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素灵

周六知止老师串讲宋本伤寒论进度,学习心得,问题专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2 21:44:40 | 显示全部楼层
152
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水饮内阻的典型症状。先驱邪打开通路,随后扶正(补充气血,恢复气化等)。
服法要点:1,用量根据体质;2,要温服; 3,平旦服(空腹);4,一天只能吃一次; 5,糜粥自养(伤胃)。

153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是偏虚的体质,没有能力出现明显的发热恶寒,没有形成经典的在表的抗争。
胸烦:胸中烦,比心烦范围大。
面色青黄,肤瞤瞤者,难治:血虚。
今色微黄:黄没到血分,还在气分。
手足温者易愈:中气不虚。

154
心下痞,按之濡:气痞。
关上浮:关靠近寸的部位浮,说明正气郁在中上焦。
黄连:启动心少阴令,阴气一启动,才能完成太阳到阳明的转变。
黄芩:可不用。
大黄:降阳明火。
麻沸汤:滚开的水,泡着喝,让药气浮起来,带着正气降了下来。

155
心下痞兼阳虚不固。

156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疑“而反汗之”被漏掉。反汗之,则破坏向下的机制,产生痞。
误汗才可能出现五苓散证。

157
胃中不和:素来胃肠不好,表解后表现出来,表现为心下痞硬。
干噫食臭:胃不降而导致的积滞
下利者:水气外趋。
加重生姜,水气阻滞,胃气上逆的更厉害,可用姜汁。
和降胃气是当前的主要责任。

158
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下后没有形成单纯的脾虚的虚症。
烦:里面郁了点热。
复下之,其痞益甚:调动的正气结聚更厉害了。
误下后:回复常态--虚烦(栀子豉汤)--痞(十枣汤)--结胸(大结胸证)。
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误下气机紊乱了,奔赴回来的正气为客气
重用甘草:守中,安在本为。
不用人参:大补元气,否则痞会更厉害。

159
治利方法:泻心汤,理中汤,赤石脂禹余粮汤,利小便。

160
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少火郁滞了,不能流畅。
经脉动惕者:经脉失养,失养久了就成痿证。
冒,振汗,自汗:都可自解。
动惕:失血,血瘀,水饮都可导致。

161
噫气不除者:1,打嗝噫气不除;2,噫气一直不除。
若吐,若下:伤里,里气不和,胃气不降。
旋覆花:降胃气,化痰。
甘草大枣:补益中气,主要是为了恢复中气的圆运动,让其转起来,人体正气有自己的机制,一干扰,自己就恢复。
代赭石:如果用量大的话,这个人胃气不能太衰。

162
汗出而喘:里热外争。
桂枝汤增加里热。

163
遂协热而利:外有表热,并且兼有里虚下利。
痞硬:中焦气机不畅,不会特别硬。
理中汤:补足中气。
桂枝:解表。桂枝后下,煮的时间短,取味轻,升浮解表。
增加炙甘草一两,重在甘缓守中,加强温中补虚之力
日再:帮助桂枝解表。
夜一服:帮助理中汤发挥作用。

[ 本帖最后由 素灵 于 2007/10/24 15:27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8 14:30:39 | 显示全部楼层
10月27日所讲内容(164-178)

一六四、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一六五、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一六六、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熬黄) 赤小豆一分
  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合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一六七、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人阴筋者,此名藏结,死。
  一六八、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一六九、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一七 0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一七一、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愈、肝愈。慎勿下之。
  一七二、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黄芩汤方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二十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一两半(一方三两,切)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一七三、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黄连汤方
  黄连三两 甘草三两(炙) 干姜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
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
  一七四、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校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甘草二两(炙)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去桂加白术汤方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白术四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两升,去滓,分温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当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
  一七五、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取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将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
  一七六、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一七七、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炙甘草汤方
  甘草四两(炙) 生姜三两(切) 人参二两 桂枝三两(去皮) 生地黄一斤(酒洗) 阿胶二两 麦门冬半斤(去心) 麻仁半升 大枣三十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一七八、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得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 本帖最后由 素灵 于 2007/10/31 08:40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10/30 09:46:55 | 显示全部楼层
164
元气不虚时,先解表。里气不顾时,先救里。

