显示全部楼层
听知止老师讲课越来越有感觉了。————————师姐和我感觉一摸一样的啊。

谢谢知止老师,谢谢师姐整理。
发表于 2008/2/29 22: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向知止赵老师问好。
 楼主| 发表于 2008/3/1 22:37:59 | 显示全部楼层
03月01日所讲内容(306-315)

  三 0 六、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三 0 七、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三 0 八、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
  三 0 九、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三一 0 、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
猪肤汤方
  猪肤一斤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温分六服。注白粉,即大米粉。
  三一一、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
甘草汤方
  甘草二两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温分再服。
  三一二、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苦酒汤方
  半夏(洗,破如枣核)十四枚 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
  上二味,内半夏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
  三一三、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半夏散及汤方
  半夏(洗) 桂枝(去皮) 甘草(炙)
  上三味,等分,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半夏有毒,不当散服。
  三一四、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白通汤方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三一五、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人尿五合 猪胆汁一合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

[ 本帖最后由 素灵 于 2008/3/1 21:39 编辑 ]
发表于 2008/3/2 00:38:31 | 显示全部楼层
謝謝知止老師和素靈姐姐!

收藏學習。

 楼主| 发表于 2008/3/3 09:44:40 | 显示全部楼层

306:
诊少阴证的基本依据:君火或肾水或水火有问题。
便脓血:火迫血行。
赤石脂:沉降,本位收敛。
干姜:运化粳米和赤石指,守中土,助水火相交。
粳米:收敛,属金,火有问题一般从阳明降,少阴火有问题,一般治阳明。


307: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一经之内,消耗不厉害。
腹痛:胃肠气机紊乱。
小便不利:少阴特征,在下气化不利。

308:
刺:疏通气血,以致和平,凡刺之理,气至而有效,刺足阳明。
到少阴病,刺和灸要少用。

309:
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人参枣
重用生姜温胃好
阳明寒呕少阴利
厥阴头痛皆能保
吴茱萸汤:出现在阳明篇少阴片厥阴篇三篇,机制一样,治在少阴和阳明上。
猪苓汤:水阻。吴茱萸汤:寒阻。

手足逆冷:水火不和,火不能达到四肢。
吐利:水火在中焦不能化合,中阳快破散了。
烦躁(有热像,但是不是热实热扰心神那种)欲死者,躁(手足)躁扰不宁,是症状导致他不得安宁。
全力以赴恢复中焦,因而四肢逆冷,整个状态是中气不转。

吴茱萸生姜散寒,人参大枣补益气血,都在治中。

310:
下利:火藏不住了,上攻则咽痛心烦,下犯则下利。
猪肤:也是皮,皮主敛,属肺。这里可以按阿胶理解。
白蜜:是养阴生津。
猪肤白米粳米都是从右下降,让郁在上面的火下降,在轮上治,比较柔和。

肾虚不藏精的人木火盛,咽喉痛心烦时可用此方法,用麦冬可治咽痛理同此。

311:

可与:商量口气,方可随时变化。
甘草汤:治中土,土能伏火,治在轴,以轴运轮,中土一运,水火就和了。火在下用桃花汤,火在上用猪肤汤,火在中有寒用吴茱萸汤,中虚用甘草汤。

桔梗治嗓子痛的机理:把火散开,更易被伏住,治在轮,桔梗能走上去在打散。
解毒活血汤出自<医林改错>,由连翘、生地、葛根、桃仁、红花、当归、赤芍、柴胡、枳壳、甘草组成,理:热在里面,气有余化火,因为气不能正常循行,郁在那里了,首先打散它。

312:
生疮:红肿热痛,气血跑过来了,一是维护秩序,祛除外邪。二是使气血运行正常,伤口愈合。
半夏:辛温,能散结,火不要淤滞。有毒,让嗓子肿,封喉,半夏的毒专门走粘膜,
醋和鸡蛋清:用这两个敛降的东西来煮半夏,制其辛,留其散结的功能。
少少含咽之:让药力能作用在局部,不是全身大气化。

313:
半夏桂枝甘草:也是散开火,利用机体自身的气化来消除咽痛。
白葳3紫苏3桂枝3玄参10半夏10甘草10麦冬10泡水喝可治疗嗓子痛。

314,315:
下利:阳气不能固了,要破散的症状。
脉微者:阳气达不到四末了。
葱白:大葱解表,宣通阳气,迅速,一散而过,阳气走到哪,水就到哪。
厥逆无脉:脉都没有了,气血没有了,就凉了。
干呕烦者:阳气没有彻底衰竭。
阴阳俱伤,回阳要配合阴液,不是格拒,加猪胆汁,胆有胆气,可以扶阳慢慢升起。
人尿:等渗液,可治脱水,必须和白通汤,通脉四逆一起用。
脉暴出者死:阴阳不能和谐,不能阴平阳密了,离绝了,阳气破散了。
微续者生:加好人参,大补元气。

[ 本帖最后由 素灵 于 2008/3/5 08:40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3/9 17:34:54 | 显示全部楼层
03月08日所讲内容(316-325)

       三一六、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方(附加减法)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白术二两 生姜三两(切)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苦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
  三一七、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三一八、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
  甘草(炙) 枳实(破,水渍,炙干) 柴胡 芍药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三一九、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三二 0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三二一、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三二二、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三二三、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场。
  三二四、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三二五、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5/20 13: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