165
此处痞证为标证,与三泻心汤的痞证不同。
呕而发热(汗出不解)是本(主)证,该病来路在木气克犯土,木气阻滞化开就可以了。

166
头不痛,项不强:在表的气机没有被阻滞。
寸脉微浮:上部有问题。
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胃气上冲,喘气不均匀。
此为胸有寒也:塞,痰,邪。
上有阻滞,机体还有能力驱除,其高者因而越之。
豆豉:入肾启动肾气不是激发肾气的意思。
赤小豆:维护心肾相交的作用。

167
此人可能平时有脾肿大,肝肿大。
入阴筋者:有一理解为缩阴证,是很重的寒症也容易死人。

168
若吐、若下后:会激发人体的元气来自救。
激发出的热没与有形实物水等相结,则是虚烦:栀子豉汤。
恶风:不是桂枝汤证的那种恶风。
人参:此处用人参没有加重里面气机更加紊乱的作用,里面热胜,壮火食气,气阴两伤,人参气阴两补,大补元气。
现在的人参收藏之气不够,只能补气不能不阴,长在阴坡,是温药。可用沙参或西洋参代替。
粳米:五谷中稻入肺(麦黍稷稻豆)。

169
心烦:热郁在里。
背微恶寒者:汗出伤阳?

170
表不解:不可用白虎汤。

171
慎勿下之:不可强行用下法。
少阳被郁不可汗下,可用柴胡桂枝汤加减。

172
少火郁,犯内腑(胃肠),迫胃肠,则下利,用黄芩,清掉。
甘草二两(炙) 大枣:补益中气。
芍药:入脾家,和营。
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半夏,生姜,和降胃气。
往外经上郁:呕;往内腑郁:利。
日再夜一服:夜里服助里,白天服助外。

173
整个机体气化都有问题,轮轴都要解决。
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下面有阻滞,上面有邪气,胃中有邪气,所以上面(胸中)的热下不来。
桂枝:使元气畅达三焦,把太阳打开,阳明才能降。
黄连:启动心火下降的机制。
昼三、夜二:体现了轮轴并推。

174
烦:阳气郁着。
不呕不渴:内腑没有病,外经有问题。
桂枝附子汤方:应该有大便快,小便不利。
桂枝:帮助气化,因为小便不利。去风寒湿不伤胃,量要合适,其他去风湿的药羌活独活伤胃。
白术:并不是主里,走皮间。

175
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气化不利。
恶风不欲去衣:阳虚。
里面没那么多寒气:去生姜大枣,甘草用得比较少。

176
此表有热,里有寒:里有热,表无寒也。

177
麻仁:芝麻,养血。
整个组方主要是养血,血虚引起的脉结代。
素来血分太虚,伤寒后,产生脉结代,心动悸。
不用当归川芎等药:是血淤引起的心脏病用活血化淤,血少时就补血,针对具体病因。不足之血不要去活它动它,很虚的时候,血少就以填补为主要任务。
人参用量少:气虚的不太厉害。
桂枝:通心阳。
血虚,慎用活血化淤药。


[ 本帖最后由 素灵 于 2008/2/28 15:08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11/4 16:40:24 | 显示全部楼层
11月03日所讲内容(179-201)

  一七九、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一八 0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一八一、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一八二、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一八三、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一八四、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一八五、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系阳明也。
  一八六、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一八七、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一八八、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一八九、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一九 0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一九一、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一九二、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一九三、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一九四、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
  一九五、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一九六、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一九七、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一九八、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一九九、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恼者,身必发黄。
  二 00 、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二 0 一、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 本帖最后由 素灵 于 2008/2/28 15:22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11/5 16: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179
太阳阳明:太阳气化不利导致的阳明病。
正阳阳明:盛阳,本家气血过旺,不敛藏了。
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木气郁滞,不能往下降。
脾约:脾所主的湿气有约束,不是津液少了,而是津液没过来。

181
阳明病特点:伤津液,阳气不虚,浮在外面。
正常阳明机制被破坏掉就是阳明病,有阳明病不一定治阳明。
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程度逐渐加重。

182
不恶寒反恶热也:热从里面往外蒸。

183
特殊情况下: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阳明体质)
一般情况下: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中间情况下: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灵活看待。

184
传到阳明病就不再传了,正邪斗争最厉害。
脾胃有问题容易感冒:不能正常降了,就影响到肺了,太阴与阳明相表里。

185
汗先出不彻:出的时间方法不对,如吃西药退汗。
呕不能食:胃气郁滞的很厉害
太阳不开阳明不降,伤寒下不厌迟。

186
伤寒三日:前驱期。

187
脉浮而缓:有一定抗争能力。
手足自温者:发热热势低,手脚比其他地方温度高。
表得病,太阴也有郁滞存在。
湿热容易形成:发黄。
小便自利者:太阳气化没有很厉害的被郁滞住。
阳气回复太过了,叫脾约更合理。
阳气来复正好: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278)

188
其人濈然微汗出也:阳明多气多血,逼迫津液外出。

189
中风:可与风善行数变相联系。
口苦咽干:少阳少火郁滞。
腹满微喘:阳明燥金不降。
发热恶寒:典型的太阳病。
该条是典型的三阳合病,三部都阻滞,升降都不通畅。
如果下气乱的更厉害:则腹满,小便难也。
三阳和病用柴胡济,阳明中风时不可下。

190
能食:胃气不虚,胃火盛。
不能食:胃失和降,1中寒,2里面堵的太满。
中风是轻证。

191
手足能濈然汗出::说明有阳气。
小便不利:太阳有阻滞。
固瘕的表现大便初硬后溏。
不是脾虚,是阳明中寒,不是太阴(脾)证。

192
小便反不利:太阳不利,不是典型的阳明病。气分上阳明不和,热在外上浮扰,内府没结。阳气不太虚的人太阳不开阳明不降。
小便反不利,其人骨节疼:有水的因素。
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退病的过程,彻底把水散开转成太阳病,从复杂状态转为简单状态。

193
申、酉、戌:阳气收藏下降时.
药气在此时效果好。

194
胃冷热在上面,整体是寒的,不能攻那点热,那这点热敛回去就对了,理中加砂仁 半夏,或四逆汤。

195
脉迟:阳气不足,推动无力。
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该条虚实夹杂。
饱则微烦:是胃不降。
必小便难:阳明不降,太阳气化不利。水湿化不动,出不去。
脉迟故:虚导致的不能运化。砂半理中,比太阴阳多点。

196
气血都虚,营卫都不足,这时没有汗源。
久虚故:津液阴血虚少。

197
小便利:津液还行,没太亏。
二三日呕而咳:降得不通畅,势头向上。
手足厥者,必苦头痛:吴茱萸汤证,寒阻在里面,寒浊上犯就呕咳,头痛。
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冲不上去,头不痛。

198
咳,其人咽必痛:往上犯肺,阳明不降,升就会太过。
不恶寒,故能食:有热邪。
随症治之,柴胡汤或猪苓汤证等。

199
心中懊憹者:胃中有热。
津液不利,湿热交争,发黄。

200
被火:火更降不下来。
湿热交结则发黄。

201
紧:无汗。
阳明不降,太阳不开并存。
潮热:热势如潮。
脉但浮:也是外出之势,只是从里到外的力量不是太强大,盗汗。




[ 本帖最后由 素灵 于 2007/11/6 11:31 编辑 ]
发表于 2007/11/7 11: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素灵师兄.工作认真负责辛苦.感人肺腑.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1 22: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11月10日所讲内容(202-220)

  二 0 二、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二 0 三、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二 0 四、伤寒呕多,虽有阳明病证,不可攻之。
  二 0 五、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二 0 六、阳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二 0 七、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二 0 八、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大者,炙)
  上三味,以水回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二 0 九、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二一 0 、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二一一、发汗多,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二一二、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二一三、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二一四、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二一五、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二一六、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
  二一七、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二一八、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
  二一九、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二二 0、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 本帖最后由 素灵 于 2007/11/15 09:06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2 22: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202
热结在血分,没入内腑,在外经。

203
亡:丢失。
胃中:胃肠。
通过小便判断津液有无及状况,小便次数少,津液还回肠中。

204
呕多:气机向上,不能攻下(解除呕的原因,顺应气机的趋势)。
原则:根据正气自己的趋向,因势利导。

205
心下硬满:部位偏上不能攻下,从上宣,随证治之。
中气攻破,则利,利遂不止,止不住,则死,(中气运动不能再圆了)。
如果用理中等把攻破的中稳住了,不下利了,则活。

206
面合色赤,不可攻之满脸通红,热结在气分,阳气郁在偏上偏外,在气分上,当然不能攻下,免得导致正气内陷。
湿热内蕴,发黄,偏热偏实的人,下后没造成根本上的正虚,熏蒸发黄,则小便不利。

207
不吐不下:没有经过吐下。
承接顺承胃气,不是攻下剂(阳虚时可用)。
调和胃气,让胃气承降,顺降下来。

208
此条为鉴别表证是否已解。
手足汗出:大便硬,大承气汤指征。
脉迟:脉不数了,动态地看(桂本:脉实)。
外欲解:外已解。
潮热(时发时止):热解在里了,可以攻里。
外未解,其热不潮:热未解在里,尽管有阳明证,不可攻。
腹大满不通:小承气汤,(不是攻下剂)。
若更衣者勿服之:只要大便了,就不能服了。
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在里的气化不利,有郁滞。
不恶热,一般是来判断是否有阳明。

209
大便硬才能用大承气汤。
若不大便六七:不一定有燥屎。
欲饮水者,与水则哕:中气虚弱(理中汤或丸)。

210
直视:耗伤真阴,目得血而能视,热伤阴了。
直视谵语:高热昏迷的状态,神识不清了(大承气汤攻下,或许能活)。
下利者亦死:下脱。
喘满:呼吸表浅,上脱。
实热燥盛,阴阳也会脱。

211
谵语:发汗多,内燥实,热扰心神。
若重发汗者:太阳开过,阳明合的机制受影响。
脉短:里面气血虚,外面亡失的多,则无法维系自身的流畅(生脉散)。
阳明降的基础没有,这时有死症。
脉自和者不死:行病脉不病(移过性转归)。

212
日晡所发潮热:太阳落时就发热,发热时不恶寒,可攻里。
脉弦者生,涩者死:弦(弦不是后世所指,大,实)和涩(不明显,同短)都有不柔和之意,涩里虚了,正虚邪盛就死。
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只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

213
胃中:在该条中确切的说是在肠中。

214
疾:比数更快点。
涩者:里虚也,涩与滑相对的。
拿不准先用小承气汤试探。

217
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表解后才可下。
里实没完全形成,则不能下。

218
脉沉而喘满:正气结在里面,往上迫,不通畅。
邪在里,当然不能汗。

219
三阳合病:三阳的气机都阻滞不通畅。
口不仁:嘴里没味,没感觉,胃气不和。
面垢:脸上象没洗干净,水谷不能化生气血荣于面,脸可能有油。
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三阳合病,阳气郁滞在外,则里面的阳气必然不足,脾主四肢,手足逆冷,亡阳出冷汗,也在额头上出。
若自汗出者,自虎汤主之:主导状态是阳明不合用白虎汤解决。

220
二阳合病,太阳病没有了,都归入阳明了,治阳明。



[ 本帖最后由 素灵 于 2007/11/15 09:06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8 21: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11月18日所讲内容(221-242)

       二二一、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恼。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二二二、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二二三、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 茯苓 泽泻阿胶 滑石(碎)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二二四、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二二五、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二二六、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二二七、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二二八、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澳恼,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二二九、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二三 0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二三一、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二三二、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二三三、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蜜煎导方
  食蜜七合
  上一味。于铜器内,微火煎,当须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著。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当热时急作,冷则硬。以内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
土瓜根方(附方佚)
猪胆汁方(附方)
  大猪胆一枚,泻汁,和少许法醋,以灌谷道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
  二三四、阳明病,脉迟,汗出多,极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二三五、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二三六、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蒿汤方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擘) 大黄二两(去皮)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二三七、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
  二三八、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恼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二三九、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二四 0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二四一、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二四二、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

[ 本帖最后由 素灵 于 2007/11/19 21:03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8 22:25:23 | 显示全部楼层
221
脉浮而紧(弦,不舒缓),咽燥口苦,腹满而喘:三阳合病,以阳明为主。
阳明中风:三阳合病,属阳的表现多时叫中风(189),属阴的表现多时,到了某一经了叫伤寒。
三阳不安于本位,处于高度不稳定状态。
心愦愦:难受,无奈。
发汗:一阴下不来,则谵语,增大阳明不降的状态。
若加温针,必怵惕:主观恐惧,更伤心阳,误治更厉害。
这里的三阳合病还是在气分上,无腹实不能下。
邪热下陷,是客热,不能消谷,心中懊恼。
舌上胎者:热跑到胃里,上蒸,舌苔增厚。
三种情况都可用之栀子豉汤。

222
接上条,在三阳合病不稳定状态下,出现伤津之象,赶紧生津。
石膏知母都可生津。

223和224
有水气在中间阻滞也可出现:小便不利,渴欲饮水脉浮发热。
热气跑到外面了,里面没阳气,人体的水饮更化不开了,从而影响小便。
猪苓(去皮) 茯苓 泽泻:渗利,同调水道。
滑石:清热消暑。
阿胶:育阴利水,阿胶是驴皮做的,皮是肺所主,收敛,养肺养血。

汗出多而渴者:津少了,猪苓汤是利小便的,不能用,用五苓散。
阳气不稳定,津液出问题,一个蒸干了,一个不能运化。

225
脉浮而迟:就不是阳明病了。
表热里寒:里寒外热,虚阳被格于外。

226
哕:打嗝,干哕。
外热时要看内的情况,辨别寒热真假虚实,这条内虚,虚不化水。

227
上条虚寒,此条实热。
能食者:真热。
口干鼻燥:实热干犯口鼻,会衄。

228
下早了,不该下下了,外面的热下陷。
手足温:不虚寒。
不结胸:热下陷没与有形实邪结合。
饥不能食:客热不消谷。
但头汗出者:客热瞎跑,没那么大能力,形不成白虎汤证,仅仅上扰到了头。

229
潮热:结在里了。
大便溏:热不厉害,津液不缺。
小便自可:太阳气化正常。
胸胁满不去者:木气郁阻了,木升不上去,金就降不下来。
小柴胡汤:疏通木气。

230
胁下硬满:木位淤滞,少阳郁滞就客土,舒畅就疏土。
而呕:气机向上逆,少阳的证。
舌上白胎者:里没有热。
可与:随证治之。
小柴胡汤:把协下阻滞的少火通畅开。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小柴胡汤疏通后,全身气机正常了,津液疏转了,胃气调和。
身濈然汗出而解:机体气机正常后,会出汗而解,全身气机正常的表现。

231
脉弦浮大:三阳合病的脉象,三部气机都憋着。
鼻干:淤热扰。不得汗:肌表热郁,太阳不开。嗜卧:气机不利。
一身及目悉黄:湿热结在一起,令热陷于血分和寒湿都可导致黄疸。
湿:水被热蒸腾,粘滞不爽。
潮热:有阳明热,下不去。
时时哕:胃气上逆。
耳前后肿:外经少阳郁滞厉害。
三阳合病又增加了湿热蕴结。
外不解:湿热交争打不开。
脉续浮者:正气比较足,还在阳分上。
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撤掉胁下淤滞的木气。

232
脉但浮:只浮,没其他的症状(阳明证少阳证),只有太阳证。
若不尿,腹满加哕者:大小不利,或者中满先治,几种急症加哕(胃气衰败),就不治,例如现代的尿毒症,肝肿大。

233
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阳明病本耗散津液,小便没减少,自救机制没启动。

虽硬不可攻之:要润下。
土瓜根:多汁有润滑作用。

234
脉迟:不数就是迟。

235
表里都有,不是里虚,先解表。

236
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热没有越出来,仅仅在头部出了点汗。
渴引水浆者:内有热,热瘀在里就发黄。
一宿腹减:小便不利时伴有腹满。
利湿退黄药--茵陈。

237
阳明喜忘,柏油便,蓄血:抵挡汤。

238
懊恼而烦:懊恼本身不是烦,伴有烦的感觉,是胃里的感觉。

239
烦躁:心烦,躁扰不宁。

240
烦热:里有热了。
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热不盛。
脉浮虚:偏表,里热轻,虚不是后世的虚弱无力,无实就是虚。
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提示法则,活看。

241
六七日不大便:时间太长了,不正常。
烦不解:阳明不降。
宜:随证化裁。大承气汤要善后。
腹满痛者:阳气来复太过。

242
小便不利:大便就应该通利。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有一定的津伤。
时有微热:津液少,内腑阻滞。
喘冒(浊邪)不能卧者:有躁屎的指证。



[ 本帖最后由 素灵 于 2008/2/28 15:57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5/20 13: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